资源描述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第,2,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第2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考情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情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情备考分析,考题角度,备考分析,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黄金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凯恩斯主义盛行,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目标,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也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2.,“,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面对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各国进行调整,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出一种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二,),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2.,条件,:,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增长。,3.,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4.,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1973,年经济危机后在一些国家受挫但仍在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福利国家”的规模缩小。,5.,内容,:,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6.,评价,(1),使穷人受惠不少,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扩大了社会消费。,(2),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劳动者积极性降低等负面影响。,(二)建立“福利国家”,(,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1.,第三产业的兴起,(1),含义,:,第三产业也称服务业,是相对于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或物质生产部门而言,并为它们提供直接和间接服务的部门。,(2),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3),表现,:,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4),作用,以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2.,美国“新经济”的出现,(1),含义,:,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2),背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美国努力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3),时间,:,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执政时期。,(4)作用,(4),评价,积极,:,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经济持续增长,;,推动全球一体化进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仍占支配地位,;,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4)评价,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2),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3),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4)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迷信。,2.,主要内容,(1),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2),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2)工业,(,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赫鲁晓夫改革造成苏联社会混乱。,2.,特点,:,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3.,措施,(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4),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二)勃列日涅夫改革,4.,结果,(1),冲击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苏联的军事实力、综合国力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3)20,世纪,70,年代,军备竞赛的负担及对稳定的过分追求,导致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滑趋势。,4.结果,(,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严重社会危机。,(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2.,特点,(1),提出“加速发展战略”,重点放在重工业上。,(2),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转而进行政治改革。,(三)戈尔巴乔夫改革,3.,主要内容,(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3),调整所有制结构。,(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与外国合资企业。,(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4.,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倡导“公开性”和“民主化”,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3.主要内容,重理解,1.,战后西欧各国经济政策的共同之处,(1),战后初期,:,都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实施国有化政策,;,都实行国家计划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经济发展的计划性加强,;,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完善社会保障。,(2)20,世纪,70,年代以后,:,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成为发展的趋势。,重理解,2.,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作用,(1),积极作用,福利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扩大社会消费,推动经济的发展。“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使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他们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促进社会消费,推动经济发展。,(2),消极作用,政府开支迅速增加,使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国债急剧膨胀,导致税收负担过重。,福利制度是一种奖懒罚勤的不合理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风气和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竞争精神。,2.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作用,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知识结构图示,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知识结构图示,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要点史料探究,研习史料,探究重点,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问题,】,(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时代背景及方式。,(2014,北京卷,41,改编,),(2),分析指出英国工党的福利政策有何作用,?,(3),综合材料一、二,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解答,】,(1),明问题,找方向,:,第,(1),问,要求回答“时代背景”及“方式”,注意材料时间,答案来源于材料及所学知识。第,(2),问,作用要依据材料中工党政府实行的社会保障法等信息分析思考。第,(3),问,实际上是要求回答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障中的作用,综合材料一、二的信息不难归纳得出。,(2),定时空,找关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平等,进行了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问题】(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建立福利,(3),提信息,找关键,:,指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经济的破坏。,指出了工党的主张得到民众的支持。,体现出以法律形式推行社会保障。,意味着国家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强调了国家的职能。,【,答案,】,(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英国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工党的政治主张赢得社会广泛支持。,方式,:,以法律形式推行社会保障,;,实行国家干预。,(2),作用,:,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改善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3),角色,:,福利制度的制定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3)提信息,找关键:指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经济的破,【,深化拓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危机的教训,;,社会危机的冲击,群众的长期斗争,;,对社会主义国家成功经验的借鉴,;,有识之士的改革与探索。,2.,表现,:,经济政策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保障上建立“福利国家”,;,经济结构上第三产业兴起并迅速发展,;,经济形态上“新经济”的出现,;,企业调整上出现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深化拓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认识,(1),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经济“滞胀”、财政危机等新问题。,(2),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不断调整政策,既是利益最大化的需要,也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接触中的借鉴。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可以相互借鉴,互为补充。人类社会发展有多样性和统一性,要吸收学习各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3.认识,主题二斯大林体制下的局部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主题二斯大林体制下的局部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问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1956,年和,19571960,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解答,】,(1),明问题,找方向,:,紧扣时间提炼信息,并运用该时段的重大史实对信息进行解读。,(2),定时空,找关联,:,赫鲁晓夫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先河,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中国,19531960,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历了由稳步展开到“左”倾冒进的变化。,(3),提信息,找关键,:,1953,至,1956,年,中国和苏联的粮食产量都出现了快速增长。,1957,至,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出现起伏,中国总体出现下降。,【,答案,】,(1)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中国粮食产量平稳增长。,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2)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粮食产量总体大幅度下降。,说明,:,苏联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主要是由于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解答】(1)明问题,找方向:紧扣时间提炼信息,并运用该时,【,深化拓展,】,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深化拓展】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高考教材连线,透析高考,教材补缺,【,析考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