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字形专题讲座,字形专题讲座,1,“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体现在试题中,,有三方面:,1.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字,,如:形近字、同音字、音近字;,3.,成语中容易写错的字,,如:良(粮)莠不齐、金蝉脱(托)壳,“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1.,2,解字形高考题的步骤,及解析方法:,1审题,:,是选正确项,还是选错误项;,是选有一个别字的项,还是选有两个别字的项;,是选别字最少的项,还是选别字最多的项;,是借助句子考查,还是借助词来考查;,解字形高考题的步骤 1审题:是选正确项,3,解字形高考题的步骤,及解析方法:,2找别字:,无论题干怎么表述,怎么要求,题中必然或多,或少地设置有别字,因此,解答时,应对四项16个,词(或4个句子),逐项逐词地寻找别字。对那些同,(近)音字,形似字,尤其是同(近)音且形似字须花,更多的精力关注。找出别字后,再结合题目要求,,答案便不难得出。,解字形高考题的步骤2找别字:无论题干,4,解字形高考题的步骤,及解析方法:,3辨 析:,(1)借助语境辨形,如2000年春季高考题A项中的“亵黩”应为“亵渎”。“黩”和“渎”读音相同,字形相近,但“黩”的义项为玷污或轻率,组成的词如“黩武”、“穷兵黩武”、“黩武主义”等。而“渎”的义项为轻慢、不敬等,组成的词如“渎犯”、“渎职”、“烦渎”、“渎职罪”、“亵渎”等,而“亵渎”的意思为轻慢、不尊敬。所以,“亵渎”中只能用“渎”,而不能用“黩”。,解字形高考题的步骤,5,解字形高考题的步骤,及解析方法:,又如2000年春季高考题D项中“不循私情”应为“不徇,私情”。“循”为遵守、依照、沿袭等义,组成的词如“循环”、“循规蹈矩”、“循序渐进”、“遵循”等,而“徇”为依从、曲从之义,组成的词有“徇情”、“徇私”、“徇情枉法”等,所以题中的“循”应改为“徇”。,3辨析:,(1)借助语境辨形,解字形高考题的步骤,6,解字形高考题的步骤,及解析方法:,3辨 析:,(2)借助造字法辨形,例如“相形见绌”的“绌”容易写成“拙”,区别在于“绌”的形旁为“,纟,”,与丝织有关。该成语的意思为相互比较织成的布匹,就能看出谁织得不好,“绌”有织得不好之义,而“拙”的形旁为“,扌,”,与动作有关,组合为“笨拙”等词。又如“砭”和“贬”也易混淆,“砭”的形旁为“石”,指一种石针,古代医生所用,所以组词为针砭时弊”;“贬”为“贝”旁,古代的货币,与财物有关,可组词为“贬值”。,解字形高考题的步骤,7,解字形高考题的步骤,及解析方法:,4确定答案:,在完成前3个步骤后,得出答案并不难。如果辨析后仍有个别字无法判定。此时不妨采用排除法来选出答案。,如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如果知道作为医疗器械的是“砭”,贪得的东西与钱有关应是“赃”,芒刺与禾有关应是“颖”,走和脚与肉有关应是“胫”,和“纷”对应的应是与“重复”有关的“沓”,与“熔化”有关的应是“销”,那么,即使忘记了或分辨不出“汇”应该是“荟”,也能选出D为正确选项。,解字形高考题的步骤,8,专家提醒:,1知识面不够宽,涉猎面太窄会,造成答题失误,。,2缺乏一丝不苟的精神而致错,,这是根本原因。,专家提醒:1知识面不够宽,涉猎面太窄会 2缺乏一丝不苟,9,造成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同音或音近而误:,如:“无礼谩骂”写成“无礼漫骂”,,“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截然不同”写成“绝然不同”;,二是形似而误,:,如:“磐石”写成“,磬,石”;,“火中取栗”写成“火中取粟”;,“好高骛远”写成“好高鹜远”,造成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同音或音近而误:,10,造成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四:,三是不明来源、意义而误,如:“世外桃源”中的“源”是水的源头之意,,因不明其义和典故来源而写成“园”,四是具有固定写法的成语,或单纯词想当然地改换而致误,如:“淋漓尽致”写成“淋漓尽至”,,“缥缈”写成“缥渺”,造成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四:三是不明来源、意义而误 如:“世外,11,应对策略:,(1)加强对字形相似的字区分,如“好高骛远”的“骛”与“趋之若鹜”的“鹜”,(2)加强对字音相同又易误解的字理解,如“川流不息”误为“穿”,“部署”写为“布”,,“迫不及待”误为“急”,(3)加强对字音相同字形相近的字的区分,如“国籍”误为“藉”,“流言蜚语”写为“斐”等,应对策略:(1)加强对字形相似的字区分 如“好高骛远”的“骛,12,例题:,例题:,13,例1: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机制 耿直 百无聊赖 言简意赅,B 既使 申明 惩前毙后 光彩照人,C重叠 暴燥 大材小用 长年累月,D陷阱 黯淡 脍灸人口 变本加厉,答案:A,例1: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答案:A,14,例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狼藉 改弦更张 读书札记 一幅楹联,B 象样 心心相印 竭泽而渔 纵横捭阖,C通谍 绿荫蔽日 和盘托出 无耻谰言,D修葺 绵里藏针 别出心裁 焦头烂额,答案:D,2002年北京,例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答,15,例3:下列各组词语中一组是:,A留恋 流连忘返 厉害 利害得失,B 质疑 不容置疑 符合 随声附合,C变换 变幻莫测 旁证 旁征博引,D株连 珠联璧合 大意 微言大义,答案:B,例3:下列各组词语中一组是:答案:B,16,例4: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具备 万事俱备 风声 谈笑风生,B求实 实事求是 世故 人情事故,C陈规 墨守成规 精心 漫不经心,D直接 直截了当 剧增 与日俱增,答案:B(98年全国),例4: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答案:B(98年,17,例5: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我觉得十分内疚,很想当面致个歉意,但又害怕鲁迅先生会责备我,颇有点悼悼不安。,B对社会观察的深刻,往往使他的批判独书新见,人木三分。,C.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是骆驼,不过自己吃了神异经里说的“讹兽”的肉,从此非说谎不可,这回又加上神经衰弱,自然就满嘴昏话了。,D在苦难的梦餍一样的日子里,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给我以勇气和力量,。,答案:C,例5: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答案:C,18,练习:,练习:,19,1.下列词语中,有三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莫视 莫不关心 风声 谈笑风声,B嘻戏 嘻笑怒骂 拌倒 拌手拌脚,C崛起 发崛人才 函盖 函授教材,D.怠慢 慢不经心 别致 专心致志,答案:A,答案:A,20,2.下列词语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闲情意志 锱铢必较 清沁肺腑 蕴藉,B坦然安卧 猝然去世 兴志勃勃 拘礼,C.迅若流星 飞禽走兽 宛延绵亘 肃穆,D死有余骨 嶙嶙白骨 玉砌雕拦 坍圮,答案:B,2.下列词语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答案:B,21,3.下列四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A重蹈复辙 过尤不及 趋炎附势 汗流夹背,B糜糜之音 明火执杖 待价而估 白头谐老,C世外桃园 以警效尤 吊以轻心 灰心丧气,D妄费心机 寻物启事 持之一恒 穿流不息,答案:B,3.下列四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答案:B,22,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学力 大学学历 截至 截止日期,B超升 笔下超生 解颐 妙语解疑,C国事 共商国是 过度 过渡地带,D厚意 深情厚谊 合并 诗画合璧,答案:B,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答案:B,23,5.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歼击 交叉 火中取粟 鸣锣开道,B揶揄 窒闷 马革裹尸 没齿不忘,C肆业 矜持 明哲保身 目无全牛,D弥留 蒙咙 灸手可热 叱咤风云,答案:B,5.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答案:B,24,6.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清丝暮成雪。,B.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需一饮三百杯。,C.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D.主人何为言少钱,敬须沽取对君酌。,答案:C,6.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答案:C,25,7.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这种倾向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主要表现在商品,标记和文字上。,B明明是中国厂商自己制造的内消商品,购买者也都是,中国人,但他们却喜欢仿造国外的商标,冒充洋货。,C在商标上、包装上、说明书的图片上印上些外文,而,在整个商品上,联一个中国字都找不到。,D这年头,碰上日本鬼子,座车不给钱,还打人,这,是什么世道。,答案:,A,7.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答案:A,26,8.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梗直 如梗在喉 机杼 纾难 各抒己见,B.迷惑 迷天大谎 贪婪 自焚 琳琅满目,C.手杖 明火执仗 庖丁 咆哮 如法炮制,D.愤懑 愤起直追 驻守 蛀虫 中流砥柱,答案:C,8.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答案:C,27,9.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服帖 俯首帖耳 留恋 流连忘返,B佩戴 戴罪立功 壁垒 金碧辉煌,C融解 融会贯通 启程 计日成功,D置疑 深信不疑 星辰 寥若晨星,答案:C,9.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答案:C,28,10.下列各组词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 屹立 迄今为止 收迄 迄无音信,B 俱全 与时具进 家具 百废俱兴 C株连 罪不容诛 锱珠 铢两悉称,D负疚 咎有应得 归咎 内疚于心,答案:A(黄岗03),10.下列各组词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答案:A,29,祝你成材!,祝你成材!,30,甘肃省某中学高考语文-专题专项复习-词语-高考字形专题ppt课件,31,甘肃省某中学高考语文-专题专项复习-词语-高考字形专题ppt课件,32,甘肃省某中学高考语文-专题专项复习-词语-高考字形专题ppt课件,33,甘肃省某中学高考语文-专题专项复习-词语-高考字形专题ppt课件,34,再 见!,再 见!,3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