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

上传人:寂**** 文档编号:251939770 上传时间:2024-11-11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9.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一、林风眠生平,1、19081918年,启蒙阶段;,2、19191925年,选择阶段;,3、19251938年,两个阶段的两种倾向;,4、19381949年,调和阶段;,5、19511977年,林风眠格体形成;,6、19771991年,延伸和变异阶段。,二、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三、评价及影响,我出生于广东梅江边上的一个山村里,当我六岁开始学画后,就有热烈的愿望,想将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后来在欧洲留学的年代里,在四处奔波的战乱中,仍不时回忆起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远的松林和屋旁的翠竹。我感到万物在生长,在颤动。当然,我一生所追求的不单单是童年的梦想,不单单是青年时代理想的实现。记得很久以前,傅雷先生说我对艺术的追求有如当年我祖父雕刻石头的精神。现在,我已经活到我祖父的年岁了,虽不敢说像他一样的勤劳,但也从未无故放下画笔。经过丰富的人生经历后,希望能以我的真诚,用我的画笔,永远描写出我的感受。,林风眠一九八九年七月香港,梅县白宫镇 摄于1989年,溪畔芦苇与林风眠画中相同,远山也是林风眠画中的题材。,辜鸿铭像(局部),秋 鹜,1961年,平远式构图:多用于风景,通常把主要景物置于前景或中景,层层深远。,特点:平和、宁静。注意平直中的斜线、弧线和圆形,给平和的状态增添动势和活力。,辜鸿铭像(局部),1962年,林风眠在抒情.传神及其他一文中,应读者之请谈了秋鹜的创作过程:,多年前,我住在杭州西湖,有一个时期老是发风疹,医生和家人要我天天去散步,我就天天午后一个人到苏堤上,来回走一次,当时正是秋季,走来走去,走了三四个月,饱看了西湖的景色,在夕照的湖面上,南北山峰的倒影,因时间的不同,风晴雨雾的变化,它的美丽,对我来说,是看不完的。有时平静的湖面上一群山鸟低低飞过水面芦苇,这些画面,深入在我的脑海里,但是我当时并没有想画它。解放后我住在上海,偶然想起杜甫的一句诗“渚清沙白鸟飞回”,因此我开始作这类的画。画起来有时像在湖上,有时像在平坦的江上,后来我发展到各种不同的背景而表达不同的意境,我作画时,只想在纸上画出自己想画的东西来。我很少对着自然进行创作,只有在我的学习中,收集材料中,对自然作如实描写,去研究自然,理解自然。创作时候,我是凭收集的材料,凭记忆和技术经验去作画的,例如西湖的春天,就会想到它的湖光山色,绿柳长堤,而这些是西湖最突出的东西,也是它的特性,有许多想不起来的,也许是无关重要的东西了,我大概是这样概括自然景象的。,发表于文汇报1962年1月5日,辜鸿铭像(局部),林风眠绘画的格体特点:,1、方纸布阵,特写式:静物花卉;,中心式:小鸟类;,分散式:,平远式:风景类,秋鹜、睡莲等;,均衡式:仕女和静物。,2、彩色的诗,纯水墨型:这类作品不多,纯色彩型:只以色彩在宣纸上画,不用或基本不用墨。如花卉类。,色彩主导型:以色为主,适当加入墨,如风景。静物和仕女类。,水墨主导型:以墨为主,色彩辅之,如秋鹜。,3、心灵的造型表现,舞 之一,舞 之二,山村秋天夕阳,上海美术馆藏,他(林风眠)吸取东、西方艺术的精髓,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从东方向西方看,从西方向东方看,都可看到屹立的林风眠。林风眠长期在寂寞中探索,走的是独木桥,人们不易了解孤独者,如果让他走阳光道,让他踞要路津,对中国美术教育将是幸运或不幸!但人间总不那么平坦,因确凿存在着另一只潘多拉的大匣子,那里不断飞出吹牛、拍马、妒忌、诽谤、争权、夺利,看画,大家能看,看那画里的形象,评头品脚,画得“像”些,声名鹊起,于是竖起了名画家的偶像。然而对美的感受与识别,人们的水平千差万别,美盲确乎要比文盲多,要普及和提高美育,任务何其艰巨。,林风眠彻悟东、西方艺术精髓的林风眠,在审美领域中致全力于结合双方的优点和特点,创造了丰富、新颖的审美境界,他是东方的,也是世界的,他的绘画语言毋须翻译,他的作品毋须注释,更不容文字的题跋,他在传统绘画中从事视觉形式感的革新,鞠躬尽瘁。,吴冠中雁归来悼念林风眠老师,林风眠基本采用方形画面,方与圆几乎是等值的,是面积扩展的极限。他的画面追求最大的扩展与最严谨的紧缩,在胀与缩的矛盾搏斗中构成力的平衡。,他画圆脸团团的花,大理花、绣球、向日葵、甚至鸡冠花与丁香,都着眼其球状的饱满,团团的花覆盖了团形的盆罐,曲与圆占尽了方形画幅的风流。,裸女、古装仕女、修女,缩颈的乌鸦、猫头鹰、莲花、浮萍、团扇、柠檬、秋叶人世间多少潜伏着弧曲之美的形象都谱入了林风眠的唱腔。林风眠的腔不局限于圆,他使用盾牌的同时,不断挥舞长矛:锋利的苇叶、飘拂的柳丝、横斜的丫枝、白鹭的腿、渔翁的竿在对照与和谐中老画师参照了西方与东方的审美情致,惨淡经营。,他利用西方的几何形构成来概括中国程式化的京剧人物。他往往采用后印象派的浓重色块作奠基,以东方的韵味来溶解沉积的色块,这是东、西方的合奏或二重唱。说得具体些:在彩色与黑白的交错及块面与线的配合中,当彩色与块面留下余地时,是有意等待线与韵的渗入。绚丽多彩的林风眠画面中经常跃动着流畅的线,悠悠长笛,东方韵律。,诸多构成美的因素,或具象或抽象,都只是表达感情的语言,言之无物的花言巧语令人反感。,五朵红花,特写式构图:只描绘一个主要对象并尽力拉近它,略去或减去环境描写,如同摄影的特写镜头。这种不强调纵深而强调近景描写的构图方式,给人以可闻可触的亲近感。,瓶 花,小 鸟,1957年,分散式构图:,画中描写许多事物,没有一个可以成为中心或主体,如何形成画面统一?林风眠往往画出枝干都横斜交错,叶子大小相似,小鸟姿态对称或一致,形、态、色各方面具有相似性,使得画面秩序井然,节奏明快,形成多样统一。,辜鸿铭像(局部),睡 莲,1964年,平远式构图:多用于风景,通常把主要景物置于前景或中景,层层深远。,特点:平和、宁静。注意平直中的斜线、弧线和圆形,给平和的状态增添动势和活力。,河 塘,1979年,人 体,80年代,抚琴仕女,均衡式:多用于仕女和静物。无论主体形象置于画面中央或一侧,他总极注意左右与上下的均衡。对称是均衡的,但林风眠一般不用对称,而是用非对称的均衡,即以不同的形、色、线的对照与呼应造成变化中的均衡感。(动态中的均衡),辜鸿铭像(局部),仕 女,美人照镜,辜鸿铭像(局部),霸王别姬 1959年,由黑和深红为基调的几何形组成霸王和虞姬,是平面的、装饰的,风格凝重而又情态生动,是拉大与舞台艺术距离的一种再创造。,林风眠作为第一代留欧的艺术家,他的创造、他的教育,他的中西融和的方向、方式是不可忽略的。他的学生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的成就都得到了国际的公认。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赞美并接纳西方现代造型中的几何倾向和古代朴素的几何模式,唱出的是悠远、绵长的怀古曲。,赵无极是第二代留欧艺术家,是一个横跨于东西方,驰骋于音乐、绘画世界的抽象主义大师。西洋艺术中的光线形而上意义上的光,并不是指自然的光阴关系,这种光可追溯到文艺复兴的早期的人文主义或中世纪的神光。东方艺术中多变的空间,作品空灵、旷远的宇宙意识,苍凉的悲壮和热烈的激越。仿佛范宽与伦勃朗笔势相通、塞尚和米芾、倪瓒光彩与共。,四海之内皆兄弟。,以画面中部的空白为动力,在这种“天魂地灵”的格调上迅猛发展。中国不仅产生过出色的地质学家和风水先生,能够测定频繁的地震,也产生过最早辨识星象的天文学家(表意文字即来自星象)。这些天文学家观测彗星的形状和轨迹,发现流星、新星、太阳黑斑,以及云层的播雨过程,而赵无极的油画,正蕴涵着无穷无尽的内心节奏和宇宙韵律,造就了一种色彩流畅,笔触轻柔,场景颤动的画面。,辜鸿铭像(局部),作品21662,赵无极,18031992,赵无极,肖像,林凤眠,南壁东侧菩萨,敦煌榆林窟,伎乐,林凤眠,南壁萨墔太子本生,敦煌莫高窟,赤 壁 之 战 晚年作品 风格转向变异,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林风眠创作的作品大体具有两种特点。一类是接近于敦煌壁画临摹或半临摹,规规矩矩的勾勒填色,谨守传统画法与风格,如飞天、乐舞等;另一类是探索之作,想通过东西方的融和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对于敦煌壁画,林风眠的态度不同于张大千,张大千是临摹敦煌壁画是为了追索中国画发展的轨迹,林风眠是把敦煌壁画看作创作现代艺术的一个“形式来源”,希望借助他们能够画出比马蒂斯、毕加索更具进化意义的20世纪虾半期艺术。,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未来派和立体派,林风眠说:我们了解它们,需要从更本上去了解,这不是容易的事,我弄了几十年,头发也弄白了,现在从戏剧上才真正得到了认识。他看戏外戏,正是想从民族形式中寻求一条出路。,经过丰富的人生经历后,希望能以我的真诚,用我的画笔,永远描写出我的感受。,林风眠,林风眠的美术教育思想,一、他提出“艺术代宗教”、“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林风眠受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艺术代宗教的思想。宗教和艺术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人类的初期艺术和宗教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宗教是安慰情感的工具,而艺术则是维持宗教信仰的利器。由于人类科学的进步,宗教的许多虚伪部分逐渐暴露出来,宗教的威力渐渐衰退,而艺术则相反发达起来。宗教把艺术扶持成功后,艺术的魔力就渐渐大于宗教。因为艺术的表现工具有形象、颜色或声音,这些东西不但不怕科学来摧残,而是因为科学的发达而进步,因此,艺术是比宗教更胜一筹的。另外,艺术的表现方法也很自由,很抒情,决无宗教那种板滞的仪式。同时,林风眠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分析了艺术在西方进入文艺复兴之后,艺术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担当起维持人类情感的责任,因此,艺术就从宗教家手里回归到艺术家的手里,以往由宗教维系人类情感和社会关系的状况将转变为由艺术担任起调和情感,净化社会的重任。因此,林风眠提出以艺术代替宗教的观点,他并把这一观点运用到他所倡导的艺术运动中。,二、他提出“中西融合”的观点,中西融合这条路不是林风眠首创的,还有徐悲鸿、岭南画派,以及在早一点的外国人郎世宁,都是中西融合。徐悲鸿等人的中西融合是从技法上的结合,他们把西方的写实手段拿来与中国的工具相结合。如徐悲鸿以水墨画来画素描,或者是将素描的功夫运用到水墨画里,把表现客观事物的准确性运用到中国绘画中。而林风眠是一种审美观上的结合,他将西方的审美观同中国的审美观相结合在一起。这一点上林风眠是与众不同的,因此他的作品能够创造一种新的面貌。他将这一思想贯穿到教学中去,把西画系与中国画系合并为绘画系,他的艺术教育思想的星星之火也就传了开来。,在教学方法上,反对模仿和临摹古人的传统,他从不向学生灌输什么,而是采取“启发式”教学。他告诉学生艺术道路应该怎样,过去的大画家是怎么样的,艺术的历史是怎样发展过来的,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写实还是抽象,西方的还是中国的,我们要掌握它的精神,理解其本质,不要追求表面的东西。,评价,1、林风眠提出“以艺术代宗教”和“为艺术而艺术”,提倡艺术运动的观点是建立在对中国当时现状的认识和他对艺术的审美功能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中国的现代艺术失去了它在社会发展中应有的功能,主张艺术家们用艺术来拯救社会、拯救国家。这一思想体现了一位青年艺术家贡献于社会的历史责任感,但是,林风眠夸大了艺术的功能,把艺术看作是能够拯救国家、拯救人民的手段。这显然是受到席勒用美和艺术来改善人性走向自由解放观点的影响。,2、林风眠提出的中西融合的思想,至今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21世纪是一个中西冲突、交融的世纪,从林风眠开始,一百多年来,我们还在探讨如何看待东西方艺术的问题,因此,在新的时期,我们重新审视林风眠中西融合的思想,发现他是具有前瞻性的,其中还有许多有价值的部分值得我们去学习。,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与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之比较:,同:他们都是留法学习了比较系统、完整的西方艺术理论与实践,回国后都创立了美术院校,都提倡“中西融合”的观点,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美术教育活动和艺术运动,都创立了比较完整地、系统地美术教育理论。,异:1、背景不同:徐悲鸿出国前已确立了自己艺术发展的方向传统的写实主义,而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