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现状 问题与改善

上传人:L****s 文档编号:25046557 上传时间:2021-07-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现状 问题与改善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现状 问题与改善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现状 问题与改善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现状 问题与改善 我国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现状 问题与改善 【内容摘要】文章以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在古筝艺术整体开展中所起的典范作用为出发点,分析古筝专业教育的得与失,并在此根底上从科学性、统一性、标准性、系统性四个方面,提出古筝专业教育改善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 古筝 专业教育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具有“东方钢琴美誉的古筝艺术开展迅速,规模空前。如今,古筝不仅已成为妇孺皆知的一门群众文化艺术,而且从民间走进各大艺术专业院校并向“职业化方向开展。 一、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现状 1.古筝专业教育的规模有了阶段性的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开展,除全国各大音乐学院之外,普通高校也开设了古筝专业,除本科教育外,还完善了研究生教育。专业出色的本科生多项选择择考研继续深造的道路,这便使得古筝硕士研究生备受人们的青睐。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深化,有利于加强筝乐的理论研究以及古筝艺术的全面开展。 2.古筝专业的技巧训练 20世纪末,古筝的演奏技法产生了巨大的飞跃,从单手弹奏、以韵补声,到双手配合演奏,从摇指、轮指的出现到快速指序的应用,进一步增添了这一传统乐器的魅力。纵观古筝专业课教学,多年来是以重视学生表演技艺开展为主,大量有针对性的技巧练习曲应运而生。如项斯华的?每日必弹古筝指序练习曲?、王蔚的?古筝“弦距型手指训练教程?等。通过各种音阶练习、琶音练习、双手复调练习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式地训练学生手指的灵活性、颗粒性、流畅性、技巧性。如今,练习曲已成为保障古筝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手段。 3.新创作的筝曲为古筝专业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类新作品可分为三类:移植外来乐曲,如?霍拉舞曲?肖邦练习曲?等;非传统五声性调式的作品,如?梦想曲?莲花谣?等;各具特色的古筝协奏曲,如?临安遗恨?望秦川?等。从以上新作不难看出,高校古筝专业教育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受西方作曲技巧、美学观点及听觉习惯的影响,致使筝乐内容快速发生变异。正因为有了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不断改革、推陈出新,进一步促使中国古筝创作迈向双轨道路的开展。 4.古筝专业高等教育人才辈出 从李萌、王中山、林玲等杰出的演奏家开始到袁莎、吉炜、邱霁等青年演奏家,都经历了长期系统的古筝专业课的学习。回忆近些年CCTV民族器乐大赛古筝组的比赛,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选手的技术技巧出色,音乐表现力强,并且年龄小、形象好。此外,在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专业比赛中,涌现出一批筝界的新生力量,如任洁、宋心馨、苏畅等。 5.古筝的乐器改革取得新突破 2007年,多声弦制古筝问世,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萌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质量总监李素芳共同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是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和乐器改革家相互启发和相互鼓励的结晶。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转调筝和70年代的蝶式筝不同,多声筝不是为解决转调而研制的,其可以通过换弦和调弦来完成弦制的变换,将曲中的定弦调换成半音阶、微分音、同音等,能够满足乐曲中复杂调性的变化。对古筝专业教学而言,多声筝既可以演奏传统筝曲,也可以演奏现代派及日本、韩国等不同风格的乐曲,最大限度扩充了专业教学的曲目量。 二、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现存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注重学生演奏技巧的开展,轻视筝学理论的学习 从整体看,年轻的古筝专业毕业生存在理论修养较低、民间音乐底蕴缺乏、即兴编配和创作能力不强等现象。古筝在中国社会中流传,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各地民间筝乐的开展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因素有紧密的联系。河南板头筝曲源于当地合奏的板头曲,客家筝乐同样也受到汉调器乐合奏的影响。大局部筝乐是吸收和借鉴民间歌谣曲调开展而成的乐曲,其本身就属于中国传统民间地方性音乐。因此,传统筝曲及理论的学习应作为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重心。 如果一味地追求技巧、追求创新,会使古筝远离传统、曲高和寡,最终会像“雅乐一样失去其艺术的生命力。目前,很多艺术类院校除采用一对一的小课教学形式之外,都已增开了古筝的重奏、合奏课,但主要还是局限于某些创作曲目的训练,传统曲目及传统的组合形式那么较少出现,远远不能到达增强学生对传统民间合奏音乐认识的教学目的。此外,在继承传统、保存风格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对传统乐谱、古筝艺术“美学修养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总之,古筝艺术的开展需要全方位、立体化的进行,古筝专业课的教学应以丰厚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为底蕴,以演奏技巧为核心,以即兴编配和创作能力为依托,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筝师,而非“筝匠。 2.古筝专业教学方法存在“授人以鱼而非“授之以渔的现象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都是乐曲,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一般由回课和布置新曲构成,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筝作为华夏旧器,以五声音阶为定弦方式,“以韵补声是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在传统筝曲的教学中,“韵是最难掌握的,是古筝演奏的最高审美境界。不同地域流派、不同传承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授课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从内心听觉的形成入手,通过大量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及不同演奏家的音像资料等,让学生先在心中储存起来。演奏时能及时校正音高、时值和“韵等方面的错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最好通过田野采风等形式,组织学生深入民间感受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流派及代表人物的音乐风格特征。 3.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举一反三的能力缺乏 科学演奏法教学的缺失,教材内容设置的不完善,使得学生不知道应该用何种技法来演奏陌生旋律。古筝教育家赵曼琴认为,对快速旋律的视奏问题、音准失衡问题、音乐处理的随意性问题是影响古筝进入乐队的三大障碍。错误的演奏方法、错误的音高概念、缺少音乐处理的逻辑性,这些隐藏在古筝艺术繁荣背后的“危机,越发引人深思。 4.高校古筝专业教育有“千人一面的开展趋势,个性化的培养缺乏 在比赛中,我们不难发现局部选手过分追求舞台上的肢体语言,动作表现夸大与所奏的音乐不相符,虽演奏速度快,但韵味缺乏。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曾提出:“没有一个身体动作需要任何艺术形式。它们是自发的、不自觉的、不拘泥于形式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似乎经过排练,很自觉,又拘泥于形式,我们就会强烈地疑心,情感的表达没有真实感此人仅仅是把那些动作做完而已。事实上,古筝演奏的过程是主体“创美“立美的过程,要身心合一地表现音乐,而非刻意地修饰。第一要做到音色美、韵律美;第二要求意境美、形象美;第三才注重仪态美。音乐来自于情感,而情感的表现因人而异,不同的生活体验会导致个性化的表现。所以,在人才培养中,因材施教非常重要。在能被群众所接受的前提下,应提倡个性的张扬。同样,学生富有个性化地演奏需要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最终形成其独特的演奏风格。 三、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改善方法 1.提倡科学性 “音乐艺术的构建既是物质的一种有序运动,又是人类社会的心灵之光。这两方面都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些规律和真理。所以,音乐本身是具有科学性的。而作为以音乐为内容的教学活动,其科学性就更为突出了。对于已成为古筝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系统学习和掌握古筝科学的演奏方法至关重要。教师在授课中,不但要讲解正确的弹奏方法,还要尽可能地通过借鉴声学、解剖学、运动力学及其他边缘学科的知识,分析弹奏方法的科学性。古筝演奏中,手形、弹弦点、发力点、肌肉的控制力等,都会影响到演奏的音色。例如,在最根本的演奏姿势中,当肩、上臂、肘、前臂、手腕等都保持正确的演奏状态后,手的重心位置应在食指掌指关节偏桡侧一些,食指的掌指关节在最高位置。弹奏时,使重心偏高一些,其他部位偏低一些。如果演奏方法不当,不但技术得不到提高,反而会使肌肉受损。 高校古筝专业课教学设置也要注重科学性。一二年级打根底,以根本功练习为主,培养和训练正确的演奏方法。三四年级加强技巧,提高实际的演奏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还要结合不同根底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调动他们的练琴兴趣,到达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重视统一性 统一性是指技术与艺术的统一。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重技轻艺的现象,致使学生的演奏仅形似而非神似,无法准确诠释出乐曲的神韵。由于长期缺乏理论知识的积累,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会出现选题范围狭窄、引用转述成分过多、创新性缺乏等问题。古筝专业课的教学,不单纯是演奏技巧与方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对于专业学习古筝演奏的大学生而言,入校前都有一定的演奏技能,有的还是“童子功,但缺乏有关古筝演奏艺术理论的学习,所以到达一定的演奏水平后,就很难提高。因此,只单纯重视技术的学习,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高校古筝专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根据教授乐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教学设计。将乐曲结构、音阶、调式、风格流派特点及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介绍等,融入教学过程中去,让技术为乐曲的内容风格效劳,艺与技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3.立足标准性 1961年,全国第一次古筝教材编选座谈会,聚集各方专家,编订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指法符号。随着古筝艺术教育逐步兴起,大量优秀筝乐作品不断出现,演奏手法多样化,应运产生新的指法演奏符号。此外,由于早期筝曲多数为各地民间流传的戏曲音乐、民间小曲、牌子曲,同一乐曲不同人传谱,曲调会有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指法演奏符号的统一和乐谱版本的选择等方面都要注重标准性。 近些年,筝曲的创作理念产生了巨大的飞跃,题材多样、形式各异。在定弦上,已打破传统五声调式的习惯,精巧采用人工调式。和声应用上,由传统和声向色彩和声转变,纵合化和弦、音块式和弦、叠置和弦的出现,丰富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并促进演奏技法的创新。在现代作品的传授中,对指序、弦序、转调、离调及新的演奏技法等应加强标准性。 4.强化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对古筝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案、课程设置等形成一套良性循环体系。音乐表演古筝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指法训练、音阶训练、练习曲及乐曲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古筝的根本演奏技巧,并将技巧与音乐相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演奏技术和音乐表现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体会不同流派的音乐风格及特殊技法,逐步形成个人的演奏风格,同时要具备伴奏能力,适应重奏、合奏、协奏等不同的演奏形式。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培养教学型人才为主,需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要依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建设。 为完成这一目标,除采用原有的“一对一小课形式授课外,还应开设古筝重奏、合奏、伴奏等集体课程,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各种演奏能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筝作为华夏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最初的表演形式是以筝歌弹唱为主,筝是作为伴奏乐器出现。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筝乐艺术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以合奏或重奏的形式参与明清以来流传在各地的弦索乐合奏;另一种是作为伴奏乐器依附在各地丰富的戏曲、曲艺等民间音乐中。因此,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和声、复调、曲式结构、音乐的风格特征等理论知识融入演奏,加强学生的重奏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美学、论文写作等课程的建设,也是培养古筝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高校古筝专业教育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民间音乐为养分。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演奏技术传授和文化修养灌输相结合,学练演奏技术和综合性艺术表演实践相结合。技术和文化相结合,技术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音乐之间都存在交往和对话。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加强各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制定适合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专业教材,标准教学方法,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筝学理论。 注释: 贝雷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62. 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45. 参考文献: 【1】周耘.古筝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2】闫黎雯.中国古筝名曲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 【3】赵曼琴.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4】张彤.中国筝曲的继承与开展J.艺术研究,2006.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其它学术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