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生理学神经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7353695 上传时间:2024-10-18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13.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类生理学神经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鱼类生理学神经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鱼类生理学神经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目的要求:,掌握神经元的功能、突触传递和反射活动规律等基础内容。,了解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了解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神经系统图示,概念:神经系统是由众多的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网络,联络和调节机体的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概述,神经系统概述,神经系统,中枢部分,脑(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脊髓,周围神经,按解剖部位,按功能,脑神经,脊神经,躯体神经,感觉(传入神经),运动(传出神经),躯体感觉神经,植物性感觉神经,植物性运动神经,(支配内脏器官、,心血管和腺体),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周围部分,植物性神经,一、神经元,(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1.基本结构:胞体,突起(树突和轴突),2.主要功能: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第一节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元的四个重要的功能部位:,胞体或树突膜上的受体部位;,产生动作电位的起始部位;,传导神经冲动的部位;,引起递质释放的部位。,(二)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及纤维类型,神经冲动:指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动作电位。,1 神经纤维传导的,一般特征,:,(1)生理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性,(4)不衰减性,(5)相对不疲劳性,2 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1)神经纤维的直径,(2)髓鞘的有无,(3)温度,、神经纤维的分类:,按传导速度和电生理特性:A、B、C,按直径和来源:I、II、III、IV,其他:有无髓鞘、冲动的方向,(三)神经元的蛋白合成与轴浆运输,1、神经元的蛋白质合成,蛋白质在胞体内合成,神经末稍分泌,2 轴浆运输,在轴突内借助轴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完成神经末梢组件和某些蛋白质(包括酶)的运输。,分为顺向轴浆运输,逆向轴浆运输,。,神经元胞体合成的功能蛋白及分泌物可传向神经末稍(顺向轴浆运输),神经末稍吸收的外源性物质也可传向胞体,(逆向轴浆运输),(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位于神经元之间,数量巨大。,分类:星形细胞、寡突细胞、小胶质细胞,其作用主要有:,(1)支持作用;,(2)修复和再生作用;,(3)绝缘和屏障作用;,(4)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5)维持神经元正常功能,如及时摄取K,;,(6)摄取与分泌神经递质。,二、神经胶质细胞,第二节 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联系,一、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突触传递,突触(synapse):指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形成的特殊结构。,接头(junction):把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的特殊接触部位叫接头。,(一)突触的基本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二)突触的分类,1 根据接触部位的不同分为:轴体突触、轴树突触和轴轴突触等。,2 根据,突触传递信息,的方式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3 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类。,(三)突触传递的方式,1 化学性突触传递(,电-化学-电的传递),突触后电位: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的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具有局部电位的性质。,(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兴奋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对Na,+,、K,+,、Cl,-,的通透性发生变化。,(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局部,超极化。对K,+,、Cl,-,的通透性升高。,3.突触传递的机理,突触前膜兴奋,电压依赖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突触小泡前移并与前膜融合,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递质经扩散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相关离子通透性改变,产生特殊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产生EPSP或IPSP,递质被清除,突触传递机理示意图,2 电突触的传递,特点:信息传递的速度快,电阻低、几乎无潜伏期,传递,的方向可以是双向的。,(四)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特点:1 无特化结构;,2 无特定关系;,3 与效应器细胞距离远;,4 信息传递时间长,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作用较,为弥散;,5 产生效应与否与效应器有,无相应受体有关。,(五)突触的抑制和易化,易化:由于局部兴奋电位可提高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这种现象叫。,生物电信息经中枢的传递后,在引起一部分神经元兴奋的同时,可能引起另外一些神经元的抑制,造成中枢神经元抑制的机理有两种:,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1突触后抑制:指突触后膜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兴奋性下降,对突触传递造成的抑制。又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指突触前膜在兴奋传来之前由于受到另一神经元兴奋活动的影响,释放递质的能力下降,而导致所产生的EPSP幅度下降,引起的相对抑制。,二、突触传递的信息物质和信息接受机制,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一)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释放到,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后与其受体特异性结合,,发挥传递信息作用的化学物质,。在神经系统中,有多种神经递质。,1、递质的鉴定,在突触前神经元中合成,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受到适宜刺激时,能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出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并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存在有使其失活的机制。,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2,、递质的类型,1,)外周神经递质,2,)中枢神经递质,3、调质的概念:有递质的作用,但不符上述条件的,物质。,4、递质和调质的分类,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神经肽;其他。,5、神经递质的共存,Dale法则。化学编码:时间和空间。,6、递质的代谢,合成:肽类递质在胞体合成;经典递质在末梢,合成。,储存:在囊泡内。也具有保护作用。,释放:Ca,2+,依赖性释放。,失活:重新吸收;酶的降解作用;扩散。,降解:酶的作用;特异的酶。,(二)神经递质的,受体,(receptor),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性生物分子。,递质与受体结合的特性:选择性;相对性;可逆性;,饱和性。,激动剂与拮抗剂 配体;竞争性抑制。,(1)同一递质的受体具有,不同亚型,(2)受体除分布在突触后膜外,也存在于突触前膜,(,突触前受体,),(3)受体分为两大家族:,化学门控通道,和,与G蛋白耦联,的受体,(N型Ach受体)(M型Ach受体),(4)受体较长时间暴露于配体时会出现脱敏现象。,(三)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分类毒蕈碱受体烟碱受体,作用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神经-肌接头、自主神经节,毒蕈碱样作用烟碱样作用,(M样作用)(N样作用),分布大多数副交感神经的所有自主神经元的突触后膜,节后纤维和少数交感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神经的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上,亚型M1、M2、M3、M4、M5肌肉型(N2)、神经元型(N1),机制G蛋白-第二信使Ach门控通道,阻断剂 阿托品 筒箭毒碱,2、儿茶酚胺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素,受体的特性:,受体(主要是,1,受体)的效应主要是兴奋性的;,受体(主要是,2,受体)的效应主要是抑制性的。,配体的特性:,NA对受体的作用较强;,肾上腺素对和受体的作用都强;,异丙肾上腺素主要对受体有强烈作用。,阻断剂:,受体(主要是,1,受体)-酚妥拉明;,2,受体-育亨宾,受体-普萘洛尔;,1,受体 阿提洛尔;,2,受体丁氧胺,多巴胺,主要位于中枢,包括黑质-纹状体部分、中脑边缘系统部分和结节-漏斗部分。,3、5-羟色胺及其受体,5-羟色胺递质系统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元集中在低位脑干近中线的中缝核内。作用由G蛋白介导。,常与睡眠、内分泌、心血管调节及体温调节有关。,、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学,习、记忆、应激以及中枢抑制等活动有关。,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门冬氨酸,抑制性氨基酸:GABA、甘氨酸,、肽类递质及其受体:,多分布于外周神经组织中,如胃肠道,,心脏等,调节该部器官或其它有关器官的功能活动。,、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其他,自学,三、多个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联系-,反射与,反射弧,(一)反射与反射弧,1.,反射的概念,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2.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反射的基本过程,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感应器电位,引起传入神经产生动作电位(,传入冲动,经低级和高级,中枢的整合,传出神经将整合信息传向效应器(,传出冲动,)效应器兴奋引起一定的,反射活动,(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辐散式:可扩大神经元的影响范围。,2.聚合式:能够使多个神经元的功能活动在同一神,经元上得到整合。,3.连锁式:中枢神经元通过突触依次联系,可扩大,空间作用范围。,4.环式:,一个中枢神经元的轴突,分支与中间神经元建立,联系后,反回来又和原,来的中枢神经元建立联,系,可在时间上延长或,终止反射活动。,1 单向性;,2 突触延隔;,3 总和作用;,4 扩散与集中;,5 兴奋节律的改变;,6 后放;,7 易化作用和抑制作用;,8 对内环境改变敏感和易疲劳。,(三)中枢兴奋的传布特征,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脊髓和脑干,是接受感受器刺激传入冲动的基本中枢,,大脑皮层,是感觉机能的高级中枢。,一、感受器,(一)定义及分类,1 定义:分布于体内或体表的感觉神经纤维的末稍及,其附属装置。,2 感受器的分类,外感受器 皮肤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机械感受器(压觉,触觉),化学感受器(味觉、嗅觉),声感受器(听觉),光感受器(视觉),电感受器,内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内脏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机械感受器,(压力、牵拉),痛觉感受器,感,受,器,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1 适宜的刺激,2,感受器的阈值及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能把作用于它的各种刺激形式转变为相应的传入神经末梢的电反应,感受器电位是一种局部性慢电位,不具有“全和无”特性,不能做远距离的传播,其幅度与刺激强度成正比,具有空间、时间的总和。,3,刺激强度与神经冲动的关系,神经冲动发放的频率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4 感受器的适应,以恒定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将引起传入神经纤维的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按适应出现的快慢可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5 感受器的反馈调节,二、感觉传导通路,(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1.浅感觉传导路径,传导痛觉、温度觉、及轻触觉,由,3级,神经元组成,具有先交叉后前行的特点,脊髓半断离时,,浅感觉障碍,发生在断离的,对侧,2.深感觉传导路径,传导本体感觉或深部压觉,由,3级,神经元组成,具有先前行后交叉的特点,脊髓半断离时,,深感觉障碍,发生在断离的,同侧,所有感觉传导路径,最后一次换元均在,丘脑,。,(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丘脑是重要的中枢结构,除参与机体的内脏功能调节、内分泌活动外,还是重要的,感觉接替站,,也是形成感觉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感觉区不发达的禽类,丘脑是感觉的高级中枢,,可形成粗略感觉。,1.丘脑的核团分类(3类),(1)第一类核群(感觉接替核),可以接受感觉的投射纤维,(2)第二类核群(联络核),接受第一类核群或其它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将信息投射到大脑皮层一定区域,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有关。,(3)第三类核群(网状核或称髓板内侧核),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向大脑皮层做弥散性投射,不形成特定感觉,但与大脑觉醒状态的维持有关。,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腹外侧核,腹前核,丘脑前核,背内侧核,背外侧核,后外侧核,枕,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传导躯体感觉,传导头面部感觉,传导听觉和视觉,2.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1),特异性投射系统:,各种感觉投射信息经丘脑感觉接替核的最后一次换元,将信息点对点的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形成特定的感觉,将这一感觉投射系统叫。,(2),非特异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