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7335695 上传时间:2024-10-18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1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药学,民族药:各民族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藏药,红景天,蒙药,沙棘,维药,巴旦木,孜然,壮药,两面针,鸡蛋花,傣药,芒果,道地药材(,Famous-region drug,):,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如: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产于河南怀庆地区,怀菊花,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绪言,特点:,1,、从产地上看,大多数中药最初产在中国。,2,、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3,、主要作用。,有关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学的旧称。,因作为研究对象的中药多数为草本植物,,故名。,民间习用,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名称,及性能功用认识,疗效尚待进一步验证,确认的一些药物。,本草,:,草药:,中药学:,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来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1,、中药的起源,:,原始社会,三、,我国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起源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古代时期(公元前,221-1840,年),近代时期(,1840-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49,年以后)。,“,神衣尝百草始有医药,”,和,“,药食同源,”,的传说,是关于医药起源的概括。,淮南子,修,务训,关,于,“,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中药的起源,炎帝神农,湖北随州厉山,我国古代医学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中国古代本草学的发展,黄帝轩辕氏(熊氏),在,5000,年前就写下了,人,类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祝由科,。,在此基础上编撰的,黄帝内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神农本草经,:,后汉时代(公元,25-220,)作者不祥,传说名医张仲景、华佗等编著。,原文流失,中国最古老的本草学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医学汤剂的最古老的医书。后分成:,伤寒论,急性病、传染病的治疗法,金贵要略,慢性杂病的治疗法,神医扁鹊,麻沸散、行剖腹术闻名于世。,华,佗,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奉为医经。,张仲景,药王孙思邈,李,时,珍,我国古代重要本草著作,书名,作者,年代,说明,神农本草经,不祥,东汉末年,3,卷,载药,365,种。,特点:,我国最早的本草著作。汉代以前药物的总结。,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南北朝梁代,(,520,),7,卷,载药,730,种。,特点:,现存第一本有确切年代和作者的最早本草。,新修本草,(唐本草),苏敬等,22,人,唐显庆四年,(,659,),特点:我国第一部官修药典。比欧洲,N,rnberg,(,1542,)药典早,883,年。,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唐慎微,宋徽宗大观,2,年(,1108,),载药,1744,种。特点:,现存最早的原著完整本草。为一本集历代本草学大成之作。,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万历,24,年(,1596,),载药,1892,种,附方,11096,条。我国本草巨著。,2,、中药学的发展,秦汉时期,代表作:,神农本草经,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中药学发展的基础,.,作者不详 记载药物,365,种,;,按性能良、毒分为上、中、下三品,(,2,),.,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作:,神农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年代,:,南朝梁代,.,记载药物数,730,种,创立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3,),.,隋唐五代时期,代表作:,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李勣,苏敬等,23,人,成书时间:唐显庆四年(,659,年);,内容:载药,844,种,(,或,850,种),结构及体例:由,本草,、,药图,、,图经,组成。,特点:,由国家组织编纂,有药典性质;,增加图谱,(,4,),宋金元时期,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1082,年,载药数目:,1558,余种,特点:各药后附列大量药方,互相印证,医药紧密结合。,(,5,)明代,代表作:,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明代。,内容:载药,1892,种,分,16,纲(部)、,60,目(类);附药图,1160,幅、,附方,11000,余首。,价值:为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总结。,(,6,)清代,代表作:,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清代(完稿于,19,世纪初叶)。,内容:,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许多是外来草药。,特点:为清代新增内容最多的本草著作。,七,.,民国时期,1.,中国药物大辞典,:陈存仁组织编纂,,包含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但错误较多。,2.,中药研究开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八,.,当代,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第二版(,1963,年版,公布于,1965,年)起,,分为二部,其中一部为中药。,截止目前共发行,9,版,最新的为,2010,年版。,2.,中药大辞典,:,1975,年完稿,载药,5767,种。,3.,中华药海,:,1993,年出版,载药,8488,种。,4.,中华本草,:,1999,年完稿,载药,8980,余种。,5.,全国中草药汇编,:,1975,、,1978,年出版,,载药,2202,种。,6.,中药志,:原载药,500,余种,后有增补。,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中药的,品种,中药的,产地,采集和贮藏,中药的,炮制,.,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一、产地,道地药材,:,也称地道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专用名词,,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江苏的薄荷、苍术,云南的茯苓,,广东的砂仁、,四川的黄连、川芎、附子、,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河南的地黄、山药、牛膝、菊花,山东的阿胶等。,二、采集,1,、植物药材的采收,(,1,)全草类:植物充分生长,开花前或者刚开花时采收,(,2,)叶类,在花蕾即将开放或者盛开时采收。,(,3,)花类:开放时采收,有的用花蕾的在未开时采收。,(,4,)果实和种子:成熟时采收。,(,5,)根和根茎:多数深秋时节采收。,(,6,)树皮和根皮类:春夏季节(清明到夏至)。,2,、动物药材的采收,3,、矿物药材的采收,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或者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料药材,的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炮制的概念:,药物炮制的目的,:,1,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半夏,天南星,巴豆,2,增强药物作用,提高疗效,,延胡索,麻黄,红花(酒),3,改变药物性能,地黄,何首乌,4,改变性状,便于调剂,储存制剂如,石膏,,,桑螵蛸,5,除杂,纯净,保证品质,称量准确。,6,矫味,便于服用,紫河车、乳香,没药。,炮制的方法:,一、修治,1,、纯净药材,2,、粉碎药材,3,、切制药材,二,、水制,1,、漂洗,2,、浸泡,3,、闷润,4,、喷洒,5,、水飞,三、火制,1,、炒:,炒黄、炒焦、炒炭,2,、炙,3,、烫,4,、煅,5,、煨,四、水火共制,1,、煮,2,、蒸,3,、炖,4,、燀,5,、淬,五、其他方法,是对中药的基本性质和作用特征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的内容: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配伍、禁忌等。,第四章 药性理论,中药的性能,:,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一、概念:,此外,有些药物作用较和缓,称为平性,,但实际向有偏温、偏凉之别,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第一节 四气,四气,属性,功 效,用 途,寒凉,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治阳热证,温热,阳,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治阴寒证,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药性是对药物功效高层次的概括,高度的抽象化,,“,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四性和功效的关系,第二节 五味,一、概念:,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和涩味,,二、作用与用途:,五 味,属性,入五脏,作 用,用 途,辛,阳,肺,发,散,、,行,气、活血,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甘,(淡),脾,补,益、和中、,缓,急,治疗气虚、调和、疼痛,酸,(涩),阴,肝,收,敛、固,涩,治疗各种滑脱不禁,苦,心,清热、,泻,火、降逆、泻下、,燥,湿,治疗热证、肺气上逆、湿证,咸,肾,软坚、散结、,润下,治疗瘰疠、便秘,第三节 升降浮沉,一、概念:,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升是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是下降平逆,趋向于下;,浮是发散向外,趋向于表;,沉是泄利向内,趋向于里。,二、作用与用途:,药物,趋向,作用,用途,与气关系,与味,关系,与质地的,关系,与炮制的关系,升浮药,上升向外,升阳、发表散寒、催吐、透疹、开窍,治疗在上、在表以及病势下陷的病证,温热,辛甘淡,质地轻松的花叶、果壳,酒、,姜汁炙,沉降药,下行向内,泻下、清热、利水、潜阳、消积、止呕、收敛、固涩,治疗在下在里以及病势上逆的病证,寒凉,酸苦咸,质地较重的根茎、果实、矿物,醋、,盐水炙,药物对机体部分的选择性的作用,也就是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二、归经的理论基础:,以中医学的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三、归经的确定依据:,以药物的疗效,依据药物的特征,一、概念:,第四节 归经,四、表述方法:,十二脏腑经络法: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心包、三焦。经络阴阳属性表达,阴经(属脏),阳经(属腑),手,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厥阴肝经,少阳胆经,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五、指导意义,二、归经的理论基础,以中医学的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三、归经的确定依据,1,、以药物的疗效,2,、依据药物的特征,四、表述方法,1,、十二脏腑经络法,2,、经络阴阳属性法,五、指导意义,一、概念:,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特异质反应,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性反应、,变态反应,第五节 毒性,广义的毒性,医疗用毒性药品,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物。,狭义的毒性,毒性,无毒,作用平和,不致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不注明。,有毒,具有强烈作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及具有毒理作用,可能导致中毒的药物,,需小心谨慎使用。,小毒,指药物使用虽可出现一些副作用,,但一般不会导致严重后果。,大毒,具有明显毒理作用的药物,此毒药,物使用时必须谨慎小心,,毒性分无毒、有毒、小毒、大毒。,影响毒性产生的因素,用量、对症与否、品种、产地、采集、储存、炮制、剂型、患者个体差异,为什么要用有毒性的药材?,附子:回阳救逆第一要药,为什么要用有毒性的药材?,砒霜 急性白血病,为什么要用有毒性的药材?,升药:水银、火硝、白矾各等分混合升华而成,主含氧化汞。,正确对待毒性,1.,人参中毒?,2.,蕲蛇入药有毒吗?,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1,、,单味药物的力量有限,难以治疗病情较重的病证,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2,、,对于单用会产生毒副反应的药物,通过配伍可以抑制或消除其毒副反应。,3,、,对于病情比较复杂的患者,配伍用药可以达到既分清主次,又全面兼顾的目的。,一、概念:,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的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称为中药的配伍。,二、目的,配伍的内容,七情,:,前人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把单味药的应用及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具体为:,1,、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药物。,如:,独参汤,单用一味人参补气固脱,治疗大失血所引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