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神经系统--1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4382074 上传时间:2024-10-04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神经系统--1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6神经系统--1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6神经系统--1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8.1,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8.2,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8.3,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8.4,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的控制和调节,8.5,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机能,神经系统是动物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神经元(,neuron,)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Peripheral,Nervous,System,PNS,),(,神经节、神经干,),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躯体神经,内脏神经,脑,脊髓,2,基本功能:,受体部位,产生,AP,的起始部位,传导神经冲动部位,释放神经递质部位,电镜下的突触模式,AP,抵达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入,突触前膜,突触小泡前移,与前膜融合、破裂,递质释放入间隙,弥散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化学门控性,通道开放,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增加,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突触后电位,),(去极化或超极化),总和效应,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递质失活,机制,产生机制:,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后膜离子通道开放,提高,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 膜电位下降,后膜局部,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提高,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 膜电位增大 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3.,神经递质和受体,Neurotransmitter and Receptor,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突触前神经元,中合成,有,合成递质的 前体,和酶系统。,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受到适宜刺激时,,能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并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存在,有使其失活的机制,:,灭活的酶或摄取、回收,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神经递质的种类,胆碱类,:,乙酰胆碱(,Ach,),胺类,:,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A,,,NE),肾上腺素,(,Adr,E),5-HT,组胺,(HA),氨基酸类,:,兴奋性:谷氨酸,(,Glu,),门冬氨酸,(Asp),抑制性:甘氨酸,(,Gly,),氨基丁酸,(GABA),肽类等,递质与调质的概念,Neurotransmitter,and,neuromodulator,递质,-,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作用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完成信息传递功能,。,调质,-,指神经元产生的另一类化学物质,也作用于特定的受体,,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效应,的作用,.,一个神经元内可含有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或调质。,通常多是一种经典递质与一种神经肽或多种神经肽的共存。,递质共存是一种普遍现象,,可起到递质间的调节作用。,受 体,receptor,1,、概念,:,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递质、调质、激素等),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蛋白质),拮抗剂(,antagonist,),只发生特异性结合,但,不能发挥生物学效应的,物质,激动剂(,agonist,),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配体,配体(,ligand,):,能与受体结合的化学物质,外周胆碱能纤维分布,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舒血管),运动神经纤维,胆碱能受体,胆碱能受体,毒蕈碱受体,muscarinic,receptor,(,M-,ACh,受体)(,M1M5,),心脏抑制,平滑肌收缩,消化腺分泌,汗腺分泌,骨骼肌血管舒张,脑神经元,烟碱受体,nicotinic receptor,(,N-,ACh,受体),N1,,,N2,骨骼肌收缩,肾上腺素能受体,1,2,1,2,3,NA,突触前、后受体示意图,1.,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BACK,两种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返回性抑制,概念:,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电位,使突触后,N,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意义:,减少或排除干扰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更为精细,特点:轴,-,轴,-,胞体突触,突触前抑制产生示意图,实验,A,:,刺激轴突,1,时,神经元,3,产生,10mV,的,EPSP,;,实验,B,:,先刺激轴突,2,,,再刺激轴突,1,时,神经元,3,产生,5mV,的,EPSP,。,机制:,先刺激轴突,2,,产生神经冲动,释放递质,使轴突,1,去极化,产生,EPSP,;,再刺激轴突,1,,产生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稍时,此处已经处于上一次的去极化状态,造成,动作电位的幅度低于正常水平,释放的递质也相应减少,。,因而,神经元,3,突触后膜的,EPSP,也较小。,反射活动的一般特性,(1),适宜刺激,每一特定的神经反射需要一定形式的刺激,(2),最后公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轴突是骨骼肌运动反射弧的最后传出通路。,(3),中枢兴奋状态和中枢抑制状态,中枢内在较长时间内兴奋性影响超过抑制性影响状态,称为中枢兴奋状态。反之,称为中枢抑制状态。其基础是由于环状联系或突触调制的作用。,(4),反射的习惯化,(减弱),(5),反射活动的反馈性调节,刺激引起效应器产生效应后,效应器输出的变量中的一部分信息又反过来改变中枢或其它环节的活动状态,用以纠正反射活动中出现的偏差,以实现调节的精确性。,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和,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