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第4节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4376773 上传时间:2024-10-04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3.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第4节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第4节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第4节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节 保护、协调生态环境,20,世纪,50,年代前后出现的环境事件,19,世纪,60,年代,美国由于盲目开垦西部土地酿成,1943,年一系列骇人听闻的黑风暴,导致了美国土地资源遭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由于不黑开垦中亚处女地,引起巨大的黑风暴,造成两千多万公顷土地受灾。,黄土高原,昔日曾是林木参天、茫茫树海、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而今却是沟壑纵横、黄土漫天。这一切源自人类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导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就了土林,地质灾害,土地荒漠地化,水污染,我国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措施。,在新形势下,如何既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需求,又兼顾环境保护和建设,这给土地利用提出了新要求,对土地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与要求,需要对现行规划进行修编,妥善处理好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与建设生态的关系,统筹安排好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发展用地,统筹安排好土地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提高土地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5,年,6,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32,号文件转发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扎实做好实施评价、基础调查、资料收集、专题研究和政策建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尤其是要围绕落实规划修编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深入开展对土地重大问题的研究。,文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六个重大问题研究的任务,“,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是,32,号文件要求开展深入研究的六大问题之一。,研究基本原则:按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原则。,研究最终目标:就是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提出统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政策建议。,一、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土地利用是在人类活动持续或周期性干预下,进行土地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复杂社会经济过程。从系统观点看,它实质是土地自然生态子系统与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以人口子系统为纽带耦合而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环境:包括人在内的生命有机体的环境,是生命有机体赖以生存、发展、繁衍、进化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综合。可分为:微观生态因子(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生物等)与宏观生态系统两个层次。,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基本框架,在人类社会初期,土地利用轻度较低,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也十分有限,二者关系也较为和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强度日益提高,环境容量瓶颈效应开始显现,二者关系出现恶化,;,此后,随着文明程度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有意调控土地利用方式以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促使二者关系趋于协调。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容量约束下土地利用强度,S,型演化模式对二者关系的演变起到极大地调控作用。当然,期间也难免存在土地利用强度超越生态环境容量而导致二者,系急剧恶化的短期行为(曲线,B,)。,生态环境容量约束下土地利用强度演化轨迹,区域生态环境容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强呈跳跃式增长。起初,区域生态环境容量有一个阈限,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提高,生态环境容量逐渐逼近阈限,出现第一次阈值,A1,;此后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与生态环境的整治,生态环境阈值由拐点,A1,升为拐点,A2,,土地利用强度又开始其,S,型增长;如此以往,,土地利用强度与生态环境阈值在交互上升中得到演化。从长期来看,这种演化模式不仅为耦合系统向更有序状态进化提供了阶梯,也为二者关系的调控与优化提供契机。,生态环境容量与土地利用强度耦合演化轨迹,2005,年,3,月,12,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二、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是人与土地和谐发展,通过人与土地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就是要以土地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体系。,(,一)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模式,“,生态城市型土地利用模式,”,:,生态城市是以循环经济模式来进行建设,其内容包含了基础设施、工业、农业、能源、消费以及建筑物等各个方面,其最终目标是建设循环型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生态城市。建立循环型经济的生态城市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结构建设、功能建设、城乡生态关系的协调措施,。,三、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建议,结构建设,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要保护天然林木植被,维持城市绿地系统的自然生态结构;加强绿化建设,将城市森林化作为环境建设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游园绿地,在城市开辟百花园、植物园、森林公园等园林绿地,构建城市绿地系统的经济生态结构,确立城市绿化的产业地位,也可以将耕地或者基本农田作为城市绿色空间来保护;营造湿地、水域等多种生态环境。,推广清洁能源与绿色消费。提倡应用太阳能热等再生能源和生物质能源;倡导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物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其环境要有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能有效利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使能源和资源消耗降至最低程度。,优化城市的用地结构,搞好城市的用地平衡,严格控制城市生态用地改变用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创造。,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总量和密度。,功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城市物质循环。,建设快捷的信息流通系统。,城乡生态关系的协调措施,实行城乡社会、经济、生态一体化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强调市政基础设施的生态化,城市的能源供给、交通安排、水务系统、垃圾处理等建设要体现自然化的原则,尽量避免对自然系统进行扰乱。,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平原,地区光热、水、土资源时空配合良好,城市化程度高,经济比较发达,人口稠密,人地关系相对紧张。该区集中了我省大部分优质耕地,尤其是水田,是全省耕地精华所在,也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进一步,挖掘农林、农牧、林牧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能力,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二,),平原地区农林牧复合生态型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是指借助接口技术或资源利用在时空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或组分的复合生产模式,(,所谓接口技术是指联结不同产业或不同组分之间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连接技术,如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饲草,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其中利用秸秆转化饲料技术、利用粪便发酵和有机肥生产技术均属接口技术,是平原农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这种模式合理地利用水利和土地资源,又能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集约利用土地的多种创新。,具体的代表性模式有,“,粮饲猪沼肥,”,生态模式、,“,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林果畜禽,”,复合生态模式,等等。,平原,-,柑桔,+,农林复合模式,山区,-,杉,+,农林复合模式,(三)低,山丘陵地区土地利用模式,低山丘陵区,(,含鄂东北低山丘陵区、鄂东南低山丘陵区、鄂中低山丘陵区,),。,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特点是农林各半,人口密度大,坡耕地垦殖系数高,水土流失面积大,局部地区土地侵蚀严重。针对这种特点,借鉴生产实际中的经验和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模式,供参考。,“,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基本,做法是:依据山体不同高度因地制宜布置等高环形种植带,农民形象地总结为“山上松槐戴帽,山坡果林缠腰,山下瓜果梨桃”。这种模式合理地把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与坡地利用结合起来,恢复和建设了山区生态环境,发展了当地农村经济。,生态经济沟模式,:,小流域既有山坡也有沟豁,水土流失是突出的生态问题,植被破坏是问题的关键。按生态农业原理,实行流域整体综合规划,从水土治理工程措施人手,突出植被恢复建设,依据沟、坡的不同特性,发展多元化复合型农业经济,逐步使荒沟建成富裕的生态经济沟。在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措施的前提下,在平缓的沟地建设基本农田,发展大田和园林种植业;在山坡地实施水土保持的植被恢复措施,因地制宜地发展水土保持林、用材林、牧草饲料和经济林果等,综合发展林果、养殖、山区土特产和副业等多元经济。,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该模式主要适应丘陵农牧结合地带,以丰富的太阳能为基本能源,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和废弃物转化环节,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粮、草、果种植业,形成生态系统和产业链合理循环体系,促进了农区生态系统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生态果园模式,:,生态果园模式也适应于平原果区,但丘陵山地区应用最广泛。该模式在各地有不同的衍生形态,基本构成包括:标准果园,(,不同种类的果类作物,),、果林间种牧草或其它豆科作物,林业有的结合放养林蛙,果园内有的建猪圈鸡舍和沼气池,以草促牧、以沼,(,渣、液,),促果;有的还在果树下放养土鸡、以帮助除虫。生态果园与传统果园相比,具有生态系统构成单元多,系统稳定性强、产出率高,病虫害少和劳动力利用率高等特点。,生物篱,主要,有,“,林,-,果,-,药,”,生态农业模式、开发林药、野生花卉、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型模式,等。,(四)山地土地利用模式,(五,),重要生态区土地利用模式,包括,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等,主要以自然保护为中心,属重度生态敏感区。其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是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动物资源和水资源,具有严格的土地利用限制。,主要,模式有森林生态旅游及特色,(,或民俗,),旅游型土地利用模式、湿地生态旅游模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