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数据正在成为组织的财富和创新的基础,大数据在催生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那么,又该如何理解我们正在迈进的这个智能型社会呢?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信息、知识还是智能,在我们这个时代,都是以数据为载体存在的。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智能的基础,当电脑、网络能够利用某种知识作出自动判别,采取行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机器智能就产生了,这些过程都依赖数据分析。目前,人类记录周围世界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过去,我们是决定记录什么;现在及将来,我们要进入决定不记录什么的时代。数据分析的能力不断增强,这将加快我们迈向智能时代的步伐。智能时代的特点,是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和网络将像有智商的人一样为人类工作和服务。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环环相扣,齿齿吻合,日常管理通过数据更加优化,各种任务、合作可以无缝对接,社会运行的成本可大幅降低。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 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并先后启动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认定一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包括19个教育领域特色基地,研究智能时代各种教育场景下智能治理机制;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将智能教育纳入首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人工智能+教育”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教育变革创新注入强劲动能。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具备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比如,语音识别、视觉识别等技术世界领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集了海量的数据资源,2.91亿在校学生和1844.37万专任教师展现出丰富的应用需求;教育领域数字化基础条件全面提档升级,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配备的师生终端数量超过2800万台。“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就在身边。音乐课上,虚拟数字人“元老师”跨越时空限制,带领多所学校学生同唱一首歌;体育课上,学生开始跳绳项目测试,智能终端上实时显示心率变化、跳绳次数、平均速度等数据。技术改变课堂,潜力无限。比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能够模拟穿上太空服行走在宇宙,感受浩瀚星河的魅力;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体验川剧变脸,平面的课本知识变得可感可知。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教育生态。教、练、考、评、管各环节均有人工智能辅助,让教师教得更好;虚实融合多场景教学、协同育人,让学生学得更好;海量线上数据和逐渐 强大的算力,让学校管理更加准确。“人工智能+教育”,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或方案,而不只是一个概念,应该可以规模化推广和应用。服务于学校的智慧教育产品,不是个例,不是定制化,不是只能 在这个学校用,而是能够聚焦大多数学校的共性需求,最终要把产品或服务推广到更多学校去。规模化应用才是新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必经之路,也是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的基石。技术于教育本质而言,是工具,不能本末倒置。智慧教育产品或服务应用之后,能够有可以用数据来说明的成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这也应该成为规模化应用的前提。着眼未来,应携手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人机协作如何更聪明,人机对话如何更友好,是“人工智能+教育”的长期课题。一方面,技术应服务育人,在让其“授业”“解惑”的同时,必须坚持教师“传道”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数字鸿沟”可能将部分学生排除在智能教育之外,数据收集、使用、分析等环节存在安全隐患,相关公共政策制定较为滞后,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现代化,这些都是需要回答好的课题。教育是动态的、发展的,理性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把握教育规律、用好技术手段、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赋能教育现代化,培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摘编自涂子沛大数据及人民时评相关文章)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数据使我们进入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我们要尝试理解这个智能型的社会。B. 更多的工作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使人们可以不劳而获,这是智能时代的优势。C. 第段列举音乐课“元老师”和体育课跳绳测试等例子,说明“人工智能+教育”离我们并不遥远。D. 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使人机协作更和谐,是着眼未来的长期课题。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机器智能是为人类服务的,电脑、网络能够利用某种知识作出自动判别并采取行动。B. 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试点工作将成为教育变革创新最重要的措施。C. “教、练、考、评、管”的过程有人工智能辅助,有利于教学,具有无限潜力。D. 国家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发展,许多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段观点的一项是( )A. 支付宝公益基金会、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国妇基会启动了“AI 豆计划”,这个计划通过在贫困地区培训相关职业人才、孵化社会企业,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B.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每位视障学生量身定制了阅读终端产品“阳光听书郎”,帮助视障学生畅听任何电子书籍。C.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构建了一套“人工智能X”中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与澳门培正中学、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倡导在每年的10月组织开展“世界人工智能周”活动,初步构建起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圈。D. 在教育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支持指导下,第二届海岛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共同研讨中国海岛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理念、方法,致力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特色鲜明的海岛教育。4. 根据材料内容,我们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教育”?请简要概括。【答案】1. B2. B3. C4. “人工智能教育”,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变革着教育教学生态环境;“人工智能教育”,不是概念,而是可以推广应用的技术,具有真正的价值;“人工智能教育”,需要继续发展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使人们可以不劳而获”错。原文是说“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环环相扣,齿齿吻合,日常管理通过数据更加优化,各种任务、合作可以无缝对接,社会运行的成本可大幅降低”,并没有说更多的工作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将会使人们可以不劳而获。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B.“将成为教育变革创新最重要的措施”错。由原文“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并先后启动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可知,文意只是说教育部先后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并没有说这个试点工作将成为教育变革创新最重要的措施。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第段观点是:“人工智能+教育”是服务于学校的智慧教育产品或方案,能聚焦大多数学校的共性需求,最终要把产品或服务推广到更多学校去。A.概述“AI豆计划”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并不是服务于学校的智慧教育产品,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段观点。B.概述该学院为视障学生定制的“阳光听书郎”,目的是为了帮助视障学生畅听电子书籍,不是服务于学校的智慧教育产品,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段观点。D.概述研讨中国海岛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理念、方法,目的是致力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特色鲜明的海岛教育,这不关乎服务于学校的智慧教育产品或方案,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段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第段“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就在身边”“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可知,“人工智能教育”,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根据第段“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教育生态”可知,“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变革着教育教学生态环境;根据第段“人工智能十教育,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或方案,而不只是一个概念,应该可以规模化推广和应用”“智慧教育产品或服务应用之后,能够有可以用数据来说明的成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这也应该成为规模化应用的前提”可知,“人工智能教育”,不是概念,而是可以推广应用的技术,具有真正的价值;根据第段“人机协作如何更聪明,人机对话如何更友好,是人工智能十教育的长期课题”可知,“人工智能教育”,需要继续发展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水间金仁顺初听“瓯海”“仙岩”这两个名字,很像一副对联,对偶工整。瓯海是小海,或者说,一小块海,配着仙岩,熨帖得很。“仙岩”之名,自然是有些来历的。此仙是轩辕黄帝,大神。传说大神在此地修成正果,“仙岩”之名,由此而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岩有一潭水,梅雨潭,没有龙,却有点睛之笔朱自清的绿,写的就是梅雨潭:“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以前读的时候没觉得怎么样,真到了潭边,把这篇文章重新读过,惊诧于朱先生的绿写得如此之好。我们也是在秋季薄阴的天气来到梅雨潭边,也是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我们也是写作的人,却没有任何描述的冲动,“眼前有景道不得”,我们能描述的,朱先生已经描述过了。既然有景道不得,就说点儿闲话吧。瓯海,或者说温州,古时名为永嘉。永嘉太守中,出了个谢灵运,“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提起谢灵运,得先说说他曾祖辈的谢安。谢安年少时,风采神态,清秀明达,青年时期风流倜傥,名闻天下。他醉心于与当时的名士、名僧交游,寄情山水,吟诗弄文,酷爱清谈。曲水流觞这种雅宴,于他们是日常,于历史就是传奇。谢安40岁前没认真当过官,40岁时谢氏一门日渐式微,他才萌生了出仕的意愿。谢安名满江湖,当官也当得风生水起。著名的淝水之战,全靠他运筹帷幄,以7万兵力打败苻坚的15万大军。捷报传来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看一眼捷报,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客人追问,才淡淡一句:“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淝水一战,谢安名垂千古。他多年隐居东山,甫一出世,便是惊世骇俗。谢安的侄子谢玄,当年是淝水之战的重要指挥者;谢安是后台,谢玄等人是前锋。谢玄的孙子是谢灵运。谢灵运小时候跟谢安一样,聪慧过人,家底丰足,人脉深厚。他也和谢安一样,喜好纵情山水,但他游山玩水时阵仗极大,随从过百,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为了爬山方便,还设计了最早的登山鞋,被后世称为“灵运履”。谢安与谢灵运,都与山水有缘。谢安隐于山水间,顺势而为,修炼心性,韬光养晦;谢灵运于山水,却是扬,大张旗鼓,热烈激昂。山水是谢安的一盘棋,下这盘棋如安天下,雄才大略;谢灵运视山水为画,迷恋其中,孤高自负,生了指点江山的心。私心里,谢灵运可能总想超越谢安,至少复制谢安的神话。为此,他走了和谢安截然不同的路,谢安年少时即深谋远虑,远离朝堂,朝堂却放不下谢安,对谢安心心念念;谢灵运一直少年心性,争强好胜,恃才傲物,对朝堂也是撒娇的,总觉得朝堂应该像对谢安那样对自己,甚至应该更加重视自己,他便学谢安,在永嘉山水间徜徉,“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后来他造反,打出的旗号是:“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自视若此,他始终没明白,朝堂对他的珍惜和放纵,只不过是因为他的才华和诗名,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山水如禅,领悟决定了结局,东晋谢氏两个最著名的人物,都于山水中流连盘桓,领悟的却截然不同。用白居易读谢灵运诗中的句子总结:谢安是“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谢灵运却是“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谢安40多岁出仕,一出便是东山再起;谢灵运秀才起兵,把自己推向了末路穷途,终于49岁。“大必笼天海”,谢灵运做不到,掌控不及,但“细不遗草树”,落实于永嘉山水,落实于诗句,倒是所言不虚。谢灵运仕途坎坷,但文学史上,成为山水诗鼻祖,为后世李白、杜甫这样的诗坛大家推崇备至,光耀永存。永嘉山水和谢灵运,是两不辜负,互相成全。这次在圣寿禅寺,意外看到弘一法师纪念塔,才知道原来弘一法师跟温州也颇有渊源。他在杭州出家三年,来到温州,第二年拜庆福寺住持寂山和尚为依止师:“吾以永嘉为第二故乡。”除了庆福寺,他还住过江心寺、仙岩伏虎庵等寺院,足迹遍布永嘉寺院。他的佛学体系和弘体书法都在永嘉形成。此后常住福建,也时时往来永嘉。永嘉还真是好山水,佛心禅性。弘一法师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界的传奇,戏剧、音乐、美术、金石、书法,都有超高建树,在俗世引领风潮,光华万丈;一旦进了佛门,洗尽铅华,笃志苦行,皈依自心,超然尘外。弘一法师僧俗都做到极致,为世人景仰赞叹,连鲁迅先生都感慨:“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仙岩也留下了弘一法师流连的印迹,倘若山水能言,估计也要叹一声:“幸甚!”(选自光明日报)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和油油的绿意景色低沉,构不成优美的画面,致使作者无法激起写作的冲动。B. 谢灵运的山水诗成就突出,得益于优美山水的熏染,被后世李白、杜甫等名家推崇,光耀永存。C. 作者不认可谢灵运在政治方面的才干,但非常欣赏他在诗歌方面取得的成就,称他为山水诗的鼻祖。D. 文章最后二段写弘一法师的诗文建树,说明法师对永嘉山水的留恋,同时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6. 下列对文章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段点出仙岩、瓯海两个地名,照应标题并限定了具体的写作范围,运用神话传说增添了传奇色彩。B. 文中详细交代谢安东山再起的故事,却忽略他与山水的关系,主要是为了突出谢灵运与山水关系之密切。C. 文章中提到朱自清的绿,说明朱先生的水平之高使作者无法下笔,只好说点闲话,从而引起下文。D. 文章从引用传说和诗文,到叙述名人在此山水间的足迹,内容丰富,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7.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8. 本文标题为“山水间”,却撇开山水景色不写而“说点儿闲话”,是否文不对题?请说明理由。【答案】5. A6. B7. 使用对比手法,指出山水给谢安、谢灵运带来的不同的人生思考和智慧,凸显山水的灵性;句式整洁又错落有致,给人美感。8. 本文主要写与仙岩、瓯海有关的名人轶事,意在突出此处山水美景所具有的人文色彩;诸多名人在此修身养性,间接表现风景之美,角度新颖,不落俗套。【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构不成优美的画面,致使作者无法激起写作的冲动”错,从“我们能描述的,朱先生已经描述过了。既然有景道不得,就说点儿闲话吧”看,作者认为这里景色很美,只是因为朱自清先生写过了,所以不愿重复。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B.“却忽略他与山水的关系,主要是为了突出谢灵运与山水关系之密切”有误,文中没有忽略他与山水的关系,也不是为了突出谢灵运与山水关系之密切。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划线语句把谢安与谢灵运进行对比,谢安隐于山水间,谢灵运却在山水间张扬,表现了他们对待山水的不同的态度,以及各自不同的心性。山水有灵性,给谢安、谢灵运带来的不同的人生思考和智慧。正如作者所说,“山水如禅,领悟决定了结局,东晋谢氏两个最著名的人物,都于山水中流连盘桓,领悟的却截然不同”,凸显了山水的灵性。句式上,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给人美感。【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我们能描述的,朱先生已经描述过了。既然有景道不得,就说点儿闲话吧”,作者认为这里景色很美,可是朱自清先生写过了,作者就不愿重复。而且也觉得写来也不一定比得上朱先生的。所以作者另辟蹊径,不直接描写美景,而是借写与仙岩、瓯海有关的名人轶事来突出此处山水美景所具有的人文色彩。谢安、谢灵运、弘一法师等诸多名人在此修身养性,“山水有禅意”,间接表现风景之美,角度新颖,不落俗套。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5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节选自十二章)材料二: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宇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日:“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注)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日:“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家,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注释错,同“措”9. 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B. 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C. 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D. 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10. 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克己复礼为仁”与“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两个“复”字意思相同。B. “请事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两个“事”意思不同。C. 春秋本来是周王朝和当时各个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孔子编写的关于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增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后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D. 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豕做祭品,叫“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11. 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尊崇礼仪。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一些礼仪动作;母亲去世,他在得知父亲的墓址后,才将母亲灵柩与之合葬。B. 孔子秉持正道。季桓子执政鲁国时,阳虎藐视君主;季桓子僭越礼法,以致从大夫以下都不守正道,孔子因此而辞官。C. 孔子传承文化。他隐退时整理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力排众议,根据史官的记载资料删定春秋。D. 孔子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认为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12. 翻译划线句子。(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13. 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有怎样的见解?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答案】9. B10. A11. C12. (1)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2)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就连子夏等这些擅长文学的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13. 治国理政关键在于选用正直贤能的大臣;任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从而感化邪曲之人。执政者要以身作则。【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阳虎打算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阻止了他。那年秋季,仲梁怀越来越骄横,阳虎拘捕了仲梁怀。季桓子发怒,阳虎乘机囚禁了季桓子,和他订立盟约才释放了他。“其秋”是时间状语,其后断开,排除AC;“因囚桓子”的主语是“阳虎”,应在“阳虎”前断开,排除D。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复”,恢复/补救。句意:克制自己,一切都恢复到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B正确。“事”,实践/侍奉。句意:情允许我遵从您的话去做。/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C正确。D正确。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力排众议”错。原文的表述是“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力排众议”无中生有。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平地”,填平洼地;“覆”,倾倒;“篑”,盛土的竹筐。(2)“笔”,书写、记载;“削”,删除;“赞”,增添、加入。【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政在选臣”意思是治理国政最主要的是选择贤能的大臣。由此可概括为:治国理政关键在于选用正直贤能的大臣。原文“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的意思是举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由此可概括为:任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从而感化邪曲之人。原文“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的意思是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即使鼓励下面的人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这是强调执政者要以身作则。参考译文:材料一: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泰伯)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子罕)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子罕)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颜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卫灵公)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阳货)(节选自十二章)材料二: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摆设各种礼器,学习模仿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动作。孔子的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是出于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父亲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孔子十七岁时,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告诫他的儿子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一定有才德显达的人。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难道他不是才德显达的人吗?我如果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等到孟釐子死后,孟懿子和鲁国人南宫敬叔便前往孔子处学习礼仪。孔子三十五岁时,季平子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鲁国大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与齐景公交往。孔子四十二岁时,鲁昭公死在干侯,鲁定公即位。鲁定公在位的第五年夏天,季平子去世,季桓子继位。季桓子的宠臣叫仲梁怀,和阳虎有矛盾。阳虎打算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阻止了他。那年秋季,仲梁怀越来越骄横,阳虎拘捕了仲梁怀。季桓子发怒,阳虎乘机囚禁了季桓子,和他订立盟约才释放了他。阳虎从此越发看不起季氏。季氏自己也超越礼法凌驾于公室之上,大夫的家臣执掌国政,因此鲁国从大夫以下全都僭越礼法,背离正道。所以孔子不做官了,退居整理诗书礼乐,弟子众多,从远方而来,都来接受孔子传授的学业。孔子离开鲁国一共十四年才返回鲁国。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理国政,孔子回答说:“治理国政最主要的是选择贤能的大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治理国政,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季康子担心盗贼,孔子说:“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即使鼓励下面的人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记载资料编写了春秋,春秋的文辞简练而义旨博大。孔子为官时,审理诉讼案件,有应该和别人共同商议的文辞,从不独断判决。到他撰写春秋时,当写的就写,当删的就删,就连子夏等这些(擅长文学的)弟子也不能增删一个字词。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这天去世。孔子死后埋葬在鲁城北的泗水边,弟子们都服丧三年。三年过去了,弟子们为老师心里守丧已毕,互相诀别而离去,就哭了起来,各又表达哀痛之情;有的弟子又留了下来。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人前往移居孔子墓旁安家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此命名这里为孔里。鲁国世世代代相传每年按时节祭祀孔子坟墓,儒生们也在孔子墓前讲演礼仪。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祭祀孔子。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常先去拜谒孔子庙,然后才去处理政务。(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樵者【唐】崔涂行山行采薇,闲翦蕙为衣。避世嫌山浅,逢人说姓稀。有时还独醉,何处掩衡扉。莫看棋终局,溪风晚待归。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渔樵”本是农耕文明的基本生活方式,比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它代表了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和淡泊洒脱的人生境界,在诗文中常成为隐者的象征。B. 衡,横木,横木为门,是贫者之居布置。衡扉,简陋的房屋。从颈联中可以看出樵者生活清苦,“独醉”中透着近似“新停浊酒杯”的“潦倒”之意。C. 本诗尾联与“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典类同,但用意不同。本诗更强调山中遇仙的情节而非刘诗中的人事沧桑之感。D. 本诗语言自然朴质,但余韵悠悠;字里行间既展现了樵者的日常生活,又流露出作者对樵者的赞赏与向往。15. “莫看棋终局,溪风晚待归”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14. B15. 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写出樵者之闲逸自在;流露出作者对樵者的赞赏,表达了作者对隐者闲适宁静的隐逸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能力。B.“独醉中透着近似新停浊酒杯的潦倒之意”错误。“有时还独醉,何处掩衡扉”是说樵者往往有时还是独自一人喝醉,不知何处,去掩蔽自家的门窗,这里写樵者之“生活”,可见樵者的生活是自由的,是洒脱的,是无拘无束的,是放浪形骸之外的。想喝酒就喝酒,喝醉了也不需要关门窗,倒头就睡,高卧山中,无牵无挂,一身轻松,逍遥天地间。“独醉”体现了樵者清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莫看棋终局,溪风晚待归”意思是,不要看人家下棋到最后啦,溪边晚风,正等待着我回家去呢;“莫看棋终局”化用“王质烂柯”的典故,说东晋时的王质进山打柴,在山中遇仙观棋,便贪看下棋,棋局终了,回到村里,发现父母已经离世,世间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因观看残局往往会令人遗憾不迭,所以樵者告诫自己不要看人家下棋了,透露出他超逸的情怀;“溪风晚待归”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这里借溪风等待樵者回家,展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之状,透出樵者闲逸的生活状态;该句展现了樵者的日常生活,流露出作者对樵者的赞赏,表达了作者对隐者闲适宁静的隐逸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_,_”。(2)大学之道中,用“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3)春江花月夜中写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_,_”。(4)在春江花月夜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开遍鲜花的树林闪烁着雪珠般的光芒的句子是“_”。(5)有人说无衣这首诗的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主要表现在“修我戈矛、_、_”三句上,这使人想象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答案】 . 见贤思齐焉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在止于至善 . 不知江月待何人 . 但见长江送流水 . 月照花林皆似霰 . 修我矛戟 . 修我甲兵【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焉、省、至、待、霰、戟。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贵在真,牛跟道先生的文字处处弥漫着一股不可阻挡的真情,这是矫情泛滥的当今文坛 (1) 的因子。他写人记事,心系桑梓,将山川风物、民俗人情尽展笔端。先生的笔底所展现的,大都是凡人的生活,烟火气息浓郁,如人生等作品,既体现出作者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随波逐流的拓荒者形象,也体现出作者勇于审视自我、让灵魂深处的暗点在阳光下清晰呈现。文学,让原本看不见、变化不定甚至有些 (2) 的思想变得具体实在,精神得以弘扬广大。作为一名有责任心和良知的业余作家,作为一名恪守做人本分的农家子弟,先生在用心写作。我想,通过这些文字,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人认识他,了解他,走近他。一个怀揣平常心和美好情怀面对精彩生活的人,他生活的每一天也必然是 (3) 的。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D.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错误类型并修改。【答案】17. (1)不可或缺(必不可少)(难能可贵、弥足珍贵也可) (2)虚无缥缈(捉摸不定、难以捉摸、变幻莫测也可)(3)丰富多彩(五彩斑斓、精彩纷呈、多姿多彩也可)18. D19. 动宾搭配不当,将“体现”改成“塑造”或者“刻画”;缺少宾语中心语,在“清晰呈现”后面加“的精神”。【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形容真情对当今文坛很重要,不可缺少,可填“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第二处,根据“原本看不见、变化不定”“变得具体实在”可填“虚无缥缈”。虚无缥缈:形容空虚渺茫。指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就像人的思想境界一样,没有实体感。第三处,形容生活形态多样,可填“丰富多彩”。丰富多彩:形容花样很多,内容丰富。【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桑梓”代指故乡。A.拟人,“笑”将白云人格化。B.比喻,雪花比作梨花。C.夸张,对蜀道逾越难度的夸张。D.借代,用“干戈”代指战争,用“四周星”代指四年。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搭配不当,“体现出作者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随波逐流的拓荒者形象”中“体现”不能与“形象”搭配,将“体现”改成“塑造”或者“刻画”;成分残缺,“体现出作者勇于审视自我、让灵魂深处的暗点在阳光下清晰呈现”中“体现”后缺少对应的宾语中心语,在“清晰呈现”后面加“的精神”。(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炎热的夏季到凉爽的秋天,气温变化较大,首先受到刺激的就是人体的呼吸道。免疫系统紊乱,人体抵抗力下降,易受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袭从而引发呼吸道疾患。相比夏日的酷暑,春秋季的气温_,例如病毒性感冒的流行等,需注意个人防护。古语云:“白露身不露,着凉易泻肚。”秋季天气渐渐凉爽,食欲会有所增加,易暴饮暴食,_,功能紊乱,加上昼夜温差较大,易引起腹部着凉,可能诱发结肠过敏,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深秋要预防秋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_,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等,对缓解秋燥有良效,这点需要提早布局方能奏效。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 简要解说文段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答案】20. 最适合各种病菌传播致使肠胃负担加重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21. 引用古语,增强文本内容的说服力,易于人们接受。古语上句中的两个“露”字同字异义,提醒人们到了白露节气就要注意保暖御寒了,使说理富有趣味性。押韵。两句古语都押“u”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易于记忆。【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从炎热的夏季到凉爽的秋天免疫系统紊乱,人体抵抗力下降,易受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袭从而引发呼吸道疾患”可知,天气变冷易受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袭。在结合后文“例如病毒性感冒的流行等”,可知第一空要表述的是春秋季的气温“最适合各种病菌传播”。第二空,根据后文“功能紊乱,加上昼夜温差较大,易引起腹部着凉,可能诱发结肠过敏,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可知,都是说的是暴饮暴食带来的害处,据此可填入“致使肠胃负担加重”。第三空,前文谈的是“深秋要预防秋燥”,后文“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等,对缓解秋燥有良效,这点需要提早布局方能奏效。”说的是预防秋燥的方法,据此可知第三空可填入“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达效果的能力。“白露身不露,着凉易泻肚”这是引用古语,可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使人信服。“白露身不露”意思是说,从“白露”之后就不要赤身露体了,不小心就会着凉。此句中用两个同字异义的“露”字,提醒人们到了白露节气就要注意保暖御寒了,这样使说理富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结构上,两句古语都押一个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易于记忆。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受光于庭户见一堂, 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关键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的所见。纪德人间食粮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陈澹然只盯着树皮虫子的鸟儿飞不到白云之上,心中装满天地山河的雄鹰才能自由翱翔。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格局之大,担当之重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在庭户之中只能见斗室,而于天地间自然眼界宽广,这是胸襟;当某些人蝇营狗苟于私利时,张桂梅、袁隆平等却忘记小我、无私付出,这是境界;当无数商人想着如何来钱快,纷纷投资房地产时,任正非不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专注做自己想做的通信行业,这是格局。胸襟越开阔,境界越高,最终,这两者汇成了格局之大。格局决定了一个人眼界的宽窄,更决定了一个人的担当。格局大小,影响眼界之宽窄;不同的眼界,担负不同的责任。鲁迅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何等境界!格局就是无尽的远方,穿过重重阻碍,身负家国天下。担当是为了无数的人们的福祉不断求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格局有大有小,根植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格局大者,为国为民为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大我;格局小者,为已为私为小我,也许无可指摘,但不可沾沾自喜。自古士人秉持“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立身哲学,中华民族的“脊梁”何等气魄!他们有为民请命肝脑涂地者,有驰骋沙场马革裹尸还,有身处异域不改气节者,有面对利诱势逼不改初衷者,有为官一方与民同乐者,有著书立说延续中华文脉者,有壮烈激烈慷慨赴死者他们的名字、事迹如昆仑伟岸,如大海浩浩。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岳飞“八千里路云和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些格言诠释什么是格局,什么是大我。格局是在其位谋其政,尽心竭力的责任担当。鲁迅面对万马齐喑、风声鹤唳的局面,团结文化战线上志同道合人士,用笔作武器,敢于揭弊;也勇于解剖自己,对国民劣根性而痛,揭开伤疤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就是格局。有人批判现如今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是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精致利己主义,缺乏必要的责任担当,沾染了太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钱理群教授指出真正的精英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我们不会忘记“耶鲁哥”秦玥飞不计个人得失扎根农村,做一个村官;不会忘记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务工作者,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不会忘记中国维和人员奔赴战乱国家的战场一线,用行动争取和平;不会忘记屠呦呦研制出青蒿素,几十年内无偿提供给贫困国家而不计个人报酬如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时代青年要学习前辈的胸襟、境界与格局,心中有责,心中有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庭户是个人的私人领地,而天下则代表着更广阔的社会范围。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影响力应该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私人圈子之内,更应该能够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产生作用。 你目光的高低,会决定你所见之深浅。即使看待同一事物,目光不同,所见不同。不能从全部大局的角度去谋划,即使治理好小片的区域也是片面的,微不足道的;不能为国家进行长远谋划,一时的聪明也是短视的、微不足道的。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综上所述,文章应围绕“格局”(或“视野”“境界”)来立意。格局,代表着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一个人的格局,映衬着他的世界,也影响着他的一生。人们总说:“有大格局者,能成大事。”胸有“格局”立天地。格局如何,往往影响乃至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行多稳,能干多大的事、挑多重的担。正所谓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写作时可以从这些名言中引出“格局”的话题,然后通过列分论点的形式阐述对“格局”的看法,如大格局的人,有一种“家国情怀”;大格局的人,有一种担当精神;大格局的人,有一根“定海神针”。还可以论述“格局”对人的眼界、成功的影响。最后应该落到如何拥有“大格局”上,尤其作为当代青年,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前,没有大格局不仅难以成事,也可能难以生存。立意:1.格局定荣枯。2.有气度者,自成高格。3.青春一代,贵有格局。 4.有格局,开新局。5.大格局才有大作为。6.涵养大境界,锤炼大格局。1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