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消化感染菌

上传人:cel****303 文档编号:243702701 上传时间:2024-09-29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6.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消化感染菌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第九章消化感染菌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第九章消化感染菌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九章,消化道感染,细菌,粪口途径,传播的细菌 包括:,在胃肠道增殖,引起胃肠道症状的致病菌,在肠道内共生,引起肠外感染的正常菌群,消化道感染细菌的,种类,3.弧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4.弯曲菌属空肠弯曲菌,肠杆菌科,共14个属,,对人有致病的主要是:,埃希氏菌属,志贺氏菌属,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细菌共同的生物学特征,1.形态:中等大小(16m), G,杆菌,(形态学-,均一性,),2.生化反应:非致病菌发酵乳糖,致病菌不发酵乳糖,(生化反应,特殊性,),3.抗原结构:有O、H、vi、K 抗原、菌毛抗原,(,抗原结构,-,复杂性,与可变异性),4.抵抗力:,弱,,6030 min死亡,对,氯,等消毒剂敏感,有些菌对胆盐、煌绿抵抗力,强,-制备,选择/鉴别,培养基-分离鉴定细菌,(抵抗力,可鉴别性,),5.变异:肠道微环境密切接触-容易发生基因转移,,(,变异株-,多样性,),第一节,埃希菌属,Escherichia-,共5个种,其中最常见是:,大肠,埃希菌,(,E. coli,大肠杆菌,),是正常菌群,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并终生伴随,可引起肠外感染,某些菌株,可致腹泻,可作为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基因工程的,工具菌,1.,形态,培养与生化反应:,在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形成,S型菌落,在伊红美蓝(,EMB,)鉴别培养基上呈,紫黑色菌落,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糖,IMViC,实验:,+ + - -,一、生物学性状:,电镜下大肠杆菌,2.抗原构造:,有三种抗原:O、H、K 是血清学分型的基础,菌体抗原(O抗原),170种,鞭毛抗原(H抗原), 56种,荚膜抗原(K抗原),100种,血清型(Serum type)表示法:,O:K:H,如 O157:H7; O111:K58:H2,二、,致病性,(一)致病因素,1,菌毛有黏附作用-小肠、尿道黏膜,2,肠毒素:,外毒素,活化腺苷环化酶,使,ATP,环腺苷酸,(,cAMP),H,2,O、Na,+,、Cl,-,分泌增加,活化鸟苷环化酶,环鸟苷酸(cGMP),腹泻,(1),不耐热肠毒素,(heat labile enterotoxin,,LT),(2),耐热肠毒素,(heat stable enterotoxin,ST),肠粘膜对水分吸收减少,一般不引起组织炎性反应及病变,肠毒素,为外毒素,,能溶解红细胞和其它组织细胞,引起细胞因子释放和诱发炎症反应,5.其它 :内毒素-,K抗原-,抗吞噬,为外毒素,与28SrRNA作用,使核糖体灭活,终止蛋白质合成,使肠上皮细胞死亡脱落,3.Vero毒素(VT),可被志贺抗毒素中和掉,故也称志贺氏样毒素,(二)所致疾病,:,化脓性炎症为主,,泌尿道感染为多见,机会性感染可引起:胆囊炎、腹膜炎、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2.肠道内感染,引起,腹泻的,(分为5组 p70),ETEC,EHEC 0157,侵袭力,黏附定居,菌侵入细胞,聚集黏附,黏附破坏,脓血便,EIEC,水样便,大量血便,EAEC,黏液便,EPEC,内毒素,ST,LT,Vero毒素,溶血素等,水样便,产生肠毒素,5种,致病性大肠杆菌,三、微生物学检查,1肠道外感染,:,涂片镜检:,中段尿、,脓汁、痰、分泌物,涂片,G,染色镜捡-,初步鉴定,分离培养与鉴定:,菌落形态,IMViC实等系列生化反应,最后鉴定,泌尿道感染,做细菌计数,10万/ml才有诊断意义,荧光染色,标本 接种鉴别培养基,鉴定为大肠埃希菌,做血清型鉴定-,EPEC、,EHEC,侵袭力实验,如用senery试验检测EIEC的侵袭力,(接种豚鼠眼结膜,测定肠毒素(ETEC),ELISA、PCR方法,2肠道内感染,3卫生细菌学检查:,大肠菌群,指37,O,C 24,h,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肠道杆菌,是粪便污染的指标,大肠菌群指数(coli-index),是指1000ml被检样品中大肠菌群数,我国的饮水标准:每100ml中不得检出,四、防治原则,防止尿路感染,防止腹泻,注意牛肉、牛奶中的EHEC-,如,美国的流行-汉堡包中牛肉馅污染,治疗-注意耐药现象,一、生物学形状,第二节 志贺氏菌属,(,Shiglla,),俗称 痢疾杆菌,(,dysentery bacterium),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除宋内志贺菌,无鞭毛,有菌毛,生化反应,形态,抗原与分类,根据O抗原分类,菌种,群,型,亚型,痢疾志贺菌,A,110,福氏志贺菌,B,16,X,Y变种,鲍氏志贺菌,C,115,宋内志贺菌,D,1,3. 抵抗力 弱,致病性,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粪口传播,感染灶局限于结肠粘膜层,一般不入血,病后免疫期短,也不巩固,二、致病性,菌毛黏附,介导细菌侵入肠上皮细胞,140MD质粒-编码蛋白介导侵入,2.内毒素:,肠粘膜 通透性增强 促进毒素吸收,破坏肠粘膜细胞,形成溃疡,脓血黏液便,内毒素血症和休克,肠壁植物神经,扩约肌痉挛,里急后重,(1)致病物质:,3.志贺毒素(shiga toxin, STX),是,外毒素,,由、型痢疾志贺菌,产生,也称Vero毒素,有3种生物学活性,:,具有,肠毒素,作用致,水样腹泻,具有,细胞毒素,作用致,细胞坏死、,阻止吸收,具有,神经毒素,作用引起,神经麻痹、昏迷等,型痢疾志贺菌感染临床重,病死率高,急性细菌性痢疾,(菌痢),-,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氏菌多见,急性典型:,发热、腹痛、脓血粘液便、里急后重,急性非典型:,易误诊,导致带菌和慢性,中毒性痢疾:,小儿,高热昏迷,、,DIC,,,病死率高,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迁移两个月以上,带菌者,(二)所致疾病,(三)免疫性,细菌不入血,免疫力不稳固,微生物学检查法,及时送检/暂用30%甘油缓冲盐水保存,分离培养,新鲜脓血便/肛拭,快速诊断,* 不做血培养!,荧光抗体,检查,SPA,协同凝集试验,PCR,检测140MD的,大质粒,鉴别/选择培养基上无色菌落,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定群、定型,侵袭力鉴定:Senery实验,四、防治原则,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管等,疫苗:链霉素依赖株活疫苗(Sd),治疗:,隔离治疗,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联合用药,人沙门菌:,伤寒沙门菌(S.typhi)-,伤寒,甲型副伤寒(S.paratyphi A)-,副伤寒甲,乙型副伤寒(S.paratyphi B)-,副伤寒乙,丙型副伤寒(S.paratyphi C)-,副伤寒丙,其它动物沙门菌,-胃肠炎(食物中毒)、败血症,第三节 沙门氏菌属,Samonella,种类多,血清型2000个,,对人致病的种类主要有:,肠,热,症,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染色、培养与生化反应,G,-,杆菌,有周鞭毛有活力,-与志贺菌区别,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除,伤寒沙门菌产酸,不,产气,外,不分解乳糖,EMB,培养基呈,无色半透明菌落,1.,O,抗原,:LPS,(脂多糖),,,耐100数小时,是,分组的依据,,A E组对人致病,刺激机体产生,IgM,抗体,2.,H抗原:,为蛋白质,6510min破坏,是,分型依据,刺激机体产生,IgG,抗体,3.,Vi抗原,:,见于少数新分离的菌株,是表面抗原,可阻止O抗原与抗体凝集,有,抗吞噬作用,抗原性弱,,低效价的Vi抗体是检测带菌者的指标,-?,(二)抗原结构与分类,分类,species,:,依据生化反应和DNA同源性,分为2种:,肠道沙门菌,-6个亚种,邦戈沙门菌,Subspecies:,如,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B.依据分离地命名:,上海沙门菌,-,(三)抵抗力:,耐冷不耐热,水中存活23,W,冰冻土壤中可越冬,粪便种可以存活,12,月,胆盐、煌绿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可用,选择培养基(SS),进行分离鉴别,二、致病性和免疫性,(一)致病因子:,1.侵袭力:,侵袭基因(,inv)/黏附因子-,介导菌体黏附,M,细胞,侵入固有层,Vi,抗原,-有抗吞噬抗杀伤作用,2.内毒素,体温升高、,脉搏迟缓,、,WBC下降,、,血管通透性增强,,中毒性休克等,3.肠毒素 与ETEC的肠毒素作用相似 水样泻,(二)所致疾病:,沙门菌病,(salmonellosis),肠热症,-,两次菌血症,包括,胃肠炎,(食物中毒),败血症,带菌者,占患者的15%,- 胆囊内,可,持续带菌1年, 传染源,TYPHOID MARY,伤寒沙门菌、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等经消化道,在肠系膜淋巴结繁殖,经胸导管初次入血,第一次菌血症,细菌随血流进入骨髓、肝、脾、肾、胆囊在吞噬细胞内增殖,再次入血,第二次菌血症,胆囊中细菌进入肠道,肠壁淋巴组织 引起迟发性变态反应,淋巴组织坏死、溃疡,初期(发病第1周),恢复期(发病第3周后):特异性免疫渐强,血清抗体效价增高,少数成为带菌者。,极期(发病第23周),随粪便排出,血液、骨髓,细菌培养,潜伏期(12周),肠出血、穿孔,粪便细菌培养,肥达反应协助诊断,伤寒菌在体内扩散过程,(三)免疫性,细胞内寄生菌,主要是细胞免疫,肠热症后可获牢固免疫力 (细菌入血),胃肠炎主要依靠sIgA作用,1.病原学检查,标本 :,肠热症 第1、2周取血/骨髓,第2周以后取粪便做分离,培养,* 分离培养鉴定程序:,血/骨髓, 肉汤增菌 血平板培养,粪便标本, SS培养基培养,微生物学检查法,选择无色半透明菌落,生化反应或血清学鉴定,测血清中相应抗体-,常用,肥达氏反应,抗原,伤寒沙门菌O抗原,伤寒沙门菌H抗原,甲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乙型沙门菌H抗原,+,抗体(病人血清),凝集现象,2. 血清学诊断,诊断标准:,伤 寒,O 抗体 1 : 80; H 抗体1 : 160,副伤寒,O 抗体 1 : 80; H 抗体1 : 80 ,动态观察:,有时单次不能定论,应逐周复查,若依次递增或恢复期/初期效价增加4倍者始有意义,肥达氏反应,结果分析,1.控制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灭,蝇,!,2.特异性预防:,死疫苗:,注射伤寒、甲乙副伤寒三联菌苗-副作用大,减毒活疫苗,:口服Ty21a疫苗效果评价不一,伤寒Vi多糖疫苗,:,尚未用于人体-目前的研究方向,用抗生素-氟哌酸为首选,注意:抗生素不能杀死胞内细菌,故,停药过早容易复发,四、 防治原则,第四节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历史沿革:,20世纪80年代初,澳大利亚病理学家Wanen发现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人的胃粘膜活检标本中有大量弯曲菌样的细菌,1982年,,Marshal成功地分离培养出该菌并命名,之后,Marshal进行了吞服Hp的自身感染试验,证实了该菌的,致病性,幽门螺杆菌,形态:,G,-,弧形或S形,有鞭毛,26根,培养和生化反应:,微需氧菌,营养要求高,含丰富尿素酶,是鉴定该菌的主要依据,致病物质,:鞭毛和尿素酶;黏附素,脂多糖-细胞凋亡;,空泡素细胞损伤和溃疡,感染途径,:经 口口、粪口、医疗器械感染,在胃窦黏膜表面的黏液层中(PH7.0)定植,所致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并与胃癌、胃淋巴瘤等的发生有关,微生物学检查,组织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分子生物学,尿素呼吸试验,抗体检测等,尿素呼吸试验,含有,13C,或,(,14,C) 的,尿素病人服用尿素被分解释放C02 从病人呼吸中测,C02,同位素含量,敏感特异,第五节 霍乱弧菌,(),细菌是一大群菌体短小 ,弯曲成弧形的G,-,菌,一、生物学特性,:,G,-,单鞭毛,弧型或逗点状,液体中 运动非常活泼 呈穿梭样,涂片中 排列整齐 呈鱼群状,耐碱不耐酸,:,对热、干燥、日光都很敏感,煮沸1-2min即可杀死,对酸、氯、氟化剂、碘制剂等均敏感,对低温和碱耐受力较强,根据表型差异,O1群霍乱弧菌可分为两个生物型,El Tor生物型,根据O抗原不同,分为155个血清群,其中O1群、O,139,群引起霍乱,古典生物型,二、致病性和免疫性,(一)致病物质,:,鞭毛、菌毛、霍乱肠毒素,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理,(二)所致疾病,:,霍乱-,烈性肠道传染病,为我国的甲类法定传染病,传播途径:,污染的水源,或未煮熟的食物经口摄入,临床表现:,进食后1h突然发病,多无腹痛,剧烈的上吐下泻,米泔水样腹泻物为特征,最终可因脱水、酸中毒,死于肾衰/休克,O139比O1严重,思考题:,霍乱弧菌与志贺菌的致病性,有何不同?,霍乱肠毒素致病机制与,ETEC,的肠毒素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肠毒素致病机制,有何异同?,沙门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ETEC,的致腹泻的机制,有何异同?,(三)免疫性,* sIgA及抗肠毒素抗体起保护作用,* 01群免疫对O139群无交叉免疫,感染霍乱弧菌后,机体可获得牢固免疫力,标本,直接镜检,分离培养,涂片见G,-,性弧菌,悬滴法,观察细菌呈鱼群穿梭样运动,选择培养基(TCBS)-,黄色菌落,病人粪便,肛拭,(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水样),增菌(碱性蛋白胨),血清学鉴定,霍乱是烈性传染病,对首例病人的病原学诊断应快速、准确,并及时作出疫情报告,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四、防治原则,改善社区环境,加强水源管理,,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抗生素治疗,治疗霍乱的关键,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治:,O1群死,疫苗接种已被淘汰,B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减毒活疫苗是研制方向,第六节,副溶血性弧菌,特点,-,嗜盐(故俗称嗜盐杆菌),在含,3Nacl,培养基中最适宜生长,分布,-海产品中,所致疾病-,食物中毒腹泻为主,(,V. parahemolyticus,),第七节 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生物学特性,G,-,形态细长,呈弧形、螺旋形、S形或海鸥状,单鞭毛,运动活泼,微需氧,42能生长,营养要求高,抵抗力较弱,对人致病的主要是,空肠,弯曲菌,(C.jejuni),* 禽类肠道正常菌群,* 人类感染主要通过饮食或直接接触,* 儿童感染率高,* 细菌在小肠内增殖,产生细胞毒素和不耐热肠毒素,引起散发性细菌性肠炎,表现腹痛,腹泻,血便或果酱样便等,病程58d,自愈,致病性,诊断与防治,粪便标本涂片、镜检,PCR,主要是注意饮水和食品卫生,治疗可用红霉素类抗生素,第八节 其它,G,-,杆菌,有鞭毛、菌毛;,固体培养基上,迁徙生长,;,迅速分解尿素是本菌的特征,为肠道正常菌群,是机会性病原菌,可,引起食物中毒、尿路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等,本菌水解尿素产氨,引起钙镁盐的沉积,故易引起结石,外斐反应,变形杆菌的某些菌株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因此可用其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做凝集反应,称,外斐反应,,可,辅助诊断斑疹伤寒,类疾病,二、 变形杆菌,变形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型的层层波状菌苔,这种现象称为迁徙生长现象,变形杆菌的迁徙生长现象:,第,9章复习重点,2.,大肠埃希氏菌的致病性,、分类及在卫生细菌学的检测中的应用,3.,志贺菌,属分型、,致病性,4.,沙门氏菌属的抗原构造、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测,5.,幽门螺杆菌致病性,6.,霍乱弧菌的,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性,7.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变形杆菌所致疾病,8.,肥达氏反应,、外斐反应,大肠杆菌光镜,大肠埃希菌,(,E.coli,),G- 杆菌,13m,无芽孢,有周鞭毛,引起腹泻的,菌 株,致病机制,疾病,血清型,ET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毒素,(LT和ST),旅游者和婴幼儿腹泻,O6:K15:H6,EI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侵袭破坏,痢疾样腹泻,O28ac,EPE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黏附、破坏,婴幼儿腹泻,O2,O55,EH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Vero毒素,儿童出血性结肠炎,O157:H7,EAEC,肠黏附性大肠杆菌,黏附、阻止吸收,婴幼儿腹泻,O42,E.coli,菌 落,在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上,37,O,C培养24h形成直径23mm凸起灰白色S型菌落,痢疾杆菌,沙门菌,伤寒沙门菌,胆囊-肠道-粪排菌,皮肤-血栓出血-玫瑰疹,肾-尿,肝脾-肿大,骨髓,伤寒沙门和甲型副伤寒杆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小肠上部粘膜,肠系膜淋巴结,固有层淋巴结,进入血液,再次进入血液,第一次菌血症,第二次菌血症,伤寒和副伤寒的致病过程,伤寒、希氏沙门菌的表面抗原,与毒力有关,抗原性弱,刺激机体产生短暂低效价抗体,伴随活菌一起存在,测定Vi抗体有助于检出带菌者,因为,所以,本质,Vi抗原,-即,伤寒、副伤寒,(,enteric fever or typhoid fever),病原菌,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传染源,病人、带菌者,感染途径,消化道感染 进入小肠黏膜,扩散入血,临床表现,第一次菌血症,发热、不适、周身痛,等,第二次菌血症,高热、肝脾大、皮疹,等,并发症,肠穿孔、胆囊炎、肺炎,等,2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acute gastroenteritis or food poisoning),病原体,鼠伤寒沙门氏菌 肠炎沙门氏菌 猪霍乱沙门氏菌,疾病特点,以水样泻为主的食物中毒,致病物质 细菌为主,常,称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内毒素可能有关,3沙门菌败血症,病原菌:猪霍乱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易感者 儿童、免疫力低下者,症状重,细菌入血可导致脑膜炎等,肥达氏反应辅助诊断伤寒病,单份血清考虑O/H的上述特点:,OH-伤寒 OH-不是伤寒 OH-感染早期;交叉反应 OH-恢复期;疫苗接种;回忆反应 OP,A,- 甲型副伤寒 OP,B,- 乙型副伤寒,双份血清,,恢复期效价增加4倍,有诊断意义,O IgM,出现早,维持时间短,特异性差,H IgG,出现迟,维持时间长,特异性强,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霍乱弧菌,纯培养, G 染色, 油镜下观察,霍乱弧菌涂片染色,霍乱弧菌粘附于人回肠粘膜的M细胞上,霍乱肠毒素(,CT)作用机制,霍乱肠毒素,霍乱弧菌与志贺菌的致病性有何不同?,霍乱弧菌,鞭毛穿入粘液层,菌毛- 黏附小肠上皮刷状缘绒毛膜上,,细菌不侵入肠细胞,肠毒素进入细胞致病,志贺菌,菌毛黏附回肠、结肠粘膜上皮细胞,侵入粘膜固有层致炎症反应,Vero Toxin,致肠上皮细胞坏死、溃疡、出血等,霍乱肠毒素致病机制与,ETEC,的肠毒素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肠毒素致病机制有何异同?,霍乱肠毒素与,ETEC,的肠毒素都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导致以腹泻为主的食物中毒,霍乱肠毒素的致病机制:,与,ETEC,的不耐热肠毒素(,LT,)相同,使肠上皮胞质内,cAMP,活性增强通透性增强,-,分泌增加,-,与,ETEC,的耐热肠毒素(,ST,)不同,cGMP,活性增强,-,吸收障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肠毒素,-,刺激呕吐中枢,导致以呕吐为主的食物中毒,沙门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ETEC,的致腹泻的机制有何异同?,沙门菌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弧菌、,ETEC、,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性,鞭毛抗原(H),菌体抗原(O),K或Vi抗原,肠杆菌科细菌抗原构造-复杂性,溶源性转换,生化反应性变异,通过,引起,耐药性变异,毒力性变异,转导,接合,变异,HO变异,SR 变异等,幽螺功过 自有评说,幽门螺杆菌是一个人类古老的微生物伙伴,早在1875年德国的解剖学家就发现了在人体胃黏膜表面上定植着一个螺旋菌,直到1982年Marshal和Warren成功地得到Hp的纯培养,研究得出了Hp是胃溃疡和胃癌的病原菌结论,这个结论震惊世界,国内外的临床学家赞同用抗生素消灭这个“病原菌”,治疗和预防这两种疾病,10月3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2005年诺贝尔奖,沃伦和马歇尔,2005年10月3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把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幽门螺杆菌。,诺贝尔奖委员会在授奖词中说,由于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1982年的发现,,使得原本慢性的、经常无药可救的胃溃疡变成了只需抗生素和一些,酸分泌抑制剂,短期就可治愈的疾病。,沃伦在一份胃黏膜活体标本中,意外地发现一条奇怪的蓝线,他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是无数细菌紧粘着胃上皮。接下来,沃伦又在其他活体标本中找到这种细菌。,“根据活组织切片检查结果,沃伦发现50%左右的病人的胃腔下半部分附生着许多微小的、弯曲状的细菌。” “他发现发炎部位总是位于接近十二指肠的地方。这个发现至关重要。”,沃伦的发现引起了马歇尔的极大兴趣,他们决定联合对取自100个病人的活组织切片进行研究。“经过反复试验,马歇尔成功地培育出一种尚不为人知晓的细菌,并命名为幽门弯曲菌,后更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为了获得这种细菌致病的证据,马歇尔和一位名叫莫里斯的医生,自愿进行人体试验。他们在服食培养的细菌后,都发生了胃炎。虽然马歇尔很快就痊愈了,但莫里斯则费了好几年时间才治好。,接下来,沃伦和马歇尔又用内窥镜对100例肠胃病病人进行研究。他们发现,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内都有这种细菌。,基于上述试验结果,马歇尔和沃伦认为,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这些病症的关键因素,证明幽门螺杆菌是致病因子,但是,,流行病学家发现一个令人惊奇的事实,在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抗生素的治疗使胃溃疡和胃癌的发病率下降了,并且Hp的携带率也降低了,但是于此同时,食道癌却上升了,这一下一上,发人深醒 ,成为国际学术界更热门的话题,美国的首席传染病学、内科学和微生物学家Martin 教授却提出大量证据并进行了系列的研究,美国这一派学者认为Hp在胃溃疡和胃癌病因问题上值得商榷,Hp是致病菌还是生理菌还不宜轻下结论,食道癌的癌前病变有两个,一个是胃食道返流病,(Gastro-esophagus reflux disease, GERD),另一个是食道梗阻病(Barret),GERD和 Barret 都是与返酸病有关的慢性病,而且都是患食道癌的高危因素,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研究家都认为,Hp在胃内的定植实际上防止了GERD、Barret及食道腺癌的发生,这一个微生态学上重大发现,解决了Hp是致病菌还是生理菌的答案,胃癌是严重疾病,而食道癌是更严重、死亡率更高的疾病,Hp的定植是否在正常情况,下既不引发胃癌,又能防止食道腺癌是当今医学界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病例简介,患者男,30岁,,主述:连续,发烧6天,o,C, P68次/分,WBC,3800/mm,3,腹部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脾肋下1cm,病史:既往健康,发病前一直参加,抗洪抢险,临床初步诊断为感染性疾病,请思考:患者最可能感染何种病原菌?患了什么病?,为进一步确诊,应取什么标本?,应选什么方法检测病原菌?,还可采用什么血清学方法辅助诊断?,Ganges river 的神圣入浴者,M细胞,固有层中的巨噬细胞吞噬,菌体转送至上皮下区,菌体黏附,M,细胞-侵入固有层,M细胞是一种活化的吞噬细胞,细菌的侵袭基因inv 介导细菌与M细胞粘附,吞噬泡形成,在卫生学上被用于饮水,牛奶或食品等的粪源性污染,卫生细菌学指标,是国际上公认的卫生监测指示菌,作为微生物污染状况的监测指标和,HACCP,实施效果,的评估指标,多年来,致泻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病例始终位于第,二位,可见大肠杆菌肠道传染的广泛性,致泻性大肠杆菌亦可常年引发人体腹泻,以夏秋季为,高峰,在患者感染住院率中,婴幼儿占60%以上,近来,国家质检总局从美国进口的鸡腿中多次检出O157:H7型大肠杆菌,并将其销毁处理。,鉴于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对食品卫生的重要性,世界卫生组织于1997年4月- 5月召开专家会议,讨论防制措施,提出将汉堡包、碎牛肉、生乳、苹果汁、酸奶、奶酪和发酵香肠等列为重点注意的食品。,1982年在美国首次发现O157:H7型大肠杆菌。此后,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接连不断发生。1993年美国发生了700人感染的暴发流行。至今美国共暴发流行60多起,每年约2万人感染。1996年夏天,日本这个号称世界上最干净的国家里暴发由O157:H7型大肠杆菌污染萝卜苗及牛肉而导致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波及东京、大阪、京都等40多个府县,患者累计达9000余人,7人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