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http:/www.dudebin.co/world/,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世界人口与人力资源,第六章,世界人口与人力资源,第一节、世界人口增长,第二节、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第三节、国际人口迁移,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第一节 世界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增长阶段,1,、缓慢增长阶段,2,、加速增长阶段,3,、迅猛增长阶段,4,、减速增长阶段,图,6-1,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第一节 世界人口增长,在过去的50 年中,世界人口总数以一种史无前例的速度高速增长着。您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全球自然人口增长的趋势“自然人口增长发生的前提是人类的出生率高于其死亡率。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可以依赖它的自然增长和移民,而世界总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自然增长。从全球来看,世界人口的死亡率自19 世纪末,20 世纪以来便一直处于下滑的态势。,得益于现代医疗技术的广泛传播,开展中国家的死亡率自二战完毕以来更是一度呈直线下滑的趋势。在过去2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在开展中国家的许多地方,人口死亡率的下降速度都快于出生率下降的速度,结果是人口每年以破记录的3%甚至4%的高人口增长率增长。,1850,年至,2000,年出生率和死亡率趋势,兴旺国家死亡率,开展中国家出生率,开展中国家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人口自然增长,每千人出生,/,死亡率,注:兴旺国家包括高收入国家和现在转型的国家,尽管和以前相比,每个妇女所生育数量有所减少,但低收入国现在仍然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国家。造成妇女生育率降低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大多与这些开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开展有关。由于安康条件的改善,父母都倾向选择更小规模的家庭。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担忧后代会突然死去,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指望后代能够经营家庭的农场或生意,并在年老了以后照顾他们。此外,更多的父母现在都会把他们的女儿送到学校去读书。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受过根底教育的妇女才有可能生育更安康的后代,建立更小规模的家庭。更多的妇女现在也享有出去工作的时机,这也使得她们可能会推迟组建家庭、生育后代的时间。最主要的是,随着方案生育的能力的不断提高,父母可以决定生育子女的数目和生育间隔时间。如果一个国家的生育适龄男女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之以往有所提高的话,那么即使是较低的生育率也不会立即导致这个国家出生率与人口增长速度的降低。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人口惯性,意即在每位母亲生育后代的数目不变甚至更低情况下,具有生育能力的妇女人数反而在增加。在二三十年以前,当开展中国家处于生育率顶峰的时候,这个人口惯性的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1980-1995,年平均生育率,低收入与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和北非,南非,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欧洲和中亚,1980-2021年平均年人口增长率,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第一节 世界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从空间上来看,,世界人口增长在洲际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自然增长率最高的为非洲,其次是拉丁美洲、亚洲,再次为大洋洲、北美洲,欧洲最慢。,具体来看,,首先,欧洲、北美、大洋洲以兴旺国家为主,近年来一直保持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甚至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其次,拉丁美洲和亚洲以开展中国家为主,其人口增长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人口持续高增长,如印度、阿拉伯等国。 2人口的低增长率高增长量,如中国。,再者,非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第一节 世界人口增长,图6-2 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18002050年,第一节 世界人口增长,2001年3月28日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我国总人口为亿。,印度人口普查官员称,印度人口今年已到达亿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7。他说,2001至2021年十年间的人口年增长率为;而10年前为。10年来,印度增加了一亿八千一百万人口,接近巴西总人口。联合国有关部门估计,到2030年,印度人口就将超过中国。,第一节 世界人口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内人口总量的变动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自然增长率,二是人口迁移。,A原始型。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均可到达3550。产业革命前,世界各国根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在当今世界,就一个国家而言,属于此种类型的已经根本不存在,只是个别国家内部的个别民族可能属于此种类型。,B年轻型。特点是死亡率渐趋下降,出生率那么持续偏高,促使人口迅速增长,年龄构造走向年轻化。目前世界大多数开展中国家都属于这一类型,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介于1535之间。,C成年型。特点是死亡率很低,出生率也已下降到较低的水平,自然增长率大约为515,年龄构造逐步向老龄化方向演变。我国就是代表。,D衰老型。特点是出生率降至最低水平,死亡率因人口老龄化而由低转高,与出生率逐渐靠拢,自然增长率趋近为零,甚至将至负数,而成为零增长或负增长国家。自1971年德国成为世界第一个人口零增长国家后,此类国家不断增多,现已覆盖大半欧洲。,第一节 世界人口增长,图,6-,3,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第一节 世界人口增长,从以上人口再生产类型可以看出,这种类型分布和演变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一定的客观规律性。1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开展的历史而转变的观点,他认为西欧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经历了三个序列或历史阶段。第一个序列又成为原始阶段,特点是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极高,自然增长率那么极低,简称为“高上下类型,这一阶段覆盖了整个古代。第二序列又称为中间过度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均稍有下降,但自然增长率仍很低,其延续时间为中世纪。第三序列又称现代阶段。它由产业革命揭开序幕,特点是死亡率持续下降,但在一段时期内出生率却维持不变,故人口加速增长,这时属于“上下高类型。此后,出生率也转为持续下降,人口增速大减,演变为“低低低类型。,第一节 世界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增长模式,1、 原始型“三极型,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均可到达3550。,2、传统型“高上下型,表现为以高出生率、较高死亡率和较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高上下的“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3、过渡型“上下高型,人口增长模式表现为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上下高的“过渡型。,4 、现代型“三低型,表现为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三低的“现代型。,第一节 世界人口增长,第一节 世界人口增长,促成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的开展。首先,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开展使死亡率不断降低。其次,社会经济的开展使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受教育程度也随之提高,促使人们的生育观念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此外,妇女地位的提升,就业时机的增多,对生育水平降低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二是政府的态度及相关的人口政策。兴旺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根本上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自发演变的。开展中国家政府那么通过大力推行方案生育,并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减少人口的增长。,一、社会经济的开展,a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开展水平。在任何社会中,人口的再生产都取决于物质生产方式对人口的经济需求,归根结蒂取决于生产力开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当人口数量超越了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所能提供的消费总量时,生育将受到遏制;当人口数量不能满足生产力开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时,生育将受到刺激。例如,封建社会的根本生产方式为小农经济,社会生产的根本环节由一个个家庭构成,又完全依赖手工劳动,此种条件下,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与人口的扩大再生产之间几乎可以划等号,它要求不断增加人手,从而导致高出生率。产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实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构造的变化,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这时生产力开展对劳动力数量上的要求就相对或绝对减少了,对其素质的要求却不断提高,促进子女的养育费用大幅上扬,从而明显地抑制了生育。,一、社会经济的开展。,b医疗卫生事业的水平。对生育进展有意识的控制是人们长期以来的愿望,但是过去技术上是不易做到的。人们只能较多地采用堕胎和溺婴等方法来被动地调节妊娠和生育过多的矛盾。近几十年来,避孕和人工流产的先进方法日益普及,对降低生育率起了很大的作用。,c其他社会因素。包括教育及职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都对生育率有直接影响。如妇女就业有利于降低生育率;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说明,文盲半文盲平均胎次为,初中毕业为,高中毕业为大学毕业为,即平均每多受一年学校教育,以后将少生育胎。伦理道德方面如“传宗接代、“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观念:孟子更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伊斯兰教允许一夫多妻,天主教谴责离婚和节制生育,佛教鼓吹出家遁世等。,二是政府的态度及相关的人口政策。,a.人口政策。人口再生产与生产力开展虽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但其影响是缓慢的。当二者之间出现不协调时,有关国家的政府往往会采取各种政策,如人口政策、经济政策等试图对其进展干预。例如,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地方就设立了“掌媒之官,使鳏夫寡妇结合,以促进生育;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规定“有产子者复以三年之算,就是用暂时免除赋役的方法鼓励生育。,在现代世界上,人口政策根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鼓励生育像前苏联、罗马尼亚等国;二是节制生育像中国、印度、印尼、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伊朗、尼日利亚等国。,世界各国政府对目前本国人口生育的态度和政策,二是政府的态度及相关的人口政策。,c婚姻家庭状况。自从人类确立了对偶婚姻制度以来,婚姻家庭状况同生育便结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乌兹别克斯坦和日本的结婚夫妇年龄构造,第一节 世界人口增长,作业:根据自己的认识论述“人多好还是人少好?,第二节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一、人口地域分布的概念与度量,1人口地域分布的概念,人口地域分布是人口开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任何人口过程和人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不仅都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发生和开展有着其时间上的阶段性,而且又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空间,其演变过程和组合类型均有其鲜明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于各大洲、各国之间,也表现于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之间。随着人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开展变化,人口的空间分布也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二节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一个很广的概念,各种人口过程和人口现象的空间表现形式均可包括在内,且都有静态分布与动态分布之分,如人口再生产、人口构造、人口素质、城镇化、人口迁移和流动、人种和民族分布等等。在这里,对人口分布这个概念只作狭义理解,即仅限于讨论人口数量的地域差异,对相关的其它人口过程,只作为影响因素适当予以讨论。,第二节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2人口地域分布的度量。,A人口密度、广狭度和接近度。,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这一概念是1837年爱尔兰建筑师哈奈斯最先提出来的。用公式表示为:,D = P / S 式中D示人口密度;P示某时期的人口数;S示土地面积,第二节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广狭度是人口密度的倒数,其涵义指某一区域内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的大小。设广狭度为F,那么有:,F = 1 / D = S / P,其常用计量单位为ha /人和/人。,第二节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接近度是指假定某一区域内人口均呈等距离分布,那么以面积计量的广狭度可以转换成以距离计量的接近度。设接近度为H,其计量单位为m;在人口呈等边正方形分布的假定条件下:,H = F,在人口呈正六边形分布的假定条件下:,H = 1.074 57 F,使用上述几个指标,可以从比较的角度简单清晰地反映出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人口分布的差异性,稀疏稠密可谓一目了然,对于分析人地关系尤为适用。,第二节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1995年4个国家人口密度等指标比照,此外,农业人口密度、营养人口密度、比较人口密度等也在研究中经常用到。,第二节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1994年5个国家几种人口密度的比照,第二节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B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和再分布指数。,考察人口分布在地域上是相对均衡还是相对集中,可以采用不均衡指数、基尼指数或集中指数。,C人口分布重心。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那么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到达平衡的一点就是人口分布重心。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弗朗西斯沃尔克于1874年最先提出并下了定义。,第二节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二、世界人口的数量分布,目前世界上约有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口1亿以上者有10个国家,它们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联邦、巴西、日本、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这10国人口总数共有亿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 由于世界各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开展水平的差异,因而人口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世界人口空间分布分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和根本未被开发的无人口地区。据统计,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区的约占陆地面积的7%,那里却居住着世界70%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可以看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20N-60N之间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这一地区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0%,而南北纬20之间的热带和纬度在60以上的寒带人口稀少。表达了世界人口分布呈现地带性特点。原因:温度适宜,热量条件好。,世界人口的一半集中在距离海岸不到200千米的范围内,表达了人口分布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原因:沿海地区交通兴旺,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对外贸易便利,便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口向沿海集中。,第二节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第二节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世界80%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反映人口分布的垂直差异性。原因: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气候、交通、经济等要素都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人口的分布。,第二节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二、世界人口的数量分布,一全球尺度的人口分布,1、中低纬度指向,2、近海岸指向,3、平原指向,第二节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世界人口的90%居住在不到25%的世界陆地上。世界各大洲之间、各国之间、各国内地区之间,人口密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世界人口分布的根本规律是:人口稠密地区绝大局部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带。归纳世界人口四大人口稠密区和三类人口稀少区稠密并分析原因。如下表:,第二节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第二节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注意: 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是各地区自然、历史、经济开展不平衡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根本因素,生产力开展水平对人口分布影响最为显著。, 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影响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不同。在综合分析的根底上,找出某一区域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第二节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三、世界人口的种族和民族分布,人种:人种,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等的人群。,世界人口划分为三大种族,即蒙古利亚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也有人主要根据肤色特征,将这三大种族依次称为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1、蒙古利亚人种,亦称为亚美人种,俗称黄色人种。其主要体质特征是:黄皮肤,黑色直发,绝大多数人胡须少,体毛不兴旺,颧骨突出,脸庞扁平,鼻根低矮或中等,唇厚中等,黑色的眼睛,外角一般高于内角,并有内眦褶遮盖泪孔。,蒙古利亚种族主要分布于东亚、印度尼西亚、中亚、西伯利亚和美洲,约占全世界人口的,41,。,2、欧罗巴人种,亦称欧亚人种,俗称白色人种。其特征肤色浅,但也有深色的欧罗巴人种。直发或波发,发色不一,有的呈金黄色,有的呈黑色,还有的呈灰色;胡须兴旺体毛多;颧骨不高,面庞中部向前突出,眼睛呈会、蓝、褐色或黑色,内外眼角位于同一水平线上;鼻子狭而高,鼻子显著突出,鼻孔横径较大;正唇,口宽度小,唇薄;身材一般较高。,欧罗巴人种过去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和南亚,,15,世纪后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扩张而分布到每周、大洋州和南非等地。约占全世界人口的,43,。,3、尼格罗人种,亦称赤道人种,俗称黑色人种。其特征是肤色比较暗,卷发或波发,鼻宽,鼻根低矮或中等,鼻突出度小,鼻孔横径较大,凸唇,口宽度大,唇厚,颔低,身材高矮不一。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包括热带非洲、大洋州、南亚和东南亚的许多民族,在美洲也有分布。,4、澳大利亚人种,亦称赤道人种,俗称棕种。其特征是皮肤的颜色比尼格罗浅,尼格罗人种的发形是卷发,而澳大利亚人种的发形是波发,体毛比较兴旺,接近于欧洲白人,但在其他方面那么与非洲黑人相似,暗色的皮肤,宽鼻、凸唇等。,赤道人种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约占全世界人口的16。,第二节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民族:是人口群体的社会共同体的特殊形态,它是由许多共同的特征综合起来组成的人群。它有四个根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第二节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目前,全世界共有61亿居民,分属2000多个民族。这些民族的社会、经济、 文化分别处于各个不同的开展阶段上。其中,有人口一亿以上的民族,也有缺乏千人的民族。中国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菲律宾棉兰老岛的塔萨代族是人数最少的民族,人口仅24人。据1978年统计,全世界一亿以上人口的民族有7个,即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一千万以上人口的民族有60个,包括比哈尔人、旁遮普人、爪哇人、朝鲜人、泰米尔人、埃及人、豪萨人、德意志人、意大利人、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墨西哥人、哥伦比亚人等等;一百万以上人口的民族有200多个。以上这些民族人口的总数超过了全球人口的96,而在其余不到4的人口中,却包括着1800多个民族。在世界5大洲,民族人口的分布极不平衡,亚洲约占全球人口的58,非洲占,美洲占14,欧洲占17,大洋洲占。,第二节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从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世界民族统计资料来看,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民族的总体数目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民族、文化融合愈益加快的形势下,小民族的数目逐渐减少;假设干个小民族聚合为一些大民族,而大民族的数目那么在日渐增多。,世界各大洲民族概述,亚洲民族,亚洲地区居住有1000多个民族。他们在种族、语言、宗教、经济和文化生活上各有自己的特点,处于社会历史开展的不同阶段。就种族而言,亚洲民族多属蒙古人种,占亚洲人口59,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其次属欧罗巴人种的民族,占亚洲人口29,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印巴次大陆。属尼格罗人种与欧罗巴人种混合类型的民族,占亚洲人口的9,分布于印度南部,以及阿拉伯半岛沿海地区。在东南亚居民中还可以见到维达、美拉尼西亚和尼格利陀等种族类型,以及蒙古人种与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约占亚洲人口3。,世界各大洲民族概述,欧洲民族,欧洲各国的民族成分比较单一。大多数民族都是在各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形成的,民族分布区域国界大体一致或接近。只是在民族分布交界的地区,民族成分比较混杂。欧洲共有大小民族160多个,其中,苏联境内有100多个。在欧洲的各民族中,人口上千万的有18个,约占欧洲人口。,西班牙番茄节,啤酒节,世界各大洲民族概述,非洲民族,非洲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但人口只有8亿多,约占世界人口的八分之一。其中尼格罗人约占非洲人口的三分之二,大多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属于欧罗巴人种和黑白混血人种的居民,主要居住在北非、埃塞俄比亚高原和索马里半岛。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居民那么具有蒙古人种的血统。,世界各大洲民族概述,美洲民族,美洲的民族除印第安各族外,多是近代才形成的。从15世纪末开场,欧洲移民陆续迁入,使美洲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属于蒙古人种的印第安人,还有属于欧罗巴人种的欧洲移民,属于尼格罗人种的非洲“黑奴后裔,以及不同种族互相通婚而形成的混合人种类型。从16世纪开场,经过近500年的重新组合,在美洲已形成了一系列使用印欧语的新兴民族。他们全是混血民族,只是在不同地区混入的种族成分有所不同:如阿根廷人和乌拉圭人以白人血统为主;海地人和牙买加人以黑人血统为主;巴拉圭人和秘鲁人以印第安人血统为主。美洲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国家。现在百万以上的民族有40个,占美洲人口的90左右,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是美利坚人、巴西人、墨西哥人、哥伦比亚人、阿根廷人、克丘亚人、委内瑞拉人、古巴人等。,世界各大洲民族概述,大洋洲民族,当今住在大洋洲的居民,主要是欧洲、美洲和亚洲的移民及其后裔,约占该地区人口的三分之二强。大洋洲各土著民族,多属澳大利亚人种以及各种混合类型。其语言多属南岛语系的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3大语族,少数属澳大利亚诸语和巴布亚诸语。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目前主要居住在西澳大利亚州、昆土兰州和澳北区,局部居民被驱入荒漠和各保存地内。他们的语言与世界上任何其他语言都没有明显的亲属关系。巴布亚各族分布在新几内亚岛及附近岛屿。波利尼西亚各族分布于太平洋东部,主要有夏威夷人、汤加人、塔希提人和萨摩亚人,以及新西兰的毛利人等。美拉尼西亚各族主要分布于西自新几内亚东南至斐济的广阔地区,主要有斐济人、所罗门人、瓦努阿图人和新喀里多尼亚人等。,斐济人,波利尼西亚人,毛利人新西兰的少数民族,新喀里多尼亚人,第三节,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到达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它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活动过程,包括人口居住地的空间位置的改变和人口活动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空间位置的变化。,真正对社会经济有着重大意义的国际人口迁移是从地理大发现以后开场的,根据迁移的不同特点,可以划分为二战以前和二战以后即近代和当代国际人口迁移两个阶段。,第三节,国际人口迁移,一、近代国际人口迁移,近代人口国际人口迁移即地理大发现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这一时期,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主要有:,欧洲向美洲、向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移民,非洲向美洲的移民,以及亚洲各国向外的移民等,第三节,国际人口迁移,新大陆发现前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 大陆内部跨国迁移多, 迁往土地容易开垦,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相对稳 跨洲迁移少 人身平安有保证的地区。,地理大发现后:,15世纪19世纪中叶欧洲殖民者从非洲贩卖黑奴;欧洲人口向美洲、澳大利亚和南非的移民;,19世纪中叶至二战欧洲由工业化产生的过剩人口像潮水般涌出,总数可达5 000多万;亚洲人口的移出;,第三节,国际人口迁移,图,6-5,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人口迁移,第三节,国际人口迁移,二、当代国际人口迁移,当代国际人口迁移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场,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时期人口国际迁移表现出以下新特点。,第三节 国际人口迁移,迁移规模缩小二战后初期,曾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这主要是战争期间外逃和后撤的居民回迁以及战后的疆界变动而引起的。这之后,国际人口迁移不再表现出类似前一时期的大规模迁移。,迁移形式多样随着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流动大大加强,人口迁移的形式更为多样化,表现为永久性移民、客籍劳工和国际难民流三种,其中劳务输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迁移流向变化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主要从开展中国家流向兴旺国家,从贫穷国家流向较富裕的国家 。,迁移原因多样二战前,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开展以及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是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战后各国经济开展的不平衡仍是国际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但迁移原因更多样化。,第三节 国际人口迁移,图,6-6,国际政治难民分布,第三节 国际人口迁移,三、人口迁移理论和模式,人口迁移是一种复杂多样的人文现象,对社会生活具有广泛的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从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的专业角度对其成因、机制及运动规律作了深入的研讨,提出了不少有影响的理论与模式,现简述如下:,第三节 国际人口迁移,1拉文斯坦迁移法那么,对人口迁移研究最早的一篇论文是在1885年由英国地理学家拉文斯坦提出的,文章题为?人口迁移规律?。文中归纳了7条规律:,A距离对迁移的影响。迁移者的主体进展的是短距离的迁移。,B迁移呈阶梯性。人口迁移常表现为大的工商业中心吸引周围乡镇人口迁入。由此城市郊区出现空缺,再由遥远地区的乡村迁往大商业中心城市的人口来填补,这是人口向心迁移的阶梯性,离心迁移也呈同样的阶梯性。,C迁移流与反迁移流。每个主要的迁移流都会产生一个补偿性的反迁移流。,D城乡居民迁移倾向的差异。城市居民比乡村居民较少实行迁移。,E性别与迁移。短距离迁移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F经济开展与迁移。交通运输工具与工商业的开展促使人口迁移量的增加。,G经济动机为主 。人口迁移有许多不同的动机,但经济动机占主要成分。,第三节 国际人口迁移,拉文斯坦作为第一个对人口迁移作细致研究的学者,对人口学和人口迁移研究的奉献是巨大的。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对人口迁移的研究和认识只是表象性的,是感性材料的条理化;然而他能在表象研究的根底上对迁移动机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如距离、城乡类别、性别、技术水平等作一定理论高度概括总结,确实是难能可贵的。,第三节 国际人口迁移,2“引力模型,1946年由美国社会学家吉佛提出。其公式是:,Mij = kPi Pj / Dij,式中:Mij为两地间的迁移总人数;,Pi、Pj为分别为两地人口数;,Dij为i、j两地间的距离;,K、a为常数。,第三节 国际人口迁移,模型的含义是:两地间的迁移总人口数Mij与两地人口数的乘积PiPj成正比,与两地距离Dij的a次方成反比。其优点是将阻碍两地之间人口迁移的因素简化到最单纯的地步两地的距离,从而使两地间的人口迁移总量可以用3个客观的指标来进展描述,也拉文斯坦使有关距离影响的研究由定性描述转向定量研究。,第三节 国际人口迁移,3“推拉理论,为20世纪60年代初广为流行的解释迁移成因的一种理论,其理论着眼于研究迁移成因,即迁出地的消极因素和迁入地的积极因素对于迁移者的影响。该理论认为:迁出地必有种种消极因素形成的“推力把当地居民推出原居住地;而迁入地必有种种积极因素所形成的“拉力把外地居民吸引进来。形成“推力的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本钱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失业率上升、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等;形成“拉力的因素有:较多的就业时机、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育时机、文化设施和交通设施等。当然迁出地也同样存在积极因素,迁入地也存在消极的排斥因素。迁移者总是在迁出和迁入两地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多寡大小比较中,在迁移后的正负效益利弊得失的权衡中,作出是否迁移的抉择。,第三节 国际人口迁移,“推拉理论把迁移行为解释为包括经济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人口迁移的社会学理论,区别于从单纯经济因素出发解释迁移的经济理论。尽管其理论形态并不深刻,但用它来解释人们迁移的动因仍是比较贴切的。,第三节 国际人口迁移,4本钱效益理论,该理论由美国芝加哥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TW舒尔茨于1962年提出。认为:迁移是人们追求更大经济效益的行为决策过程,迁移者预期通过实施这一将会得到比较大的收益。实施过程中的迁移本钱包括货币本钱和非货币本钱,前者是迁移费用及迁移时因失业而减少的收入;后者那么包括迁移的时间本钱和、体力脑力的支出等,还包括心理本钱。而收益那么包括货币收入迁移后收入的增加和非货币收入社会关系的改善、个人心理的满足等两局部。当迁移收益大雨本钱时迁移就可能发生。,第三节 国际人口迁移,后来夏斯达进一步把本钱收益理论进展量化,建立了本钱收益模型。,本钱效益分析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经济性迁移,以及解释经济性迁移中的年龄选择性。即迁移多发生在2035岁的原因是:这一年龄段的人从迁移行为中预期获得收益的总年数n较大;而老年人n较小。,美国另一学者达凡佐在1981年提出:把迁移看作一种投资,可以解释移民在清楚期望收入并不会随迁移而立即提高时为何会产生迁移行为,即只要个人从长远角度预期到收益时就可能产生迁移。,第三节 国际人口迁移,5流转理论,由美国人口地理学家泽林斯基于1971年提出。他认为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条件相关,也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密切联系。泽林斯基侧重从历史角度探讨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特征,把人口迁移与“人口转变理论结合起来,将人口迁移划分为五个阶段:现代化前传统社会时期人口迁移率很低;早期转型工业社会时期大规模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晚期转型工业社会时期城市间迁移和其他来回迁移;兴旺的后工业社会时期国际人口迁移增加,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引起的周期性人口迁移和流动增加;未来超先进时期人口迁移的非经济成分加大,大多数迁移是在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类似旅游的流动大量增加。,第三节 国际人口迁移,6开展经济学的人口迁移理论,战后开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过度,迅速实现工业化,而这一经济开展重心由农业转向工业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劳动力的迁移,于是因开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构造引起的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也成为开展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第三节 国际人口迁移,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于1954年建立的人口迁移模型的要点是:开展中国家并存着两个部门,一个是传统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技术落后,缺乏资金投入,土地资源稀缺,而劳动力剩余现象突出;另一部门是现代工业部门,高效率的生产使其获得丰厚的利润,从而得到迅速的开展。在这种情形下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便大批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而这一转移便是通过农村城市迁移得以实现的。由于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就使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近似于无限。刘易斯据此推理,认为开展中国家工业部门的工资仅略高于农民收入假定为30%;这就是所谓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人口乡村城市迁移。,第三节 国际人口迁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费和拉尼斯二人认为:刘易斯“两部门模式的缺乏之处是忽略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是农业劳动力转入现代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为此,费拉模式提出了开展中国家二元经济构造转变和人口乡城迁移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人口乡城迁移,与刘易斯模型相符,此时大量人口由农业部门的流出并未影响农业生产;第二阶段从“粮食短缺点开场,即此时农业总产量不能与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同步增长,出现粮食短缺及价格上涨,这一阶段至“商业化点完毕。而“商业化点那么说明农业部门不再存在剩余劳动力,传统农业转变商业化农业,而人口的大规模乡城迁移也暂告一段落;第三阶段正是从“商业化点开场的新阶段。这一理论的积极意义是:认识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产生大规模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条件,并指出这种迁移的规模取决于农业生产相对于人口的水平。,第三节 国际人口迁移,美国开展经济学者MP托达罗那么针对开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而城市经济无力为大多数工人提供长期就业时机的现象,提出三部门两阶段理论。他认为国家经济构造由“农业部门、“传统城市部门、“工业部门构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的就业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迁移到城市的缺乏技术的农村劳动力在“传统城市部门找到工作;经过一定时期后,在第二阶段里他们才在现代工业部门中找到固定工作。他认为: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除此之外,较著名的人口迁移理论还有人类生态理论、选择性迁移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第三节 国际人口迁移,四、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1经济性迁移。生产开展与产业分布的变化等。,2社会性迁移。家庭性原因家人团聚、婚姻迁移等;政治、宗教性原因等。,3不同迁移原因的人口构造差异。在经济性移民中,男性大于女性,而其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在家庭性移民中,女性超过男性,而其年龄以老人和儿童占优势。,4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各种类型的人口迁移流动,特别是永久性移民,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A对人口数量和分布的影响。,B对人口构造的影响。,C对经济、文化开展的影响。,D对人口素质的影响。,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伴随着现代社会的性质由工业社会向知识和信息社会转变,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社会经济开展中的重要性表达得越来越明显。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开展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各国人力资源状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也促使人力资源在各国间不停地流动。当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意识到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开场将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开展的重点。,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一、,人力资源及其特征,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1.人力资源的含义,所谓人力资源,是指一国或地区根本已经开发的、具有劳动能力的总人口数,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指那些有正常智力、能够从事生产活动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者。,2.人力资源的特点,生物特性 、社会性、 主观能动性 、可再生性 、个体时效性 、资本特性,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二、世界人力资源的差异与流动,一世界人力资源的差异与流动,1. 人力资源兴旺国家或地区,2. 人力资源中等兴旺国家或地区,3. 人力资源欠兴旺国家或地区,二世界人力资源的流动,1.主要由开展中国家流向兴旺国家,2. 参与国际流动的人力资源素质较高,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图6-7 兴旺国家外国留学生总数及来源地构2004年,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二、世界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简称HRD,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以开掘、培养、开展和利用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以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为目的的一系列有方案的活动和过程。人力资源开发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前提,包括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管理以及人才的开展、培养、使用与调剂等诸多环节。世界各国由于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口上的差异,导致其在人力资源开发的方法和内容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一兴旺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1美国的人力资源开发经历,重视教育的普及、注重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强调市场的人力资源配置作用、鼓励全世界人才的引进,2日本的人力资源开发,加大教育投资、高度重视思想感化工作、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内部交流,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一、美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根本经历,一政府高度重视,实施政策引导,美国政府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为了满足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出台和调整其人才培养和吸引战略,在政策上进展正确引导。,一是重视外乡人才培养。先后提出了?为21世纪而教育美国人?等报告。为培养和开发外乡人才资源,美国设立了许多科学家奖,其中最知名的为“诺贝尔热身运动奖和以“科学家摇篮著称的美国西屋科学奖,每年在学生中层层竞赛筛选,以促进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二是重视开展教育。美国政府实行12年义务教育,成人中30%以上受过高等教育。早在19世纪下半叶,联邦政府就以拨地或其他方式鼓励兴办农工学院,有关高等教育的立法几乎全部附有给予相应财政资助的条款,目的是确保每个美国人都享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目前,美国年教育投入达3500亿美元以上,成为世界上教育经费支出最多的国家。据统计,世界排名前500名大学中,美国占168所,其中前20名的大学中,美国占17所。,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三是重视培养实用人才。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开展需要的大批实用人才,美国重视开展以社区学院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占美国高校总数的40%,最大可能地为社区民众提供承受高等教育的时机。专业完全根据当地的工业、商业、效劳业的实际需要确定,设置哪些专业和开设哪些课程,事先要屡次调查,反复征询有关企事业单位的意见,然后进展评价。如发现劳动力市场某类技术人员过剩,即采取隔年或停顿招生。,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四是重视继续教育及培训。美国政府把继续教育看做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1966年专门公布?成人教育法案?,从法律上保障了继续教育的开展。联邦政府要求所有雇主每年必须至少以其全员工资总额1%的资金用于雇员的教育与培训,并逐年递增。尚未到达此最低金额的公司和机构,每年必须上缴其工资总额1%的资金作为国家技能开发资金。据统计,仅美国IBM公司在美国外乡每年就要进展130万人次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五是重视吸纳和使用外国人才。在加强培养国内人才的同时,美国还采取各种手段吸纳、争夺、利用外国的人才资源。从50年代开场,美国屡次修改移民法,规定只要是专业方面的“精英,可不考虑国籍、资历和年龄,一律允许优先进入美国工作。1965年,美国又公布“优惠制新移民法,每年专门留出万个移民名额给来自任何国家的高级专门人才,允许有特殊专长的外国人赴美工作。二战后不久,美国实施留学生政策,通过提供奖学金承受各国优秀学生及学者赴美学习,成为承受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为使外国留学生留居美国,实行“绿卡制,并给予入籍优惠,使大批留学生学成后定居美国。如在1991-1992年留美的60多万名外国留学生中,65%毕业后参加美国国籍。,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此外,美国还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攻关一些重大的科研工程。如美国与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共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虽合作协议是“共摊合作经费,共享合作成果,但由于美国拥有财力、技术和人力上的优势,因而是这些合作工程的最大受益者。,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二企业积极参与,加剧人才争夺,人才资源的竞争不仅事关国家强弱,也事关企业的兴衰。美国企业也不甘落后,各出奇招,争夺稀缺的人才资源。,一是合作资助,培养所需人才。例如微软“技能2000方案的重要内容是与世界各地350所大学合作,大力培养高技术人才;在北京大学设立的奖学金中,由外企出资设立的约占75%左右。,二是提前吸引,从小育才。微软等公司还出资影响一些国家的中等教育,资助中学生科技、体育工程,扩大自己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把人力资源的竞争扩展到了人才幼苗的培养阶段。,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三是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就地利用别国高级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开展,跨国公司纷纷到劳动力本钱较低的地区,尤其是开展中国家办企业或设立研究机构,直接与所在国政府企业争夺人才资源。如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朗讯公司、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分别在中国创立研究开发机构,直接网罗中国的高级信息技术人才为其所用。朗讯贝尔实验室北京研究中心有4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学位者占96%。,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四是兼并其他企业,获取紧缺人才。美国思得公司为了获得紧缺的技术人才,曾在9年多时间里,成功收购380多家新型小型技术企业,网罗了大批紧缺人才。,五是雇用“猎头,夺取高级人才。据了解,美国约有90%左右的大企业采取雇用“猎头公司搜寻、攻关等手段获取许多高级人才。,六是利用先进技术工具,吸引和聚集人才。美国诸多公司使用网络通道挖掘人才的比例高达45%。,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二、美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特点,一是兴旺的劳动力市场,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美国政府在国内实行任意就业政策,对国内劳动力的流动限制极少,企业和员工各自有着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利,企业所需各类人员一般到市场上登广告,由市场标准招聘,不需要的人或跳槽的员工回到市场重新选择就业。因此,每个人从在校学习、选择专业起时刻关注劳动力市场动向,所学专业特长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合的非常严密,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二是科学化管理,市场化调节。美国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科学化和制度化管理,专业分工和职位分析极为细腻。这种分工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本钱,同时也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管理打下了根底,特别是对员工录用、业绩评定、工资定额、奖金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都有了科学的依据。这种科学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对各行业高管经理人员的评估起到很强的监控作用,从而躲避了美国主要商业和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风险和损失。,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美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和制度化以及市场调节制度,使企业在提拔和招聘员工时有较大的盘旋余地,职工进入企业有多个入口,不同层级的职位提拔人员时可从企业内、外灵活进展,真正有能力、有成绩者在企业中可随时得到重用和提拔。,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三是强烈的物质刺激,丰厚的利益回报。多数美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以个人为鼓励对象,较多地强调个人价值。因此,一些公司在制定政策时重点考虑的是工作内涵以及该工作对公司经营效率所做出的奉献,根本目标是鼓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尤其突出对最高层经理人员的奖励制度,一些企业的总裁年收入包括奖金多达普通员工工资的几百倍。这些鼓励措施对中高层领导实现自我价值,努力积极工作,不断增加公司的收入和知名度起到了重要作用。,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四是强化管理职能,突出能力培养。美国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要求是很高的。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教育水平、从业经历,而且要经过人力资源证书考试分为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和人力资源高级专业人员两级。同时,创造时机对他们进展经营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变革管理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协会是美国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专门管理机构,它负责向会员提供教育和信息效劳,组织研讨会,向政府和媒体表达心声、在线效劳和出版物,致力于把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训练成其组织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管理与认证机构在美国是一个庞大而完善的系统,这对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三、美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人力资源。然而,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数量与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缺乏,资金资源匮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美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成功经历给我们很多启示。,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启示之一:应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开发。党的十七大把人才强国战略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的三大根底战略之一,凸显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实现科学开展中的根底地位和关键作用。美国在人才战略开发方面的许多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在前面所提到的美国企业“从小育才,提前吸引,把人力资源的竞争扩展到人才幼苗的培养阶段,就表达了当今美国的一种人才战略观念,即“做好现在的事情永远不会成为强者,做好十年以后的事情才会成为强者。美国在人才战略的前瞻性应该让我们反思。同美国相比,我们也十分重视人才开发,也把人才开发当成战略,但我们在落实战略、实现战略上与美国相比差距太大了。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对人才战略认识还不到位,有时受体制的限制影响了人才战略的实施。因此,我们要在人才战略开发上下真功夫,发挥国家在人才开发方面的推动作用,加大对人才强国战略的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带动用人单位实施人才开发。,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启示之二:应着力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实现人才工作创新开展的重要保障。美国是个法制国家,人才在美国之所以有自我实现的环境,最重要的是有法律法规的保护。在美国,人才就业不受年龄(没退休的硬性规定)、种族、性别以及残障限制,只要有适合岗位的需求,人才就有就业的权力。如果用人单位以年龄、性别、种族等借口歧视或拒绝其就业,就会受到法律和经济制裁。我国在这一点上还有一定的差距,比方人才就业的性别歧视、年龄要求、残疾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局部地区党政人才管理上实施“一刀切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使人才价值的自我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得到很好的保护。美国的做法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加快人才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加大人才政策的创新力度,研究建立科学有效、标准配套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切实保证人才在优良的环境中实现自我、发挥作用。,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启示之三:应努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力和创造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美国的鼓励人才方法颇多,大到巨额奖金,小到口头表扬。特别是美国的退休金制度,是鼓励人才创造热情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美国,人才流动非常普遍,但这并不影响其退休金。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工作几个单位,这几个单位退休金都分别计算,分别发放,让人才无后顾之忧。目前,我国的公司、企业个体私营对人才鼓励的措施还不多,力度还不大,适度奖励做的还不够。要进一步探索各种人才鼓励机制,促进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启示之四:应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培训是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开发人才、造就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美国,人才的培养和提高是全社会的事情,多管齐下,形成了人才培训多层次的新格局。美国人才培训的突出特点是注重实效,这在前面美国培训实用人才的做法中已经提到。我们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同时,也必须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方式,注重实效抓培训,全面提升人才素质和国民素质。,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日本作为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二战后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和开展,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人均GNP 从1960 年的460 美元上升到1989 年的23 472 美元,跃居世界第2 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本企业采用了特殊的人力资源战略。,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一、日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特点,(一) 企业很大程度地参与人力资源开发,企业参与人力资源的开发本是很正常的行为,也是世界各国较普遍的作法。但日本企业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却较一般国家大得多。这主要源于日本企业根深蒂固的重个人素质、轻特殊技能的选才标准。日本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一般不太重视个人的专业技能,而是强调根本素质。其根本思路是,高素质的员工,可以通过企业自己的培养,胜任本企业所有的工作。正因为如此,日本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形成了教育部门培养学生的根本素质、企业自己培训员工专业技能的合作开发格局。但为了保证企业能获得高素质的员工,企业非常重视与学校的合作。日本的大企业与日本的名牌学校保持着密切的定向关系。因此在日本的教育制度下,学生为了进名牌大学,竞争非常剧烈,学校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筛选人才的作用。在一个学校的内部,企业还进一步要求学校提供关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品德等一些具体信息,对学生按优劣排队,企业择优录用。,第,四,节,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如果一所学校提供的信息不准确,企业对从这个学校招聘来的员工不满意,就会停顿从学校录用人,学,生也就不愿意再报考这个学校。所以,学校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也很愿意与企业合作,尽量向企业提供关于学生的准确的个人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