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培训课件《从课标变化和教材优化视角解读新教材》2022年7月

上传人:GQ****X 文档编号:243535517 上传时间:2024-09-25 格式:PPTX 页数:134 大小:18.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化学培训课件《从课标变化和教材优化视角解读新教材》2022年7月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培训课件《从课标变化和教材优化视角解读新教材》2022年7月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培训课件《从课标变化和教材优化视角解读新教材》2022年7月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从课标变化和教材优化视角解读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 李俊,一、严格遵循课标要求修订教材,(从课程标准的变化理解教材),二、“继承与发扬”原则修订教材,(从教材优化的视角理解教材),三、,教材解析及使用策略,(必修教材第三章为例),2,一、,严格遵循课标要求修订教材,(从课程标准的变化理解教材),3,1.,课程理念的变化,(提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2.,课程结构的变化,3.,课程内容的变化,(呈现方式的变化),教材变化的依据,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图片位置,课程理念的变化,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详析,1,素质、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素质,:包括先天的和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中通过后天习得的部分,核心素养,: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教育在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贡献。,学生通过本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学习化学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而习得的重要观念、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 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具有,学科,观念,特征,),微观探析,认识物质,元素,原子,分子,宏观辨识,认识物质,分类,性质(实验现象),性质(其他辨识),解释、预测,问题,1,:认识哪些物质?,问题,2,:辨识什么?怎么辨识?,问题,3,:微观水平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问题,1,:认识哪些物质?,1.,初中已学物质:,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2.,将要学习的物质(课标中要求):,(,1,),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氮、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简单,有机化合物,。,1.,辨识物质的性质:,(,1,)观察、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实验:如碘升华);实验、,观察、描述、识别物质的化学性质(如钠与水反应)。,(,2,)辨识图表信息。,(,3,),问题,2,:辨识什么?怎么辨识?,2.,怎么辨识?,除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外,教科书中多处引进了化学研究技术。,问题,2,:辨识什么?怎么辨识?,1.,组成(元素物质分类),2.,原子(离子解释离子反应),3.,原子结构(电子得失解释氧化,还原反应),4.,原子结构(电子排布解释元素,周期律),5.,分子结构(化学键解释反应能,量变化),6.,分子结构(官能团解释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问题,3,:微观水平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微观探析,认识物质,元素,原子,分子,微观探析,认识物质,元素,原子,分子,宏观辨识,认识物质,分类,性质(实验现象),性质(其他辨识),解释、预测,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原子序数,第一电离能(,kJmol,-1,),电离能的递变规律,原子序数,第一电离能(,kJmol,-1,),电离能的递变规律,原子序数,第一电离能(,kJmol,-1,),2s,2,2p,1,3s,2,3p,1,2s,2,2p,4,3s,2,3p,4,2s,2,2p,3,3s,2,3p,3,电离能的递变规律,关于“位,构,性”的“整理与提升”的教学,位置,性质,元素“位”“构”“性”的关系,结构,结构,位置,性质,硒,Se,尽可能多地写出硒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第一电离能,电负性,p,区,VIA,族,第四周期,结构,结构,3d 4s 4p,Se,素养,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 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速率,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具有,学科,观念,特征,),化学变化,认识、分析、应用,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限度),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化学思维,特征,),建立认,知,模型,化学事实,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发散与收敛,批判性思维,化学知识,科学思维方法,研究,知识的,相互关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各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基于实验,归纳、抽象,构造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物质类别角度,元素价态角度,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碱,盐,Na,NaO/NaO,NaOH,Na,2,C,O,3,/,NaH,C,O,3,Fe,FeO/Fe,2,O,3,/Fe,3,O,4,Fe(OH),2,/Fe(OH),3,FeSO,4,/,FeCl,3,32,33,素养,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具有,科学实践,特征,),构建知识,形成观念,领悟方法,体验,学习,科学实践活动,探究问题、提出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探究、数据处理等。,质疑、创新。,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元素及其化合物,金属,非金属,有机物,结构及原理,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原理,应用,化学与社会,科学探究,37,素养,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深刻认识化学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贡献;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价值取向,特征,),社会责任,科学知识的应用,形成态度和观念,(,如事实求是,),体验,学习,科学实践活动,科学思维,价值判断,支撑,解释,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关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实践基础,化学思维(学科观念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认识,和观念,科学思维,与方法,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与提升,,,更加具体明确,更有学科性,更具功能性,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优化教材:新增“方法导引”“化学与职业”栏目;重新编写“整理与提升”;编写时创设真实情境;等等。,课程理念的变化,教材要围绕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的变化,一,必修课程,(,4,学分),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主题,4,:,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选修课程,(,0,4,学分),系列,1,:,实验化学,系列,2,:,化学与社会,系列,3,:,发展中的化学科学,选择性必修课程,(,0,6,学分),模块,1,:,化学反应,原理(,2,学分),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2,学分),模块,3,:,有机化学基础(,2,学分),2,必修课程结构的调整,重新优化必修教材体系结构,图片位置,课程内容的变化,3,内容要求组织方式和学业要求,内容要求的组织方式,学习目标的描述,内容要求的增减或调整,必修课程内容的变化,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的变化,新增学生必做实验,3.1,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主题,X,【,内容要求,】,X-1,核心概念,(描述性具体课程内容),X-2,【,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2.,学习活动建议,3.,情境素材建议,【,学业要求,】,1.,2.,3.1,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内容要求,】,的组织方式,采取“,主题核心概念内容要求,”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在主题与内容要求之间增加了核心概念。这种组织方式使课程内容层层细化,有利于知识结构化、网络化。也就是说,,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先,构建,若干个主题,在每个主题的统摄下提炼若干个核心概念,然后,对核心概念进行认识性描述,而具体的知识点就蕴含在认识性描述中,。,认识性描述,采用传统的,命题式,陈述性方式,,使用,“了解”“理解”“应用”“,体会,”“初步学会”“学会”“感受”“形成”,等行为动词,来描述需要输入给学生的知识,。第,1,条,为该主题,统摄性,的陈述,,,然后是,具体内容,,最后一条为,STS,等,应用,性,的,陈述;,必做实验,地位跟其他内容一样,。,3.1,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内容标准】,2.1,元素与物质,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 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2.2,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2.3,电离与离子反应,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通过实 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2.4,金属及其化合物,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5,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氮、硫及其重要 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6,物质性质及物质转化的价值,结合实例认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 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 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2.7,学生必做实验,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3.1,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主题,2,的“学业要求”,1.,能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列举,某种元素的典型代表物。,能利用电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对常见的反应进行,分类,和,分析说明,。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酸、碱、盐的电离。能举例说明胶体的典型特征。,2.,能,列举、描述、辨识,典型物质重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典型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3.,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4.,能利用典型代表物的性质和反应,,设计,常见物质制备、分离、提纯、检验等简单任务的方案。,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变化的视角,说明,物质的转化路径。,5.,能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实验室、生产、生活及环境中的某些常见问题,,说明妥善保存、合理使用,化学品的常见方法。,6.,能,说明,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如金属冶炼、合成氨等),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能有意识运用所学的知识或寻求相关证据,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如酸雨和雾霾防治、水体保护、食品安全等)。,1.,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2.,技能性学习目标水平,3.,体验性学习目标水平,【,学业要求,】,描述学习目标,的特点,(,1,),描述素养表现,。不是与内容要求相对应的知识点的描述,而是对,“,内容要求,”,的整合和提升。,(,2,),以任务类型体现学生真实学习结果。,以完成任务的方式来描述学生能干什么,是一种真实的学习结果表现。例如,“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用原子结构解释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3,),通过学生完成不同任务类型的难易程度来体现学习目标水平的高低。,在学业要求的陈述中通过化学科学思维活动的,行为动词,及,条件指向,来描述任务类型的难易。行为动词包括列举、举例说明、辨识、表示、画出、写出、描述、认识、比较、分类、说明、分析、解释、推理、预测、假设、设计、评价、选择等。上述行为动词大致可分为三个水平,像列举、举例画出等是属于较易完成的任务;像说明、分析、解释等属于中等难度的任务;像推理、预测、设计等属于难度较大的任务。,(,4,),由简到难排序。,在“学业要求”的若干条目中,按排列顺序,其描述的学习目标水平是由简到难的,最后一条是品格表现要求的描述。,3.2,内容要求的增减或调整,3.2,内容要求的增减或调整,课程内容的变化,教材内容严格按照课标要求进行选材和增减,内容要求,学业要求,57,第一册:,第二章 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第三章 第一节 铁及其化合物,第二册:,第五章 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金属材料(铝)、无机非金属材料(硅),】,2.4,金属及其化合物,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5,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氮、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元素化合物,删去,增加,等电子原理、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晶格能,原子光谱、分子光谱、晶体,X,射线衍射,、,过渡晶体、混合型晶体、聚集状态、超分子;,1,个学生必做实验,选择性必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删去内容,删去内容,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删去内容,离子晶体的探究,删去内容,增加内容,X,射线衍射,增加内容,X,射线衍射,增加内容,离子晶体,二、“继承与发扬”原则修订教材,(从教材优化的视角理解教材),66,1.,优化了教材的体系结构,2.,优化了教材的构成要素,3.,优化了教材的选材,4.,强化安全意识的培养,67,68,1.,优化了教材的体系结构,69,1.,优化了教材的体系结构,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安排,70,有助于分散难点。基本概念(或原理)比较抽象;元素化合物知识容易理解,但难以记忆。将两者穿插编排,既降低了难度,又利于分散记忆。,符合化学学习的规律。化学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只有在一定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归纳出来,,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也只有在一定的理论、概念指导下才能深入,。,元素化合物知识编排调整,71,元素化合物(章):,“,律前,”:,第二章、第三章,“,律后,”:,第五章,优点:,元素知识(钠、氯、铝、铁),元素周期律,(深入,归纳),元素周期律,元素知识(氮、硫),(指导,演绎),72,必修体系特点:,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衔接,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位置,理论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穿插,螺旋上升;,加强了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在元素知识学习中的指导作用,由易到难,分散难点,元素知识从典型金属、非金属开始到“大类”,元素知识分散,理论知识分散,突出体系结构的主线,2.,优化了教材的构成要素,74,合并:思考与交流、学与问,-,思考与讨论,增加:,方法导引、化学与职业、信息搜索,优化功能:,实践活动,-,研究与实践,科学视野,-,科学技术社会,习题,-,练习与应用,复习题,-,复习与提高,归纳与整理,-,整理与提升,探究、实验。,栏目的优化,75,76,增设方法导引,77,78,79,80,引导个人发展,81,增设化学与职业,82,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得出规律,运用规律,优化思考与交流,83,构建知识,形成观念,领悟方法,体验,学习,活动,优化探究活动,84,85,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研究与实践的设计,优化研究与实践,86,87,优化整理与提升,核外电子排布,构造原理,能级、能层,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光谱证据,模型建构,优化整理与提升,89,优化习题的素养功能,90,91,92,加强实验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增加必做学生实验(安排在章末),增加实验活动功能,93,94,3.,优化了教材的选材,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挖掘化学中有价值的,德育素材编入教材中,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意识、国家安全和生态文明教育等。,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中华传统文化,95,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6,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呈现,我国科技和社会发展,科学家的贡献,科技,发展过程、成果,看发展、找差距,,,激发爱国热情,促,发,学习动力,。,科学家的贡献,97,科技成果(工农科技军事),有机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中化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98,挖掘与化学相关的内容,:,思想、观念;美德、风俗;艺术、文化;历史遗物、遗迹。,生活,(,衣食住行、日常用具;生产技术、工艺),(中国元素,文化自信),99,100,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真实、具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 表现机会。(课标),提供情境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101,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情境创设:铁与水蒸气反应,102,真实问题(生产),真实问题(生活),实验事实,分析讨论,得出结论,103,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丰富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内容,彰显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化学与社会发展,材料、资源、环境、,健康、安全、规则,等,更加关注化工生产、化学原理与技术的关系,104,105,106,健康,安全,4.,强化安全意识的培养,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内容标准】,1.4,科学态度与安全意识,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熟悉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知道实验室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三、教材解析及使用策略,(必修教材第三章为例),111,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章 铁 金属材料,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1.,根据“内容要求”“学业要求”解析教材,2.,提炼知识结构,3.,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素材,4.,开展“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113,课标中的内容要求,主题,内容要求,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2.4,金属及其化合物,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7,学生必做实验,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5.2,化学科学在材料科学、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常见材料类型,结合实例认识材料组成、性能及应用的联系,1.,根据“内容要求”“学业要求”解析教材,内容要求,第三章,2.4,金属及其化合物,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5.2,化学科学在材料科学、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常见材料类型,结合实例认识材料组成、性能及应用的联系,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在第三章的落实,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第二节 金属材料,第三章,学业要求,1.,能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列举,铁元素的典型代表物。能利用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对铁及其化合物的相关反应进行,分类和分析说明,。,2.,能,列举、描述、辨识,铁及其化合物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3.,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铁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4.,能利用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设计,常见含铁物质制备、分离、提纯、检验等简单任务的方案。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变化的视角,说明,物质的转化路径。,5.,能,说明,常见金属材料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对环境的影响。能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或寻求相关证据,参与有关金属材料的社会性议题的讨论,。,117,本章的主要知识结构,2.,提炼知识结构,118,本章知识结构的细化梳理,一,、铁,在一定条件下,铁作为还原剂能与某些非金属单质、酸和盐溶液反应。铁与氧化性较弱的氧化剂(如盐酸、硫酸铜等)反应,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生成 2价铁的化合物;而铁与氧化性较强的氧化剂(如氯气等)反应,铁原子则失去3个电子生成 3价铁的化合物。,119,名称,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氧化铁,化学式,FeO,Fe,3,O,4,Fe,2,O,3,颜色状态,黑色粉末,黑色晶体,红棕色粉末,与稀硫酸反应,Fe,2+,Fe,3+,用途,磁性材料,红色染料,二,、铁的氧化物,120,三,、二价铁和三价铁的转化,铁盐遇到较强的还原剂会被还原成亚铁盐,,亚铁盐在较强的氧化剂作用下会被氧化成铁盐,,即在一定条件下,Fe,2+,和,Fe,3+,可以相互转化。,121,四,、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3.,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素材,(如使用好教材中的栏目),122,123,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实验组别,1,2,实验操作,在,FeSO,4,溶液中注入少量,NaOH,溶液 加热,在,NaOH,溶液中注入少量,FeSO,4,溶液,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胶体的吸附作用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加热,Fe(OH),2,凝胶或让,Fe(OH),2,凝胶无,Fe,2+,可吸附时,便可获得纯白色的,Fe(OH),2,试剂:新制,FeSO,4,溶液,浓,NaOH,溶液,仪器:试管,长胶头滴管,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取,30 mL,新制的硫酸亚铁溶液于,50 mL,小烧杯中,向其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固体,静置,观察固体表面生成的白色氢氧化亚铁。取少量白色固体暴露在空气中,观察其颜色变化。,取块状硫酸亚铁晶体于,小烧杯中,沿壁缓慢注入,2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约,30 mL,,静置,1,2,分钟,观察晶体表面生成的白色氢氧化亚铁。待白色固体不再继续生成,用胶头滴管将溶液吸出,使氢氧化亚铁暴露在空气中,观察其颜色变化。,4.,开展“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126,(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创设情境,(工业生产),核心知识,探究:铁与水反应吗?,(,1,)点水生烟实验。,(,2,)解释:钠与水反应。,(,3,),【设问】,哪些,金属,能,与酸的反应,?(,氢前金属,),氢前金属,能与水反应吗?,铁能与,水反应吗?,(,4,),理论预测,研究铁与水反应。,实验条件控制法:(提高条件)冷水、热水、水蒸气。,体验条件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式的研究思想。,129,创设情境,(工业生产),实验,讨论,(问题解决),探究:利用覆铜板制作图案,(,1,)结合电子工业中使用的印刷线路板,指导学生实验,将绘有线路图的覆铜板浸入三氯化铁溶液中,片刻后,取出覆铜板,用水清洗、干燥,观察铜板蚀刻情况,分析发生的反应并写出化学反应式。,(,2,)引导学生分析蚀刻液中的成分,讨论:如何去掉其中的氯化铜?如何检验蚀刻溶液中是否含有铁离子?在做完铁离子检验实验之后,再让学生设计如何将亚铁离子转化为铁离子,以便循环利用蚀刻液。,(,3,)最后再联系废液综合利用,设计如何将铁的氯化物转化为氢氧化物,并制取氧化铁。,这样就可以将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有关制法、性质、检验等融合在印刷线路板生产工艺过程之中。,132,铝的处理,铝、氧化铝与酸、碱的反应,两性氧化物,从金属材料的视角,介绍日常铝制品,133,氢氧化铝与酸、碱的反应,两性氢氧化物,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