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现状

上传人:唐****1 文档编号:243532082 上传时间:2024-09-25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演示文档,路漫漫其悠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现状,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美国,英国,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区别,课程标准具体内容,高中,义务教育阶段,第二节 教材建设现状及分析,信息技术教材的审定和选用,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第三节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信息素养的国家标准,学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美国,1998,年,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颁布了面向学生的国际教育技术标准,详细列出了从学前到,12,年级学生应具有的技术能力的国家标准,其核心是将课程与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基础技术标准分为六大类,每一类中的标准都要求向学生介绍、强化,并使之掌握。教师可以依据这些标准和特征为准绳设计基于技术的活动,使学生成功地学习、交流、获得生活技能。,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美国,基本操作与概念,学生能够表现出对技术系统的本质和操作的充分理解;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技术。,社会、道德与人文方面的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与技术相关的道德、文化和社会问题;学生能够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系统、信息和软件;学生对技术用于支持终生学习、协作、个人追求和提高学习效率持积极态度。,技术作为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学生能够使用技术工具,加强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并激发创造力;学生能够使用高效率工具,在信息化环境中协作学习,准备出版物,制作有创新性的作品。,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美国,技术作为交流的工具,学生能够通过远程通讯与同龄人、专家和他人协作,发表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学生能够使用多种媒体和方式与多种受众有效地交流信息与思想。,技术作为研究的工具,学生能够使用技术工具,从多种信息源中查找、评价和收集信息;学生能够运用技术工具,处理数据,报告结果。学生能够评价和选择新的信息资源和新技术,以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技术作为解决问题与决策的工具,学生能够使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作出合理决策;学生能够使用技术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美国,2007,年,新版标准,创新与变革,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并能使用技术工具建构知识、开发新的产品与过程。,能够运用已有知识产生新思想、新产品或新过程。,能够把创作原创性作品视为自我和团体的一种表达方式。,能使用模型与仿真系统探究复杂系统与问题。,能够预见未来发展趋势,推测各种可能性。,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交流与协作,学生能够使用多种媒体与数字化环境通过与他人交流协作(包括远程协作)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能够应用多种数字化环境和媒体与同龄人、专家或其他人进行交互、协作与发表作品。,能够运用多种媒体和方式与多种受众有效地交流信息与思想。,能够通过与其他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交流沟通发展自身的文化理解能力与全球意识。,能够通过创作原创性作品或解决问题为项目团队贡献力量。,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熟练运用信息开展研究,学生应具备使用数字化工具搜集、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能够设计相应策略指导问题探究。,能够应用多种媒体从多种信息源中查找、组织、分析、评价、综合和符合道德规范地使用信息。,能够根据特定任务恰当地评价、选择信息资源与数字化工具。,能够处理数据,报告结果。,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与决策,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恰当的数字化工具与资源进行研究的设计实施、项目管理、问题解决,并做出合理的决策。,能够发现和确定亟待解决的难题与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能够设计制定一个解决方案或完成一个项目有关活动的管理。,能够搜集、分析数据资料以确定解决方案或做出合理决策。,能够使用多重视角和多种手段考察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数字化时代公民的意识与素养,学生能够理解与技术有关的人文与社会问题,其行为要合乎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倡导人们安全、合法与负责任地使用信息与技术,并能付诸实践。,对技术用于支持协作、学习和提高效率持积极态度。,能够表现出对终身学习的个人责任感。,具有数字化时代公民的领导能力。,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技术操作与概念,学生能够表现出对技术的概念、系统和操作的充分理解。,能够理解与使用技术系统。,能够有效、高效地选择和使用应用软件。,能够对技术系统与应用软件进行检修与维护。,能够迁移已有知识学习新技术。,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英国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的第四阶段新标准(,2007,年)第四阶段(,1416,岁)相当于我国的高中阶段。,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1,)关键过程,获取信息,学生应该做到:,a.,系统地分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b.,分析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解决问题时所需的信息资源;,c.,从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合适的信息,展示选择过程中的识别能力,对信息的价值、准确性、适应性和好坏作出判断;,d.,探究、开发和综合信息,设计满足用户需求的问题解决方案;,e.,审慎的评估、判断所选信息并以恰当方式获取反馈。,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发展思维,学生应该做到:,a,设计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高效、适用的问题解决方案;,b,不断整合、高效的选择和使用合适的信息通信技术工具解决存在的问题;,c,独立的探索、开发和综合更加先进的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信息去解决问题;,d,安全、负责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e,审慎地评估、判断所使用得信息通信技术工具并以恰当的方式获取反馈。,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交流,学生应该做到:,a.,在不同情况下,运用一系列的信息通信工具和媒介有效的分析、交流和表达信息;,b.,创造满足用户需要的、不同目的的、符合要求的解决方案,展示出对信息的解释和呈现方式的思考;,c.,安全、负责和稳妥地交流和交换信息(包括电子交流)。,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评价,学生应该做到:,a.,在活动进展中观察、修改和评价信息,批判性地思考和相应用户的反馈意见;,b.,根据结果,评估自己和他人运用信息通讯技术解决问题的有效性。,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范围和内容,这一阶段概述了教师在教授重点概念过程中应该把握的问题范围。,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范围和内容,要学习的信息通信技术应该包括:,a.,在来源广泛的资源环境中,利用高复杂程度的信息来解决日益高要求的问题。,b.,运用一系列信息通信工具满足用户的需要,解决问题。,c.,加强对以下要求的理解:,采用安全的工作措施,以减轻身心压力;,保持信息安全,减少来自于计算机病毒和其他恶意攻击的危险,管理信息,安全的存储和访问信息并能高效检索信息。,d.,根据信息通信技术的获取和使用对社会、经济、法律和伦理道德的意义,思考信息通信技术对个体、社区和社会的影响。,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3,)课程机会,在关键阶段,应该为学生提供以下重要机会,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概念、过程和内容的理解。,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a.,在其他领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做出恰当的技术选择;,b.,在团队合作中担当不同角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c.,独立地、有区别地和善于反思的选择和使用技术;,d.,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管理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e.,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解决问题、执行任务和进行调查的真实情境中;,f.,积极主动的发现并充分发挥更为先进的或新的信息通信技术工具和信息源的潜力;,g.,从使用范围和对个体、社区和社会的重要性角度对个体使用信息通信信息通信技术的经验进行评估;,h.,在感兴趣的相关领域和其他学科中运用信息通信技术。,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2000,年,,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总刚和分科课程标准两部分。总纲规定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学科的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教学时数表和教学通则等。分科课程标准规定各课教学目标和教材纲要、教学要点和教学实践的分配、应有最低限度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方法和其他应注意的事项。,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特殊性,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区别,起点差异,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各阶段均为零起点,课程标准考虑到与初中阶段的衔接、各地发展不平衡等情况,选择了适度提高起点的设计思路,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区别,教学目标,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区别,课程内容,指导纲要规定课程内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内容有了较大的拓展和深化,采用必修选修的模式,一方面加强初高中的衔接教育,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并且在内容标准上体现了对三维目标的要求,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区别,课程实施,课程标准较之指导纲要提出了更加详细而具体的教学、评价和教科书编写建议,并由学时管理改变为学分管理,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高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每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接近的若干个科目组成,每个科目又由若干个必修与选修模块组成。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个独立课程,与通用技术同属于技术领域。,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高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课程基本理念,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高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这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高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课程设计思路及模块结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了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反战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高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课程设计思路及模块结构,在课程结构上,课程标准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每学分,18,学时)。修满,4,学分为高中毕业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高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文本采用“内容标准”、“例子”、“活动建议”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内容标准是主体,例子是对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活动建议是对教学活动的引导,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高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实施建议,针对教学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课程标准分别给出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描述,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描述,知识和技能,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 、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描述,过程与方法,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描述,过程与方法,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 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 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 学科学习 、完成 信息作品等,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 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描述,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课程设计思路及模块结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特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模块设计的理念,在共同必修的模块基础上设计选修模块,必修模块突出基础性、综合性,选修模块的划分以技术为主要线索,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各模块的任务、教学要点与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 (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学分,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学分,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各模块的任务、教学要点与组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本模块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前提,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本模块的教学要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信息素养的提升;要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各模块的任务、教学要点与组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获取,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处理与交流,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各模块的任务、教学要点与组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信息获取内容标准,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例 烽火台、信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代表着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各模块的任务、教学要点与组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信息加工与表达内容标准,能够根据任务需求, 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例 可使用多媒体素材加工软件、多媒体著作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处理多媒体信息,合乎规范地使用网络等媒介发布信息、表达思想,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例,1,模式识别类:光学字符识别(,OCR,)、手写汉字输入、语音汉字输入等。例,2,自然语言识别类:自然语言对话与机器翻译等,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各模块的任务、教学要点与组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信息资源管理内容标准,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 例,1,个人藏书、图书馆藏书、音像资料、因特网信息等都是信息资源,都需要管理。例,2,实施教学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等。,通过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各模块的任务、教学要点与组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信息技术与社会内容标准,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例,1,利用因特网等多种信息渠道进行调查,制定蔬菜新品种引进计划。例,2 e-mail,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但垃圾邮件又给人们带来困扰。,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各模块的任务、教学要点与组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信息技术与社会内容标准,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认识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例,1,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容易诱发实际生活中的社交恐惧症。例,2,长时间凝视监视器屏幕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影响健康,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各模块的任务、教学要点与组成,“,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强调的是通过算法与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不作具体规定,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各模块的任务、教学要点与组成,“,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程序设计语言初步,算法与程序设计,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算法与问题解决例举,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各模块的任务、教学要点与组成,“,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认识多媒体技术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学会对不同来源的媒体素材进行甄别和选择;初步了解多媒体信息采集、加工原理,掌握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交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初步具备根据主题表达的要求,规划、设计与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能力,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各模块的任务、教学要点与组成,“,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多媒体信息表达与交流,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各模块的任务、教学要点与组成,“,网络技术应用,”,模块,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掌握网站设计、制作的基本技术与评价方法;体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各模块的任务、教学要点与组成,“,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网络技术应用,因特网应用,网站设计与评价,网络技术基础,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各模块的任务、教学要点与组成,“,数据管理技术,”,模块,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方法,学会使用大型专业数据库,初步学会使用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处理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并认识数据管理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各模块的任务、教学要点与组成,“,数据管理技术,”,模块,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数据管理基本知识,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各模块的任务、教学要点与组成,“,人工智能初步,”,模块,本模块强调让学生体验若干典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要根据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本校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第一节 课程标准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各模块的任务、教学要点与组成,“,人工智能初步,”,模块,人工智能初步,知识及其表达,推理与专家系统,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研究,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隶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省制定标准,2012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制定标准,江苏省指导纲要,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定本纲要,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的基本性质,基础性,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区别于一般社会机构开展的信息技术职业培训;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其日后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技术性,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并逐渐积累必要的技术应用经验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使学生初步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概念与原理,开始体验其技术思想和方法。,综合性,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其他部分结合起来,与其他学科课程结合起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的完整认识。,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的基本性质,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但不是对工具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信息技术活动面向学生发展,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认知活动为基础,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为每一个学生获得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对公民信息素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技术课程要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从基础教育的特点出发,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走向学习化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强化学生信息态度与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主动建构,注重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培养;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学生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有关信息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责任心,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的基本理念,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信息技术概念、原理、方法、技能,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形成与信息素养内在要求相一致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又是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良好工具。,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的基本理念,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历。,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具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愿望;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技术;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主动防范不良信息,抵制不良信息行为,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目标,小学阶段,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体验与学习,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实际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形成健康的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勇于积极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富于个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目标,小学阶段,(一) 知识与技能,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了解信息的价值;,2认识常见的几种信息技术工具,知道相关硬件及软件的名称,了解它们的输入、处理、输出各个部分的基本功能,并根据需要进行基本的操作与简单应用;,3学会使用几种基本的信息加工工具与通讯工具,并根据需要利用它们开展交流活动。,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目标,小学阶段,(二) 过程与方法,1能针对具体任务需求综合地从几个渠道收集信息,并筛选和评价信息;,2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或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3能够围绕特定主题,综合利用相关工具或材料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作品;,4在展示与评议中认识作品,反思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目标,小学阶段,(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过程中感受信息对生活与学习的作用,产生并保持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2初步形成有目的地选择、判断信息和有个性地表达信息的意识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责任意识,具有初步的对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人际关系的良好认识。,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目标,小学阶段,(四) 行为与创新,1能够规范、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并注意维护与保养;,2形成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的行为习惯;,3能够主动思考和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方法,并能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目标,初中阶段,使学生通过学习经验的积累与积极的反思,达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协调提升,初步学会思考信息技术的价值并初步形成积极而健康的态度。,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目标,初中阶段,(一) 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现状与趋势,初步了解信息、数据、编码等知识;,2熟悉几种典型的信息技术工具并能通过比较和探究说明其特点,掌握其基本应用技能;,3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与严重危害,掌握防毒、杀毒的基本方法。,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目标,初中阶段,(二) 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需要确定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途径获取信息,并能够甄别信息;,2熟悉信息获取、管理、加工、发布并交流的几种基本方法;,3熟悉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了解几种不同的工具、技术,能够利用它们完成任务或设计制作作品,并能对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4综合利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开展深入持续的网络合作与交流,拓展学习空间。,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目标,初中阶段,(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热心参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2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和技术创新的使命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目标,初中阶段,(四) 行为与创新,1自觉遵守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在信息活动中能够合理地引用他人观点或使用他人成果;,2积极参与各种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创新设计与开发活动。,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内容,小学和初中阶段都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完成基础模块的学习。,基础模块小学分为两个阶段、初中为一个阶段,小学和初中各68学时。拓展模块分别设置为拓展I“主题活动”、拓展II“程序设计”和拓展III“机器人”。拓展I为34学时,一般在小学开设,部分初中也可以根据入学学生情况选择开设;拓展II为34学时,主要在初中开设;拓展III的内容,小学和初中相对独立又互相衔接,各34学时,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开设。,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内容,各个模块的结构关系如下图:,学习模块,(,学时数,),小学 初中,学习要求,必 修,选 修,拓展,(34),拓展,(34),拓展,(34),拓展,(34),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内容,基础模块为必修模块,划分为四项内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它们中的每一项在纵向上互相衔接,高年段内容是低年段对应内容的自然延伸;每项内容又都在不同水平上整合了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硬件) 、信息技术原理、信息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安全、规范、社会意义等。各项内容在横向上互相联通,内容也相互交融,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重新整合。,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内容,拓展I为“主题活动”,开设时间以小学为主,其规定学习形式为主题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生活和学习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品质。它又分为硬件使用拓展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拓展两类。硬件使用拓展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将部分常用计算机外设以及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融合其中,让学生同时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拓展中,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工具,使学生通过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课程学习方面的作用,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其未来生活的巨大作用。,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内容,拓展II为“程序设计”,开设时间以初中为主,分为算法与问题解决、程序结构与设计两项内容。目的在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适时地为他们引入程序设计的思想,介绍一些基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程方法,让这部分学生加深理解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为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内容,拓展III为“机器人”,小学和初中均有具体设计,它分为构件与功能、算法与程序、设计与制作三项内容。与基础模块相似,这三项内容在纵向上构成小学到初中的学习序列,在横向上既各自陈述一个方面,又在内容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本模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借助适合学生学习的机器人这个实验平台,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初步认识和接触与机器人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内容,具体分析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实施建议,课程开设建议,各市要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依据本纲要提出课程开设规划,各县(市、区)可根据规划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各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置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发展。,本纲要针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整体设计,初中课程必修模块不再基于“零起点”或“低起点”。考虑到设备、师资和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原因,最近几年内我省还会有少部分初中一年级学生存在“零起点”或“低起点”状况。建议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适当的补偿措施,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设置的起始年级为小学3年级。根据本纲要所提出的内容,34年级完成基础模块中的第一阶段学习内容,56年级完成第二阶段学习内容,初中12年级完成第三阶段的学习内容。拓展模块的开设可以根据情况穿插在基础模块的开设过程中,或在高年级集中开设。课时安排量可以采用每周1课时常年开设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每周2课时隔学期开设的方式。,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资源建设建议,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又是学生发展的工具。教材的编写应当以新课程观、新教学观为指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对教学的引领作用。教材的编写应当以本纲要所提出的目标和内容为基本依据。一般情况下,基础模块可以分小学和初中两学段编写教材。拓展模块可以编写相对独立的教材,也可以编写与基础模块相整合的教材,或者不编教材。,同时,应当做好其他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可以通过配套光盘、教学辅助网站等多种形式建设立体化课程资源。,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实施建议,教学建议,鼓励教师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建议适当采用主题活动的方式。主题可以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来源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但主题选择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可以综合其他学科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展开信息技术的教学,如键盘训练与拼音学习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基于实验仪器设备或者实践环境展开教学,江苏省指导纲要,课程实施建议,评价建议,信息技术的评价应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紧密围绕课程的基本目标展开。,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应有一定的标准,但标准要有所侧重,不宜过于复杂。评价标准可以在活动前提出,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由师生共同确定。,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作品的收集与评价、学生活动过程的现场观察与记录等形式。班级或学校可以建立学生档案袋,以记录学生发展的过程。,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要强调对教学和学习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防止仅仅把评价当成对学生甄别或选拔的手段。,总结性评价可以采用考试的方式。,上海市课程标准,课程定位,上海市普通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为目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本载体,以学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懂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一起学为基本学习过程,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上海市课程标准,课程理念,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主要目标,以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实现课程目标,为学生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的学习创造条件,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建立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上海市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总目标,信息科技课程以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通过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合理选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处理、传输、表达,具备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信息化社会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个人自律能力,明确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上海市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高中阶段(十至十二年级),上海市课程标准,课程设置与内容,1.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基础型课程总课时数为 68 课时;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建议课时数为 68 课时;同时提出 2-3 个信息科技与其它学科学习整合的项目。,2.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基础型课程总课时数为 68 课时;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建议课时数为 68 课时;同时提出 3-4 个信息科技与其它学科学习整合的项目。,3.高中阶段(十至十二年级),基础型课程总课时数为 68 课时,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建议课时数为 68 课时;同时提出 2-3 个信息科技与其它学科学习整合的项目,课程内容具体分析上海市课程标准,上海市课程标准,实施意见,教材编写,教材编写原则,教材的载体,环境建设,教学过程,学习训练,学习评价,评价原则,评价方法,第二节 教材建设现状及分析,信息技术教材的审定和选用,中小学教材是指中小学用于课堂教学的教科书(含电子音像教材、图册),及必要的教学辅助资料,教材的编写、审定实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两级管理制度。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国家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审定、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审定、管理,第二节 教材建设现状及分析,信息技术教材的审定和选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地方课程由各省负责审定其教材,第二节 教材建设现状及分析,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教材组织的理论依据,布鲁纳的螺旋式编排,加涅的直线式编排,奥苏贝尔的循序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第二节 教材建设现状及分析,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要强调适应性,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突出特色、强调创新,要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第二节 教材建设现状及分析,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教材的结构分析,丰富多彩的教材形式,精心构思的教材内容,教材的编写线索更加合理,教材的目标更加全面,教材的内容更加人性化,教材的评价更加多元化,冀教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总述,本套,信息技术,教材是由河北省电化教育馆和,DC,加拿大国际交流中心合作编写,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和河北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全新的信息技术教材。这套教材是在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深入调查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前提下编写的,它符合新的教育理念,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求,能扎实地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是一套求新务实的教材,冀教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总述,教材编写思路与特色,在内容编排上,改变了以知识能力点为体系的框架,以信息处理活动为主线组织编排,在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上,把握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本质,在学习活动的选择上,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反映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上,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创作,引导,鼓励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信息技术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教材非常重视“交流”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教材提倡学生在自我欣赏作品的基础上,进行自评和互评,冀教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总述,教材编写体例,1,、该套教材,3-8,年级共编写,6,册,每学年分别使用一册。每册均有彩色和黑白两种版本。,2,、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选择了常用的“画图、文字处理、声音、动画、网页、程序”等内容,穿插编排。在体系结构设计上,力求反映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冀教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总述,教材编写体例,3,、小学教材以课编排,初中以单元编排。,每课的基本结构是:情境引入(启发思考,引出活动或任务),自主学习、自主创造(引导个性化学习、创造),反思交流(促进提升、内化),4,、这套教材在版式设计和图文编排上,突出板块化、栏目化的特点,尽量减少软件界面插图,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素材插图;教材力求图文并茂、赏心悦目,使图、文、版有机结合,恰当呈现教学信息,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有美的感受。,冀教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总述,教材栏目设计,小学教材栏目,设计 对较复杂的活动任务,教材提供了活动设计,“,总体构思”,供学生参考。,我来做 是学生基于“设计”需要进一步操作和创造的内容,栏目没有给出具体的创作要求,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制作而创造出形式不同的作品。,想一想 主要用于活动中需要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去联想思考和探索,贯穿于活动始终。,试一试 每一个新接触的工具、每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都出现在“试一试”栏目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和探索了解工具特点,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冀教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总述,教材栏目设计,小学教材栏目,提个醒 是对同学们的提示,帮助学生巧妙地运用技巧或者逾越思维设计的难点。,找工具 活动所需工具的路径,随活动需要出现。,小本子 学生自己认为比较重要、非共享的信息。小学第,1,册,第,2,册,1-5,课设了这一栏目。,交流 主要用于对与活动相关问题的整理、比较、讨论。出现在每课末。,链接 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信息。与每课内容有一定联系,部分可调整课序,出现在课文后。,冀教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总述,教材栏目设计,初中教材栏目,活动任务 提出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求。,任务分析 对活动任务的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方法。,试一试 为学生设置自主操作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和探索了解各种工具特点,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提个醒 主要用于学生从直观上难以想到或做到的一些信息的友情提示,帮助学生巧妙地运用技巧或者逾越思维难点。,冀教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总述,教材栏目设计,初中教材栏目,信息岛 是对各种知识所蕴含的原理的解释,是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归纳和集中说明。,探 究 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创造能力而进行的与活动直接相关的更深层次的问题的探讨、研究活动。,知识链接 主要内容为信息技术文化类内容以及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实践作业 为了让学生把学过的内容应用到探索性学习或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当中所设计的活动任务,可供学生巩固该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设置在每课后。,冀教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总述,教学建议,以生为本,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创造,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突出实践,增加学生过程性体验,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实施多元开放评价促进每个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冀教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总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说明,本套教材适于网络环境下使用。教材提供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创造作品所需资源的途径,包括关键词搜索和相关网址。,冀教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总述,教学进度建议,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意见,信息技术每周安排不少于,1,课时,一学年可安排,36,课时。本套,信息技术,教材为教师留了一定的机动课时,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使用本套教材。,冀教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总述,教学进度建议,小学教学进度建议:,小学第一册 建议第一学期学习,1- 15,课 第二学期学习,16-28,课,小学第二册 建议第一学期学习,1- 11,课 第二学期学习,12-21,课,小学第三册 建议第一学期学习,1- 11,课 第二学期学习,12-23,课,小学第四册 建议第一学期学习,1- 12,课 第二学期学习,13-23,课,冀教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总述,教学进度建议,初中教学进度建议:,初中第一册 建议第一学期学习,1-9,课 第二学期学习,10-20,课,初中第二册 建议第一学期学习,1-12,课 第二学期学习,13-18,课,第三节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信息素养的国家标准,九大信息素养标准(信息素养、独立学习、社会责任三方面),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8,美国高等教育图书研究协会,2000,三个板块:标准、执行指标和效果(包括,5,项能力标准、,22,项执行标准和,87,项效果标准),第三节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信息素养的国家标准,九大信息素养标准,(,1,)信息素养,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标准二: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熟练地和批判地评价信息。,标准三: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第三节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信息素养的国家标准,九大信息素养标准,(,2,)独立学习,标准四: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标准五: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标准六: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第三节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信息素养的国家标准,九大信息素养标准,(,3,)社会责任,标准七: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标准八: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标准九: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探求和创建信息。,第三节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信息素养的国家标准,美国高等教育图书研究协会,2000,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标准二,:,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和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标准三,:,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将选取的信息整合入其知识基础和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