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十月联考ed.m心理学ppt讲义(3)周莹老师

上传人:t****d 文档编号:243399695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PPT 页数:154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十月联考ed.m心理学ppt讲义(3)周莹老师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2012十月联考ed.m心理学ppt讲义(3)周莹老师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2012十月联考ed.m心理学ppt讲义(3)周莹老师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在职教育硕士联考心理学,(3),学苑中心,2012,1,串讲课程安排,7,月,21,日:第一章第六章,7,月,24,日:第七章第十二章,2,目录框架,概论,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历史,心理的生理基础,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人格,3,目录框架,概论,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心理的生理基础,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人格,4,目录框架,概论,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心理的生理基础,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人格,5,第八章 意志,学习要求:,本章重点:,第一节 意志概述,第二节 动机,第三节 意志行动的过程,第四节 意志品质及其培养,6,第八章 意志,学习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并掌握意志、意志行动的含义及特点;掌握动机的概念及动机的功能、分类;熟悉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识记驱力、诱引、期望、归因、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培养;懂得意志行动的过程分析,正确区分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掌握意志的品质的内容,识记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自制性、意志的坚韧性的概念;熟悉意志与认识、情感的相互关系,结合学生实际如何进行意志品质的锻炼培养。,7,第一节 意志的概述,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第二信号系统在意志行动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意志行动及其特点,有明确的预定目的,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8,第二节 动机,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引起动机的两种条件:一是内在重要条件;二是外在条件。前者就是”需要”,是产生动机的重要因素,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后者就是诱因,诱因是产生动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凡是能够诱发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称为诱因。,个体的行为往往取决于需要和诱因的相互作用,只有需要和诱因相结合才能成为实际活动的动机。,9,第二节 动机,动机的功能,激发: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有某种动机的个体对某些刺激,特别是和当前动机有关的刺激,更易于反应。例如,饥饿时就会产生求食的动机,而活动就是要得到食物。,选择和指向:动机使个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例如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知识分子可以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坚苦的地方去工作。,维持和调节:活动产生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并调节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活动达到了目标,动机将使个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活动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促使个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或转换活动方向以达到这种目标。,e.g.,参加高考考入名牌大学,VS.,爱好音乐,10,第二节 动机,动机的分类,起源,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内容性质,高尚动机和卑劣动机,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长远、概括的动机和短暂、具体的动机,e.g.,一位师范生想成为优秀教师,为祖国下一代培养人才多做贡献。这个动机促使他努力学习知识、锻炼身体、参加活动,这是长远、概括的动机,VS.,为了考试得高分或应付老师提问而努力学习,这种动机是短暂、具体的,11,第二节 动机,动机理论,本能理论,本能是指有机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达尔文进化论,詹姆士:人类的行为是在本能指引下进行的,麦独孤: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动力源泉,弗洛伊德: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就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过分强调先天遗传的作用,忽视人的社会性,人类行为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如,苍头燕雀鸟学叫,十个月以内,达尔文,(1859,年,),的进化论揭示了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种系发展上的延续性,从而打破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看法后,许多心理学家也从本能的角度来解释人类行为,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个人与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都是由本能的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他提出人类具有,18,种本能:逃避、拒绝、好奇心、好斗、获取、自信、生殖、合群性等,并提出本能具有,3,种成分:能量成分、行动成分和目标指向成分。,弗洛伊德也认为本能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指出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就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本能的作用在于维持生存和促使个体的生殖繁衍,它表现为无所不在的性行为或性欲望;死本能促使个体通过疾病老化而最终死亡。当死本能指向内部时,导致自我破坏行为;当死本能指向外部时,导致攻击行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两种基本能量。,12,克拉克,.,赫尔,第二节 动机,动机理论,驱力,-,诱因理论,伍德沃斯、赫尔,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能为机体的活动提供动力,促使机体采取行动,以消除需要唤起的紧张状态,适用于解释个体的生物性行为,P=D*H-I,,驱动,习惯强度,-,抑制,=,个体有效行为的潜能,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活动的作用,P=D*H*K-I,不能用驱力降低的,动机理论,来解释所有的行为,外部刺激,(,诱因,),在唤起行为时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应该用刺激和有机体的特定的生理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动机,。例如,吃饱了的动物在看到另一个动物在吃食,将会重新吃食物,这时的动机是由刺激引起的,人类经常追求刺激,而不是力图消除紧张使机体恢复平衡。诱因理论强调了外部刺激引起动机的重要作用,认为诱因能够唤起行为并指导行为。,驱力能推动机体活动,但其动力缺乏指向性;而诱因为机体活动提供了目标;诱因虽然是由外在目标激发的,但它只有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后,才能成为推动个体目标的动力,13,第二节 动机,动机理论,认知理论,期望:弗洛姆,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行为目标的价值以及他对达到该目标可能性的期望。,归因:海德,韦纳,对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判断,会影响个体后续行为的动力。,因素源:内部,/,外部,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可控性:可控,/,不可控,把行为成败归因为外部、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外部环境,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归因为内部、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如努力;学生把考试成绩好的原因归结为自身能力和努力时,会增强学习信心和动机,14,第二节 动机,动机理论,认知理论,期望:弗洛姆,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行为目标的价值以及他对达到该目标可能性的期望。,归因:海德,韦纳,对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判断,会影响个体后续行为的动力。,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某种任务的判断和知觉。艺高人胆大,15,第二节 动机,学习动机的培养,途径,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强化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着手,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及时、有效的反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16,第三节 意志行动的过程,采取决定阶段,确定行动目的或目标,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双避冲突:前有豺狼后又虎豹,趋避冲突:想赚钱又怕累,制定行动计划,做出行动决定,17,第三节 意志行动的过程,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环节,执行决定过程中,已经确立起来的决心和信心也可能发生动摇。这通常在下列情况下出现:执行决定时遇到的困难,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但与个体已形成的消极的个性品质,(,如懒惰、骄傲、保守、坏习惯等,),或兴趣爱好产生矛盾,从而使决心和信心发生动摇。作出决定时,虽然选择了一种目的,其他目的仅暂时受到压抑,仍然很有吸引力。执行决定过程中,暂时受到压抑的目的又重新抬头,产生了新的心理冲突。执行决定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新期望、新意图和新方法,它们也可能同预定的目的发生矛盾,令人踌躇,干扰行动的进程。有时在作出决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种主客观条件,没有预见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执行决定时遇到新情况,出现新问题,但个体缺乏应付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也可能使人犹豫不决。解决这些矛盾都需要意志努力,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也是意志行动实现的过程。只有解决了这些矛盾才能将意志行动贯彻到底,达到预定的目的。 当意志行动达到预定目的时,就会增强个体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个体克服困难的勇气。优良的意志品质,正是在克服困难的实际斗争中锻炼和培养起来的,18,第四节 意志品质及其培养,意志品质,自觉性: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没有自觉性,则对自己的行动目的就不会有清晰的认识,因而无法坚持。,果断性:一个人善于迅速辨明是非,合理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自制性: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坚韧性: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19,第四节 意志品质及其培养,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20,第九章 注意,学习要求:,本章重点:,第一节 注意的概念,第二节 注意的生理基础,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与培养,第四节 注意的理论,第五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第六节 兴趣,21,第九章 注意,学习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掌握注意的分类,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和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重点把握注意的品质,懂得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识记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兴趣、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兴趣效能、兴趣转移、兴趣中。心的概念;了解注意的生理基础,熟悉注意的理论与代表人物;熟悉兴趣、爱好和好奇心的概念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兴趣的品质及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2,第一节 注意的概念,什么是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不仅表现为选取某种活动和对象,而且表现为心理活动对这些活动和对象的比较长时间的保持。,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而且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注意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23,第一节 注意的概念,什么是注意,注意的功能,选择的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保持功能:,即使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调节和监督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24,第一节 注意的概念,什么是注意,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动作。人在注意听一个声音时,把耳朵转向声音的方向;沉思或想象时,眼睛好像注视着远方一样,周围的事物已不被注意。,无关动作的停止。当人注意时,与注意对象无关的动作被抑制。,呼吸运动的变化。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改变了,吸的时间更短促,呼的时间延长了。有时会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在紧张注意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等现象。注意的外部表现有时与人的内部状态不一致,如貌似注意一件事而实际上却指向和集中另一件事,25,第一节 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分类,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时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由一些主客观条件所引起的。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26,第一节 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分类,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先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合理组织活动。活动组织得是否合理关系到有意注意的保持。如一个人有良好工作生活习惯,他就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全神贯注地完成任务。,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有了这种间接兴趣,尽管活动本身枯燥,但有意注意仍能保持很长时间,使人长久地从事这种活动,直到完成任务。,排除干扰。外界的刺激物、机体的某些状态,(,如疾病,疲劳等,),、无关的思想和情绪等都可能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要采取措施,排除干扰。,27,第一节 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分类,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关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但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注意就容易分散,使工作进行不下去;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须有意注意。,28,第二节 注意的生理基础,定向反射,定向反射是由情景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反射,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一定向反射是由情景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有。最初的定向反射是一种无条件反射,它是注意的最初级的基础。当环境中出现某种新异刺激物时,人们不由自主地去注意它,这是无条件性定向反射。以后,在无条件性定向反射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出条件性定向反射,如对周围环境的主动搜索、探究等。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的需要与动机以及它所确定的活动目的与任务,都能推动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定向活动。,29,第二节 注意的生理基础,注意的大脑皮层机制,边缘系统中的注意神经元,-,对刺激的变化或新异性发生反应,定势细胞,-,刺激物与期待的事物不一致时发生反应,优势兴奋中心,-,负诱导抑制兴奋区域周围区域,大脑额叶,30,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与培养,注意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同样清晰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和当时的知觉任务有关,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领域,31,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与培养,注意的稳定性,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复杂和变化程度,有无坚定目的,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一定时间之内,能够同时进行不同活动的数目而言。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注意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的“一心不能二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经常要求人们同时去注意更多的事物,即所谓“眼观六路,耳听,A,。方”。,32,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与培养,注意的分配,注意分配的条件,第一,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它可以不需要给予更多的注意,从而有可能把注意集中在另一种活动上。,第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各种活动对象的各个部分,已经在经验中形成了巩固的联系,只要感知对象的一部分,就可把全部对象反映出来。做到注意可以在几种活动上迅速地更迭,即所谓轮流注意。,第三,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如有些演员能够自拉,(,胡琴,),自唱,或者边说边打,(,快板,),边表演。注意分配的能力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能够毫不紊乱地同时进行几种活动,有人则感到很困难。其关键在于是否通过艰苦练习,形成大脑皮层上各种各样牢固的暂时神经联系。,33,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与培养,注意的转移,人们把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这叫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主动进行的,不是被动发生的。,影响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的因素:第一,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灵活性强的人,注意转移就比较容易,灵活性差的人,注意转移较难。,34,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与培养,注意的转移,第二,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目的性不明确,语言的调节能力太弱,就既不能很快地抑制那些不该兴奋的区域,同时也不能很快地解除大脑皮层上应该解除的抑制,这样就使注意的转移表现不灵活。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注意过于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转移,这也是目的性不明确,语言的调节能力差的表现。第三,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原来注意的紧张度越低,转移就比较容易和迅速,反之则较困难和缓慢。第四,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注意对象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转移就越容易和迅速;反之就越困难和缓慢,35,第四节 注意的理论,过滤器理论,过滤器理论认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着过滤器,它以某种方式对外界刺激信息进行选择。一些信息能通过过滤器被识别和进一步的加工,其余的信息则被阻断在人的认知系统之外。主要有布鲁德本特的早期选择模型,特瑞斯曼的中期选择模型,以及德尤奇和诺曼的晚期选择模型。过滤器理论主要解释注意的选择性问题,因此也被称为注意的选择性理论。,36,第四节 注意的理论,过滤器理论,布鲁特本特的早期选择模型,布鲁德本特最早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从外界进人感觉通道的信息是大量的,但大脑加工信息的能力却是有限的。为了避免阻塞,就需要有一个过滤器对输入信息进行选择,使其中的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被识别、储存和加工,而其余的信息则迅速消退。,布鲁德本特设想的过滤器位于语意分析之前,外界信息经感觉器官到达短时贮存器中进行暂存,然后经过选择性过滤,将无用的信息“滤掉”,进入知觉系统的仅是要进行认知分析的信息。输入的信息是否能通过过滤器,完全是由刺激的物理属性决定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信息筛选不起作用。这种观点被称为过滤器理论的早期选择模型。,37,第四节 注意的理论,过滤器理论,特锐斯曼的中期选择模型,在双耳分听实验中,事先规定被试只对一只耳,(,追随耳,),输入的信息进行追踪,而忽略从另一耳,(,非追随耳,),输入的信息。通常被试能较好地记住追随耳输入的信息,而对非追随耳输入的信息无法识别。但假若非追随耳输入的信息对个体有特殊意义,(,如被试的名字,),,却往往能被觉察到。这是早期选择模型无法解释的。,据此,特瑞斯曼提出: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过滤器有两种,一种位于语意分析之前,称为外周过滤器,它根据刺激信息的特点而对它们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另一种在语意分析之后,称为中枢过滤器,它是根据语意特征来选择信息的。从追随耳输入的信息受到的衰减很少,能顺利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项目而被识别;非追随耳输入的信息经过过滤器大多数被衰减,不能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取得联系,因而难于识别。但有的信息,(,如个体的名字,),激活阈值很低,所以即使从非追随耳输入,也能被识别。因此,信息的选择不仅依赖于感觉特征,而且依赖于语意特征。这种理论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语意分析作用,所以被称为中期选择模型。,38,第四节 注意的理论,过滤器理论,德尤奇和诺曼的晚期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是由德尤奇和诺曼等人提出的。该模型认为,所有的选择性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信息的选择依赖于刺激的知觉强度和意义,因而称为晚期选择模型。它假定所有的信息都到达了长时记忆,并激活了其中的有关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选择性注意属于中枢控制过程的一部分,它是一种主动的机制,通过它,某些信息被选择出来作进一步的加工。晚期选择模型能较好地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因为输入的信息都得到了加工。但这个模型假设所有的信息都进人中枢加工机制,看起来颇不经济,也不能很好地解释早期选择现象。,39,第四节 注意的理论,认知资源理论,资源限制理论,资源限制理论把注意看成是对刺激进行识别和加工的认知资源,其容量或能量是有限的。每一项认知活动都需要占用和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当人同时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就会有多项认知任务同时竞争有限的注意资源。因此,只有当这些活动需要的资源之和不超过注意的总资源时,它们才能同时进行。否则,在进行某项活动时,其他活动必然受到阻碍。该理论还认为,注意分配机制是主动而灵活的,它能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资源的配置优先加工更为重要的任务。,双重加工理论,谢夫林,信息加工方式: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对资源限制理论的有益补充,控制加工经过充分的练习之后,有可能转化为自动加工,40,第五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无意注意可以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既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因素,又可以成为造成学生学习分心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教室内布置的简朴等;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上比较轻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教学方法要避免单调呆板、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组织要生动有趣、教学内容要丰富且逻辑性强等。,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41,第五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学习是经验获得及行为改变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干扰,如果学生只凭借无意注意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因此,一方面要经常地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刚开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等。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42,第五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如果人们过分地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引起疲劳;反之,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如在一堂课中,上课之初教师就应采取措施,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对新的一节课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在课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43,第六节 兴趣,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兴趣的定义: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兴趣的特点:第一,兴趣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他所感兴趣的内容及其价值标准也不同。兴趣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也随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而改变。第二,兴趣以需要为基础,是对客观事物需要的一种情绪色彩的表现。,44,第六节 兴趣,兴趣、爱好和好奇心,爱好的定义爱好是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兴趣与爱好的区别与联系,1,兴趣是人想熟识某种对象、积极探究它、领会它的一种认识倾向;爱好则是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当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时,就成了爱好。,2,在日常生活中,兴趣和爱好经常是一致的,例如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其兴趣所在,也就是其爱好所在。但有时对某事物有兴趣,并不一定有从事该活动的倾向。例如,某人对足球感兴趣,是个热心的球迷,但他不一定爱好踢足球。,45,第六节 兴趣,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好奇心与兴趣的区别第一,好奇心比较广泛,没有明确的方向,对任何看来新奇的事物都好奇。而兴趣则有明确的方向。即使是兴趣广泛的人,也只是对几种事物或活动感兴趣,而不是对任何事物或活动都有兴趣。第二,好奇心一般是容易满足的。好奇心是由于对事物的某种疑问所引起,疑问一旦解除,好奇心便得到满足而消失。兴趣则不然,它不一定由疑问产生。即使有些兴趣是由疑问产生,但它们也不会随疑问的解除而消失,相反随疑问的解除,兴趣会更加浓厚。,46,第六节 兴趣,兴趣的分类,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根据兴趣的内容,可以把兴趣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1,物质兴趣是以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主要表现在对物质生活用品的兴趣上。,2,精神兴趣是以人的精神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主要表现为对科学、文化、艺术、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兴趣。,47,第六节 兴趣,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可以把它们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1,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由于使人产生直接兴趣的活动本身足以满足人的需要,因而产生一定的愉快的体验。在产生直接兴趣的活动中,不需要意志努力或较少需要意志努力。,2,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但对事物或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由于对活动本身缺乏兴趣,在活动中一般都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在一定的条件下,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48,第六节 兴趣,兴趣的分类,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依据兴趣持续的时间,可以把兴趣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短暂兴趣是和某种活动紧密联系的兴趣,它产生于活动中,并伴随着某种活动的结束而消失。稳定兴趣具有稳固性,它不会因活动的结束而消失。它使个性上留下痕迹,成为个人活动的特点,使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49,第六节 兴趣,兴趣的品质,兴趣广度和兴趣中心,兴趣广度:兴趣广度是指兴趣范围的广阔程度。兴趣广度存在个别差异,有的人兴趣范围大,人们称之为兴趣广泛;有的人兴趣范围小,人们称之为兴趣狭窄。,兴趣中心:兴趣中心是指一个人在诸多兴趣中的主要兴趣,它形成一种核心,其他兴趣则围绕着它,并与其配合,共同支配着人的行动。,二者关系:广泛的兴趣与中心的兴趣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对多种事物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对某一或某两种事物特别感兴趣,就可以形成中心兴趣。在中心兴趣的引导下,发展其他各种兴趣,使广泛的兴趣为中心兴趣服务,中心兴趣也可以反过来刺激和发展兴趣的广度。广泛兴趣只有和中心兴趣结合起来,、才是一种良好的品质。,50,第六节 兴趣,兴趣的品质,兴趣的稳定性和兴趣转移,兴趣稳定性:兴趣的稳定性也称兴趣的持久性,是指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持续时间长则稳定性强,持续时间短则稳定性弱。兴趣的稳定性和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直接相联系。,兴趣转移:兴趣转移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对原来感兴趣的某一事物的兴趣消失,而转向对另一事物发生兴趣。兴趣转移有两种形式:一是以高层次为背景的兴趣转移,转移后的兴趣是稳定的兴趣,这种转移对人有促进作用;另一种是以低层次为背景的兴趣转移,转移后的兴趣多为不稳定的兴趣,很容易再次转移,这种兴趣转移对人的发展一般有阻碍作用。,51,第六节 兴趣,兴趣的品质,兴趣效能:兴趣效能是指兴趣对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依据兴趣有无效能分为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消极兴趣:消极兴趣是被动的兴趣,使人处于静观状态,不能成为实际活动的动力,因而也不能产生实际效果,是一种不良的兴趣品质。积极兴趣:积极兴趣是有效能的兴趣,它不停留在静观阶段,往往为获得兴趣的对象而积极活动,成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个性的优良的兴趣品质。,52,第六节 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如何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首先要丰富自己的生活。变幻莫测、奥妙无穷的大干世界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的探索可以转化为学习兴趣。其次,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着重发展高层次的需要。第三,兴趣是可以转移的。在培养学习兴趣时要合理地运用兴趣转移规律。,53,第六节 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物或活动,第一,在个人经历过事物或活动中,曾获得成功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人的兴趣。第二,在未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有成功希望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起兴趣。第三,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最容易引起兴趣。第四,凡是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事,就容易引发兴趣。如解决了某一难题而体验到喜悦感,会增强人对从事相应活动的兴趣。第五,新奇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不论是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还是新颖的教学内容,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4,第十章 言语与技能,学习要求:,本章重点:,第一节 言语,第二节 技能,55,第十章 言语与技能,学习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语言、言语、技能、习惯的概念,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技能与习惯的关系;正确理解言语的种类及其特点,语言获得理论,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概念及其特征,练习曲线与高原现象,技能的迁移与干扰;掌握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及有效条件,促进智力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正确识记语言、言语、对话言语、独自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技能、动作技能、智力技能、习惯、技能的迁移、技能的干扰等概念;能联系实际综合分析与掌握如何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56,第一节 言语,语言和言语,语言:词汇(形、音、义)按一定的语言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言语: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57,第一节 言语,语言和言语,区别,(1),语言是指某语言集团所共有的抽象的语言材料和规则;而言语是指个体根据其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产生和理解言语的行为。,(2),语言是社会现象,因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别性和多变性。,(3),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58,第一节 言语,语言和言语,联系,(1),语言离不开言语,离开人的言语活动,语言就不能发挥任何功用。人们的言语活动及其产物,是语言客观存在的基础。,(2),言语不能离开语言而进行,离开了语言,人就不能通过言语进行交际或思维。,59,第一节 言语,言语的种类,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对话言语:最基本的言语形式,60,第一节 言语,言语的种类,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对话言语:最基本的言语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直接进行交际时的言语活动。如聊天、座谈、辩论等。它们是通过相互谈话、插话的形式进行的。,61,第一节 言语,言语的种类,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对话言语的特点:,首先,对话言语是一种情境性言语。它与交谈双方当时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是“前呼后应”的。离开了对话情境,往往就难以理解。其次,对话言语是一种简略的言语。在对话言语中,说话的双方往往只用简单的句子,甚至个别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虽然在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上不完善和不严谨,但不妨碍双方进行交谈。再次,对话言语是一种反应性言语,是对话双方针对某种特定的情境及对方的言语而进行的,不是有计划的言语行为。最后,对话言语是对话双方的直接交际。对话言语是由对话双方互相支持的言语。参加对话的人既是听众,又是说话者。在对话言语中,交谈双方必须正确理解彼此所说的内容,并作出恰当的反应,对话才能继续下去。,62,第一节 言语,言语的种类,外部言语,口头言语,独白言语:独自言语是个人独自进行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它表现为报告、讲演、讲课等形式。,特点,首先,独自言语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言语活动,而其他人则作为他的听众,是水平较高的口头言语。,其次,独自言语是预计性和开展性的言语,要预先考虑听众的情况,明确发言目的,系统的组织发言内容,准确流畅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它要求说话者用词准确、发音清晰,符合语法和修辞的要求,注意语流、速度和语调的变化,并适应辅以表情和手势,以便加强言语的表现力。,63,第一节 言语,言语的种类,外部言语,书面言语:是指人们凭借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借助阅读来接受别人言语的影响,书面言语是口头言语的提炼和加工,它在语法、逻辑、修辞上的要求高于口头言语。,64,第一节 言语,言语的种类,外部言语,书面言语特点,第一,随意性,书面言语不受时空的限制,书面言语对写作者来说,可以反复修改;对阅读者来说,可以反复阅读以领会作品的内容。第二,开展性,它不能直接得到来自读者的反应,所以只能凭借言语本身的艺术,阐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通过自己的反复修改、补充和润色使之趋于完善第三,计划性,书面言语和独白言语一样,也是一种计划性较强的言语形式。这种计划常常以腹稿、提纲等形式表现出来。,65,第一节 言语,言语的种类,内部言语: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言语,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特点,首先,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其次,言语结构具有不定型性,即言语高度简略。内部言语不直接用于交际,只是个人自己的言语活动,不存在别人是否理解的问题,因而在内部言语中,句子的大量成分常常被省略。,66,第一节 言语,语言和思维,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思维与语言是不可分的。语言作为一种特殊声音的,(,口语,),、光波的,(,文字,),、运动,(,言语发音器官的运动,),的刺激物,是思维的发动者,又是思维过程的凭借与物质外壳,还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认为离开了语言就没有思维。,另一种观点认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并不是不可分的,语言不是思维的惟一工具,因为从语言的产生来看,它是在人类形成以后才产生的,说明人类最初的思维并没有以语言作为工具;从个体思维的发展来看,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已能进行初级的概括;从人的一些复杂的思维活动,如下棋、科学发明的灵感等来看,在一瞬间作出极其复杂、准确而富有创造性的判断,是难以用语言的逻辑程序加以解释的。因此认为人类的思维还有可能依赖别的载体与方式进行,而并不一定以语言作为思维的惟一的工具。,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一般成人的逻辑思维过程是同语言密不可分的。,67,第一节 言语,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乔姆斯基首先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呢乔姆斯基认为,这个转化不是通过学习,而是人先天就具备这种转化的本领。其证据是:,第一,不同民族的人,其认识常有共同之处。即语言的深层结构是一样的,但各民族表达的方式则明显不同,即语言的表层结构不同。,第二,不同民族的儿童,生活的语言环境不同,但他们掌握发音、句法结构的次序都是相同的,时间也大致一样。,第三,语言发展的阶段和动作发展的阶段基本一致,动作发展到什么水平,语言也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哪个民族都是一样。即语言和动作发展是平行的。动作的发展是天生的,语言也是如此。,第四,儿童学习说话,有个关键期。过了关键期,学习语言就很困难。这一事实不能用学习来解释。因为,就其他学习而言,学习能力是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不会因年龄增长,学习能力反而下降。,68,第二节 技能,技能与习惯,技能: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技能包括在知识经验基础上,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技能,也包括按一定的方式经多次练习使活动方式的基本成分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技能,即技巧性技能或熟练技能。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分为智力技能,(,心智技能,),、动作技能两种,但通常所说的技能是指动作技能。,69,第二节 技能,技能与习惯,技能的特点:,第一,准确性。技能形成后,动作越来越准确。:第二,动作的速度与自动化。速度快慢可以反映人的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速度所以快,主要靠外受感觉的省略。外受感觉省略得越多,人的动作速度就越快。第三,多余动作的减省。多余动作的减省和准确性的提高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准确是因为分化。多余动作的减少,可用巴甫洛夫的分化抑制来解释:即多余动作因受不到强化而消退,有用动作因受强化而保留下来。第四,灵活性。技能形成后绝不是固定的,绝不是一个动作和另一个动作的固定衔接,而是有灵活性的。,70,第二节 技能,技能与习惯,技能的生理机制:技能最初可以根据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学说来解释,即认为技能是通过二连串条件反射所建立起来的若干固定动作的组织体系,其中每一个先行动作都可以作为后继动作的信号。信息加工理论问世后,提出了所谓非语言抽象的问题,即认为动作中也有概括和抽象。按照这种观点,技能并不是若干固定动作的组织体系,而是若干动作原型,(,即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动作,),的组织体系。,71,第二节 技能,技能与习惯,习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习惯的评价:习惯有好坏之分,对习惯的评价涉及道德问题。习惯鲜明地体现着一个人的性格。积极的、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人的学习和劳动活动,以及对集体和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习惯并非一成不变,人能在一定条件下有意识地养成某种良好的习惯,而改变某种不良的习惯。,72,第二节 技能,技能与习惯,技能与习惯的区别,从表面上看,习惯和技能都是若干动作的组织体系,但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第一,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提高,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这就是说,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向一个标准趋近。,第二,习惯没有水平高低之分,但有好坏之别。习惯是把某种动作的组织情况越来越固定化。所以养成好习惯,不用走脑子就去做符合规范的好事;形成坏习惯,不知不觉就做了不符合规范的坏事。,第三,技能是既和一定的情境,又和一定任务联系起来的;习惯则只和一定情境而没有和一定任务相联系。由于技能和一定任务相联系,所以需要时才那样做,不需要时就不那么做。也就是说,技能是由任务始动的,所以它是主动的,需要时就出现,不需要时就不出现。习惯则只由一定情境而始动,所以习惯是被动的。有些动作既可能是技能,也可能是习惯。,73,第二节 技能,技能与习惯,技能与习惯的区别,第四,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作对照;而习惯则不是,它只和先前的动觉做对照,拿这一次动作的动觉和前一次动作的动觉作比较。给技能作对照的,一定是客观标准,或者是别人的示范,或者是动作的产品,或者是要求的指标。给习惯作对照的,则只是上次的动作。这就是说,技能形成中除自己的动觉反馈外,还需要别的反馈,如外受感觉,(,视、听觉等等,),的反馈。只有这些外受感觉的反馈;才能使人拿自己的动作或动作产品,去与标准动作或标准动作的产品进行对照,(,因为标准动作或标准动作的产品需要靠外受感觉才能被感知,),。习惯则不是这样。它只需要动作本身的动觉反馈。即只要觉得这次动作所产生的动觉,和以前动作所产生的动觉相同,就会感到舒服。如果觉得不相同,就感到不舒服,。,74,第二节 技能,动作技能,分类,动作技能按动作是否连贯可分为连贯的动作技能和不连贯的动作技能。如说话、打字属于连贯的动作技能,而射箭则属不连贯的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又可按进行过程中情境是否变化分为封闭的动作技能和开放的动作技能。封闭的动作技能是指外部情境在本质上相同的情况下,动作始终如一的技能,如发扑克牌;开放的动作技能是指动作随外部情境改变而作相应的变化的技能,如打乒乓球。,75,第二节 技能,动作技能,练习曲线:技能形成必须经过一定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可以用练习曲线来表示。练习曲线是练习进程与练习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在练习曲线上可以看出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工作效率、活动速度和准确性的变化,也可以看到各种技能在形成过程中的共同处和差异性。练习曲线因练习者的能力、练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练习方法及计算方法不同而异,但各种练习曲线在形成过程中都有共同趋势,如练习成绩逐步提高、练习成绩的起伏、练习成绩的暂时停顿现象等。,76,第二节 技能,动作技能,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现象。它在练才曲线上表现为两次上升之间出现一段水平相近的线段。,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练习方法不当,一时无法突破困难;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自满情绪;可能正在进行潜在学习,其成绩未显现出来等等。就学生而言,由于学习兴趣下降,或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或因身体疲劳、疾病等情况,成绩也会出现停顿状态。高原现象并不是技能形成过程的普遍规律,若技能结构比较简单,或者不具备以上各种原因,练习中可能不会出现高原现象。,77,第二节 技能,动作技能,技能的迁移与干扰,技能的迁移:技能的迁移是指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的影响。,正迁移与负迁移: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相类似的新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影响,称作技能的正迁移。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相类似的新技能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学习和形成,称作技能的负迁移,也称技能的干扰。例如,学习跳高时,运动员掌握了右脚起跳的动作,而在以后学习撑杆跳高时,他会无意地也用右脚而不用左脚进行起跳。这就是已形成的跳高动作技能对将要掌握的撑杆跳高的新动作技能的干扰。,78,第二节 技能,动作技能,技能的迁移与干扰,迁移发生的条件:研究表明,凡是新活动和旧活动的反应相同,而刺激不同时,容易发生正迁移;凡是新活动和旧活动刺激相同而反应不同时,容易发生负迁移。,79,第二节 技能,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所学的动作技能有初步认识,也就是使学习者对动作方式有所了解,在头脑中形成动作的映象,以便对所学的动作进行定向。在本阶段,动作尚忙乱紧张,呆板而不协调,并出现多余动作,也难以察觉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因此自己不易发现错误。,80,第二节 技能,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动作的联系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经过反复练习使个别动作联系起来。由于练习,使个体通过实际行动获得来自效应器官活动的反馈信息,原有的动作映象在本阶段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并有利于对动作的联系和调节。,81,第二节 技能,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本阶段意识的调节作用已大大降低,肌肉运动感觉作用占主导地位,视觉对动作的控制进一步减弱。因此,本阶段坚持动觉控制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动作技能在本阶段已协调和完善,意识参与减少到最低限度,人们的紧张状态消失,注意范围大了,并能根据情境变化,适当的调整动作技能。,82,第二节 技能,动作技能,技能形成的条件,动作概念的掌握: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从动作概念到动作表象再到具体动作这样三个阶段。动作概念就是能够说出自己应该怎样去进行动作;动作表象就是能够在自己头脑中想象出应该如何去动作;具体动作则是自己能够根据动作表象去实际进行动作。,示范:技能学习一般要通过示范,而范例往往由视觉通道提供。,83,第二节 技能,动作技能,技能形成的条件,反馈:有反馈才能有进步,没有反馈就没有进步。因为只有通过反馈,才能知道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要求。不通过反馈,动作就失去受到强化的机会。只有使合乎要求的动作受到强化,不合乎要求的动作受不到强化,自己才能辨别哪个动作正确,哪个动作不正确。但当技能已经熟练掌握后,反馈就不一定必要。有一个实验表明:当被试所受强化愈少时,如果一旦取消强化,退步马上就会出现;但若已经受过足够次数的强化,则当强化取消时不会出现退步。关键在于必须经过足够次数的强化。,练习中的时间分配:练习中要有间歇,有间歇的练习效率比没有间歇的练习效率高。,84,第二节 技能,智力技能,定义: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特征: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观念性:就智力技能的对象而言,其直接对象不是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客体,而是这种客体在头脑中的映象。可见,智力技能是一种观念性的活动。,内潜性。就智力技能进行的方式而言,它是在头脑中借助内部言语默默地进行的,从外部很难觉察到头脑中加工改造的思维过程。可见,智力技能是一种非外显的活动。,简缩性。就智力技能的结构而言,它已从完整的变为压缩、简化的。由于它是高度省略、高度压缩的,所以往往难以使人察觉其活动的全部过程。智力技能是一种非扩展性的自动化过程。,85,第二节 技能,智力技能,促进的条件:以数学演算技能为例,识别课题类型:识别课题类型。在解答课题时,学生若能识别课题属于哪一种类型,就能运用相应的智力技能进行解答。由于问题的性质不同,解题的智力技能也各不相同。,把握全部情况:要洞察课题的本质关系,不能只抓住个别因素,而要整个地把握全部情况。学生要想形成解决课题的技能,必须养成全面观察事物的习惯,设法找出其内在的关系与规律性,并力求迅速、简便地去进行解答。,摆脱旧经验的影响:,借已有的经验去把握课题的本质或关系,一般说来对当前课题的了解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会产生正迁移的效果。但是由于经验具有定势作用,也常常妨碍人们去揭示课题的本质或关系。,86,第十一章 能力,学习要求:,本章重点:,第一节 能力的一般概念,第二节 能力的种类和结构,第三节 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与测量,第四节 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87,第十一章 能力,学习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熟悉能力的基本概念,掌握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区分才能与天才;掌握能力的分类,识记一般能力、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晶态能力、液态能力的概念;掌握能力的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懂得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和能力测量方法,重点识记一般能力测验中的智商计算公式;把握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识记信度、效度与常模;联系实际如何培养学生能力。,88,第一节 能力的一般概念,什么是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已知能力,潜在能力,89,第一节 能力的一般概念,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所属范畴不同:知识是经验的总结与概括、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生理机制不同:知识、技能赖以获得的神经机制是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和动力定型、能力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和巩固过程中表现出的某些特性,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知识是在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中对相应经验的概括化结果,技能是在行为方式的联系巩固过程中对相应行为方式的概括化结果;能力则是调节行为、活动的相应心理过程的概括化结果。,90,第一节 能力的一般概念,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迁移的范围不同:知识和技能只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迁移;能力在很多场合间发生作用,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同步:知识、技能掌握得更快,能力并不随之成正比发展,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是在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91,第一节 能力的一般概念,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