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培训

上传人:zha****an 文档编号:243374202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PPT 页数:145 大小:143.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万,),讲解,湖南省地勘局,盛玉环,湖南省,1:5,万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培训材料,汇 报 提 纲,一、地质灾害调查阶段划分,二、目标任务,三、基本要求,四、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法,五、地面调查的内容,六、综合评价方法,七、设计编写,八、案例,一、地质灾害调查阶段划分,(一)区域地质灾害调查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省先后开展了全省,1:50,万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和全省,1:50,万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1999,年开始,开展了覆盖全省山地丘陵区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摸清了我省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了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二)专项地质灾害调查阶段,自,2010,年开始,在全省地质灾害严重区开展,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为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基础依据。,二个阶段的区别:,1,、调查精度,区域地质灾害调查,1,:,50,万,-1,:,10,万,专项地质灾害调查按,1,:,5,万,-1,:,1,万。,2,、调查内容,区域地质灾害调查重点放在现状调查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调查,或可称为,“,死后验尸,”,。专项地质灾害调查不仅要调查地质灾害,还要开展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把握区域地质规律和致灾地质作用。,3,、调查方法,区域调查采用专业调查与当地群众查险、有关部门报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项调查采用点、线、面相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的方式开展。调查分级按核查、调查、工程地质测绘和勘查,4,个层次开展。,4,、服务领域,区域调查成果主要服务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制定,专项调查,为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基础依据。,详细调查是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础上开展的,旨在提高调查精度,强调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形成机理、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的调查,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更为可靠的基础数据。,二、目标任务,总体目标:,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以遥感解译、地面调查、测绘和工程勘查为主要手段,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基本查明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减灾防灾和制定区域防灾规划提供基础地质依据。,主要任务:,1,、开展地质条件调查,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岩土体结构条件,阐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评价和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了解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活性和危险性进行评估。,3,、对城市、村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大江大河、重要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文物保护点等潜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并对其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4,、结合防灾规划,推荐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建设适宜性初步评估。,5,、收集气象水文资料,调查水文地质条件,分析降水等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影响,进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6,、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7,、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三、基本要求,(一)调查灾种,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有的是地质灾害,但不属于国土资源部管辖的职能范畴,如地震、水土流失等。矿井突水、瓦斯、煤尘是地质灾害,属于煤炭安全生产管理的范畴。因此,,调查灾种,主要是针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对地面沉降等一些缓变型地质灾害以收集资料为主。,对危及人员及财产的潜在灾害点,如,不稳定斜坡、采空区,等也须进行调查。,活动性断裂和地基稳定性只在环境地质条件中评述。,淋湘溪崩塌体,(二)工作部署原则,突出“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原则,调查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点、线、面相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地方政府部门参与的原则,部 署 原 则,(1,)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所有的城镇、居民点都是调查的对象(含遥感调查);同时兼顾重要公共设施、资源和环境。重点调查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经济建设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达到避免,“,群死群伤,”,和重大经济损失的目标。,(,2,)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把市区、乡镇人口密集区和主要居民点、工矿企业及主要工程设施区、交通、通讯、油气管道布设区作为地质灾害重点调查区,不搞平均布点,并对重要地质灾害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投入适量山地工程。,在高精度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对零散分布的居民点近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地调查,在地质灾害较少的地段定地质环境调查控制点。,(,3,)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原则,采用高精度遥感数据和影像,进行遥感解译,指导调查工作。,采用集,GPS,、,GIS,、,RS,以及地质灾害信息于一体的地质灾害数字采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以及地质灾害调查水平。,以,GIS,为平台,建立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和评价预警系统。,(,4,)采用点、线、面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地方政府部门参与的原则,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采用点、线、面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辅以工程地质测绘、山地工程、物探和钻探的调查方法,查明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规律;同时紧密地与省、市、区(县)政府的国土资源部门结合:,一是调查组充分了解地方政府部门的需要,并将其需要贯穿于调查工作中去,提高调查成果的实用性;,二是在政府部门配合调查时,调查组及时地将地质灾害隐患点移交给政府部门,以便政府部门及时地实施避让、监测等防治措施,减少不必要的灾害损失;,三是专业调查与群测群防相结合,提高群众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完善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5,)调查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不仅要按照,规范,的规定完成地质灾害调查内容,而且要结合调查区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勇于创新,摸索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方法与工作经验,研究本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风险评估,研究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等等,使详细调查成果能够更好地为减灾防灾服务。,(三)分级调查,按危害对象等级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为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危害对象等级按城镇、交通干线、大江大河、矿山等的规模和直接经济损失大小分为一、二、三级。,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与评估技术要求有所不同),调查区分级,危害对象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复杂,重点调查区,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中等,重点调查区,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简单,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一般调查区,调查区分级,重点调查区,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专业调查,为主、,地方政府参与,的方式进行。,点,: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群众报险线索,对灾害点或出险点,遥感解译点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都须进行现场调查,不得“,漏查,”地质灾害;对人口较密集的村庄、集镇后山,一级斜坡带,开展调查。,线,:沿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生的沟谷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公路、铁路、水库、输气管线等进行追索调查。,面,:采用网格控制调查,对地质条件进行修测,了解灾害形成演化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等地质背景条件;了解人类活动较弱地带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分布和发育规律;了解中、远程滑坡致灾的可能性。,(四)调查方式,一般调查区以收集前人资料和遥感解译为主,并进行相应的核查工作,完善原调查数据;,但对危及村庄、主要居民点、矿山、旅游景点、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安全,的灾害点必须全部调查;对,新产生,的灾害点必须调查并按要求填写调查卡片。,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灾害程度分级,死亡人数(人),受威胁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一般级(轻),3,10,100,较大级(中),3,10,10,100,100,500,重大级(重),10,30,100,1000,500,1000,特大级(特重),30,1000,1000,(,五,),危害程度分级,四、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法,(,一,),技术路线,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以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理论基础为指导,以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工程地质测绘为主要手段,对重大地质灾害体辅以必要的钻探、物探等手段进行勘查,查明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形成的环境地质条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开展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收集资料,现场踏勘,立项论证,编写设计,遥感解译(,Spot-5,、,Quicik,-Bird,),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地质灾害点调查,重点调查,一般调查,重点调查,一般调查,灾害点勘查,灾害点测绘,灾害点调查,灾害点核查,线路穿越调查,一比五万工程地质测绘,一比一万工程地质,测绘,群测群防,遥感再解译,是,否,资料整理与室内综合研究,灾点稳定性分析,易发性分区,危险性分区,信息系统,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危险性大,危险中等,危险性小,数据库图,层,报告编写,调查表数据,调查评价图,设计编写,野外调查,资料整理与成果编制,图,0-2,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框图,(,二,),工作方法,1,、资料收集,收集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诱发因素资料,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与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收集地质灾害现状与,地质灾害防治法规规划和群测群防体系等减灾防灾资料,。收集有关社会、经济资料,包括,:,人口与经济现状、发展等基本数据,城镇、水利水电、交通、矿山、耕地等工农业建设工程分布状况和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2,、遥感调查,主要采用,TM/ETM,和高分辨率􀑄,SPOT-5,(,2.5m,)、,Quick Bird(0.6m),等卫星或航空数据资料作为主要遥感信息源,获取地质灾害及其发育环境要素信息,确定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的类型、规模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地质灾害形成和发育的环境地质背景条件。,解译结果应进行野外验证。对于位于县城、集镇、重要建筑工程、交通线及其它重要场所附近的地质灾害体除可解译程度很高、前人研究程度较深者外,应该尽可能全部进行野外验证。其它地质灾害初步解译结果的野外验证率应不少于,60%,。,遥感调查工作应贯穿于地质调查工作全过程中。,􀑆􀑆,解译方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过程中遥感信息提取的主要技术方法是目视解译和人机交换解译,目视解译的原则是先“宏观”后“微观”;先整体后“局部”;先“已知”后“未知”;先“易”后“难”等。一般判读顺序为,在中小比例尺像片上通常首先判读水系,确定水系的位置和流向,再根据水系确定分水岭的位置,区分流域范围,然后再判读居民点的分布、交通道路及其它重要工程设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灾害,等专门要素的判读。,建立解译标志:,遥感影像地质灾害解译标志也称判读要素,它是遥感图像上能直接反映和判别地物信息的影像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阴影、色调、颜色、纹理、图案、位置和布局。通过反复的解译验证工作,建立了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解译标志。,野外验证与再解译,:,在室内解译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核实验证,进而修正解译标志,一方面核查解译的地质现象是否符合实际,二是核查时地存在而没有解译出来的地质现象,对比研究实地情况与影像特征,补充和完善解译标志,提高解译精度和工作质量。,偏桥南滑坡,遥感解译结果野外验证,3,、地面调查,采用穿越法与追索法相结合的方法。面上调查路线宜垂直岩层与构造线走向以及地貌变化显著的方向进行穿越调查。点上对危及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的地质灾害点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公路、铁路、水库、输气管线等须采用追索法调查。,重点调查区观测路线间距宜为,1-5km,,调查点数不应少于,0.2- 1,点,/km2,,不得 “漏查”地质灾害。一般调查区在遥感调查基础上进行野外核查,调查点数不应少于遥感解译总数的,80%,。,对于危害较大或典型的地质灾害点应进行大比例尺的地面测绘,测绘的点数不低于调查点总数的,10%,。并采用高精度,GPS,、全站仪等方法测制滑坡平、剖面图。,对于地质灾害点较稀少的区段􀑆可视具体情况做地质环境条件控制性定点调查。对县城、集镇、矿山,无论有无地质灾害,均应布设控制性调查点。在地质条件复杂区,对于一般居民点均应布设控制性调查点。,对同类群发地质灾害,应一点一表。同一地点有不同类型地质灾害,以主要类型为主只定一个点。,野外调查工作手图,在一般调查区应采用,15,万 或更高精度的地形地质图。在重点调查区宜采用,12.5,万 或更高精度的地形地质图。,所有的调查点均采用,GPS,和微地貌相结合的方法定位,定位误差不得大于,10m,。滑坡点定在滑坡后缘中部,泥石流点定在堆积区中部,崩塌点定在崩塌发生的前沿,不稳定斜坡点定在变形区中部。,1:5,万手图,1:1,万手图,注意:,调查前,应编制野外调查实施细则;,项目组全体人员共同进行剖面踏勘,了解区域地层分布特征和地质构造格架,统一认识;,对典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统一工作方法和填表要求。,4,、物探,为判断地质灾害体范围、内部结构、变形破坏关键部位,建立地质灾害体概念模型、分析成灾机理、评价稳定性提供依据,应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和调查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物探方法。宜采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物探方法进行对比解译验证。,特点,:,可提供灾害地质体丰富的点、线、面立体信息,;,方便、快捷、经济,方法组合灵活等。,注意,:,物探资料的解释是贯穿整个勘探过程的一项工作,应结合其它勘探工作并随着进程不断的深化和完善其认识。,物探工作是地质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加强地质与物探人员间的沟通。,为查明滑坡区地质结构及滑床埋藏情况、软弱夹层的分布、覆盖层厚度等,可采用,电测深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地质雷达、浅层地震、声波测井等方法。,滑体风化残积土的雷达图像,为查明塌陷区的地质结构、岩溶发育程度等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地面塌陷的分布、特征、发育规律,可采用视电阻率联合剖面、高密度电阻率法、垂向视电阻率测深 、探地雷达等方法。,5,、,工程地质钻探,初步查明滑动层面位置及要素,了解滑坡的稳定程度及深部滑动情况,为评价滑坡的稳定性提供有关参数。,一般性钻孔深度应穿过最下一层滑动面,3-5m,,控制性钻孔应深入稳定地层以下,5-10 m,。,钻孔竣工后,须及时提交各种资料,包括钻孔施工设计书、岩芯记录表􀑄岩芯的照片或录像、岩芯素描图、钻孔地质柱状图、采样记录、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测井曲线、钻孔质量验收书、钻孔施工小结等。,6,、山地工程,对危及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的地质灾害点,应布置适量的探槽和浅井工作量,控制滑坡周界和滑动面等。,7,、测试与试验,原位测试方法主要选择现场直剪试验和岩石声波测试等。,室内试验主要测试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水化学成分。如滑带、滑体、滑床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滑带粘土矿物成份及含量分析,地下水水质分析。泥石流体物质成份、粒度、重度的测试,泥石流体年龄鉴定。􀑊,五、地面调查的内容,(一) 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水文、气象:气象资料应包括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大降雨量(年、日、小时)、日降雨量超过,10mm,天数,一次降雨过程中连续大雨、暴雨天数及其时段分布、强降雨期间地质灾害情况及其它的气象特征。,地形地貌:划分地貌成因类型,对不同地貌单元的斜坡与沟谷的形态、类型、结构、坡度进行调查,包括人工边坡、露天采矿场、弃渣堆等。,􀑊,地层岩性:各类地层和岩浆岩的时代,岩性、产状及其分布特征。,地质构造与区域稳定性:区域构造部位、褶皱、断裂与裂隙发育特征,对代表性地段进行节理统计。以及主要活动断裂的规模、性质、方向、活动强度和特征及其地貌地质证据,分析活动断裂与滑坡、崩塌灾害的关系。调查各种岩体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分析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划分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层(组),阐明其工程地质特征、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对工程的影响等。,水文地质特征:划分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阐明其分布埋藏条件,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影响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区域社会经济现状、发展规模、趋势,水电、矿业、交通等大型工程活动等。,对典型地质点进行拍照或测制剖面、编绘平、剖面图,如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典型的地貌形态、地层岩性、构造点等。,(二)崩塌(含危岩体)调查,1,、崩塌产生的条件 地貌条件:崩塌多产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一般坡度大于,55,,高度大于,30m,以上,坡面多不平整,上陡下缓。 地层岩性条件:坚硬岩层多组成高陡山坡,在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的情况下易产生崩塌。河岸坡脚由可溶性岩石组成时,长期的冲蚀和溶解作用,可溶岩常被淘空,易于形成岸边崩塌。岩浆岩中,当垂直节理发育,,,易产生大型崩塌,。,变质岩中片理片麻构造发育的地段,风化后形成软弱结构面,容易导致崩塌的产生。,构造条件:当岩层倾向山坡、倾角大于,45,而小于自然坡度时;当岩层发育有多组节理,且,1,组节理倾向山坡、倾角为,45,65,时或组成倾向坡脚的楔形体时;,泥岩被多组裂隙切割,极易发生崩塌,重庆武隆城西崩塌。体积,1.7,万立方米,,9,层楼被埋,死,79,人(,2001,),2,、崩塌与典型滑坡的区别􀕝,滑坡运动多数是缓慢的,而崩塌运动快,发生猛烈;􀕞,滑坡多数沿固定的面或带运动,而崩塌是倾倒、滚动、坠落等;􀕞,一般而言,滑坡的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而崩塌体正相反。,3,、分类,按形成机理的不同,分为倾倒式、滑移式、错断式、拉裂式、鼓胀式崩塌五种。按规模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种。,地质灾害规模等级分级表,灾害,类型,等,级,参,数,巨型,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崩塌,体积,(10,4,m,3,),100,100-10,10-1,1,滑坡,体积,(10,4,m,3,),10000,1000-10000,1000-100,100-10,10,泥石流,堆积物体积,(10,4,m,3,),50,50-20,20-2,2,地面塌陷,塌陷变形面积,(Km,2,),10,10-1,1-0.1,0.1,地裂缝,地面宽度影响,(m),(地裂缝长度,1Km,),20,20-10,10-3,3,地面沉降,沉降面积,(Km,2,),500,500,100-10,10,最大累计沉降量,(m),2.0-1.0,1.0-0.5,0.5-0.1,0.1,海水入侵,入侵范围,(Km,2,),500,500-100,100-10,10,地下水氯离子最高含量,(mg/1),100,1000-800,800-500,4,、调查内容,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及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岩体的岩性特征、风化程度和水的活动情况;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闭合程度、力学属性、延展及贯穿情况,编绘地质构造图;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地貌、岩性、构造、地震、采矿、爆破、温差变化、水的活动等;当地防治崩塌的经验。,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三,),滑坡,(,不稳定斜坡,),调查,1,、滑坡分类,按物质和结构因素分为土质、岩质滑坡。,按滑体厚度分为:浅层(,10m,以内)、中层(,10-25m,)、深层(,25-50m,)、超深层滑坡(,50m,)。,按运动形式分为:推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按发生原因分:工程滑坡、自然滑坡。,按稳定程度分:活动滑坡、不活动滑坡。,按发生年代分:新滑坡、老滑坡、古滑坡。,按滑坡规模分: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巨型。,2,、滑坡的形成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岩土类型: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板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地质构造条件: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地形地貌条件:江、河、湖,(,水库,),岸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10-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诱发因素),自然因素:降雨、地震、洪水、崩塌加载等。,􀑅,人为因素:森林植被破坏、不合理开垦、矿山采掘、切坡、滑坡体下部切脚、滑坡体中,上部人为加载、震动、废水随意排放、渠道渗漏、水库蓄水等。,综合因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2003,年,7,月,18,日,湖北省秭归县千将坪滑坡,造成,24,人失踪,近千人居住的村庄被毁,3,、滑坡调查,调查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圈定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缝、滑坡鼓丘等要素。并查明滑动带部位、滑痕指向、倾角,滑带的组成和岩土状态,裂缝的位置、方向、深度、宽度、产生时间、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分析滑坡的主滑方向、滑坡的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分析滑动面的层数、深度和埋藏条件及其向上、下发展的可能性;,调查结构面特征,包括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相互切割关系及与坡面的组合关系;,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的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调查滑坡带内外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间和过程;,必要时实测纵、横剖面,对滑坡的重点部位宜摄影或录像;,调查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主要的地质灾害点,应有剖面图和平面图,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表,滑坡,要素,稳定性差,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好,滑坡,前缘,滑坡前缘临空,坡度较陡且常处于地表迳流的冲刷之下,有发展趋势并有季节性泉水出露,岩土潮湿、饱水。,前缘临空,有间断季节性地表迳流流经,岩土体较湿,斜坡坡度在,30,45,之间,前缘斜坡较缓,临空高差小,无地表迳流流经和继续变形的迹象,岩土体干燥,滑体,滑体平均坡度,40,,坡面上有多条新发展的滑坡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有新的变形迹象,滑体平均坡度在,30,40,间,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无新的变形迹象,滑体平均坡度,30,,坡面上无裂缝发展,其上建筑物、植被未有新的变形迹象,滑坡,后缘,后缘壁上可见擦痕或有明显位移迹象,后缘有裂缝发育,后缘有断续的小裂缝发育,后缘壁上有不明显变形迹象。,后缘壁上无擦痕和明显位移迹象,原有的裂缝已被充填,4,、稳定性判别,5,、滑坡治理的方法,排: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如修截水沟和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岩质边坡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采用水平钻孔疏干、垂直孔排水、竖井抽水、支撑盲沟等排除地下水。,挡: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钢筋混凝土抗滑桩,预应力锚杆或锚索,,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减: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固: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6,、,滑坡的监测,地表绝对位移监测:高精度全站仪、精密测距仪、精密水准仪;,裂缝相对位移监测:测缝仪、位移计、收敛计、伸缩仪、游标卡 、钢尺;,滑体内部位移监测:钻孔倾斜仪、位移计;,地下水监测:水位自动记录仪、水温计、矩形堰;,水文监测和气象监测:水位标尺、雨量计、温度计;,建筑物变形监测:同位移监测;,此外,还有滑坡将要发生的前兆监测,如动物异常、地声(山鸣)与地光,冷、热风以及频繁的小型崩塌等。,7,、滑坡灾害测绘与勘察,对于威胁县城、集镇、主要公共基础设施和较大乡村且稳定性较差的滑坡,通过滑坡调查仍不能查明其特征和稳定程度的应进行大比例尺滑坡工程地质测绘。可辅以必要的钻探、山地工程、物探等进行勘察。,地形测绘:(,1,)滑坡区平面图测绘比例尺应在,1,500,12000,之间。(,2,)滑坡区剖面图测绘比例尺应在,1500,11000,之间。,滑坡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与测绘的地形图比例尺相同,除将滑坡主要要素标记在地形图上外,并做好详细记录。,滑坡范围及剖面测绘:每个滑坡均实测纵横剖面,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 。,滑体(带)勘查,达到规前勘或可研阶段的精度。,工程布置可采用主,辅剖面法。宜沿主滑方向布置由钻探、井探与物探点构成的主勘查线,在其两侧可布置,1,3,条由物探、井探、槽探点构成的辅助勘查线。主勘查线上的勘查点不得少于,3,个。,8,、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a),地层岩性、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软弱夹层岩性、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b),斜坡坡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c),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d),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潜在不稳定斜坡的识别,:,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视为可能失稳的斜坡􀕝,􀕗,1),各种类型的崩滑体;􀕞,􀕗,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或坡脚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脚;􀕞,􀕗,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5,)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7,)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物组成的斜坡。,(四)泥石流调查,1,、泥石流分类,按流域形态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按流体性质粘性泥石流(层流,有阵流,浓度大,破坏力强,堆积物分选性差,粘度,0.3Pa,S,)、稀性泥石流(紊流,散流,浓度小,破坏力较弱,堆积物分选性强,粘度,0.3Pa,S,);,按发育阶段分为发育期、旺盛期、衰败期、停歇期泥石流;,按堆积物体积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泥流型,r,c,为,16-23KN/m,3,。,泥沙粒径主要由均匀的粉粒级以下物质组成,多集中分布在黄土及火山灰地区。,水石型,r,c,为,12-18KN/m,3,。,粉粒及粘粒含量极少,以沙、块石为主,多见于花岗岩地区。,泥石型,r,c,为,12-23KN/m,3,。,介于上述二种类型之间多为牛顿体,由粘粒、粉粒、砂粒、砾石、碎块石等大小不等粒径混杂组成,广见于各类地质体地区及堆积体中。,(,r,c,小于,12KN/m,3,为洪水,),按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分类,泥流型,水石型,泥石型,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包括地形、地质、水源三个方面条件,缺一不可。,1,)地形上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2,)地质上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3,)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如强度较大的暴雨,冰川、积雪的短期强烈消融,水库等的突然溃决。,1998,年,5,月,22,日,暴雨引发的新邵县坪上镇梅寨谭山冲泥石流,摧毁大量农田。,1994,年,8,月,15,日,暴雨引发的郴州鲁塘乡焦塘村柏树山泥石流,造成死亡,2,人、重伤,11,人,以及摧毁矿坑,10,余个及大量物质,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万元的灾难。,3,、泥石流的识别,1,) 固体物源,沟谷处在大断裂、活动断裂或附近,岩体破碎;,沟内出露软弱或软硬相间的风化地貌,或坚硬岩层风化强烈,如花岗岩;,沟谷两岸崩塌、滑坡等地质现象发育􀕙分布集中,水土流失、坡面侵蚀强烈。,沟内贮集有大量松散土层,包括崩滑堆积物、老的泥石流堆积体、人工废弃物等。,2,)地形条件,沟谷上游是漏斗姿态、勺状、树枝状,中游切割深而窄,下游比较开阔。沟谷上、下游相对高差一般在,300m,以上,坡面泥石流的相对高差一般,200m,以上。,沟的平均纵坡降一般在,10%,以上,泥石流出事起动段沟底坡降一般大于,25%,,部分段沟底坡降比较缓,但其中存在有陡坎和跌水,在横向上多为峡谷。斜坡面的坡度一般大于,25,。,3,)水源条件,收集地区最长连续降雨时间和连续最大降雨量,以及日、小时、,10,分钟的最大降雨量。据统计,,1,小时降雨量,10mm,时易引发泥石流。,4,、泥石流调查,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调查内容:,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并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及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查明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查明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5,、泥石流灾害测绘与勘查,对于威胁县城、集镇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较差的泥石流,可进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测绘范围应包括全流域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测绘的比例尺全流域宜采用,11,万,-15,万,物源区宜采用,11000-15000,,流通及堆积区宜采用,1500-12000,。,勘查方法应以地面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剥土、探井、探槽等山地工程为主,可辅以适量的钻探工程。,泥石流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均应布置不少于,1,条的勘查横剖面。,6,、泥石流的防治,宜对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统一规划和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 形成区宜采取植树造林、水土保持、修建引水、蓄水工程及削弱水动力措施,修建防护工程,稳定土体。,流通区宜修建拦沙坝、谷坊,采取拦截固体物质、固定沟床和减缓纵坡的措施。,堆积区宜修筑排导沟、急流槽、导流堤、停淤场,采取改变流路,疏排泥石流的措施。,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查明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粒径及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暴发前的降雨情况和暴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经验。,(五)地面塌陷调查,1,、岩溶塌陷,1,)形成条件,岩溶塌陷的产生在空间上具不确定性,在时间上具突发性,,对其进行勘察评价、预测预报相比其它地质灾害来说难度要大得多。,岩溶塌陷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三方面:一是岩溶洞隙的存在;二是松散土层或胶结不够紧密、结构受破坏的岩层;三是地下水活动,(,包括滲入水,),。,因此调查评价与防治工作应围绕这三要素来展开,以便查清塌陷的发育条件、致塌模式与分布规律,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案。,2,)岩溶塌陷形成的动力因素与分类,岩溶地下水的作用(如溶蚀作用、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地下水的浮托作用、渗透潜蚀作用、岩溶地下水位变化引起气爆、岩溶地下水位波动的散解作用、地下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降雨及地表水的入渗作用、 河(湖)近岸地带的侧向倒灌作用、地震与振动作用、重力和荷载作用、 酸碱液的化学潜蚀作用。,从形成的动力因素的不同,岩溶塌陷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岩溶塌陷形成演化过程示意图,3,)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土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岩溶地下水的主通流带或岩溶管道上;,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或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岩溶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4,)岩溶塌陷调查内容,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条件;,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调查井、泉的分布,岩溶地下水开采情况,,矿山疏排等情况,以及,岩溶地下水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损失情况,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当地防治岩溶、土洞、塌陷的经验。,塌陷体稳定性定性评价,稳定性分级,塌陷微地貌,堆积物性状,地下水埋藏及,活动情况,说 明,不稳定,塌陷尚未或已受到轻微充填改造,塌陷周围有开裂痕迹,坑底有下沉开裂迹象,疏松,呈软塑至流塑状,在地表水汇集入渗,有时见水位,地下水活动较强烈,正在活动的塌陷,或呈间歇缓慢活动的塌陷,基本,稳定,塌陷已部分充填改造,植被较发育,疏松或稍密,呈软塑至可塑状,有地下水流通道,有地下水活动迹象,接近或达到休止状态的塌陷,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可能复合,稳定,已被完全充填改造的塌陷,植被发育良好,较密实,主要呈可塑状,无地下水流活动迹象,进入休亡状态的塌陷,一般不会复合,5,)稳定性判别,2,、采空塌陷调查,调查内容:,1),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开采层及顶底板的岩性、结构等;,2),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管理方式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实程度、空隙和积水等,划分采空区类型(老采空区、现采空区、未来采空区);,3),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陷坑、台阶、裂缝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有条件时应收集地面变形监测数据资料;,4),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5),采空区附近的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6),搜集建筑物变形及其处理措施的资料等。,鉴于地面塌陷勘查投入较大,详细调查阶段原则上不考虑。,采空地面塌陷稳定性判别,因 素,不稳定,相对稳定,稳定,采空区终采时间,2.5H,(天),2.5H,5H,(天),5H,(天),采空区深度,50m,或深厚比,30,50,150m,或深厚比,30,45,150m,或深厚比,45,地表变形,边缘区可出现非连续变形,连续变形,连续变形,活跃期,衰退阶段,缓慢的残余变形期,地表残余变形,沉降速度,30mm/,月,连续,6,个月累计,30mm,倾斜,10mm/m,3,10mm/m,3mm/m,地表曲率,0.6mm/m,2,0.2,0.6mm/m,2,0.2mm/m,2,水平位移,6mm/m,2,6mm/m,2mm/m,(六)地裂缝调查,调查内容:,单缝发育规模和特征以及群缝分布特征和分布范围;,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基岩面起伏特征等,),;,地裂缝成因类型和诱发因素,(,地下水开采等,),;发展趋势预测;,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七)地面沉降调查,主要调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由于其它原因所造成的地面下降。主要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来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着重查明下列问题:,1,、第四纪沉积类型、地貌单元特征,特别要注意冲积、湖积和海相沉积的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分布。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压缩层的分布;,2,、河网水位(平均、最高水位等)与地面的高差,历史洪涝灾害情况,调查井台抬升、桥梁净空减小、水渠倒流、地面积涝等地面沉降迹象;,3,、第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历年地下水动态、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等;,4,、根据已有地面测量资料和建筑物实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和判定累计沉降量,并对地面沉降范围内已有建筑物损坏情况进行调查。,在调查工作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防灾知识。对于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或隐患点,提醒居民注意雨季时灾害的发生,并与地方政府共同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点。对于已经设立的危险性小的灾害隐患监测点,核实后建议地方政府予以撤销。,六、综合评价方法,易发区划分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一)基于,GIS,技术的信息量叠加法划分。,方法步骤:,1,首先确定控制和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定性评价方法建立各种因素的优势范围。,2,将分区的研究区域进行单元网格剖分,然后把每个单元内地质灾害影响单要素进行定性评价,依据定性评价结果给每个单元进行量化。,3,将量化后的每个单元在,GIS,平台上进行各种地质灾害信息叠加。再结合定性分区进行适当修正,最终形成较为合理的易发区分区。,基本原理:,信息量分析模型,通过计算诸影响因素对斜坡变形破坏所提供的信息量值,作为区划定量指标。滑坡与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否与预测过程中所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有关,是用信息量来衡量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地质灾害潜在形成条件,地质灾害活动程度,灾害点密度,工程地质岩组,水文地质条件,断裂构造,人类工程 活动,斜坡结构类型,斜坡几何形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图,实施步骤:,1,、 因子图层的准备,以建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数据库为基础,从中派生和转换出需要的因子图。,2,、单元网格划分,3,、各因子图层与地质灾害分布图的叠加分析,4,、各因子图层各类别信息量值的计算,5,、各因子图层的重分类,6,、信息量图层的空间叠加分析,7,、易发程度等级划分,根据各单元总信息量高低,确定各因素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生的贡献大小。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三级。,表,7-1 -1,各评价因子信息量计算结果表,各评价因子信息量计算结果表,类别,评价因子,状态,信息量计算,信息量,排序,Sj,Nj,Nat,j,斜,坡,几,何,形,态,坡高,(m),500,1468,134641,-1.20310,21,坡度,(,),10,25,3780,1856296,0.43208,3,5,10,,,25-30,5602,1344557,0.20115,10,30-35,1359,1011545,-0.36405,18,35,3245,1244374,0.09756,11,斜坡结构类,型,斜坡结构,TOBIA,系数,1km),763,887459,-1.4736,22,水文地质条件,与河(沟)谷的表面距离,50-350m,3677,1902358,1.30456,2,800m,5895,857796,-1.06778,20,人类工程活动,强烈,铁路、公路两侧,1km,范围,2645,642586,0.25788,7,中等,城镇、村庄、水库周围,5km,范围,4978,578890,0.029261,13,弱,耕作地区、果林区,2km,范围,5465,456624,-0.15809,15,极弱,未开发原始森林地区,0,-,-,-,评价指标因素的选取,权向量给定,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隶属度的确定,模糊运算,模糊综合评判流程图,(二)模糊综合评判法,七、设计书编写,第一章 前言,第二章 区域环境地质背景,第三章 工作部署,第四章 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第五章 实物工作量,第六章 经费预算,第七章 组织管理,第八章 技术管理措施,第九章 预期成果,附图:工作区交通位置图、研究程度图、工作部署图,第一章 前言,第一节 目标任务:包括任务来源、目标任务、工作起始时间及成果提交时间等。,第二节 工作区范围和社会经济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坐标范围和涉及的,1,:,5,万图幅及编号、社会经济概况。(附交通位置图,各乡镇基本情况一览表,说明现有的重要工程与设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情况等),第三节 以往工作程度:包括以往区域地质、水工环地质工作情况和与本次调查有关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附研究程度图,不要评论前人成果的不足,主要评述受工作精度和工作目的的局限性,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第二章 区域环境地质背景,第一节 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一、气象、水文,(一)简要说明所处的气侯区、气温、降雨量、蒸发量、湿度、风速变化及历史性灾害天气、统计区间与极值时间等。,(二)简述水系分布、水位、流量、水质及其变化等特征;洪涝、旱灾情况。,评述气象、水文条件对建设工程的影响。,二、地形地貌,简要说明主要地形地貌特征,包括地貌类型、岩石构成及土层覆盖状况、切割程度、植被覆盖程度、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及其他现象。,附地貌类型分区图,三、地层岩性,(一)概述地层时代(由老至新论述)、层序、分布、主要岩性岩相特征及厚度变化(附地层柱状图)。,(二)概述岩浆岩的分布及其主要特征。,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一)简要说明所处区域构造位置、构造格架,断裂、褶皱、节理(裂隙)发育程度、规模、性质、产状等特征(附构造纲要略图,主要断裂特征一览表)。,(二)区域地壳稳定性,简述区域活动断裂、新构造活动特征和地震分布特征、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五、水文地质条件,(一)概况。简述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组概况。,(二)地下水特征。简述各地下水类型的分布、岩性、裂隙发育程度及基本特征,包括水位、水量、水质等。,(三)地下水补径排条件与动态。简述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动态变化特征。,六、工程地质条件,(一)岩土工程地质分类。简述岩土体类型和岩土体的分布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二)岩溶发育特征。简述可溶岩的埋藏条件、岩溶发育形态特征、发育程度、层位、深度等。,(,三,),重点地段工程地质条件。评述重要建设工程设施、人口密集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指出该区段潜在的不良地质现象或地质灾害。,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简要介绍已有的人类工程活动,包括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市政建设、水利与交通建设、矿山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根据上述内容,概述气象、地表水、地下水、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岩土体性质、人类活动等对建设工程的影响,分析各个地质环境因素对主要致灾地质作用形成、发育所起的作用和性质,划分出主导因素、从属因素和激发因素。对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作出总体和分区(段)综合判别。,第二节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现状:包括种类、分布特征、数量、规模与造成的危害及防治现状,以及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如地貌、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地下水等要素对地质灾害形成的作用。,第三章 工作部署,第一节 工作部署原则􀑊,包括总体工作思路、技术路线和部署原则。附技术路线框图。,第二节 总体工作部署,􀑊包括不同层次和各类地区的工作部署。说明调查区分级的划分,遥感、,1,:,5,万与,1,:,1,地面调查、测绘、重要灾害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装配图区 > CAD装配图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