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信息课设计

上传人:lx****y 文档编号:243373456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下的信息课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新课改下的信息课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新课改下的信息课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六级,第七级,第八级,*,信息技术学院 张庆秀,新课程下信息化教学设计,1,引 言,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引 言,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过这样一段话:“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3,国际教育界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存在一个共识,在信息时代,各级各类学校的深化改革有赖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建构一种,理想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学习方式。,5,6,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正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与学的方式,它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8,实现整合的关键是什么?,9,信息化教学设计,10,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基本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11,新课程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12,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鼓励积极表达,强调交流与合作,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合理选用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多元化评价形式,13,案例教学,使理念和方法在一个个成功的案例中变得生动、直观,并通过亲身设计实践,真正使大家形成一种能够,带得走,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为我们在座的各位,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自信地面对新课程。,14,通过案例观摩走进新课程,,通过课例设计实现理念与实践的结合。,15,经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课?,16,案例观摩,思考下列问题:,案例中如何体现新课程对教学的新要求?,教学中哪个环节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教学中应用了哪些教学媒体和资源?它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17,专家评价,本案例,设计并引导,学生开展了任务分析、小组合作制作、展示与评价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符合学生学习、掌握多媒体作品制作的需要。教师针对本课设计了,主题学习网站,,学有余力的学生或者对某些专题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利用主题学习网站进一步学习和探究,可为具有不同学习需要的学生提供个别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18,19,教研员点评,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比较准确。这个融合了爱国主义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艺术教育的课例,较好的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20,同行互助,本教学案例选择的宣传海报,恰到好处地把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整合到信息技术课程中,既体现了任务的思想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任务难易程度相当,有自主创作的空间。教学设计从“问题导入,提出任务,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作品评价,相关信息技术问题的讨论”,渗透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领下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2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信息化教学方案,信息化教学资源,22,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比利时罗汶大学校园雕塑,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1,)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知识灌输,刺激反应。,23,(,2,)树立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促进学习者积极建构意义。,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习情景的创造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是学生知识建构的支持者;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者。,24,二、进行科学的选题,信息技术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技术的方法来实现。这就是说,要设计一节整合课,首先需要考虑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要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更广的认知范围,更深的认知深度。,25,选题依据,需要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的,需要直观呈现的抽象概念、原理,需要演示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现象和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操练和练习,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性学习,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探究式学习,26,三、教学方案设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无法适应新的需求,新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设计理念,,掌握创新教学设计的方法,更多地关注,教学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如信息资源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以及学习过程的组织、评价方法的革新等等。,27,教学设计的类型,以教为主教学设计,以学为主教学设计,学教并重教学设计,28,以教为主教学设计,以教为主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并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其缺点是强调传递,接受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者置于被动接受地位,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因而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29,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其缺点是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甚至可能偏离教学目标。,30,学教并重教学设计,显然,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设计优势互补,将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取长补短,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提出的。,31,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资源的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教与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设计,32,教学目标分析,联系课程标准或纲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33,教学内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或纲要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本课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34,学习者特征分析,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35,教学策略选择,根据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简要说明选择的依据。,36,教学资源的选择,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特征,外部环境条件,37,教学资源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基础,是改革传统教学和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条件。,38,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1,)网络课件,(,2,)网络课程,(,3,)专题网站,(,4,)案例库,(,5,)题库,(,6,)多媒体资源库,39,学习情境设计,通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尽可能吻合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学习主题上来。,40,创设情境的方法,播放视频、动画,演示课件,观摩典型范例,播放一段乐曲,讲述一个故事,41,教与学过程设计,设计时可采用表格式,也可采用叙事式。尽可能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与学活动描述清楚。,42,媒体应用与活动设计,设疑,-,演示,-,讲解,-,讲解,-,演示,-,概括,-,设疑,-,探究,-,讨论,-,演示,-,提问,-,讲解,-,43,学习活动的设计,1,、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2,、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3,、指导性活动的设计,4,、,结构流程的设计,44,教学评价设计,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评价多元化,45,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信息化教学方案,信息化教学资源,46,信息化教学设计作品赏析,信息技术,英语,47,设计准备,同学科商定一个选题。,学员分组:,2-3,学员为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流程初步设计。,48,教学设计实践,上机任务:,一、下午,2:304:30,,以小组为单位,参照模板,进行同课异构教学设计。,要求:,1,、设计教学流程,并描述教学流程各环节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具体内容、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及其作用。,2,、教学环节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体现新课程新要求等。,二、,4:30,之前各组将设计作业以某一组员的姓名命名,提交到邮箱,课间休息后,下午,4:40,班上交流。,49,结束语,正如黎加厚教授所说,,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人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师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提高他们,生命存在的质量,。因此,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学习,这是我们信息时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任重而道远,50,谢谢!,2013,年,7,月,2,日,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