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人体生理学总复习

上传人:cel****303 文档编号:243350772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X 页数:75 大小:29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医学工程人体生理学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生物医学工程人体生理学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生物医学工程人体生理学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总复习,第一章,概念,:,内环境,稳态,反馈,(,负反馈,正反馈,),第二章,概念,:,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动作电位,阈电位,局部电位,阈强度,阈刺激,终板电位,主要理论:,1.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机制,3.肌细胞收缩过程及原理(主要是神经-肌接头信息传递过程),转运方式,转运物质,途径,特点,被动转运,单纯扩散,O,2,、,CO,2,脂质双层,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不需另外消耗能量,经通道易化扩散,各种带电离子,通道蛋白,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经载体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选择性饱和性竟争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各种带电离子,泵蛋白,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 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继发性主动转运,各种带电离子,;,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转运体蛋白,能量非直接来自,ATP,的分解,是来自膜两侧,Na,+,差,出胞,激素,神经递质,消化液的分泌。,不能穿越细胞膜通过形成细胞膜包被的小泡,大分子的主动转运过程,入胞(吞饮和吞噬),细菌和细胞碎片,表,2-1-6,细胞膜几种转运方式的比较,特点,产生原理,静息电位,稳定的直流电位,呈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细胞内离子分布不均匀:细胞内,K,及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多,细胞外,Na,及,Cl,-,多。,膜的选择通透性:安静时膜对,K,通透性大,K,外流,而膜内带负电荷的蛋白质不能随,K,外流,形成与,K,隔膜相吸的极化状态,静息电位值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锋电位,去极相,膜受刺激时发生快速去极化和反极化,刺激达阈值,膜膜部分去极化达阈电位,钠通道大量开放,,Na,迅速内流,同时,K,外流暂时减弱,复极相,膜迅速复极化,钠通道失活,,Na,停止内流,膜对,K,通透性增高,,K,迅速外流,后电位,负后电位,膜仍轻度去极化(未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复极时,膜外,K,蓄积妨碍,K,继续外流,正后电位,膜轻度超极化,主要为生电性钠泵活动的加强,表,2-3-3,神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原理,项目,局部电位,动作电位,刺激强度,开放的钠通道数量,电位变化幅度与刺激强度的关系,不应期,可总和性,传播特点,传播机制,举例,阈下刺激,减少,在阈电位以下波动,分级性反应,随阈下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无,有,电紧张扩布,随时间和距离延长而迅速衰减,不能连续向远处传播,向周围扩布,终板电位,感受器和或发生器电位,突触后电位,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较多,大(达阈电位以上),“全或无”现象,单个或下刺激不能产生动作电位;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所产生动作电位的幅度相等,有,无,能以局部电流形式连续而不衰减地向远处传播,局部电流,神经,肌肉,腺体等可兴奋细胞产生的动作电位,表,2-3-4,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比较,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入,N,末梢内,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ACh,释放入接头间隙,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受体构型改变,终板膜对,Na,+,、,K,+,(,尤其,Na,+,),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板电位,(EPP),EPP,引起肌膜,AP,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Ca,2+,进入肌浆,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原肌凝蛋白发生位移,暴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激活,ATP,酶作用,分解,ATP,横桥摆动,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小结:,横纹肌收缩全过程,1.,兴奋传递,2.,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第三章,概念,:,血细胞比容,血沉,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血型,主要理论:,1.血浆渗透压组成及其意义,2.生理性止血过程及其血小板的作用,3.血液凝固过程,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之间的关系,4.Rh血型及临床意义,5.输血原则,表,3-2-2,红细胞的生成条件,生成条件,说明,骨髓造血功能正常,(,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时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婴儿出生后骨髓是唯一的造血场所,足够的造血原料,(,缺铁时易患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内源性是红细胞破坏,Hb,所释放,约,25mg/d;,外源性来源于食物,约,1-2mg/d,蛋白质,:,来源于食物,在有核红细胞合成,成熟因子,(,缺时患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表3-2-3 白细胞,名称,百分比,主要功能,有粒细胞,中性粒细胞,50-70,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细胞。急 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0.5-5,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所以,患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碱性粒细胞,0-1,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无粒细胞,淋巴细胞,20-40,T,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单核细胞,3-8,进入组织变为巨噬细胞,吞噬力增强,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白细胞总数,4-1010,9,/L,项 目,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启动方式,凝血因子分布,全在血中,组织和血中,参与的不同凝血因子,、,、,、,、,参与反应的步骤,多,少,发生凝血的速度,慢、约数分钟,快、约十几秒钟,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外源性凝血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组织因子是凝血的启动者,它,锚定在细胞膜上,使凝血限于局部,.,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的凝血酶可激活多种凝血,因子,促进凝血,. ,组织因子与,a,复合物能,直接激活,加强内源性凝血途径,., ,表,3-3-1,两种凝血途径的比较,血管外受损组织,出释放因子,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或异物激活因子,(,三,),血液凝固的控制,原因,说明,血管内膜光滑完整,血液循环不息,血液中有多种抗凝物质,血液中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血管壁内皮细胞能产生,PGI,2,吸附在血管内皮表面的单分子层带负电荷,血液中有巨噬细胞系统,不易激活因子,,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因子被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抗凝血酶,、蛋白质,C,、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等均有强大的抗凝血作用,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纤维蛋白溶解破坏,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有抗凝血作用,能排斥凝血因子与血小板,故可防止凝血酶原的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表,3-3-2,正常时血管内的血液不发生凝固的原因,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原因在于,:,表,3-3-3,血液中的抗凝血物质,分类,代表性物质,主要作用机理,丝氨酸蛋白抑制物,抗凝血酶,、,1-,抗胰蛋白抑制物、,2-,纤溶酶、,2-,球蛋白、肝素辅助因子,抗凝血酶,是肝脏合成的球蛋白。能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凝血酶失去活性;能使激活的因子,、,a,、,a,失活;与肝素结合后作用,2000,倍,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凝血酶调制素、蛋白质,S,和蛋白质,C,的抑制物,灭活凝血因子,、,;,阻碍因子,与血小板磷脂膜结合,从而降低,因子,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抑制凝血,因子,的催化活性;结合和灭活凝血因子,-,复合物,肝素,肝素,增强抗凝血酶物质的抗凝活性;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TFPI,和其他抗凝物质来抑制凝血过程,方法,加速血液凝固,延缓血液凝固,物理方法,改变温度,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利用粗糙面激活因子,和促进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加速凝血。,局部适宜加温:加速凝血酶促反应,加速凝血。,加钙:,Ca,2+,在凝血过程中,不仅具有催化作用,而且参与形成催化激活凝血的复合物。,应用促凝剂,:,维生素、止血芳酸等。维生素能促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以加速凝血。,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降低血液温度。,除钙剂:柠檬酸钠与,Ca,2+,形成不易电离的可溶性络合物血,Ca,2+,;,草酸铵或草酸钾与,Ca,2+,结合成不易溶解的草酸钙血,Ca,2+,。,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表,3-3-4,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方法,(,四,),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表,3-3-5,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说明,凝血系统能激活纤溶系统,凝血因子,的激活启动了凝血过程,稍后还能启动纤溶系统的活动,;,纤维蛋白也能激活纤溶系统,凝血系统能抑制纤溶系统,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能抑制凝血酶的活性,;,纤溶酶还能分解多种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正常时两者处于动态平衡,既能在血管破裂处迅速发生凝血,以参与止血过程,又能保持血液在血管内通畅流动,表,3-4-2 ABO,血型系统与,Rh,血型系统的比较,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血型,分为四种,:A, B, AB, O,分为两种,: Rh,阳性 和,Rh,阴性,血型的天然抗体,有,(,先天产生,),无,但可后天获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特点,不能透过胎盘,能透过胎盘,人群比例,A,B,O,各约占,30%,AB,约占,10%,Rh,阳性约占,99%, Rh,阴性约占,1%,交叉配血,室温下可观察到交叉配血结果,需在,37,才能观察到交叉配血结果,输血反应,发生快,为立即输血反应,发生慢,为延迟输血反映,溶血反应,直接溶血,:,为血管内溶血,由抗原,-,抗体直接引起反应,以血红蛋白尿为主,间接溶血,:,为血管外溶血,凝集的红细胞逐渐被巨噬细胞破坏,以高胆红素血症为主,表,3-4-3 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Rh,阴性病人,Rh,阴性母亲,起初血中抗,Rh,抗体,无,无,致敏阶段,致敏方式,首次输入,Rh,阳性血液,首次孕育,Rh,阳性胎儿,结果,可产生抗,Rh,抗体,可产生抗,Rh,抗体,反应阶段,反应诱因,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结果,可发生血液凝集,-,溶血反应,可能使胎儿发生血液凝集,-,溶血反应,产生溶血性贫血,临床意义,避免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避免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表3-4-4 输血的原则,输血的原则,说明,检查血型,坚持输同型血,安全输血,每次输血前必须做交叉配血实验,可排除,ABO,血型系统中的亚型, Rh,阴性病人已产生抗,Rh,抗体等可能引起的输血反应,无同型血时,异型慎输,O,型血可输给其他各型,AB,型血可接受其他各型血,但量要少,速度宜慢,还应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提倡成分输血,可增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还能节约血缘,第四章,概念:,等容收缩期,心动周期,搏出量,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期前收缩,代偿间隙,房室延搁,中心静脉压,主要理论:,1.心脏泵血过程和原理,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各时相离子基础,3.影响动脉血压因素,4.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5.窦弓反射过程及其意义,表,4-1-1,心脏泵血过程,心动周期分期,持续时间(,s),压力比较,瓣膜开关,心室容积,血流方向,心房:心室:动脉,房室瓣,动脉瓣,心缩期,0.3s,等容收缩期,0.05,房,室,动脉,关,关,不变,快速,射血期,0.1,房,动脉,关,开,减小,心室到动脉,减慢,0.15,心舒期,0.5s,等容舒张期,0.07,房,室,室,室,0.84,下降,部分肺泡灌注不足,生理无效腔增加,可引起机体缺氧,0.84,下降,部分毛细血管灌流未通气的肺泡,功能性动,-,静脉短路增加,可引起机体缺氧,表,5-4-1,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之比较,比较内容,外周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部位,颈动脉体(主要调节呼吸),主动脉体(主要调节循环),延髓腹外侧头端和尾端的浅表部位,感受细胞,颈动脉体,型细胞,特殊的神经细胞,适宜的刺激物,PO2,、,PCO2,、,H+,H+,(,CO,2,H,2,OH,2,CO,3,H,+,HCO,3,-,),对缺氧的敏感性,较敏感,感受的是氧分压,并不是氧含量,不敏感,对,PCO,2,突然改变反应的潜伏期,较长,较短,第六章,概念:,消化,吸收,胃排空,容受性舒张,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胆盐的肠肝循环,分节运动,主要理论:,1.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2.消化期胃液的分泌及其调节机制,3.胰液的成分及作用,4.小肠为什么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表,6-1,几种主要消化液的成分和作用,消化液,分泌量,主要成分,作用,唾液,1-1.5L/d,6.6-7.1,水、无机盐,湿润溶解食物;清洁口腔,溶菌酶,杀菌,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胃液,1.5-2.5L/d,1-1.5,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使蛋白质变性;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杀菌,胃蛋白酶原,水解 蛋白质,粘液,保护胃粘膜,内因子,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胰液,1-2L/d,7.8-8.4,碳酸氢盐,中和胃酸,提供小肠消化酶活动的适宜环境,多种消化酶,促进营养物质的完全消化,胆汁,0.8-1L/d,6.8-7.4,胆盐、胆固醇、胆色素,促脂肪消化;促脂肪吸收;促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促胆汁的自身分泌,小肠液,1-3L/d,7.5,多种消化酶,促进营养物质的 消化,水,稀释消化产物,有利于营养物的 吸收,表,6-2,消化道的主要运动形式,运动形式,概念,备注,咀嚼,由咀嚼肌顺序收缩所组成的复杂的反射动作,吞咽,是使食物从口腔进入胃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紧张性收缩,胃肠平滑肌缓慢而持续的收缩,其他运动的基础,容受性舒张,进食后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的肌肉舒张,使胃容纳较多食物,是胃特有的运动形式,胃的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蠕动,消化道平滑肌顺序性收缩,形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是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蠕动冲,小肠中进行的一种速度较快,传播较远的蠕动,分节运动,是小肠的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分节或袋状推进运动,是由一个结肠袋或一段结肠收缩,把肠内容物送到下段的运动,袋状往返运动,是由结肠环行肌无规律的收缩运动,可将肠内容物向两个方向作短距离的位移,但不向前推进,集团蠕动,大肠进行的一种速度快,向前推进距离远的强烈蠕动,表,6-3,消化管的运动的形式与作用,运动形式,主要作用,口腔,咀嚼,切割,磨碎食物,促进食物与唾液混合,吞咽,(,食管也参与,),推送食物入胃,胃,容受性舒张,容纳和贮存食物,紧张性收缩,增加胃内压,控制胃内容物排出,;,促进食物与胃液混合,;,推送食物,保持胃的形状和位置,蠕动,促进食糜与胃液混合,;,磨碎食物,;,推进和控制固体物排出,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小肠,紧张性收缩,促进食糜与小肠液混合和推进食物,分节运动,促进食糜与小肠液混合,;,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促进吸收,;,也可推进食物,蠕动,推进食物,速率慢,距离短,蠕动冲,推进食物,速率快,距离长,大肠,多袋推进运动,促进肠腔内容物混合,推进食物,袋状往返运动,促进结肠内容物双向短距离位移,集团蠕动,推进肠内容物,速率快,距离短,第八章,概念:,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渗透性利尿,水利尿,肾糖阈,球管平衡,主要理论:,1.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2.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其调节,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调节,影响因素,滤过率的变化,滤过膜,滤过膜的孔径,滤过率(血尿),滤过膜带负电荷,滤过率(蛋白尿),滤过膜面积,滤过率(肾炎),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滤过率(大失血),血浆胶体渗透压,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囊内压,滤过率(结石、肿瘤),肾小球血浆流量,滤过率(中毒性休克),表,8-2-1,影响滤过的因素,(,小结,),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重吸收的总结,一、,Na,+,重吸收,部 位,量,机 制,特 点,近曲,小管,60-70%,初段主动,(,管腔膜,Na,+,-X,偶联转运,管周膜,Na,+,泵,),后段被动,(,顺电位差经细胞旁路,),定比重吸收,(,泵,-,漏现象,),不受调节,髓袢,升支,25-30%,细段被动,(,顺浓度差,),粗段主动,(Na,+,-K,+,-2Cl,-,同向转运体复合物,),降支细段对,Na,+,不通透,重吸收量与尿浓缩机制有关,远曲管集合管,10%,管腔膜,Na,+,-Cl,-,交换,管周膜,Na,+,泵,无泵,-,漏现象,受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重吸收的总结,二、,H,2,O,重吸收,部 位,量,机 制,特 点,近曲,小管,65%,被动,(,渗透作用,),细胞旁路,水通道,球,-,管平衡,不受调节,髓袢,15%,降支细段被动,(,渗透作用,),升支对水不通透,远曲管集合管,10%,9.3%,被动,(,水通道,),远曲管初段水不通透,受,ADH,调节,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大,而终尿量主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表,8-5-1,醛固酮与抗利尿激素之比较,项目,醛固酮,抗利尿激素,来源,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作用部位,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作用机制,进入上皮细胞内,通过基因表达生成醛固酮诱导蛋白,与管周膜上受体结合,增加管腔膜上的水通道,从而增加水的通透性,作用,保钠排钾保水,抗利尿,;,升压,调节途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血钾增加,血钠下降,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 大量出汗,饮水减少,使血浆晶体渗透压增加,使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急性大出血,脱水,使血容量下降,使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血压下降,使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表,8-5-2,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泌尿功能的因素,项目,影响因素,作用及机制,神经调节,肾交感神经,收缩肾小球毛细血管,调节其血浆流量,刺激近球细胞分泌肾素,激活,RAA,系统的活动,直接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氯和水,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增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醛固酮,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分泌钾,心房钠尿肽,促进氯化钠和水的排出,自身调节,小管液溶质浓度,渗透性利尿,球,-,管平衡,近球小管对滤液的重吸收率总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第九章,概念,:,明适应,暗适应,视敏度,视野,近点,简化眼,主要理论,:,1.,视近物眼的调节,2.,两种感光系统及其功能,表,9-2-4,视近调节的三重反应,视近反应,机制,神经支配,晶状体曲率,增加,睫状肌收缩,副交感纤维(动眼神经),瞳孔,缩小,瞳孔括约肌收缩,副交感纤维(动眼神经),视轴,会聚,眼内直肌收缩,躯体运动纤维,近视眼,远视眼,老花眼,散光眼,原因,成像,视力,矫正,远物,近物,远物,近物,眼球前后径过长,;,折光力过强,视网膜前,很少或不用调节即可成像在视网膜上,不能看清,近点较正视眼近,凹透镜,眼球前后径过短,;,折光力过弱,视网膜后,焦距过长,成像于视网膜后,看不清,经调节后能看清,近点较正视眼近,凸透镜,晶状体弹性下降,视网膜上,视网膜后,能看清,不能看清,看近物时戴凸透镜,看远物不戴眼镜,折光面各经纬线的曲率不一致,混合性散光眼,有的焦点落在视网膜前,有的落在视网膜后,不能看清,不能看清,柱面镜,表,9-2-2,眼折光缺陷及其矫正,项 目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分 布,视网膜黄斑部 视网膜周边部,联系方式,视锥,:,双极,:,节细胞,=1:1:1,视杆,:,双极,:,节细胞,=,多,:,少,:1,(,呈单线式,分辨力强,) (,呈聚合式,分辨力弱,),感光色素,有感红、绿、蓝光色素,3,种 只有视紫红质,1,种,(,不同的视蛋白,+,视黄醛,) (,视蛋白,+,视黄醛,),种族差异,鸡、爬虫类仅有视锥细胞 鼠、猫头鹰仅有视杆细胞,适宜刺激,强光 弱光,光敏感度,低,(,强光兴奋,),高,(,弱光兴奋,),分 辨 力,强,(,分辨微细结构,),弱,(,分辨粗大轮廓,),专司视觉,明视觉,+,色觉 暗视觉,+,黑白觉,视 力,强 弱,(,中央凹为主,) (,向外周递减,),结构特征,功能作用,1.,两种感光细胞的结构、功能比较,(,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蜗管(耳蜗,),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感受器,适宜刺激,传入神经,中枢,传出通路,效应,基底膜上的螺旋器,声波传入内耳,引起毛细胞与盖膜相对移位,蜗神经,皮质颞叶,听觉,囊斑,头部位置改变及直线减速、减速运动,前庭神经,皮质前庭投射区,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肌紧张改变,位置觉,壶腹嵴,角加速、减速运动,前庭神经,皮质前庭投射区,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肌紧张,眼震颤,表,9-4-2,膜迷路各部的功能,第十章,概念:,EPSP,IPSP,牵涉痛,脊休克,去大脑僵直,主要理论,:,1.EPSP,和,IPSP,的作用及其产生原理,2.,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组成,特点和功能,3.,小脑的功能,4.,下丘脑的功能,5.,睡眠的两个时相特点及其意义,表,10-2-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之比较,项目,EPSP,IPSP,突触前神经元,递质,突触后膜离子流,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氯离子内流,突触后膜电位值,结果,兴奋性神经元,兴奋性递质,+ + +,+,减少,(,去极化,),突触后神经元容易产生动作电位,(,兴奋,),抑制性神经元,抑制性递质,+ +,增大,(,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难以产生动作电位,(,抑制,),表,10-2-2,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与突触传递之比较,项目,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递质受体,作用,乙腺胆碱,N2,受体,终板膜去极化,乙腺胆碱及其他多种递质,N1,受体及其他多种受体,突触后膜去极化,(EPSP),或超极化,(IPSP),兴奋传递,1:1(“,全,”,或,“,无,”,式,),一次神经冲动释放的乙腺胆碱量多,足以使肌膜产生一次动作电位,不是,1:1(,有总和,),一次神经冲动释放的乙腺胆碱量少,不足以使突触后膜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电突触,无,有,2.,化学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主,),K,+,通透性,Cl,-,(,主,),K,+,通透性,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IPSP,EPSP,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项目,化学性突触传递,神经纤维传导,方向,速度,性质,变化的特征,可总和性,代谢水平,易疲劳性,对外界影响的反应,后放现象,兴奋节律,单向传递,较慢,有突触延搁,电,-,化学,-,电变化,突触前膜释放递质,使后膜产生分级性局部电位,进而引起动作电位电变化,可以总和,较高,容易疲劳,易受环境改变及药物的影响,可能有后放,可改变,可双向传导,快,均匀,电变化,以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导,符合,”,全或无,”,规律,不能总和,较低,不易疲劳,不易受内环境改变的影响,无后放,不改变,(,按,1:1,传导兴奋,),表,10-2-3,化学性突触传递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之比较,神经递质,分布,受体,生理效应,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肽类递质或嘌呤类递质,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自主神经节节前纤维,躯体神经纤维,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胃肠道壁内神经丛神经纤维,M,M,N1,N2,1,2,1,2,ATP,受体,缩瞳,心脏抑制,内脏平滑肌收缩,(,括约肌舒张,),腺体分泌增加,.,部分血管,(,如软脑膜动脉,分布在外生殖器的血管等,),舒张,汗腺分泌,骨骼肌血管舒张,节后神经元兴奋,肾上腺神经元分泌儿茶酚胺,骨骼肌收缩,兴奋为主,(,但内脏平滑肌舒张,),为突触前膜受体,调制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为主,(,但心肌兴奋,),支气管平滑肌舒张,骨骼肌血管舒张,胃肠平滑肌舒张,表,10-2-5,主要的外周神经递质,项目,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抑制,性质,突触前神经元,突触联接方式,递质释放,抑制部位,电位变化,突触后膜兴奋性,潜伏期,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生理意义,属于去极化抑制,兴奋性神经元,轴,-,轴突触,(,至少有,3,个神经元联系,),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仍为去极化,(,不产生,IPSP),不变,较长,较长,(100-200ms),仅对某种传入神经末梢产生抑制,调节传入神经元的活动,全面控制传入感觉信息,参与皮质脑干的下行抑制活动,属于超极化抑制,抑制性神经元,轴,-,体式或轴,-,树式突触,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降低,较短,较短,(10ms),突触后神经元胞体的所有兴奋性冲动均可受抑制,调节传出神经元的活动,使神经元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的神经元活动更协调,表,10-2-7,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之比较,10-3-1,两 种 感 觉 投 射 系 统 的 比 较,项目,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接受的冲动,传入神经元接替,丘脑转接核,传导途径,投射部位,阈下兴奋的总和,感觉与皮质定位,作用,相互关系,有特异性(接受各个特定的感觉冲动),少,感觉接替核、联络核,有专门传导途径,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主要止于第四层,再转而与大锥体细胞胞体形成突触联系),阈下兴奋易总和,产生扩布性兴奋,有点对点的联系,能产生特定的感觉,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是非特异性传入冲动的来源,无特异性(接受脑干上行激动系统冲动),多次更换神经元,故对麻醉药物敏感,髓板内核群,无专门传导途径,弥散投射至大脑皮层各区(止于大脑各细胞,在大范围内与皮质神经元树突形成突触联系),阈下兴奋不易总和,但能改变神经细胞的兴奋状态,无点对点的联系,不能产生特定感觉,但能维持觉醒,维持觉醒,是产生特定感觉的基础,表,10-3-2,大脑皮质感觉功能定位,感觉,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特点,体表感觉,第一体感区,(3,1,2,区,):,中央后回,左右交叉,: (,除头面部是双侧性外,),;, 倒置分布,:(,除头面部是直立外,),;,精细正比,:,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呈正比,第二体感区,:,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双侧性投射正立安排,能对感觉作粗糙分析与痛觉关系密切,肌肉本体感觉,中央前回,(4,区,),运动区,内脏感觉,第一,二体感区,运动辅助区及边缘脑,视觉,枕叶距状裂上,下两缘,一侧皮质接受同侧眼颞侧视网膜和对侧眼鼻侧视网膜的投射,听觉,颞上回和颞横回,双侧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嗅觉,海马回沟及附近皮质,味觉,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的下侧,表,10-4-3,肌梭和,腱器官之比较,项目,肌梭,腱器官,性质,肌肉长度感受器,肌肉张力感受器,检测目的,检测运动量,检测运动速度,与梭外肌关系,与梭外肌并联,与梭外肌串联,对肌牵拉敏感性,对肌肉被动牵拉敏感,对肌肉主动牵拉敏感,传入纤维,a,、,类,b,类,对,a,神经元作用,使,a,运动神经元兴奋,使,a,运动神经元抑制,肌肉效应,引起同肌兴奋反射,引起同肌抑制反射,表,10-4-5,小脑的结构和功能,项目,前庭小脑,脊髓小脑,皮层小脑,分部,绒球小结叶,前叶和后叶中间带,后叶外侧部,神经纤维联系,与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有往返纤维联系,发出前庭脊髓束下行到脊髓,前叶,:,接受脊髓小脑束的传入纤维,视,听觉的传入信息,发出顶核延脑束到网状结构,后叶中间带,:,还接受脑桥投射的纤维,发出纤维到红核及大脑皮质运动区,经桥核和丘脑外侧核与大脑皮质形成反馈环路,;,经红核和下橄榄核形成自身反馈环路,;,经网状结构等下行到脊髓,功能,维持平衡,前叶,:,调节肌紧张,后叶中间带,:,协调随意运动,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损伤后症状,站立不稳,前叶,:,肌张力减退或增强,后叶中间带,:,肌张力减退,意向性震颤,共济失调,丧失精巧运动的能力,表,10-5-1,下丘脑的主要调节机制,功能,传入,整合区,体温调节,皮肤冷感受器,下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下丘脑前区,:,对温度升高起反应,下丘脑后区,:,对温度降低起反应,),儿茶酚胺类的神经内分泌调控,与情绪有关的边缘区,下丘脑背侧和后部,升压素的分泌,渗透压感受器,视上核和室旁核,催产素的分泌,乳房,子宫,视上核和室旁核,经,TRH,的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婴幼儿温度感受器,室旁核及临近区,经,CRH,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边缘系统,网状结构等,室旁核,经,GnRH,的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对雌激素敏感的下丘脑细胞,视前区及其他,经,PIF,和,PRF,的催乳素,乳房触觉感受器,弓状核,其他区,经,GHRH,的生长激素,未知感受器,室周核,弓状核,饥饿,瘦素感受器,腹内侧饱中枢,外侧摄食中枢,渴,渗透压感受器,外侧视上核,性行为,对雌,雄激素敏感细胞,前脑腹侧下丘脑,雄性动物梨状皮层,防御反应,(,恐惧,愤怒,),感觉器官及新皮层,弥散在边缘系统和下丘脑,各种生物节律的调控,经视网膜下丘脑纤维的,视交叉上核,表,10-5-2,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中枢部位,主要作用,说明,脊髓,初级中枢,可完成基本的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勃起反射等,.,但不精确,不能完全适应生理需要,脑干,基本中枢,延髓,:,基本生命中枢,(,心血管活动,呼吸,消化等中枢,),脑桥,:,呼吸调整中枢,长吸中枢,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脑干网状结构,:,交感神经活动中枢,下丘脑,较高级,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摄食中枢及饱中枢,;,调节水平衡,;,调节垂体激素的分泌,;,影响情绪反应等,大脑,最高中枢,边缘叶,:,影响情绪反应,(,杏仁核,);,影响摄食行为,(,杏仁核等,);,参与记忆活动,(,海马,);,影响其他自主神经反应,维持个体和种族生存,新皮质,:,对内脏活动有调节作用,小结,:,表,10-5-3,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概况,分部,功能,脊髓,有上行和下行的传导束,传导感觉与运动的神经冲动能完成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基本反射,如屈肌反射,牵张反射,血管张力反射,脑干,延髓,接受来自脊髓的信号,整合后发送到小脑和丘脑,;,有调节循环和呼吸等功能的基本生命中枢,;,前庭核是调节躯体运动反射的重要中枢,脑桥,接替延髓和高位脑之间,延髓与小脑半球之间,大脑与小脑之间的神经冲动,;,有角膜反射中枢,呼吸调整中枢和长吸中枢,中脑,接替脊髓与丘脑之间的感觉冲动,小脑皮质与脑桥,脊髓之间的运动性冲动,;,上丘是光探究反射中枢,下丘是声探究反射中枢,顶盖前区是瞳孔对光反射中枢,脑干网状结构,有各种内脏活动的调节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呕吐中枢和吞咽中枢,);,有非特异性的上行激动系统和上行抑制系统,参与调节睡眠与觉醒活动,小结,:,表,10-5-3,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概况,分部,功能,丘脑,有各种特定感觉,(,嗅觉除外,),冲动接替核,传到大脑皮质产生特定感觉,;,接替到大脑皮质的非特异性冲动,以维持觉醒状态,;,具有某些粗略的感觉分析功能,;,接替大脑皮质的运动性冲动,下传到脊髓,下丘脑,经丘脑接受内脏的感觉信息,控制自主神经 系统的活动,;,含有调节体温,摄食,饮水等中枢,;,通过它与脑垂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解剖关系,;,与边缘脑系统共同参与情感性生理反应,小脑,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抑制肌紧张,协调躯体运动,大脑和边缘脑系统,有接受和处理感觉信息的部位,(,躯体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等,);,通过锥体系为自发性运动发动运动性冲动,(,躯体运动区,语言区,);,有联络区,以产生感觉信息,贮存记忆及处理复杂问题,;,有联络纤维,联合纤维和投射纤维,;,是大脑皮质调节内脏活动的主要部位,;,有控制情感活动的部位,;,海马和记忆有关,第十一章,概念:,激素,允许作用,应急,应激,主要理论,:,1.,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调节,2.,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及其调节,3.,胰岛素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下丘脑调节肽,腺垂体激素,靶内分泌腺,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生长抑素,催乳素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促黑激素 释放因子,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生长素,催乳素,促黑激素,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表,11-2-1,下丘脑腺垂体系统分泌的激素,表,11-3-1,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作用,分泌过多对机体的影响,分泌不足对机体的影响,代,谢,产热效应,产热增加,基础代谢率增加,;,体温偏高,基础代谢率减少,;,体温偏低,糖代谢,既促进糖的吸收和肝糖原分解,又促进糖的利用,进食后血糖增加,(,可有糖尿,),脂肪代谢,既促进肝脏合成胆固醇,又增加胆固醇的降解,血胆固醇下降,血胆固醇增加,蛋白质代谢,促进肌肉肝和肾的蛋白质合成,(,小剂量时,),大量时促进分解,蛋白质分解增加,蛋白质合成下降,引起细胞间粘蛋白增加出现黏液性水肿,各,系,统,神经系统,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下降,小儿智力下降,心血管系统,兴奋心脏,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稍低,易患冠心病,其他,对消化系统,增加食欲和对食物的吸收,;,对生殖系统,可维持正常性欲和性功能,;,对内分泌系统,可促进胰岛素,/,糖皮质激素和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甲亢患者有腹泻、女性月经失调和男性性功能减退等表现,生长发育,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尤其是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小儿生长发育停滞,脑细胞发育不全,引起痴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