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国元:学校文化建设(2014-12-23重庆)

上传人:dja****22 文档编号:243350345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桑国元:学校文化建设(2014-12-23重庆)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桑国元:学校文化建设(2014-12-23重庆)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桑国元:学校文化建设(2014-12-23重庆)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00,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Pedagogy,),*,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00,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00,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课程改革深化,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1,请您思考:,当前学校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什么?,2,引言,基础教育的四根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世界教育变革的共同趋势在目标上表现为:减少知识总量,降低知识难度,腾出时间、空间发展学生能力、人格,使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既要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中国人,又要培养能尊重人类文化差异、理解人类普遍价值观和具有世界胸怀的新型国际人。,3,政策背景,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健全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4,时代背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云时代,5,时代背景,6,21,世纪的关键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即专家思考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即复杂交流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即运用想象和发明的能力,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7,21,世纪的关键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指导,社交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生产能力和绩效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感,8,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互相激荡、碰撞的时代,各种文化并存并相互影响。,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维护着本民族的特性,在其固有的轨道上发展,同时又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创了世界文化“全球化又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文化的碰撞与冲突无处不在,而融合与创新也日益加深。,各种文化之间的联系、影响和冲突越来越深刻影响着历史进程,因而,多元文化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多元文化背景,9,1,多元文化促进了教育思维的变革,多元文化是一种新思维,它要求人们从传统的一元式思想方法转变到多元式思想方法。,从宏观上看,多元的教育思维方式就表现为学制、学校类型、课程、教学模式等多个领域的多元化;,从微观上看,表现为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课程实施等多个方面的多元化。,10,2.,多元文化加快了教育民主化的进程,教育民主与多元化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教育民主意味着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均等、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多元文化教育可以确保来自不同种族、不同弱势群体的受教育者均获得平等一致的受教育机会,而且可以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与课程建构中融入更加广泛的种族观与民族观。,11,通过课程改革,带动学校教育模式从“精英主义教育”走向“大众主义教育”。,教育应该的责任:求得每一位学生的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3.,多元文化对学校文化革新提出了多样化要求,12,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衡:,信仰上的理想主义色彩已经淡化,世俗化倾向加强;,形成了人们道德观念的真空感,使一个本来有序的社会道德评价体系和审美体系开始解体分化;,政治意识淡漠;,群体间平等的意识增强;,13,转型社会,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第一,依附型社会向自主型社会转型,强调个体充分发展,个体对血缘群体和地缘群体的依附性逐渐减弱。,第二,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型。价值传播体系、生存生活空间及其活动主体的相互关系。,第三,强调稳定型的社会向强调发展型的社会转型。发展应是常态。,第四,非竞争型社会向竞争型社会转型。强调通过竞争规则来释放社会能量、缓和社会矛盾。(高考;市场经济),中国转型与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14,学校文化变革的价值,“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我们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苏霍姆林斯基,“破窗理论”,犯罪学家凯琳,15,“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把学校所在地“小庄”改为“晓庄”,寓以“日出而作”之意;该校背靠老山,陶行知又把它改为“劳山”,寓以“劳力上劳心”之意,使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罩上了他的生活教育思想之光。,陶行知,16,一、学校课程体系重构中的矛盾,17,(一)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矛盾,课程的基础性通常反映国家意志,具有较高的规定性和统一性;课程的选择性强调适应人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18,(二)时代性与现实性的矛盾,课程的时代性要求课程内容体现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但现实是学科内容与时间矛盾突出,课程要求需要控制,难以体现时代性要求。,19,(三)整体性与学科性的矛盾,课程的整体性要求体现教育方针,根据目标要求,平衡各学习领域、各学科的学习时间与内容。,课程的整体性表现为对学习领域的整体规划,包括对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规划。,20,(,四,)普遍性与特色性的矛盾,如何立足于学校办学理念、传统与特色,实现课程的特色化?,21,(,五,)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矛盾,课程是什么?学校文化如何能有效体现在课程中?,22,二、通过学校文化建设促进课程体系重构,23,种种误解,学校文化成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堆砌。,学校文化成了醒目的标语。,“创建学习型学校”;“使每一天都有意义”;“以爱育爱”,名言警句。,整齐划一的言行、着装。,24,文化是流淌在指尖却抓不到挥不去的东西,是萦绕在心头却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是走在校园内,从空气中都能感受到却难以恰当指代物的东西,有人说,这是一条活动着情感、社会习俗和群体行为的河流,永远不断地在学校内部流淌着,25,26,显性成分,做事的方式,(,待客的方式、成员间的互动方式、上下级的互动方式、处理问题的自动化行为,),学校的图腾、标语,学校的建筑和布置,典礼与仪式,榜样与故事,课堂教学行为,27,隐性成份,学校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学校成员行为和价值观的前提和假设,制度化行为的动机,学校传统,教学风格与特色,28,29,一是学校的使命。学校存在的理由和价值:(,1,)学校为谁服务?(,2,)学校将提供什么服务?(,3,)学校拥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二是学校发展的愿景。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是学校共同体成员心目中对学校的发展愿望和理想追求。,三是学校的育人目标。既要考虑共性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和要求,又要注意特色的体现,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与其他学校不同的个性特色。,学校办学思想凝练,30,三、学校课程方案研制,31,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对国家课程进行重组、调整与整合后所形成的校本化的,课程体系,。,32,(一)学校课程方案内涵,是对学校课程的近期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实施方法、管理评价、实施保障等可操作性措施的,整体规划,;是对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整体规划,。,33,(二)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1.,学校课程计划是实现课程领导力的重要载体,(,1,),课程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学校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它包括对课程的规划、建设、引领、实施、管理和评价的能力。,(,2,),学校课程领导力需要优秀的,校长为核心,。但课程领导力决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事情。,学校的每个成员都是有意义的建构者。,34,(三)实践国家、地区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1,、课程内容的充实、重组和选择,2,、课程结构的适当调整,3,、课时安排的自主性,4,、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自主性,35,(四),学校课程方案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意义,通过设置共同课程,形成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通过设置选择性课程,提供个性化学习过程,发展学生不同基础。,课程计划决定着教师的基本任务:包括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对学校而言,是学校文化展示的窗口。在计划的逐年完善中,形成,学校特色,,积淀文化,使学校逐步发展为,特色学校。,36,课程研制基本原则,基于政策,基于学校,基于研究,基于对话,37,(二)框架内容,1.,学校背景分析(历史、传统、办学理念),2.,学校课程目标,3.,课程结构,4.,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5.,专题教育安排,6.,课程实施,7.,课程评价与管理,38,2,、学校课程目标,(,1,)学生培养目标:可从学校特色目标角度;分年级目标角度;细化课程方案目标角度;等。,(,2,)课程建设目标,:,可从三类课程整体设计角度;学校薄弱或特色学科角度;课程建设某个环节的角度,等。,(,3,)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从教师课程能力、专业发展等角度描述。,39,3,、课程结构问题,着重描述课程的整体面貌,(,框图或表格,),不同学段对于三类课程实施侧重点有所调整。,在课程结构中增加体现学校特色的新元素,40,41,4.,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1,)三类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2,)学校一日活动,(,3,)一周活动安排,(,4,)学校一学期(或一学年)活动安排,(,5,)学校专题教育安排,(,6,)课程表设计,42,5.,课程实施,首先,,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实施与管理要给予不同的要求;对于每个工作要求,要有具体的措施和载体来落实。,其次,学校要关注对教学五环节,教研组等问题。,最后,,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学校各个管理部门,各门学科和各项工作的系统运作与协调。,43,学校课程方案的自我完善,评价维度,指标,观测点,评价工具,评价主体,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1,、课程目标与学校自身条件、课程改革思想,整体课程发展要求相符;,2,、课程计划的规范性,有效性,操作性与系统性;,3,、课程计划的特色,学校学年课程计划文本的设计,学校课程计划评价表,学校课程建设的相关专家小组,课程开设准备与投入评价,1,、教师知识基础与师资准备状况;,2,、教育设施、教学材料的准备情况;,3,、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准备情况;,?,?,?,课程实施过程评价,1,、教师的教学态度;,2,、教师的教学方法;,3,、课堂教学状况观察;,4,、学生对课程实施的评价,?,?,?,课程实施效果评价,1,、学生学业成绩;,2,、学生的满意度与参与度;,3,、家长的满意度;,4,、同行教师对课程本身及其课程实施效果的看法,?,?,?,44,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开发实施问题,国家驱动的校本课程开发,1,在国家框架范围内“做自己的事情”,2,突破、改变和超越国家课程计划框架以适应学校的特定需要,3,接管国家的课程开发项目,使其演变为完全的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内部驱动的校本课程开发,1,服务于学校自身明确的课程目标的,,长期的、整体的课程创新,2,应对即时的教学需求,,短期的、局部的课程创新,45,(三)学习借鉴有国际影响力的课程,如,国际文凭组织推出的系列课程:,特色,:,批判性思维,,既懂本国实际又了解世界事务的,国际人,高中的,IB,文凭项目课程,:,16,19,岁的“大学预科文凭项目课程”,通往世界名牌大学的通行证;,MYP,课程,,,11,16,岁的中学项目课程;,PYP,课程,,3,12,岁的小学项目课程,46,课程领导力,47,(,1,),课程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学校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它包括对课程的规划、建设、引领、实施、管理和评价的能力。,(,2,),学校课程领导力需要优秀的校长为核心。但课程领导力决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事情。学校的每个成员都是有意义的建构者,。,48,(,3,)课程领导力提升的途径与策略,关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的哲学思考,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顶层设计能力,课程研制、实施和评价能力,49,学习培训队伍建设学科研究评价研究与实施,(,1,)学习培训:学习方案学习案例,达成共识,(,2,)队伍建设:专业队伍兼职队伍。,(,3,)学科建设:单元目标学案研究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分层作业水平考试;,教研组建设教师发展。,(,4,)评价研究与实施:命题统计分析诊断改进,(,5,),形成合力,50,学校课程变革的系统性,学校,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学校科研,规划与实施,评价,实施方案,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学校,课程方案,学科教学,进度安排,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作业训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课堂教学,评价方案,51,学校文化变革和课程改革现状与需求分析技术:,SWOT,52,53,把握重构方向,54,1.,把握课程方案的基本要素,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1,)课程目标:编制依据目标结构。,(,2,)课程结构:三类课程三个层次三种形态。,(,3,)课程设置:规定与选择科目与经历。,(,4,)课时安排:总课时领域课时学科课时。,55,2,把握课程标准的结构和关键,(,1,)结构,学科定位和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56,2.,把握课程标准的结构和关键,(,2,)关键,内容结构:内容模块整体要求阶段要求。,能力要求:过程方法能力。,行为要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行为规范。,实施要求:学科规范学习方式资源应用。,评价要求: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式。,57,案例:数学课程标准,把握数与运算、方程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的,整体要求和分阶段要求,。,经历抽象出数的过程,积累数的感性认识;经历从实际情景提出计算问题的过程,积累四则运算的感性认识;经历从实物抽象出图形的过程,积累图形特征的感性认识;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积累统计的感性认识。(,数学感性认识,),58,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数与量、四则运算与数量关系、常见图形与统计图表的过程,积累数学事实与数学探究活动经验。,(数学探究),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比较、分析、综合、类比,进行抽象、概括、判断、推理;逐步提高运用数与量表示生活情景中的事物,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解决,),59,4.,提高课程指导力的建议,目标结构设置课时管理评价,目标:概括性,针对性,规范性,操作性。,结构:三类课程,专题教育,学年活动,特色。,设置:基础性,均衡性,选择性,综合性。,课时:规范性,灵活性,整体性(一日活动)。,管理:制度建设,过程管理,档案积累。,评价:课程评价,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价。,60,反思,中国校长在教育教学变革中的自主权是什么?,结合您学校的实际,您未来关于学校文化变革,/,课程变革的计划?,61,结语:展望未来学校发展,课程,=,未来,课程文化体现学校文化,文化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一切为了学生!,62,谢谢!请批评指正!,桑国元,Guoyuan.,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