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复习整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304307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读》复习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论语选读》复习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论语选读》复习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选读,复习,2010,浙江高考真题,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解答此题有两个层面,第一是写出,论语,中与之相仿的句子,得,1,分。除上面答案中已经列举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外,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的,只要是原文皆可。答题与分是:写出原文一分,指出相同,1,分。分析流畅,2,分。,考生,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与欧阳修,朋党论,所表达的思想基本一致,君子因为道义结识在一起,而小人以利益为目的才相聚在一起,因为君子与小人有不同的利义观,所以他们才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评析:此答案引用,论语,中的句子正确,且能够把,论语,和,朋党论,串联起来分析,表达通顺,得,4,分。,大多数考生引用句子是正确的,但出现了错别字,因此扣,1,分;只是把两个句子解释一下而不进行分析,又要扣,1,分。,2011,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孔子: 韩非子:,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孔子: 韩非子:,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以法治国,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24,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2011,浙江样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甲,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3,(,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分),(,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3,分),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3,(,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分),(,1,)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1,分),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3, (,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3,分),(,2,)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2011,浙江样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乙,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24,不正确。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2011,浙江样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4,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孔子和墨子都主张以爱待人。,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4,分),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尊尊”“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传承文化、提升思想,政治,一 为政以德,二 克己复礼,三 待贾而沽,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学习与教育,十 学以致其道,十一 诲人不倦,十二 高山仰止,十三 沂水春风,修身,五 仁者爱人,六 君子之风,七 求诸己,八 周而不比,九 出辞气远鄙倍,哲学,十四,中庸之道,十五 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德治)思想,均贫富含义,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4,、反对横征暴敛,5,、“足民”、藏富于民,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2.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对统治者的具体要求:,正身,强调正身(善)及其效果,德政的手段:,正身(庄、孝慈)、教民、举贤,孔子的德治思想:,爱民,富民,教民,举贤,正己。,重点问题,1,、“去食”和“富之”有没有矛盾?,没有矛盾。“去食”是特定语境下对“教民”的强调。,2,、如何理解“均无贫”的“均”?,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强调“各得其分”。,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3,、“政”“德”“刑”“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政”和“刑”重在制裁惩罚;“德”和“礼”重在鼓励和熏陶。前者是法治思想,后者是德治思想。,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为什么“羿善射,奡荡舟” ,却“俱不得其死然”?为什么“禹,稷躬稼”却有了天下?,前者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后者用德政来治理国家。通过对比,强调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不能达到德治的效果。,2,)孔子根据什么说南宫适是君子、是尚德之人?,孔子的政治主张: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德治。,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礼乐崩坏,(“无道”,要恢复“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礼的规范,(秩序,孝悌,报恩),复礼办法,(克己,正名),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外在表现。,重点问题,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也就是所谓的,“色难”。,重点问题,“,君君臣臣”要如何理解?,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在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强调臣有义务,君也有义务。不像宋儒将君臣义务绝对化。,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重点问题,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社会现实,(社会转型,出世和入世),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事例),孔子的,精神心态,(循礼卫道,力求用世,有责任感,孤独前行),重要问题,1.,如何理解“沐浴而朝”和“不敢不告”?,“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不敢不告”一方面说明他对周礼的,虔诚,,,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同:忧国忧民,异:孔子济世,(用世),隐士避世,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2,、如何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但是从斗争策略上说还有欠缺。,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了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后世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起着巨大的鼓舞作用和榜样作用。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政治”板块总结,对,统治者,的要求:为政以德。,对,一般人,的要求:克己复礼。,孔子,的政治品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仁”是,修身要务,。,泛爱众而亲仁。,“仁”的,基本内涵,。,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具体实践,。,为仁,由己,:,近取譬,泛爱众,不拘小信。,孔子的“仁”以,“孝悌”为根本,,以,“忠恕”为具体内容表现,。通过,近取譬喻,,,以己及人,,最终实现仁者爱人。,重要问题,1.,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体现了他怎样的“仁爱”观?,“,仁”的高标准是看,对社会的贡献,,,不能只讲小谅小信。,2,、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孔子的“仁爱”观和墨子的“仁爱观”有何区别?,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君子之风,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君子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君子修养,基本内容,:,志于道,杀身成仁,仁以为己任,。,君子,修养目标,:,仁者,智者,勇者,乐以忘忧。,君子修养必须处理好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质”与“文”的关系。,重要问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韩非子,则认为君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1,、如何理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重要问题,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表达孔子,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境界。,快乐的本源在于,精神家园的固守,3,、“质”与“文”的关系。,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子贡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文,犹,质,也(文质兼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重要问题,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察人之道,明辨君子和小人:考察三所,观过知仁。,待人之道,躬自厚,以直报怨,言人分开。,交友之道,直谅多闻,适可而止,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周而不比,),重要问题,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2,、,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1,、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2,、看人从不片面出发,而是详细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3,、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要客观公正地待人。,重要问题,“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但是,“以德报怨”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如果是小怨,当然可以以德报怨,比如朋友之间的有些小误会不妨宽容一点,超然一点,。“以直报怨”即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生的效率和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和,宽容心,。,3,、,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老子主张“报怨以德”,孔子却主张“以直报怨”这是否违反了儒家的忠恕之道?,重要问题,修身板块总结,仁者爱人:“仁”是个人的行动准则。,君子之风:仁人的精神风貌。,周而不比:在人际交往中实践“仁”。,学习教育专题,诲人不倦:,各种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高山仰止:,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课堂实录,礼乐治国的思想。,诲人不倦,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案例,教师风范,有教无类,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诲人不倦,述而不作,诗教礼教,激励式教学,重要问题,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和“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有矛盾吗?,“,性相近也,”,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重视实践。“唯上知,”,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孔子重视“因材施教”,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如何理解其“述而不作”的思想?,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和保守的政治文化思想是相适应的。“述”是整理古代文化典籍,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作”。,高山仰止,本课展现孔子的人格之美。,1.,富有“使命感,”。(不忘职责),“归与”之叹,2.,具有“亲切感,”。(关心学生),对子路:提醒其注意“好勇”。,对颜渊:“天丧予”之悲痛。,对伯牛:“斯疾”之叹。,对子游:莞尔,3.,具有“崇高感,”。(学生赞颂),颜渊叹圣 子贡驳武叔,沂水春风,这是一次课堂实录。,讨论话题:,礼乐治国,。,师生,表现,:,子路,勇而直,争强好胜,冉有,谦而容,留有余地,公西华,谦而退,年少知礼谦恭,曾皙,从容洒脱,孔子,循循善诱,平等待人,雍容儒雅。,重要问题,孔子为什么曽皙的想法深表赞同?,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2,、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三子之志是治国手段,曾点之志是最高境界,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中庸,是一种看待万物的世界观、总体思想:承认矛盾,又要调和矛盾,“中”,恰到好处的把握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庸”,有“用”的意思,有“平常”的意思。,中庸的表现,A,、强调处事有“,度,”,B,、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中义,C,、强调,和,为贵,但要以,礼,节制,中礼,中庸的精神实质,适度 和谐平衡,就是和而不同,和:,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孔子心目中的反中庸形象,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子曰:“,乡原,,德之贼也。”,重要问题,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和谐。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小人是永恒不变的吗?,君子与小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小人取人长,补己短,不断进步,就会成为君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