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43041623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西省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西省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学情检测试题(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一个“柔”字,切中要义,味道全出。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在一档节目中就特地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她由“儒”字的“柔”这一本义出发,加以阐释,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儒”字中含一个“需”字,“需”有“等待”之义。孔子就说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孔子这里说的其实就是“需”的意思,它体现的显然是一种等待的姿态。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在描述一位华侨时说:“他是个中国人,有极好的耐心,能等待和忍耐。”这的确典型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品性。韩素音在参观走访了中国内地之后,曾经感慨道:“我在这里重新发现了中国的弹性它所固有的柔顺性,这使它不受外界危机的影响,同时也使它克服一次又一次动乱。”因此,我们虽说“儒者柔也”,但并不是说柔就是软弱无力,就是废弃一切作为。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俗话说“水滴石穿”,就是“以柔克刚”的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其实,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譬如,老子说:“上善若水”,他还说“弱者道之用”,此所谓“弱者”指的就是水的柔弱。他又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中因此蕴含着大道理。管子就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成为什么样子的形状,但正是因为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这正是“道”的品格。更为重要的是,它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以水来比喻道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的意义是双关的:一方面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让人们能够由此及彼地去领会“道”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又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借助于水的“至柔”的性格来凸显道德的品性。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之间,是有极深的渊源关系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在这里,不妨比较一下古典技术同现代技术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的分野,我们从中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柔性特点。这种文化取向塑造出来的古典技术,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例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采取因势利导、巧夺天工的办法,而不是采取逆自然而行的办法,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它可以涝排洪、旱蓄水,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来对水加以调节。(选自何中华通过水的意象体味儒之柔,有删改)材料二:易经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易者变也,易经主旨是万物皆变。水变化多端:水无定形,随境而适;水有三态,常温为水,低温结冰,高温化汽,云雨雾露霜雪雹皆水之不同形式。水无处不在:土壤中含水,岩石中有结晶水,植物从根到叶皆含水,动物从头到脚皆含水,人体含水量高达60以上。无处不在的水千变万化,我们的祖先可能首先从水的变化中悟出万物皆变,这成为千古不易之哲理。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其结构却非常简单。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是自然界最简单的化合物之一。这阐明一条重要的哲理:宇宙万物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自简单。古今中外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均深谙此理。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爱因斯坦说:“更简单的理论,涵盖更多不同内容,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这才是更令人信服的理论。”皆此之谓也。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师从善动之水可以益智,这种“智者乐水”和“智者动”的说法很容易获得认同。不过,仁者也是乐水的。海纳百川,水与仁者均具有包容性,此其一。孔子曰:“仁者人也。”仁者普济众人,水惠及一切生物。每逢大旱,禾苗枯焦,赤地千里,一场甘霖普济众生,此其二。孔子还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凡事不可走极端。水适度有益,过多则成灾;正如父母关爱子女有利其健康成长,溺爱则反害之。论语说:“过犹不及。”此乃至理,水的哲学岂能例外?回顾生物进化史,从一个共同祖先不断分化出各种物种,水在每个环节都起到关键作用。对生物起源目前尚无定论,陆地起源说、深海起源说、宇宙起源说众说纷呈,有待验证。但无论何种起源都离不开水。水是一切生物所必需,无水则无生物。水孕育出一切生物,此乃至仁大爱。明乎此理,仁者怎能不乐水?仁者、智者携手悠游于山水之间,既乐山又乐水,仁智兼备,相得益彰。(选自沈致远水的哲学,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待时而动”的儒家君子就像柔弱的水一样有极好的耐心,具有“弱德之美”。B中国传统文化里,儒家和道家都注重以水喻道,因为水的“柔性”具备双关的意义。C先辈可能从水的变化悟出万物皆变的道理,哲学著作易经中阐释的道理与之相似。D陆地起源说、深海起源说等关于生物起源的各种定论都确定生物起源离不开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观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文化中儒家柔性的特征可以从中国人认识自然、社会交际的方式中观察、感知。B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认为复杂的宇宙万物都源自简单,越简单应用越广阔。C现代技术在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D行为不极端,懂得隐忍包容、普济众人,崇尚“至柔”的人可以说仁智兼备。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句子中的“水”意象没有体现“弱德之美”的一项是(3分)A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B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C水利万物而不争,人傲于世而不顺D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我们“以水为师”的理由。(6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 分)文本一:忆 母张秀亚母亲的祖籍是浙江,她出生于该省一个县城中陈姓世家。据陈氏家谱所载,陈家历代都有科第功名。母亲生长于浓郁的书香气氛中,喜读诗书,工绘事,尤长于刺绣。记得她曾以青色缎子为我缝过一个眼镜盒套,上面按她自己描出的图样,绣出了一枝幽兰,婉娈飘逸,生动如真。父亲生前曾指着那看似临风飘拂的兰叶向我说:“你也许可以读一点书,但像你母亲这样好的针线,你这个女儿是学不来了。”母亲的长处我学不来的是太多了,岂止是刺绣呢。逊清末年,先外祖父出仕故都,携眷北上,遂落户幽燕。母亲于十九岁时归先父青公。她心性纯厚,事翁姑极孝,平明即起,侍二位老人盥漱,并每日为二老细心调治羹汤,向不假手婢仆,这一方面由于她极富孝爱之情,一方面由于她一手烹调的饭莱,先祖父母觉得极为可口,以至于他们的一日三餐,不肯再让家中的别人来煮。这么一来,那时还极年轻的、身体并不太健壮的母亲,常常在厨下为油烟呛得发咳,却引起了妯娌们的不满与妒忌,但她一味地沉默忍耐,以免贻白发高堂不欢。父亲常年宦游在外,偶尔年节才回来几天,柔顺的母亲为了侍奉年迈不良于行的祖母,一直未随父亲赴任所,她置身于大小数十口的大家庭中,凡事谦让容忍,从不做口舌的争辩。记得黄昏上灯以后,伯母们常在我们这一房的窗户外边,故意说些尖刻的话。瑟瑟的寒风吹过敷着桐油的纸窗,她们的声音清晰可闻,而窗子的这一边,是灯影下独自低头揾泪的母亲。我那时还小,不大懂事,但此情此景,使我发怔,只像一段小木头桩子似的贴立在母亲身边,竟不知说些话来安慰她。母亲生性恬静,曾数年不出街门,每天只忙着侍奉翁姑,并教导孩子们读书。犹忆儿时,晨风拂面,母亲常常在种植着很多石竹花的院阶前,拿一个矮小的凳子让我坐在她面前,教我读方块字。我年幼贪玩,趁母亲一个不留意,就溜回屋中,一只小鼠似的钻在那大木床的下面,躲藏了起来。母亲未受过新式的教育,但却极了解儿童心理,对我并不高声责骂,却静静地来到那古老的大木床前面,以极其柔和的声调说:“方才巷中墙外,来了一个卖桃子的,嘴里不停地吆喝着,桃啊,桃啊,卖桃啊!”她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以吟唱的调子,模仿着那卖桃子小贩的吆喝声,其实哪里有什么卖桃子的经过,慈爱而明智的她,只是利用“桃”与“逃”(学)二字的同音,向我这个小顽皮提出亲切的“警告”罢了。我匍匐在那黝黯的大木床下,听来听去心中也觉得不是滋味。末了终于慢吞吞地自那木床下爬了出来,额发上沾满了尘灰,那样子一定非常可怜而又可笑。母亲并不呵斥我,却一把拥我入温暖的怀抱中,以纤长的手指握住我的小手,继续像说故事似的教我欣赏那有图有文的方块字。她就以这种充满了爱的教育方式,引发了我的读书兴趣。浅薄的我,如今常常喜欢说什么书页中的芬芳,其实那芬芳却是来自母亲最初教我读书时,清晨庭院中花坛前的丛丛石竹!母亲白天忙于家事,教我读书,晚间又忙着为喜欢她活计的长辈做衣服。我更记得一次午夜醒来,一盏煤油灯荧然地亮着,耳边清晰地传来母亲手中的剪刀、尺子的声响,户外雪深,窗子上一片冷冷的照眼清光,母亲正呵冻为祖母赶着做皮袄呢。我眨眨眼睛,又在那清脆的刀尺声中入梦了,也不知道那晚母亲是何时才入睡的,母亲真是贤孝的典型。母亲出身富足之家,但生性淡泊,常常喜着一袭素色衫子同玄绸的褶裙。我是幺女,没有看到父亲口中常说到的“眉清目秀”的年轻时代的母亲,但那中年时着了朴素衣裙的母亲,在我们孩子们的眼里已是很美的了。母亲自奉甚俭,但天性仁厚,往往拿出陪嫁的首饰来济助贫困的邻妇,偶有空闲,她常常拉着孩子的手不厌重复地殷殷训诲:“不要羡慕不义的富贵,不要喜欢占人家的便宜,尽量少去想他人的过失。常保持心里的一片纯净。”今母亲虽已逝世,而慈音未杳,她的语声,仍时时在我耳畔萦绕(节选自种花记)文本二:一个文艺工作者,是应投身于繁闹的市场中,抑或是退居到心灵的内室?作品的广度与深度,多少年来,一直是萦绕我内心的一个问题,终于,我得到了一个解答,作品兼有广度与深度当然是最理想的,而与其失之广泛、浮泛,又何不将题材浓缩,试着写得真挚而深沉?玛利韦伯终其一生未曾离开她的阁楼;蒙田则半生徘徊于他的方砖塔前;而美国当代画家安德鲁怀斯,生平亦未离开他的故乡一步,他的作品却向我们展现出新的深度。有些好事者曾经请求他去描绘他们认为美的东西,他却静静地说:“那些东西可能是美的,但是,我得深深地感觉到它才成啊!”写自己所熟稔,所深知的,所深深感觉到的,一直是我多少年来写作的信条。我始终认为,如果仔细去体认,家中一堵短墙上的砖头,也许就是一部壮丽的编年史!我永不敢去写一些别人认为惊心动魄,而对我自己却极其陌生的东西。我只想在我所知道的,所能领略的范围内,挖掘得深一些,更深一些,不是吗?文学的庄严任务,原只是发掘富丽的人性!(节选自种花记代序)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先用父亲的话赞美母亲的巧手,再用“母亲的长处我学不来的是太多了,岂止是刺绣呢”过渡,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B作者紧扣文题,捕捉记忆中几个典型的场景,以深情的文字回忆母亲,讲述感人的故事,塑造母亲的形象。C妯娌们对母亲的不满与妒忌,是因为母亲做的饭菜太可口,她们也希望有像母亲那样的厨艺。D文末用母亲对孩子的教诲结束全文,母亲虽已去世,但慈音未杳,萦绕耳畔,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6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在塑造母亲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还通过父亲的评价侧面烘托形象。B景物描写往往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如“瑟瑟的寒风吹过敷着桐油的纸窗”表现了母亲内心的宁静与恬淡。C“石竹花”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展示了母亲教我识字的美好环境,同时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D文中穿插了一些文言词汇,如“工绘事”“逊清”“揾泪”等,既让意思言简意赅,又使表达古朴典雅。7文本二中,作者认为作品应“将题材浓缩,试着写得真挚而深沉”。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分析文本一中“真挚”和“深沉”的体现。(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文本一: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 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选自庄子)文本二: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 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节选自吕氏春秋 壅塞)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王因怒而诎杀之 / 又使人往视齐寇 / 使者报如前 / 宋王又怒诎杀之 / 如此者三 / 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B宋王因怒而诎杀之 / 又使人往视 / 齐寇使者报如前 / 宋王又怒诎杀之 / 如此者三 / 其后又使人往视 / 使者遇其兄 / C宋王因怒而诎杀之 / 又使人往视齐寇 / 使者报如前 / 宋王又怒诎杀之 / 如此者三 / 其后又使人往视 / 使者遇其兄 / D宋王因怒而诎杀之 / 又使人往视 / 齐寇使者报如前 / 宋王又怒诎杀之 / 如此者三 / 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 / 遇其兄 /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石,古代容量单位,一石五斗;又是重量单位,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五石”共六百斤。B樽,古代的盛酒器。与之类似的器具还有壶、爵、角、觥、觚、叠、杯、卮、缶等。C“遗之女乐”与“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遗”字的意思相同。D“乡之先视齐寇者”与“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乡”字的意思不同。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惠子种出了能够容得下五石的大葫芦,但因为盛不了足够多的水,做成瓢又没有用,所以就把它打破了,庄子因此批评他不善于使用大东西。B宋国人有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药方,但仅百金就卖掉了,庄子在文中叙述此事,旨在批评惠子与这个宋国人都是见识不通达之徒。C戎王没有识破秦缪公赠送歌舞队和厨师的阴谋,日夜不停地吃喝玩乐,若有谁提醒他有秦军进犯的危险,他还惩罚谁,这导致其最终被活捉。D最后那个察看齐寇的使者,想到报告实情会被处死,不报告实情也会立刻被处死,所以不知该怎么办,后来在其哥哥的启发之下谎报了军情。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2)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12材料二与材料一中“庄子曰”所领起的语句在论证上有怎样的异同?(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314题。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注】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B首联“参横斗转”既照应诗题,也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之意。C尾联作者说九死不恨,意为无恨也无希望,表达遭贬蛮荒的悲愤无奈和心灰意冷。D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14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5补写下列句子空缺部分。(12分)(1)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2)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中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两句,与其中的“小学”相对的是“大学”大学之道阐述了大学的“三纲”,即“ , , ”。(3)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是: , , 。(4)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安好的重要性。(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大同,一座深远而厚重的城市,三代京华,两朝重镇,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九大古都之一。云冈大佛,悬空古寺,北岳恒山,御河碧波.人文历史与自然风景在这里_。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在这里,高山与碧水相依,大佛与古刹遥望,城镇与乡村共荣,人们漫步在青石小路,轻抚青灰色的城墙,恍然间与历史打了一个照面才感盛夏,忽而已秋,云冈石窟门前却_,热度不减,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游客们越来越关注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对每一尊佛像、每一个故事都_。文物保护是“留根”,更是“护魂”。云冈研究院正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以文化传承赓续民族团结根脉,以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如何保护好历史资源,传承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大同市按照首先开展文物调查、建立古建筑保护信息库,然后组建由文物管理和古建施工等单位组成的文保团队,最后保护利用文物、让古建筑焕发新光彩的规划进行文物保护工作。大同全力抓好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7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小题。儒道思想之所以能够互补, 。但这种差异又不是截然不同的,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一般而言,道家比较偏重于哲学问题, ,强调顺应自然,超越世俗;儒家偏重于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强调人格完善,责任担当。儒家虽然侧重讲“人道”,但道家侧重讲“天道”,实际上他们身上都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追求儒家理想,兼济天下,锐意进取; ,独善其身,淡泊名利。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儒家虽然侧重讲“人道”,道家侧重讲“天道”,但实际上他们身上都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B虽然儒家侧重讲“人道”,道家侧重讲“天道”,但实际上他们身上都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C虽然儒家侧重讲“人道”,道家侧重讲“天道”,但实际上他们身上都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的心态。D虽然儒家侧重讲“人道”,但道家侧重讲“天道”,实际上他们身上都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的心态。20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仇璋问:“君子有争乎?”子曰:“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文中子魏相篇材料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学情检测高二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答案】1D 2B 3D 4水具有至柔至刚的特性。水的形态万千,阐明万物皆变的哲理。水的结构简单,揭示出宇宙复杂源于简单的哲理。水不走极端,滋养万物而不争,具有包容性。水孕育万物具有普惠性。【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D.“关于生物起源的各种定论”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说“对生物起源目前尚无定论,陆地起源说、深海起源说、宇宙起源说众说纷呈,有待验证”,有关生物起源的各种学说有待验证,不是定论。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认为”错误。原文是“爱因斯坦说:更简单的理论,涵盖更多不同内容,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这才是更令人信服的理论”以偏概全。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弱德之美”在材料一第四段,表现在“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成为什么样子的形状”等。A.“水在瓶”体现水无固定形状,符合“弱德之美”。B.“善下”体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很明显体现水的“弱德之美”。C.“利万物”都很明显体现水的“弱德之美”。D.只是借水抒写对时光的感慨。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以水为师”的理由就是找出水的优点。材料一第四段指出,“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第三段也说“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俗话说水滴石穿,就是以柔克刚的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由此可见,水具有至柔至刚的特性。材料一第四段说“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成为什么样子的形状,但正是因为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这正是道的品格”;材料二第一段也说“水变化多端:水无定形,随境而适”“无处不在的水千变万化,我们的祖先可能首先从水的变化中悟出万物皆变,这成为千古不易之哲理”。由此可见,水的形态万千,阐明万物皆变的哲理。材料二第二段说“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其结构却非常简单”“这阐明一条重要的哲理:宇宙万物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自于简单”。由此可见,水的结构简单,揭示出宇宙复杂源于简单的哲理。材料一第四段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中因此蕴含着大道理”。由此可见,水不走极端,滋养万物而不争,具有包容性。材料二最后一段说“水是一切生物所必需,无水则无生物。水孕育出一切生物,此乃至仁大爱”。由此可见,水孕育万物具有普惠性。(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 分)【答案】5C 6B7“真挚”指写自己所熟稔,所深知的,所深深感觉到的。文本一中“真挚”主要体现在写自己亲眼看见、亲身经历并有独特感受的有关母亲的事件。“深沉”指发掘富丽的人性。文本一中“深沉”主要体现在从母亲普普通通的生活琐事中展现美好的品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她们也希望有像母亲那样的厨艺”分析不正确。她们是妒忌母亲深受先祖父母信任。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的表达技巧,体会思想情感的能力。B.“表现了母亲内心的宁静与恬淡”说法不正确。“瑟瑟的寒风吹过敷着桐油的纸窗”表现环境的安静,也烘托母亲被伯母们嘲讽的凄凉与无奈,从“灯影下独自低头揾泪的母亲”中可见并非宁静与恬淡。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鉴赏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分析“真挚”和“深沉”的具体含义,通过分析,可知文本二“写自己所熟稔,所深知的,所深深感觉到的,一直是我多少年来写作的信条”是对“真挚”的解释。然后结合文本一的具体内容分析。文本一第3段“先祖父母觉得极为可口,以至于他们的一日三餐,不肯再让家中的别人来煮。这么一来,那时还极年轻的、身体并不太健壮的母亲,常常在厨下为油烟呛得发咳,却引起了妯娌们的不满与妒忌,但她一味地沉默忍耐,以免贻白发高堂不欢”,第6段“她就以这种充满了爱的教育方式,引发了我的读书兴趣。浅薄的我,如今常常喜欢说什么书页中的芬芳,其实那芬芳却是来自母亲最初教我读书时,清晨庭院中花坛前的丛丛石竹”,第7段“我更记得一次午夜醒来,一盏煤油灯荧然地亮着,耳边清晰地传来母亲手中的剪刀、尺子的声响,户外雪深,窗子上一片冷冷的照眼清光,母亲正呵冻为祖母赶着做皮袄呢”等内容都是写作者自己亲眼看见、亲身经历并有独特感受的有关母亲的事件,体现了作品的“真挚”。文本二“我只想在我所知道的,所能领略的范围内,挖掘得深一些,更深一些,不是吗?文学的庄严任务,原只是发掘富丽的人性”是对“深沉”的解释,“深沉”是指发掘富丽的人性。文本一中作者所写自己亲眼看见、亲身经历并有独特感受的有关母亲的事件,都写的是母亲普普通通的生活琐事,但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琐事中却展现着母亲美好的品质,富丽的人性,比如面对妯娌们的挖苦否定母亲隐忍不发,是深沉的;“母亲自奉甚俭,但天性仁厚,往往拿出陪嫁的首饰来济助贫困的邻妇,偶有空闲,她常常拉着孩子的手不厌重复地殷殷训诲:不要羡慕不义的富贵,不要喜欢占人家的便宜,尽量少去想他人的过失。常保持心里的一片纯净。今母亲虽已逝世,而慈音未杳,她的语声,仍时时在我耳畔萦绕”,母亲的为人以及对我们的教育是深沉的。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8C【解析】“使者”是宋王的使者,不是齐寇的使者,由此排除BD两项。派人去“视”视的是齐寇,不是“使者”,在“使者”后面断开,“遇其兄”就没有了主语,由此排除 AD两项 。9A【解析】一石是十斗 。10D【解析】“不报告实情也会立刻被处死”文中无据 。【11题详解】(1)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把越人打得大败 。 【重要词语:“有难”(发兵侵犯吴国、发动了战争) ,“将” (做将领、领兵打仗) 各1分,句意3分】(2)秦军果真到了,戎王喝醉了而卧在酒樽旁边 ,最终被秦军擒住 。 【重要词语:“卒”(最终) ,“禽”(擒) 各 1 分 ,句意 3 分】【12题详解】相同点:都是先提出论点,再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论证。不同点:材料二是总分结构 ,材料一中庄子的话则是总分总结构 。 (第一点2分 ,第二点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3选C。【解析】C项,“悲愤无奈”和“心灰意冷”错,“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本诗表现了诗人遇赦的喜悦心情和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14题详解】注释中说“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该诗回顾了诗人被流放到南方的经历,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首联“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热爱生活,坚强勇敢,面对厄运和挫折,不消极不屈服,充满信心和希望。颔联“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此句深层含义是你们那些“居心不净”的小人掌权,“滓秽太清”,弄得“苦雨终风”,天下怨愤。如今“云散明月”,还有谁“点缀”呢?且“本澄清”一句也大有深意,它暗示出诗人品性清明高洁,受尽磨难,依旧保持。尾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九死”,多次死去的意思。“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把九死一生的贬谪经历当做一次奇妙的远游,写出了诗人的乐观豁达,超然豪迈。【答案】热爱生活,坚强勇敢,面对厄运和挫折,不消极不屈服,充满信心和希望。品性清明高洁,受尽磨难,依旧保持。乐观豁达,超然豪迈,把九死一生的贬谪经历当做一次奇妙的远游。(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5(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知着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4)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答案】16交相辉映(或:相映生辉) 游人如织(或: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兴趣盎然(或兴味盎然)17大同市按照规划进行文物保护工作,首先开展文物调查、建立古建筑保护信息库,然后组建由文物管理和古建施工等单位组成文保团队,最后保护利用文物、让古建筑焕发新光彩。 18使用排比,从多角度具体展现了此地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交汇、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风貌,节奏鲜明,抒情意味强烈。使用拟人,将历史比拟为人,漫步于此,窥见历史,似见故人,表达灵动逼真,突出此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第1处填“交相辉映(或:相映生辉)”,表现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在这里相互映照,更增添了光彩。游人如织:形容游人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密密麻麻。第2处填“游人如织(或: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门庭若市)”,表现来此的游人很多。兴趣盎然:对某种事物或问题兴趣浓厚的样子。第3处填“兴趣盎然”,表现游人兴致高,兴趣浓厚。【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第1步提炼出句子的主干句“大同市按照规划进行文物保护工作”,独立成句。第2步根据上下文意思,把“规划”的三个长定语改写成三个短句:首先开展文物调查、建立古建筑保护信息库;然后组建由文物管理和古建施工等单位组成的文保团队;最后保护利用文物、让古建筑焕发新光彩。第3步检查这三个句子是否有逻辑顺序问题,如果有再加以调整,最后整合成四个短句。【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要了解排比和拟人修辞手法所具有的特点及其表达的效果。然后根据语言环境体会这两种修辞手法在此处表达所起的作用,比如内容情感方面,结构上下文方面,语气语调转换方面,最后分条整理,并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高山与碧水相依,大佛与古刹遥望,城镇与乡村共荣”运用三个“与”的句式,构成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把大同人文与自然的美展现出来。“与历史打了一个照面”把“历史”人格化,在此,游人似乎与历史不经意间碰面,形象地表现出此处能窥见历史,如同见到故人的亲切感受,更能突出大同历史文化底蕴的深远而厚重。19C20是因为他们存在着差异 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又尊奉道家哲学【19题详解】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关联词应位于主语的前面,“虽然”要放在“儒家”的前面。二是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在“超然通达”后加上“的心态”。三是不合逻辑。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连接内容不符合逻辑,将“但”放在最后一小句前面。故选 C 。【20题详解】第空,此处填写“儒道思想之所以能够互补”的原因,结合“但这种差异又不是截然不同的”分析可知,是因为存在差异,故可填写“是因为它们存在着差异”之类的句子。第空,此处为照应句,照应“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句式的表达应为“特别是.与.的关系问题”;根据“强调顺应自然,超越世俗”可知,这个关系应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故可填写“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之类的句子。第空,根据前文“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可知,此处阐述儒道对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分号前说的是儒家,分号后应说道家,故可填写“又尊奉道家哲学”之类的句子。四、写作(60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一是仇璋与孔子的对话,意思是,仇璋问:“君子有所争吗?” 孔子说:“见到有私利的事争着辞让,听到符合正义的事争着去做,有缺点错误争着改正。”材料二是道德经上的话,意思是: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从两段材料来看,话题应该是“争与不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首先,争的进步意义。争不可避免、争无所不在,若我们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必将被时代抛弃。争对个人的意义: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争对个人的激励鞭策作用,让人不再懈怠;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争使人更勇敢;争能增强人的自信心;争激发个人潜力。争对社会家国的意义:争使大家各呈奇技,各出精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敢于争,直面争,在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其次,不争是一种态度。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然决然的放下与洒脱。不争是万千阅历后的看破,饱经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不争是一种转向,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关注金钱名利转向精神心灵。不争还是一种清醒,一种达观,一种自信,是内心的不执不迷,不贪不念。最后,辩证看待“争与不争”。争什么,不争什么;该争则争,该不争则不争;把握争与不争的度;争与不争是一种智慧。考生可以选取其中任何一种角度来写作。立意:1.争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2.不争是一种超脱和自信的表现。3.争是为了不争。第 15 页 共 15 页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