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导读第一篇1

上传人:gb****c 文档编号:243041026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论》导读第一篇1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资本论》导读第一篇1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资本论》导读第一篇1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资本论导读,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1,绪论,资本论第一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里的生产过程是直接生产过程。是从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统一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对剩余价值的榨取过程。第一卷主要围绕这一过程而展开。,第一卷正文共有7篇25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第一篇,分析商品与货币。,第二大部分,第2到第6篇。是第一卷的主要部分。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的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第二篇分析货币转化为商品。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篇论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第六篇分析工资问题。,第三大部分,第三篇,主要论述资本的积累过程。剩余价值不断转化为资本,促使资本数量日益增加和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地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出来,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不断扩大和日益尖锐,最终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代替。,2,资本论第一卷在整个资本论四大卷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首先,第一卷所阐述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和决定的意义,它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基础。,其次,资本论阐述的资本生产问题,也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它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本质及其秘密,它构成了资本论的核心部分。没有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没有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第三,资本论第一卷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阐述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其被代替的规律。,3,第一篇 商品与货币,本篇分三章,第一章 商品,第二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和商品流通。,这里的商品是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元素的形式,即撇开了资本的特性后的抽象的、简单的、一般的商品。,第一篇分析的是商品和货币。讲的是价值实体和价值形式的关系。中心是论述劳动价值论学说。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而剩余价值理论又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4,第一篇三章环环相扣。第一章讲商品。商品是一个矛盾体。商品的内在矛盾表现为外部的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对立运动,并人格化为商品所有者在交换过程中的矛盾。第二章讲交换过程。普通商品转化为货币商品的过程,即货币形成的过程。,第三章论述货币的各种职能。论述了与货币相联系的商品流通。这里马克思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逻辑方法。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等等方法。,5,第一章 商品,马克思在第一章论述的是商品,是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劳动价值论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为了便于理解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对商品的矛盾进行了分析。其中有四对是商品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具体劳动同抽象人类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与人格的物化的对立。(见135页)。第五对矛盾是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形式:即使用价值形式与价值形式的矛盾。,6,第一节讲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第二节,讲劳动两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第三节讲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即价值形式的发展。第四节指出商品拜物教秘密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以及由这对矛盾引起的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这五对矛盾是互相联系着的。有一种内在的逻辑。,价值实际上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91页注27)在商品经济中,物的关系总是同人的关系纠缠在一起。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在一起,并且以物的形式出现。,7,1.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这里马克思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之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1) 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从商品开始。(第47页一段话),首先,资本论的论述是从商品开始,这种思维逻辑的进程正是客观历史的反映。,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过生产商品而剥削劳动者的方式。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是通过占有奴隶全部生产物的形式来占有奴隶的剩余劳动。在封建社会,封建主是通过地租的形式来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通过生产商品的形式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第三,商品孕育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一切劳动产品和劳动力都是商品,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8,(2)商品的有用性使它成为使用价值。(4749页),第二段开始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是一个物,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使用价值的质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不同种的商品具有不同的效用。一个商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在消费中实现的。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物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学研究的范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9,(3)商品中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形成价值。(4954页),在分析使用价值后,开始分析商品矛盾的另一个方面价值。它是本节的重点。讲了以下几个问题:价值的形式(交换价值)、价值的实体、价值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形式。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量的关系或比例。,各种使用价值能按一定的比例交换,说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东西。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包含着人类劳动。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10,交换价值的内容是价值,即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现象形态,价值才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物。,使用价值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性质。价值则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是商品所特有的性质。使用价值对商品来说是必要的前提,但是体现着社会生产关系的价值却是使产品成为商品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价值作质和量的分析。价值的实体是劳动,价值量由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来计量。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52页)。解释,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规定性。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从商品交换的领域来说,按照凝结在商品中等量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来交换,即等价交换。,某个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解释)马克思用土地的丰歉、矿的贫富例子来说明。,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劳动时间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时间越少,该商品的价值也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越多,该商品价值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呈正比例变化,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呈反比例地变动。,12,(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一物有使用价值,不是劳动产品,不是商品(如空气、阳光、处女地);一物有效用,是劳动产品,但是不用于交换,也不是商品。(如地租、馈赠品);一物是劳动产品,但没有使用价值(废品),也不是商品。,所谓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13,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两重性,本节对生产商品劳动的分析。分三个部分:首先提出矛盾,再剖析矛盾的双方,最后论述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1)劳动两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5455页)。,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没有劳动两重性原理。马克思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劳动两重性原理。在此基础上说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中的一系列问题。,14,(2)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5557页),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具体劳动是由劳动的目的、操作方法、对象、手段和结果等不同而决定的。,商品生产存在有两个条件:一是由各种具体劳动表现出来的社会分工,二是劳动产品是私人产品。,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永久条件。,具体劳动不是它所生产的财富的唯一源泉。配第讲“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15,(3)抽象劳动形成价值(5759页),生产商品的劳动,如果把它的具体有用性质撇开,它们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这种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平均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定义。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是通过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形成的。,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是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抽象劳动是社会平均劳动的形式。平均劳动或社会必要劳动是在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的劳动。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要折合成平均劳动,然后他的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16,(4)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5960页),现在综合上面所述,说明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从三方面说明:,第一,形成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有意义的是从质的方面去考察,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有意义的是从量的方面去考察。,第二, 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是由劳动两重性引起的。生产力始终是有用的具体劳动的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变化,同样时间提供的使用价值量发生变化。价值量是由抽象劳动决定的。不管劳动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时间里的价值量是相同的。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力的变化,只会影响使用价值量的变化,不会影响价值量的变化。,如果从同一商品量来考察(不是从同一时间来考察),劳动生产力发生变化时,同量商品中所包含的抽象劳动呈反比例变化,劳动生产力越高,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越低。(用麻布与上衣的例子说明)。,第三,劳动两重性是商品两重性的根源。(见60页第二段)。,17,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前面两节主要讲了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实体。第三节再回过头来讲交换价值(即价值形式)。,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性,因此,它必然具有两重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本节分析商品矛盾外部表现的两重形式。,商品用其自然形式表现使用价值,这是可以看得见的。商品的价值是捉摸不到的,商品自身无法表现其价值,因此就需要用另一个东西来表现商品的价值。第三节专门研究价值形式。,研究价值形式的目的,在于通过价值形式的发展,揭示货币的起源与本质。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分析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马克思对简单价值形式作了详细和重点分析。因为他认为,简单价值形式中包含了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18,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用公式表示:,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吗麻布值1件上衣),(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20吗麻布=1件上衣,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表现的两极。麻布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把它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上衣上面。上衣处于等价形式,被动地成为麻布价值的表现材料,是麻布价值的等价物。,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处于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两极。没有相对价值形式,就没有等价形式。反之依然。同时它们又是互相排斥的。同一个商品不能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又处于等价形式。,19,(2)相对价值形式,a、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内容的是它的价值性质。两种商品在量上能够比较,是因为它们在质上相同。,这两种质上相同的商品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只有麻布的价值得到了表现,通过把上衣作为等价物,通过上衣来表现的。上衣所以能表现麻布的价值,因为上衣也是具有价值之物。麻布作为价值物,才能把上衣作为表现价值的材料。,等式中两种商品的内容都是价值,麻布的价值才能表现在上衣的使用价值上。麻布的价值无法表现在自身的价值中,所以麻布的价值必须表现在上衣上面。同样原因,上衣只能表现麻布的价值,不能表现自身的价值。麻布就是这样取得了与它的使用价值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20,b、相对价值形式量的规定性,价值形式不仅要表现价值,而且要表现一定量的价值。20吗麻布=1件上衣,麻布的相对价值量,不仅受到麻布价值量的影响,还要受到上衣价值量的影响。,表现商品价值量的等价物的量=商品的价值量/等价物的价值量。具体说来有四种情况:,、麻布价值变化,上衣价值不变,麻布的相对价值量与麻布的价值量成正比例变化。,、麻布价值不变,上衣价值变化,麻布的相对价值量与上衣的价值量成反比例变化。,、麻布的价值量与上衣的价值量按照同一方向、同一比例变化,麻布的相对价值量不变。,、麻布和上衣的价值按照同一方向不同比例,或者按照相反的方向变化,等等,可以根据前面三种情况推导。,相对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量变化了,相对价值量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相对价值量变化了,商品的价值量可能变化了,也可能没有变化。(这里可以联系到价格的情况)。,21,(3)等价形式,现在分析价值表现的另一极: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作为等价物的商品,只是以它的物的一定的量来表现另一个商品的价值量,则不表现它本身的价值量。,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二个特点: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第三个特点: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社会劳动的形式。,22,对于价值形式,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说:,5张床=1间屋,无异于:5张床=若干货币。,马克思认为这个公式闪耀着天才的光辉。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并没有把它们归结为抽象的劳动凝结。(7475页),23,(4)简单的价值形式的总体,综合考察。在价值形式中,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表现为外在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对立,即外化为使用价值形式与价值形式的对立。,某个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包含在这种商品对别种商品的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内。一个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它与另一个商品进行交换才能表现出来。没有交换关系,价值就无法表现,商品的内在矛盾也无法表现。,商品的价值形式或价值表现是由商品的价值本性产生的。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重商主义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是错误的。,(76页第二段),24,只有生产产品的劳动表现为该产品的价值时,劳动产品才转化为商品。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同时又是劳动产品的简单商品形式。商品形式的发展是同价值形式的发展一致的。,简单价值形式是胚胎形式。与一个商品的简单相对价值形式相对应的,是另一个商品的个别等价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价值形式由个别的价值形式过渡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25,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劳动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多,劳动产品不是偶尔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经常地与其他各种商品相交换,这样就由简单价值形式过渡到扩大的价值形式。,商品A (麻布)的价值不是表现在一种商品B(上衣)上,而是扩大地表现在一系列的商品上,就取得了扩大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是由商品A的一系列简单价值形式的总和构成,所以又叫做总和的价值形式。,26,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用公式表示:,Z量商品=u量商品B,或=v量商品C,或=w量商品D,或=x量商品E,或=其他,(20吗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40磅咖啡,或=1夸特小麦,或=2盎司金,或=1/2吨铁,或=其他(78页),2把石斧,5斤盐,1只绵羊= 1克黄金,3斤茶叶,其它种种商品,27,(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78、79页),现在一种商品,例如麻布的价值,不是偶然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而是表现在一系列的商品上面。每一种其他的物品都成为反映麻布价值的镜子。麻布价值第一次完全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种情况表明,不是交换调节商品的价值量,恰恰相反,是商品的价值量调节商品的交换比例。,(2)特殊的等价形式(79、80页),处于等价形式的是许多商品,每一种商品的自然形式都是一种特殊等价形式与其他特殊等价形式并列。,28,(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第一,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因为它的表现系列永无止境,并且是杂乱的。第二,这种缺点反映在等价形式上,一种商品有众多的特殊等价形式,每一个特殊等价形式之间是互相排斥的,还没有统一的等价形式。,把总和的简单价值形式倒转过来,就得到一般的价值形式。麻布的所有者用麻布交换各种物品,反过来其他各种物品的所有者用其商品交换麻布,其他各种商品的价值就表现在同一个第三种商品麻布上。扩大的价值形式转化为一般的价值形式。,29,C、一般的价值形式,1件上衣=,10磅茶叶=,40磅咖啡=,1夸特小麦 = 20吗麻布,2盎司金=,吨铁=,X量商品A=,等等,30,(1)价值形式变化了的性质,现在商品价值表现第一是简单的,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第二是统一的,表现在同一商品上,所以是一般的。,a、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和扩大的价值形式把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种或某些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上,一般的价值形式是把所有商品表现在唯一的一种商品(麻布)上。前两种价值形式是直接的物物交换,第三形式是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一般价值形式充分表现了价值的内容。所有商品与麻布交换,并不是取得麻布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以此为媒介换取所需要的使用价值。,31,在前两种形式中,一种商品要取得价值形式,是个别商品的私事,完成这件事不需要其他商品的帮助,在一般价值形式中,是所有商品世界共同活动的结果,它们的价值只能通过商品的这种社会关系来表现,它们的价值关系只能是社会公认的形式。,从相对价值量来考察,一般等价物使不同商品的价值量更易于比较了。,b、一般的等价形式,在一般价值形式上,等价物的三个特征进一步发展。,32,(2)相对价值与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价值形式两极的对立,在简单价值现实中是不固定的。在扩大价值形式中,每一次只有一种商品能够展开它的相对价值,因为其他一切商品与它相对立,处于等价形式。这里不能改变价值等式两边的位置。否则,价值等式的全部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在一般的价值形式中,等式两边的位置固定了下来。,(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一般等价形式是价值的本身的一种形式。因此,它可以属于任何一种商品。(86页),一般等价物会因时因地变化,只具有局部的和暂时的社会效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般等价物被固定在一种特殊商品之上,“商品世界统一的相对价值形式才获得了客观的固定性和一般的社会效力。”这种特殊商品就是货币商品,货币的地位最后被金所夺得。,33,D.货币形式,20吗麻布 =,1件上衣=,10磅茶叶=,40磅咖啡= 2盎司金,1夸特小麦,吨铁=,X量商品A=,前三种价值形式的更替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货币形式代替一般价值形式,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只是最后有金夺得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用货币表现一个商品的相对价值,就是价格形式。货币形式或价格形式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式。,“简单价值形式是货币形式的胚胎。”(87页),34,4、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价值的本质是被物的外壳掩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如果把体现在商品中的人和人的关系,颠倒地仅仅看成是物和物之间的关系,见物不见人,就是商品拜物教。人和物的颠倒就是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所在 。本节通过分析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以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两对矛盾来说明商品拜物教。,(1) 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生产关系的产物。(8893页),商品的神秘性不是来自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神秘性也不是来自价值规定的内容。价值是抽象劳动。第一,它在实质上都是人的脑,手、肌肉等等的耗费。第二,在数量上是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第三,一旦他们彼此为对方劳动,他们的劳动总要取得一种社会形式。这些都不神秘。,35,商品的神秘性来自商品形式本身。劳动产品一旦取得商品形式,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就取得了一种特殊社会形式。本来是同一性质的人类抽象劳动,在商品形式上却以商品具有价值这种物的形式表现出来;本来用劳动时间来计算的人类劳动力耗费,却以商品具有价值量的形式表现出来;本来是人和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却以商品与商品、物与物的关系表现出来。,商品的神秘性在于,人们在商品形式面前,把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看成是物的自然属性,把人的关系看成是物的关系。,商品拜物教的这种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为什么生产商品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会产生拜物教?在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私人劳动,另一方面是社会劳动。但是私人劳动并不直接就是社会劳动。这种劳动要通过它采取与自身直接对立的形式,即抽象一般性的形式,才能变成社会劳动。而劳动的抽象一般性又必须通过劳动产品的交换才能表现出来。,36,商品拜物教中的颠倒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商品价值的实体,即抽象劳动,总是凝结在物质外壳之中。生产商品私人劳动具有两重社会性,及具有社会有用性和社会均等性,在交换过程中表现为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的形式。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价值物化在使用价值中。价值实体被商品的物质外壳所掩盖,容易使人们把劳动产品的社会性质看成是产品的物质属性。,价值量的变动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是不以商品生产者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造成商品支配人的观念。,商品价值在它的形式上特别是在货币形式上,货币能直接与一切商品交换,好像金银本身的物质属性天然就是一般等价物。,商品拜物教的形成是由于生产商品私人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即私人劳动的社会等同性,采取价值、价值量和货币等特殊形式引起的。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生产社会的必然产物。,37,(2)没有商品生产的地方没有商品拜物教(9397页),在非商品生产的地方,人们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总劳动的一个部分。劳动不必通过价值的形式来表现,劳动时间不必以价值量的形式来表现,人与人在生产过程中交换活动的关系不必通过物的社会关系来表现。因此,不存在商品拜物教。,孤岛上的鲁滨逊的劳动,是个人活动的不同的具体形式,不存在商品拜物教。,欧洲封建社会的封建主自然经济中,存在着人身依附关系,也不存在商品拜物教。,在自给自足的农村家长制生产中,劳动是直接社会化的,不存在商品拜物教。,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即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也不存在商品拜物教。,人类的生产活动从没有商品拜物教,到有商品拜物教,再到消失,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社会公有的社会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才会消失。,( 注意两点:目前社会主义为什么没有消除商品拜物教?马克思对于宗教的理解与其他著名历史人物对宗教的理解的异同?),38,(,3)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拜物教观点(98102页),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了劳动价值论,但是他们没有劳动两重性学说,把价值、资本看作是永恒的,没有研究价值形式发展的历史,不了解价值的物的形式所掩盖的人与人的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拜物教的一个突出例子:说明自然物在交换价值中所起的作用。“价值是物的属性,财富是人的属性” (101页)。这种说法是颠倒的。,39,第二章交换过程,交换过程就是货币形成的过程。本章就是从现实的关系中分析货币的形成过程。,1、货币是交换过程矛盾的必然产物(103106页),商品生产者把商品拿到市场上交换,交换过程是一种彼此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所参加的社会过程。商品生产者“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权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103页)人们在这里是作为商品的代表彼此对立,它们实际是作为经济关系的人格化而存在。,40,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决定商品必须进入交换过程。由于社会分工,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因此需要交换。交换之前,一切商品对于它们的占有着来说是非使用价值,对于非占有者来说具有使用价值。所以商品必须全面转手。商品能够交换,是因为它们是价值物,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交换过程就是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运动过程。,在交换过程中,商品内在矛盾双方的实现是互为条件、互相矛盾的。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实现以前,必须先作为价值来实现。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必须证明自己是使用价值。与商品内在矛盾相适应,对于某商品生产者来说,他换进商品,是为了满足他所需要的使用价值,这是个人过程;他让出商品,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这是一般的社会过程。“但同一过程不可能同时对一切商品占有者只是个人的过程,同时又只是一般的社会过程”。因为在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出现的物物交换中,社会上所有的商品所有者在交换时,交换的双方都需要对方的产品是不可能的。困难在于交换的社会过程难于通过。于是要求某种特定的商品从商品界分离出来,作为一般等价物。这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41,随着交换的扩大,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发展了。价值形式从简单的、扩大的、一般的,最后到货币形式。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表现为外在的商品与货币的对立。,(2)货币的历史形成过程(106109页),货币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交换首先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接着使商品转化为货币。开始是氏族之间的偶然的交换。“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生活中也成为商品。”(107页)随着交换的发展,一部分劳动产品专门为交换而进行,这就是商品生产。随着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商品交换更加频繁,交换过程中的矛盾扩大了,于是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再转化为货币。最初货币固定在哪种商品上是偶然的。总体看有两种情况:一是货币固定在最重要的外来交换物品上,二是或者固定在本地可让渡的财产的主要部分如牲畜这种使用物品上。随着交换突破地方的限制,货币最后固定在金银上。,42,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108页)金银的自然属性适于担任货币的职能。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与合并。,货币的本质是商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也具有价值,货币中也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货币的价值是在交换中通过其他商品表现出来的。货币商品具有二重化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如金可以镶牙,可以做装饰品。作为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的社会职能,“取得一种由它的独特的社会职能产生的形式上的使用价值。”(109页第二段),3、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货币学说(109113页),货币名目论(110页)。认为金银的价值是想像的。,另一些学者认为货币在某些职能上能够用单纯的符号来代替。认为货币是符号。是人随意思考的产物。实际上货币是客观历史的产物,物的货币形式是隐藏物的背后的人的关系的表现形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货币金属论。认为金银天然是货币,这是货币拜物教观点。在货币出现以后,好像不是其他商品通过金银来表现自身的价值,好像其他商品通过金银来表现自身的价值,是因为金银是货币。这就是货币拜物教。,43,第三章 商品或货币流通,第三章主要分析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本质是商品。货币商品的特殊性表现在这些职能上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商品流通。,货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形态,因此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首先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为了简便,以后各处假定金是货币。,44,1.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货币的首要职能。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就是用货币来表现或计量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示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这里分析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1)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使它们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互相比较。以自己为尺度,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商品并不是有了货币才可以比较。商品价值作为一般的人类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所以在量上才能相互比较。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尺度,货币的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在价格形式上的货币商品,只能表现其他商品的价格,无法表现自身的价格。货币没有价格。(115页),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只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但是它的价格还是完全取决于现实中的货币材料。用不同的货币材料(金或银)来计价,表现的价格不同。,45,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商品在一个国家的一定历史时期,只能由一种货币材料来充当。(116页),价格标准是价值尺度的派生的职能。货币以它自身的使用价值量来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量。这就有必要对货币的使用价值量及其等分作为标准计量单位,这种计量单位及其等分就是价格标准。在一切金属的流通中,原有重量标准的名称,也是最初的货币标准或价格标准的名称。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货币执行两种完全不同的职能。,46,价格标准不等于价值尺度职能。价格标准是为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一种技术性的规定,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须借助于价格标准,这是二者的联系。但它们又有本质的区别:首先,代表的内容不同。作为价值尺度,它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作为价格标准,它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量。其次,作用不同。作为价值尺度,它把不同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各种价格。作为价格标准,它计量贵金属的量。第三,计量的对象不同。价值尺度是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价格标准是计量表现商品价值的贵金属本身的量。第四,变动的条件不同。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其价值随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作为价格标准根据国家政府的法令调整变化。一方面价值尺度变化,不妨碍它执行价格标准职能;另一方面,价格标准变化了,也不妨碍它执行价值尺度职能。,47,(2)价格和价值(119214页),在分析了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以后,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价格与价值的关系问题。,第一,价格与价值相一致。商品价格的变动是由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两者的变动决定的。撇开价格与价值背离情况不谈,有时商品价值并未变动,商品价格因为货币价值发生了变化而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仍然是价格与价值的一致性。,价格标准的变动也不会使价格与价值偏离。由于各种原因,金属重量的货币名称同它原来的重量名称逐渐分离。但是一定的金属重量仍然是金属货币的标准。改变的只是分法和名称。如英镑。(119120页)。由于事物名称对于它的内在本性来说完全是外在的,所以在货币名称上,商品内在的价值关系看不见了。货币拜物教随之发展。,48,第二,价格与价值量的偏离(122123页),在个别的场合,一般价格与价值不是相符,而是偏离。价格与价值偏离的可能性来自价格形式本身。在价格形式中,商品内在的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被表现为商品同它之外的货币的交换比例,这种比例既可以表现商品的价值量,也可以表现偏离它的量。在私有制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中,单个商品的价格总是与价值偏离的。但是商品内在的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价格要以价值为中心来运动,通过平均数规律为自己开辟道路。(解释两句话),49,第三,价格与价值之间还会有质的背离(123124页),价格与价值不仅有量的背离,而且有质的背离。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有价格,如名誉、良心、未开垦的土地等,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形式。,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是想像的金,在实际的商品交换中必须要有实在的金。金所以充当观念的价值尺度,是因为它在交换中已作为货币商品流通。,50,2、流通手段(124152页),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为变换商品的使用价值服务的。本节从商品流通入手,谈到货币流通、铸币和纸币流通。,(a)商品的形态变化(124136页),商品形态的变化就是由商品转化为货币(卖),再由货币转化为商品(买)。这个运动过程孕育着危机的可能性。,(1 )商品流通的矛盾运动(124134页),货币产生后,直接的物物交换转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流通过程。这个过程,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51,、商品的形态变化,WGW(124127页),货币产生后,直接的物物交换过程转化为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过程。使交换更容易得到解决。交换中商品的内在矛盾表现为作为使用价值的商品和作为交换价值的货币的外部对立。另一方面,对立的双方都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它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货币是交换价值,它的使用价值是观念地表现在相对价值表现的系列上,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实际使用形态的总和。,商品交换过程就是商品转化货币,货币转化为商品,一个是卖,一个是买,两种行为的统一,就是为买而卖。,52,、商品第一形态变化:WG(127131页),社会分工使商品有必要转化为货币,以便换取其他商品。但是私有制下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使WG,带有偶然性。马克思称之为是一个惊险的跳跃。在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下,W转化为G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或者是商品生产者的产品不能转化为G,或者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使得他的产品只能转化为较少的G,或者虽然它的产品刚好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由于生产这种产品的总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的需要量,他的商品只能转化为较少的G。(127128页),假定W能够顺利转化为G,那么G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两个来源:或者他的劳动产品就是金,或者是他的产品交换出去,换回了金(130页)。在 后一种场合,对于某种商品是第形态变化,对于另外一个商品就是第形态变化(131页)。,53,、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买,或GW(131132页),在私有制条件下,WG较难实现,而GW则较易实现。但是G能购买多少商品,还是以商品的价格为限。,某种商品的形态变化,是与其他商品的形态变化交错在一起的。从G购买W来看,情况更加复杂。由于社会分工,他常常是大批地卖,而分次、多批地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他的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就是其他多种商品第一形态变化的总和。,54,、商品形态变化的总过程表现为商品流通(132134页),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有两个互相对立、互相补充的运动WG,GW组成,包含4极( WG,GW ),三个当事人(A、B、C)。这个运动是从商品形式开始,到商品形式抛弃,再到商品形式复归。起点的商品与终点的使用价值是不一样的。,组成一个商品的循环的两个形态变化,同时是其他两个商品的相反的局部形态的变化。如麻布G,G上衣;同时有小麦G,G麻布;上衣G,G圣经。可见每个商品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133页第4段)。,55,商品流通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不同于直接的产品交换。它打破了个人和地方的限制,发展了人类劳动的物质变换。另一方面,又有整整一系列不受当事人控制的天然的社会联系发展起来。一个人能卖出商品,是因为其他的人已经卖出了商品,手头有货币。(134页),流通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运动过程,商品不断地从流通中退出来,货币始终留在流通中起作用,使流通顺利进行。(134页第3段),(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带来商业危机的可能性(135136页),商品的内在矛盾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后,货币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换的限制使买和卖两个行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可以分离,一个商品生产者卖而不买,别的商品生产者就不能顺利卖出,从而使经济危机的发生具有可能性。(解释135页一段话),56,(b)货币流通,(1) 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136138页),商品流通WGW,货币流通就是货币不断地由卖者手里转到买者手中。GWG。137页。货币流通的定义。货币流通运动实际上是商品流通的组成部分,但在形式上,两者好像是独立的。货币流通仅仅是商品流通的表现,但商品流通性质的本身造成了相反的假象。“虽然货币运动只是商品流通的表现,但看起来商品流通反而是货币运动的结果。”货币流通不断地从买者手里转到卖者手里这种单方面的形式,是由商品运动的两方面形式,即商品的两个形态变化引起的。但是商品流通的性质,却产生了相反的假象,把这个事实掩盖了。W流通第一形态是WG,它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货币的运动,而且是商品本身的运动;第二形态变化是GW,这里表现出来的只是货币的运动。运动的连续性完全落在货币方面;这个运动对商品来说包含两个对立的过程(卖和买),但作为货币本身的运动来说总是包含一个过程,即不断地与一个又一个商品交换位置。商品流通的结果,即一个商品被另一个商品所代替,似乎不是由于商品本身的形式变化引起的,而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引起的,似乎只是由于流通手段的货币,使不能流通的商品运动起来。(137138页),57,另一方面,货币所以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只因为货币是商品独立出来的价值。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运动,实际只是商品本身形式的运动。(例如麻布G圣经),同一些货币反复不断地变换位置,不仅反映一个商品形态变化的系列,而且反映整个商品世界无数形态变化的交错联系。,(2)货币流通量的规律(139146页),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142页),58,货币流通量首先是由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决定,两者成正比。,商品价格总额取决于商品流通量和每种商品的价格水平。,商品的价格水平又取决于商品的价值与货币的价值。,其次,货币流通量还取决于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两者成反比。(举例141页),价格的变动、商品的数量、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都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这些因素或者全部变动或者部分变动,或者变动后在不同程度上又相互抵消等等情况)。,145页。货币流通规律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已知商品价值总额和商品形态变化的平均速度,流通的货币量或货币材料量决定于货币本身的价值。(145页、146页),价格总额与货币价值成反比,流通货币量与价格总额成正比,流通货币量与货币价值成反比。简单地说,在其他条件已定的条件下,货币流通量由货币本身的价值决定。但是,不能倒过来说,商品的价格和货币的价值由货币流通量来决定。,货币数量论者认为,在进入流通时,商品没有价格,货币没有价值。商品的价格取决于货币的量。(146页)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59,(C)铸币。价值符号,(1)从铸币到纸币(147149页),货币采取铸币的形式,是由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发生的。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是以块形出现的,为了便于商品交换,开始由私人然后由国家将金块造成铸币。初期的铸币与它所标度的金量是一致的,由于金铸币在流通中经常使用而造成磨损,使金铸币的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逐渐分离。作为流通手段的金与作为价格标准的金分离了,作为流通手段的金要小于作为价格标准的金,金在实现商品的价格时,不再是商品的真正等价物。,60,既然货币流通本身使铸币的实际含量与它的名义含量相分离,使铸币的金属存在同它的职能存在分离,这样,在货币流通中就存在一种可能性:用其他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物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的职能。由于制造极小的金币存在技术上的困难,这样银铸币和铜铸币当作金铸币的辅币出现。在历史上,起初是银和铜充当货币的材料,后来这些较贱的金属(银、铜)被贵金属金所替代。作为辅币的银铸币和铜铸币的金属含量是不同国家根据本国的情况用法律规定下来的,与它们本身的实际重量和价值是不一致的。这种情况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纸币的出现。,61,(2 )纸币量的流通规律(150页),纸币代替同名的金额来流通,它们的运动反映货币流通的本身规律。纸币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的流通的数量。 如果纸币超过了自己的限度,即超过了能够流通的同名的金币量,那么撇开有信用扫地的危险不说,它在商品世界仍然只是代表由商品世界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那个金量。(例子说明。商品价格总额90万亿元,货币年流通平均速度10次,流通的纸币量)。,62,(3)纸币是金的价值符号(151152页),纸币是金的符号或货币符号。纸币与商品价值的关系是:商品价值观念地表现在一个金量上,这个金量则由纸象征地可感觉地体现出来。纸币只有代替金量,才是价值符号。,金可以用没有任何价值的符号代替,这与商品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以及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职能分不开的。,从价值尺度职能来看,商品价值观念地表现在一个金量上,这个金量由纸币象征性地可感觉地体现出来。货币作为商品价格的转瞬即逝的客观反映,只是当作它自己的符号来执行职能。,从流通手段职能来看。没有价值的纸币所以能够作为价值符号,还由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在商品流通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只起商品交换的媒介作用,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只要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纸币作为价值符号,适应了商品流通的发展。纸币由国家强制发行,纸币一般只限于国内流通。,63,3、货币,前两节分析了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只是观念的货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可以用符号代替。第三节在分析以上两个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分析货币的另外三个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a)货币贮藏,(1)货币贮藏的发生(153页),两种对立商品形态变化的不断循环,或卖与买的不断转换,表现在不停的货币流通上。如果这种形态变化系列一旦中断,卖而不买,货币就会停止流动,由可动的东西变为不动的东西,由流通的铸币变为贮藏货币。,为什么商品形态变化的序列会中断呢?这是因为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人们保留商品第一形态变化的结果(金)的必要性和欲望也发展起来,出现了出售商品,不是为了购买商品,而是为了用金替代商品形式,货币成为贮藏货币,商品出售者成为货币贮藏者。,64,(2)货币当作贮藏手段的职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153157页),在商品流通的初期,人们把多余的使用价值换成货币保存下来。这是朴素的货币贮藏。,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生产者要不断地买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但是他生产和出卖产品是要费时间的,能否卖掉还带有偶然性。他为了不断地买,必须把以前出售商品所得货币贮藏起来。自从有可能把商品当作交换价值来保持,或把交换价值当作商品来保持以来,求金欲就产生了。,65,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展,货币的权力日益扩大。一切东西都可以买卖,一切东西不论是不是商品,都可以变成货币。货币本身是商品,可以成为任何人的私产,作为社会权力的货币为私人所占有,就成为私人权力。谁占有的货币越多,谁的权力就越大。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交换所表现出来的平等是用金钱的特权代替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特权和世袭特权。在古代社会咒骂金钱的罪恶,在现代社会金钱是自己的根本原则。,货币的贮藏形式,一般是金块,也有用金的饰物或器皿作贮藏形式。,66,(3)货币贮藏调节货币流通量(157158页),货币贮藏有多种职能,第一个职能是调节货币流通量。货币贮藏像蓄水池,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与商品流通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货币贮藏职能是从金属铸币的流通条件中产生的。随着商品流通在范围、价格和速度方面的经常变动,流通中的货币量也不断增减。有一部分货币有时进入流通,有时退出流通。为了使实际流通的货币量总是同流通领域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一个国家现有的金银量必须大于执行铸币职能的金银量。这个条件是靠货币的贮藏形式来实现的。,67,(b)支付手段,(1)支付手段是商品流通发展的产物(158160页),商品流通使商品买卖分离。这种运动就可以先用赊购方式进行第二形态变化,再进行第一形态变化,取得货币去还债。在这里货币充当支付手段。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原因是多重的,:生产周期长短、季节性、销售市场远近、生产条件差异等。,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条件下,买者和卖者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债务关系。卖者是债权人,买者是债务人。,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仍然发挥两种作用:第一,在决定所卖商品价格上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由契约所规定的所卖商品的价格,计量买者的债务,即买者到期必须支付的货币额。第二,货币执行观念的购买手段的职能。虽然货币只是存在于买者支付货币的承诺中,但它使商品的转手实现了。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条件下,欠债 的买者把商品转化为货币,则是为了能够支付。如果他不支付,他的财产就会被强制拍卖。(160页),68,(2)支付手段带来货币危机的可能性(160162页),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时,买者先完成第二形态变化,再完成第一形态变化。而卖者的商品先转化为使用价值,以后再转化为货币。,在流通过程任何一个确定的期间内,到期的债务都代表着引起这种债务的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实现这个价格总额所必需的货币量,即支付手段量,首先取决于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这种流通速度又有两种情况来表示:与借贷关系的连锁的多少成正比,与支付期限的长短成反比。,支付手段的量还取决于需要支付的债务额。如果在同一时间(一天)需要支付的人具有相互交错的支付关系(AB,BC,CA等等),这些支付都集中在同一地点,其中大部分债权债务互相抵消,需要偿付的只是债务差额。支付连锁越长,支付集中,差额相对地就越小,因而流通的支付手段量也相对地越小。,69,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所需要的支付手段量会越多,为了节省这个量,客观上会使支付的连锁关系规模扩张。但是支付的连锁关系可能发生故障,如果某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卖掉他的商品,不能支付到期债务,在这个连锁上的一系列人也不能到期偿债,于是大家都要求现金偿付,这样形成了危机的第二种形式,即货币危机的形式。原来支付相互抵销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现在债务不能抵销,必须以现金支付。这里货币执行价值实现的作用。价值尺度和价值实现的两种对立作用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所包含的矛盾。“这种矛盾在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中称为货币危机的那一刻暴露得特别明显。”这种货币危机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而发生的,是生产过剩危机的一个阶段。这种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债务关系因债务人无力清偿而遭到破坏,大量的商品卖不掉,到处都缺乏货币,银行存款被大量提取,利息率大幅上升,金融市场一片混乱。,70,(3)支付手段出现后的货币流通量规律(163页),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产生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总额就等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加到期的支付总额彼此抵销的支付总额同一货币交替地时而充当流通手段,时而充当支付手段的流通次数。(163页)。,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上的公式表述:,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流通,赊销商 到期,彼此抵,商,品价 品价格+ 支付的,消的支付,格总额 总额 总,额,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71,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减去同一货币重复的流通次数,不是指货币流通速度,应理解为同一货币重复流通次数所包括的货币数量(这里马克思只是把这个规律的意思表述了。我们可以根据他的意思用公式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