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者如斯不舍其本——2016传统文化经典题探析

上传人:t****d 文档编号:24304017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者如斯不舍其本——2016传统文化经典题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变者如斯不舍其本——2016传统文化经典题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变者如斯不舍其本——2016传统文化经典题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变者如斯 不舍其本,2016“,传统文化经典”题探析,1,一、考试说明,二、经典范围,三、题型探析,四、备考方法,2,一、考试说明,【,2014,】,“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评价,”,【,2015,】,“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1,)删去,论语选读,(将其移入,1B,模块的考查范围),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经典”,没有了限制和范围,。,(,2,)增加“分析”一词,意味着对考生加大了对文本的,探究,要求。,3,二、经典范围,1,、重要时期、重要人物的核心思想。如先秦诸子等。,(同质性文化经典),2,、涉及教材课文内篇章的人物或经典作品。,(延拓性文化经典),4,1,、,(,2015,年样卷),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1,、这一段中除了“与人为善”外,还有成语“,_”,也源出于此。,2,、概括本段主旨,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成语:,闻过则喜,(1,分),主旨:,此段言圣贤乐善之诚,并无人我的区分,别人的善可以用,来充实自己,自己的善也可施与别人。(,2,分),看法:,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2,分),三、题型探析,5,1,、仁声(仁德声望)、善教(好的教化教育)(,2,分),2,、孟子强调,仁德的教化比良好但令人敬畏的政治更能赢得民心。(,1,分)良好的政治,虽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而良好的教化,却能使百姓爱戴、拥护君王。(,1,分) 孟子的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他的“民为贵”思想。(,1,分),2,、(衢州二中一模),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1,、孟子认为君王“得民心”的关键是:,和,。(,2,分),2,、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孟子“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的理解。 (,3,分),6,3,、杭州联考。(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周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二),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无载尔伪。,(,尚书,周书,),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资治通鉴,),1,、综观每组中的两个句子,各得出一个内容要点。(,2,分),2,、任选一个要点,结合中国德社会现实简述其意义。(,3,分),7,4,、,(,杭二,3,月月考),黄州寒食诗帖之二,苏轼,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1,、,黄州寒食诗帖,书法原作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人称“天下第一行书”的是,_,(作者)的,_,(作品)。,2,、,“也拟哭涂穷”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_,(人名,),。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引用了这个典故,用意却和苏轼有所不同,请写出他们各自的用意。,王勃:,_,苏轼:,_,8,1,、王羲之,,兰亭集序,(,2,分),2,、阮籍。(,1,分),王勃:反阮籍原意而用,表明虽遭挫折而,仍思进取之意;(,1,分),苏轼:用以自比,想在穷途末路之际放声,一哭却已心如死灰。(,1,分),9,四、备考方法,(,1,),根基仍然在于,夯实文言文阅读的能力。,(,2,)了解先秦诸子等,重要时期、重要人物的核心思想,。,(,3,)加强对,阐述类传统文化经典,的,字面,文本的阅读理,解指导。,(,4,)让考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10,“,先秦”,指秦始皇焚书之前的一段时间,史称东周之春秋战国。我国主要的学术思想都起源于这个时期。,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现在特指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和韩非子等人物。,百家,一般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学术流派。,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辅助教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民教育出版社),先秦诸子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1,孟子,,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有三个鲜明特点:,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民本思想,; 提倡,“仁政”,(被称为“亚圣”)。,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与孟子“性善论“比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12,老子,,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思想核心是“,道,”(客观自然规律),,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同时认为“道”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辩证唯物论观点,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庄子,,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奇特,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13,墨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韩非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继承老师荀子“性恶观”,相信法制赏罚能强制世人走向道德,主张“,依法治国,,且必须严刑峻法”;第一次提出“,法不阿贵,”观点。,14,1,疏通文意(理解),运用日常学习文言文的一些字句知识,结合语境,结合已有的阅读经验和文化积累,准确理解全段选文的意思。如果文言基本功比较扎实,可以在这一题目上占得先机。,2,提炼观点(诠释),在全面准确理解文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需要,提炼出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观点。准确提炼观点的一个有效办法是,对“仁政、忠孝、信义、友爱、修身、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3,探究评判(应用),在提炼观点的基础上,对选文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或处世立命的道理进行正确的评价。评价要客观、准确,符合时代的主流意识。一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或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片面偏激。,15,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题目。(,5,分),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额;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1),第二段体现的是孟子,_,的观点。(,1,分),(,2,)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各自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综上所述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4,分),解题第一步:,疏通文意,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之可以胁迫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16,解题第二步:,提炼观点,(,1,)性本善论,(,2,),告子以水不分东西向流而喻,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也所谓不善。(,1,分),孟子以水有上下流向为喻,说明人性向善是确定的(,1,分);以流水受击打而飞溅、受拦截而倒流为喻,说明人的本性会因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1,分)。,17,2.,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1,),(,2,)题。(,6,分),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节选自庄子,庖丁解牛,),(,1,)从第一段画线句中,可以得出一个著名的成语,。(,2,分),(,2,) 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庖丁解牛与“养生之道”有何相通之处?怎样养生?(,4,分),(,1,)目无全牛,(,2,)牛的筋骨交错聚结就好像纷繁芜杂的社会,庖丁面对交错聚结的牛的筋骨,能够游刃有余,主要是因为他解牛时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人要在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做到“游刃有余”,做到养生,就必须像庖丁那样:,做事顺乎其理,毋强行,小心翼翼。,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解题第三步:,综合评判,18,廷秀问:“今当读何书?”曰:“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不是教人向外,只就纸上读了便了。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试自睹当自家,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己?,孔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又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虽是为时君言,在学者亦是切身事。,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朱子语类,之卷一一九,19,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一下自己个儿,是要为了在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的却是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的这句话虽然是对当时的君王梁惠王而说的,但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便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便走向愚昧不才的道路了。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须下大工夫,但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