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课件

上传人:磨石 文档编号:243038081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沈伯平,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什么是渐进经济转型?,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一个文献回顾,中国模式的特点,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的成就与问题,考察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的三个维度:体制转轨、发展转型与制度转型,研究结论,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一、中国渐进经济转型的含义,渐进模式:中国模式。在没有对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私有化的前提下进行的转型,激进模式:苏联模式,休克疗法。华盛顿共识所强调的“三化”:私有化、自由化、稳定化。,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二、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一个文献回顾,目前学者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观点主要有两类:一类学者认为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正是在这一模式的指引下成功铸就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辉煌,甚至认为中国模式完全可以与“华盛顿共识”或者所谓的“西方模式”分庭抗礼,是西方世界“三百年来未有之挑战”;,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当下应慎提“中国模式”。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我们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还在继续探索。讲“模式”,有定型之嫌。这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2.1.,存在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主要倡导者乔舒亚雷默(,2004,)认为,中国正成为吸引其他国家的模式,向其他国家提供其自身发展的观念,这可称为中国特色的全球化。,它正从三个方面扩展其能量。其一,具有某种反弹的动力能量;其二,通过本地化使效仿者在本地实现增长的连锁反应;其三,中国的经济崛起犹如磁石吸引铁屑使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与中国的经济利益一致起来。中国的新理念正在对中国以外的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对全世界那些正苦苦寻求不仅发展自身,而且还试图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的同时、又希望保持独立和保护本国国情与政治选择的国家来说,中国提供了一条新路。,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2.1.,认为存在中国模式,(,1,)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应该由一个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任何由外部强加的发展模式都注定是要失败的;,(,2,)强调发展的包容性和兼容性,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把效率与公正兼顾起来;,(,3,)注重发展的人民性而不是特权阶层性,“华盛顿共识”的目的是帮助银行家、金融家,而“北京共识的目标是 “以人为本”;,(,4,)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传统,并努力使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发展加以结合;,(,5,)强调发展的积累性和渐进性,通过累积效应发展自己等。,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2.1.,认为存在中国模式,热若尔罗兰(,2002,)则从制度,-,演进学派的视角对中国的渐进改革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新解释。,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2.1.,认为存在中国模式,亚诺什科尔奈(,2005,)提出了经济制度转型的两种模式,并对中国和东北欧八个入盟国家在转型的经济绩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代价低廉的制度改革(中国模式),1,)农业生产的非集体化;,2,)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放松管制,3,)集权经济范围的逐步缩小,4,)价格自由化,5,)开放贸易,6,)实行技术、教育、文化开放,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2.1.,认为存在中国模式,代价高昂的制度改革(,8,个入盟国家),1,)国有企业私有化:中国只完成了对一些中小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而大型国有企业还没有私有化;而入盟国家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进程;,2,)硬化预算约束,加强财政纪律:与所有权结构存在确实的关系;,3,)清算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这个问题同时涉及财政体制;,4,)监管体制改革,5,)养老金制度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2.1.,认为存在中国模式,姚洋(,2008,)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系统分析了中国经济改革,通过地方分权、泛利性政府,以及实践的务实主义这三个关键要素来解释中国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演变的过程。,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经济改革方式的对比,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审慎的获得一致赞同的改革 迅速的、个人决策,在可能的地方引入市场,重点是农业和工业,;,强化市场经济体制,重 点是金融和监管,双轨制战略 市场统一,统一双轨制,具有重大激励的具体合同 统一规则,:”,公平赛场,”,通过进入而非私有化创造竞争 国有部门精简,市场化的开端,权力下放,资源分散 重新集中资源,宏观经济调控,短缺的通货膨胀经济 价格稳定,商品丰富,没有受损者的改革 有受损者的改革,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资料来源:奥斯特洛夫斯基:,从计划到市场的过渡:中国模式在俄罗斯应用的可能性,,,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2.1.,认为存在中国模式,约翰奈斯比特、多丽丝奈斯比特(,2009,)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将中国模式诠释为支撑中国新的社会经济体制基础的八大支柱,并且指出,“在政治领域,西方国家仍然宣称西方民主是最好的执政方式。但是从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来看,我们不得不怀疑西方现代民主是否是唯一可接受的民主形式。一个西方眼中的“独裁政府”能够成功地领导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走向富裕,并且保持政治稳定吗?西方人难以想象的市场经济与大政府的结合有可能实现吗?对于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来说,中国已经开始展示一种与西方不同的、诱人的发展模式。假以时日,它很有可能成为对西方民主治理方式的一种真正挑战。”,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2.1.,认为存在中国模式,国内学者潘维中国模式分解成三个子模式:独特的社会模式、独特的政治模式和独特的经济模式。同时将这三个子模式分别称为社稷体制、民本政治和国民经济,“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国模式。在分析中国模式特点的基础上,他也指出中国模式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国法治尚不健全,执政集团可能趋于退化。先进统一的执政集团是中华政体的核心,政体功能最强大的部分来自执政集团,最脆弱之处也在执政集团。当这个集团先进、无私、团结,整个中华民族就势不可当。当这个集团丧失理念,涣散分裂,官员谋私,就会脱离人民,使行政网格脱离社会网格,致使“群龙无首”,国衰民穷。而今,人民共和国走过了六十年,来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如果中国共产党能够厉行法治、制止腐败,并且避免落入台湾式的选举陷阱,中国模式就能得以完善,得以持久。,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杨小凯(,2002,)引用沃森的“后发劣势”概念来分析中国的经济转型。由于发展中国家可以便捷地通过从发达国家技术模仿而获得快速的经济增长,因而缺乏动力在根本性制度变革上做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制度变革,结果就牺牲了长久繁荣的机会,从而使后发优势变成了后发劣势。,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钱颖一(,2006,)也指出:“在谈论中国的时候,以下几个问题总是不可回避的。首先,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弥合中国,27,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漏洞百出的制度体系之间的冲突。其次,从规范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就中国的制度改革提出令人满意的,同时又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中国目前的制度水平可以支撑人均,6000,美元的水平。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发展速度,达到这一收入水平可能只需要几年的时间,因此中国的制度必须加以改革,以提高制度的质量。”,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陈志武,(2008),认为,中国经济成就至少包括两个主因:已成熟的工业技术和有利于自由贸易的世界秩序;甚至得出结论认为,过去,30,年的发展与其说是中国的奇迹,还不如说是世界带来的奇迹,并由此说明在中国进行民主宪政制度改革,以纠正“后发劣势”的必要性。,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林毅夫:为什么中国自,1979,年改革以来,能取得这样非凡的成就?为什么在改革前的,30,年里中国没能取得类似非凡的成就?,1949-1979,:赶超战略造成经济资源的错误配置和激励机制的扭曲。,1979-2009,:遵循比较优势战略。采取了一种“双轨制”方式。一方面,中国继续给重点行业中不能自生的企业提供过渡性的保护。另一方面,中国在自己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如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里放开行业准入。因此,中国能同时实现稳定与强劲的增长。增长又逐步为中国改革那些没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创造了条件。这样中国逐步迈向了市场经济。,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2009,年,12,月,7,日出版的学习时报集中刊发了国内学者李君如、施雪华、邱耕田和赵启正的文章,认为当下应慎提“中国模式”,将关注点放在科学发展上。“模式”含有示范样本的涵义,但中国并无输出“模式”和示范的意思。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我们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还在继续探索。讲“模式”,有定型之嫌。这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为此很多学者主张采用“中国特色”、“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等提法比较符合实际。,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李君如:,危险在哪里?一会自我满足,盲目乐观;二会转移改革的方向,在旧体制还没有完全变革、新体制还没有完善定型的情况下,说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模式”,以后就有可能把这个“模式”视为改革的对象。因此,我赞成“中国特色”,而不赞成“中国模式”。“中国特色”,指的是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自己特点的体制机制。其中,包含了不断探索的含义和要求。,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施雪华:,第一,目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或道路还不具备一种作为模式所需要的类概念的两个必要特征。,英国模式:渐进的社会改良,法国模式:激进的社会革命,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第二,目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道路有中国特色,但不具有独特的类概念特征,还不能构成一种模式。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道路的成功在于将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与权威的政治体系(政党和政府)的结合。这不是中国独特的成功秘诀,而是已被证明,这是全世界各国现代化成功的共同秘密所在。,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我党自身对这一问题的认识,1992,年,十四大报告指出:“十四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概括了,20,年改革开放的十一条经验;,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概括了,80,年来三条最重要的历史启示,归结起来,就是“三个代表”;,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我党自身对这一问题的认识,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则概括了十三年来的十条基本经验;,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将这些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富有新意,辩证全面。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又对这十个结合做了进一步的发挥、论述。无论对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成就的经验怎样概括、概括为多少条,有一点是肯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所有事业和所有经验,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我党自身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所谓“中国经验”,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所谓“中国道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三、中国模式的特点,俞可平(,2004,)认为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于将国内的改革与对外部世界的开放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同时辅之以强有力的政府调控;推行增量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以渐进改革为主要的发展策略,同时进行必要的突破性改革。,林毅夫则从比较优势战略的视角对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奥斯特洛夫斯基(,2004,)也秉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亚洲四小龙”的经济成功一样,“中国奇迹”的实质就是放弃了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从而赶上并超过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的赶超发展战略,转而在“亚洲四小龙”的示范作用下实行比较优势战略。,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三、中国模式的特点,雷默,(2004),提出的“北京共识”主要有四个特征:强调发展的包容性和兼容性,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把效率与公正兼顾起来;注重发展的人民性而不是特权阶层性,其目标是 “以人为本”;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传统,并努力使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发展加以结合;强调发展的积累性和渐进性,通过累积效应发展自己等。,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三、中国模式的特点,马丁,雅克(,2008,)认为,中国的发展与中国政治模式关联在一起,中国政治模式值得关注的有这样几点:发展型国家,共产党政权,儒家政治文化传统,政府中心主义,弱市民社会。他同时认为,中国政治中许多要素是数千年持续下来的,这样的要素主要有,6,个:把政治基本上等同于政府活动,精英文化,国与家的同构性,极端重视道德教诲和道德榜样力量,国家集权,中国政治始终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国家的政治统一。他说这,6,条是中国两千多年持续的东西,从春秋开始,这,6,条就已经存在了。,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三、中国模式的特点,奈斯比特(,2009,)把中国发展模式归结为“八大支柱”,即解放思想,纵向民主制,“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略,“管好森林,让树木自由成长”的宏观管理方式,注重艺术和学术,对外开放与融入世界,在倡导自由的同时也追求公平,追求卓越。潘维(,2009,)认为,中国经济和政治模式分别有四项主要内容,前者为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权和民间的有限土地使用权,国有的金融大型企业及事业机构,以家庭和社区中小企业为基础的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商品资本市场;后者为现代民本主义的民主理念,强调功过考评的官员遴选制度,先进无私和团结的执政集团,独特的政府分工制衡纠错机制。,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三、中国模式的特点,郑永年(,2010,)认为,中国经验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角度可以总结为五点:国家制度建设是中国过去,30,年政治改革的核心;经济发展需要一个最低限度的社会政治秩序;经济发展需要有效的产权保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基本社会正义,或者说基本社会正义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民主化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结构。,张唯为认为中国模式主要有八个特点,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和对外开放。,恩里克,凡胡尔(,2011,)认为,组成“北京共识”的“中国模式”有,5,个要素:国家资本主义、改革政策的渐进性、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和投资开放,以及对融入国际经济开放、政治专制以及中国政府面对各种形势的灵活性与适应能力。,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三、中国模式的特点,德国学者托马斯,海贝勒认为,尽管现在谈论中国模式还为时尚早,但中国的发展进程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一党领导体制在经历了“转型”、“巩固”两个阶段后,目前已进入第三阶段,即“适应”阶段;中国是分散的或分权的权威主义体制;中国是一个发展主义的国家;政治实用主义是中国发展模式和政治文化的显著特色;中央领导层和中央政权拥有合法性和信任;中国的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从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看,中国正在日益从统治向治理转型。,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三、中国模式的特点,世界银行集团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亚太局局长吕凯闻认为,所谓的“中国模式”中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治理模式。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治理模式有四个系统优势:第一是中国政府有意愿而且有能力计划和干预经济事务;第二是系统内部的问责制,包括多种多样的反馈机制;第三是政府愿意做局部试验并从试验中学习;第四是适合中国经济发展周期的长期视野。除了这四个长期的系统优势外,在中国的治理模式中还有四个“减震器”降低了重大经济危机或政治动荡的可能性或影响力,即家庭关系和儒家社会的支持系统;执政党通过“心理定格”使公众普遍理解和期盼社会稳定;种种历史和结构上的原因导致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政资源;党的组织有广泛的政治架构。这四个系统优势和四个减震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中国模式”在经济领域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三、中国模式的特点,李侃如(,2010,)认为,中国政府追求经济改革的战略中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已经证明是特别重要的:改革领导人构筑改革并使之保持大多数官员支持的决心;采取为照顾不同部门和地区的特殊利益而进行机构间谈判的方式;以及为鼓励省级和下级官员的企业家精神而实现放权化的战略决定。这些战略为改革铺平了道路,并有助于在改革过程中保持政治稳定。,徐崇温认为中国模式由六个因素构成。这六个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整合;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中国模式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中,这六个因素是相对地稳定不变的,而且正是由这六个因素构成的基本框架在决定着中国模式当前和未来的性质和走向。,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四、中国渐进经济转型的成就和问题,市场秩序混乱问题:三聚氰胺、毒疫苗。,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问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贪污腐败问题,樊纲:“在中国,最容易找的就是问题,最难找的就是问题的解决方法”。,科尔奈:“制度荒原”。,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四、考察渐进经济转型的三个维度,根据国内著名学者吕炜的观点(,2006,),包括中国在内的转轨经济体实际上面临着“体制转轨”和“发展转型”的双重任务。而要完成上述双重任务,作为渐进改革背景下强制性制度变迁主体的政府也必须完成自身的职能转型,这才能为中国渐进经济转型的进一步推进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和制度环境,这意味着政府本身也应该成为改革的对象。因而我国的渐进转型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体制转轨、发展转型及政府自身的转型。,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四、考察渐进经济转型的三个维度,体制转轨,发展转型,政府自身的转型,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4.1.,体制转轨,所谓体制转轨是指前社会主义国家从原先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还有两方面的改革尚未完全到位:一是自然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改革,因为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包括其在内的金融体系是一国经济运行的核心。,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4.1.,体制转轨,“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自然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利益集团、规制俘获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市场秩序的规范,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4.2.,发展的转型,由于与西方发达国家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同,决定了转型经济国家必须走一条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都是建立在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的基础之上的一个自然演化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动权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的既定环境下,决定了转型经济国家的现代化必然会面临资源的约束问题,也决定了其必须走集约型经济发展之路,。,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4.2.,发展的转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源泉的转型:从外需驱动型转向内需驱动型,发展成果分享机制的转型:从少数人独享转向全社会共享,(包容性增长),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4.3.,中国政府自身的转型问题,客观认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掠夺之手”转向“扶持之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从国家主导型向企业家型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型,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五、研究结论,斯蒂格利茨:如果当今世界真有一个关于哪种战略最可能推进贫困国家发展的共识的话,那就是:除了华盛顿共识没有提供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之外,不再有任何共识了。,各国的社会制度、历史背景、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最紧迫的制约因素不尽相同;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的内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会产生不同的制度需求。因而没有几乎也不可能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Stiglitz,Joseph(2004),”Post Washington Consensus”,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From Washington Consensus Towards A New Global Governance”,Barcelona, September24-25.,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五、研究结论,30,多年渐进经济转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既是中央领导集体实事求是精神的集中体现,也应该成为我们观察和思考中国渐进转型成败得失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面对现实,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而应该严格遵循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原则,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五、研究结论,中国模式这一问题研究所呈现出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也印证了国内一部分学者缺乏一种学术研究的自觉和自信,片面地以中国渐进转型模式过程中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或者借口中国发展模式还未定型,还处于变化之中为理由而不敢轻言“中国模式”;他们一方面在批判“西方模式”和“华盛顿共识”,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以“西方模式”为范本,认为由于中国模式缺乏西方模式所固有的“政治民主化”而提出要慎言“中国模式”。,因而,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我们首先要承认中国模式的客观存在,然后正视该模式所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并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一模式。,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五、研究结论,另一方面,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迅速崛起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必然会对西方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的现有国际体系和世界秩序提出现实而又严峻的挑战,也必然会引起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警觉,“中国威胁论”、“中国国际责任论”不可能因为我们不提“中国模式”、采取韬光养晦的战略而自动趋于消失。只要中国的崛起对世界现有政治经济格局产生影响,只要中国与主要经济体之间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竞争关系,这种论调就会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沉渣泛起。,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五、研究结论,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完善中国模式的话语体系,争夺在中国模式这一问题研究上的国际话语权,为中国模式寻求更多的合法性理论支撑,才能建构起与西方模式共同的话语平台,让世界更多的了解和理解中国,扩大中国模式的国际影响力,消除西方对于中国的误解和误读,为争取更多的国际生存空间创造必要的舆论氛围。这既是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中国学者不可推卸的职责。,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