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_清朝后期的金融

上传人:dja****22 文档编号:243010859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143 大小:9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_清朝后期的金融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第十章_清朝后期的金融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第十章_清朝后期的金融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二、货币制度与货币流通,清朝后期继续实行银铜复本位的货币制度:,18401900年依然是银钱并行流通的时期。,这个时期曾经流通的货币有条块白银(实银两)、银铸币(中外银元)、铜铁铸币(制钱)、以银为单位的官票和以钱为单位的宝钞、地方官银钱局行号的钞票等官方纸币、传统商号发行的私人银钱票、中外新式银行的银行券等纸质的信用货币,。,1,清朝后期依然实施落后的白银货币制度(P256):,清朝后期所使用的白银货币的单位依然不统一,分为条块白银(银两)的单位“两”和银铸币的单位“元”。,清朝后期所使用的条块白银货币(银两)依然不统一,分为实银两和虚银两,前者是有实体的现银,用于现金交易;后者仅是实银的价值符号和记账单位,用于转账结算(略) 。,2,清朝后期流通的实银两统称为“元宝”或“宝银”,由于其铸造权分散在各省,所以各省铸造的宝银在形状、重量、成色、名称上仍不统一:,据统计,清代全国铸造的宝银有100多种。,宝银的成色分为纯银、足银、纹银、标准银等全国统一的、公认的标准,(略),。,3,清朝后期银两的重量标准仍未统一。宝银的重量标准是“平”,各省的“平”又不统一,据专家统计,各省的“平”有171种。全国主要的“平”有:库平(全国纳税的标准)、关平(对外贸易和海关征税使用的标准)、漕平(征收漕银折色使用的标准)、市平(各地市场交易使用的标准)、公砝(法)平(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用作异地汇兑收费价格(汇水)计算的标准(略) 。,4,清朝的宝银是原始的称量货币,因为没有统一的形状、成色、重量标准和名称,每次交易都必须耗费一定的人财物力来鉴定宝银的成色、重量或进行折算,使用不方便,交易成本高,交易效率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对于有统一、固定的形状、成色、重量标准的银币来说,银两制度是一种落后的货币制度(略)。,5,宝银不统一的原因是白银货币铸造权分散,清政府不干预白银货币的铸造,允许民间自设铸造银锭的机构银炉,允许民间自由铸造或熔化银锭,而银炉等机构的技术、经验不等,导致银锭的成色不一;政府不作为、不重商、甚至藉此抑商和盘剥商人,。,6,清朝后期的虚银两适应商业发展内生货币需求及克服实银两流通的地区性问题而继续存在:,虚银两也有假设的重量和成色,用于账务处理(略),。,7,清代后期各地使用的虚银两仍不统一,影响较大的虚银两依然是上海的九八规元,;,天津的行化银,;,汉口的洋例银,;,营口的过炉银,(过账银)等等。,浙江宁波、杭州等地钱庄业的“过账簿制度”,、,“,划洋制度,”都使用虚银两来记账和结账。,8,清代落后的银两制度带来的影响:,限制商业发展。,为官商勾结,上下其手,敲诈盘剥百姓商人提供了制度条件。,为货币兑换业的发达提供了制度环境。,9,1840年后,中国经济近代化,中外经济交流扩大,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全国统一的市场开始形成,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一种统一的本位货币,银两制度的落后使其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内生的货币需要,加上外国银元在华流通带来的冲击,银两制度的危机就显露出来了。,10,银两使用的不方便以及外国银元使用的便利使得外国银元在华流通量、流通范围扩大,外国银元的价格上升,,,这对中国货币金融的稳定发展有不利影响。受外国银元在华流通的冲击,国内出现了自行铸造银元的呼声及其活动(P257) :,11,从林则徐的“苏省并无洋银出洋”折中,已知嘉庆、道光年间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民间早已仿铸银元。,洋务运动期间吉林将军希元已在吉林铸造场平银元。,12,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委托使英大臣在英国订购全套造币机器,并在广东钱局首铸机制银元“龙洋”和铜元。,13,1895年后北洋机器局、江南机器局和各省纷纷购置国外机械,仿铸银元,以致自铸银元杂乱过剩,流通受阻。,张之洞主政的湖北、广东两省为垄断自铸银元的收益而要求统一银元的铸造。清政府为稳定银元币制、抵制外国银元流通、防止银两外流也想统一银元铸造,遂将银元铸造权归并于广东、湖北两省,但由于地方利益的阻挠并未成功。,14,1899年清政府准许两广总督张之洞设厂铸造中国首批银元“光绪元宝”,1900年该银元开始在市场流通(P257)。,15,银币光绪元宝1889年发行,成色为91。正面铸有,铭文,,顶部铸,楷体,“造币总厂”,底部铸“库平七钱二分”标识,中心直读“光绪元宝”四字,币中心还有四字直读体满文。银币背面外圈顶部“光绪年造”楷体铭文,余部用小号英文标准字体铭“大清帝国银币”字样,内圈铸有正面腾云五爪龙一只,品相稍嫌粗糙,其审美风格独持,钱币正面鲜然可见满汉文化的融合,而钱背却明确标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钱币虽小,也可管窥社会文化一斑。,16,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整顿币制,颁布币制则例,将银元铸造权收归中央,开始铸造“大清银币”作为国家铸币。但仍然未能取缔外国银元、外国银行券和各种私人发行的通用银钱票的流通。,17,清朝的制钱体系出现危机并在1900年崩溃(P258):,统治者通过减重和减色来贬低制钱的价值,导致物价上涨,变相征收通货膨胀税。,清政府虽然严禁民间私铸、私销制钱,但是又实行各省分散铸造制钱的政策。京城的宝源、宝泉局铸造的制钱仅供北京使用,各地铸造局铸造的制钱供本地使用,导致制钱不完全统一。,制钱的不统一使其流通具有地域上的局限性。,18,咸丰时期爆发通货膨胀,制钱难以流通。,滇铜减产,铜材上涨,铸造制钱亏本,导致制钱停铸。,以下是清朝从顺治到咸丰各朝铸造的制钱的图样。,19,19001912年是银两、银元与铜元并行流通的阶段。,1900年两广总督李鸿章开始在广东铸造当十的铜元“光绪元宝”,1枚铜元折合制钱20文(P258)。,20,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 年),,江西,道监察御史陈其璋奏请“仿造大小铜元,以补制钱之不足”。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900 年),铜元首次在,广东,试铸成功。铜元每枚重2钱,含,铜,95、白,铅,4、,锡,1。正面铸“光绪元宝”四汉字和“广宝”二满字,周围有“每百个换一圆”的字样。背面中央刻有一,蟠龙,纹饰,,周围有英文“广东一仙”等字样。这是最初的铜元。,21,我国铜元俗称铜板。铜元与历代的方孔,铜钱,不同。中间无孔,系仿照,香港,铜辅币铸造而成的。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金属货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手工翻砂铸造进入了先进的机器化生产的新阶段。,铜元的历史一直延续到1936年,。,22,清朝中后期(1840年后)的货币流通问题:,咸丰时期货币的财政性发行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清朝从乾隆晚期开始,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乾隆时期对外用兵,对内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军政开支巨大;加上连年灾荒,税收减少,财政出现困难。嘉庆时期爆发白莲教大起义,财政更加困难。道光时期河工耗费巨大,加上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军费和2100万元赔款,财政形势更加严峻。咸丰时期又爆发太平天国起义(1851年)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对外赔款使得清朝的财政出现危机。,23,1853年清政府开始滥铸铜铁大钱(P258)。,财政困难的清政府急需铸钱以资国用,但由于银贵钱贱,商品经济发展对铜钱的需求增加,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起义使得云南铜矿产量减少,铸造制钱所需的铜、铅等原料缺乏,铜价上涨,铸钱成本增加,官钱被私自销熔,私铸小钱充斥市场。为了维护制钱,缓解财政困难,清政府转而滥铸铜铁大钱。,24,从1853年5月清政府铸造重六钱的当十钱“咸丰重宝”开始,咸丰朝的钱币按计值等级划分为制钱、当四、当五、当八、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四十、当五十、当百、当二百、当三百、当四百、当五百、当千十五级。其中制钱叫“通宝”,当四至当五十叫“重宝”,当五十以上的叫“元宝”。,25,铸造铜铁大钱可以降低清政府铸钱的成本,增加清政府的铸币收益,变相减轻钱币重量,是变相的通货膨胀。,26,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和弥补金属币材的不足,清政府还滥发各种面值的户部官票(银票)和大清宝钞(钱票)。,1853年开始印制的官票以银两为单位,分一两、三两、五两、十两、五十两等多种面额(P259),。,27,1858年印制的大清宝钞以制钱为单位,分为二百五十文、五百文、一千文、一千五百文、二千文、五千文、十千文(一万文)、五十千文、百千文(十万文)等多种面额,。,28,18531861年间,清政府铸造发行的大钱和票钞的总量达到银6024.9万两,占到清政府该时期国库收入8667.3两的69.5%。,29,清政府滥铸滥发的铜铁大钱和票钞不受商民欢迎,很快就跌价或贬值,致使私铸盛行,物价上涨。18541859年,除了不断跌价的当十大钱在1907年才由大清银行收回以外,其余的大钱都先后停止铸造,大钱制度以失败告终。,30,官票宝钞最初是可以兑现的,后来发行多了,不能兑现,信用受损,市场拒绝使用。官票在发行后六个多月,宝钞在发行后十天,即1854年12月就在京城行不通了。1861年清政府被迫清理官票宝钞,限令收回。此时的官票早已经绝迹,而宝钞贬值到每贯仅值钱二十六文,最高五十二文,几乎成为废纸。同治初年,清政府通令各省财政收支均不使用票钞,恶性通货膨胀才逐渐平息下来。,31,1851,1864年太平天国也曾经铸造和流通当五十、当百等大钱。另外,上海小刀会等清末农民起义军也曾经铸造和流通过少量的钱币。,3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的汇率问题及其引发的币制改革争论。,19世纪70年代初以后,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实行金本位制,,,国际金价上扬而银价下跌,该走势导致中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即汇率不断下跌(P100),,,进而产生了“镑亏”问题,并由此加重了中国的,外债负担,(P99),加剧了国内的通货紧缩,使得中国的银根被外资银行控制,通货紧缩和金融市场操纵成为金融风潮爆发的重要原因。,33,”镑亏”问题是与各国货币制度的变迁以及清朝落后的货币制度联系在一起的。解决“镑亏”问题,首先需要改良中国落后的货币制度。,关于清代币制改良有多种意见:,清朝顺天府尹胡燏棻(1895年)、太常寺少卿盛宣怀和陈炽(1896年)、通政司参议杨宜治(1897年)、驻俄公使胡惟德(1903年)康有为(1910年)主张行使金本位制。,34,湖广总督张之洞(1904年)以中国人习惯用铜而黄金短缺为由,反对实行金本位制。,美国“国际汇兑委员会”委员精琪(1904年)从维护外国债权人利益的角度出发,主张中国实行虚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以稳定汇率,。,由于金汇兑本位制的实施会使该国丧失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该国货币经济会受金本位制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所以该方案遭致中国方面反对而未果。,35,中国币制改革的理想方案是实行金本位制,不得已求其次则是实行金汇兑本位制,但实行该货币制度使得中国货币经济又被外国列强控制的危险,于是多数人主张先实行银本位制。而实行银本位制,又产生了以两为货币单位还是以元为货币单位的两元之争。,36,盛宣怀最初主张以两为银币的单位,后来受到访日的影响,转而主张用元作为银币的单位。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宣布实行银本位制,确定“大清国币单位定名曰圆”,铸造大清银币。但直到1933年中国实际上都实行两元并行的银本位制。,37,三、钱庄的发展与演变(P109),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钱庄业从货币兑换业向私人银行演化:,鸦片战争后或者洋务运动期间钱庄的信用业务获得发展,逐渐向主营存放款、汇兑、发行银钱票(庄票)、兑换货币的私人银行演进,这是鸦片战争后传统金融业的创新并导致了中国银行业结构的变化。,38,鸦片战争后钱庄从货币兑换机构向私人银行演变有时代的,原因,。,鸦片战争后钱庄不仅发生了质变,而且继续发生量变,钱庄的地域分布、规模、,数量,都有了新的发展。,39,鸦片战争后钱庄在数量上扩张有其特定的原因:,鸦片战争后,钱庄的发展,是内外贸易扩大、太平天国后期战局的演变以及钱庄业自身制度创新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分为以下三点)。,40,钱庄主要是商业金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商业的发展是钱庄业快速发展基础,。,钱庄业建立了独特的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制度,。,钱庄与外资银行、票号之间建立了资金拆放关系也有利于钱庄业务的扩张,。,41,钱庄的业务及其在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扩大,钱庄的业务范围和规模继续扩大:,钱庄签发的,庄票,增多,庄票得到广泛的推广(P113);,钱庄利用拆票制度向外商银行拆借资金的规模扩大(P115);,42,清代北京银钱业发行的钱贴,系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北京城内兴起的金融业所发行流通的钱帖。当时中国的银行尚未出现,这些兴起的金融机构担负了类似银行的角色。清京钱帖,全为直式票幅,绝大部分采取手写形式书填票面面额,并盖有抬头章、押款章、落地章、防伪章等各种印鉴。,43,部分较大的钱庄也使用汇票来办理埠际间的商业汇兑业务(P116);,钱庄对购销进出口商品的华商提供的贷款增多(P120);,甲午战争后,钱庄与工矿业之间的存放款联系也日益增加(P122-125)。,44,钱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扩大:,钱庄正常的经营活动促进了内外贸易的发展。,钱庄业的活动促进了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有助于利率的降低,进而也有利于手工业和近代化产业的融资发展并抑制高利贷活动,导致典当业的衰落,改善了金融结构。,45,晚清钱庄业务的发展有两个问题:,1.钱庄的业务呈现买办化的趋势,其独立性日益减弱:,钱庄从事“头发丝吊元宝”的生意,营运资金短缺,需要通过拆票制度等方式从外商银行融入资金,在资金上依赖外商银行,。,46,庄票的信用也需要外商和外商银行的认可来维持和巩固,否则涉外贸易的华商就不会使用庄票。,钱庄与外商银行之间的拆借活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47,2.钱庄的业务具有明显的投机性和不稳定性:,钱庄具有浓重的投机性和脆弱性,。,晚清钱庄投机性浓重和脆弱性明显的原因,。,48,“光宣新政”期间,钱庄业的发展因为金融风潮的冲击而出现了中落的现象:,清末多次爆发的金融恐慌冲击了钱庄业的发展,。,钱庄的发展出现暂时的波折,家数从增加转为下降,。,49,清末钱庄业的生命力还很旺盛,并没有出现票号业所面临的经营危机:,钱庄业虽然屡受危机的冲击,但是在危机过后,钱庄业总能够东山再起,。,清末钱庄业内外都没有出现要求钱庄改组为银行公司的呼声和实践,。,50,四、票号的发展及其由盛转衰:P126,五口通商时期国内外贸易的发展推动票号业继续发展(P129),。,早期票号是从颜料铺等商号演化而成的(P127)。,票号在19世纪20年代初产生的时候,其业务以商业和埠际间的商业汇兑为主。,51,五口通商时期,商人对贸易周转资金的需求增多,促使票号开始向存放款业务发展。,票号在18231853年间获得了初步的发展(P129),。,52,票号作为传统银行有其自身经营特点,(,P128),在组织制度上采用独资或者合伙的企业组织形式;,实行无限责任制;,实行“两权分离”以及“顶身股”等管理制度;,早期票号都由晋商创办,叫西帮票号;,业务以汇兑为主;,放款以信用放款为主;,用人以同乡人为主。,53,洋务运动时期票号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洋务运动时期票号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P131),。,票号的行业规模、资本实力、区域分布扩大,。,票号在经济近代化中的作用力和影响面加大:,54,票号的汇兑业务得到发展,并对洋务运动时期的商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P135),。,票号通过其放款、投资业务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也得到加强了(P135),。,55,洋务运动期间票号发展及其市场退出的原因:,洋务运动期间票号快速发展的原因,。,首先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加深,外商对华贸易、投资扩大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商品化,国内外贸易发展,金融市场得以扩大,这是票号业务发展的市场基础。,56,其次是19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大规模的战乱被平息,7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的重心从军事转向民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80年代中国经济开始增长,金融服务需求增加,这为票号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57,再次是太平天国战争后期,捻军和回民起义阻断京饷北上的交通,威胁清政府的财政及其统治。1862年清政府开始允许票号汇兑官款(包括1862年开始的京饷交汇和1865年开始的各省协饷的汇解、还有19世纪70年代后洋务活动经费的汇解),官款汇兑业务量大、稳定、汇费收入多,这刺激了票号业的发展。,58,洋务运动期间部分票号退出市场的概况与原因:,洋务运动期间有一部分票号退出了市场,。,59,洋务运动期间部分票号退出市场的原因:,票号主要是商业金融,国内外贸易能否平稳发展对票号的营业有直接的影响。开放经济条件下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传递、国内华商与外商争夺生丝市场价格控制权的投机失败、股票市场投机过度、战争造成心理恐慌和信用收缩,这是洋务运动期间票号发生倒闭的几个原因。,60,清末票号的发展由盛而衰(P138),。,清末16年是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初步发展和金融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金融创新和发展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竞争,银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使得这个时期的票号业开始从鼎盛走向衰落,期间票号的经营出现危机,为应付危机,票号业内部出现了改革的呼声以及合组银行公司的尝试。,61,甲午战争后票号与经济发展的联系进一步加强,。,1900年后票号经营上的“回光返照”和业务的国际化发展,。,62,庚子事变期间票号坚守信用,从容应付客户提存挤兑,其信誉不降反升,19011904年间票号的存款业务和汇兑、放款业务得到更大的发展(P139):,票号的分支机构和汇兑区域从沿海口岸和西南、西北地区扩展到了西北边陲和东北地区。,63,庚子事变后票号的官款汇兑和商业汇兑业务量以及汇兑收益有明显增加。这与清末工商业发展以及清政府巨额外债赔款的偿付扩大了汇兑市场有关(P139-140) :,甲午战争后的1894-1899年清政府交给票号汇兑的公款平均每年达到479万余两,1900-1910年高达每年979万余两,增加1倍以上。,64,票号利用其负债业务和汇兑业务发展所集中起来的巨额资金用于增加对工矿交通运输企业的放款,并为近代工矿交通运输企业的募股集资活动提供金融服务(代收股金、收存股款、划转和支付股息等),。,1907年合盛元等票号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票号业务出现,国际化发展,的势头,。,(P139)。,65,中外新式银行的竞争排斥以及票号放款倒账的增加使得票号的经营开始出现危机:,清末银行业的发展使得票号的竞争对手增多,。,票号面临的竞争威胁主要集中在汇兑业务上,。,66,票号的经营危机首先表现在其汇兑业务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急剧滑坡,。,1897年后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等一批新式的商业银行开始与票号争夺汇兑业务。,1904年和1908年先后设立的户部银行和交通银行这两家国家银行对票号的官款汇兑和埠际商业汇兑业务构成巨大冲击。,67,甲午战争后增设并于1905年后改组为银行公司的各省官银号也参与汇兑业务,夺走票号的部分地方官款汇兑业务。,20世纪初垄断国际汇兑业务、分支机构众多的外商银行也极力拓展中国国内的商业汇兑业务。清末中外银行业对中间业务竞争的加剧导致票号的主营业务及其收益萎缩。,中外新式银行还在其他业务如贷款方面对票号构成竞争压力。,68,放款倒账成为票号生存的最大威胁:,虽然票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汇费收入,但是票号利润的主要来源却是放款的净利息收入而不是汇费收入。甲午战争后净利息收入成为票号利润的主要来源说明,存放款业务已经在票号业务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了。,69,晚清社会的动乱、半殖民地经济的脆弱、商民权益缺乏法律保障、票号自身组织制度、经营机制、信用方式存在的缺陷,使得票号的资产业务坏账迭出,其中:,清末政治动乱以及工商企业、钱庄倒闭频仍,票号办理信贷业务所处的经营环境恶劣是票号倒账的外因,。,票号自身业务经营的不稳健是其资产业务倒账增加的内因,。,70,1908年票号合组银行公司的尝试失败,。,由于清末票号的经营已经出现严重的危机,所以在“光宣新政”期间,国内银行业内部开始有人呼吁将票号改组为公司组织的银行。,1908年票号业出现了合组银行的活动。这是传统银行业引进公司制度来组建票号业的“最后贷款人”银行,并藉此摆脱票号业经营危机的有益尝试。,71,发动这场改革的主要是票号的中下层经理和少数票号资本家,其代表人物是蔚丰厚票号北京分号的经理李宏龄和三晋源、百川通票号的资本家渠本翘。,从1908年开始,李宏龄就联络京师票号同人共同商讨票号业合力组建银行的事情,并向各家票号的总经理陈述合组银行的必要性及其计划。该计划就是由各家票号共同发起组建“晋省汇业银行”,。,晋省汇业银行筹组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72,除了钱庄、银号、票号之外,清朝后期的传统金融组织还有典当、合会、账局等;而且在清朝后期,典当业和账局的发展趋势,从总体上看是趋向衰落的,。,73,五、外国银行的设立及其活动:,P145,中外贸易的发展是外商新式银行进入中国的市场条件,。,以中英贸易为主体的中外贸易规模继续扩大,。,中外贸易和海上运输业的发展扩大了外商对金融和保险服务的需求,。,上海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商业和外运中心,。,74,英法两国商人率先将新式银行业植入中国,。,英商率先在华设立新式银行的两个原因:,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利益冲突促使英国产业资本要求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机构,。,英国改革垄断海外贸易金融的管理体制为英商在华设立银行提供了制度便利,。,欧美国家发达的银行业为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75,英法两国商人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新式银行(P145-152)。,1845年英商,丽如银行,在香港、广州设立机构,1847年在上海设立机构。,76,18511860年英商汇隆银行、阿加刺银行、有利银行、麦加利银行、法兰西银行相继进入中国。,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出现的国际棉业及外汇投机热使得中国出现了外商银行设立的小高潮。汇川、利生、利华、利升四家短命的小银行和生命力旺盛的汇丰银行进入中国。,77,外商银行进入中国的意义:,改变了中国银行业的结构,对中国民族新式银行业的诞生起到了刺激和示范的作用;也掀开了中国银行业向新式银行方向发展的序幕。,78,早期在华外商新式银行的发展特点,。,在华外资银行业的国别结构与中外贸易的国别构成具有一致性,。,外资银行在华分布的区域结构体现了中外贸易的地区结构,。,早期在华营业的外资银行都是汇兑银行,。,外国银行在华分设机构的区域重心随着中国外贸中心的变化而调整,。,79,鸦片战争期间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866年的上海金融风潮,冲击了早期的外商银行业,六家外商银行倒闭或一度停业(P150-151)。,外商银行因为洋行的竞争、自身信用尚未稳固、中外贸易的波折而未能打开业务市场,。,80,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外商银行的业务局面打开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金融市场的垄断者,。,行业规模继续扩大,。,甲午战争后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外资银行在华营业的空间拓宽,影响面扩大,。,81,外资银行业的国别结构趋向多元化,英国银行垄断市场的局面被打破,。,外资银行趋向大型化,脆弱性降低,信用趋于稳固,。,清末在华外资银行的盈利能力较高,。,82,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其作为信用中介机构的职能得到较好地发挥,。,甲午战争后,汇丰等英国银行逐渐取得了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垄断地位(P263):,在华吸收存款和发行钞票增多,;,83,拓展国内外汇兑业务,在竞争中排斥洋行(P263);,利用政治特权,扩大对清政府的政治贷款:,1862年11月英商阿加刺银行率先贷款给清朝苏松太道用作镇压农民起义所需的军政经费。此后,其他外商银行例如丽如银行也承贷清政府的外债。汇丰等外商银行在19世纪70年代80年代还贷款给清政府用作平定新疆阿古柏叛乱及中法战争的军费,,攫取丰厚的经济利益,控制中国财政。,84,铁路借款,19世纪末开始西方列强掀起了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扩大资本输出,扶植中国地方代理人,进而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扩大外国在华势力范围的有效办法就是在华修筑铁路。为了保护路权、发展本国经济和加强对各地的控制,清政府也注意修筑铁路。由于铁路建设耗资巨大,财政濒临破产的清政府又向外国金融财团借款来修筑铁路,铁路外债急剧膨胀。,85,从1896年2月举借津卢铁路借款开始到1911年5月粤汉、川汉铁路借款为止,清政府共举借铁路借款29笔,借款总金额合计库平银3.3亿两,占当时清政府外债总额的27.4%;除去折扣和经办银行的佣金以及音量汇率下跌造成的镑亏损失,实际收到的借款金额为2.9亿两,约占当时外债实收总额的44.5%。外商银行通过铁路贷款不仅获得巨额收益,而且还控制了铁路的经营大权和沿线地区,带动了本国铁路建材和其它商品的输出。,86,英美法德等国的金融资本为了取得中国铁路贷款权而进行了争夺和妥协,并在1910年5月在巴黎组成四国银行团,以银团贷款的方式参与湖广铁路(原粤汉、川汉铁路)等中国的铁路借款竞争。并于1911年5月签订了湖广铁路借款合同,在伦敦发行债票来募集600万英镑(折合白银4540万两)的借款资金,四国的银行、公司各分担25%的借款。银团贷款的方式提高了外资银行的业务竞争力,值得借鉴。,87,1911年5月四国银行团还通过美国的活动,与清政府签订了东三省币制实业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取得了在中国参与币制改革和对东三省工矿实业加以控制的权利。只是由于辛亥革命爆发,这笔借款没有执行。,88,西方财团通过政治借款不仅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关政和政治事务,而且承办借款的外国银行还获得了巨额的放款利润,增加了资本公积金和盈余公积金,便利了这些银行的公司证券发行,也增加了汇丰等银行的存款和业务量,促进了这些外商银行的发展。,89,外商银行也向钱庄和中国工商业户放款以扩大其市场影响。,外国对华政治贷款、铁路贷款、币制实业贷款的争夺也刺激了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1895年7月6日俄法两国通过施压取得俄法借款,。,1896年3月英德两国取得英德借款,。,1898年3月英德两国又取得英德续借款,。,90,外国在华投资结构的变动导致外资银行业的国别结构趋向多元化,形成英、德、日、俄、法、美银行六强并存的竞争格局,。,英国银行垄断市场的局面被打破,。,91,1865年进入中国的英商汇丰银行在甲午战争后继续发展。,继汇丰银行之后,1890年德华银行将总行设于上海,并在天津设立分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1880年成立)从1893年开始在上海等地设立分行。,华俄道胜银行,(1895年成立)从1896年开始在上海等地设立分行,。,这是中国近代首家中外合办银行。,92,法国东方汇理银行(1875年成立)从1894年开始在香港(1894年)、上海(1899年)等地设立分行。,美国花旗银行(1901年成立)从1902年开始在上海等地设立分行,(P262),。,93,除了以上六家大的外商银行之外,较著名的外商银行还有比利时的华比银行(1902年成立)、荷兰的荷兰银行(1903年成立)、甲午战争后总行设在台北的日本的台湾银行。此外还有中德合资的北洋保商银行(1908年)。,94,清代在华设立过营业机构的外商银行不下40家(有不同看法),但多数银行因为各种原因最后退出了中国市场,到19111912年间仍在营业的外商银行有11家:有利、麦加利、汇丰、德华、横滨正金、华俄道胜、东方汇理、花旗、华比、荷兰、台湾银行,。,95,外资银行对清末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外资银行的金融活动从长期看有助于压低市场利率,。,甲午战争后外资银行也与民族工矿企业建立了借贷关系,。,96,外资银行的贷款对甲午战争后中国利用外资来进行近代化建设也有一定作用,。,外资银行在金融恐慌危及其自身安全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97,六、中国民族新式银行的产生(P168),1845年后外国资本将银行传入中国,这为半殖民地中国带来了银行组织制度的创新。,从1865年汇丰银行等许多在华的外资银行都向华人投资者发售股票吸引华人的资本,而外商银行的金融活动,例如发行银行券以攫夺中国的货币发行受益,利用华人的资本来支持在华外商的经营活动,同时在信贷政策上歧视华商,加深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行为刺激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所以部分思想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呼吁国人自办银行,以便抵制外国资本在华的金融扩张,支持民族工商业发展。,98,随着外商银行的进入,五口通商时期的中国人也提出了自设新式银行的主张(P168)。,1846年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其名著海国图志的英吉利国标题下,介绍了英国的债券、银行券、汇兑和存放款等银行业务。,99,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在1859年太平天国后期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中率先提出了“兴银行”的建议。,广东人邝其照在其19世纪60年代出版的华英字典中讲英文bank翻译为“银行”。,100,中国最早的美国留学生容闳在19世纪60年代初就曾经向洪仁玕提出过仿照西方创办银行、建立新式银行体系的建议。,101,广东人黄遵宪在其18761882年任驻日本参赞期间撰写的日本国志中就主张借鉴欧洲、日本的经验,设立银行作为纸币发行和调节的机构,并主张银行券发行要有100%的发行准备。江苏人钟天纬在其文章刖足集外篇.中国铁路如何取道为便论中也提出开设国家银行和由商人集资在各省开设银行的主张,认为银行发行钞票要有十足准备。,102,1892年前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人物陈炽、郑观应对银行的职能、作用、地位及其在中国设立的必要性和特殊意义作了全面、深刻的探讨和论述。广东人郑观应在其文章银行中批评外国银行在中国任意发行纸币,主张中国创设自己的银行并发行可兑换的银行券以维护纸币的信用,并建议设立商部作为管理银行的机构。湖南人唐才常也主张仿照西法,由各省藩司拨款设立官银行,并允许商人经过各省督抚呈报户部集股开设。,103,1895年清朝顺天府尹、维新派人物胡燏棻在变法自强折中从发行本国钞票,抵制外国银行券的角度来提出中国自设新式银行的必要性。,104,1895年后汪康年、钱塘人孙鲁钦、张謇等人都从振兴事业的角度提出设立民族新式银行的必要性。总之,由于受到外国资本在华金融活动的影响以及国内设立本国银行思潮的影响,中国商人,尤其是服务于外国在华金融中介的买办开始采取行动,模仿外国的方式,寻求本国银行的发展道路。,105,洋务运动期间中国人自设银行的尝试均告失败(P169):,19世纪50年代,广州的看银师(施老夫)就曾经利用“离开他们广州贸易就无法进行”的有利地位,成立由买办和看银师共同组织的合股银行。,106,在中外贸易发达的广东,中国商人在1876年首先开始了模仿西式银行的尝试。,1872年7月8日申报上的“中国商人宜亲出洋贸易论”,1874年7月14日汇报上的“丝茶宜出洋自卖论”等文章已经在宣扬华商主动出国贸易的思想。,107,1876年上海的报纸披露了华商筹设旨在与英国通商的宏远公司的计划,说商人们打算在上海设立总行,在伦敦、香港、福州也设立分行。公司资本拟定为30万两,中国、伦敦两处各存15万两。其中存于中国的15万两资本特别注明要用于“借银与众赐顾托以生意者”。显然,这个近代中国首家海外贸易公司计划的发起人打算赋予该组织开展贸易金融的业务。,108,1876年初,曾任英商怡和洋行买办10年、时任轮船招商局总办的唐廷枢向热心洋务的福建巡抚丁日昌提出一个“由中国人纠集股份设一大银行”的计划,专门为海外贸易和远洋航运服务。银行资本计划为200万元。该银行在国内设总行,在英国伦敦、日本各口岸设立分支行。由于募股不容易,该计划最终流产了。,109,受唐廷枢创意的影响,在1876年5月的广州出现了一个由广东帮商人陈氏出面主持的荣康银号,。,上述计划得到了一批广东商人的支持。这批商人筹集了30万银两的银行开业资本。但是由于资本不容易筹集,这家银行在1877年后也不了了之。,110,1877年,有“华人拟在天津设一银行,计本银共三十万两”,由招商局人司理其事。1882年,又有华商想在上海仿照西法开一大银行。“广帮之富裕者可纠以入股”,但都未能成为事实(P169)。,19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自办银行的计划开始纳入洋务派活动的轨道。1885年李鸿章开始筹划官汇银行(P169),。,111,1886年李鸿章的得力助手马建忠又计划在建省不久的台湾建立一个以开发台湾为目的的银行,。,马建忠的计划得到热心开发台湾的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赞许,赫德要他赶快动手。但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台湾地方官员对此计划并不热心,所以该银行计划也流产了。,112,1887年美国人米建威和李鸿章集团拟合股筹办华美银行的企图也因为垄断利权过多并由美国资本介入而引发利权纷争并招致中外各方的极力反对而未获成功。,113,本国新式银行创设失败对洋务运动的负面影响极大,。,洋务派和华商创设本国新式银行失败的原因:,首先,洋务运动期间国内设立公司缺乏专门的法律作为依据,华商投资新式企业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和法律保障,中国人自办公司的风险很高,。,114,其次,华商公司发展不规范,股票投机风潮败坏了华商公司的信用,这是华商自办银行失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115,再次,洋务派反对“招洋股”的外资政策是中外合办银行未能筹办成功的另一个原因,。,116,1897年中国首家民族新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产生(P169)。,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在新式银行的发展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日本了。日本在19世纪70年代初就仿照美国的国民银行体制建立了本国新式的商业银行制度。而中国在甲午战争前,除了外资新式商业银行和本国传统的私人商业银行以外,还没有建立起本国的新式商业银行。1895年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清廷内部对实业振兴的关注,国内首家华资股份制商业银行才在光绪皇帝的特批下于1897年创办起来。,117,甲午战争后中国建立华资商业银行的思想已经酝酿成熟(P168),。,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是华资新式银行暨华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鼻祖(P169),。,中国通商银行的设立是民族银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18,1904年后中国的国家银行产生(P173)。,国家银行的创立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银行制度建设的一个成就。在国家银行的建设方面,我国要落后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在1882年就设立了国家银行,在18831885年垄断银行券发行权后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而中国设立国家银行则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而且与财政改革的目的有关。,119,清末出现了建立国家银行的思想,。,清政府参照英、日两国中央银行制度来设立中国的国家银行制度,先后在北京设立户部银行(后来更名为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P173-175),。,120,1905年8月我国最早的国家银行户部银行成立,虽然这比日本银行的成立已经晚了二十三年,但它是中国政府朝向中央银行制度建设迈出的第一步。,1908年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清政府制定大清银行则例二十四条,赋予大清银行代国家发行纸币和铸币、代理国库公债、充当最后贷款人的权利和义务,并试图将大清银行发展为中央银行,。,121,1907年经清朝邮船部奏准筹设,1908年1月在北京设立交通银行。这是清末中国人自办的第三家全国性银行,也是第二家国家银行,独家经营轮、路、邮、电“四政”的营业收入,政府机关的存款较多,。,122,国家银行对清末近代化建设中起到了促进作用,。,123,清末的国家银行还存在缺陷,其职能不明确,户部(大清)银行并没有能够在统一货币、整齐币制,统一经理国库、建立国债制度,确立最后贷款人制度、稳定金融方面起到明显的作用,大清银行从其职能上看仍然只是国家银行不是中央银行。这是由户部(大清)银行自身实力不足以及清末不利的政治经济环境造成的。,124,1906年后信成银行等纯粹民营银行出现(P176),。,1906年4月信成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资本50万元,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并发行银行券。该银行是我国首家纯粹民营银行公司。信成银行因向辛亥民军提供贷款过多而导致资金周转不灵,几年后就停业了。,125,1907年10月浙江兴业银行公司在杭州成立,额定资本100万元,其中浙江铁路公司的投资占三分之一。,1908年9月四明商业储蓄银行公司成立,额定资本150万两,先收半数,实收50万两。该银行资助革命。,126,1906年和1908年又分别设立了短命的私人资本的信义银行公司(1909年倒闭)和裕商银行公司(1911年倒闭)。,总计18971911年中国人自设的官商合办以及商办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有20家。可见,近代中国新式银行不是从传统银行演化过来的,而是从西方植入中国的。,127,甲午战争后地方官银号的银行化和改组(P178),。,晚清出现了建立省地方银行的思想主张,。,各省为了维持日益恶化的省财政支出而增设地方官银号,。,128,清末各省官方“劝兴实业”促使地方官银号向省银行转变,1905年四川省官银号率先改组为浚川源银行公司,。,清末华资商业银行的行业规模逐渐扩大,。,地方银行的出现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29,七、清末的金融风潮(P180),鸦片战争前中国就已经存在信用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金融风潮不断爆发,:,18世纪下半期开始,中国银行业创新发展的步伐加快。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引发的社会、民族危机,逼迫中国从被动开放逐渐走向主动开放。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影响的加深,国内工商制度不断变迁,商品经济日益发展,金融发展的速度加快,金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加大。,130,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引发的金融恐慌或危机给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晚清(18401912年)的72年间,中国就发生了12次较大的金融风潮,平均六年就发生一次,其中较著名的有1883年的上海金融风潮、1897年的贴票风潮、1910年的橡皮股票投机风潮(P180-183)。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比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统计的西欧大约每十年爆发一次金融恐慌的频率要高,。,131,晚清中国的金融危机不断爆发(,附表,P181-183)。,晚清中国金融危机不断爆发的原因:,首先是货币制度落后,在金属货币制度下,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货币供给不足或通货紧缩的压力。本币汇率下跌导致债务负担加重,对外支付的压力加剧了国内银根的短缺。,132,其次是半殖民地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导致白银外流或国内银根被外资银行控制。中外金融势力人为的操纵,使得1935年以前尤其是晚清国内经常出现通货紧缩,利率上升,信用收缩,以至于信用链断裂的情况。,再次,社会动乱也是中国金融恐慌的重要原因。,133,第四,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对半殖民地中国的传递也是诱发国内金融恐慌的原因之一。,第五,产权缺乏保障,政府和商业信用不佳,投资风险大,钱庄业具有内在的投机性和脆弱性,国内金融市场混乱,投机盛行,金融机构兼业经营等也是金融恐慌的成因之一。,134,第六,政府未能对银钱业施加有效的监理,民间经营银钱业没有任何市场准入的限制,既不需要登记注册,不需要核验开办人的资产和信用,又没有法律来规定银钱业的最低资本限额、统一银钱业的组织制度和债务责任,对银钱业的经营范围、业务活动、盈余分配、财务报表的稽核等未加任何要求或限制,对银钱业的风险管理措施也没有规定;中央银行制度尚未建立,1935年以前,中国政府未能在银钱业确立有效的最后贷款人制度。,135,(接上)货币发行权的分散和银行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一方面使得银钱行号营业的投机性和经营风险很高,另一方面在银钱行号超过其兑现能力滥发银钱票或从事投机活动、或受外部债务通货收缩效应冲击而发生挤兑的时候,又得不到最后贷款人的支持,很容易诱发金融危机。,136,总之,近代中国金融危机频繁暴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们包括中国社会开始半殖民地化,经济和金融业逐渐近代化,国外经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传导和影响加大;中国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日渐式微,政治不稳定;国际收支逆差和外债负担加重,币制落后的弊端日益突出;加上信用劣化,金融制度建设滞后以及金融监管软弱无力;金融市场组织化程度低、投机操纵盛行;清末金融中介自身有弱点、缺乏最后贷款人的支持等。,137,晚清中国金融风潮频仍爆发的启示,。,一要在政府的积极干预下发展壮大民族经济,增强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注意避免出现长期、严重的国际收支逆差,控制外债规模。,138,二要改革落后的货币制度,对内减少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的投机操纵,稳定利率;对外要稳定汇率,避免本币不断贬值加剧外债负担和国内银根的收缩。,三要加强中央集权,有效保护产权,保持国内国际局势的稳定,防止社会动荡引发信用危机。,四要依法强化政府对金融业的有效监管,改善政府和商业信用,控制政府债务规模,避免政府失信和不作为引发社会信用危机。,139,五要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发挥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作用;理顺财政和央行的关系,强化中央银行调控、稳定货币流通的能力。,六要规范化发展金融股份公司,发展信用稳固的国有、民营大金融机构,增厚金融机构的资本实力,扶持金融机构的并购重组,提高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140,七是对金融机构的兼业经营要妥善监理。,八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民主法制的社会,这才是金融与经济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141,八、清朝后期保险、证券、信托业的发展及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清朝后期外商保险业继续发展,民族保险业产生,1865年义和公司保险行设立,这是首家民族保险企业。1875年保险招商局成立,。,清朝后期证券业继续创新发展,证券市场形成,。,1861年上海有了外商股票交易,1869年首家外商证券公司英商长利公司,1891年上海股份公所设立,1905年上海众业公所设立。1882年首家民族证券公司上海平准股票公司设立。1908年华商又设立公平易、信通两家证券公司。1887年丽如银行发行了公司债。1906年萍乡矿务公司发行了公司债。,142,英商在1890年成立了大东惠通公司,1891年外商又在上海成立了信托放款公司,外商信托公司开始进入中国,中国商业信托事业出现,。,清朝后期金融监管制度建设开始启动。清政府从1903年开始就尝试建立保险监管制度,。,1907年徐锐草拟了中国近代保险史上首部专门的保险法规保险业章程草案,该法规给保险下了定义,并在中国保险史上最早确定了保险分业经营的原则。 1904年颁布公司律,明定商部为公司及证券管理机关。1908年颁布银行通行则例,规定度支部负责监理银行业,。,1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