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二节 词序

上传人:dja****22 文档编号:24301044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第二节 词序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第四章 第二节 词序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四章 第二节 词序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古代汉语的,词序,第二节,1,一 什么是词序,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次序,。,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的顺序,“定语”则用在名词之前。,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2,二、谓语前置,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叫作谓语前置,又叫倒装句。谓语前置常见于感叹句和疑问句中,有时也出现于祈使句中。例如:,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赵策三,子邪,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难言),勉哉,夫子!(史记周本纪,3,在古诗文中,为了押韵、平仄或对仗的需要,也往往作主谓易位的临时变动。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4,三、宾语前置,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般会受到一定语法条件的限制。,5,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在疑问句中,如果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如:,1、动词的疑问代词(谁、何、安、曷等)宾语前置:,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6,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如果动词前面有作状语的副词,疑问代词就放在副词和动词之间。,2、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如:,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说秦王,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庄子齐物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7,注意:,只有疑问代词单独作宾语才能前置,如果宾语是名词或以疑问代词作定语的名词性词组,则一般不能前置。,例如:,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帝曰:,欲于何所,王之?”王夫人曰:“愿置之洛阳。”史记三王世家),在上古汉语里,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比较严格的,有人视为一种语法规则,尽管有例外,但极少。汉代以后,疑问代词宾语逐渐由前置转为后置,但是仿古的文言作品中疑问代词宾语往往还是前置。,8,3 常见的有疑问代词的凝固结构,(1)何如、如何、如之何、,若何、奈何、若之何、奈之何,。,“何如、如何”先秦就成为凝固形式,作谓语时表商量、询问,译“怎么样”。作状语时表询问原因,带强烈反问语气,译“为什么”、“怎么”。如:,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楚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与不穀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9,“如何”是“如之何”这种结构的紧缩而凝固的形式。 “如何”同“何如”的来源不一致,在发展过程中汇合在一起了。,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古书中同“如何”、“如之何”相类似的固定结构还有“若何”、“奈何”、“若之何”、“奈之何”。如:,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战国策齐策,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虽先生之辩,将奈之何哉?庄子盗跖,10,疑问代词“何”作谓语,若之、奈若、奈之是介宾结构作状语。凝固成为一种固定结构,是一种表疑问的形容性词语,意思是“怎么样”或“怎么办”。,有人有不同的分析,“如”、“若”、“奈”是动词,表示对付、对待等意义;“何”是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后置状语,可译为“怎么”、“怎样”,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如”、“若”、“奈”的宾语。“如(若、奈)何”可译为“怎么对付(对待)呢”或“把怎么样呢”。,11,(2)何以为,表示反问的句式。其中疑问代词“何”是动词“以”的状语(“以”作“用”讲),“为”是表疑问语气的助词,相当于“呢”。这个句式可译为“为什么用呢”或“要干什么呢”。例如:,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汉书霍去病传,),12,此句式中的“何”可用“奚”、“恶”、“安”等代替,“以”可用“用”代替。例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庄子逍遥游), 恶用是鶂鶂者为哉?(孟子滕文公下),此句式中“以”的宾语如果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以”还可以省略不用,便成为“何为”的格式。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同上),13,(3)何之,表示感叹的句式。“何”是疑问代词,处在句首作状语,加强感叹语气。有时“何”用“奚”等代替,“之”是结构助词,是补语的标志。“何之”可译为“什么(怎么)得这么(这样、那么、那样)”。例如:,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楚王问),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韩非子和氏),(4)何其,“其”是指示代词,这是感叹句式。例如:,史记孔子世家:“汝来何其晚也!”,14,(5)孰与,“孰与”是由“与孰”演变来的,表示比较的固定句式。“孰”是疑问代词,“与”为介词。“孰与”可译为“和(跟、与)谁(哪个)”或“和(跟、与)相比,谁(哪个)”。例如:,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齐策一),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史记曹相国世家),“孰与”还可用在相比较的两项之间,但比较之后往往选择后者,相当于“孰若”,可译为“哪如”或“哪比得上”。例如:,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柳宗元童区寄传),15,(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在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也大都置于动词前。,这里包含两个条件:,第一,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无(毋)”、“莫”、“弗”、“未”等作状语或者是有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作主语,从而构成一个否定句。,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16,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词前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充任的状语,代词宾语既可以在状语之前(例),也可以在状语之后(例),。,17,注意:,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宾语也不前置。例如:,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鞌之战,“君”和“子”一类的词不是代词,而是名词,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动词之前。,若不许君,将焉用之。左传昭公四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秋水,用否定副词“弗、勿”的否定句,一般是不带宾语的,但如果出现宾语,而且又是代词,同样要放在动词之前。如:,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墨子非攻中,18,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远没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严格。,例如:,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诗经魏风园有桃),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从先秦时代起,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就已经开始从前置向后置发展了。到了汉代,这类句子中的代词宾语大都置于动词之后,而魏晋以后的口语性较强的著作中则绝大多数都移至动词之后了。,19,(三)用“之”、“是”等构成宾语前置。,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代词“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有的学者认为,“之”、“是”等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1 前置宾语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用“之”、“是”等来复指。,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20,用“实”、“斯”、“焉”、“之为”复指的:,左传僖公五年:“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诗经豳风七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左传隐公六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孟子告子上:“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2 前置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用“之”复指。例如:,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21,3 用代词“之”、“是”复指前置宾语的凝固结构,(1)“是之谓”“此之谓”,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是之谓”“此之谓”可单独形成分句,后面不带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译成“说的就是这个”、“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例如:,孟子公孙丑上:“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22,(2) 唯(惟)是,唯(惟)之。,这两个凝固结构对前置宾语的强调作用更加突出。副词“唯”字表示限制范围。,例如,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庄子达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3)何之有,表示反问的句式。“有”是动词,“之”是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何”是疑问代词,做前置宾语的定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例如:,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23,(四)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1、宾语直接提到动词前。,例如:,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小雅节南山),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注意:,不要把“是”作前置宾语的句式和“是”复指前置宾语的句式混淆了,也不要把“是”字误解成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24,2、宾语直接提到介词前。,介词“以”的宾语习惯上常放在前面,介词“于(乎)”的宾语偶尔前置。例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喻老),室于,怒,而,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三年),25,四 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时,一般是把数词和动量词放在动词之后;古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时,一是一般不用动量词,二是数词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如:,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26,假如要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时,可以改变句式,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前面用代词“者”字复指,使“者”字前面的结构成为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成了全句的谓语。如:,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战国策赵策,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玦以示者三。鸿门宴,27,五 定语后置,1 中心语加后置定语,并用代词“者”收尾。,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蔺列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聊斋,2 中心语与后置定语之间加连词“之”字,再用“者”字煞尾。,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杂说,鸟兽之害人者消。滕文公,28,3 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但省略“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 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直接加后置定语,如:,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六 状语后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桓公杀公子纠),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魏公子列传),29,下面的例子有人称为补语,其实也是状语后置。例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何不试之以足?(韩非子郑人买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列传),而大声发于水上。(苏轼石钟山记),又有若老人坷且笑于山谷中者。(苏轼石钟山记),补语:,至于廪延,开罪于先生,降大任于是人也,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30,七 双宾语,所谓双宾语,就是一个谓语动词带了两个宾语,第一个宾语称为间接宾语,又称近宾语,表动作行为的关涉对象,一般指人。第二个宾语称为直接宾语,又称远宾语,表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一般指物。其结构形式为“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双宾结构是古今共有的句法结构。但是,古代汉语的双宾结构在结构形式和语义关系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31,(一)古代汉语双宾语的结构形式,1“,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式,这是汉语双宾结构的典型形式。,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汉书张骞传),32,2,“,间接宾语动词直接宾语,”式,这是古代汉语双宾语特有的结构形式,即间接宾语前置式。,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诗经小雅小旻),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吕氏春秋权勋),寡人将,谁,属国?(吕氏春秋贵公),具体说来,有“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直接宾语”和“疑问代词宾语动词直接宾语”二式。,33,3“,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式,这是古代汉语双宾语典型结构的派生形式,即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位置互易式。,吾既已言之王矣。(墨子公输),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史记周本纪),又献玉斗范增。(汉书高帝纪),双宾结构中使用代词“之”,当“之”字指物(或相当于物)的直接宾语时,就要与指人的间接宾语互换位置。有时,名词性的直接宾语也可与间接宾语互换位置。,34,(二)古代汉语双宾语的语义特点,1“取予义”动词带双宾语。,古代汉语的取予义动词有 “赐”、“与”、“授”、“予”、 “归”、“遗”、“贻”、“偿”、“藉”、“赍”、“取”、“夺”等。例如:,赐我先君履。(左传僖公四年),活我,吾与女璧。(左传哀公十七年),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孟子告子下),35,取予义动词的双宾语中,间接宾语是取义或予义行为的交接对象,一般指人,直接宾语是取义或予义行为的具体交接物,即受事,一般指物。,特殊例句:,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魏王遗荆王美人。(韩非子内储说下),秦昭公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6,2“问告义”动词带双宾语。,古代汉语的问告义动词有“语”、“告”、“示”、“教”、“问”、“谓”等。例如:,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既入焉,而示之璧。(左传哀公十七年),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滕文公上),豹往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续补),问告义动词的双宾语中,间接宾语是询问义或告示义行为的对象,一般指人。直接宾语是询告或告示义行为的具体内容,即受事。,37,特殊例句:,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孟子滕文公上),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左传隐公元年),3普通动词带双宾语。,例如:,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 襄公十四年),及魏围邯郸,唐尚说惠王而解之围。(吕氏春秋士容),诸吕举兵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今我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汉书高五王传),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38,古代汉语里,普通动词用于表特殊述宾关系的“使动”义时,也能带双宾语。其结构形式是“使动义动词间接宾语(使动宾语)直接宾语”。例如:,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殴民而归之农。(贾谊论积贮疏),这类双宾结构的动词用于使动义,表示主语为间接宾语(使动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实施动词所示的动作行为,间接宾语是动词的使动对象,直接宾语是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39,4动词“为” 带双宾语。,“为”常常用于双宾结构,“为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式。间接宾语是“为”的关涉对象,直接宾语是“为”的支配对象。例如:,叔孙为孟钟。(左传昭公四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僖公三十年),间接宾语由代词“之”充当,形成了“为之”式双宾结构。例如:,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论语先进),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隐公元年),厚为之礼而归之。(左传成公十年),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