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配套教学课件

上传人:考试不挂****2941... 文档编号:24290141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457 大小:18.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耕作学》配套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7页
《耕作学》配套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7页
《耕作学》配套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课程设置与考试安排,授课形式:,讲授、讨论、互动式,考试:,平时,(15%),实验,(15%)+,期末成绩,(70%),平时:,(,1,)到课情况与课堂表现 (,2,)作业完成情况与质量 (,3,)小考,耕 作 学,耕作制度引论,资源辩识与作物布局,复种,间套作,轮连作,土壤培肥与保护,土壤耕作,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1,农业生产分析,2,耕作学的性质、对象、任务及在我国的发展,3,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4,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规律,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1,农业生产分析,一、农业的定义,(一)农业随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辟土植谷曰农,”,(种植业),种植业,+,畜牧业,农、林、牧、(副)、渔(大农业),(二)未来农业的概念,由生物生产与其产前产后工商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管理体系与科教体系共同构成的产业部门,农业概念包含内容示意图,农业管理子系统,农业科教子系统,农业生产子系统,产中,产前,产后,1,农业生产分析,二、农业生产的性质与特点,(一)农业生产的性质,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1,农业生产分析,二、农业生产的性质与特点,(二)农业生产的特点,1,、农业的生物性,按自然规律办事,2,、严格的地域性,因地制宜,3,、强烈的季节性,不违农时,适时进行,4,、生产的连续性,瞻前顾后,用养结合, 可持续发展,5,、生产的社会性,按社会经济规律办事,1,农业生产分析,三、农业的地位(功能),农业是各行各业,乃至工业的基础,是国家致富之本。,德国化学家利比格,,1837,中国人对农业功能的认识,神农言(,6000B.C.,)(汉书中记载) :,“,有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不能守也。,”,夏禹言:民无食也,则我不能守也。(传说),吕尚说:,“,人事饥饱,”,管仲说:,“,人之守在粟,”,孙武说:,“,军无粮食则亡,”,刘邦说:,“,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贾谊说:,“,笱,(竹编渔具),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江山社稷,诸葛亮说:,“,粮谷,军之要最,”,李世民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陈旉说:,“,生民之本,衣食为先,而王化之源,保暖之务也,”,王桢说:,“,农,天下之大本也。一夫不耕,或授之饥,一女不织,或授之寒。故古先圣贤,敬民事,首重农,”,刘基说:,“,凡与敌对垒,胜负未决,有粮则胜,”,康熙说:,“,王政之本,在乎农桑,”,孙中山在总结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原因时说:,“,因为德国的海口都被联军封锁,国内粮食逐渐缺乏,全国军民都没粮食吃,甚至被饿死,所以总归失败。可见吃饭问题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毛泽东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陈云说:,“,无粮则乱,”,西方历史人物对农业功能的认识,色诺芬(,430-350B.C.,)说: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因为农业繁荣的时候,其他一切技艺也都兴旺。但是在土地不得不荒废下来的时候,无论是从事水上工作或非水上工作的其他技能也都将处于垂危的境地。(,经济论,,商务出版社 。,1961,,,18,-,20,),维杰提维斯(公元,4,世纪)说:,“,时间和机会可以挽救其他灾祸,但粮秣和给养如未能注意而短缺,其危害是无法补救的。,”,英,甘地夫人,1966,年,4,月在印度各邦首席部长及农业部长会上说:,“,除非我们在近几年内提高粮食产量,实现粮食自给,否则我们就无权说印度是一个自由国家。,”,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繁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揖睦于是乎兴,,财用繁殖于是乎始,,敦庞纯国于是乎成。,虢文公,B.C.327,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可见,农业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经济部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国以民为本 无国,民以食为天 无民,无食,农业事关人民、社会、国家的生死存亡,一)农业的社会功能,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粮、棉、油、菜、果,肉、奶、蛋、皮、毛,非农部门的发展依赖于农业提供的农产品,食物的短缺会限制其他部门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一)农业的社会功能,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有了农业,大大增加了食物的供应,从而加快了人类自身的增长速度。,农业的出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其它各业。,农业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村落、城市、国家,一)农业的社会功能,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定居巩固了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农业促进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和其他相关科学等科技的产生与发展,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定居村落的出现,人类生活安定并逐渐改善,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要,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而也得到较快的发展。,一)农业的社会功能,农业是人类社会政治、文化之根基所在,农业是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农业与政治的关系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无农不稳”,解放后我国政府采取了“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建设方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农民家庭以充分的经营权,不仅保证了农业以及整个农村经济较快的发展速度,农民生活也得到根本改善,农村以至全社会都保持稳定,西方英国的,“,圈地运动,”,和,“,殖民地掠夺,”,为其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基础,农业是人类文化之根基所在,许多民俗与信仰扎根于农业,乡村的田园生活都长期被作为理想的社会而受到热情讴歌,更符合人性和道德标准,目前兴起的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和观光农业,都不是单纯的生产和经济活动;它们同时也是改变人们意识的精神和文化活动,伦理、民风、民情、,民俗、舆论、道德等有时比成文法规更具约束力,一)农业的社会功能,二)农业的经济功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食品贡献,原料与市场贡献,要素贡献,资金与外汇贡献,农业是全球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场所,农业曾是最主要甚至惟一的就业部门,对于中、低收入的国家,农业可以提供最重要的就业机会。虽然农业比较效益低,但至少可以维持生活,对于高收入国家,虽然农业从业人员减少,但整个农业产业(农用工业、农后工业及有关商业等)从业人数却大为增加,D,盖尔,约翰逊说,(1997),:今日工业国家的巨大财富及过去半个多世纪发展中国家生活上可观的改善均依赖于农民,是他们在农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农业的经济功能,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农业是其它部门发展的支撑部门,二)农业的经济功能,三)农业的生态功能,农业是人类与大自然联系最密切的一个生产部门,在合理经营的条件下,农业不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而且能在相当程度上减轻其他部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在一定范围内改善生态环境,农业在现代社会的经济作用可能相对下降,但其生态环境作用可能趋向上升,1,农业生产分析,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耕为功。,无耕,无食,无民,无国,农业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繁荣的基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农业兴旺发达,它的社会就发展,文明就进步;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农业萎靡衰败,它的社会就落后,文明就衰落;无论何时何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农业基础被动摇,就从根本上摧跨了一个国家,摧跨了这个民族本身及其文明。,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平均农业生产状况的败落、恢复、发展、繁荣,即是地球文明的败落、恢复、发展、繁荣。,2,耕作学的性质、对象、 任务及在我国的发展,耕作学,,即,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农作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农学的一个分支。,2,耕作学的性质、对象、 任务及在我国的发展,一、研究对象,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中心,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基础,从大农业着眼,从种植业着手,2,耕作学的性质、对象、 任务及在我国的发展,二、研究内容,理论,:,核心是用地养地相结合。促进大农业全面发展;增进经济效益;提高土地生产力,全面持续增产。多熟、多样、多利、多养。,技术体系,作物布局,种植模式:复种,间混套作,庭院经济,种养结合,种植体制:轮作换茬,连作,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 生产单位)的作 物组成、配置、 熟制与种植方式 的总称。它是耕 作学的中心,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养地制度:农田培肥、土壤耕作、农田灌溉,护地制度:防水蚀、风蚀、污染、杂草,2,耕作学的性质、对象、 任务及在我国的发展,三、性质,生产性、综合性强的农业应用学科,四、任务,建立合理(科学)的耕作制度,1.,建立与优化高效种植制度,2.,提高有限资源的生产潜力,3.,发挥农业地域资源优势,五、发展,“,三才理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三宜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作物而宜,52,年引进, 58,年停开, 60,年代提出,“,用养结合,”,,又开,“,文革,”,停开, 80,年再度开出,3,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一、耕作制度的含义及目的,1,、含义,2,、目的,提高土地与其它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业产量,满足社会需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益;,科学利用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实现持续发展。,二、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1,、技术指导功能,2,、宏观调控功能,4,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 及发展规律,一、历史演进,(,一,),撂荒耕作制,(shifting farming) (,生荒制、熟荒制),(,二,),休闲耕作制,(fallow farming),(,三,),草田耕作制,(grassland farming),中国无,(,四,),常年耕作制,(permanent farming),(轮作耕作制、连作耕作制),(,五,),集约耕作制,(intensive farming),4,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 及发展规律,二、发展规律,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社会需要和科技进步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内涵,继承与发展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一、现代中国对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第一个阶段:从国民经济恢复以后到“三年困难时期”(,52-62,),第二个阶段:从,1962,年到,1978,年,11,届,3,中全会召开(,62-78,),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一、现代中国对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农村地区通过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将松散落后的农村社会纳入到了社会主义的大家庭,在农村地区建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这一体制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但由于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劳动者普遍缺乏社会主义觉悟,特别是大公无私的品质,最终人民公社体制不仅没有解放了生产力,反而成了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羁绊。,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一、现代中国对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2.,改革的市场取向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11,届,3,中全会到,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改革的特征是从农村内部开始,目的改革过去人民公社的经营体制,标志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给农民充分的自主权,让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按照市场的需求去发展生产,去选择自己愿意干的职业,结果是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表,1-1 1978-1984,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年份,粮食,棉花,油料,1978,30477,216.7,521.8,1979,33212,220.7,643.5,1980,32056,270.7,769.1,1981,32502,296.8,1020.5,1982,35450,359.9,1181.7,1983,38728,463.7,1055.0,1984,40731,652.8,1191.0,一、现代中国对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2.,改革的市场取向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11,届,3,中全会到,80,年代中期,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表,1-2 1978-1984,年农民收入水平(现价),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33.6,160.2,191.3,223.4,270.1,390.8,355.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14.1,19.9,19.5,16.8,20.9,14.7,14.7,农村储蓄,(亿元),55.7,78.4,117.0,169.6,238.1,319.9,438.1,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一、现代中国对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2.,改革的市场取向阶段,第二个阶段,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改革成功的基础上,改革的内容是,农产品流通体制,,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1985,年(中央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1992,年(邓南巡讲话),1992,年,2002,年(十六大),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一、现代中国对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2.,改革的市场取向阶段,第三个阶段:从,2002.11.8-14,“,十六大,”,召开,今,以中共十六大的召开为标志,改革主要集中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一是取消各种农业税费,使得农业发展进入无税时代,二是改革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体制,农业全面对外开放,三是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四是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五是在推进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着力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问题,力争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六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多予、少取、放活,”,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二、,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与存在问题,(一)农业科技和社会成就,农业经济和社会成就,1.,农业持续、高速发展,告别了农产品长期短缺的时代,2.,绝大多数农民摆脱贫困,3.,对世界农业的贡献,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中国粮食总产,亿吨,粮食总播种面积变化,亿亩,2010,年比,2003,年增产,1.16,亿吨,播种面积增加,1.57,亿亩,近年来粮食单产增长速度放缓,1978-1988,年均增加,6.73 kg/,亩,1989-1999,年均增加,5.27 kg/,亩,2000-2010,年均增加,4.32 kg/,亩,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中国人均粮食生产占有量,1949-2010,年,,kg/,人,人均,400kg,线,温饱有余,我国人均粮食生产占有量(,2008,,,kg/,人),我国粮食生产越来越依赖于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等旱农地区,我国粮食自给率变化,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78-9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稳定在,5,亿吨,/,年 单产,稳定在,300,公斤以上,/,亩季 人均粮食,稳定在,350,公斤以上,/,人年 肉蛋奶,稳定在,50,公斤以上,/,人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300,元,(,2011,年贫困线,1500,元),中国粮食进出口情况,进口,出口,2006,年粮食进口,3186,万吨,(,含大豆,2827,万吨,),,出口,723,万吨,;,净进口谷物约,400,万吨,(2007,年不到,200,万吨,),不到生产量的,1%;,大豆进口是生产量,1.77,倍,.,粮食进口品种主要是小麦,占粮食进口量的,85%,以上;,出口品种主要为大米、玉米;,大米出口量近年呈下降趋势,玉米出口逐步增加。,食用油进口量整体呈现增加趋势,,1989,年突破,100,万吨,,1995,年突破,300,万吨,,2004,年又突破,600,万吨。,大豆的进口量急速增长,到,2005,年突破,2600,万吨,是国内生产量,1.6,倍以上。,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二、,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与存在问题,(一)农业科技和社会成就,农业科技成就,1.,在农田水利方面,2.,在耕作栽培制度方面,3.,作物遗传育种方面,4.,在农业机械方面,5.,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6.,在农业教育方面,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二、,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与存在问题,(二) 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社会问题,1.,农业质量低下,农产品的种类和质量不能顺应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2.,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3.,农业技术的水平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4.,国家采取,“,倾斜战略,”,对农业的剥夺,影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二、,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与存在问题,(二) 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经济,问题,1.,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供求结构、农业市场结构、农业经营结构、农业投入结构,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实际购买力,3.,农业保险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4.,各种原因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5.,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慢,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障碍,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二、,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与存在问题,(二) 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生态,问题,1.,耕地资源量减质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肥力减退、耕地污染,2.,水资源缺乏及污染问题严重,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3.,化工产品在农业中的不合理应用使农产品的质量下降,4.,人口与环境配置不协调,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三、我国农业发展战略,(一)战略,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步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提出了“稳定增产,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突破口,转变观念,开创农村新局面。,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三、我国农业发展战略,(一)战略,长远讲,我国农业现代化应该走一条以,生物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城镇化拉动,为手段、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二)目标,保证产量,高产、稳产,,15-16,亿人口消费(,产量多了?,),100Kg X 16,亿人,/1000kg/0.7,(口粮),+75Kg X 16,亿人,/1000kg/0.33,(饲料粮),=2.86,亿吨,+3.60,亿吨,=,6.46,亿吨,(,粮食总量,)/,年,提高质量,多样、优质、安全(色、香、味、净、健、美,,水平高了?,),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新时期农业的多功能性,五,F,食物,Food,粮食、水果、蔬菜等,饲料,Feed,纤维,Fiber,棉花、羊毛等,燃料,Fuel,燃料酒精,生物柴油,休闲,Fun,观光、休闲、度假、采摘,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二)目标,提高效率,利用转化率、劳动生产率(土地、水分、养分、劳力,,浪费?,),20,亿亩,160%,60% = 19.2,亿亩粮田,6.46,亿吨,/19.2,亿亩,=336Kg/,亩(现,18,亿亩?),增加效益,净收入、扩大再生产力、适应市场(产业?),城市人均收入,20000,元,/,年,农村人均收入,10000,元,/,年(,500,元,/,亩,40,亩,/2,人,/,户),持久发展,环境、资源、经营、多样化(自然基础、社会基础),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三)途径,精致农作,集约化(投入),土、水、肥料、机械、劳力利用率,提高单产(核心),个体光能利用率、群体结构,提高复种(手段),农田群落覆盖度、立体种养,因地制宜(原则),合理布局,资源全面综合利用,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三)途径,生态农作,农业结构生态化(作物、结构),农业技术生态化(生物技术、循环技术、无害技术、节约技术),农业环境生态化(环境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建设、资源保护),农业,社会生态化(农、工、商、生活,城乡一体化),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三)途径,现代农作,技术现代化(高新技术武装),经营现代化(商品化、企业化、规模化、综合化、一体化经营),体制现代化(产权制度,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制平等),管理现代化(区域化、专业化、多样化、一体化发展、标准化),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三)途径,经济农作,注重经济效益(核心),注重市场经济规律(产品跟市场,随市多变),遵从效益最大原则(生产跟效益,目标如一),适当增加投入、提高投入效率,注重低产变高产(土地、资源),坚持低投入变高投入(资金、设施、技术、劳力),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产优质高效高科技),生产函数三阶段,总产量,边际产量,平均产量,生产函数曲线,拐点,极大值,O,B,C,TPP,MPP,APP,弹性,极大值,总产,均产,边产,增大区,弹性,1,总产,均产,增大区,总产,增大区,A,边产,减小区,弹性,1,均产,边产,减小区,弹性,1,全部,减小区,总产,均产,大于,O,边产,弹性,小于,O,I,区,应增加投入,II,区,适宜投入,III,区,停止投入,低效益投入区,边际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0,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三)途径,经济农作,资源(产品)替代与互补(降低生态成本),环境、生物、适应、综合,粮食、蔬菜、牧草、水产、果树,退耕效益,优质优价(经营),优种、优质、优售(出口、加工、包装),市场规范、市场准入制度、产品品牌化,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 的战略目标,(三)途径,持久发展,控制人口、保护资源,人口、农民、土地、水、耕地,淡化产量、优化结构,产量、品质、需求并重,通过结构优化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适当发展、保护环境,速度、开发强度、投入、肥、药、膜、生物,用养结合、持续高产,协调、土壤、综合发展,科技教育、提高素质,农民、劳力、科研、教学、推广,有所不为,有所作为,非种植业、非农产业、非乡村发展,突出优势,第二章 作物布局,1,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2,作物生态适应性,3,作物布局设计,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作物布局,(Crop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空间配置的总称。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包括该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和品种及其比例;另一方面包括各作物及品种的空间配置,即,作物布局要解决的是种什么,种多少和种在哪里的问题,。,1,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二、,作物布局的意义,(一)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二)适应国内及国际市场的需求,(三)有利于增进农民收入,充分 吸纳农民就业,(四)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和实现 可持续发展,1,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三、,作物布局的原则,(一),人的需要是前提,(要与市场要求有效对接、要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的需求包括两方面,一是自给性的需要,主要是食品、燃料、饲料、肥源等的需要;二是社会的需求,包括国家和市场的需求,它往往以商品的形式出现,主要是粮食、肉类、工业原料作物及精神生活等的需要。,1,食物,基本满足我国人民正常活动每人每年的需要是:口粮,250,公斤、肉类,24,公斤、蛋类,12,公斤、奶类,12,公斤、鱼类,9,公斤、食油,6,公斤、食糖,6,公斤、水果,20,公斤。,这仅是量的需要,还有质的要求!,1,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三、,作物布局的原则,2,饲料,在植物性产品转化为动物性产品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在高水平下,,3,公斤料换,1,公斤鸡蛋,,4-5,公斤料换,1,公斤猪活重(活重,*,0.75=,胴体重),,1,公斤料换,2.3,公斤牛奶,,7-10,公斤料长,1,公斤肉牛,还要搭配其他饲料。因此,要做好农牧布局、粗饲料与精饲料作物的布局、干饲料与青饲料、能量饲料与蛋白饲料等的布局。,1,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三、,作物布局的原则,3,燃料,当前我国广大农村中,生物燃料是燃料的主要部分,约占农村能源的,68.3%,。而生物能源主要是秸秆和柴草,大致农村每人每年需消耗秸秆,500,公斤。而,1,公斤经济产量可生产秸秆,水稻、玉米,1,公斤,小麦,2,公斤,皮棉,7,公斤。每亩各种类型树林可提供的柴草量:薪炭林,250-500,公斤,用材林,50-100,公斤,农田防护林,50,公斤,灌木林,50-75,公斤,四旁植树每株,2-2.5,公斤。所以,作物布局时要考虑燃料的需要。,1,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三、,作物布局的原则,(二),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要与当地生态条件相吻合、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作物生态适应性,(ecological adaptation),就是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一个地方能种什么,不能种什么?什么能生长好,什么不能长好,首先是由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所决定的,即看当地的环境条件能否满足作物本身的要求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1,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三、,作物布局的原则,对作物布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大范围内,首先决定于,气候因素,,尤其是热量和水分,其次是,地学因素,,即母质、土壤、地貌。一般讲,决定一种植物能否生存的是气候因素,而决定是否繁荣的则要看气候及地学因素。在一个小范围内,气候差异很小,影响作物布局变动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土壤、肥力、地下水等地学因素。,因地制宜;趋利避害,1,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三、,作物布局的原则,(三),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素是作物布局的重要条件,(要有利于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1.,经济效益,7.,品种,2.,市场与价格,8.,劳动者素质,3.,人地比,9.,科学技术水平,4.,水利条件,5.,肥料条件,6.,劳畜力机械化条件,经济适应性,当前在作物布局时应注重以下农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优质产品,功能性产品,传统产品,地方性产品,专用性产品,新特产品短缺产品,深加工产品,1,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三、,作物布局的原则,作物布局是由以上因素综合决定的,在这些因素中,根据变化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三类:,不变因素:大部分自然因素,短期内难变或变动小的因素:爱好、人地比、土壤肥力、交通、政策、能源等,易变因素:市场需要、价格、贸易、品种、水肥条件等,决定作物布局的稳定性,决定作物布局的灵活性,2,作物生态适应性,一、,作物对光的适应性,光质、光量、光时,光是热量的来源,从大范围来看,光的分布决定了热量的分布,使之形成不同的温度带,因而就间接地对作物的分布起了重要作用;,若从较小范围来看(一个省、一个地区),光对作物的直接影响是光合作用,而对作物的分布就不如热量和水分影响显著。,2,作物生态适应性,一、,作物对光的适应性,1. C,4,与,C,3,作物的分布,2.,喜光与耐荫作物的分布,3.,长日照与短日照作物的分布,光周期,山西短、长、中日照作物都可种植生长,只是季节上的分布不同,长日照作物适于秋播或早春播,夏季收获,开花结实(真叶,-,花芽分化)正好利用长日照季节,短日照作物则适于晚春播或夏季播种,秋季收获,又利用了日照短的生长季节,由此可见,日照长短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作物的季节布局。,2,作物生态适应性,二、,作物对热量(温度)的适应性,(一)作物对热量的要求,1.,常用的温度指标,积温、三基点温度、生物学下限温度、生育期天数、无霜期长短、界限温度,2,作物生态适应性,二、,作物对热量的适应性,(一)作物对热量的要求,2.,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喜凉作物,喜凉耐霜型,喜凉耐寒型,喜温作物,温凉型,温暖型,耐热型,亚热带及热带作物,2,作物生态适应性,二、,作物对热量的适应性,(一)作物对热量的要求,2.,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喜凉作物,要求积温少,生育期短,可以忍耐冬春低温,一般生长盛期的适宜温度为,15-20,。,在种植制度中起两方面作用:一是在无霜期较短的北方或南方山区作主导作物用;二是在暖温带或亚热带作夏播或填闲作物用。,2,作物生态适应性,二、,作物对热量的适应性,(一)作物对热量的要求,2.,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喜凉作物,喜凉耐寒型,:如黑麦、冬小麦、冬大麦、苜蓿等越冬作物,这类作物在幼苗阶段能够抵抗强烈的低温。这类作物常以,0,作为其生物学下限温度,所需积温常因纬度、地势、作物品种而异,这类作物一般冬前秋播,,0,时开始休眠越冬。,喜凉耐霜型,:如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春小麦、莜麦、胡萝卜、芥菜、芜箐、菠菜、大白菜以及喜凉饲料绿肥,如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栖等,这类作物不抗寒,但苗期可抗冻耐霜。这类作物一般以,3,5,作物为其生物学下限温度,生育盛期适温,15-20,,所需积温不同作物与品种间差异很大,一般是早春播种,夏季或早秋收获。,2,作物生态适应性,二、,作物对热量的适应性,(一)作物对热量的要求,2.,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喜温作物,喜温作物是农业生产中的主体,这类作物生长发育盛期的适温为,20-30,,需,10,积温,2000-3000,,不耐霜,一般晚春或夏季播种,晚秋收获。,2,作物生态适应性,二、,作物对热量的适应性,(一)作物对热量的要求,2.,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喜温作物,温凉型,:如大豆、谷子、甜菜、红麻等,适宜生长温度为,20-28,上下,,10,积温,1800-2800,左右。这类作物,15,时不利于生长。,温暖型,:如水稻、玉米、棉花、甘薯、芝麻、黄麻、蓖麻、苧麻、田箐均属此类,蔬菜中的,“,热菜,”,也属此类。其适温为,25-30,,温度过低生长慢,生殖生长受阻;温度超过,30,以上也不利。,耐热型,:如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等,它们可以忍受更高一点的温度。,2,作物生态适应性,二、,作物对热量的适应性,(一)作物对热量的要求,2.,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亚热带及热带作物,我国最主要的亚热带作物有,8,种:茶、柑橘、油桐、油茶、马尾松、杉木、楠木和甘蔗,这些作物一般需年平均温度,15,以上,冬季的极端最低温度往往是它们向北推进的限制因素,故这些作物绝大部分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是橡胶、油棕、椰子、可可等,对温度要求更高。,2,作物生态适应性,表,2-1,我国各种积温(,0,)地带的适宜作物与组合,0,积温(),无霜期(,d,),类型,适宜作物与组合,10001500,100,寒冷作物带,早熟春小麦、青稞、豌豆、小油菜、马铃薯、芜菁、萝卜,15002500,100120,温寒作物带,亚麻、马铃薯、莜麦、大麦、春小麦、早谷子、甜菜、向日葵、水稻,25003500,120150,温凉作物带,谷子、糜子、玉米、大豆、高粱、春小麦、甜菜、向日葵、水稻,35004500,140180,温和作物带,冬小麦、玉米、高粱、豆类、早熟棉、水稻、糜谷、饲料绿肥,45005500,180200,温暖带,冬小麦、棉花、花生、甘薯、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甘薯,55007500,220280,北中亚热带,茶、油茶、油桐、竹、柑橘、马尾松、衫、麦(油、肥、蚕豆),-,稻,-,稻、麦,-,棉,75009500,280360,南亚热带及热带,甘薯,-,稻,-,稻、香蕉、甘蔗、橡胶、油棕、椰子、可可,2,作物生态适应性,二、,作物对热量的适应性,(二)山西省热量资源及特点,1.,热量资源分布,2,作物生态适应性,二、,作物对热量的适应性,(二)山西省热量资源及特点,2.,山,西,省热量资源特点,(,1,)冬冷夏热,寒暑变化剧烈,气温年较差大,(,2,)昼夜温差大,积温有效性高,有利于作物 干物质的积累,(,3,)雨热同期,水热利用率高,(,4,)春季升温迅速,秋季降温急骤,二、,作物对热量的适应性,(三)山西省作物的热量分带,热量带,农业意义,E,重旱区缺水,220-285,方,/,亩,D,干旱区缺水,160-220,方,/,亩,C,轻旱区缺水,100-160,方,/,亩,B,微旱区缺水,40-100,方,/,亩,A,不旱区缺水,40,方,/,亩,1,温热作物带;,0,积温,4500-5000 ,,无霜期,180-205,天,一年两熟,可复播玉米,适宜中早熟棉花,早熟冬麦,1E,晋南盆地,2,温暖作物带;,0,积温,4000-4500 ,,无霜期,160-180,天,稳定型两年三熟,可复种谷子黍等,适宜特早熟棉花,中熟冬麦。玉米、高粱,2D,太原盆地区,2D,中条山西段区,2C,晋城区、阳泉区,3,温和作物带;,0,积温,3600-4000 ,,无霜期,140-160,天,不稳定型两年三熟,可复种糜子葵花等小秋,棉花北界,晚熟冬麦,玉米、高粱,3D,忻定盆地区,3C,黄河沿岸南段区、盂县昔阳县、上党北部区,3B,上党中部区,3B,安泽山区,4,温凉作物带;,0,积温,3000-3600 ,,无霜期,120-140,天,一年一熟,可种喜温喜凉作物(玉米、谷子、马铃薯、甜菜、春麦),不能种冬麦,4D1,黄河沿岸北段区(,3600-4000,),4C2,大同盆地区、灵丘繁峙区,4B1,晋东丘陵区,4B2,汾河上游河谷区,4B1,吕梁山南段区,左权山区,4A1,陵川山区、中条东段山区,5,温寒作物带;,0,积温,2500-3000 ,,无霜期,100-120,天,一年一熟,以耐寒作物为主(马铃薯、莜麦、胡麻、糜、谷、豆类),5B,晋西北高原区, 5A,太岳太行山区,6,高寒植物带;,0,积温,2500,,无霜期,100,天,主要是树草植物,部分河谷、阳坡地可种耐寒作物, 6A,恒山区、五台山区、吕梁山北段,农业意义,春、夏,(,伏,),重旱,春旱重、夏旱轻,春旱、夏微旱,春旱轻、夏不旱,春微旱、夏不旱,注:,1.,有者气候由垂直变化的山区;,2. 1,、,2,、,3,带能种冬小麦,,4,带中,D1,、,B1,区能种冬麦,,C2,、,B2,区及,5,、,6,带不能种冬麦,2,作物生态适应性,三、,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一)作物对水分的要求,1.,水分指标,(1),年降雨量及季节分布,250mm,250-500mm,500-750mm,750-1000mm,干旱气候,半干旱气候,半湿润气候,湿润气候,2,作物生态适应性,三、,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一)作物对水分的要求,1.,水分指标,(2),干燥度,干燥度,湿润状况,植被,农业措施,0.49,很湿,0.5-0.99,湿润,森林,水分过多,排水,1.00-1.49,半湿润,草原,水分不足,1.50-1.99,半干旱,干草原,需灌溉,2.00-3.99,干旱,荒漠草原,需灌溉,4.00,很干旱,荒漠,需灌溉,2,作物生态适应性,三、,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一)作物对水分的要求,1.,水分指标,(3),地下水埋深,(4),灌溉程度,(5),潜在蒸腾蒸发(,PET,),(6),湿润指数,= P,(降水),/ PET,0.75,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2,作物生态适应性,三、,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一)作物对水分的要求,2.,大田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1,)喜水耐涝型,(,2,)喜湿润型,(,3,)中间水分型,(,4,)耐旱怕涝型,(,5,)耐旱耐涝型,(,6,)避旱涝型,2,作物生态适应性,三、,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一)作物对水分的要求,2.,大田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1,)喜水耐涝型,最典型的水稻,属于水生植物型,喜淹水,只有在水分充足时,才能正常发育,当然也不是水分越多越好,适当的落干晒田和水旱轮作对水稻生育是有益的。除水稻外,高梁、苘麻、高杆玉米等也有一定的耐涝能力。,(,2,)喜湿润型,需水较多,喜土壤或空气湿度较高,如陆稻、燕麦、苘麻、黄麻、烟草(烟草适宜的空气适度为,75-95%,),此外还有许多叶菜、根菜类作物,如黄瓜、油茶、白菜、马铃薯也属此类。许多亚热带生长的作物也属此类。如:茶、毛竹、柑橘、甘蔗。,2,作物生态适应性,三、,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一)作物对水分的要求,2.,大田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3,)中间水分型,许多大田作物如: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属此类。它们既不耐旱也不耐涝,尤其是苗期怕涝。这类作物虽然在干旱少雨地方也可以生长,但产量不高不稳。,(,4,)耐旱怕涝型,许多作物具有耐旱特性,如:谷子、甘薯、黍、糜、苜蓿、芝麻、花生、向日葵、黑豆、绿豆、蓖麻等。这些作物耐旱怕涝,尤其是苗期。,2,作物生态适应性,三、,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一)作物对水分的要求,2.,大田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5,)耐旱耐涝型,有些作物既耐旱又耐涝,如:高粱、田菁、草木栖等,绿豆、黑豆在一定程度也如此。,(,6,)避旱涝型,有些作物本身没有耐旱或抗涝能力,但可以躲避它。如荞麦、绿豆、谷子、糜子、一些饲料绿肥、罗卜、芜箐等短生作物,无雨时可以等雨播种,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生活史。,2,作物生态适应性,三、,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二)山西省水资源特点,1.,降水分布及特点,(,1,)山上多于平川,东南多于西北,(,2,)夏季,秋季,春季,冬季,(,3,)年际间变化幅度大,2,作物生态适应性,三、,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二)山,西,省水资源特点,2.,山,西,省水分余亏,A.,不旱区 缺水,1100m 1900m,(,6,)莜 麦:北,2000,米 (,7,)胡 麻:晋西北 (,8,)高 粱:适应性强,2,作物生态适应性,四、,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二)地形对作物布局的影响,1.,阳坡阴坡,2.,平原地区农田有高洼之分,10,10,20,20,100%,77%,117%,132%,52%,春分,2,作物生态适应性,五,、,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一)土壤质地与作物布局,沙土:豆类、块根块茎类、瓜类,黏土:水稻、麦类,壤土:几乎所有作物,(二)土层厚度与作物布局,土层薄的土壤、土层厚的土壤,2,作物生态适应性,五,、,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三)土壤含盐量与作物布局,作物的耐盐能力(以干土重,%,计),生长,状况,水稻,冬小麦,春小麦,玉米,高粱,糜子,棉花,向日葵,草木樨,正常,受抑制,死亡,0.7,0.6,0.6,0.7,0.8,0.8,0.9,0.9,0.8,2,作物生态适应性,五,、,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四)土壤,pH,(,1,)适于在,pH5.5-6,的酸性土壤中生长的作物有:荞麦、马铃薯、燕麦、甘薯、黑麦、烟草、芝麻、绿豆、豇豆、杉木、茶、马尾松等。,(,2,)适于,pH6.2-6.9,的土壤中生长的作物有:大麦、玉米、豌豆、花生、大豆、向日葵、亚麻、甜菜、棉花、水稻、高粱等。,(,3,)能在,pH,7.5,的土壤中生长的作物有:苜蓿、棉花、甜菜、草木栖、高粱等。,2,作物生态适应性,五,、,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五)土壤肥力,耐瘠性,耐肥性,(六)养地与耗地作物,1.,富氮作物,2.,富碳耗氮作物,3.,半养地作物,3,作物布局设计,一、,作物布局设计,(一),明确对产品的需要,自给性需要与商品性需要,(二)查清条件、掌握情况,1.,自然条件:光、热、水、地貌、土地、土 壤、植被、作物、灾害,2.,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肥料、能源、机 械、市场、价格、政策、交通、科技水平,3.,掌握情况:现有种植制度、历年演变情况、 产值、收入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3,作物布局设计,一、,作物布局设计,(三),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项 目,播种,出苗,分蘖,越冬,拔节,抽穗,成熟,共计,作物要求,1518,1214,-20,1216,1620,2022,该地实际,1518,1113,-16-20,1215,1720,2125,要求水分,mm,80,64,108,148,400,实际降雨,mm,51,20,17,57,145,3,作物布局设计,一、,作物布局设计,(四)种植适宜区的划分,(五)作物生产基地与商品基地的确定,(六)作物组成的确定,(七)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八)可行性鉴定,(九)实施,3,作物布局设计,二、,作物布局研究法(实验中介绍,),(一)生态适应性分析法,(二)生物节奏与季节节奏平行分析法,(三)相似分析法,(四)成本收益分析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