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课件第01章 绪论2

上传人:考试不挂****2941... 文档编号:24288938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地质学》课件第01章 绪论2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普通地质学》课件第01章 绪论2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普通地质学》课件第01章 绪论2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节地球及其特征,2011,年,2,月,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一、太阳系,河西地区,兰坪地区,(,一,),太阳系概况,太阳系形成至今至少有,46,亿年,这一点已被公认。然而,太阳系的成因尚属探讨中的问题。太阳系由何而来?至今已有五十多种不同的学说或假设,但就其实质而言,大致可归结为两大阵垒,-,灾变说,和,星云说,。,灾变说,的实质是认为太阳系大体是在一次突然的巨大的剧变中产生的,太阳先于行星和卫星形成;,星云说,则主张整个太阳系包括太阳都是由同一块星云物质凝聚而成的。,第一节 地球概况,河西地区,兰坪地区,太阳系,:,太阳,、,8(9),颗行星、66颗卫星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及,陨星,组成,行星,:,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和,冥王星,(,一,),太阳系概况,河西地区,兰坪地区,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其共同特征是密度大,(3.0g/cm,3,),,,体积小,自转慢,卫星少,内部成分主要为硅酸盐(,silicate,),,具有固体外壳。,类木行星,(,jovian,planets):,离太阳较远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及冥王星,它们都有很厚的大气圈,其表面特征很难了解,一般推断,它们都具有与类地行星相似的固体内核。,河西地区,兰坪地区,小行星(,asteroid,):,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100000,个以上的小行星,(,即由岩石组成的不规则的小星体),推测它们可能是由位置界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某一颗行星碎裂而成的,或者是一些未能聚积成为统一行星的石质碎块。,陨星:,存在于行星之间,成分是石质或者铁质。,(,一,),太阳系概况,河西地区,兰坪地区,(,一,),太阳系概况,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河西地区,兰坪地区,地球的形状,指大地水准面所圈闭的形状。,所谓,大地水准面,是指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地球的整体形状十分接近于一个扁率非常小的旋转椭球体(即,扁球体,)。,其实,地球的真实形状与上述扁球体稍有出入。其南半球略粗、短、南极向内下凹约,30m,;北半球略细、长,北极约向上凸出,10m,。,夸张地说,地球的真实形状略呈梨形。,三、地壳的表面特征,河西地区,兰坪地区,(一)宏观特征,总面积,占地球表面积,海洋:,3.62,亿,km,2,70.9%,陆地:,1.48,亿,km,2,29.1%,地球表面(地球固体外壳表面),高低不平,海洋底的平均深度,3795m,大陆的平均高度,825m,大洋最深处在西太平洋的马利亚纳海沟,11034m,大陆上最高点在我国的珠穆朗玛峰,8844.43m,三、地壳的表面特征,河西地区,兰坪地区,(二)大陆地形单元,1.,山地,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的正地形。,山地高程分类表,三、地壳的表面特征,河西地区,兰坪地区,2.,平原,:相对高差低于,100,米的平坦地区。,3.,高原,:海拔大于,600,米,表面较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广阔地区,如青藏高原。,三、地壳的表面特征,河西地区,兰坪地区,4.,盆地,:四周是山地或高原,中央地形低平或呈丘陵状的地区,外形似盆状的地形,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裂谷系,:伸延上千公里,宽仅,30,50km,的线形低地,两壁或一壁多为断崖,如东非裂谷系,我国汾渭裂谷。,(三)海底地形单元,河西地区,按深度和形态分为三大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三)海底地形单元,河西地区,1.,大陆架(陆棚),:海面以下,-200,米深的海底平原,坡度一般小于,0.1,。,2.,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倾斜明显变陡的地带,平均坡度为,4.3,,最大坡度超过,20,,最大深度,3200,米,大陆坡上常发现呈“,V”,字形的海底峡谷,峡谷通向大洋盆地,多发育有巨大的水下冲积扇。,3.,大陆基,:是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平缓地带,平均深度约,3700,米。这地带多是浊流和滑塌作用带来的碎屑物质的主要堆积场所。有海沟发育的地带就没有大陆基。,4.,海沟,:海底的带状深渊。,5.,岛弧,:呈弧形延伸很长的火山列岛。,(三)海底地形单元,河西地区,可进一步分为深海平原、海山和海岭。,大洋盆地,屹立在大洋底上的巨大“山脉”,有的地段露出海面而成带状分布的岛屿。,例如:著名的大西洋中脊,由北极冰岛印度洋,总长度约,65000,公里,洋中脊底部平均宽度约,1500,公里,其上部由平行山脊组成一个高中心带,中央有一条裂谷(大西洋洋中脊典型横剖面图),裂谷宽约,20,公里,深度约,1000,2000,米。,洋中脊,(三)海底地形单元,河西地区,(四)我国地形特点,我国为多山多高原国家,地形复杂,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从西东可分三个台阶:,第一台阶:青藏高原,第二台阶: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地区,由 高原高山、山间盆地组成。,第三台阶: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地区,主要由平原,盆地,低山丘陵组成。,四、地球的物理性质,(一)地球的密度和重力,地球的质量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用地球的质量除以地球的体积,便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是5.517,g/cm,3,,,而,地壳上部的岩石平均密度是2.65,g/cm,3,,,由此推测地球内部必有密度更大的物质。,四、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重力,一般是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主要由于万有引力造成 。,重力值是地心引力与离心力的合力,若把地球物质密度看作是横向均一的话,就可得出,赤道附近距离最大引力最小,离心最大,重力值最小;两极附近距离最小,引力最大,离心最小,重力值最大。因此,地表重力值,随纬度增加而增大,随地表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据计算:在两极,重力比赤道地区大0.53,也就是说把在两极重100,kg,的物体搬到赤道地区时,则变成99.47,kg。,理论值变化范围,G=9.789.83,厘米/秒,2,四、地球的物理性质,重力异常,:当实测重力值与理论计算的重力值不一致时,称重力异常。,重力勘探:利用重力来探测地下的矿产、构造等。,正异常,:,g,实测,g,理论 密度大 如 :,Fe、,u、,b,等金属矿床,负异常,:,g,实测,g,理论 密度小 如 :煤、石油、盐类等矿床,四、地球的物理性质,1.,地磁场和地磁要素,地磁场: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称为地磁场。,地磁场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磁偏角,:地磁极与地理极不相吻合,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称为磁偏角。,东偏角,以指北针为准,偏在地理子午线东边者,称为东偏角。,西偏角,以指北针为准,偏在地理子午线西边者,称为西偏角。我国疆域内地磁偏角为西偏角。,磁倾角,:总磁场强度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磁倾角。或磁针与水平面间的夹角称为磁倾角。,四、地球的物理性质,2.,地磁异常,正常值(正常磁场):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若干个地磁测站,测得该处的基本地磁要素数据,然后在据以推算出全世界的基本地磁场数据,称为正常值。,磁异常:实测地磁要素数值与正常值明显不一致,这种现象叫地磁异常(简称磁异常)。,地磁正异常:实测地磁要素大于正常值叫正异常。,地磁负异常:实测地磁要素小于正常值叫负异常。,古地磁: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磁场。,四、地球的物理性质,(,三)地热,地热:,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球内部的热能的主要来源是放射性元素衰变过程中释放的热能,其次是地球的转动能、重力能以及化学反应能、结晶能等。,地球内部热力分层:,外热层(变温层)、常温层和内热层。,四、地球的物理性质,外热层(变温层):,为地球的表层,其热量绝大部来自太阳,年变化影响深度一般为,10,20,米。,常温层:,指外热层的下界与内热层的上界范围内,该带的地温大致保持在当地地面年平均温度左右,其深度大约在地表以下,15,30,米。,内热层(增温层),:指常温层以下的地球内部,其特点是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指深度每增加,100,米时所升高的温度,以表示,地球的平均地温梯度为,3,。地热增温的规律只适用于地壳部分或岩石圈,据地球物理资料推断,整个地球的平均温度约为2000。,四、地球的物理性质,弹性表现:,.,能传播地震波,.,固体潮(球体形状一段时期变化,另一段时期,恢复原状),塑性表现:,1.,地球正固体椭球体,长轴与旋转轴垂直,2.,岩层褶皱、柔皱、蠕变,作用速度快,持续时间短,表现为弹性。,作用速度缓慢,持续时间长,表现为塑性。,五、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是一个由不同状态与不同物质的同心圈层所组成的球体。这些圈层可以分成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即内三圈与外三圈。,外三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三圈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各圈层质量,五、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Atmosphere,、,Hydrosphere,、,Biosphere,),五、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大气圈,Atmosphere,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五、 地球的圈层结构,1.,分层,:,根据气温的垂直变化和密度状况,把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五层,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其次是平流层。,2.,成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五、 地球的圈层结构,(,二),水圈:,地球表面连续而不规则的水体称为水圈。,自然界的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存在于大气圈、生物圈、海洋与大陆表层之中。其中,海洋水约占,97.212,,大陆表面水约占,2.167,,地下水为,0.619,,大气水占,0.001,。,五、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表面的水蒸发到大气圈,大气圈内的水气凝聚成雨、雪降落到地表,补给地表水及地下水,构成水圈的大循环。,产生三个重要结果:,1.,源源不断地制造淡水供给陆地;,2.,净化了空气和大自然;,3.,通过河流将陆地表层及溶解物质送入海洋。,五、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上的水循环,五、 地球的圈层结构,(三)生物圈,Biosphere,生物圈:是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即地球表层由生命物质的一圈。,在大气圈、水圈和地壳表层的土壤和岩石里,都有生物存在。,自从地球上出现生物以来,生物的活动特别是人类的活动,对地球表面的改造十分明显。,地壳、地幔和地核,目前最深的钻,10km,相对于,6371km,半径来说微乎其微,对地球内部了解主要借助于地震波研究成果及对陨石研究等。,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总体上是随深度而变化的,相同的深度,就有相同的地震波波速。,据实测,地内有两个明显的波速不连续面(界面):,莫霍面、古登堡面,,称为不连续面,据此划分地壳、地慢、地核,。,六、地球的内部圈层,莫霍界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1909,年南斯拉夫学者提出。,古登堡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1914,年美国学者提出。,六、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地壳,(1),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分界,厚度在大洋区和大陆区不同,大陆区 陆壳 厚,20-70,公里 平均,33km,大洋区 洋壳 厚,5-10,公厘 平均,7km,(2),康拉德界面:仅存在于陆壳中(,1925,年发现),是次一级界面,深约,10km,。,界面之上,岩石平均密度,2.67,花岗岩质,称,Si,-Al,层,界面之下,岩石平均密度,2.9,玄武岩质,称,Si,-Mg,层,(3),陆壳与洋壳的区别,厚度不同,陆壳,33km,,,洋壳,7km,;,陆壳的物质组成为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的物质组成只有硅镁层,(,二,),地幔,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深度为从地壳底界到,2900km,厚约,2860km,占地球体积的,82%,,质量为,4.0510,21,t,,,占地球总质量的,67.8,。物质密度大约从,3.32g/cm,3,递增到,5.7g/cm,3,,,即在地幔下部接近于地球的平均密度。,基本上为固态,超基性岩。以,1000,公里为界,分上地幔、下地幔,上地幔密度,3.5,,下地幔,5.1,。,在上地幔,60-400,公里范围内,有一个地震波低速带,推测属熔融状态,液态,可以蠕动变形而缓慢流动,称,软流圈,。软圈上、下界线是渐变的、起伏的。,软流圈以上,上地幔的刚性顶盖和地壳一起合称,岩石圈,。,岩石圈,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二,),地幔,软流圈,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二,),地幔,(,三,),地核,位于深,2900km,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心部分称地核。,由于震波速度在这一部分发生了突然变化,即纵波速度从每秒,13.32km,下降到,8.1km,,,横波则消失,表明组成地核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等有了很大的变化。,密度,10-13,;由,Fe-Ni,组成。,根据地震纵波的变化情况,地核又可分为外核(,E,层)、过渡层(,F,层)和内核(,G,层)。,外核:液态; 过渡 层; 内核:固态。,(,三,),地核,谢谢!,金顶露天矿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