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课件第10章”抓革命促生产“与经济徘徊(1967-1978年)

上传人:考试不挂****2941... 文档编号:242887071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课件第10章”抓革命促生产“与经济徘徊(1967-1978年)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课件第10章”抓革命促生产“与经济徘徊(1967-1978年)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课件第10章”抓革命促生产“与经济徘徊(1967-1978年)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1,第十章,”抓革命,促生产“与经济徘徊,(,1967,1978,),2,第一节 战略转轨与经济跌宕起伏历程,3,4,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估计失误,对内:,要反帝反修,准备打仗,对内:,要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由于对形势估计错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从和平建设的轨道转向了国内反修防修,国际反帝反修的轨道上,脱离了经济建设的主轨道。,5,毛泽东设想的社会主义模式,理论来源:,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学说、儒学中的大同思想。,实践来源:,1927,1949,年的军事共产主义生活,供给制和苏联模式等,五七指示,和,理论工作指示,中新的社会主义模式:,各种职业的人不仅要文武双全,能工能农,而且还要参加文化革命和批判资产阶级;,限制商品经济和货币关系,实行自给或半自给;,建立纯一色的公有制;,在分配上追求平均主义;,人民的生产和积极性不是靠物质利益的刺激,而是靠人们的无私奉献。因此,人人都要斗私批修。,6,否定国民经济调整措施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1963-1976,年期间,毛泽东发动一系列大批判。即用毛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批判另一些人的社会主义模式和理论、方针政策。,大批判在经济领域中的矛头直接对着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政策和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以及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实践。,在大批判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7,备战与“三线”建设思想的形成,第一、从和平发展方针转向以备战为中心的经济建设;,第二、从大力发展农业,基本解决人民吃、穿、用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转向以国防建设为中心,重点建设国防工业以及与之配套的经济;,第三、建设的重点转向了内地;,第四、强调经济建设中的争时间,抢速度,大大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8,三个五年计划,“三五”计划(,1966,1970,年)方针的改变,从解决吃穿用转向备战,“四五”计划(,1971,1975,年)的两个特点,狠抓备战,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十年规划、“五五”计划(,1976,1980,年)与经济现代化的三个阶段,9,经济的跌宕起伏历程,1969,年经济的恢复,1970,年经济的冒进,1972,年的经济调整,1973,年继续调整国民经济和大引进,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与经济波动,1975,1976,年“批邓”运动与经济波动,1977-1978,年的经济恢复,10,粉碎“四人帮”后经济的恢复,重建国民经济的指挥和领导系统,逐步恢复国家一级的综合经济管理机构,从疏通铁路运输系统入手,恢复国民经济的循环系统,对企业进行各方面的整顿,恢复企业生产秩序,恢复、落实一系列行之有效经济政策和规章制度,发展国内和国际贸易,疏通流通渠道,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人员是工人阶级的一分子,开展理论探讨,纠正经济工作和思想中的左的指导思想和错误,11,新跃进,经济建设上左的指导思想延续和国民经济高指标。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1977,年提出了,2000,年以前的国民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具体表现:,农村中,盲目追求普及“大寨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重复建设地方工业企业,基本建设工作中,盲目扩大基本建设规模,与国力严重不相适应。,大量盲目引进外资、设备和技术。,影响:,国民经济的比例进一步失调,国民经济效益低下,12,第二节 以“三线”为重点的工业、交通建设与西部经济的发展,13,三线建设的原则和组织机构,建设原则:,山、散、洞,组织管理机构,1964,年,“小计委”;,1969,年,国防工业领导小组。,1965,年,关于西南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批准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器工业基地的建设的方案,全面拉开了以西南为重点的全国三线建设的序幕。,14,三线建设的发展过程,第一个高潮:,1964-1968,年。三线地区建设投资达,483.43,亿元,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52.7%,。,第二个高潮:,1969-1972,年。珍宝岛事件后,全军、全民大办国防工业。国防费,,1969,年比,1968,年增加,34%,,,1970,、,1971,又分别递增,15%,、,17%,。,调整阶段。始于,1973,年。调整、改造、配套、挖潜。,1973,年沿海与三线地区的投资比重大体持平。,15,三线建设的成就,1967-1976,年,共投入建设资金,2000,亿元,形成工业固定资产原值,1400,亿元,建成国有企业,29000,个。形成重大产品专业生产、科研基地,45,个,新兴工业城市,30,个,建成大中型项目,1355,个。,地方小工业迅速发展,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石油、电子、核科学研究等有了大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调整了工业交通布局,16,17,18,三线建设存在的问题,三线厂矿选址与施工草率,导致有的建成后不能进行生产甚至报废。,三线厂矿微观布局不合理。,工业结构比例关系失调,导致能源供应紧张和原料供应紧张。,许多三线工厂的投资没有融入当地经济发展的整体之中,效益低下。,19,第三节 农村经济的停滞与商业的衰落,20,大寨经验的蜕变,1964,年周恩来对大寨经验的概括是:“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后,大寨经验的精髓开始被总结为“斗”。这是大寨经验的蜕变。,21,实践中被广泛推广的其他大寨经验,“自报公议”的工分制:,大概工分,大队核算制,要求建设大寨县,生搬硬套大寨经验,22,农业经济的衰退,在,1967-1978,年间,农业增长速度慢,年均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为,3.4%,,低于,1950-1966,年的,4.8%,。而且农业生产波动大。其中有两个年份(,1968,年和,1972,年)为负增长。,指令经济下,农业生产效益十分低下,农民生活状况恶化,23,1953-1978,年各期农业生产效益的比较,24,1975,年中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25,商业的衰落,限制商业的舆论,批“四旧”对商业的冲击,商业亏损与供应紧张,26,第四节 又一次不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生产领域管理权与企业的匆忙下放,流通领域的反复变动,分配体制的变动频繁,27,第五节 成就与反思,成就与原因,问题与反思,结 语,1967-1978,年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左倾,”,;经济运行过程的基本特征是曲折;经济建设的基本特征是备战;经济发展的时代基本特征是商业的衰落。,作为促进工农业发展的动力,是在各自领域内推行一种单一的微观模式:,“,农业学大寨,”,与,“,工业学大庆,”,;贯彻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与政策的武器是大批判。,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