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发展观看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上传人:xx****x 文档编号:24288013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2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科学发展观看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从科学发展观看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从科学发展观看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从科学发展观看,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1,一、,城市化的普遍规律,1,城市化的涵义,所谓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大规模改变的过程,它表现为:,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2,城市化的涵义,一定区域内的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演化为城市地区;,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扩散和推广。,3,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肇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着以下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农业先导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4,农业先导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城市化进程的快慢总是由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力所决定,并在那些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首先兴盛起来。,这是因为:只有农业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才能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生产原料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为城市工业产品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5,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工业革命冲破了自给自足、分散无序的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使得资本和劳动力在机器大生产中高度集中,并在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作用下,导致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6,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并逐渐取代工业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角,它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转移,并使各种生产和生活服务内容有了新的拓展,从而给城市化带来质的提高。,7,3.,城市化的相关因素,(,1,),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双向互促共进关系”,美国地理学家布莱恩贝利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城市化程度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这种联系不仅存在、而且十分有规律。,8,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双向互促共进关系”,表1 1989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对应关系,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城市化水平(%),人均,GDP(,),5-19,372,60-69,6424,20-29,374,70-79,9960,30-39,820,80-89,8569,40-49,1087,90以上,10757,50-59,3621,-,-,资料来源:世界经济.1989.12,9,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双向互促共进关系”,之所以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之间存在客观相关性,是因为:,在众多的商品中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指每单位收入增加导致的需求增加的幅度)较低,人们对农产品的实际需求会随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减少,相反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收入的增长引起对它们的需求更快地增长,从而带动投入结构(资本、劳力、土地)相应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使城市化步伐得以加快;,10,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双向互促共进关系”,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同样的投入在第一、二、三产业中所创造的价值大约为11001000,可见第二、三产业发达的城市,其生产效率得以大大提高,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的速度。,11,(,2,)经济,类型影响城市化水平,马克思指出,资本有机构成越高,一定资本对劳力的吸收能力就越低;反之,则越高。一般说来,轻工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低;而重工业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资本有机构成高。,因此,一个城市经济类型中轻、重工业的不同比例就影响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大小,从而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即:,轻工业为主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速度要高于重工业为主的城市。,12,(,3,),科技进步加速城市化进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众多的技术进步因素中,对于城市化最具实质意义的有三项:,先进的农业技术,使人口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便捷的交通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空间和距离概念,使超大城市和城市群应运而生;,发达的通讯技术,将城市文明以更快、更广的态势向农村地区传播推广。,13,4,城市化的发展阶段,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RM,诺瑟姆发现,世界城市化的轨迹可以描述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14,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在30%以下为初期,或称,起步阶段,,发展速度比较缓慢;,30%-70%为中期,或称,加速阶段,,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70%以上为后期,或称,成熟阶段,,发展速度再次低落,直至基本停滞。,15,5,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1)发展速度的变化:,慢,快,慢,(2)产业结构的变化:,“一”,“二”,“三”,(3)动力机制的变化:,农,工,商,(4)空间形态的变化:,点,线,面,16,6,城市化的基本形式,集中型城市化,扩散型城市化,就地型城市化,17,集中型城市化,它是指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在城市化的初期,集中型城市化占主导地位。,18,扩散型城市化,它意味着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基本功能向外扩散,将其周围的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在城市化的中期和后期,扩散型城市化是主要趋势。,19,就地型城市化,它是在并无城市直接作用的情况下,由于某种资源的开发,或由于对外交通地位的突变,使得农民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农村地区迅速转化为城镇。它是城市化的一种特例。,20,7,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集聚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优位经济效益,外部经济效益,21,集聚经济效益,亦称聚合经济效益,,是指由于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同类企业的集聚,:便于开展专业化协作,相互促进、加强联合;且有助于平等竞争、共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22,集聚经济效益,多类企业的集聚,: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且彼此之间互为对方的原料供应商和产品使用者,可以减少流通环节和流通成本;还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多样化需求,吸引更多的客源、开拓更大的市场。,正是各种各样的企业都在一个城市中集聚,才使城市的职能更为完备、市场更为丰富、经济更为强大,从而对区域内的辐射力大为增强。,23,规模经济效益,微观经济学认为: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可导致长期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在某个规模水平上,平均生产成本达到最低点,此时即为最佳规模。实践证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也不断改善,。如表2所示。,24,规模经济效益,表2 1989年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经济效益比较,项 目,名 称,内容,单位,城市人口规模(万人),200以上,100200,50100,2050,20以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元/人,4889,3657,3645,2548,1459,B,%,335,251,250,175,100,地均国内,生产总值,A,万元/,km,2,1097,458,169,97,23,B,%,4770,1990,735,422,100,注:,A,栏为当年实际数;,B,栏为比较数。,25,优位经济效益,是指优越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额外”经济效益,。其表现形式有:,依托区域交通干线(如铁路、高速公路、江河水道)或重要交通枢纽(如机场、港口、火车编组站);,邻近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般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拥有某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主要是矿藏资源、旅游资源)。,26,外部经济效益,是指受益于外部的经济行为,但本身不需要支付费用。,在城市中,外部经济效益表现得十分突出:人口众多,会减少雇用劳动力的费用;教育水平高,使劳动者素质提升;基础设施完善,使生产效率成倍增长这些都无需企业支付费用,其好处却由各个企业分享,从而使企业乐于在城市中集聚。,27,二、中国城市化进程,28,1.,计划经济下城市化滞后的根源,农业基础长期薄弱,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忽视第三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发育不良,户籍管理固化城乡分野,29,2.,市场经济中城市化面临的问题,“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的乡镇企业,几亿“农民工” 被排斥于城市的门槛之外,“城中村”有可能演化为贫民窟,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严重分离和脱节,我国目前工业化水平为,88%,,城市化水平只有,45%,30,三、探索适合国情的城市化道路,科学认识城市规模,重新检讨城市发展方针,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城市发展方针的客观分析,31,1科学认识城市规模,城市规模是指在城市地域空间内聚集的物质与经济要素在数量上的层次差异性,它主要包括城市人口、经济活动能力、建成区土地面积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一定的经济规模吸纳着一定的就业和人口规模,而一定的人口规模又要求有一定的土地规模。,32,科学认识城市规模,是否存在某种最佳的城市规模?是否存在城市生长的某一临界点,高于或低于这个点,城市的发展都处于相对不经济中?世界银行在198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从来还不能清楚地证实城市大到什么程度会出现不经济现象”。实际上,城市的最佳规模并不存在,原因在于:,33,科学认识城市规模,影响城市发展的经济规律是多元化的,它们同时以不同的方式和强度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形成一个复杂的作用体系;,当规模效益开始对城市增长起抑制作用时,其它效益仍有可能综合地抵消其调控力,使增长得以持续;,现代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令人口、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区域内外自由地流动,从而为城市的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素”。,34,2重新检讨城市发展方针,城市发展方针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体实施城市化进程时的战略选择,表现为处理不同规模、类型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城市发展方针的客观分析,35,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有以下几个阶段:,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在“消灭三大差别”的思想指导下,实行“反城市化”政策;,1978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1989年,全国人大通过城市规划法,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36,城市发展方针的客观分析,以上方针反映出一个指导思想,即:大城市弊端多,应予严格限制;而中、小城市是适宜的,应予鼓励发展。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客观地看:,大城市综合效益优势十分明显,但多受到“城市病”的困扰;,小城市人均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但贴近农村、便于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中等城市似乎兼具二者之长,但也难免二者之短。,37,城市发展方针的客观分析,在大、中、小城市之间,并不天然地存在绝对优劣,因此并不能简单地规定限制谁、鼓励谁。这是因为:,从空间角度看,各地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千差万别,应走不同的城市化道路;,从时间角度看,各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不同,应有不同的城市化战略;,从城镇体系的结构完整性看,不同规模层级的城市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不能互相替代;,38,城市发展方针的客观分析,从事物发展本身的动态性看,大与小是一个相对的、暂时的概念,任何事物总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演化;,从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看,城市的发展取决于市场调控的力量而非人为的“限制”或“鼓励”。,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发展方针应调整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有序地发展,形成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39,3.中国城市化道路分析,(1)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2)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和城市群)的核心作用,辐射和带动区域的发展,(3)完善中小城市的功能,引导合理增长,(4)积极发展有条件的小城镇,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从城乡统筹发展走向城乡一体化,40,四、城市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四个时代,“二次现代化”理论,城市现代化的内涵与评价,41,1.,人类文明进程的四个时代,人类文明史上发生过四次革命,划分为四个时代:,第一次是工具制造革命,使人类区别于动物,进入原始社会、工具时代;,第二次是农业革命,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生产者,进入农业文明时代;,第三次是工业革命,人类从手工生产变成机器大生产,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第四次是知识革命,人类从物质消费主导型转向知识消费主导型,进入信息社会、知识时代。,42,人类文明进程的四个时代,表9 人类文明进程的四个时代,时代,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知识时代,大致,时间,250万年前,6千年前,6千年前,公元1763年,公元1763年,20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特征,工具制造革命,没有文字,原始社会,农业革命,文字和国家产生,奴隶制与封建制,农业文明,工业革命,机械化与电气化,城市化浪潮,工业文明,知识革命,计算机与互联网,人与自然协调,知识经济,43,人类文明进程的四个时代,表10 四种经济形态的比较,名称,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经济,内涵,以狩猎和采集为基础,以农业为基础,含农、林、牧、渔等业,以工业为基础,含采矿、制造、建筑和市政公共事业等,以知识为基础,含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型服务业,核心,要素,人口,土地、人口,资本、有形资产、,劳动,知识、无形资产,知识型劳动者,生产,技术,原始工具制造,自然耕作,种植、灌溉、养殖技术,专业化、自动化、标准化,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生产,方式,手工生产,手工生产、地主庄园式生产、自给自足,机械化、电气化、 大规模生产, ,网络化、特色化、分散性、及时性, ,生产,管理,自发状态,自然管理、权威管理,科学管理、成本管理、效率管理、质量管理, ,知识管理、创新管理、柔性管理、文化管理, ,44,2. “,二次现代化”理论,第一次现代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现代化,即经典现代化。它以工业革命为启动标志。,世界上以欧、美为首的50多个发达国家均已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它国家则正在进行之中、或刚刚踏入门槛,45,二次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过渡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现代化,即再次现代化。它以知识革命为启动标志。,发达国家正踏上第二次现代化的进程;,少数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尽快缩短“时间差”,以“跳跃式”发展提前进入其行列。,两次现代化的特征可以从表10的比较中看出。,46,第二次现代化,表11 两次现代化的特征比较,比较内容,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启动标志,工业革命(公元1763年),知识革命(20世纪70年代),政治领域,民主化、法治化、阶层化,国际化、平权化,经济领域,工业化、专业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全球化、智能化,社会领域,城市化、福利化,社区化、网络化,文化领域,宗教世俗化、经济意识,文化多元化、自然生态意识,47,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我国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是:,第一产业占1,1.7%,;,第二产业占,49.2%,;,第三产业占3,9.1%,。,根据“二次现代化”理论,应该说,在20世纪末,我国已初步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基本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而在21世纪中叶,我们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基本实现第二次现代化,即从工业社会进入到知识社会。,48,3.,城市现代化的内涵与评价,城市现代化的内涵,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现代化的城市应该集中体现了当代社会生产力的高端水平和精神文明的丰富成果。,城市现代化的一个突出标志是信息化。,49,城市现代化的评价,表,12 第一次现代化评价指标和标准,50,城市现代化的评价,表,13 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指标和标准(1),51,城市现代化的评价,表,13 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指标和标准(2),52,城市现代化的评价,表14,2006,年我国各地区现代化实现程度(不含港、澳、台),53,五、中心城市的“中心”地位,、前工业社会的中心城市,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商业中心,交通中心,、工业社会的中心城市,主要功能是经济中心,最高形式是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交通中心,54,中心城市的“中心”地位,、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中心城市,主要功能是信息中心,基础是经济中心,流通中心,文化中心,创新中心,、现代化的中心城市,夯实“硬实力”,先进制造业中心、金融中心,增强“软实力”,信息中心、文化中心、创新中心,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