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量先导到质量优先

上传人:xx****x 文档编号:242880132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数量先导到质量优先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从数量先导到质量优先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从数量先导到质量优先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从数量先导到质量优先:,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取向,1,从数量先导到质量优先:,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取向,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二、为什么要进行政策调整,三、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取向,2,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3,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1、恢复重建时期(19771985),2、体制改革时期(19851998),3、大发展时期(19992005),4、提高质量时期(2006?),4,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1、恢复重建时期(19771985),恢复重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1978年在1961年颁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同年还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恢复重建有关的高等教育制度,1977年恢复高等学校新生入学考试制度和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制度、学位制度、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及其晋升制度等。,恢复重建高等学校,1976年,全国有高等学校392所,1977年,404所;1978年598所;1980年,675所;1981年,704所;1983年,805所;1984年,902所;1985年,1016所。,5,恢复重建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从1977年到1984年,7年增长了74.07%,),年份 增长比例 增加数量(万人),1977(1978年春录取272971人),1978 -112.35% -14.44,(1978年夏录取128550人),1979 114.00% 14.65,1980 2.23% 6.13,1981 -0.88% -0.25,1982 13.04% 3.64,1983 24.01% 7.57,1984 21.59% 8.44,6,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2、体制改革时期(19851998),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举办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招生与就业制度的改革,7,体制改革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从1984年到1998年,14年增加了128.04%),年份 增长比例 增加数量(万人,),年份 增长比例 增加数量(万人),1985 30.32% 14.42 1992 21.67% 13.43,1986 -8.28% -4.72 1993 22.51% 16.98,1987 7.83% 4.48 1994 -2.69% -2.52,1988 8.58% 5.29 1995 2.90% 2.61,1989 -12.16% -7.26 1996 4.31% 3.99,1990 1.97% 1.175 1997 3.58% 3.46,1991 1.81% 1.102 1998 8.32% 8.32,8,3、大发展时期(19992005),基本情况,1999年,曾计划招生由1998年的108.36万增加到130万,增长20%,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结果当年实际招生159.68万人,实际增长了47.40%。2005年,招生504.46万人,7年增长了近3.7倍。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2300万.毛入学率从1998年9.8%,提高到21%.,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9,1998年到2005年普通高校招生情况,(7年增加了365.11%),年份 招生人数(万人) 增长比例 增加数量(万人),1998年 108.36 8.32% 8.32,1999年 159.68 47.40% 51.32,2000年 220.61 38.16% 60.93,2001年 268.28 21.61% 47.67,2002年 320.50 19.46% 52.22,2003年 382.17 19.24% 61.67,2004年 447.34 17.05% 65.17,2005年 504.46 12.77% 57.12,10,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招生规模扩大了三倍半多。成为世界第一大高等教育国家。跨进了高等大众化阶段(2005年毛入学率达到21%)。,地方招生积极性高,历年国家计划受到突破。,普通高校数量增加,学校升格,民办高校发展,高等学校规模快速膨胀(出现巨型大学、大学城),11,1999年我国适龄青年的毛入学率达到10.5%。1999年1月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同年6月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明确提出,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要接近15%,初步进入大众化阶段。时隔不长,200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15%左右,进入大众化的目标提前了五年。然而,高等教育实际发展的步伐一再加快,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了15%,从大众化目标的提出,到15%入学率的实现,我国只用了3年的时间。2003年达到17%,2004年达到19%,2005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300多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一高等教育大国。,12,1999年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原因,基本原因: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经济(知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直接动因:扩大内需,其他原因:缩小国际差距,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呼声,13,如何评价七年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观点一:失败论或全盘(基本)否定论,观点二:成功论或全盘肯定论,观点三:基本肯定论肯定成绩但承认存在的问题,14,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4、提高质量时期(2006?),200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接着,在,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对稳定招生规模作出了详细说明和规定。,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生530万,比上年增加26万人,增长5%。,15,二、为什么要进行政策调整,16,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样做,有利于集中必要的财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有利于集中精力,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逐步解决高校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以上摘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2006年5月23日),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以利于优化育人环境,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等方面仍然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适当控制高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对广大学生和家长负责的表现。,(以上摘自国务院召开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招生管理工作会议,载光明日报2006年5月20日 ) 会议是5月10日召开的,17,二、为什么要进行政策调整,1、高等教育质量下降,2、高等教育经费不足,3、高等教育结构问题突出,4、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5、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突显,(,城乡、社会阶层),6、其他,18,二、为什么要进行政策调整,1、高等教育质量下降:质量的提高跟不上数量的增,加,由于人数过多,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大班授课,得不到教师的充分指导。全面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生师比1998年是11.6:1,1999年是13.4:1,2000年是16.3:1,2001年是18.22:1,2002年是19:1,2003年是17:1,2004年是16.22:1,2005年是16.85:1,高于国外平均水平),大学毕业生条件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有较大差距。缺少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向适应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19,二、为什么要进行政策调整,2、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经费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办学条件亟待改善,高等教育总体投入不足,大规模扩建造成巨额贷款,教学科研经费(校际差距大)一般,不足,贫困大学生问题严重(占三分之一),20,全国历年普通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情况,年份,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元,),比上年增长(%),1994 2063.36 1.12,1995 2339.73 13.39,1996 2604.36 11.31,1997 2865.60 10.03,1998 2892.65 0.94,1999 2962.37 2.41,2000 2921.23 1.39,2001 2613.56 -10.53,2002 2453.47 -6.13,2003 2352.36 -4.12,2004 2298.41 -2.29,21,全国历年普通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情况,年份,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元,),比上年增长(%),1994 5047.61 23.04,1995 5442.09 7.82,1996 5956.70 9.46,1997 6522.91 9.51,1998 6775.19 3.87,1999 7201.24 6.29,2000 7309.58 1.50,2001 6816.23 -6.75,2002 6177.96 -9.36,2003 5772.58 -6.56,2004 5552.50 -3.81,22,全国历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年份,占GDP比例(%),1994 2.52,1995 2.41,1996 2.44,1997 2.49,1998 2.55,1999 2.79,2000 2.87,2001 3.19,2002 3.41(调整GDP后为3.32),2003 3.28,2004 2.79,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达到4%。,23,二、为什么要进行政策调整,3、高等教育结构问题突出:结构调整跟不上规模的扩张,布局结构不尽合理,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过于集中。区域、城乡之间差距过大。,层次结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层次发展过快,质量难以保证;专科(高职)特色不明显。,学科专业结构:高校普遍追求大而全,特色不明显;应用性学科和专业薄弱,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形式结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扩展过快,非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所占比例过小;公立高等教育发展过快,非公立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过小。,24,区域,人口(万人),高校数,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 (2005年数) (万人高校数),东部沿海 49133 791 62.12,中部 35579 574 61.98,西部 36531 429 85.15,全国 126583 1794 70.56,区域人均高校情况,25,“211工程”学校分布情况(共110所),1、北京 23所,,2、江苏 11所,,3、上海 10所,,4、湖北、陕西各 7 所,,5、广东、四川各 5 所,,7、辽宁、黑龙江、湖南各 4 所,,8、天津、吉林、山西、安徽、山东各 3 所。,9、重庆、福建各 2 所,,10、内蒙、浙江、江西、河南、广西、河北、甘肃、,云南、贵州、新疆各 1 所,,11、海南、宁夏、青海、西藏 0所。,26,部分省份人均高校比较,省份,高校数,人均高校数,省份,高校数,人均高校数,北京 78 17.72 贵州 34 103.68,上海 59 28.37 重庆 36 90.88,江苏 114 65.24 河南 83 111.52,广东 101 85.56 四川 68 122.49,山东 99 91.71 云南 44 97.45,湖南 93 69.25 青海 11 47.09,湖北 85 70.92 广西 51 76.08,27,我国2004各地大学入学率,省份,入学率,省份,入学率,北京 50.6 湖北 21.1,天津 40.3,湖南 14.9,河北 13.4 广东 10.2,山西 16.0,广西 7.9,内蒙古 11.8,海南 9.2,辽宁 25.0,重庆 19.8,吉林 21.7,四川 15.4,黑龙江 20.0,贵州 8.0,上海 40.1,云南 7.6,江苏 24.0,西藏 6.6,浙江 20.7 陕西 24.1,安徽 14.3 甘肃 12.6,福建 12.2,青海 9.2,江西 18.8 宁夏 10.3,山东 15.9 新疆 11.8,河南 11.9 全国平均 19,注:本材料来自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 P437.,28,1998和2005年各级高等教育招生情况,年份,博士生,硕士生,本科,专科或高职,1998 14962 57546 65.31 43.05,层次之比(本科为1):,0.023:0.088:1:0.66,2005 54794 310037 236.36 268.09,层次之比(本科为1):,0.023:1.312:1:1.134,增长 266.22% 438.76% 261.90% 522.74%,29,二、为什么要进行政策调整,4、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总体社会就业形势不佳,社会可提供就业岗位有限。,(2006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员约2500万,其中高校,毕业生413万,城镇可提供就业岗位是1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高校毕业生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如知识结构,单一、实践能力弱,缺乏创业精神、技能和能力,,就业期望与现实偏离,社会经验欠缺,,就业流失率高,社会累计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30,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之一,2005年的高校毕业生,截止到当年12月31日的就业率为87.7%。其中:研究生95.7%,本科生90.7%,专科或高职生82.3%。 文科类85.3%,理科类85.6%,工科类89.2%。不同性质单位接收毕业生的比例:党政机关2.9%,事业单位17.2%,国有企业(包括集体)21.6%,非国有单位58.3%。,国家人事部:2005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2006,3,10),31,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之二,不同学历就业差异明显。专科(高职)59.1%,本科77.6%,硕士84.1%,博士79.3%。,区域之间存在差距。东部78.8%,中部75.1%,西部65.0%。,不同类型学校差别大:211大学84.8%,普通本科院校70.9%,专科与高职学校58.9%。,存在性别差异:男77.1%,女71.2%。,载中国毕业生网:2006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预测报告。,32,二、为什么要进行政策调整,5、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突显,区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高考移民),各省高考录取比例和录取分数差距大;重点大学在各省录取名额分配不均。,城乡高等教育因中等教育基础造成的问题,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在下降,农村学生在一般地方院校的比例较大。主要分布在农林、军事、教育等收费较低的学科。,因家庭阶层和收入问题而造成的问题,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差异,不同家庭子女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平等。优势家庭子女多进入重点学校和优势学科。还存在因贫困不能入学或上不起学的现象。,注:根据杨东平主持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成果,33,二、为什么要进行政策调整,6、其他:,无论宏观还是学校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跟不上规模的发展,都存在不少问题。如:盲目升格、办学不规范、师资队伍及其水平问题、乱收费、滥发文凭、学术腐败等。此外还有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问题,34,三、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取向,35,三、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取向,稳步发展,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完善条件,36,三、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取向,1、稳步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人才,的需求,通过非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和非正规高等教,育途径逐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继续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37,三、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取向,2、深化改革: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继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政府要淡化管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确立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观,高校放弃高大全办学理念,确立特色意思,人才培养目标要强化创新意识和全面素质养成,高校要确立依法自主办学观念和主动服务社会意识,大学生要确立就业和创业观念,38,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扩大高校自主办学权,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为目标,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继续推进科研、教学、财政和后勤等各项改革。理顺党与政、行政与学术的关系。,举办体制改革:增大非公和非正规举办的比例。,投资体制改革:在政府继续增加投入的同时,进一步拓展经费渠道,完善学费和学生资助制度。,完善高校招生制度,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39,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深化教学改革,就是要:,明确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全面素质的教学目标,完善以学分制为基础的教学制度,健全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强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监控,40,三、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取向,3、提高质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心,提高教育教学或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高等学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高等学校学校的管理和办学水平,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41,三、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取向,4、优化结构: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优化布局结构,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与专业结构,优化高等教育形式结构,42,三、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取向,优化布局结构,改变布局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除进一步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之外,关键是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以形成长效机制。国家应在规划高等教育发展时,不同地区的发展政策应有所区别,对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且经济也比较落后地区,中央应在给予财政重点扶持的同时,支持发展以本地区生源为主和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学校或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应加大对落后地区高等教育的对口合作与支援力度。,43,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综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毕业生就业和经济特别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等因素,今后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思路应是:,稳定博士研究生增长的速度,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在适度扩大硕士研究生比例的同时,应着重发展面向社会急需的应用类专业硕士;本科层次可适度增加,应扩大应用类社会急需专业的比例;专科层次要稳定规模,面向社会重在培养各类高级职业技术(高技能)人才。,44,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应我国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及其对人才结构要求的变化,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科学人才、应用性和技术(职业)人才等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是:,基础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精要强,保证能源、资源、农林、交通等国家急需和艰苦专业的发展规模,适当提高和扩大应用类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规模,扩大各类技术(职业)性人才的培养规模。建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机制,特别是应用和技术(职业)性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要紧密联系人才市场的实际,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当然,各类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都应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也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大学毕业生既能适应社会的现实需要,也能适应经济社会变化特别是产业和职业变化的要求。,45,优化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从高等教育既要在规模上还要持续扩大,又要缓解不断增大的高等学校规模膨胀造成的办学条件压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以及贫困大学生比例增大的压力的需要看,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调整的理想选择是:,完善各类非正规高等教育形式,适当加大各类非普通高等教育增长的比例,使更多的人通过非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现代信息网络手段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此外,在办学形式方面,加大非公立高等教育的比例。,46,三、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取向,5、完善条件: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硬件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办学经费,扩大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47,加强软件建设,健全法规政策,完善各项制度,理顺各种关系,提升管理水平,48,优化教育环境条件,教育环境条件在这里主要是指学术氛围、校风等非物资非制度性的文化因素。,净化学术风气,改善管理作风,优化教学风气,醇化学习风气,49,小 结,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二、为什么要进行政策调整,三、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取向,50,问题:你从下面两段文字能看出什么问题?,1999年,曾计划招生由1998年的108.36万增加到130万,增长20%,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结果当年实际招生159.68万人,实际增长了47.40%.,2006年,曾提出计划招生550万人,比2005年的504.46万人增长9.03%,后正式公布为530万人,增长5.06%。,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