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课件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三级

上传人:kfc****60 文档编号:242879290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X 页数:417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知识课件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三级_第1页
第1页 / 共417页
基础知识课件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三级_第2页
第2页 / 共417页
基础知识课件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三级_第3页
第3页 / 共4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20/1/12,#,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主讲教师:孙仁峰,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研究领域: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带头人,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温州源大人力资源服务公司首席咨询师,杭州蓝海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温州市十佳,HR,经理人,孙老师工作室创立人,联系电话:,QQ/,微信,: 1047308882,主讲教师:孙仁峰,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第四节就业与失业,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基本内容,】,本章主要论述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和工资结构以及就业与失业的相关知识。,【,学习要求,】,1,掌握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及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掌握劳动经济学的两种研究方法的概念。,2,掌握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定义及分类,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定义及分类。,3,掌握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三个阶段及相关分析原理。,4,掌握均衡价格的一般原理以及工资形式的分类和相关知识。,5,掌握就业总量的决定原理;熟悉失业的概念、失业的类型以及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6,掌握政府对劳动力市场三大宏观调控政策的原理。,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重点),(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含义,资源的稀缺性即资源的有限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的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的属性,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的稀缺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的。,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绝对的属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消费的支付能力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能够拥有的劳动量。支付能力是生产出来的,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力等于支付能力。消费各种资源以生产或形成经济物品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即生产力是有限的,正是资源(包括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之一。,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例,1.1】,资源的稀缺性的属性包括()。,2008,年,5,月三级真题,A,暂时的稀缺性,B,绝对的属性,C,相对的稀缺性,D,永久的属性,E,消费劳动资源支付手段的稀缺性,【,答案,】,BCE,二、效用最大化,(重点),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它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根据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可知:,1,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2,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这里的利润可以定义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利润最大化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如果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如果是负值,则越小越好。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的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非货币收益方面。,三、劳动力市场,(一)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通过双方的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从供给的角度看,是要素服务收入;从需求的角度看,是要素使用成本)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的职业岗位上。,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二)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与其他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所导致的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的重大区别是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三)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例,1.2】,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2008,年,5,月二级真题,A,调节资源的配置,B,决定就业量与工资,C,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D,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答案,】,B,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一)实证研究方法,(重点),1,实证研究方法的含义,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2,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1,)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2,)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3,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1,)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经济现象,目的在于创立用以说明经济现象的理论。,(,2,)其步骤包括:,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设定假设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例,1.3】,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2008,年,5,月三级真题,A,观察研究方法,B,实证研究方法,C,对比研究方法,D,规范研究方法,【,答案,】,B,(二)规范研究方法,(重点),1,规范研究方法的含义,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研究方法研究客观现象的目的在于:提出一定的标准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并以该标准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以及研究如何使经济现象的运行符合或实现这些标准。,2,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1,)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2,)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通过政府制定的社会经济政策及体制调整可以推进,互惠交换,的发展,以增进社会福利。互惠交换的主要障碍有以下三类:,信息障碍,。由于信息缺陷、信息偏误、信息不对称,使市场主体不能进行互惠交换。,体制障碍,。交换本身是互惠的,但实际存在的某种惯例、政策及体制安排,阻碍互惠交换的实现。,市场缺陷,。潜在的交换是互惠的,但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或者交换参与的主体由于观念或习惯的干扰无法进行交换。,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却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实践表明,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要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例,1.4】,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包括()。,2009,年,5,月三级真题,A,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B,结论具有客观性,C,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D,结论具有主观性,E,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答案,】CDE,【,解析,】AB,两项属于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例,1.5】,阻碍互惠交换实现的主要障碍包括()。,2008,年,11,月二级、三级真题,A,体制障碍,B,市场缺陷,C,诚信障碍,D,经济滞后,E,信息障碍,【,答案,】,ABE,【,解析,】,阻碍互惠交换实现的主要障碍包括:信息障碍,由于信息缺陷、信息偏误、信息不对称,使市场主体不能进行互惠交换;体制障碍,交换本身是互惠的,但实际存在的某种惯例、政策及体制安排,阻碍互惠交换的实现;市场缺陷,潜在的交换是互惠的,但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或者交换参与的主体由于观念或习惯的干扰无法进行交换。,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重点),(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重点),1,劳动力的概念,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2,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可依若干标志进行分类,如总人口、不同年龄组人口或不同性别人口等:,以总人口计算的劳动力参与率(简称劳参率)称为,总人口劳参率,;,以某年龄组计算的劳参率称为,年龄别劳参率,;以某一性别计算的劳参率称为,某性别劳参率,。,具体的计算公式分别为:,3,劳动力供给的概念,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设,s,为劳动力供给弹性,,/,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则有:,【,例,2.1,】,劳动力供给弹性是()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2007,年,5,月三级真题,A,劳动力供给增加量,B,劳动力供给量,C,劳动力需求增加量,D,劳动力需求量,【,答案,】,B,4,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分类,通常在考察市场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值分布在,0,到无限大之间。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1,),供给无弹性,,即,s,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实际可能范围内),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s,。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3,),单位供给弹性,,即,s,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4,),供给富有弹性,,即,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5,),供给缺乏弹性,,即,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动趋势为:,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下降,2,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呈上升趋势,3,老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下降,4,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不存在显著的趋势性变化,(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1,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在经济总水平上升或下降时期,总劳动力参与率亦发生波动。,【,例,2.2】,()是指经济运作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2009,年,5,月二级真题,A,经济规律,B,经济交替,C,经济周期,D,经济变动,【,答案,】,C,2,劳动参与假说,针对劳动力参与率随经济周期波动的状况,研究者们提出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1,)两种假说的共同前提,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这个劳动力群体总是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他们的流动表现为就业者和失业者间的流动,而不表现为劳动力与非劳动力的流动。这个劳动力群体被称为一级劳动力。与此相对的劳动力群体被称作劳动力市场的二级劳动力。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敏感的反应性。,(,2,)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3,)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在就业率下降、失业率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作为失业者。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二、劳动力需求,(重点),(一)劳动力需求的含义,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设,E,d,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用,D,D,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用,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根据定义,其公式为:,因为,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存在反向关系,,故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值为负值。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般关注它的绝对值。,(二)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分类,(重点),根据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不同取值,可将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类:,1,需求无弹性,,即,E,d,0,。此时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无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这种情况下,工资率不变,即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零。有无限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与横轴平行。,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此时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相等。单位需求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与横轴的夹角为,45,并向右下倾斜的曲线。,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此时需求富有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曲线。,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此时需求缺乏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曲线。,【,图解,】,各种不同类型的情况如图,2-1,所示,直线,A,表示需求无弹性的情形;直线,B,表示需求有无限弹性的情形;直线,C,表示单位需求弹性的情形;直线,E,表示需求富有弹性的情形;直线,F,表示需求缺乏弹性的情形。,图,2-1,(三)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此类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需求曲线上的移动,如图,2-2,所示。,图,2-2,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图解,】,图,2-2,中,横轴为劳动力需求量,纵轴为工资率,,D,为劳动力需求曲线。当工资率为,w,0,时,劳动力需求量为,l,0,,在需求曲线,D,上为,a,点。工资率由,w,0,提高到,w,1,时,需求量由,l,0,下降到,l,1,,在需求曲线,D,上由,a,向左上移动到,b,点。工资率由,w,0,下降到,w,2,时,劳动力需求量由,l,0,增加到,l,2,,在需求曲线上由,a,向右下移动到,c,点。,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重点),(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1,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要素投入发生变化,产量相应地发生变化。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种规律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2,劳动投入增加引起的产量变动,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导致边际产量递增的原因:在开始时,不变的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劳动投入不断增加,可以使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边际产量递增。边际产量是指由于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导致边际产量递减的原因:不变的生产要素已接近充分利用,可变的劳动要素对不变的生产要素的利用趋向于极限。,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导致总产量绝对减少的原因: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已经得到充分利用,潜力用尽,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已经容纳不了过多的可变要素,两者的结合比例已经完全恶化。再增加可变的劳动要素,只会降低生产效率,使总产量减少。,3,劳动投入增加量的计算,由总产量和劳动投入的关系,还可以得到平均产量的概念。平均产量就是指平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量。设总产量为,Q,,可变的劳动要素投入为,L,,平均产量为,AP,,边际产量为,MP,,则有:,AP,Q,L,MP,Q,L,图,2-3,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在图,2-3,中,横轴为劳动收入,L,,纵轴为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对应三种产量的曲线为,TP,、,MP,和,AP,。从图,2-3,中可以看到如下特点:,其一,,TP,、,AP,、,MP,三条曲线都是先增后减。第一阶段,,AP,递增;第二阶段,,MP,递减;第三阶段,,MP,为负值。,其二,,AP,与,MP,的交点为,AP,的最大值。两条曲线相交前,,AP,MP,;相交后,,AP,MP,。,其三,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极大值。,图,2-4,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根据图,2-4,表示的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和劳动投入的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在资本等生产要素固定不变时,劳动投入对产出的影响:,(,1,)在区域,,平均产量,AP,一直在增加,并且边际产量,MP,大于平均产量,AP,。所以,劳动投入至少要增加到,a,点才能使平均产量最大。,(,2,)在区域,,劳动投入的变动区间为,a,b,点,这一区域平均产量下降,边际产量递减。但劳动投入增加仍可使总产量增加,只不过增加的比率是下降的。到,b,点时,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最大。,(,3,)在区域,,劳动投入量大于,b,点,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也在绝对减少。,由此可见,企业在资本等生产要素固定不变时,劳动投入的增加量应在区域,,即,a,b,区间。,(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由图,2-4,可知,企业若以人均产量最大为目标,劳动投入量,a,点最佳;若以总产量最大为目标,劳动投入量,b,点最佳;若以利润最大为目标,则要取决于产品价格与生产费用,其必须结合成本和价格来分析。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是对增加劳动力所支出的成本和其所能增加的收入进行比较后才能做出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是,生产要素为劳动投入,,那么,由于增加单位劳动而给企业增加的收益为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它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乘以价格,即:,(,MRP,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VMP,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P,代表产品的价格),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成本,从经济学原理可知,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则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VMP,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P,代表产品的价格,,MC,为边际成本,,W,为工资),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1,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2,劳动力市场的性质,(,1,)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2,)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使交换双方各自得到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实现各自的效用;在交换的过程之中,各方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进行经济计量,能够使双方接受交换的结果,因而其交换只能是一种等价交换。,(,3,)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劳动力价格,工资是实现和决定这种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4,)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是一种具有最高效率、消耗最低费用的最经济的形式。,3,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及其主要表现,(,1,)劳动力市场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因为进行财产交换的前提是有对财产享有支配权的主体。,(,2,)劳动力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最有效率的最佳途径。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3,)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价值在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1,均衡状态,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均衡分析方法是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调整实现均衡的方法。,2,均衡分析方法分类,(,1,),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即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分析单个市场均衡的实现与变动,其代表人物是,A,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考察所有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变动,在所有市场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的相互关系中研究一个市场的均衡问题。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2,),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变量的调整是瞬时完成的,其调整时间设为零。动态分析与此相反,经济变量的调整需要时间,着重考察经济变量在不同时间的变动情况。它要分析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会产出亦能取得最高水平。,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在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条件下,经济社会中任意一种职业、行业,任何一个地区的工资,都不会与其他职业、行业、地区存在差别。,3,充分就业,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竞争在均衡工资决定的同时,实现充分就业。,必须注意: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构成“充分就业”的就业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量。在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需求曲线给定的条件下,供求的竞争导致充分就业的实现。当劳动力供给曲线或劳动力需求曲线一方或双方都发生移位时,均衡工资的水平不同,其充分就业的就业量也是不同的。,【,例,2.3】,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有()。,2007,年,5,月二级真题,A,充分就业,B,同质劳动力获同样工资,C,体现工资差异,D,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E,增大工资总额,【,答案,】,ABD,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重点),(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重点),1,人口规模,指构成劳动力供给的劳动力人口群体,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人口总体的一部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供给增加。如果劳动力需求不变,其结果必然是均衡工资率下降。,2,人口年龄结构,(,1,)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年龄组范围内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供给将比较充分;反之,劳动力供给将趋向减少。,(,2,)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在劳动年龄组人口比重一定的情况下,其内部年龄构成不同,劳动力供给也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不同影响。,3,人口城乡结构,人口城乡结构既是人口地理分布的反映,也是人口经济结构的反映。人口城乡结构及其变动,对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重点),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假定产品价格不变,将导致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增加。在这种变化了的条件下,企业、行业以及市场劳动力需求扩大。如果劳动力供给不变,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的提高。一般情况表明,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所以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例,2.4】,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2007,年,5,月三级真题,A,就业人口总量,B,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C,劳动年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D,劳动年龄组外部年龄构成,E,劳动年龄人口占失业人口比重,【,答案,】,BC,【,解析,】,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重点),均衡价格论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均衡价格的决定是,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一旦形成,在需求与供给的共同作用下,价格就会处于一种相对静止而不再变动的状态。如果有其他力量使需求或供给或供求双方发生变动,则会在新的条件下通过供求竞争,实现新的市场均衡。,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另外,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要受到社会的、历史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社会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二、工资形式,(重点),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类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提供要素服务分别得到各自的报酬,分别对应为,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作为劳动要素均衡价格的工资,又称为,劳动报酬,。,(一)工资形式的含义,工资形式即劳动的计量和工资支付的方式。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二)工资形式的分类,1,基本工资,(重点),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1,)工资率,(重点),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根据单位时间标准的不同,可分为小时工资率、日工资率等。工资率这一概念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在以工资率为计量标准的条件下,工人基本工资所得在正常情况下均高于工资率乘以时间单位数。这是因为存在着夜班工资等工资制度安排。,工资率既与制度工时和实际工时有关,又与带薪休假时间有密切联系。,以工资率的计量单位计算的工资所得只是基本工资,而不是全部劳动报酬,因为工资或劳动报酬不仅包含基本工资,而且还包括各种形式的福利。基本工资只是工资的构成部分之一。,(,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它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实际工资是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其计算公式是: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3,)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其计算公式是: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计时工资的具体形式有:,小时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实际工作时间;,日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标准工作日小时数;,周工资制:货币工资日工资率,标准工作周日数;,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其计算公式是: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例,3.1】,实际工资计算公式是()。,2007,年,5,月二级真题,A,货币工资价格,B,货币工资价格指数,C,货币工资,价格,D,货币工资,价格指数,【,答案,】,B,【,例,3.2】,()实际上是计时工资的一种转化形式。,2004,年,6,月三级真题,A,等级工资,B,岗位工资,C,绩效工资,D,计件工资,【,答案,】,D,【,解析,】,计时工资是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计件工资实际上是计时工资的一种转化形式。,(三)福利,(重点),1,福利的概念,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福利的支付方式大体划分为两类:,(,1,)实物支付,包括各种免费或折价的工作餐、折价或优惠的商品和服务;,(,2,)延期支付,包括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从劳动力供给者的视角看,福利与基本工资一样,是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基本依据,是劳动者的收入来源,用以补偿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和劳动的负效用。,2,福利的特征,(,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2,)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3,实物支付,(重点),实物支付总不及等值货币带来的效用大,但却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这是因为实物支付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实物支付的优势在于:,(,1,)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从而降低人工成本。,(,2,)实物支付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3,)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4,延期支付,(重点),延期支付是福利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企业现在支付一定量的货币作为保险基金,待具备享受资格(条件)时,员工获得使用权。延期支付具有以下优势:,(,1,)延期支付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保险基金通常由社会统筹,当企业雇员因疾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或工作机会时,企业可以不必因此承担过多的风险。,(,2,)延期支付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增强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性。,(,3,)企业自定延期支付的福利项目,可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可以借助延期支付的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分配的激励功能。,(,4,)延期支付可以使若干保险基金实现积累,如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企业自定的健康保险。,第四节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重点),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凡是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者,即为,就业者,。,就业的含义:,1,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2,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3,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才可以称为就业。,【,例,4.1】,关于就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2009,年,5,月三级真题,A,就业主体必须有劳动能力,B,就业者所从事的劳动是有酬劳动,C,就业主体的所得不能是经济收入,D,就业者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答案,】C,【,解析,】,就业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1,总供给,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看,总供给取决于用于生产的各类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从收入分配看,总供给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投入而获得的收入总和。,所以,总供给等同于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生产要素的报酬收入中,一部分用于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支出,余下的部分用于储蓄。即总供给也等于,消费与储蓄,的总和。,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2,总需求,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假设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消费品的需求是指居民户对各类消费品的支出、住房租金以及其他服务支出的总和。投资品的需求是指企业用于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用于原材料、半成品和存货增量的支出等。,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3,均衡国民收入,如果总供给(也就是从生产角度看国民收入)在价值形态上能全部得到实现,那么,必然在价值上与总需求相等。,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即:,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例,4.2】,()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2008,年,11,月二级、三级真题,A,总需求,B,总需求价格,C,总供给,D,总供给价格,【,答案,】,C,【,例,4.3】,均衡国民收入等于()。,2007,年,5,月三级真题,A,消费与储蓄,B,总需求,C,投资与储蓄,D,总供给,E,消费与投资,【,答案,】,ABDE,【,解析,】,均衡国民收入是指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即: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二)就业总量决定,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国的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在决定劳动投入规模时,以取得,最大利润为决策准则,。企业对提供的每一就业量都有与其相对应的最低预期收益,从而使企业能够收回成本和取得最低盈利。,1,总供给价格函数,设,Z,为总供给价格,,N,为就业量,总供给价格与就业量的关系为:,Z,(,N,),2,总需求价格函数,设,D,为总需求价格,总需求价格与就业量的关系为:,D,(,N,),有效需求又称均衡国民收入,是指经济社会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因而,,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即取决于总需求水平。如果总需求水平很高,当,N,取某特定值时,总需求价格,D,总是大于总供给价格,Z,,企业界全体就会竞相购买生产要素,扩大就业,直到,D,Z,时为止。所以一国的均衡国民收人和均衡就业量是同时被决定的。,【,例,4.4】,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2009,年,5,月二级真题,A,总需求水平,B,总供给水平,C,国民生产总值,D,劳动力数量,E,均衡国民收入,【,答案,】,ABE,【,解析,】,社会就业总量与总供给水平和总需求水平存在函数关系,而经济社会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称为均衡国民收入。因此,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总需求水平、总供给水平和均衡国民收入。,二、失业及其类型,(一)失业的含义,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二)失业的类型,1,摩擦性失业,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力供求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类型的失业。,其基本特征是失业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在数量上是平衡的。,摩擦性失业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2,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称为技术性失业。,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观察,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从长期看,劳动力需求的总水平并不因技术进步而受到影响。从短期看,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生产方法和完善的经营管理,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取代一部分劳动力,从而造成失业。,3,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缓解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对策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超前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以及,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等。,4,季节性失业,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称为季节性失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气候状况对某些行业的生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劳动力需求;,(,2,)是气候状况对某些消费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劳动力需求。,此外,人们的消费习惯、流传久远的习俗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而对劳动力需求的连锁反应所形成的失业,亦属于季节性失业的范畴。,【,例,4.5】,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称为()。,2007,年,5,月三级真题,A,摩擦性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答案,】,A,【,例,4.6】,下列对摩擦性失业表述正确的是()。,2008,年,5,月二级真题,A,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B,是一种正常性失业,C,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D,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E,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答案,】,ABCDE,【,解析,】,摩擦性失业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经常的动态性变化,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因而,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力供求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类型的失业。其基本特征是失业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在数量上是平衡的。它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例,4.7】,在劳动力总量过剩的情况下,不同的资源个体因其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不会出现()的状况。,2004,年,11,月三级真题,A,隐蔽性失业,B,技术性失业,C,潜在性失业,D,公开性失业,【,答案,】,B,【,例,4.8】,失业类型分为()。,2007,年,11,月三级真题,A,摩擦性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E,阶段性失业,【,答案,】,ABCD,三、需求不足性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是指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接受市场现行工资率,有就业要求的人不能满足其就业需要而引起的失业。,(一)两种具体形式,1,增长差距性失业,增长差距性失业是指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因此造成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导致的失业。,2,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因为经济周期不能科学预测,持续期限、影响深度与广度等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它是一种,最严重、最常见而又最难对付,的失业类型。,(二)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1,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2,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例,4.9】,()是造成非正常失业的主要原因。,2008,年,5,月三级真题,A,劳动生产率提高,B,气候的变化,C,市场经济的动态性,D,总需求不足,【,答案,】,D,【,解析,】,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亦可理解为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一)失业的度量,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1,失业率。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2,失业持续期。指失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一般以周(星期)为时间单位,通常计算平均失业持续期,即将所有失业者的失业持续时间求和,然后除以失业人数。公式为:,平均失业持续期的长度是反映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利用平均失业持续期指标以及对劳动力市场存量,流量的分析可计算年失业率。其公式为:,年失业率取决于失业人数所占社会劳动力的比例和平均失业持续期。,由此可见,同为,4,的年失业率,既可以是所有的社会劳动力在一年中有,4,的时间(,2.08,个星期)处于失业状态,也可以是有,4,的社会劳动力在一年当中均处于失业状态而成为长期失业者。显然,后者的失业状态要比前者严重。,(二)失业的影响,失业现象既包括正常失业,也包括非正常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然要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两大类失业就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失业,都会给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家庭的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如下:,1,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就业是劳动者赖以谋生的基础,当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时,无法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报酬。特别是长期失业者,还有可能成为社会救济的对象。,2,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劳动力不能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这就直接堵塞了创造新价值的道路,阻碍了国民收入的增长。,3,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失业及丧失劳动收入,使失业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直接影响着失业者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阻碍着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例,4.10】,关于平均失业持续期表述错误的是()。,2008,年,11,月三级真题,A,无论时间长短都属于非正常失业,B,它的长度是反映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C,平均失业持续期相对较短,反映了经济的动态性,D,平均失业持续期延长表明劳动力市场中存在长期失业者,【,答案,】,A,【,解析,】,A,项,平均失业持续期相对地短,一般来说,此类失业为正常失业,它反映了经济的动态性;如果在失业率相同的情况下,平均失业持续期延长,则表明劳动力市场中存在长期失业者。,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一)政府支出,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1,政府购买,政府购买的具体项目有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以及政府雇员和事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等。,2,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政府发挥收入再分配作用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在社会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以及某些补贴等方面的支出。转移支付没有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不增加国民收入,只是政府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通过这种收入的再分配影响着不同受益群体的经济选择和决策。,(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1,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等。,(,1,)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的概念,最低工资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所规定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2,)最长劳动时间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的条件,及,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等,其立法宗旨在于确保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的实现。,2,最低社会保障,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3,工会,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三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受到法律的保护。,【,例,4.11】,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有()。,2007,年,11,月三级真题,A,工会,B,最低社会保障,C,劳动力需求量,D,最低劳动标准,E,劳动力供给量,【,答案,】,ABD,(三)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重点),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1,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的概念,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2,)财政政策的类型,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财政政策因其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当经济处于不景气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企业开工不足,经济中存在较高水平的失业率,政府就要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免税、退税、增加政府转移支付等。,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采取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措施来削弱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严重,政府就要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3,)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和变动税率,。,【,例,4.12】,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2008,年,11,月三级真题,A,降低税率,B,免税,C,扩大政府购买,D,退税,E,增加政府转移支付,【,答案,】,ABCDE,【,例,4.13】,财政政策的手段包括()。,2008,年,5,月三级真题,A,调节利率,B,增减预算支出水平,C,增减政府税收,D,调节法定准备金率,E,公开市场业务,【,答案,】,BC,【,解析,】,ADE,三项属于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2,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的概念,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直接目的是调控利息率,最终目标是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达到增加或降低有效需求,使总供给与总需求趋于均衡。由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是间接发生作用的,因而见效较慢。,(,2,)货币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