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职课件03第三章

上传人:考试不挂****2941... 文档编号:24287760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X 页数:95 大小:2.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中职课件03第三章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历史》中职课件03第三章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历史》中职课件03第三章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8/1/2 Tuesday,#,第三章,中国,现,代史,电子课件,首页,ENTER,1949,年,10,月,伟大的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从此进入现代史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三、向社会主义过渡,1.,新政协会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社团、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的代表出席大会,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大会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三、向社会主义过渡,2.,共同纲领,共同纲领,除序言外,分为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共,7,章,60,条。它肯定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宣告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结束和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建立,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它确认“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三、向社会主义过渡,它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宣布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进行土地改革;规定了新中国的各项基本政策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由于它所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各项基本政策,并且它是由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因此,虽然它还不是一部正式的宪法,但不管从内容上还是从法律效力上看都具有国家宪法的特征,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三、向社会主义过渡,它是建国初期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前进的政治基础和战斗纲领,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加强革命法制,维护人民民主权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的许多基本原则在制定,1954,年宪法时都得到了再次确认和进一步发展,因而在我国宪政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三、向社会主义过渡,1.,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领导了解放区军民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三、向社会主义过渡,党中央明确规定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将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对于地主分子,同样分给一定数量的土地,让其在劳动中改造为新人。,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该法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三、向社会主义过渡,同时还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三、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到,1953,年春,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我国各个地区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全国,3,亿多农民无偿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而且不必每年再向地主缴纳约,3 000,万吨以上的粮食地租。土地改革真正实现了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希望获得土地的愿望,使农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从而最深入、最广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使农村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土地改革还确立了贫雇农在农村中的优势地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引导亿万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创造了条件。,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三、向社会主义过渡,2.,抗美援朝,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采取武装干涉政策,,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出兵朝鲜,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同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联合国会员国要派兵随从美国军队入朝。,6,月,28,日,毛泽东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同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侵略朝鲜、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三、向社会主义过渡,号召“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正义和自由的人类,尤其是东方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奋起,制止美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新侵略”。,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并肩抗击美国侵略者。经过五次大的战役,中朝部队一起将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以南,,1953,年夏,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三、向社会主义过渡,1.,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达历史最高水平。但是,那时的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三、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是我国工业化的起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革命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这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三、向社会主义过渡,2.,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指,19531956,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三、向社会主义过渡,一方面,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存在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影响着国计民生长久发展,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三、向社会主义过渡,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情况下,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务的方式,逐步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11,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召开会议,加强了对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领导。这时,农业合作化高潮兴起,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条件已经成熟。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使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举措。,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接着,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以及,50,多个中等城市相继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是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过急、过快和过粗的做法。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顺利地开展和完成了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三、向社会主义过渡,3.,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一致通过并公布实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同时又是,共同纲领,的继续和发展。,共同纲领,中有关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均被实际生活证明符合中国的国情,在,1954,年宪法中被再次肯定。,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三、向社会主义过渡,宪法结合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需要,规定了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及实现这一任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对国家机构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也作了更加具体的规定。,1954,年宪法总结了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坚持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它的颁布、实行,对于巩固胜利成果、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只得学习甚至照搬苏联的做法。这在当时是完全有必要的,但这种做法缺乏创造性,有时不符合我国国情,因此,不是长久之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已经积累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经验。,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决心走自己的路,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共八大,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到,1956,年上半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都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与此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许多重要指标已提前完成。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共八大,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1956,年秋,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党的工作重点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共八大,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这一矛盾实质上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共八大,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中共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质看法,把中国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这一基本国情突出出来,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个着眼点,历史证明是正确的。,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共八大,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1.“,大跃进”运动,为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根本不可能彻底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主要标志是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与此同时,全国掀起了“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共八大,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在这样的目标和口号下,基本建设投资急剧膨胀,,3,年间,基建投资总额高达,1 006,亿元,比一五计划时期基本建设总投资几乎高出一倍。,积累率突然猛增,,3,年间平均每年积累率高达,39.1,。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必然导致瞎指挥盛行,浮夸风泛滥,广大群众生活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大跃进”开始三年,“左”倾冒进思想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共八大,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共八大,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2.,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总路线提出后,党中央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因此,,1958,年,8,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降低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共八大,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1.,经济困难的出现和调整,1959,年夏,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促使全国开展起“反右倾”斗争。“反右倾”斗争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进一步发展,再加上自然灾害严重,苏联背信弃义地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这一切造成,19591961,年期间我国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面对严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共八大,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1962,年初,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党中央领导人带头作自我批评。会议前后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党中央的这些措施,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开始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全面好转,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共八大,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2.,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终于战胜困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经济建设方面,建成大中型项目,500,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相继建成投产。到,1956,年,以往依靠“洋油”的我国,石油已经全部自给,电力工业也增长很快。新建铁路,8000,多公里,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在科技上,成功试射了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了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中共八大,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它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二、全面内乱的形成,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对当时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作出了严重的错误估计,甚至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着资产阶级复辟的现实危险。为此他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三,、,林彪、江青集团的覆灭,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二、全面内乱的形成,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文章中涉及中央领导层在许多重大政策问题上的不同意见,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1966,年,2,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兼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召集“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开会,起草,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后来被称为“二月提纲 ”)试图将批判的范围限制在学术范围之内。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发动“文化大革命”,同年,5,月,4,日至,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三,、,林彪、江青集团的覆灭,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二、全面内乱的形成,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会议于,5,月,16,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单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对“二月提纲”进行了全面批判,并指出:“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 由无产阶级变化资产阶级专政。”会议还决定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这个小组被江青等人把持,实际上凌驾于中央政治局之上。这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成为“文革”的实际指挥部。他们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三,、,林彪、江青集团的覆灭,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二、全面内乱的形成,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1966,年,8,月,1,日至,1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并在全会上印发,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再次发动。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三,、,林彪、江青集团的覆灭,二、全面内乱的形成,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1967,年,1,月,由张春桥、姚文元等策划,以王洪文等为首的一批造反派组织,夺取了上海市委、政各级领导权,即所谓“一月革命”。在夺权的过程中,各地造反派组织普遍形成两大对立面,加上江青、陈伯达、康生、张春桥等人的推波助澜,全国进入了“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中。他们将矛头指向老一辈革命家,如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年,2,月前后,在有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和中共中央领导人参加的不同会议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的批判。然而,这次抗争却被诬称为“二月逆流”而遭到压制和打击。,三,、,林彪、江青集团的覆灭,二、全面内乱的形成,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被压下去以后,社会上出现了更大规模的揪斗、打击、迫害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的浪潮,林彪、江青一伙把刘少奇定为所谓的“叛徒、内奸、工贼”,并在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将他永远开除出党,造成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康生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三,、,林彪、江青集团的覆灭,三、林彪、江青集团的覆灭,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1.,林彪集团的覆灭,党的九大以后,“斗、批、改”运动在全国展开。按照毛泽东的设想,“斗、批、改”包括建立“革命委员会”、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整党、精简机构、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下放科室人员等阶段。在实际工作中还包含“教育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内容。毛泽东试图通过“斗、批、改”,达到“天下大治”的设想,也含有结束“文化大革命”的意向。但是,“斗、批、改”实际上是把“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在各个领域具体化,结果是党内矛盾和社会矛盾继续紧张,引起动乱的因素更加深化。,二、全面内乱的形成,三、林彪、江青集团的覆灭,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党的九大结束后,林彪集团的权势膨胀到顶点,同江青集团之间争夺权力的矛盾急剧上升。他们担心江青集团的势力有可能超过自己,林彪的接班人地位会发生变化,因而妄图提前“接班”。,1970,年,8,月,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江青两个集团长期积累的矛盾终于爆发了。林彪集团的图谋及其宗派活动被揭露并受到批判后,毛泽东采取一系列措施削弱林彪集团的权势。林彪集团的骨干成员铤而走险,决心策划武装政变,毛泽东、周恩来采取措施粉碎了他们的阴谋。,1971,年,9,月,13,日,林彪慌忙同妻叶群、子林立果乘飞机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林彪叛逃事件的发生,是“文化大革命”推翻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结果,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二、全面内乱的形成,三、林彪、江青集团的覆灭,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林彪事件发生后,毛泽东在周恩来协助下,领导全党进行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使党和国家避免了一场大的分裂。随后,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开始推动落实干部政策,并进行整顿,提出批判极“左”思潮,努力恢复国家的正常秩序,使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转机。,二、全面内乱的形成,三、林彪、江青集团的覆灭,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江青集团的覆灭,1976,年,1,月,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逝世,全国各族人民陷入无限悲痛。北京和各地群众利用清明节掀起全国范围的悼念周恩来、痛斥“四人帮”的强大运动。其中以首都天安门广场的悼念、抗议活动声势最为浩大,这就是“四五运动”。运动遭到“四人帮”镇压,邓小平被诬为“天安门事件”的后台,再次被打倒。然而这场全国性的运动,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伟大的群众基础。“天安门事件”后,中央政治局通过两个决议:一是决定在周恩来逝世后,华国锋担任国务院代总理同时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并为党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二是撤销邓小平的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随着邓小平被撤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以更大的规模和声势在全国强行推开。,二、全面内乱的形成,三、林彪、江青集团的覆灭,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1976,年,朱德、毛泽东相继去世,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在党和国家的几位主要领导人相继去世后,党和国家的前途成为人们担忧的问题。毛泽东逝世前后,“四人帮”加紧了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他们暗地布置其在上海的亲信突击发放武器;撇开中央办公厅值班室,在中南海另设值班室,企图由他们指挥全国;还在报纸上公开诬蔑和威胁华国锋等中央领导人。“四人帮”篡党夺权的活动,使叶剑英、李先念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深感忧虑。身为党中央第一副主席的华国锋,在“四人帮”强势进攻下,也认识到必须铲除“四人帮”。,二、全面内乱的形成,三、林彪、江青集团的覆灭,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10,月,6,日晚,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对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及其在北京的帮派骨干实行隔离审查,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党中央还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了上海局势,使江青集团的骨干分子妄图武装叛乱的阴谋未能得逞。粉碎“四人帮”的胜利,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二、全面内乱的形成,“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经过两年的徘徊前进,,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历史,的,转折,二、改革开放,三、,“一国两制”的构想,1.,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粉碎“四人帮”以后,为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思想理论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历史,的,转折,二、改革开放,三、,“一国两制”的构想,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历史,的,转折,二、改革开放,三、,“一国两制”的构想,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结束了党在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个伟大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前提和先导。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坚决批判和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历史,的,转折,二、改革开放,三、,“一国两制”的构想,第二,全会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就要求各项工作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党的八大确定要以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主要任务。之后的错误,归根到底,就是背离了八大路线,搞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作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是八大正确路线的恢复和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建设有中国自己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历史,的,转折,二、改革开放,三、,“一国两制”的构想,第三,全会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重新回到党中央的领导岗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实际上建立起来,这是最重要的成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三中全会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使重新确立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有了组织上的保证。,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历史,的,转折,二、改革开放,三、,“一国两制”的构想,第四,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全会认真地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前遗留下来的某些历史问题。,第五,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全会讨论并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全会决定根据党的历史经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全体党员和党干部,必须遵守纪律,是恢复党和国家正常政治生活的起码要求;强调党中央和各级党委要加强集体领导。,第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历史,的,转折,二、改革开放,三、,“一国两制”的构想,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历史,的,转折,二、改革开放,三、,“一国两制”的构想,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思想、政治、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历史,的,转折,二、改革开放,三、,“一国两制”的构想,1.,农村联产承包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经济体制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经济,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这就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历史,的,转折,二、改革开放,三、,“一国两制”的构想,农村改革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也开始探索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到,1985,年,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经过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历史,的,转折,二、改革开放,三、,“一国两制”的构想,2.,经济特区的设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79,年,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台、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第二年,正式确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后来,在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局面。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历史,的,转折,二、改革开放,三、,“一国两制”的构想,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在曲折中前进,第三,节,“文化大革命”,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目 录,第五,节,新中国,的外交,第六,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历史,的,转折,二、改革开放,三、,“一国两制”的构想,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江泽民总书记以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了,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