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导论》第五章 世界大洋的温度、盐度和密度分布

上传人:考试不挂****2941... 文档编号:242874690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X 页数:73 大小:46.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科学导论》第五章 世界大洋的温度、盐度和密度分布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海洋科学导论》第五章 世界大洋的温度、盐度和密度分布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海洋科学导论》第五章 世界大洋的温度、盐度和密度分布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4/25/2010,#,1,第五章,世界大洋的温度、盐度、密度分布,D.Zhao,OUC,2,回答下列问题,控制大洋温度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太阳辐射,控制大洋盐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蒸发和降水,决定海水密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温度和盐度,D.Zhao,OUC,3,世界大洋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从宏观上看,世界大洋中温、盐、密度在表层大,致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经向(南-北向)上的变化,十分显著。,一般而言,世界大洋西部温度大于东部,在铅直方向上,基本呈层化状态,且随深度的增,加其水平差异逐渐缩小,至深层其温、盐、密的,分布趋向均匀,D.Zhao,OUC,4,赤道西太平洋暖,池,D.Zhao,OUC,5,D.Zhao,OUC,6,世界大洋每天的,SST,:,2016,年,4,月,4,日,http:/www.ssec.wisc.edu/data/sst/,D.Zhao,OUC,7,世界大洋的温度,世界大洋的整体平均为,3.8C,太平洋平均为3.7C,大西洋4.0C,印度洋,3.8C,大洋表层水温变化于-230C之间,年平均值为17.4C,太平洋,平均为19.1C,大西洋为16.9C,印度洋为17C,为什么大洋表层温度高于内部?,大洋表层水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大,洋环流两个因素,D.Zhao,OUC,8,世界大洋表层水温差异,太平洋平均总体水温最低,表层平均水温最高,太平洋平均水深最深,拥有的热带海域面积大,与北冰洋水交换不通畅,大西洋平均总体水温最高,表层平均水温最低,大西洋面积小,拥有的热带海域面积最小,与北冰洋水交换通畅,大西洋表层水低于太平洋的原因:,1),两大洋拥有的热带海域面积,;,2),与北冰洋水交换,北半球大洋表层的年平均水温比南半球相同纬度带内的表,层水温高,2C,(原因:南赤道流跨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北半球陆地阻碍,了北冰洋水进入),D.Zhao,OUC,9,经向温度梯度冬季大于夏季,?,海洋,表层,水温的水平分布,等温线东西呈条带状,冬季和夏季最高温度都出现在赤道附近海域,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近赤道海域,可达28,C29,C,由热赤道向两极,水温逐渐降低,到极圈附近降至0,C左右,温度分布和变化,D.Zhao,OUC,冬季热赤道,10,最高水温出现的位置,称为,热赤道,,平均在,7,N,左右,由热赤道向两极,水温逐渐降低,到极圈附近降至,0C,左右,夏季热赤道,热赤道在夏季偏向北半球,,冬季偏向南半球,D.Zhao,OUC,11,海洋,表层,水温的水平分布,东西两岸水温有差别,东、西边界等温线弯曲,两岸弯曲方向相反,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密集,副热带到温带区,等温线偏离带状分布,在大洋西部向,极地弯曲,大洋东部则向赤道方向弯曲,,大洋西部水温,高于东部,在亚北极海区,水温分布与上述特点相反,,即大洋东部,较大洋西部温暖(?),D.Zhao,OUC,12,海洋深层水温的水平分布,深度增加,赤道极地温差减小、趋向均匀(?),0m,500m,2000m,Tomczak,and,Godfrey,2001,500m,:,水温经向梯度减小,南北温差减小。,西边界出现明显高温区(?)。,D.Zhao,OUC,13,大洋表层以下水温的水平分布,1000m:,径向变化更小,大西洋、印度洋高温区是高温高盐地中海水,溢出形成高盐中层水。,4000m:,温度分布均匀,整个大洋温差不过,3,0,C,。,底层,:,南极底层水影响,性质均匀,约,0,0,C,左右。,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D.Zhao,OUC,14,大洋水温的铅直分布,上混合层:,在大洋表层附近,一定深度内,水温几乎上下,均匀。,在某一较窄的深度范围内,,水温随深度迅速递减,且该,层的深度不随季节变化,称,该层为,大洋主温跃层或永久,性温跃层,在主温跃层的下方,水温随,深度缓慢减小,D.Zhao,OUC,15,大洋水温的铅直分布,主温跃层的存在是大洋的一个重,要特征!,主温跃层的深度随纬度大体呈“,W”,形状分布。,在赤道海域,主温跃层深度约为,300m,左右;,在副热带海域下降,在北大西洋,海域(,30N,)扩展到,800m,;在南,大西洋(,20S,)有,600m;,由副热带海域开始向高纬度海域,逐渐上升,至亚极地可升达海面,D.Zhao,OUC,16,热带、温带和极地的主温越层,在低纬度海区,暖水仅限于,近海面的薄层内(100m左右),,下面是强大的主温跃层,赤道附近的主温跃层较强、,较薄,深度大约在300m左右;,在副热带海域下降,深度加,深,厚度加大。,高纬度区域,强度增大,厚,度减小,水层变浅。,极地水域不出现永久性跃层。,D.Zhao,OUC,17,大洋上混合层,以主温跃层为界,其上为水温较高的暖水区,其下是温度梯,度很小的冷水区。,冷、暖水区在亚极地海面的交汇处,水温梯度非常大,形成,极锋,上混合层:由于受动力(风、浪、流等)因素或浮力引起的,上下对流作用,引起强烈的湍流混合,在大洋表层形成一个,温度铅直梯度很小,几近均匀的水层,夏季,低纬海区上混合层的厚度不超过100m,赤道附近只有,5070m,冬季混合加深(?),低纬海区可达150200m,中纬地区甚,至可伸展至大洋主温跃层,主温跃层,极锋,极锋,D.Zhao,OUC,18,季节性温跃层,季节性跃层:在混合层的下界,特别是夏季,由于,表层增温,可形成很强的跃层,称为季节性跃层;,春季出现、夏季增强、秋季减弱、冬季消失(?),D.Zhao,OUC,19,主温跃层,极锋,极锋,季节性温跃层,在极锋向极一侧,只有季节性温跃层,冬季甚至在,上层会出现逆温现象,其深度可达100m左右,夏季,表层增温后,会形成所谓“冷中间水”,冬季为何形成逆温现象?,水团的深度取决于其密度,若海水最大密度,对应温度为,3,C,,则,2,C,海水可位于,3,C,海水之上,D.Zhao,OUC,20,D.Zhao,OUC,季节性混合层,哪一个是夏季,哪一个是冬季?,混合层深度有温度和密度两种判据,,与海面观测值相比,温度变化,0.5,C,;,密度变化,0.125,时的深度即为混合层深度,Levitus,(1982),21,印度洋冬季混合层,西藏高原高压驱动东北季风,干冷,风导致海面强烈蒸发,对流混合使,阿拉伯海的混合层增深,赤道和南部由于风速小,混合层较,浅,模式结果(b)与观测(a)大体一致,D.Zhao,OUC,Keerthi,et,al.,2016,Clim.,Dyn.,22,印度洋夏季混合层,阿拉伯海附近的混合层深度可达50m,,这是由于Findlater急流的缘故;孟,加拉湾混合层较浅,这是由于夏季,强淡水通量形成的稳定效应,印度洋赤道以南的混合层主要由贸,易风所驱动,与观测数据相比,模式所给出的混,合层深度在沿岸和赤道附近偏浅,D.Zhao,OUC,Keerthi,et,al.,2016,Clim.,Dyn.,23,印度洋混合层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混合层季节变化在阿拉伯海和西南热带印度洋非常大,可达,30m,其驱动机制是搅拌和浮力效应,D.Zhao,OUC,Keerthi,et,al.,2016,Clim.,Dyn.,24,水温的日变化,日较差,:最高温与最低温之差。,日变化,:很小,变幅不超过0.3C。,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湍流、内波、潮流等。,表层水温的日变化,:,晴天比多云大;无风比有风大;,低纬比高纬大;夏季比冬季大;,近岸比外海大。(?),D.Zhao,OUC,25,大洋水温日变化的传递,由太阳辐射引起的表层水温日变化,通过海,水内部的热交换向深层传播,一般而言,变幅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位相,随深度的增加而落后。,密度跃层的存在,会阻碍日变化的向下传递。,内波会导致铅直方向的温度变化,在近岸海区,潮流对水温有重要影响,D.Zhao,OUC,夏威夷岛链处内波对水温的影响,26,水温的日变化,实例,Rudnick,et,al.,2003,D.Zhao,OUC,27,大洋水温的年变化,一年中的最高温与最低温差称为年较差,大洋表层温度的年变化,主要受制于太阳辐射的年,变化。,在中高纬度,表现为年周期特征,,在热带海域,由于在一年中两次当顶直射,故有半,年周期。,水温年变化极值一般出现在太阳高度最大和最小之,后的23个月内(?),赤道海域和极地海域表层水温的年较差小于1C,前,者与太阳辐射年变化小有关,后者与结冰融冰有关,(?),D.Zhao,OUC,28,大洋水温的年变化,年较差最大值发生在副热带海域,如太平洋3040N之间,变幅大于9C,黑潮和亲潮、,湾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可达14C和15C。,相对而言,北半球大洋表面水温的年变化大,,这主要是冬季来自大陆冷空气的影响。南半,球洋面宽阔,经线方向洋流弱,浅海、边缘海和内陆海表层水温受陆地影响,,年较差比大洋要大。,如日本海、东海和黑海可达,20,C,渤海可达2830C。,D.Zhao,OUC,29,大洋盐度的分布变化,世界大洋盐度平均值以大西洋最高,为34.90;印,度洋为34.76;太平洋为34.62,海洋中盐度的最高与最低值多出现在一些大洋的,边缘海中。如红海北部高达42.8,波罗的海北部,盐度最低只有3.0,D.Zhao,OUC,Tomczak,and,Godfrey,2001,30,表层,盐度水平分布,东西方向基本呈带状分布,南北方向呈马鞍状分布,双峰一,谷(?),D.Zhao,OUC,大洋盐度的水平分布,冬季盐度分布特征与夏季相似,;,北大西洋最高,(35.5),,南大西洋、南太平洋次之,(35.2),,北,太平洋最低,(34.2),大西洋有很多河流注入,为何其盐度反而高?(蒸发水汽,进入太平洋),由大气输送给大西洋的水量收支,图中单位为,Sv,Unit:,Sverdrup,1,Sv,=,10,6,m,3,s,-1,31,D.Zhao,OUC,32,副热带,副热带,中高纬,深层,盐度水平分布,深 层,盐度差异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500m,整个大洋盐度,水平差异约2.3,高盐中心,移往大洋西部(?),南极陆架,1000m水平差异约1.7;,至2000m,减小为0.6;,深处几乎均匀,中高纬,南极陆架,副热带,副热带,D.Zhao,OUC,33,存在明显的盐度跃层,极地海区:,冬季无明显的盐度跃层,夏季会出现盐度跃层,盐度铅直分布,中低纬海区:,中低纬,极地,Pinet,2009,D.Zhao,OUC,34,大洋盐度的变化,大洋表面盐度的日变化很小,其变幅通常,小于0.05;,下层由于内波的影响,日变幅常有大于表,层者,大洋盐度的年变化主要由降水、蒸发、径,流、结冰、融冰及大洋环流等因素共同制,约,无普遍规律可循。,D.Zhao,OUC,35,海洋密度的分布变化,海水密度是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表层海水密度的典型值为1027kg/m,3,大洋表层密度的水平分布在经线方向呈“V”状分布,最,小值在赤道偏北3N左右,密度超量,D.Zhao,OUC,36,海洋密度的分布变化,随着深度的增加,密度的水平差异不断减小,至,大洋底已相当均匀,平均而言,温度对密度变化的影响比盐度大;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加而不均匀地增大,D.Zhao,OUC,37,大洋密度的铅直分布主要取决于温度,与主温跃层对应,也存在密度跃层,D.Zhao,OUC,38,海洋障碍层,海洋温度、盐度和密度在上层海洋,的铅直分布形成对应的温度跃层、,盐度跃层和密度跃层,温度跃层的上界为等温层,密度跃,层的上界为等密度层,当等温层的深度大于等密度层时,,两者之间的水层形成障碍层,(,Barrier,layer,),障碍层厚度等,于等温层与等密度层深度之差,海洋上层有大量淡水注入时,使得,等温层中形成盐度存在明显的铅直,梯度,导致等密度层比等温层浅而,出现障碍层,障碍层对混合层和温跃层铅直交换,产生阻碍作用,障碍层常出现在热带降水量大或近,河口处,且风速较小的海域,当障碍层出现时,上层水浮力大,,不利于向下混合,D.Zhao,OUC,39,大洋密度的铅直分布,密度随深度增加而不均匀的增大。,低纬与主温跃层对应,出现密度跃层。,热带表面密度小,密度跃层强度大,副热带表面,密度增大,密度跃层强度相对减弱。,极锋向极一侧,不存在跃层。(表面密度大),个别海域形成浅而弱的密跃层。(降水、融冰),在浅海,随着季节性温跃层的生消也会存在密跃,层的生消过程。,D.Zhao,OUC,40,海水密度的分布变化,凡能影响海洋温度、盐度变化的因子都会,影响海水密度的变化,大洋密度的日变化可以忽略,其年变化规,律则非常复杂,日变化,:,微不足道。深层有密度跃层存在时,受内波影响,会有波动,但无普遍规律。,年变化,:,与温度、盐度年变化有关,综合作用导致了密度,年变化的复杂。,存在,多年长期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系。,D.Zhao,OUC,41,大洋的铅直分层结构,海水下沉运动所能达到的深度,取决于其自身密,度和环流情况,由于大洋表层的密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增,所以纬,度越高的表层水,下沉的深度越大,D.Zhao,OUC,42,大洋海水的分层结构,表层水,在赤道海区,温度高、盐度较低的表层海水只涉及很浅,的深度,大洋次表层水,在表层水之下,具有大洋铅直方向上最高的盐度,是由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下沉后向赤道方向扩展的高盐水,大洋中层水,在高盐次表层水之下,是由,南、北半球中高纬度表层,下沉的低温、低盐水层,大洋深层水,形成于大西洋北部海区表,层,盐度值稍高于底层水,,温度较低,位于底层水之,上向南扩展,世界大洋的底层水,最低温、低盐水,主要源地,是南极大陆架上的威德尔和罗,斯海盆,D.Zhao,OUC,43,大洋不同层的海水均从不同海区表层辐聚下沉而来!,大洋表层水,赤道海区表层水,大洋次表层水,副热带海区表层水,大洋中层水,中高纬度海区表层水,大洋深层水,北大西洋表层水,大洋底层水,南极附近表层水,中高纬,南极陆架,副热带,副热带,D.Zhao,OUC,北冰洋海水密度分布,44,D.Zhao,OUC,45,模态水(,Mode,water,),模态水(Mode,Water)是指,存在于海洋季节性跃层和永,久性跃层之间,具有密度垂向,均一性的低位势涡度水团。,它与跃层本身的强密度垂向,梯度形成鲜明对比,常常伴,随着双跃层现象出现,广泛,存在于各个大洋中。,模态水来自生成地冬季的海,洋上混合层,是海气相互作用,的产物。,模态水的存在影响了海洋季,节性跃层和永久性跃层的空,间分布特征,直接影响了海,洋环流及其热输送,对气候,变化以及气候预测具有重要,意义,D.Zhao,OUC,46,Stommel(1979)给出了从,混合层”潜沉”形成模态水,机制的合理解释:冬季中高,纬度海域在不同的背景层结,下,存在着海洋表层大量失,热和强对流垂直混合的海域,,从而导致混合层密度和深度,在晚冬时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在向下的”Ekman抽吸”和,跨越混合层深度锋面海流的,共同作用下晚冬海洋上混合,层的水,会在季节性跃层”,露头”区进入到季节性跃层,和永久性跃层之间。早春混,合层迅速变浅,季节性跃层,露头现象消失,而在冬季从,混合层进入到季节性跃层和,永久性跃层之间的低位势涡,度水体会保留在跃层中形成,模态水。,D.Zhao,OUC,模态水(,Mode,water,),Hosoda,et,al.,2001,JGR,海表温度(SST)数据,SST,是最早观测数据,对于航海非常重要,SST,用于天气和气候预报,1853,年,在,Matthew,Fontaine,Maury,提议下在布鲁塞尔,召开国际会议,讨论“,the,establishment,of,a,uniform,system,for,the,collection,of,meteorological,and,oceanic,data,from,the,oceans,and,use,of,these,data,for,the,benefit,of,shipping,in,return,”,1859,年,,Unites,States,Hydrographic,Office,开始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引入了,Hollerith,打孔卡,,1906,年引入无线电,报来分发情报,1921,年,建立了实时,0000,0600,1200,和,1800,UTC,无线电,分发系统,1940s,,美国开始搜集资料;,1960s,将不同过收集的资料进,行了统一整理和格式化,47,D.Zhao,OUC,海表温度(SST)数据,为了保证,SST,数据的可靠性,仅使用桶打水测温的数据,,1970s,启动了,Historical,Sea-Surface,Temperature,(,HSST,),Data,Project,,美国、德国和荷兰分别负责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数据,1981,年,美国发表了,1970-1979,年的,SST,数据,它包括了,大量来自浮标和全球电信传输系统(,Global,Telecommunication,System,)的数据,1981,年,,COADAS(Comprehensive,Ocean-,Atmosphere,Data,Set),启动,搜集和整理自,1854,年开始,的数据,空间分辨率,2,2,,月平均资料,48,D.Zhao,OUC,海表温度数据,目前已开发很多数据库:,1.,Optimum,Interpolation,SST(OISST);,2.,Hadley,Center,SST,(HadSST),and,Sea,Ice,and,SST,data,sets,(HadISST);,3.,Kaplan,SST;,4.,COBE-SST.,自从开始融合卫星数据,不同数据,库存在差异,直接影响了气候模式,结果。,49,D.Zhao,OUC,海表温度数据,粗糙,50,D.Zhao,OUC,Flannaghan,et,al.,2014,51,中国海的水平水温分布,-,渤黄海,冬季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渤海中部最高,也不过1-2,0,C,冬季黄海水温分布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峡,温度则从14,0,C降到2,0,C。,冬季黄海的东、西两侧,因有冷水沿岸南下,其水温明显低于,同纬度的中部海域的水温。,D.Zhao,OUC,52,中国海的水平水温分布,-,东海,冬季东海表层水温分布的特点是西北低东南高,致使等温线基本上都,呈西南-东北走向,冬季东海的高温区在黑潮流域,水温高达22-23,0,C,而杭州湾附近却低,达5-7,0,C,长江口外可达5,0,C以下,夏季东海海温分布均匀,基本在25-27,0,C,呈西南-东北走向,冬季,夏季,D.Zhao,OUC,53,渤、黄、东海水平水温分布特征,夏季各海区表层水温的分布比冬季均匀得多。,夏季渤海和黄海的大部分海域均为24-26,0,C。浅水区或岸边,水温较高,夏季东海比渤海和黄海更均匀,绝大部分海域为28-29,0,C。,D.Zhao,OUC,54,南海夏季,表层温度在,28.029.0,之间。,低温区出现在越南金兰湾以东,海域,最低温度,27.8,,它是,由夏季上升流所引起的。,高温区位于吕宋岛以西海域,,最高温度,29.4,。,表层,D.Zhao,OUC,55,南海冬季,表层海水温度从北向南逐渐,增高。,北部陆架区,温度在,20.023.0,之间,等温线分布近似和等深线平,行,表层,D.Zhao,OUC,56,中国海的铅直水温分布,冬半年在偏北风向季风的吹掠下,海洋失热加剧,混合增强,渤、黄海的全部以及东海的大部分浅水海域,混合可直达海,底,深水区也可达100m或更深,南海没有真正的冬季,因此没有冬季混合加深的现象,春、夏季水温铅直分布的突出特点是季节性温跃层的形成和,强盛,渤、黄海,春夏出现季节性温跃层,但没有永久性温跃层,(?),东海和南海不仅有季节性温跃层,而且有永久性温跃层,前,者的深度,2030m,,后者大约在,200m,左右,D.Zhao,OUC,57,渤海和黄海季节性温跃层,渤、黄海由于水深较浅,冬季海水可以上下混合到水底,水,温几乎完全均一,6,8月为季节性温跃层的强盛期,渤海的温跃层深度5m左右,,黄海可达20,30m,D.Zhao,OUC,1,、沿岸水团,1,)辽东湾沿岸水,2,)鲁北沿岸水,3,)苏北沿岸水,4,)朝鲜西岸沿岸水,5,)长江冲淡水及江浙沿岸水,2,、渤、黄海混合水团,冬季分布于渤海中央和辽东半,岛南岸,夏季受到黄海水团的挤压,,退缩到渤海湾和莱州湾东面。,3,、黄海水团,冬半年由于水体强烈混合,该,水团从表至底形成均一水层。,夏半年,强烈跃层,跃层之上,仍然称为黄海水团,而在跃层之下,称为黄海冷水团。,4,、黄、东海混合水团,5,、东海水团,6,、东海黑潮水团,东中国海的水团,D.Zhao,OUC,58,59,黄海冷水团,冬季,由于海面的冷却作用可混合到海底,呈铅直均匀状态,夏季,上层水因增温降盐而层化,而下层水仍保持低温(4.6-9.3,C),和高盐(31.6-33.0)特性,形成黄海冷水团,又称为黄海中央水团,冷水团一般位于20m以深,7-8月达到鼎盛期,9月以后,因铅直混合,加剧而逐渐消失,D.Zhao,OUC,60,利用黄海冷水团养殖鲑鳟鱼,黄海冷水团覆盖海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拥有5000亿立方米,水体,温跃层位于海面下20-30m,远浅于海面下100-200m的,全球平均水平。,黄海冷水团近底层水的溶解氧不低于5mg/l,适合开展冷水鱼,的养殖,鲑鳟鱼包括大西洋鲑(俗称三文鱼)、虹鳟等鱼类,最适合,生长在16-18,C的水域中,D.Zhao,OUC,1,),沿岸(冲淡)水团,2,)近岸混合水团: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沿岸一带。,3,)表层水团:包括南海表,层水和黑潮表层水。,4,)次表层水团:包括南海,次表层水(广泛分布在南海,100200m,水层,是南海中,盐度最高的一个水体)和黑,潮次表层水(仅局限于吕宋,海峡西缘)。,5,)南海次,中层混合水团,6,)南海中层水团:以低盐,为其特征。,7,)南海深层水团:主要分,布在,1000m,以下的南海海盆,区域。,南海水团,D.Zhao,OUC,61,62,利用黄海冷水团养殖鲑鳟鱼,2015年5月,中国海洋大学启动了黄海冷水团养殖鲑鳟鱼项目,每年暮秋时节,养殖海域的上层海水温度较低,适宜鲑鳟鱼类的生长,可,将大规格鲑鳟鱼种放养至养殖工船中养殖。到次年夏初高温时节,当上层,海水的温度超过18,高于鲑鳟鱼类适宜生长的温度时,养殖工船可利用,船上的深层冷海水取水装置,抽取冷水团的低温海水,以养殖该工船中的,鱼类。当秋末海水表层水温回降至18以下后,养殖工船恢复抽提上层海,水养鱼。,D.Zhao,OUC,63,中国海的水温变化,渤海、黄海和东海的绝大部分位于温带,四季交,替明显,表层海温变化以年周期为主,渤海的年较差为2328,0,C,黄海为1625,0,C,东海为,1425,0,C,南海10,0,C以下,表层水温的日变化,D.Zhao,OUC,64,中国海的盐度分布,渤海盐度的分布,与沿岸水系的消长密切相关。,冬季沿岸水系衰退之际,等盐度线便大致与海岸,相平行。,渤海的盐度在四个海区中最低,年平均仅30.0,,近岸区域26.0上下。,黄海表层盐度的分布,与沿岸流系的盛衰和黄海,暖流及其余脉的强弱进退有关。,黄海冬季盐度高,济州岛附近最高可达34.0;夏,季盐度低,鸭绿江口降至28.0。,D.Zhao,OUC,65,东海表层盐度分布特征是西北部的低盐与东部至南,部的高盐形成对比,之间经常出现梯度相当大的盐,度峰,冬季长江冲淡水势力减弱,近岸盐度在31.0左右,,夏季冲淡水势力强盛,长江口附近盐度降至,4.010.0。,南海近岸海域表层盐度大多受低盐沿岸水的影响,,盐度低,季节变化大。外海深水区表层盐度为季风,环流控制,中国海的盐度分布,D.Zhao,OUC,66,温度、盐度和密度的观测,1,、,早期:颠倒温度计,2、电子:CTD,3、卫星遥感,D.Zhao,OUC,67,温度、盐度和密度的观测,CTD:,温度用热敏温度计测量;盐度用电极测量;压力,用石英晶体测量,压力的单位为Pa,海洋学上一般用分巴dbar,1分巴的压力相当于1m水深,Sea,Bird,CTD,测量盐度的精度可达到0.002,D.Zhao,OUC,68,(,Advanced,卫星遥感(AVHRR),Very,High,Resolution,Radiometer),辐射计原本用来测量云的温度和高度,后用于测,量海表温度SST(Sea,surface,temperature),辐射计利用5个波段测量海面的红外辐射:3个红,外波段,1个近红外波段,1个可见光波段,3个红外波段接收海面和大气中水汽的红外辐射,地面分辨率达到1.1km,D.Zhao,OUC,69,(,Advanced,卫星遥感(AVHRR),Very,High,Resolution,Radiometer),AVHRR可在1天内测量全球海温2次,高纬度,海区可被测量8次,海表温度SST的分辨率可达4,4km,引起误差的因素:,云层的影响,水汽会吸收海表辐射,气溶胶吸收,表皮水温的影响,D.Zhao,OUC,70,1992,年中国周边海域海温分布,D.Zhao,OUC,71,第五章,回顾,控制大洋温度最关键因素是太阳辐射,控制大洋盐度的主要因素是蒸发和降水,径流次之,决定海水密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盐度,压力次之,世界大洋温、盐、密分布沿纬向呈带状分布,南北梯度大,水平差异,随深度增加而减小,铅直方向呈层化现象,世界大洋的整体平均温度为,3.8,度,表层平均温度为,17.4,度,表层水温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大洋环流,大西洋表层水温低于太平洋的原因:与北冰洋交换通畅,热带海洋面,积小,最高水温出现的位置,称为热赤道,平均在,7N,左右,厄尔尼诺现象: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升高现象;拉尼娜现象: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异常降低现象。西太平洋暖池,大洋主温跃层或永久性温跃层:在某一较窄的深度范围内,水温随深,度迅速递减,且该层的深度不随季节变化。主温跃层的深度随纬度大,体呈“,W”,形状分布。赤道地区,300,米左右,为什么极地海区不出现永久性温跃层?,永久性温跃层将暖、冷水上下分开,在亚极地海区形成极峰,赤道海域和极地海域表层水温的年较差很小,小于,1,C,,为什么?,D.Zhao,OUC,72,第五章,回顾,上混合层:由动力引起的湍流混合,在海面附近形成上下温度梯度很小,几,乎均匀的水层,夏季低纬度海区的混合层不超过,100,米,冬季大约,150-200,米,为何夏季浅而,冬季深?,季节性温跃层,多发生在夏季还是冬季?高纬度海区还是低纬度海区?,何谓模态水,其主要特征是什么?,表层水温日变化:晴天比多云大;无风比有风大;低纬比高纬大;夏季比冬,季大;近岸比外海大。(为什么?),表层水温日变化,通过海水内部的热交换向深层传播。变幅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位相随深度的增加而落后。,在中高纬度,水温变化表现为年周期特征,在热带海域,有半年周期。,赤道西太平洋暖池,世界大洋的盐度在南北方向呈鞍马状分布,大西洋有很多河流注入,为何盐度比太平洋高?,世界大洋的表层水、次表层水、中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的来源,密度超量定义、海水密度在南北方向呈,V,状分布,为了考虑海水压缩性的影响,定义了位温和位密,位温小于现场温度,位密,大于现场密度,为什么夏季中国各海区表层水温的分布比冬季均匀得多?,季节性温跃层容易发生在渤海还是南海?,黄海冷水团,发生在夏季还是冬季?渤海水温的年变化大于南海?,D.Zhao,OUC,73,第五章,思考题,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中国海的温度分布,学号以0,3,6结尾的,讨论渤海和黄海,学号以2,4,8结尾的,讨论东海,学号以1,5,7,9结尾的,讨论南海,写成一个类似综述性的文章,阐述该方面的研究,进展,D.Zhao,OU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