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

上传人:gb****c 文档编号:242873079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2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见梁襄王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孟子见梁襄王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孟子见梁襄王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孟子见梁襄王,孟子,1,导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孟子的两篇古文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孟子给齐宣王开出了什么治国的妙方?,明确:,保民而王,置民予产,与民同乐。,今天我们来看看孟子见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了什么治国药方。,2,课文翻译:,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他又问:那有谁来归附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3,只要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4,孟子见梁襄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仁”,枯苗浡然,引领而望,用喻,水之就下,民之归附,春秋无义战,5,1、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梁襄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君,呢?,答案:,惶惑、糊涂、怯懦、不贤明、,不够威严,,不够谦虚。,2、孟子见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什么,治国药方,?,答案:,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为什么?因为这样,,天下莫不与也,。,3、面对这样一个不似人君的梁襄王,孟子用什么,方法,让梁襄王更容易接受他的高见呢?,答案:,比喻,6,二、难点探究:,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联的?,答案:,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7,智慧是一种分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是敏锐机智、灵活精明的发应,也是充满活力,最为宝贵的财富缺乏智慧是人生的最大缺陷,。,智慧,是诸葛亮力挽狂澜,火攻曹军的力量;智慧,是中华儿女八年苦战,战胜日寇的力量;智慧,是中国人民征服三峡,飞向宇宙的力量。,比较下面两段表述,指出优劣:,8,高考满分作文片断,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9,通过比喻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比喻论证,主题词,是,某事,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某人,意气,是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暮志,10,认识是,船,,感情就是,风,,它可以把你吹到真理的,彼岸,,也可以把你掀翻到,无底深渊,;认识是,土壤,,感情就是,太阳,,它可以孕育出,绿洲,,也可以暴晒出,撒哈拉沙漠,。(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片段),11,“信念”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解如下:,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请写一段话,形象地解释“信念”。,我来练一练,提示:夸父逐日 玄奘西游 张骞出使 苏武牧羊,信念是夸父逐日时那不停的脚步,,信念是玄奘西游途上那不灭的孤灯,信念是苏武牧羊始终紧握的那根旌节,12,喻证与例证的结合,目的:化抽象为具体,变乏味为生动,关键:找准比喻的联系点;找准事例的共同点,13,再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生动性:,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14,六、课堂练习:,1、归纳本课通假字,卒然问曰,“卒”同“猝”,突然。,则苗浡然兴之矣,“浡”同“勃”,生机盎然。,由水之就下,“由”同“犹”,就像。,15,2、文,中出现的14个,“之”,字有哪几种用法?,答案:,可归为,4种,用法:,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 之”;,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矣”;,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16,九、感悟孟子的人格魅力:,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对人语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梁襄王仅三句问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17,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社会安定,。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对答中的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这正是孟子文章“气充辞沛”的一种诠释。孟子艺术化地宣扬了“仁政”的政治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仁政”(即“王道”)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增添了其说理的魅力,。,18,十、作业:,1、阅读下文并思考问题:,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19,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20,2、随笔:,得民心者得天下,浅谈孟子思想在当今,反腐败工作中的体现,(500字左右),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