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国家级课件 54页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42871962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国家级课件 5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国家级课件 5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国家级课件 5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本章理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本质是实践的基本观点、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理论及其意义,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整体观;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基本观点;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理论,确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动力的基本观点;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和阶层的基本理论,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结构的基本理论,运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分析国家的发展趋势;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文化结构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说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综合阐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及社会文明之间的关系。,【,本章理论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功能,难点,:社会生活的本质,阶级,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及社会文明之间的关系,【,本章理论教学课时安排,】 8,学时,物质世界的两种存在方式: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然界是自在的存在,人类社会是自为的存在。,3.1,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社会是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自我意识功能的有机整体。社会的这种整体性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结构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社会制度本质上是人们交往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3.1.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关于社会本质的观点,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各派历史哲学争论的焦点之一。,1,、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几种典型的社会历史观,(,1,)神学历史观:目的论、宿命论,(,2,)唯心主义历史观:动机,绝对理念、绝对理性、绝对精神,(,3,)自然主义历史观:自然条件,人的自然属性。,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几种错误的社会历史观产生的根源把人类社会神化、精神化、自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3.1.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本质观,(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三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其意识(物质和思想的社会关系)。,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即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3.1.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本质观,(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社会发展(社会关系变化以及社会结构变迁)有没有外在动力?,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直接动力:阶级斗争。,3.1.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本质观,(二)唯物史观的基石,1,、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理解社会本质的钥匙。,社会的整体化、有机化就是通过生产方式对社会内部结构的规范来实现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政治结构、观念结构以至整个社会结构,从而形成了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有机体。,3.1.2,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出发点是实践,社会有机体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为我们全面理解社会的内部结构、生长机制以及运动规律的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1,、圣西门、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1,)圣西门、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提出与发展,(,2,)圣西门、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合理性: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3,)圣西门、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根本错误:社会达尔文主义,以生物有机体的概念(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概念)对社会有机体作简单机械的类比,实质上把社会降低到生物的水平上了。,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有机体论的基石,(,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石。,(,2,)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3.1.2,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二)社会有机体及其基本特征,1,、社会有机体概念的内涵,社会有机体是马克思主义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经,济、政治、思想、血缘、伦理、法律)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2,、社会有机体的三个基本特征,(,1,)社会有机体形成(成因)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2,)社会有机体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个体自我意识、社会自我意识)的有机体。,(,3,)其生产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的统一。其中,物质生产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两种生产。,3.1.3,社会结构:交往活动的制度化,(一)社会关系就是个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人类在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同时必须进行的活动,其规模、程度和形式等都受到生产状况、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基本结构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总体的基本构成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3.1.3,社会结构:交往活动的制度化,(二)交往活动的基础及其基本形式,1,、生产方式是交往活动的基础,2,、交往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三个层面),(,1,)经济交往,(,2,)政治交往,(,3,)文化交往,在这三种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构成了人们之间基本的社会关系。,3.1.3,社会结构:交往活动的制度化,(三)交往活动制度化及其根源,交往活动产生于物质生产活动,而物质生产活动在一定的发展水平上,只需要、只允许某些特定的交往形式作为自己的社会形式,这就需要把交往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生产实践是交往活动制度化的根源。,3.1.3,社会结构:交往活动的制度化,(四)交往制度化就构成社会有机体的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经济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社会政治制度,构成社会的政治结构;文化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特定的意识形态体系,构成社会的文化结构,三者都根源于生产实践。,人们之间交往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是社会系统自组织、自调节过程自觉性的集中体现。,3.2,社会的经济结构,一、生产力:人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体现,(一)生产力的定义,生产力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从哲学上看,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3.2,社会的经济结构,3.2.1,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1,、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分为基本构成要素(或实体性构成要素)实体性的要素和智能性的要素。,(,1,)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劳动对象:自然物和人工物,劳动资料:生产工具、辅助性资料、自动化系统,劳动者:经验、劳动技能、知识和智力,3.2.1,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2,)生产力的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教育,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生产力的智能性要素和基本构成要素必然 是相互渗透结合在一起而发挥作用的。,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3.2.1,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二),.,生产力各要素在社会生产力系统的地位,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一个必要因素,劳动资料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主导性要素,科技是生产力,在当代是第一生产力。,3.2.1,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三)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1,、生产力的性质体现在物质技术构成和社会结合形式两个方面。,2,、生产力的水平即一定社会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它也体现在物质技术和社会结合两方面。,3,、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的统一就是生产力的状况。,3.2.1,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四)生产力的特征,生产力的特征有四个:,1,、属人性,2,、社会性,3,、客观性,4,、历史性,科学技术是现代第一生产力,(,1,) 科学技术是一种潜在的智能性要素,;,(,2,)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各要素中社会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3,) 现代高新技术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生产各领域中,使生产力各方面发生巨变。,3.2.2,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生产关系及其内在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物质和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1,、生产关系的基本定义,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3.2.2,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2,、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1,)从静态看: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基本的决定的方面。,(,2,)从动态看: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从生产关系这一整体结构中所表现出来的关系看,它由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消费关系构成。简言之,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本质,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3.2.2,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3,、生产关系的实质,生产关系源于物质生产过程,具有客观性,.,生产关系的整体结构表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的基础,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本质。,因此,生产关系的实质就是物质利益的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3.2.2,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二)经济结构,1,、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其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指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结构是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从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看,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已经存在着原始公有制、奴隶主占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制、资本家占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等五种经济形态。,3.2.2,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二)经济结构,3,、社会经济结构有两大功能。,第一,它将人和物相结合,使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力中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如果不通过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只是可能的生产力。,第二,它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3.2.3,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一)阶级的本质,1,、阶级的本质,列宁的阶级定义: 阶级的本质就是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和人群共同体。,2,、划分阶级的客观标准:经济标准。,3,、阶级与等级、阶层的关系,在阶级结构中,阶级有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级之分;在各,个阶级中又有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社会集团;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中又有等级之分等。,(,1,)等级是一个政治法律范畴,而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2,)阶层的两层含义,3.2.3,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二)阶级的产生,1,、阶级产生的根源: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它的产生是经济的根源。,2,、阶级产生的基本条件,:,阶级又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的产生须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工具的使用)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 首,要经济前提;,(,2,)私有制的出现也是阶级产生的基本经济前提;,(,3,)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是阶级的产生成为现实的社会基础,。,3,、阶级最初产生的基本过程或途径,(,1,)氏族酋长、军事首领及一些公职人员利用其权力和地位,把公共剩余产品占为己有而逐渐成为氏族显贵。,(,2,)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使氏族内部逐步产生贫富分化与对立。,(,3,)通过战争把战俘变为奴隶,使阶级的划分逐步扩大到全社会。,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3. 3,社会的政治结构,3.3.1,政治结构及其核心,(一)社会的政治结构,1,、政治结构的定义:,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又称为政治的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它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2,、社会的政治结构的特点,政治的社会阶级(阶层)性和社会普遍性。,3.3.1,政治结构及其核心,(二)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是政治体系运行的基本设置。,这是由国家政权在政治结构中的控制中心地位决定的。,(三)政治结构的基本社会功能,政治结构履行社会职能的主要形式是组织和保护社会经济,生活,并广泛地影响和制约着观念结构。,(四)政治结构的设置与政治文明有着特定的联系,3.3.2,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一)国家的起源,国家是从人群共同体中分化出来的政治共同体。从历史上看,国家的出现是阶级斗争的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职能的分化独立化的结果。,(,1,),“,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2,)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交织进行。,3.3.2,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二)国家的特征和实质,1,、国家的基本特征,(,1,)按地域而不再以血缘为标志来划分和组织居民;,(,2,)一种特殊权力机关的设立;,(,3,)征收赋税。,2,、国家的实质,国家的起源和特征表明,国家的概念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国家的实质就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3.3.2,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三)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的职能,即国家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来。国家的职能有对内和对外两种职能。,(,1,)对内的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2,)对外的职能:国防职能、调整职能和保护本国根本利益,的职能。,国家的职能中,对内的职能是基础,对外的职能是对内的,职能的延续。,在社会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3.3.2,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四)国家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1,、国体和政体及其关系,2,、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一种新型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种国家。,3,、国家的发展趋势:走向消亡,国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国家与社会走向同一之日,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这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总趋势,其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3.4,社会的文化结构,3.4.1,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一)文化结构,文化:广义与狭义。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仅包括与精神生产有关的观念形态。,文化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等社会意识的联结方式。,与政治上层建筑相对应,文化结构又被称为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3.4.1,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二)意识形态,1,、社会意识,(,1,)社会意识与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的发生与意识的发生是同一个过程,意识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意识。社会意识是意识进一步分化发展的结果。,(,2,)社会意识的概念,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以及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3.4.1,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2,、社会意识的分类: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可以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从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来分,有确定规范的、系统的社会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可见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但是又不等与社会意识。,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的区别:它们的产生不具有同时性、与经济结构的关系不尽相同、对社会存在的作用不尽相同。,3.4.1,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2,、社会意识的分类: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2,)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社会意识的关系,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经济基础具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包括了诸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哲学、艺术、宗教等观念。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对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由人们之间的物质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思想的社会关系。意识形态分为科学的意识形态和非科学的艺术形态。,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指本身不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因而不具有阶级性的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如数学、逻辑学、语言学等。,意识形态与科学既有联系又有重要区别,其区别主要表现为反映的关系不尽相同、组成要素不同、衡量的标准不同。,3.4.1,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三)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结构状况往往以:,1,、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结构要素,在阶级社会每一个社会形态中,往往存在三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首先是现存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次是旧社会残余的意识形态;,再次是指向社会未来发展的萌芽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3.4.1,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三)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结构状况往往以:,2,、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结构状况,(,1,)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同一社会形态中存在的上述三种社会意识形态中,反映和维护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通常占统治地位,因而在文化结构中也占据主导地位,它是该时代的时代精神。,(,2,)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斗争。,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是阶级斗争的重要表现。,要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掌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艺术。,3.4.2,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一)文化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1,、艺术,2,、道德,3,、政治法律思想,4,、宗教,5,、哲学,上述文化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结构。,(二)主要构成要素的内涵、特点、作用,3.4.2,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三)主要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1,、相互区别:,第一,对社会生活反映的内容不同;,第二,对社会生活反映的形式不同;,第三,同经济结构联系的密切程度不同;,第四,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不同;,第五,历史发展过程的前途,2,、相互联系:,第一,各形式相互联系,其中政治思想居于核心地位,决定整个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相互渗透、相互作用。,3.4.3,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功能,(一)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化结构的变化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第二,文化结构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文化结构对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具有能对的反作用。,3.4.3,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功能,(二)文化结构的功能,文化结构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具体而言,文化结构能动的反作用表现如下几个方面:,(,1,)反映社会存在,(,2,)维护或批判现实,(,3,)调节社会和人的活动,(,4,)创新功能,3.4.3,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功能,(三)文化的功能与文明的建设,1,、三个特征:人化的形式、社会的性质、多样的形态。,2,、文化的分类: 对文化可以从文化本身的领域、层次、文化主体的承担者、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被接受的程度和范围、文化的发展过程等多角度进行划分。,3,、文化的功能,文化本身具有知识传承、教化、社会化、认识等四大功能。文化的功能要求加强文化建设。,4,、文化与文明,(1),文化不同与文明:它们的着眼点和起源不同。,(2),文化与文明的内在,联系:文明是文化的升华,标志着人类 社会进步的状态。,5,、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3.4.4,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一)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含义,1,、传统,传统是指在历史中形成,并在人们的生活中世世代代起作用的那些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2,、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各个特定民族由长期历史发展中延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精神和规范的文化的有机复合体,即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体系。,3.4.4,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二)传统文化的特点:,民族性、相对独立性、变化中的统一性、复杂性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延续不断性、内向性、人生修养性。,(三)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即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塑造培养着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而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又造成了消极和落后的国民习性。,3.4.4,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四)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现代化包括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在吸收以往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适合社会现代化所需要的新文化。,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阻碍社会现代化,精华则推动和促进社会现代化。,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必须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本章思考题,】,3.1,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2,社会有机体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哪些特征,?,3.3,社会交往及其规范化、制度化对于社会结构的意义是什么,?,3.4,社会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本质及其特点是什么,?,3.5,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要素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 作,用是什么,?,3.6,如何理解阶级的实质?,3.7,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要素及其实质是什么?,3.8,国家的实质及其基本职能是什么?,3.9,社会文化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3.10,社会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基本功能有哪些?,3.11,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及其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3.12,怎样理解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