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资金流动分析

上传人:c****d 文档编号:242870406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资金流动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国际资金流动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国际资金流动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国际资金流动,1,国际资金流动概念,国际资金流动是指与实际生产,交换没有直接联系而发生的以逐利为目的,以货币金融形态存在于国际间的资金流动.,近年来,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扩大,跨境资金流动规模明显增加,长期呈现净流入态势,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为深入分析过去十年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状况,全面准确介绍我国“热钱”等套利资金规模、特点、原因及影响.,2,分析步骤简介,首先,从国际收支、银行代客跨境收付和结售汇的角度介绍了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总体情况,并估算了我国“热钱”流动规模,然后,着重从跨境收付和结售汇角度分析了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主要项目,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外债等,最后,是相关结论和未来政策取向。同时,对于社会关心,的跨境资金流动对我国股市的影响、贸易信贷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以及香港与内地间跨境资金流动进行了专题讨论,3,中国跨境资金流动概况,跨境资金流动是反映一个经济体资金流出入状况的统称,它具有严格的定义和规范的统计标准。“热钱”是跨境资金流动中的一部分,有理论上的定义,但无严格意义的统计规范和标准。,本部分主要用国际通行口径和宽口径两种方法分析了我国2001-2010年的跨境资金流动状况,并重点讨论了“热钱”流动规模的测算问题。,4,一、国际通行口径的跨境资金流动,国际上测度跨境资金流动状况,主要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不含储备资产变动)。,过去十年,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国际收支口径的资本流出入总量与同期GDP之比达到51%的历史峰值。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跨境资金流动规模有所下降,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而回升。,我国资本项下呈现持续净流入态势。2001-2010年,资本净流入累计7030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外汇储备增量的25%。其中,直接投资是主体,占资本净流入总额的98%;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波动较大,顺逆差交替出现,十年合计大体相抵。,5,二、我国监测的跨境资金流动,我国除使用国际收支平衡表外,还运用跨境收付和结售汇数据,多维度地监测跨境资金流动状况。,6,跨境收付基本情况,跨境收付数据通过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进行采集,主要反映境内企业(含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个人等通过银行办理的对外付款或收款(外汇或人民币),我们称之为非银行部门跨境收付(即银行代客跨境收付)。除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外,2001年以来我国非银行部门跨境收付总额占GDP比重呈递增态势。2010年该比例达59%,较2001年上升21个百分点。由于企业、个人等跨境收入多于支付,由此形成的跨境资金净收入不断增加,2008年达到4600多亿美元,2009年回落后,2010年又反弹到近3000亿美元。,7,2001-2010年非银行部门跨境收付顺差累计达到2.37万亿美元,扣除人民币形式的跨境收付后,外汇形式的跨境收付顺差为2.41万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外汇储备增量的87%,2010年该比例为71%。此外,银行部门自身外汇资金的跨境收付也会影响外汇储备。,8,结售汇基本情况,结售汇数据主要反映企业和个人在实现上述跨境资金收付前后,卖给银行(结汇)或从银行购买(售汇或购汇)的外汇数额,即非银行部门结售汇(也称银行代客结售汇)。2001年以来,非银行部门结售汇总额占GDP比重总体呈上升态势,由2001年的28%升至2008年的45%,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有所下降,2010年反弹至38%,较2001年上升10个百分点。由于企业、个人等在银行办理的结汇业务规模持续高于售汇业务,由此形成结售汇顺差,2007年最高接近5000亿美元,2009年大幅减少,2010年又回升至近4000亿美元。,9,2001-2010年我国非银行部门结售汇顺差累计达到2.62万亿美元,占同期外汇储备增量的94%,2010年该比例为85%。此外,银行自身结售汇差额及其外汇头寸变化也会导致储备规模的增减。,10,跨境收付和结售汇的对比分析,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在跨境收付和结售汇各环节的资金流动是存在联系的。企业、个人对跨境收入的外汇资金一般有四种主要去向,跨境支付的外汇资金一般也有四种来源。此外,企业、个人跨境收入和支付中有些是人民币资金。对比跨境收付和结售汇两组数据,能发现市场主体跨境收付和结售汇环节的行为变化,揭示了跨境资金流动的内在动力。,11,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企业、个人将外汇结汇的意愿有所增强,而从银行购买外汇的意愿总体下降(即“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近十年来,企业、个人跨境收入中将外汇卖给银行的比例(即收汇结汇率=结汇/跨境收入),2006年较2001年下降7个百分点,2010年较2006年上升5个百分点;而企业、个人跨境支付中,从银行买入外汇的比例(即付汇售汇率=售汇/跨境支付)也先降后升,2007年较2001年下降22个百分点,2010年较2007年回升了7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十年平均。,近年来结售汇顺差大于跨境收付顺差的缺口进一步扩大,不是因为多结汇而是少购汇,银行结售汇顺差“被增长”。其具体表现是,由于企业和个人付汇售汇率较收汇结汇率波动更大,令近两年收汇结汇率与付汇售汇率的背离更为明显。同时,这也从总量数据上挑战了“热钱”大量流入境内投机炒作的判断,因为“热钱”流入套利的先决条件是要有外汇资金流入境内兑换成人民币使用。,12,三、跨境资金流动与外汇储备增加,“热钱”在理论上一般定义为国际短期投机套利资金,但实践中难以准确掌握国际资本流动的真实动机和存续期限,因此在“热钱”规模测算上没有严格的定义和标准。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分析思路主要有二:一是直接测算法,将直接投资以外的资本和金融项目,以及误差与遗漏项目加总(也称非直接投资形式的资本流动净额)。二是间接测算法或称残差法,使用外汇储备增量减去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净流入。但前者涵盖口径偏窄,而后者打击面过大,可能高估“热钱”规模,并且外汇储备中还存在估值因素。因此,我们在估算我国“热钱”规模时,借鉴了间接测算法,同时结合了我国实际,在储备增量和剔除项目上进行了调整。,13,首先,确定一些较稳定、合法合规的贸易投资项目,并假定其交易都是真实、合法的,主要是进出口顺差、直接投资净流入、境外投资收益、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筹资调回等。然后,在交易形成的外汇储备增量中扣除上述四项,所得差额基本上反映了波动性可能较大的跨境资金流动,我们称之为波动较大的跨境资金流动或“热钱”流动净额。但是,这个差额不都是纯粹套利的、违法违规的或者不可解释的跨境资金流动。其中,包括了我国金融领域的直接投资交易、企业合法的服务贸易活动、合理的进出口赊账及其他财务运作、个人合法的外汇收支,以及银行部门外汇资产调拨等。,从长期看,我国外汇储备增加与实体经济活动基本相符。如剔除境内人民币净支付400亿美元的因素,2010年“热钱”净流入35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增量的7.6%。按此估算,过去十年“热钱”总体呈小幅净流入态势,年均流入近250亿美元,占同期外汇储备增量的9.0%。,14,专栏一:1994年以来我国“热钱”流动情况的估算,根据前述“热钱”估算口径,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热钱”流动存在较明显的顺周期性特征。1994-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比较平稳,GDP增长率平均为9%,并受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热钱”合计净流出近4000亿美元;2003-2010年,我国经济总体呈现高速发展势头,GDP增长率平均为11%,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且预期有所强化,“热钱”合计净流入近3000亿美元。从1994-2010年较长时期来观察,则前期“热钱”净流出与近年来“热钱”净流入基本相抵,总体呈现净流出约1000亿美元,占同期外汇储备增加额的3.5%。,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提高和对外开放扩大,“热钱”流动对储备积累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小。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后,“热钱”净流出规模与GDP之比在8%左右,但随后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热钱”净流入规模与GDP之比仅为0.6%。,15,跨境资金流动主要项目分析,本部分综合利用国际收支、跨境收付和结售汇的数据,进一步分析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外债等主要项目的跨境资金流动状况。,(一)货物贸易,1.货物贸易跨境收付,货物贸易跨境收付是我国非银行部门跨境收付的主要组成部分。2001-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跨境收付总额占非银行部门跨境收付总额的74%,顺差占比为61%。,16,2. 货物贸易结售汇,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贸易顺收大于顺差开始扩大,不是因为企业出口收汇的结汇倾向增强,而是因为其进口付汇的购汇意愿降低。2008年贸易顺收大于顺差305亿美元,为2003年以来最低值,随后开始扩大,2010年达到1488亿美元。从出口结汇率看,2010年为63%,较2008年略降0.6个百分点。其中,随着外部贸易环境的逐步改善,出口收款速度有所加快,出口收汇率上升1.1个百分点,但企业出口收汇结汇率下降1.6个百分点。从进口售汇率看,2010年为48%,较2008年下降3.9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进口付款速度较危机时放慢,进口付汇率下降1.7个百分点,但企业进口付汇售汇下降3.4个百分点。,17,企业进口支付时,除从银行购汇外,还可以使用外汇存款和外汇贷款,以及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和借用外债等其他渠道的外汇收入。此外,2010年企业以人民币对外支付进口的情况有所增加。2010年,3319亿美元的贸易结售汇顺差中:进出口顺差贡献率为55%;境内融资和筹资贡献率为26%,即企业借用外汇贷款或利用其他渠道外汇资金;人民币跨境收付贡献率为10%;境外融资贡献率为9%,即前面提到的导致进口付汇率较低的因素。,18,(二)服务贸易,2001-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项下跨境资金流动快速增长。2010年,服务贸易跨境收付总额占比为11%,较2001年增加4个百分点。自2006年服务贸易分项目统计以来,服务贸易结售汇总额占比也由2006年的8%上升至2010年的10%左右。由于支出增长快于收入,近两年服务贸易跨境资金流动由顺差转为逆差。2001-2010年,服务贸易跨境资金净流入总额为233亿美元。其中,2003至2008年均为净流入,2009和2010年转为净流出,分别为152亿和225亿美元。2006-2008年,服务贸易结售汇累计顺差731亿美元,2009和2010年分别为逆差107亿和173亿美元。这两组数据均表明,尽管服务贸易外汇收支客观上存在真实性审核困难,但它并不是当前“热钱”流入渠道,反而呈现净流出态势。,19,(三)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我国主要的跨境资金流动形式。截止2009年末,来华直接投资占我国对外金融负债的61%,对外直接投资占我国对外金融资产的7%,分别较2004年末上升4和1个百分点。,1.来华直接投资,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资方式以现汇为主,结汇倾向较为明显。外汇局直接投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显示,2003-2010年,外商来华直接投资中现汇出资占比平均为79%,现汇出资办理外汇资本金结汇的占比平均为77%。,20,来华直接投资行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与房地产业,尤其是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外资流入增速较快。据商务部统计,从2001年至2010年,制造业的来华直接投资占外资流入总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50%以上,2010年略有下降至47%;房地产业的来华直接投资占外资流入总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10%以上,2006以后占比逐步提高,2010年达到23%,其投资以现汇为主并基本结成人民币使用。外资流入对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影响需密切关注。,来华直接投资的来源地中港澳台地区和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占比较大。2001-2010年,港澳台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总量的比例平均为42%,2005年以来该项占比上升较快,2010年达到60%,较2005年上升31个百分点;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总量的比例平均为13%,与前者合计占每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一半多。这些地区的来华直接投资中,有一些具有返程投资性质(即外方实际控制人为境内机构或个人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为解决资金瓶颈问题,现汇出资和结汇倾向均较为明显。,21,外商直接投资项下资金流出基本平稳,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1-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的直接投资项下流出(包括企业清算、减资、归还外方投资和外方转股等形式)合计1103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10%。尤其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期间,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流出增长比较平稳,在2009年经历较快增长后,2010年流出量又有较大回落。,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增长由快转稳,积累了大量未分配利润和已分配未汇出利润。在国内经济增长前景良好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外商来华投资获得稳定且丰厚的收益。2001-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累计利润汇出2617亿美元,占来华直接投资存量的22%,年均增长30%。其中,2002-2007年年均增长36%,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2010年转为年均增长6%,利润汇出增长势头放缓。另据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数据显示,2009年末,外商投资企业外方留存利润为17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这显示外国投资者在国际金融动荡中,仍继续看好中国市场前景。,22,2.对外直接投资(ODI),在过去十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投资中现汇出资和购汇比例上升较快。2001-2010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中,现汇出资的比例平均为55%,2010年为64%,较2007年的低点高24个百分点。同期,现汇出资中的购汇比例平均为51%,2010年为62%,较2006年的低点高30个百分点。这反映了我改革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成果。,价格因素制约了对外直接投资分流外汇的效果。尽管随着汇兑限制的放松,近年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用汇和购汇规模均出现了较大增长。但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本外币负利差情况下,境内投资主体现汇出资的一半左右仍使用境内外外汇贷款。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0年末,境内银行对境外贷款余额1175亿美元,其中就包括了部分此类投资用汇。而境内外汇贷款的资金来源又主要是银行减少其他形式的境外资产运用或从央行获得外汇流动性。此外,一些对外直接投资属于返程投资或者空壳公司性质,随后会带来更多资金以借款或者直接投资的形式流入。,23,专栏二:跨境资金流动与中国股票市场,除B股和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渠道,我国对于外资进入境内股票市场有严格的限制。外汇查处工作中,有发现企业、个人外汇资金结汇后违规投向股市的情况。2010年外汇局打击“热钱”专项行动中查处并通报了几家企业的违规行为,包括外资资本金结汇后违规流入股市、以虚假购销合同方式获得资金后投入股市等。但从检查情况来看,这并不是普遍现象。,24,跨境资金持续大量净流入,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境内人民币流动性,从而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影响。但影响我国股市发展的因素较多,跨境资金流动主导境内股市运行的观点缺乏数据支持。例如,2007年10月起,上证综指从6000点的高位一路下滑到2008年9月后的2000点以下,而在此期间我国外汇净流入达到最高峰(同期,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了外资流出,股市与汇市同时下跌的现象)。再如,2010年国内股市下跌14%,在全球股票市场中的表现倒数第三,但当年人民币升值3%,外汇储备增量创历史次高水平。此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在汇差利差因素驱动下,我国企业大量出口预收、进口延付。危机发生后,企业转而集中还贷,短债余额急剧减少,但我国并未发生外债违约,这表明贸易信贷资金大都进入了生产领域。,25,(四)外债,我国对外债实行总量管理,同时严格限制外债资金结汇。截至2010年9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不含港澳台地区)为5464亿美元,比2001年末增长3431亿美元,比2009年末增长1178亿美元。其中,中长期外债为1770亿美元,占32%;短期外债为3694亿美元,占68%;登记外债3265亿美元,贸易信贷2199亿美元。,2001年以来,我国外债规模快速增长。这主要反映了,随着外贸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项下融资增加,同时由于本外币利差和升值预期的存在,推动了境内主体负债外币化的操作。但因为外债增长慢于同期GDP和出口增长,负债率(外债余额/GDP)、债务率(外债余额/货物和服务贸易收入)总体趋降。2009年底,我国负债率和债务率分别为8.6%和32.2%,分别较2001年下降了6.7和35.7个百分点。,26,我国对外债务短期化的特征日益明显。2001-2010年9月末,短期外债增长贡献了外债增长的83%。截止2010年9月末,短期外债占比较2001年末上升27个百分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短期外债有所波动,但并未引发债务危机。除因为我国绝大多数偿债指标处于安全范围外,还在于中国特殊的债务结构。由于中国对登记外债实行规模控制,而贸易信贷受限较少,后者成为境内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手段。2001-2010年9月末,贸易信贷增长贡献了短期外债增量的58%,2010年9月末贸易信贷占到短债余额的60%。而贸易信贷项下融资活动多为进口延付,主要与生产经营有关而非单纯投机,因此避免了因外汇流动性枯竭引发的债务危机。,27,中外资金融机构是我国对外借债的主力。2010年9月末金融机构外债余额占登记外债余额的55%,较2001年末上升9个百分点。在2007和2008年银行短期外债指标连续压缩的情况下,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外债余额从2001年末的677.3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末的1324.2亿美元,年均增长8.7%,较登记外债高1.1个百分点。其中,中资金融机构外债余额年均增长8.0%,外资金融机构外债余额年均增长10.7%。需要指出的是,2007年以后,外汇局不再对90天结构得到了较大改善,与贸易有关的短期外债占短期外债的比重从8%上升到60%,境外拆借等短期信贷资金占比则显著下降。,28,专栏三:贸易信贷项下的跨境资金流动,我国贸易信贷的变化与进出口活动密切相关,对跨境资金净流动的整体影响不大。一是贸易信贷资产和负债占进出口总量的比例基本稳定。2001-2010年间,贸易信贷资产占当年进出口总量的比例基本稳定在3-5%之间;贸易信贷负债占当年进出口总量的比例除2001和2002年达到11%和9%,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初期的5%的情况以外,基本稳定在7%左右。二是贸易信贷项下逐步由长期的大额净负债(即净流入)转为近年来的小额净资产(即净流出)。2001年至2008年贸易信贷项下每年净流入规模近200亿美元,2009年后逐步转为小额净流出,2010年前三季度为净流出63亿美元。这表明受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近年来我国出口收汇环境有所恶化。三是延付而非预收是贸易信贷的突出特征。出口和进口中都会有推迟或提前收付汇的问题,但总体看,我国出口晚收汇比早收汇更严重,而进口晚付汇比早付汇更显著。2001-2010年,有七年出口晚收汇情况多于早收汇,十年均是进口晚付汇多于早付汇。截止2010年9月末,出口应收账款余额大于预收款1041亿美元,进口应付账款余额大于预付款978亿美元。,29,专栏四:中国香港特区与内地之间的跨境资金流动,中国香港特区与内地间的跨境资金往来密切。据内地统计,两地跨境资金往来规模由2001年的1822亿美元升至2010年的1.1万亿美元,占内地跨境资金流动总量的比例保持在30%左右,2010年为32%,较2001年下降5个百分点;内地对香港跨境资金净流入由2001年的237亿美元升至2010年的1006亿美元,净流入占总量的比例由2001年的41%降至2010年的34%。剔除跨境人民币收付数据后,2010年香港流入内地的净外汇资金规模占外汇储备交易净增加规模的28%。,上述跨境资金流动与两地经贸人员往来状况相符。香港是内地重要的贸易伙伴和贸易顺差来源地,也是内地外来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地和目的地,还是内地出入境的主要来源地和目的地。截至2010年末,赴港直接或间接上市的内地企业数占香港上市公司的18.6%,市值占香港的46%。自2004年开办人民币业务以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也初具规模。同时,香港作为全球金融和贸易自由港,也是境内外企业资金结算的中心。,30,在两地经贸联系紧密的背景下,由于金融监管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差异,两地间跨境资金往来确给内地外汇监管带来挑战。比如,尽管内地有种种限制,但两地居民相互到对方炒楼炒股的现象屡禁不绝;由于在两地都有商业存在,利用在岸和离岸市场进行人民币外汇买卖的套利行为也较为普遍;内地地下钱庄运用内地交割人民币、香港交割外汇“两头在外”的方式,跨境转移资金更是监管的难点,等等。,然而,对于香港因素对内地市场的影响不能夸大其辞。一是两地资金往来的量是有数的,也基本可以说清楚。二是两地间的经贸往来大多有真实合法的交易背景,两地间资金往来大都在内地有严格的审查,不能混同于“热钱”违规流动。三是香港市场中的“中国概念”资产池不断扩大,尤其是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使大量国际资本可在港投资,不需要直接进入内地市场就能合法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四是尽管近年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较快但存量有限,截至2010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占当地存款总量的5%,加上香港居民在内地的人民币存款后(俗称人民币存款北上),也仅占内地人民币存款总量的0.7%。,31,下一阶段的政策考虑,近年来,外汇管理部门积极构建均衡的外汇管理框架,适度收紧收结汇和外债管理政策,打击违法违规资金流入,拓宽资金流出渠道。一是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和预警,及时分析和研判外汇收支形势,全面梳理和查找异常跨境资金流动渠道。二是加强收结汇和外债管理。严格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和外债结汇管理;实行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和贸易信贷登记管理制度;严格限制外资房地产企业借用外债,规范境外机构和非居民个人境内购房外汇管理;加强个人分拆购结汇和服务贸易外汇流入管理;削减银行短期外债指标。三是制定跨境资金异常流动应对预案,适时出台加强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等措施抑制套利资金流入。四是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外汇交易活动。持续开展应对和打击“热钱”专项行动,有针对性地查处重点主体、重点渠道“热钱”违法违规的流入;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等违法违规外汇交易,保持对违规资金的高压打击态势。五是便利外汇持有和使用。积极推进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支持企业“走出去”;实行个人结售汇年度总额管理;实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拓宽对外投资金融渠道。,32,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将“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 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减少国际收支顺差,拓宽资金流出渠道,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当前,在主要发达国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金融动荡的情况下,应对跨境资本流动冲击是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的巨大挑战。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健全宏观调控手段、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我国抵御跨境资本流动冲击的根本,加强资本管制是为改革和调整争取时间。,33,下一阶段,外汇管理部门将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防范和化解“热钱”流动的冲击。一是继续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对“热钱”可能违规流入的重点渠道、重点主体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检查,保持对违规资金流入的高压打击态势。二是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合规性监管。结合检查中发现的监管漏洞,及时研究加以完善。同时督促市场主体增强风险意识,提高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三是综合运用宏观审慎和资本管制等调控政策,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套利资金流入成本。四是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并完善应急预案,研究对过度流入的领域予以适当控制或采取一些非常规的应急措施。五是加强政策协调,发挥部门监管合力,提高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有效性。六是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七是继续大力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不断丰富人民币外币避险产品。,34,谢谢观看,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