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遗传学课件

上传人:txadgkn****dgknqu... 文档编号:242808433 上传时间:2024-09-04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6.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肿瘤遗传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肿瘤遗传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肿瘤遗传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cancer genetics,肿 瘤 遗 传 学,cancer genetics 肿 瘤,1,肿瘤(tumor),一群生长失去正常调控的细胞形成的新生物。,肿瘤(tumor),2,环 境 因 素,外源性因素,环 境 因 素,3,1、化学致癌,直接致癌物: 烷化剂、亚硝酰胺类,间接致癌物,促癌物:糖精,多环芳烃类:烤制、,熏制鱼类,亚硝胺类:油煎食品,酸菜,1、化学致癌直接致癌物: 烷化剂、亚硝酰胺类间接致癌物促癌,4,2、物理致癌,如:电磁波、放射性同位素、紫外线等,电离辐射,产生电离自由基,破坏DNA,分子结构,染色体断裂,非原位重接,2、物理致癌 电离辐射产生电离自由基破坏DNA染色,5,3、病毒致癌,DNA病毒,RNA病毒 逆转录病毒,急性RNA致癌病毒,慢性RNA致癌病毒,3、病毒致癌DNA病毒RNA病毒 逆转录病毒急性RNA致,6,肿瘤遗传学,从遗传学的角度,研究肿瘤发生发展的 一门的分支学科。,遗传现象,肿瘤发生的分子学机制,肿瘤遗传学 遗传现象 肿瘤发生的分子学机制,7,单基因传递方式的肿瘤,恶性肿瘤的遗传易感性,染色体异常与肿瘤,遗传现象,单基因传递方式的肿瘤恶性肿瘤的遗传易感性染色体异常与肿瘤遗,8,1.癌家族(cancer family),2.遗传性恶性肿瘤,3.遗传性癌前病变( AD),单基因传递方式的遗传性肿瘤,1.癌家族(cancer family) 单基因传递,9,概念:一个家系在几代中有多个成员,发生同一器官或不同器官的恶性,肿瘤。,1、癌家族(cancer family),Warthin(1931)首报G家族,,后Hause(1936)、Lynch(1971)相继研究确认,概念:一个家系在几代中有多个成员1、癌家族(cancer,10,7代842个成员95名癌患者,113个癌 48人结肠癌,18人子宫内膜癌;19人40岁前,13人多发;72名双亲之一为患;男:女=47 :48。,Lynch,癌家族综合征,7代842个成员95名癌患者,113个癌 48人结肠癌,18,11,2、遗传性恶性肿瘤,1)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stoma RB),是儿童中一种眼内的恶性肿瘤,1/21000-1/10000,4岁前发病,临床表现:,早期眼底灰白色肿块;后期肿瘤长入玻璃体,瞳孔呈黄色光反射被发现-“猫眼”。,2、遗传性恶性肿瘤1)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sto,12,1)视网膜母细胞瘤(RB),类型:,遗传型(AD) 非遗传型,双侧;发病早, 单侧;发病晚,,一岁半前发病 两岁以后发病,del(13p14),:宽鼻梁、圆鼻头、大嘴、长,人中、大耳智力低下。,1)视网膜母细胞瘤(RB) 类型:遗传型(AD),13,1)视网膜母细胞瘤(RB),第一次突变:,生殖细胞或亲代遗传,体细胞,第二次突变:体细胞 体细胞,发生机制:二次突变学说,遗传型 非遗传型,1)视网膜母细胞瘤(RB)第一次突变:生殖细胞或亲代遗传,14,二次突变学说(分子水平),遗传型,RBRB,RBrb,rbrb,生殖细,胞突变,体细胞,突变,非遗,传型,RBRB,体细胞,突变,体细胞突变,RBrb,rbrb,二次突变学说(分子水平)遗传型RBRBRBrbrbrb生殖细,15,抑,癌,基,因,RB,抑,16,2)肾母细胞瘤(Wilms瘤),婴幼儿恶性胚胎肿瘤。,WT为一种抑癌基因,3)神经母细胞瘤(NB),2)肾母细胞瘤(Wilms瘤)3)神经母细胞瘤(NB),17,3.遗传性癌前病变( AD),一些单基因遗传的疾病和综合征中,有不同程度的恶性肿瘤倾向,称为癌前病变(,precancerious lesion,), AD。,3.遗传性癌前病变( AD) 一些单基因遗传的,18,家族性结肠息肉又称为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0。表现为青少年时结肠和直肠已有多发性息肉,其中一些早晚将恶变。90未经治疗的患者将死于结肠癌。,1)家族性结肠息肉综合征(AD),(familial polyposis coli,FPC),家族性结肠息肉又称为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症,在人群中的发,19,临床表现:病变在结肠、直肠, 肠梗阻或血性腹泄;十几岁可能开始变为腺癌,40岁前恶变为癌。APC的基因现定位于5q21。,IV,1 2 3,II,1 2 3 4 5,I,1 2,III,1 2 3 4 5,临床表现:病变在结肠、直肠, 肠梗阻或血性腹泄;十几,20,结直肠有广泛而密集分布的腺瘤性息肉,可引起消瘦、肠道梗阻和便血。极易变为结肠腺癌,极难幸免。,结肠腺瘤性息肉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PC,)产物是参与细胞连接、细胞周期调控及转录调控的多功能蛋白。,结直肠有广泛而密集分布的腺瘤性息肉,可引起消瘦、肠道梗阻和便,21,3)神经纤维瘤(NF1) AD,抑癌基因 17q11.2,2)基底细胞痣综合征(BCNS),抑癌基因 9q22.3-q31,3)神经纤维瘤(NF1) AD2)基底细胞痣综合征(BCNS,22,患者面部、手臂和躯干有多个基底细胞痣,青春期增多,青年期即可发生恶变,,40,岁时,90%,恶变为基底细胞癌并有颌骨囊肿。,致病基因已定位9q22.3-q31,。,2,基底细胞痣综合征(,basal cell nevus syndrome, BCNS,),AD,患者面部、手臂和躯干有多个基底细胞痣,青春期增多,,23,肿瘤为皮色结节,质软;可发生于四肢及头面部,单发或多发。一般无症状,但部分患者有疼痛;组织病理示瘤体境界清楚,由大量波纹状梭型细胞及纤细的纤维组成,基质含丰富粘液。,3%-15%,可恶变为纤维肉瘤、鳞癌或神经纤维肉瘤。17q11.2,3.,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tosis, NF),肿瘤为皮色结节,质软;可发生于四肢及头面部,,24,恶性肿瘤的遗传易感性,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genetic susceptibility),在此基础上接受了环境因素,导致肿瘤。,恶性肿瘤的遗传易感性 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25,恶性肿瘤的遗传易感性,1.染色体脆性部位与肿瘤,2.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与肿瘤,3.免疫缺陷与肿瘤,恶性肿瘤的遗传易感性1.染色体脆性部位与肿瘤2.染色体不稳,26,恶性肿瘤的遗传易感性,1、染色体脆性部位,(fragile site),与肿瘤,肿瘤的发生,特定的易感基因,外界环境因素,概念:染色体上的某一点在一定条件 下,,易于发生变化而形成裂隙或断裂。,恶性肿瘤的遗传易感性1、染色体脆性部位(fragile si,27,1、染色体脆性部位与肿瘤,a.罕见型脆性部位,5-嗅脱氧尿苷 10q25,远霉素敏感脆性部位 16q22 、17p12,特点:表达率高,,呈孟德尔遗传,叶酸敏感的脆性部位(如图),1、染色体脆性部位与肿瘤a.罕见型脆性部位5-嗅脱氧尿苷,28,b.普通型脆性部位,特点:存在于一般人,表达率低;,部,位有71个。,3p14,4q31,6q26,11p13,16q23,b.普通型脆性部位特点:存在于一般人,表达率低;部3p14,29,2)与恶性肿瘤的关系,1983年yunis提出,罕见型脆性部位的表达可能为染色体重排提供了条件,例如恶性淋巴瘤的脆性部位12q13, 13%,t(12;14)(q13;q32),普通型脆性部位可作为恶性肿瘤的纵容部位,例如 Wilms瘤是del(11)(p13p14),2)与恶性肿瘤的关系1983年yunis提出罕见型脆性部位的,30,2.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与肿瘤,概念:一些疾病或综合征由于其DNA修,复缺陷而致染色体不稳定,易发,生断裂或重排。在此基础上易患,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肿瘤。,2.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与肿瘤概念:一些疾病或综合征由于其DN,31,Bloom综合征(BS) AR,身体矮小,一岁时面部露于日光部位出现红斑皮疹,红斑呈蝴蝶状-毛细血管扩张。患者有免疫功能缺陷,常伴,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肿瘤。,Bloom综合征(BS) AR,32,Blooms,综合征(,bloom syndrome, BS,),Blooms 综合征(bloom syndrome, B,33,Bloom综合征(BS),1)姐妹染色体交换率高,2)染色体断裂和重排,染色单体,型交换,四射体,外周血中:超氧化物含量增高,过氧,化物的清除率降低,此病,AR,:,致病基因位于15q26.1,Bloom综合征(BS)1)姐妹染色体交换率高外周血中:超氧,34,3、免疫缺陷与肿瘤,人体的免疫系统,T细胞的免疫监视,杀灭新发生恶性细胞,3、免疫缺陷与肿瘤人体的免疫系统T细胞的免疫监视杀灭新发生恶,35,1)遗传性免疫缺陷与肿瘤,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AD,胸腺小。缺少T细胞和B细胞,不能形成抗体,易感染,腺苷脱氨酶(ADA)缺乏,20q12-q13.1,临床表现:,病因:,1)遗传性免疫缺陷与肿瘤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AD胸腺小。缺少,36,2)获得性免疫缺陷与肿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或艾滋病,临床表现:,艾滋病病毒感染,T,4,标记T细胞,增殖,破坏T,4,细胞,导致生殖系统及肿瘤,病因:,患者免疫功能缺陷,2)获得性免疫缺陷与肿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或艾,37,染色体异常与肿瘤,1.肿瘤染色体数目异常,2.肿瘤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异常与肿瘤1.肿瘤染色体数目异常2.肿瘤染色体结构异,38,染色体异常与肿瘤,干系,(stem line):,在一个肿瘤的细胞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克隆就构成其干系。,众数,(modal):干系的染色体数目。,旁系,(side line):,除干系以外,还存在一些非主导的克隆,染色体异常与肿瘤干系(stem line): 在一个肿,39,1.肿瘤染色体数目异常,多为,非整倍体,超、亚二倍体,实体瘤染色体数目为二倍体或三倍体、四倍体之间,癌胸、腹水中转移的癌细胞中可见六倍体、八倍体,胃癌 46,XX(XY)+8,46,XX(XY)+8,+9,1.肿瘤染色体数目异常多为非整倍体超、亚二倍体,40,2.肿瘤染色体结构异常,标记染色体:,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肿瘤细胞的增殖失控等原因,导致细胞有丝分裂异常并产生部分染色体断裂与重接,形成结构特殊的染色体。,2.肿瘤染色体结构异常 标记染色体:在肿瘤的发,41,标记染色体:,1)特异性标记染色体:,一小部分标记染色体能够在肿瘤细胞中稳定遗传,称为,特异性标记染色体,是非随机事件,但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转移能力密切相关,标记染色体:1)特异性标记染色体:,42,Ph染色体,诺维尔和亨格福德在美国费城从CML患者的细胞,中发现比G组还小的近端染色体,1971澳瑞尔登荧光显带法,22q大段缺失后剩余部分,1973罗利 t(9;22),(q34;q11),德克雷思首次发现,融合基因ABL-BCR,1,Ph染色体 诺维尔和亨格福德在美国费城从CML患者的细胞1,43,Ph染色体的,临床意义:,:,95%的CML是Ph阳性诊断依据,根据Ph的有无,可区别其它血液病,Ph染色体的临床意义: :95%的CML是Ph阳性诊断依据,44,Ph染色体致病的分子机制:,Ig,c-abl,c-cis,融合基因,bcr,9,c-abl,Ig,bcr,c-cis,22,Ph染色体致病的分子机制:Igc-ablc-cis,45,9q,22q,1 2 3 4 5 6 7 8 9 10 14 15 19 20,C-bcr基因(130kb),C-abl基因(280kb)(145kD蛋白),1b 1a 2 3 4 5 6 7 8 9 10 11,1-11,2-11,210kD蛋白,9q22q1 2 3 4 5 6 7,46,14q,+,染色体,是Burkitt淋巴瘤的特异染色体,75%患者有14q,+,t(8;14)(q24;q32) 形成14q,+,8q,-,14q+染色体是Burkitt淋巴瘤的特异染色体75%患者,47, 实体瘤染色体丢失,肺癌 del(3)(p14p23),抑癌基因 PTPG丢失,2)非特异性染色体,肺癌中1p,、6q,胃癌中 1p,、7q, 实体瘤染色体丢失肺癌 del(3)(p14p23),48,(一)单基因传递方式的遗传性肿瘤,1.癌家族(cancer family) 2.遗传性肿瘤,3.遗传性癌前病变( AD),(二) 恶性肿瘤的遗传易感性,1.染色体脆性部位与肿瘤,2.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与肿瘤,3.免疫缺陷与肿瘤,(三)染色体异常与肿瘤,1.肿瘤染色体数目异常,2.肿瘤染色体结构异常,小结,(一)单基因传递方式的遗传性肿瘤 1.癌家族(cance,49,多基因遗传的肿瘤,多基因遗传的肿瘤大多是一些常见的恶性肿瘤,这些肿瘤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乳腺癌、胃癌、肺癌、前列腺癌、子宫颈癌等,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都显著高于群体患病率。,多基因遗传的肿瘤 多基因遗传的肿瘤大多是一些常见的,50,环境中致癌剂的代谢特征与肿瘤,机体某些基因,控制环境致畸因子的代谢,肿瘤的遗传易感性,芳烃环化酶(AHH),吸烟,多环芳烃,AHH,较高活性的致癌氧化物,促进肺癌的发生,AHH基因位于,2q23-qter,AA活性高 Aa活性低,按AD遗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肺癌,+,环境中致癌剂的代谢特征与肿瘤机体某些基因控制环境致畸因,51,一、癌基因(oncogene),1.,定义,正常人体和动物细胞内以及致癌病毒体内所固有的,能引起细胞恶性转化的基因。,第二节 肿瘤发生的分子学机制,一、癌基因(oncogene) 1.定义正常人体和动物细胞内,52,2,.,癌基因的发现,1910 Rous发现,鸡肉瘤的无细胞抽提液,注入健康鸡身上引起肉瘤RSV。,1970 Baltimore和Temin发现病毒感染宿主细胞,RNA逆转录出DNA,整合基因组。,2.癌基因的发现1910 Rous发现,鸡肉瘤的无细胞抽提,53,Dresberg证明v-src是位于RSV基因组一端的一个RNA片断,1971 Martin 细胞的恶性转化为RSV基因组中的一个特定基因相关,即,病毒癌基因v-onc,命名为v-src。,Dresberg证明v-src是位于RSV基因组一端的一,54,细胞癌基因(cellular oncogene,c-onc)或原癌基因,Bishop 用v-src 的cDNA为探针与正常鸡细胞杂交,证实鸡细胞基因组有与v-src同源的序列,提出细胞癌基因或原癌基因C-SRC。,定义:,动物和人类的正常细胞中所具有的与病毒癌基因顺序大致相同的DNA片段,具有潜在的细胞转化基因。,细胞癌基因(cellular oncogene,c-onc),55,肿瘤遗传学课件,56,3.细胞癌基因的分类,1)生长因子,2) 生长因子受体,3) 蛋白激酶,SRC,5)核内转录因子,SIS INT,2,HST,ERBB,1,FMS KIT ERBA,4)信号转导蛋白 RAS PIM,MYC JUN FOS,3.细胞癌基因的分类1)生长因子2) 生长因子受体3) 蛋白,57,4.细胞癌基因的功能,在发育过程中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组织中定量地表达,产生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蛋白质,促进生长发育。,在机体生长发育过程完成后,多处于封闭状态,即不表达或低表达。一旦在错误时间、不恰当地点、不适量地表达,导致细胞恶性转化。,4.细胞癌基因的功能 在发育过程中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58,5.细胞癌基因的激活,1)点突变,膀胱癌HRAS癌基因12位密码子GGC变GTC甘氨酸为缬氨酸,2)启动子的插入,3)基因扩增,4)染色体易,位或重排,5.细胞癌基因的激活1)点突变膀胱癌HRAS癌基因12位密码,59,二、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 抗癌基因(anti-oncogene,),概念:,是人类正常细胞中所具有的一类基因,对细胞增殖分化有调节作用。一对抑癌基因均丧失功能或活性后,形成隐性纯合状态才失去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二、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60,1.抑癌基因的发现,1971 Harris发现,小鼠恶性肿瘤细胞,正常小鼠细胞,不形成肿瘤,融合杂种细胞,杂种细胞染色体丢失,出现肿瘤特征,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正常成纤维细胞,融合杂种细胞,抑制癌的发生,正常基因组有抑制肿瘤形成的基因,1.抑癌基因的发现1971 Harris发现小鼠恶性肿瘤,61,2.已认识的抑癌,基因和其功能,1)视网膜母细胞,癌基因(RB),患者都有,13号染色体,大小不等的缺失,重叠部分为,13q14,细胞水平:,2.已认识的抑癌1)视网膜母细胞患者都有13号染色体大小不等,62,1)视网膜母细胞癌基因(RB),13q12-q14 p7F12作为探针,MSPI的酶切片段,杂交电泳,4.3kb杂合性、酯酶D基因缺失,RB在ESD附近,分子水平,1983 Cavanee,1)视网膜母细胞癌基因(RB)13q12-q14 p7F12,63,1986 完成RB基因的测序,1988 RB基因,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导入视网膜母系胞瘤细胞系中,抑制肿瘤,证明抑癌基因作用,1986 完成RB基因的测序1988 RB基因逆转录病毒,64,长200kb,27个外显子,mRNA长4.7kb,928个氨基酸,是一种能与DNA结合的磷酸化蛋白质,另外,GGAAGTGA元件对P53的作用敏感。,RB基因:,长200kb,27个外显子,mRNA长4.7kb,928个氨,65,RB基因功能:,RB蛋白质去磷酸化时,与细胞内转录因子E,2,F相结合,使细胞停止转录,细胞不能通过G,1,其控制点(R点 ),不进S期,不增殖。,另一方面, RB蛋白质与DNA结合后直接抑制了细胞癌基因C-MYC的表达,从而影响DNA的复制。,RB基因功能:RB蛋白质去磷酸化时,与细胞内转录因子E2F相,66,2)肿瘤蛋白p53基因,p53基因 :,17p13.1,长20kb,11个外显子,mRNA长2.8kb,有393个氨基酸组成,产物为p53蛋白质,2)肿瘤蛋白p53基因p53基因 :17p13.1长20kb,67,2)肿瘤蛋白p53基因,Tp53基因功能:,编码一种,磷酸化蛋白质,,是一种转录活性因子,可激活RB、p21、p27,cyclinE和,CDK2的结合,抑制,转录因子E,2,F的活性,细胞不能G,1,进,入S期,阻止细胞分裂,2)肿瘤蛋白p53基因Tp53基因功能:编码一种磷酸化蛋白质,68,三、肿瘤转移抑制基因,1.转移抑制因子(nm23H,1,),2.金属蛋白酶的组织抑制因子2(TIMP,2,),nm23H,1,基因:17q12-q21,长8.5kb,5个外显子,产物:,合成核苷二磷酸激酶A,TIMP,2,基因:17q22-q25,产物可抑制胶原的裂解,从而抑制癌的转移,三、肿瘤转移抑制基因1.转移抑制因子(nm23H1)2.金属,69,四、癌发生的一般机理,(一) 肿瘤的单克隆起源假说,(二) knudson的二次突变假说,(三)肿瘤的多步骤损伤学说,四、癌发生的一般机理(一) 肿瘤的单克隆起源假说,70,单克隆起源学说:,肿瘤细胞群体来自单一细胞的克隆,最初一个关键基因或一系列事件导致某一细胞向肿瘤方向转化,形成不可控制的细胞增殖,最后形成肿瘤。,学说的证实:同一肿瘤所有细胞具有相同的标记染色体。,单克隆起源学说: 最初一个关键基因或一系列事件导致某一细胞,71,细胞必须发生两次突变才能形成肿瘤。遗传性肿瘤的第一次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内,并遗传给后代,后代体细胞又一次发生突变,使细胞转化。,学说的证实:,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 散发性视网膜母细胞瘤,双侧 单侧,早发 家族性 晚发 散发性,二次突变论在其他肿瘤的研究中也得到证实。,二次突变论学说,细胞必须发生两次突变才能形成肿瘤。遗传性肿瘤的第一次突,72,抑癌基因 APC 5q21-q22,KRAS,2,12p11.1-p12.1,DCC 18q21,Tp53 17p13.1,转移抑制因子(nm23H,1,) 17q12-q21,Nm-23H1,肿瘤的多步骤损伤学说,抑癌基因 APC 5q21-q22KRAS2 1,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