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课件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242803648 上传时间:2024-09-04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第13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第13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主讲,:,皮天雷,金融学 博士,pitianlei,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1,本章内容提要,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货币需求面面观,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与宏观角度,货币供给及其口径,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货币均衡与非均衡,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本章内容提要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2,前人的货币需求思想,中国古代的货币需求思想。,管子,:“币若干而中用?”,按每人平均铸币多少即可满足流通需要,一直是中国控制铸币数量的主要思路。直至建国前夕,在有的革命根据地议论钞票发行时,仍然有人均多少为宜的考虑。,铸币量,=,人数,人均所需铸币量,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前人的货币需求思想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3,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分析,后人多用“货币必要量”的概念来表述。假设条件是完全的金流通。基本公式是:,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 公式表明:货币量取,4,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马克思在论证这个问题时有两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前提: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在该经济中存在着一个数量足够大的黄金贮藏。,马克思进而分析了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在纸币为惟一流通手段的条件下,商品价格水平会随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5,费雪方程式,费雪方程式。这一方程式在货币需求理论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梯。,以,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MV,PT,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费雪方程式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6,费雪分析,在这三个经济变量中,,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V,,由于制度性因素在短期内不变,因而可视为常数;交易量,T,,对产出水平常常保持固定的比例,也大体稳定。,因此,只有,P,和,M,的关系最重要:,P,的值特别是取决于,M,数量的变化。,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费雪方程式,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费雪方程式,7,费雪方程式虽然关注的是,M,对,P,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从这一方程式中也能导出一定价格水平之下的名义货币需求量:,费雪方程式没有考虑微观主体动机的影响。,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费雪方程式,费雪方程式虽然关注的是M对P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从这一方程式,8,剑桥方程式,剑桥学派研究货币需求时,重视微观主体动机。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每个人决定持有货币多少,有种种原因;但在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总是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有:,Md,kPY,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剑桥方程式剑桥学派研究货币需求时,重视微观主体动机。认为,处,9,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差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差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10,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投机动机分析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论证,人们保有货币除去为了交易需要和应付意外支出外,还是为了储存价值或财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关于,1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凯恩斯设定,用于储存财富的资产有二:货币与债券。,货币是不能产生收入的资产;债券是能产生收入的资产。但持有债券,则有两种可能:债券价格下跌;债券价格上升。,如果债券价格下跌到持有债券的收益为负的程度,持有非生利资产,货币,就优于持有生利资产的债券,货币需求增加;反之,债券的持有量则会增加,货币需求减少。,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 凯恩斯设定,用于储存财富的资产有二:货,1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由于债券的价格取决于利率水平,微观主体预期利率水平下降,也就意味着债券价格将会上升,人们必然倾向于多持有债券;反之,则倾向于多持有货币。,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负相关。,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 由于债券的价格取决于利率水平,微观主体,1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则取决于利率水平。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M,M1,M2,L1(Y),L2(r),式中的,L1,、,L2,,是作为“流动性偏好”函数的代号。凯恩斯也常用“流动性”指货币。,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 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14,后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发展一: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同样也是利率函数的问题。相应地,分别有如下两个函数式:,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后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发展一: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15,后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发展二:凯恩斯在论证其投机性货币需求时设定:投资者或选择货币,或选择债券。然而,即使社会财富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现实生活中,微观主体的选择往往是既持有货币,又持有债券,变动的只是两者的比例。,此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事实上并非只考虑收益,而且还要考虑风险,等等。所以,微观主体事实上不得不全面权衡利弊得失,并找出持有货币和债券的最佳比例关系。从而引出了多样化资产组合选择理论。,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后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发展二:凯恩斯在论证其投机,16,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的一个具有代表性个货币需求函数,:,式中, 为实际货币需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的一个具有代表性个货币需求函,17,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恒久性收入,y,是弗里德曼分析货币需求中所提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预期未来收入的折现值,或预期的长期平均收入。货币需求与它正相关。,弗里德曼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人力财富很不容易转化为货币。所以,在总财富中人力财富所占的比例越大,出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就越大;而非人力财富所占的比例越大,则货币需求相对越小。这样,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w,与货币需求为负相关关系。,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恒久性收入 y 是弗里德曼分析货币,18,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是作为不生利资产看待;而弗里德曼考察的货币扩及,M2,等大口径的货币诸形态,其中有相当部分,如定期存款,确是有收益的。,物价变动率 ,也就是保存实物的名义报酬率。把物价的变动变量纳入货币需求函数,是通货膨胀的现实反映。,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是作为,19,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重要作用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特点。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重要作用可以用实证方法证明。,对于货币需求,弗雷德曼最具概括性的论断是:由于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也相对稳定,因而,货币需求也是比较稳定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重要作用,20,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是从金到摆脱金;从纸币到一切可称之为货币的金融资产;从不能带来收益的货币到可以带来收益的货币。,宏观总量作为考察的出发点是费雪及其前人一贯的思路;开始于剑桥学派的思路则是把微观行为主体的持币动机作为考察货币需求的出发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是从金到摆,21,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仅从宏观角度考察这一问题,那么纳入视野的就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考察角度转向微观,所需求的就不只是起流通职能的货币,还有起保存价值职能的货币。,从,f,(,Y,)发展为,f,(,Y,,,r,),并不断纳入更多的自变量。,这样的演变过程说明,任何精辟的货币需求理论均受其时代条件的局限,只能构成这一理论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客观经济生活不断发展,这一理论也在不断发展,永无止境。,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仅从宏观角度考察这一问题,那么纳入视野,22,“18”,公式,所谓“,18”,,它的具体含义是,每,8,元零售商品供应需要,1,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如果按公式计算的值为,8,,则可判断货币发行量适度,商品流通正常。公式极简明:,如果按这个公式计算的值为,8,则货币发行量适度,商品流通正常。,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18”公式所谓“18”,它的具体含义是,每8元零售商品,23,这个公式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由银行工作者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公式始终是有实用价值的衡量的尺度。,这是由于公式反映了商品供给金额与货币需求之间的本质联系。,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公式日益不能用来解释货币流通他现象。,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18”,公式,这个公式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由银行工作者进行实证分析,24,一个有争议但流传甚广的公式,改革开放不久,提出了这样的公式:,即货币供给增长率 等于经济增长率 加预期,(,或计划,),物价上涨率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一个有争议但流传甚广的公式改革开放不久,提出了这样的公式:中,25,改革开放后,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假设前提,改变了。必须引入了与货币需求负相关的货币流通速度。,目前实际使用的是对,MV=PY,两边同时取对数微分后形成的公式:,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一个有争议但流传甚广的公式,改革开放后,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假设前提,改变了。必须引入了与,26,名义的需求与实际的需求,名义需求与实际需求的区别,在于是否剔除物价变动的影响。通常分别由以下符号表示:,名义货币需求,M,d,;,实际货币需求,货币需求的面面观,名义的需求与实际的需求名义需求与实际需求的区别,在于是否剔除,27,名义的需求与实际的需求,正确区分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有利于宏观形势判断和政策选择。,如在价格水平变动较为明显的条件下,年度之间货币需求的变动,必须消除物价因素之后才有可能进行比较。,货币需求的面面观,名义的需求与实际的需求正确区分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有,28,发挥产出潜力的货币需求,货币是为了使商品、服务交易更加便捷而产生的。,商品、服务的提供是资源结合的过程。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资源的结合可以是处于相当充分的状态,即商品、服务提供的数量和交易量已接近产出潜力的最大可能,这时的货币需求接近其最大值。,但资源的结合也可以是处于相当不充分的状态,从而商品、服务可提供的数量还有相当的增长潜力。在这种情况下,就意味着需要货币使部分闲置资源结合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货币需求的面面观,发挥产出潜力的货币需求货币是为了使商品、服务交易更加便捷而产,29,金融资产交易的需求应如何纳入货币需求模型,以往的货币需求理论,其共同判断是:持有可带来收益的金融资产,都是持有无收益货币的负相关因素。换言之,都没有考虑金融资产交易的货币需求。,然而,服务于金融资产交易的货币,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客观存在。,金融资产交易的需求应如何纳入货币需求模型,这要求严肃的科学论证。,货币需求的面面观,金融资产交易的需求应如何纳入货币需求模型 以往的货币需求理论,30,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称之为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货币需求的研究任务首先是识别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通常划分为:,规模变量,如收入和财富;,机会成本变量,如利息、物价变动率;,其他变量,如制度因素等。,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31,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将机会成本变量引入货币需求模型或函数,是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问题的典型表现。,这一发展是提高货币需求分析的转折点。,这样的分析并不神秘。几十年来,我国的银行工作者经常从事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问题是需要提到理论高度。,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将机会成本变量引入货币需求模型或函数,,32,资产选择,机会成本变量影响货币需求,其间有一个中间环节,即资产选择。,资产选择的方向:购买金融资产、持有现金和购买实物资产。,资产选择的前提条件是:,基本消费支出后有相当的剩余货币收入;,可供选择的多样化的资产的现实存在。,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资产选择机会成本变量影响货币需求,其间有一个中间环节,即资产,33,中国城乡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中国城乡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 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34,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是一种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的方法。,准确地判断总体货币需求的水准是决定货币供给的关键。,在实践中,有时采用修订后的微观货币需求模型进行宏观分析。,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是一种从总体上考察货,35,两个角度不可偏废,微观角度的分析是解释货币领域种种矛盾和变异现象的重要依据。,宏观分析则在于根据可以解释货币需求的变量来估算总体货币需求作为货币供给决策的依据。,两者不能偏废,应配合进行。,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两个角度不可偏废微观角度的分析是解释货币领域种种矛盾和变异现,36,货币供给问题述要,在剖析货币流通状态和货币政策决策中,货币供给分析是与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面。,如何使货币供给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仍是需要经常研究探讨的课题。,货币供给及其口径,货币供给问题述要 在剖析货币流通状态和货币政策决策中,货币供,37,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货币供给包括按口径依次加大的,M1,、,M2,、,M3,进行划分的若干层次。,各国的货币口径大多不同,只有“通货”和,M1,这两项大体一致。,货币供给及其口径,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 货币供给包括按口径依次加大的M1、M2,38,比较英、美、日三国货币供给层次划分,比较英、美、日三国货币供给层次划分,39,外国和,IMF,的,M,系列,美国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M3,和,Debt,。,日本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CD,、,M3+CD,和“广义流动性”。,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1991,货币供给各层次:,M0,、,M2,、,M4,、,M4c,和,M5,,没有,M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三个层次:通货、货币和准货币。,货币供给及其口径,外国和IMF的M系列美国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M,40,中国的,M,系列,M0,流通中现金,M1,M0,活期存款(狭义货币),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货币供给及其口径,中国的M系列M0流通中现金货币供给及其口径,41,M1/M2,货币供给的“流动性”,货币供给的流动效率,有一个具体的指标,即货币供给的“流动性”,M1/M2,。,M1/M2,值是趋大还是趋于减小,可间接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减,可作为判断经济发展态势的指标之一。,货币供给及其口径,M1/M2货币供给的“流动性” 货币供给的流动效率,有,42,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金融创新加强了许多金融工具的流动性,突破了原有货币层次的界限。加大了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随着金融事业的发展,我国也逐渐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货币供给及其口径,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金融创新加强了许多金融工具的流动性,突,43,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在典型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是由对两个环节的调控所构成: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和对乘数的调控。,如果说货币当局对于基础货币还有一定的直接调控可能,至于对乘数的调控则没有可能直接操纵。,货币当局通常运用众所周知的三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和法定准备金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并进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 在典型的、发达的市场经济,44,公开市场操作,(open-market operation),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以影响基础货币。,具体来说,:,中央银行购入国债,会增加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准备金;中央银行售出国债,则减少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是较为机动的调控工具。,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公开市场操作 (open-market operation),45,以美国为例,假设美联储体系从一家银行购入,200,万美元债券,并付给它,200,万美元支票。这家银行或是将支票兑现,以增加库存现金量;或是将款项存入在美联储体系开立的储备账户。这时,该银行和美联储体系的账户分别发生两组变化:,公开市场操作,(open-market operation),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以美国为例,假设美联储体系从一家银行购入200万美元债券,并,46,公开市场操作,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公开市场操作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47,当债券出售者为非银行的公司或个人时,假若出售者将美联储体系的支票存入自己的开户银行,这时,美联储体系、开户银行及出售者的账户分别出现如下变化:,公开市场操作,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当债券出售者为非银行的公司或个人时,假若出售者将美联储体系的,48,当出售债券给美联储体系的个人或公司把获得的支票兑现时,出售者和美联储体系账户会分别出现如下变化:,公开市场操作,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当出售债券给美联储体系的个人或公司把获得的支票兑现时,出售者,49,贴现政策,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rediscount rate,)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贴现率商业银行借款成本贷款数量,这是比较温和的调控手段。,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贴现政策 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50,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率,以调节货币乘数。,通常认为,这是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作用强烈的工具。,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商业银行一部分超额准备金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放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减少。,货币当局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放款能力增强,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应增加。,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法定准备金率 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率,以调节货币乘数。货币当局,51,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当居民普遍增加现金也即通货持有量时,通货对活期存款的比率,C/D ,简称作通货比,提高;反之,下降。它与货币供给量负相关。,影响因素,(,1,)财富效应:反向变化,(,2,)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反向变化,(,3,)金融危机:正向变化,(,4,)非法经济活动:正向变化,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当居民普遍增加现金也即通货持有量时,通,52,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现金比例不高,与居民持币规律相似。,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影响货币供给。,(,1,)经营的扩大与收缩,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如果主要依靠外源融资,表现为对贷款的需求,增加货币供应压力。,(,2,)经营效益的高低,经营效益差,资金周转效率低,信贷资金占用时间长。,增加了货币供应;反之,经营效益高,对货币供给压力小。,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现金比例不高,与居民持币规律相似。货币供给,5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行为对货币供给影响的特点如下:,国有银行的贷款需求压力强大;,“,倒逼机制”对增加货币供给曾有极其巨大的作用力;,利率、准备金之类的调节手段起实质性的作用尚需有个过程,当前正处于转变的过程之中。这就使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增减的相关关系日益增强。,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行为对货,54,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改革实际上是针对上述问题逐步推进的,内容包括,:,(1),改变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事实上存在的资金供给制关系,建立市场机制所要求的银行与企业关系。,(2),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强调各级政府不得强令银行贷款。,(3),理顺中央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先后推行了多项有利于促使和保证商业银行独立自主经营的措施。,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改革,55,乘数公式的再说明,对其中,B,、,C/D,和,R/D,这三者的进一步的解释,B,取决于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给的意向而对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的运用。同时,存款货币银行向央行的借款行为也对,B,起作用,C/D,取决于居民、企业的持币行为,R/D,是由法定准备率,rd,和超额准备率,e,两者构成,特别是其中的,e,,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企业行为既有力地作用于,R/D,,也间接影响,B,的形成。,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乘数公式的再说明对其中B、C/D和R/D这三者的进一步的解释,56,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外生性问题是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政策含义的一个问题。,货币供给的内生变量观,:,内生变量也称为非政策变量,指在经济体系内部由纯粹经济因素决定的变量;货币供给的变动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决定的,货币当局决定不了。,货币供给的外生变量观,:,外生变量,也称为政策性变量,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货币供给变量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决定,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外生性问题是,57,货币主义的外生变量论,货币主义,(,弗里德曼,),: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货币供给模型中的三个主要因素,-,基础货币,B,(或,H,),存款与准备比率,D/R,,存款与通货比率,D/C,货币当局可以直接控制,B,B,的变动会影响,D/R,和,D/C,,从而决定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货币主义的外生变量论货币主义(弗里德曼):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58,相反的意见,后凯恩斯学派: 货币供给不应简单看作外生变量。,基础货币、存款与准备比率,D/R,,存款与通货比率,D/C,三变量之间交叉影响。,D/R,和,D/C,常常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动,不应看作固定参数。,商业银行盈利率、风险偏好程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利率结构,是其超额准备金比率变动的决定因素。,在经济波动时期,存款与准备金比率与基础货币之间往往具有反向变动关系。,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相反的意见后凯恩斯学派: 货币供给不应简单看作外生变量。货币,59,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外生观点论,全部货币都来自银行,因此货币供给的总闸门可控;中央银行只要严格控制信贷计划,就可以稳定通货、稳定物价。,内生论观点,倒逼机制:货币供给被动适应货币需求有企业从国有银行取得贷款,维持生产经营地方政府的压力,国有银行发放贷款自主性低,职工利益也在货币供给倒逼机制中发挥作用,工资、福利刚性,驱使企业依赖银行资金。,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 外生观点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60,能否既视为内生变量又视为外生变量,在计量经济学中,一个变量在一个理论模型中不能同时作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但货币供给的决定不能机械地简化为某一个理论模型。,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能否既视为内生变量又视为外生变量 在计量经济学中,一个变量,61,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Ms,Md,货币非均衡是指货币供给超过或者满足不了货币需求,,MsMd,货币均衡与非均衡,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货币,62,货币均衡与利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用。,货币供求决定均衡利率水平,r0,;或在均衡利率水平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均衡状态。见图:,货币均衡与非均衡,货币均衡与利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实现过程离,63,如果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即由货币当局决定,货币供给成为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即货币需求只对利率有影响,却不能通过利率机制影响货币供给。见图:,货币均衡与非均衡,货币均衡与利率,如果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即由货币当局决定,货币供给成为垂直于,64,市场总供求及其同货币的需求与供给,在商品、服务市场上:,市场总供给,AS,包括消费品供应和生产品供应;,总需求,AD,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市场总供求及其同货币的需求与供给在商品、服务市场上:货币供求,65,市场总需求,其构成有四: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支出,G,、出口需求,X,。设总需求为,D,,则:,D,C,I,G,X,总需求的载体是货币。如果由货币供给承载的总需求可以保证产出得以出清,说明货币供给是适当的。由于银行贷款调节货币供给规模,从而也说明银行信用的掌握也适当。,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市场总供求及其同货币的需求与供给,市场总需求,其构成有四: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支出G、,66,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从根本取决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其流转并完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相互联系的再生产流程。这是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的基本理论出发点。,然而宏观货币需求是通过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体现出来的。只有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才能直接引出货币供给;能否使货币供给为流通所吸纳,也取决于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有独立性,因此,微观的货币需求,其总和,在实际上并不总等于由市场总供给决定的货币需求量。,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市场总供求及其同货币的需求与供给,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从根本取决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67,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不是等量的;,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货币,68,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总需求的偏大、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影响;,总需求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但单纯控制需求,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目标。,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等的货币供给可,69,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以,MS,、,Md,、,AS,、,AD,分别代表货币的供与求、市场的供与求,它们的关系见图:,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以MS、Md、AS、AD分别代表货币的供与,70,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紧密联系,货币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但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货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紧密联系,货币均衡有助,71,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市场供给要求货币使之实现,因此提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些货币需求也并非对货币需求的全部。,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市场供给要求货币使之实现,因此提出对货币的,72,市场供求失衡与价格波动,在总供给给定时,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中,市场供求失衡的直接后果是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就价格这个角度来说,它的升降则是使失衡的供求重新取得平衡的市场机制:价格下跌,会刺激市场需求;价格上扬,则会抑制市场需求。,在典型的集中计划体制下,市场供求失衡并不能直接由价格表现出来,但价格趋升、趋降的压力也会促使计划价格做必要的调整。,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市场供求失衡与价格波动在总供给给定时,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中,,73,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面纱论”和马克思的“第一推动力”:,“面纱论”认为,货币对于实际经济过程来说,就像罩在人脸上的面纱,它的变动除了对价格产生影响外,并不会引起诸如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等实际经济的变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第一推动力”的说法。他认为再生产扩张的起点是企业对实际生产的投资。,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面纱论”和马克思的“第一推动,74,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在货币量能否推动实际产出的论证中,联系潜在资源的状况进行分析的方法得到广泛的认可。,社会资源的状况不同,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也不同。,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做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又比较充分,在一定时期内增加货币供给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待潜在资源的利用持续一段时间而且货币供给仍继续增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同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在货币量能否推动实际产出的论证,75,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扩张,经济体系中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见图:,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A,和,B,两个拐点分别代表由货币供给增加形成的产出率和物价上涨率不同组合阶段的界限。,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76,紧缩效应,当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过压缩货币供给,从而减少总需求,以求回复均衡,是国内外常见的政策主张和实践。,在经济周期过程中,并不存在一种力量可以使经济进程在碰壁之前约束其停止需求的过度扩张。而危机后的萧条阶段,往往却是伴随着加剧萧条的紧缩过程。这样的情况论证了宏观政策的必要性。,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紧缩效应当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过压缩货币供给,从而减,77,紧缩效应,至于紧缩货币供应、紧缩总需求的物价效应,一般情况下是直接的。物价上涨无论其具体原因如何,纵然不是由过多的货币供给引发的,却都是由货币供给的迅速增加支撑着。,紧缩至少在短期内能对物价上涨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从较长时间考察,如果紧缩也抑制了实际的经济增长,那么供求矛盾解决不了,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依然难以缓解。,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紧缩效应至于紧缩货币供应、紧缩总需求的物价效应,一般情况下,78,反通货膨胀的“平衡”观,从上世纪,30,年代末直至,1997,年,中国一直处于通货膨胀的阴影之下,平衡观是深入人心的。问题是把“平衡”的追求只理解为反通货膨胀”。直到上个世纪末才懂得,通货紧缩也是极具危害的不平衡。,简单以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整体的增长速度作为论断货币供求非均衡的决定性根据,则是不充分的。人们对于计划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始终过多的判断,与其说是依据统计数字,毋宁说是根据对市场供求的实际感受。,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反通货膨胀的“平衡”观从上世纪30年代末直至1997年,中,79,市场总供需均衡是“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在计划体制下,虽然摒弃市场总供需的均衡的用语,但问题是客观存在。因而在政策制定和理论探索中事实上很受重视。最典型的理论建树是“三平”理论。,所谓“三平”,是指必须保证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和物资供求平衡。,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市场总供需均衡是“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 在计划体制下,虽然摒,80,市场总供需均衡是“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财政收支平衡的含义是:财政收支平衡,则不会引出过多的货币供给;财政的结余,作为信贷资金来源,有利于减轻扩大信贷并从而扩大货币供给的压力。,信贷收支平衡的实质应被理解为理论意义上的货币供求平衡。,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市场总供需均衡是“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 财政收支平衡的含义是,81,市场总供需均衡是“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物资供求平衡,那时的着眼点,在于,消费品和部分农业生产资料的平衡在“三平”中被论断为“基础”。但理论上既应包括作为商品的消费资料的供求平衡,也应包括当时不被看作为商品的生产资料的供求平衡。,“三平”理论所要论证的是“平衡”,实质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是应予肯定的理论建树。,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市场总供需均衡是“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 物资供求平衡,那时的,82,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对于均衡这个概念作原则的了解,不困难。然而总供给与总需求形成数学相等的状态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总会是一方偏多、一方偏少。,由于供不应求的梦魇长期摆脱不了,人们宁可选择需求偏紧,供给偏松。,如,1985,年环绕“经济环境”的讨论。其中的主流主张是:中国的经济改革需要一个供略大于求的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对于均衡这个概念作原则的了解,不困难。然,83,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然而自,1997,年年中之后,市场需求不足的现象悄然但又是突然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到,1998,年,已经呈现几乎无一种商品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用这样的现实来注解“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似乎是贴切的。但这样的环境缺乏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是一目了然的。,这就是说,总供给与总需求这双对立统一的范畴,不应简单理解。,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然而自1997年年中之后,市场需求不足的,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