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课件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242640415 上传时间:2024-08-30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534.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第七章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第七章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七章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第七章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1,学习目标,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结构。,2.理解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3.结合实例说明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学习目标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结构。,2,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3,教学重点,1.态度与品德的结构,2.态度与品德的关系,3.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4.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5.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6.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教学重点1.态度与品德的结构,4,第一节 品德的实质,内容:,一、品德的实质,二、品德的结构,第一节 品德的实质内容:,5,一、品德的实质与结构,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和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一)品德和道德的涵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一、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6,道 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品德与道德的区别,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品 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制约。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的范畴,。,道 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7,品 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 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对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品 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8,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个人为了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社会所接纳,就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正是人的这种社会性需要,(,归属、交往与尊重的需要,),促使人们自觉地按照道德要求发展与完善自我品德。,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物质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等社会关系,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的发展而制定了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正是这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赋予了道德以力量。,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个人为了归属,9,(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个体品德不能脱离一定的道德环境和规范,心理学对个体品德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丰富了社会道德的内容,促进了社会道德的发展。,(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10,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成分,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成分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品德心,11,1、品德的心理成分:,“四 因 素 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自我意志监督的力量,它能使人悔过自新,保持良好的行为。,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的过程一般经历下决心,树信心、立恒心三个阶段。,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是品德的外显成分,是实现道德动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1、品德的心理成分:“四 因 素 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12,(二)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四种心理成分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体中。它们的发展有阶段性的,但它们是不能单独地割裂开来,而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 。,(二)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 四种心理成分处在,13,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动机,思想基础,、,依据,促进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深化,交融,内部动力,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支配,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动机思想基础 、依据 促,14,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研究与理论,内容:,一.国外有关,品德的研究,二、国内有关品德的研究,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研究与理论内容:,15,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皮亚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理论。,Kohlberg,(1927-1987),Bandura,1925-,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柯尔伯格的,16,一.国外有关,品德发展的研究,、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研究方法:说故事法研究4-12岁儿童,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中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一.国外有关品德发展的研究、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7,打破杯子故事:,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杯子,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皮亚杰提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打破杯子故事: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就,18,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19,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7、8岁),3.可逆性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在皮亚杰看来,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果。,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20,、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1,著名的海因兹偷药的故事,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兹,本镇一位药剂师发明了一种新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是这个药剂师一剂药要价2000元,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兹竭尽全力,只借到一千元,他恳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延期付款。药剂师拒绝了他的恳求,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晚间闯进药店偷走了药。,著名的海因兹偷药的故事,22,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23,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研究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阶段2:以相对功利为定向,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个体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开始知道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知道了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但是他们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研究人的道德发展,24,水平二:习俗水平,阶段3:以“好孩子”为定向,阶段4:以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个体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凡是讨人喜欢或被人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个体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规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因此,个人有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的义务。,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水平二:习俗水平阶段3:以“好孩子”为定向阶段4:以遵从权威,25,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阶段5:以社会契约为定向,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以人生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等等这些人类最一般的伦理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所选定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行为完全自律。,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想到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阶段5:以社会契约为定向阶段6:以普遍的伦,26,柯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09岁儿童属前世俗水平;,915岁,多属习俗水平;,16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柯尔伯格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了解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安排品德教育的内容,有效地进行品德教育是极为有益的。,柯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09岁儿童属前世俗水,27,(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 :,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 。,1.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说明 :,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2.品德教育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榜样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 :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28,社会学习中榜样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第一,、,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这样才能,够引起学习者的注意。,第二、,榜样本身的特点与观察者愈相似,愈容易引起人们的观察学习。,第三、,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第四、,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第五、,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样学习者才会表现出相类似的行为。,社会学习中榜样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第一、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29,(二)国内品德发展的研究,A、,品德发展阶段论的跨文化研究,B、,关于品德发展的新探索(林崇德),1.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条件,(1),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品德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前提;,(2),环境教育在品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3),实践活动是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必要基础。,(二)国内品德发展的研究A、品德发展阶段论的跨文化研究B、关,30,2.品德发展的动力,品德发展的动力,是指儿童与青少年品德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是:在作为主体的儿童与青少年同作为客体的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与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同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观点中有三个重要内容:,一是动力产生于活动、实践之中,统一于活动、实践,之中,并实现于活动、实践之中;,二是新的需要是这对矛盾的活跃的一面;,三是新的需要能否获得满足,关键在于原有的心理水平。,2.品德发展的动力 品德发展的动力是指儿童与青少年品德的内部,31,3.教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从教育措施到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得到明显的发展,这个过程不是立刻完成的,而是要经过一定的量变质变的过程。林崇德确定了六个方面品德发展的参数作为品德质变的依据。它们是:时间、速度、稳定程度、协调性、量变与质变及个体差异。,3.教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 从教育措施到儿童与青,32,4.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6),14、1517、18(青年初期),这时品德发展的,明显特点是成熟性。,林崇德将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分为彼此联系的六个年龄段:,(1),01岁(婴儿期),主要是适应性时期;,(2),13岁(幼儿),这是品德萌芽阶段;,(3),36、7岁(学前期) ,主要是情境性品德发展时期;,(4),6、711、12岁(小学阶段) 品德发展协调期;,(5),11、1214、15岁(少年期) ,这是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4.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 (6)14、1517、18(青年初,33,林崇德的研究还认为:,2.53岁,5.56岁,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是儿童与青少年个性发展、特别是品德发展变化的,关键期,。,他们的,品德发展到了青年初期就达到了成熟期。,到了成熟期,每个人的品德结构和个性特点就基本定型了,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成熟前的人可塑性大,应抓紧训练、培养;成熟后并非不能再发展,但可塑性小,较难训练、培养。因此,抓紧成熟前的塑造是十分必要的。,林崇德的研究还认为: 2.53岁,5.56岁,34,第三节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一、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第三节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一、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35,一、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重点),(一)遗传素质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遗传素质影响智力的发展;二是通过气质类型的因素影响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遗传素质既给品德发展设置了某种内部限制,又给品德发展提供了某种倾向性,使人虽不大可能向某个方向突出地发展其品德,但容易发展与遗传素质相适应的某些品德。,一、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重点)(一)遗传素质的影响 表,36,智力对品德的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道德判断、道德行为是有关系的,尤其是在童年和少年时代,聪明的儿童在行为动机的道德判断上的得分都比智力中等儿童的高。,遗传素质不仅是品德发展的物质基础或自然前提,而且也是品德发展的潜在因素。,但是,遗传素质不是品德本身,它不能决定品德的内容和发展水平,只提供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一般可能性。,智力对品德的发展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道德判断、道德行,37,(二)现实环境的影响,环境,是指客观现实,即人的生活条件和社会条件。它包括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状况、人际交往、社会思潮的影响等等,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条件。这个外部条件,使品德在遗传素质上提供的可能性逐步地变为现实性,它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着催化的作用。,1.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2.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3.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二)现实环境的影响 环境是指客观现实,即人的,38,1.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这是最初对儿童的品德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它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来影响儿童的:,(1),家庭的良好气氛,如和睦温馨的环境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父母的表率作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儿童品德的形成。,(2),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如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获得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促进他们成长;对儿童的品德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对孩子采用说理诱导的方式效果最好;过于严厉的家长作风以及对孩子施行体罚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3),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的不同,对子女的品德也有一定的影响。,1.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这是最初对儿童的品德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39,2.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学校教育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条件,它,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它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影响学生品德的发展:,(1)校风和班风的影响,(2)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3),素质教育与德育的影响,2.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40,素质教育与德育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一是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素质教育与德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二是将素质教育与德育贯穿渗透于各科的教学活动之中,必会对学生品德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在文科中可贯穿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在理科中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教育等。,三是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这是品德发展的直接基础。,素质教育与德育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 一是适,41,3.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社会环境、各种信息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品德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1) 国家的招生、录用及人事任免制度,方方面面的人才选拔标准及执行的情况,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2) 社会名流、权威人事的传闻轶事,英雄人物宣传报道的力度,都会引起青少年的模仿意向;社会文化、文艺的情趣、情节、思想主题,都会感染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与发展。,(3) 青少年所在社区的社会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亲身见到的现象、听到的传闻,耳濡目染着他们的身心,这些来自于直接观察的信息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有着更大的影响。,3.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社会环境、各种信息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42,(三) 个 体 自 身 的 影 响,社会环境的熏陶和学校、家庭教育的影响都是外在的条件,只有当这些条件被学生所接受,并通过个体主观的努力,才能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作用。,主观能动性因素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内在的重要条件,,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它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又可以起到消极的,延缓作用,。可以看到,在大体相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学生品德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主要受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的决定。,(三) 个 体 自 身 的 影 响 社会环境的,43,综上所述:,遗传素质是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的自然前提或物质基础,它提供了品德发展的内在可能性;,环境教育是使这种可能性逐步变为现实性的桥梁;,在这座多层次的桥梁上,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人品德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决定因素。,在品德发展过程中,遗传因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是相互作用的。,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遗传作用较为明显;而随着年龄的增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也日益增大;到了初三下学期和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主观能动因素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他们已从被控制者逐渐变成了自我控制者,能产生自我发展、自我锻炼的独特动机,给自己规定一些发展某方面品质的主要行动规划,并有意识地注意自己行为的练习。,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各种因素在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阶段上的不同作用,同时要认识到,过分夸大或否定任何一个因素的作用对教育工作都是有害的。,综上所述:遗传素质是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的自然前提或物质基础,,44,二、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一)亲历学习:,个体通过直接体验其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二)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或后果而进行的学习。,一般分为两类:,榜样学习-通过观察榜样示范学习,替代学习-观察他人行为后果而进行的学习,二、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一)亲历学习:个体通过直接体验其行为,45,亲历学习和观察学习是品德学习的两种方式。其中观察学习是学习态度的最有效方式,观看录像,行 为,实验组1,成年男子对充气娃娃作出各种侵犯行为,榜样受奖励,侵犯行为严重,实验组2,榜样受惩罚,侵犯行为减少,控制组,无,中等,亲历学习和观察学习是品德学习的两种方式。其中观察学习是学习,46,三、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 认同 内化,三、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47,依从,概念:,为了获得奖励与避免惩罚而在表面上与他人一致。,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人们对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压力的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顺从:,被迫的服从,表面接受他人意见或观点,外显行为与他人一致,但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特点:,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变化而变化。,依从概念:为了获得奖励与避免惩罚而在表面上与他人一致。包括从,48,认同,概念:,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项接近,,从内心里赞同他人的意见而改变态度。,实质:,对榜样的模仿。,特点:,认同比依从更深入一层,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认同概念: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49,内化,概念:,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观点一致,将自己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观点、信念融为一体,,形成新的,完整的,价值体系。,特点:,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内化概念: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观点一致,将自己认同的思想和自己,50,四、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三、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四、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四、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二、激发学生,51,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状况对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们大部分行为是受认识支配的,只有认识深刻,情感体验才会丰富强烈,才能知道为何行动、怎样行动,并把道德行为坚持下去。因此,道德认识始终贯穿品德形成的各个方面。,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依赖于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和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三个维度。,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状况对,52,(一)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道德概念是丰富的道德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而形成的。道德概念的掌握对道德认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掌握道德概念是指他们对道德规范有了正确的理解,不像幼儿那样只是直观地去认识道德现象,能够概括地掌握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准。只有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评价别人和自己的道德行为并指导自己的道且道德行为。,(一)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53,道德概念的三种水平,道德概念的形成,需要经过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才能实现。,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日趋丰富、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三种水平:,1、具体的道德概念,2、知识性的道德概念,3、内化了的道德概念,道德概念的三种水平 道德概念的形成,需要经过感性认识与理性认,54,道德概念的掌握需要通过社会生活和道德教育,它主要依赖于以下的三个条件:,第一,它依赖于形象的事件和感性的经验。,第二,道德概念的掌握,有赖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概括能力的发展。,第三,道德概念的掌握,有赖于理解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道德概念的掌握需要通过社会生活和道德教育,它,55,“意义障碍”,所谓,“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所存在的某些观念阻碍着他们对道德要求的真正理解,从而不能使其转化为个人信念的心理因素。,分类:,认知障碍、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产生的原因:,从学生方面来说,,可能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局限或是智力发展不充分,而导致对道德概念不理解或产生误解;或是学生生活在一种冲突的情境中,学校与家庭持有不同的道德准则;或者成人的要求前后矛盾,言行不一。,从教育者的方面来说,,主要是由于方式方法不当。,“意义障碍” 所谓“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所存在,56,方式方法不当常见的有这几种情:,(1),教师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学生原有的需要。,(2),教师提出的要求过多过高或过于频繁而又不,严格检查执行,从而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降低了对教育者的信任程度。,(3),教师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硬方式,触犯了学,生的自尊心。,(4),教育者没有起表率作用以及过多的指责引起,学生反感情绪,产生逆反心理。,(5),学生感到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方式方法不当常见的有这几种情:(1)教师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学生,57,(二)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当人们将道德知识作为指导个人行动的基本原则,坚信它并决定为之奋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不是单纯的一种道德认识,它是坚定的道德观点、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合金”。,学生道德信念的确立,不仅取决于道德认识的深度,更主要的是通过自己或集体的实践活动,获得行动的经验和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同道德信念相关联的是,道德理想,。,(二)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 当人们,58,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是关于自己未来道德面貌的稳定的想象,它集中地反映了人在社会中选定的如何做人的最高标准。,道德理想来自于道德信念,而人们对道德理想的持续追求,又会使道德信念进一步发展、坚定。,中学生道德理想的发展,经历着具体形象理想、综合形象理想、概括性理想等三种水平。,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P181),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是关于自己未来道德面貌的稳定的想象,它集中地,59,(三)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道德评价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在评价中不断地深化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的体验,确定合理的行动,为道德行为定向。,道德评价起着道德裁判的作用,它有助于道德信念的形成。,通过道德评价谴责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褒奖合乎道德的思想行为,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大道德经验,加强对道德概念及其意义的理解,使道德认识成为个人行动的自觉力量。,(三)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60,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1.从“他律”到“自律” :,从“他律”到“自律”,即从仿效别人的 评价发展到独立地进行评价。,2.从“结果”到“动机 :,即从依据行为的外部结果过渡到依据行为的动机和意向。,3.从“对人”到“对己” :,从偏向评价别人发展到学会评价自己。,4.从“片面”到“全面” :,从带有较大片面性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全面的评价。,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1.从“他律”到“自律” :从“,61,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一)道德情感的作用 :,1.,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起着引导与深化的作用,3.,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起着引发与支持的作用,4.,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移情又称为同理心,是道德情感的一种,是指设身处地的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情。,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一)道德情感的作用 :1.道德情,62,(二)道德情感的类型,道德情感从形式上分析,主要有三类:,1.直觉的道德情感 :,是指由情境直接引起迅速发生的道德情感。,2.形象性的道德情感 :,是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3.伦理性的道德情感 :,是指意识到社会道德要求及其意义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二)道德情感的类型道德情感从形式上分析,主要有三类:1.直,63,(三)道德情感的培养,1.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2.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3.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的途径:,(三)道德情感的培养1.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64,三、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一)道德意志的表现,:,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向道德实践转化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观念付诸行动、实践的过程。在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2.排除或抑制不道德的欲求,3.调节与控制消极的情绪,4.克服道德行为中的困难,三、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一)道德意志的表现 :道德意志是,65,(二)道德意志的过程,形成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有,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决心,,是道德意志的第一阶段,是经历动机斗争,确定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式的下决心的阶段。,信心,,是意志过程的第二阶段,是根据自己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坚信行为的正确,树立信心的阶段。,恒心,,是意志过程的第三阶段,是克服困难,坚持行动,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阶段。,(二)道德意志的过程 形成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有,66,(三) 道德意志的锻炼,1.让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观念和榜样, 激发意志锻炼的自觉性,2.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道德意志,3.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三) 道德意志的锻炼1.让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观念和榜样,67,增强学生抗诱惑能力的措施,(1) 说理,。在抵制诱惑的情境中,告诉学生被禁令的理由,会对行为产生控制的效果。,(2) 榜样的强化,。社会学习理论的研究表明,榜样及其受到的强化,会影响学生抗诱惑行为,因此,应有效地运用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从别人不道德行为及其后果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抵制不同诱因的方法,增强抗诱惑的能力。,(3) 善于引发和维持学生积极的心境,。研究表明,学生处于积极的心境时,会表现出较强的抗诱惑能力;而在消极的心境下,抗诱惑能力降低,有可能在某些诱因的触动下寻衅闹事,向社会或他人发泄自己的烦闷与不满,做出不道德的事情。由此可见,道德意志和心境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对学生不要经常地批评、指责、惩罚,这样会激起他们的焦虑和烦躁,影响他们的心境,甚至因此产生消极、厌恶的情绪,阻碍道德意志的培养和发展,而应当注意善于引起和维持学生积极的心境,使其愉快地、主动地接受教育。,增强学生抗诱惑能力的措施 (1) 说理。在抵制诱惑的情境中,,68,四、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一)道德行为的过程 :,道德行为,是由一定的道德情境因素与个体的道德意识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道德动机,是推动人们产生和完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原因。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稳定的、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了道德动机。,人们在完成特定的道德任务时,通常都是在道德动机的驱使下,将某些必要的行为技能和习惯构成一定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被称之为,道德行为方式,。,四、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一)道德行为的过程 :道德行为是,69,道德动机是品德的深层心理结构,它制约着道德行为方式的方向和水平。,道德行为方式是品德的表层心理结构,是道德品质的外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道德意志是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二者得以沟通并实现的中介变量。,道德动机是品德的深层心理结构,它制约着道德行,70,(二)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指导学生掌握道德行为的方式可以采用多种途径。例如,通过对学生守则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讲解,使学生熟知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要求;通过课文或故事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在某种道德情境中典范人物行为方式的合理性;组织学生讨论为了做件好事所应采取的行动步骤;分析与总结学生道德行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等等,都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道德行为,71,(三)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情境下自然而然出现的道德行为方式。,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2.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3.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4.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5.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三)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道德行为习惯是指稳,72,第四节 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一、学生不良品德的概念,学生的不良品德,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要求或犯有较为严重的道德过错。,第四节 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一、学生不良品德的概念,73,二、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2.,学校方面的原因,3.,社会方面的原因,二、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 :1,74,1.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启蒙学校,家庭环境中的某些不当教育和某些不良因素,是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家庭教育环境中有四个问题比较突出:,(1)养而不教,重养轻教,(2)宠严失度,方法不当,(3)要求不一致,互相抵消,(4)言行不检点,身教言教差,1.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启蒙学校,家庭环境,75,2.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的。但是,如果教育者思想不端正,教育措施不力,教育方法不当,都可能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从而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恶化。,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1) 有的教师或领导管教不管导,狠抓智育,甚至只抓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2) 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对学习成绩差或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对他们冷淡、歧视,使他们失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或采取息事宁人、姑息迁就的态度,这些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助长了他们缺点和错误的发展。,(3) 少数教职工的不良品德直接给学生的品德产生了不良影响。,2.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品德主要,76,3.社会方面的原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总体看,我们社会主义的社会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品德健康成长的,但是,对于那些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对学生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也不能低估。处于成长发展中的青少年和儿童缺乏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能力,一些社会允许但不适宜于儿童接触的文艺作品也可能对学生品德的发展产生负作用,对此,教育者应该注意防范,正确地加以引导。,3.社会方面的原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的,77,(二)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2.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3.明显的意志薄弱与畸形的意志发展,4.由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二)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78,三、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对于有不良品德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这些学生虽然犯有错误,但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在不良环境下容易变坏,在有利的条件下可以变好。要看到品德不良学生存在着自尊心和得不到尊重的矛盾,好胜心和不能取胜的矛盾,上进心与意志薄弱的矛盾,努力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好胜心和上进心,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同时应该看到,对不良学生的转化与矫正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不能期望一蹴而就,需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在教育工作中,一方面要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关心、帮助他们;另一方面也应该细致地考虑他们特殊的心理状态,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为了使矫正工作取得成效,必须分析不良品德学生的转化过程,为矫正不良品德提供心理学依据。,三、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 对于有不良品德的学生,79,(一)不良品德学生的转化过程,1.醒悟阶段 :,这是指不良品德的学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意向。,2.转变阶段 :,这是指不良品德的学生有了改过自新的意向之后,在行为上发生一定的转变。,3.自新阶段 :,这是指不良品德的学生经过较长时期的转变之后,不再出现反复,而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一)不良品德学生的转化过程1.醒悟阶段 :这是指不良品德的,80,(二)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3.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4.增强与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正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二)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