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资源学第二章海洋陆地和水1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2637966 上传时间:2024-08-30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5.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观资源学第二章海洋陆地和水1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景观资源学第二章海洋陆地和水1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景观资源学第二章海洋陆地和水1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章,海洋陆地和水,第一节,气候的形成,一 气候和天气系统,(一) 气候的概念,1,、定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情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气候和天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时间尺度上看,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天气过程,天气则是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2,、当代气候:规定用刚刚过去的三个十年,共三十年的平均值作为准平均每过十年更新一次。目前应用,1971,2000,年准平均。,(二) 气候系统,一般说来,完整的气候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1,、大气圈 是气候系统的主体,也是气候系统最易变化和最敏感的部分。,2,、海洋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仅,100m,深的表层海水就占整个气候系统总热量的,95.6,。因此,可以认为海洋是气候系统的热量储存库。,3,、冰雪圈 冰原体积和范围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对气候长期变化产生反馈,在地球热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陆面(岩石圈)陆地位置、高度和地形发生变化的时间尺度,在气候系统中是最长的,在季节、年际以至十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中可以忽略。但是土壤作为大气颗粒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5,、生物圈,二 气候的形成,气候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一) 辐射因子,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又是一切大气物理过程和现象形成的基本动力,在气候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气候季节交替,主要是由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及其变化引起的。而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受纬度制约,故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是一种纬度因素。,1,地球上的天文气候 地球表面因辐射平衡温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分布形成的简单气候模式,称为天文气候。天文气候能够反映地球气候的基本轮廓。研究天文气候既可以使问题简化,又能突出太阳辐射对气候形成的实质性作用。,太阳天文辐射量的大小取决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和日照时间。,在这些因子的作用下,同一纬度的天文辐射,日总量、季总量、 年总量都相同。即太阳辐射总量具有与纬线圈平行呈带状分布的特点,这是形成气候带的主要原因。根据太阳天文辐射空间分布,通常可把地球上划分为,7,各纬度气候带即 赤道带、热带、副热带、温带、副寒带、寒带和极地带。,地球气候带,(二)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地表太阳辐射能量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是热量和水分的转移者,也是形成气团的基本原因。它促使不同性质气团发生移动,而气团的水平交换是不同地区气候形成及其变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不同纬度的环流形势下形成的气候类型也不同。,1,、 大气环流与热量输送和水分循环,350S,350N,之间辐射热量收入大于支出,说明热带和副热带有热量盈余。高纬度地区有热量亏损。但热带并未持续增温,极地也没有持续降温,表明必然存在热量有低纬向高纬的输送。,上表表明大气环流在缓和赤道与极地温差上起着巨大作用。,大气环流还调节海陆间的热量。冬半年大陆是冷源,海洋是热 源,在盛行海洋气团的沿海地区,热量由海洋输送到大陆,故迎 风海岸气温比同纬度内陆高;而在大陆冷风影响下,近陆海面气 温比同纬度海洋表面气温低。夏半年大陆是热源,海洋是冷源,,热量由大陆输送到海洋,但输送的热量远比冬季海洋向大陆的 小。这种海陆热量交换是造成同纬度大陆东岸和大陆内部气温显 著差异的重要原因。,冷风影响下,近陆海面气温比同纬度海洋表面气温低;夏半年大陆是热源,海洋是冷源,热量由大陆输送到海洋,但输送量比冬季海洋向大陆输送的少。 在副热带,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在赤道和中高纬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因此要达到水分平衡必须经过大气运动,把水汽从盈余地区输送到亏损地区。 大气环流具有明显的非周期性变化。纬圈环流减弱时,南北水平温度梯度加大,冷暖气团活跃,有利于锋面、气旋产生,多雨天气相应增多,某些地区将出现气候异常现象;反之,纬圈环流加强时,南北水平温度梯度减小,冷暖气团不活跃,某些地方往往受单一气团控制,不利于锋面、气旋的形成与发展,降水天气显著减少,因而出现特别热和干的气候异常现象。,2,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海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年季振荡,最著名的事例,就是厄而尼诺现象。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圖,1998,年,1,月當厄爾尼諾達成熟期時,熱帶太平洋暖水區,(,紅色部份,),從秘魯西岸向西伸延至太平洋中部。圖中深紅色部份水溫比正常高,4,至,5,度。(資料來源: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形成一个纬圈环流,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增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这一海气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该冷不冷、该热不热,该天晴,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焦土遍地。,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三) 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地理因子通过对辐射因子和环流因子的影响作用于气候。任何气候都与一定的地区相联系,即气候是结合所在的地理环境出现的。地理环境使得地球气候具有纬度地带性,由具有非地带性特征。因此,分析气候成因必须考虑地理环境。,1,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海陆不同物理性质导致同纬度、同季节海洋和大陆的增温和冷却显著不同。海上和陆上气温也有明显差异,不仅破坏温度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而且还影响到气压分布、大气运动方向即水平分布,使同一纬度带出现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差异。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可概括为:,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比较,2,、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是大洋中任一持续不断并主要呈水平流动的海水,它可以从低纬度向高纬度传输热量,又能从高纬地区向低纬输送海冰和冷水。据卫星观测,在,200N,洋流输送的热量占地气系统总热量传输的,74,,而在,30,350N,洋流传输的热量是总传输热量的,47,,因此,洋流对气候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海拔高度、地表形态、方位(坡向和坡角)等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从而对气候产生影响。,三 气候带和气候型,(一) 低纬度气候,低纬度的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所控制。全年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是入超的,因此气温全年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18,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赤道气流辐合带、沃克环流、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有的年份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由于上述环流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引起降水分布的明显异常,全年可能蒸散量在,1300mm,以上。本带可分为五个气候型:,1,赤道多雨气候,位于赤道及其两侧,大约向南、向北伸展到,510,左右,各地宽窄不一,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尔河流域、南,美亚马逊河流域和亚洲与大洋洲间的从苏门答腊岛到伊里,安岛一带。典型台站:秘鲁的伊基托斯。这里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都很大,因此长夏无冬,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绝对最高气温很,少超过,38,,绝对最低气温也极少在,18,以下;气温年,较差一般小于,3,,日较差可达,612,,全年多雨,,无干季,年水量在,2000mm,以上,最少月在,60mm,以上。,全年皆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风力微弱,以辐合上升气流为,主,多雷阵雨,天气变化单调,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这与赤道辐合带位置的变动有关,例如新加坡平均年降水,量为,2282mm,,最湿年(,4031mm,)相当于最干年 (,831mm,)的近,5,倍。由于全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降水,量皆大于可能蒸散量,土壤储水量皆达最大值 (,300mm,),适于赤道雨林生长。,2,热带海洋性气候,出现在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如加勒比海沿岸及诸岛、巴西高原东侧沿海、马达加斯加东岸、夏威夷群岛等。典型台站:哈瓦那。这里正当迎风海岸,全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Tm,),气候具有海洋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8,上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825,间,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如哈瓦拉年较差仅,5.6,,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一般以,510,月较集中,无明显干季,除对流雨、热带气旋雨外,沿海迎风坡还多地形雨 。,3,、热带干湿季气候,出现在纬度,515,左右,也有伸达,25,左右的,主要分布在上述纬度的中美、南美和非洲 。,4,、热带季风气候,出现在纬度,10,到回归线附近的亚洲大陆东南部如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沿海等地。,5,、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出现在副热带及信风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在南、北半球各约以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伸展,平均位置约在纬度,1525,间。,(二) 中纬度气候,1,、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该气候型位于热带,在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一 侧,约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它也是在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和信风带背岸风的作用下形成的。,2,、副热带季风气候,位于副热带亚欧大陆东岸,约以,30N,为中心,向南北各伸展,5,左右。它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交绥角逐的地带,夏秋间又受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3,副热带湿润气候,位于南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副热带东岸。由于所处大陆面积小,未形成季风气候,这里冬夏温差比季风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比季风区均匀。,4,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该带位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纬度,3040,之间的地带,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南非和澳大利亚南端。这里受副热带高压季节移动的影响,在夏季正位于副高中心范围之内或在其东缘,气流是下沉的,因此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冬季副高移向较低纬度,这里受极锋影响,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带来大量降水。全年降水量在,3001000mm,左右。冬季气温比较暖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在,410,左右。,5,、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纬度约在,4060,,包括欧洲西部,阿拉斯加南部、加拿大的哥伦比亚、美国华盛顿和俄勒冈两州、南美洲,4060S,西岸、澳大利亚的东南角,包括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这些地区终年盛行西风,受温带海洋气团控制,沿岸有暖洋流经过。冬暖夏凉,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 。,6,、 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亚欧大陆东岸纬度,3555,地带,包括中国的华北和东北,朝鲜大部,日本北部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塞冷干燥,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盛行东南风,温暖湿润,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南北温差小。气温年较差比较大,全年降水量集中于夏季,降水分布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减少。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冬季寒潮爆发时,气温在,24h,内可下降,10,余度甚至,20,余度。,7,、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海洋性气候区东侧和北美大陆,1000W,以东,400,600N,之间的地区。气温、降水和温带季风气候类似,但风向、风力季节变化不明显。冬季不太寒冷,冬季多雨;夏季有对流雨但不十分集中。,8,、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350,500N,的亚洲和北美大陆中心地带,南美阿根廷和大西洋沿岸巴塔哥尼亚。,(三)高纬度气候,高纬度气候带分布在极圈附近,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低温无夏是该气候带的最显著特征。降水虽少,但蒸发较弱,冻土发育。,1,、副极地大陆性气候 主要出现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约,500N,650N,呈连续带状分布。作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终年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冬季漫长而严寒,至少有,9,个月;暖季短促。年降水量较少,并集中于夏季。,2,、极地冰原气候 出现于格陵兰、南极大陆冰冻高原和北冰洋中靠近北极的岛屿上。,3,、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地带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上。那里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平均气温在,0,100C,之间。降水量一般在,200,300mm,。蒸发微弱。植被为苔藓、地衣和小灌木等,构成苔原景观。,(四) 高地气候,高地气候主要出现在约,550S,700N,之间的大陆高山高原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各气候要素发生规律性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带性。各气象要素的垂直变化导致不同高度上具有不同的水热组合,从而形成不同的高地气候。,四、我国建筑气候区划中的各个区气候特征的定性描述:,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以累年一月和七月的平均气温,七月平均相对湿度作为主要指标,以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5,和,25,的天数作为辅助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七个一级区,、,、,、,、,、,、,区,又以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冻土性质、最大风速、年降水量等指标,划分成若个二级区。,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和建筑气候区划(一级区划)的划分主要指标是一致的。,四、我国建筑气候区划中的各个区气候特征的定性描述:,建筑气候区划标准,:,主要指标:,累年一月和七月的平均气温,,七月平均相对湿度,,辅助指标:,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5,和,25,的天数。,划分为,:,1,、七个一级区,、,、,、,、,、,、,区,2,、若个二级区,。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冻土性质、最大风速、年降水量等指标,,民用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GB50176-93,),分区名称,分,区,指,标,设,计,要,求,主,要,指,标,辅,助,指,标,严寒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10,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145d,必须充分满足冬季保温要求,一般可不考虑夏季防热,寒冷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0,-10,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90-145d,应满足冬季保温要求,部分地区兼顾夏季防热,夏热冬冷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0,10,,最热月平均温度,25,30,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0-90d,,日平均气温,25,的天数为,49-110d,必须满足夏季放热要求,,适当兼顾冬季保温,夏热冬暖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10,,最热月平均温度,25,29,日平均气温,25,的天数为,100-200d,必须充分满足夏季放热要求,一般可不考虑冬季保温,温和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0,13,,最热月平均温度,18,-25,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0-90d,部分地区应考虑冬季保温,一般可不考虑夏季防热,I,区,II,区,III,区,IV,区,V,区,VII,区,VI,区,建筑气候区划标准的分区法,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气温年较差较大,冻土期长,冻土深,积雪厚,日照较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区:冬季较长且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降水量相对集中。春秋季短促,气温变化剧烈。春季雨雪稀少,多大风风沙天气,夏季多冰雹和雷暴。气温年较差较大、日照丰富。,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气温日较差小。年降水量大,日照偏少。春末夏初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期,多阴雨天气,常有大雨和暴雨天气出现。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常受热带风暴及台风袭击,易有暴雨天气。,区:夏季炎热,冬季温暖,湿度大,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小,降雨量大,大陆沿海及台湾、海南诸岛多热带风暴及台风袭击,常伴有狂风暴雨。太阳辐射强,日照丰富。,区: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大部分地区冬湿夏凉、干湿季节分明,常年有雷暴雨,多雾,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偏大,日照较强烈,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低。,区:常年气温偏低,气候寒冷干燥,气温年较差小而日较差较大,空气稀薄,透明度高,日照丰富强烈。冬季多西南大风,冻土深,积雪厚,雨量多集中在夏季。,区:大部分地区冬季长而严寒,南疆盆地冬季寒冷。大部分地区夏季干热,吐鲁番盆地酷热。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雨量稀少,气候干燥,冻土较深,积雪较厚。日照丰富,强烈,风沙大。,夏热冬冷区,夏热冬暖,区,温和地区,寒冷地区,严寒地区,严寒地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寒冷地区,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图,亚热带,高原气候区,暖温带,暖温带,中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带,第二节 气候变化与气候资源,一、气候变化简史,气候一直呈波浪式发展,冷暖干湿交替。气候变化可以是周期性的,也可以是非周期性的。,(一)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地球经历过几次大冰期气候。地质时期的气候距今,22,亿,1,万年,以冰期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温度振幅为,10,150C,。,(二)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大约,1.8,万年前末次冰期达到最盛。,1.4,万年前冰盖开始迅速融化,从而进入冰后期,即全新世。此期气候回暖,冰盖消融,大陆冰川后退。,(三) 近代气候变化,通常指近一二百年间发生的气候变化。这段时期始于小冰期末的冷期中,以后气温上升,在,20,世纪,20,40,年代变暖达到高峰。以后气温略有下降。,80,年代以来再次回暖,故有时候统称为,20,世纪变暖。,二、气候变化的原因,(一) 天文方面的原因,1,、 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 太阳辐射可能在,10,109,年范围内变化。可见光辐射变化范围一般在,0.05,1.0,之间,最大不超过,2.0,2.5,。太阳辐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紫外线到,X,射线以及无线电波辐射部分,当太阳活动激烈时,这部分辐射发生强烈扰动。如果太阳辐射变化,1,,气温将变化,0.65,2.00C,。,2,、 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 研究表明,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与气候振动有密切关系。,3,、 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 地球轨道要素(地球公转轨道椭圆偏心率、自转轴对黄道面的倾斜度、岁差)的变化使不同纬度在不同季节接受的太阳辐射发生变化,通常用以解释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地,球,古,气,候,史,地,质,年,代,表,(二)地文学方面的原因,地质时期中,下垫面的变化对气候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以地极移动(纬度变化)、大陆漂移、造山运动和火山活动影响最大。,(三)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近百年来世界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按其重要程度排序为:,CO2,浓度变化、城市化、海温变化、森林破坏、气溶胶、荒漠化、太阳活动、,O3,、火山爆发及人为加热。由此可见,大气中,CO2,的含量的变化以被当作近代气候变化的首要原因。,三、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目前正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中一个相对温暖的副间冰期后期。国际上关于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部分学者认为未来将会变冷,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将要变暖。,四、气候资源特征,自然特征:,年度、季节和日间温度的变化,随纬度、经度、海拔、日照强度、植被条件以及海湾气流、水体、积冰和沙漠等这些气候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可按照露、雨、霜等季节性的变化、阳光的日照变化、地质结构、土壤类型、现有植被等综合考虑,社会特征:气候直接影响人们的生理健康和精神状态,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影响教育水平、娱乐方式和文化追求,四、气候资源特征,自然特征:,随,年度、季节和日间温度的变化,1,、随纬度、经度、海拔、日照强度、植被条件变化,2,、随海湾气流、水体、积冰和沙漠等因素变化,社会特征:,1,、,影响人们的生理健康和精神状态,2,、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3,、影响教育水平、娱乐方式和文化追求,2,、社会特征,:气候直接影响人们的生理健康和精神状态,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影响教育水平、娱乐方式和文化追求。在研究气候区时,标明在区域气候和天气下形成的社区特定的行为反应和形式,反应在特殊的食物、菜肴、衣着、习俗及喜爱的娱乐方式、教育水平和文化追求上。,(一)寒带气候特征:,冬季极寒冷,积雪较深,强风,冬季长,矮灌丛植被,1,、建筑形体巨大,朴素,绝热性能良好,墙和屋顶面尽可能暴露于太阳,尽一切可能防风,包括通过限制窗户的面积减少热量损失,2,、保护建筑入口以防止雪埋,提高入口平台。,3,、利用挑台抬高步行路和活动地面,以防止厚霜,4,、在较长的道路上设置遮蔽物,设置挡风或使风侧滑的结构,保护和种植风障,,5,、尽可能利用日光,建筑设计朝向阳光充足的区域,以便看到天空和阳光照射的山丘景色,6,、将出口设置在建筑物的下风向,设置较短的通道以减少暴露时间,(一)寒带气候特征:,1,、,冬季极寒冷,积雪较深,,2,、强风,冬季长,生长矮灌丛植被,资源利用要点:,1,、建筑形体简单,绝热性能良好,防风、保持热量,2,、提高入口平台,防止雪埋,3,、抬高步行路和活动地面,高挑台,以防止厚霜,4,、道路设置遮蔽物,保护和种植障,,5,、尽可能利用日光,设计朝向阳光充足的区域,6,、出口,设置在建筑物的下风向,缩短通道以减少暴露时间,(二),寒温带气候特征:,1,、温度变化多样,夏季暖热冬季寒冷,春秋季温和,四季变化分明,风向风速变化,2,、水分供应充足,多河流和淡水湖,3,、地表覆盖多样化,从开阔地到有丰富植物种类的森林,4,、地貌景致多样,包括海滨、平原、高原和山地,资源利用要点:,1,、,将大风、洪水和偶有发生的暴风雪作为重要的设计因素考虑,2,、提供广阔的公园和开放的空间体系,3,、设计能抵御最大的暴风雨,4,、充分利用天然景色的潜力,(二),寒温带气候特征:,1,、温度变化多样,夏暖热冬寒冷,,2,、春秋温和,四季变化分明,3,、水分供应充足,多河流和淡水湖,4,、地表覆盖多样化,植物种类丰富,5,、地貌景致多样:海滨、平原、高原和山地,6,、多河流和淡水湖,7,、有干旱期,降雨小或大,有霜和雪,5,、对季节性变化灵活处理,考虑春夏秋冬的活动空间,6,、充分利用天然景色的潜力,7,、考虑各个季节的特殊设计需要和可能性,考虑各种天气状况下的持久性和维护,8,、结构设计应满足最严酷的暴风雨条件,9,、考虑收缩、膨胀、凝结、冰冻和雪的存在,10,、设计与主导风和微风的分布相适应,资源利用要点:,1,、充分利用天然景色的潜力,广阔的公园、开放的空间景观,2,、设计能抵御最大的暴风雨、大风、洪水和暴风雪,3,、满足季节性变化,结构设计应满足最严酷的暴风雨条件,4,、各个季节的特殊设计需要,各种天气状况下的持久性和维护,5,、考虑收缩、膨胀、凝结、冰冻和雪的存在,6,、设计与主导风和微风的分布相适应,(二),暖湿带,气候特征,:,温度高且相对连续湿度大,降雨量大,白天常持续微风,植被从稀疏到茂密,犹如丛林一般空中与海洋的强光令人痛苦,太阳的热量令人衰弱无力,台风和飓风引起暴风雨,气候条件产生大量昆虫,真菌的问题,气候条件产生大量昆虫,真菌是一个顽固的问题,1,、避免洪积扇和排水通道,破坏这些区域会导致严重侵蚀,2,、将居住区设在保护地和森林环抱的地方及风暴潮水以上,(三),暖湿带,气候特征,:,1,、温度高、相对连续湿度大,降雨量大,,2,、白天持续微风,,3,、植被从稀疏到茂密,4,、空中与海洋光线强烈,5,、台风和飓风引起暴风雨,,6,、设计注意量昆虫,真菌的问题,资源利用要点:,1,、避免洪积扇和排水通道,破坏这些区域会导致严重侵蚀,2,、将居住区设在保护地和森林环抱的地方及风暴潮水以上,3,、利用已有林地和地形为公共道路和场所提供阳光屏蔽,补充种植林荫树,4,、利用树叶和水的作用为空间提供阴凉、通风,资源利用要点:,1,、设计避免洪积扇和排水通道,2,、设计应在保护地和森林环抱的地方及风暴潮水线之上,3,、利用已有林地和地形为公共道路和场所提供阳光屏蔽,补充种植林荫树,4,、树叶和水的利用,为空间提供阴凉、通风,5,、抵御暴雨并有足够的排水能力,6,、通过敞露、通道和风洞增强微风的效果,7,、自然植被的利用,茂盛的大片叶子植物,8,、合理规划布置树木,减少或消除强光,9,、挑台和平台,抬高活动区和步行路,使微风进入,建筑高于地表,迎纳微风,10,、注意采用防真菌材料和干燥设备,11,、将居住区规划在为背向而不是正向太阳的入射,(四)干热带(类沙漠)气候特征及资源利用要点,1,、白天极热,晚间极冷,2,、阳光和强反射光有穿透性,干燥,3,、降雨量小,植被稀疏或不存在,经常发生尘暴,4,、春季降雨为倾盆大雨,降雨迅速,侵蚀性强,5,、在炎热环境中制造一个可利用的凉爽的岛屿,6,、采用环形布置方式安排家宅和建筑,,7,、保护当地植物,作为良好沙漠景观的成分。,8,、避免将峡谷和洪积扇作为开发的线路和场地,9,、利用桶载和盆栽植物,五、微气候学:,1,、,微气候学:研究一个有限区域内的气候状况的科学,又称小尺度气候学。,2,、,微气候:是指在建筑周围地面及屋面、墙面、窗台等特定地点的风、阳光、辐射、气温与湿度条件,它们对人的生理功能、健康、劳动能力都有重要影响,目的:用以改善人类条件。,湖泊,森林,农田,住宅区,停车场及商业区,27.3,27.5,30.8,32.2,36.0,不同下垫面风速与地表温度(气温,29-30,时),城市气候的形成,自然条件,市内风速、对天空长波辐射:建筑布局影响对天空角系数和风场,云量:市区内云量大于郊区,太阳辐射:市内大气透明度低,下垫面的吸收和反射特性、蓄热特性:地面材料、植被、水体的设置,人为影响:,“,人为热,”,交通、家用电器、炊事产热,空调采暖产热,微气候学原则:,1,、消灭酷热、寒冷、潮湿、气流和太阳辐射的极端情况,合理选择场地、规划布局、建筑朝向的创造与气候相适应的空间来完成,2,、提供直接的庇护构筑物以抵抗太阳辐射、降雨、风、暴风雨和寒冷,3,、根据太阳的运动调整社区、场地和建筑布局,4,、利用太阳的辐射,通过太阳能集热板为制冷补充热量和能量,风也是一个长期行之有效的能源,微气候学原则:,1,、消灭酷热、寒冷、潮湿、气流和太阳辐射的极端情况,合理选择场地、规划布局、建筑朝向的创造与气候相适应的空间来完成,2,、提供直接的庇护构筑物以抵抗太阳辐射、降雨、风、暴风雨和寒冷,3,、根据太阳的运动调整社区、场地和建筑布局,4,、利用太阳的辐射,太阳能集热板为制冷补充热量和能量;风能;,5,、水分蒸发是一个制冷的基本方法。,6,、引进水体,充分利用临近水体的有益影响,7,、保护现存的植被,在需要的地方引进植被,遮蔽地表、保储降水以制冷、提供遮阳、荫凉和树影,抑制风速,考虑高度的影响,降低湿度,避免,空气滞留区和霜区,5,、水分蒸发,制冷的基本方法。,6,、引进水体,7,、保护现存的植被,在需要的地方引进植被,8,、制冷,遮蔽地表、保储降水以,提供遮阳,荫凉和树影,抑制风速,9,、考虑高度的影响,降低湿度,10,、避免空气滞留区和霜区,不同下垫面的反射和吸收比,不同下垫面的地表面温度,下垫面对气温的影响,砖石地面,草地,裸露的土地,蒸发,漫反射,反射,反射,漫反射,蒸发,漫反射,反射,六、城市热岛,1,、城市热岛:,由于城市地面覆盖物多,发热体多,加上密集的城市人口的生活和生产中产生大量的人为热,造成市中心的温度高于郊区温度,且市内各区的温度分布也不一样,其等温曲线与岛屿的等高线极为相似,这种气温分布的现象称热岛现象。,热岛现象,罩盖作用,污染,逆温现象,气温,大气透明度,雾多,蒸发,风速减小,风玫瑰图只能参照,雨水,相对湿度,地面干燥,阴雨气候,汽车尾气等(,NO,X,+CH,X,),刺激作用眼睛红肿喉咙疼痛,浅蓝色烟雾,“,光化学污染,”,NO,X,+CH,X,+O,2,+,O,3,紫外线到达地面,NO,X,+H,2,O+O,3,+CFC+,O,2,、,O,3,皮癌患者,制冷剂,CFCs,、,HCFCs,臭氧层破坏,50,500m,向大气,2,、城市热岛的形成,4,、热岛强度:,热岛中心气温减去同时间同高度(距地,1.5 m,高处)附近远郊的气温的差值。单位:,伦敦地区冬季月均热岛强度达到,6.7,(,12 F,),热岛强度,伦敦,1983,年,1,月,26,27,日,1982,年,7,月,北京,80,年代初城市热岛强度为夏季,1.5,,冬季,5,。家用空调的普及和车辆的剧增必然导致近年夏季热岛强度增加。,热岛强度,80,年代的北京,热岛强度,2006,年的北京,热岛强度事例,稀树草原的建筑,蒙古包,不同气候区的建筑特征,严寒地区:,四合,院,建筑冬季有效地利用了太阳能采暖和抵御北风与风沙的侵袭,,屋顶,设计避免了夏季室内过热。,冬季寒冷、干燥,风沙较大,夏季又偏热。,寒冷地区:,四合院,/,北京,一般南向开大窗、北向开小窗,并有适当的挑檐,在院内形成适宜的的小气候。,寒冷地区:四合院,夏热冬冷区(陕北):,窑洞建筑,陕北地坑窑,突尼斯窑洞,延安窑洞,夏热冬暖区(云南):,竹楼建,筑,云南干阑竹楼:,防雨,防湿和防热。,湿热地区,沙漠地区民居,中纬度地区季节性的地面霜冻现象,也是规划和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地表霜冻通常会阻断高速交通、损坏建筑物地基、造成水管的冻结或炸裂,等。永久冻土带作为一种地面霜冻形式,对大多数现代的土地利用也有着严重的影响,如,造成排水、地面沉降、用水的供应以及废弃物的处理困难,等。实际中,应该分析土壤热量和地面霜冻的控制因素,绘制潜在霜冻地区图,考虑并评价潜在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