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高考一轮复习第1讲课件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242502345 上传时间:2024-08-26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高考一轮复习第1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高考一轮复习第1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高考一轮复习第1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必修一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核心考点梳理:,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2,、分封制:目的、内容(对象、义务、权力)、影响,3,、宗法制:目的、内容、特点、作用、影响,4,、礼乐制度:目的、内容、影响,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前提条件:,2,、内容:(,1,)核心:皇帝制度,(,2,)中央:三公九卿制,(,3,)地方:郡县制;,3,、深远影响:,必修一 第1讲 核心考点梳理:,必修一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考情分析:,1,、考查内容:,分封制的含义、内容、影响;宗法制的表现、特点;,皇帝制度、秦朝中央官制及地方官制;,2,、考查频次:,5,年,16,考,选择题,,24,分;,命题趋势:,国家统一、体制创新、机构改革将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社会进步,都与制度创新有密切关系。如郡县制等是重要的命题点。,必修一 第1讲 考情分析:,通史链接: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内容,链接点,政治,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宗法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上,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分封制、宗法制也随之崩溃;,经济,井田制、,青铜时代集体耕作,文化,礼乐制度,易错提醒:,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并不只存在于夏、商、西周,1,、王位世袭制在封建社会演变为帝位世袭制;,2,、许多封建朝代实行过分封制,如西汉、西晋、明代。在大多数时候,分封制只算是郡县制的补充,藩王没有臣民与实权,只能享受衣食租税之利。,3,、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权家长制,确立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西周,影响深远。,通史链接: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内容链接点政治分封制、宗,合作探究:,1,、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是西周社会的四大支柱。,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西周的政治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2,、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有何异同?如何理解“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因素有哪些?有何特点?,合作探究:,1,、井田制主要特点:,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周王,贵族们只有使用权;,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作,劳动产品全部归贵族所有,贵族要向周王交纳贡赋。,2,、分封制,(,1,)主要特点:,受封对象特殊;实行层层分封、各层级之间等级森严;周王与诸侯之间是一个用宗法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政治军事同盟,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2),对后世的影响:,由于打破了殷商时代各方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1、井田制主要特点:,3,、宗法制,(,1,)主要特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2,)对后世的影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3、宗法制,4,、礼乐制,(,1,)主要特点:,适用于统治阶级;内容涉及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的稳定。,(,2,)对后世的影响:,礼乐制度是一种制度文化。礼乐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完备的文化形态,礼乐文化直接孕育了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则于西汉武帝时代一跃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4、礼乐制,【,活学活用,】,(2013,浙江文综,),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禅让制分封制世官制宗法制,A,B,C,D,D,【活学活用】 (2013浙江文综)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分封制,郡县制,不,同,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与宗法制相关联;,大一统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传承,诸侯王位世袭;,皇帝任免调迁,不世袭;,权利,拥有封地和爵位;,只有俸禄,无爵位;,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大的地方独立性;,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职权范围,行政权和土地管理权;,有行政权,无土地管理权;,作用,巩固了统治,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共同点,都是中国古代中央管理地方的地方行政制度;,都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认识,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的变化,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分封制郡县制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与宗法制相关联;大一统条件,从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上的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2,、官僚政治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从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活学活用,】,(2013,上海单科,),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D,【活学活用】 (2013上海单科)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脆弱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思想:法家“集权”思想提供理论基础;,2,、特点,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官员职责明确,相互牵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原因和特点,【,活学活用,】,(2013,全国新课标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C,【,活学活用,】,从西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封现象至此不复出现,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C,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已经消除,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D,【活学活用】(2013全国新课标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问题质疑:,1,、西周被称为“私天下”,而秦朝被称为“公天下”,其依据是什么?,2,、有人认为秦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其依据是什么?,3,、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对吗?为什么?,问题质疑:,1.,“公天下”:指郡县制,是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最高权力仍由皇帝掌控;相对应的“家天下”:指分封制,主要体现在天子任命同姓宗族为下属官吏以便加强中央集权。,1.“公天下”:指郡县制,是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最高权力仍,热考视角,1,:,主流历史意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奠基中华文明;,例,1,、,2015,年国学网,文化周刊,评论我国古代某些政治制度认为:“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嫡庶的权益分配,以嫡统庶,以庶辅嫡,从而通过列土封建建立了一个以授权与尽忠关系为核心的家天下体系。”对以上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A,、涉及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B,、体现了嫡长子继承的突出特征;,C,、具有以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益的理念;,D,、当时“家天下”制度的核心是皇帝;,D,D,热考视角,2,:,主流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例,2,、陕西皇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之称,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铸魂、聚心的民族精神家园,是炎黄子孙的朝圣地,由此还形成了海内外同胞谒陵祭祖的清明公祭、重阳公祭的惯例。对此现象解读不恰当的是,A,、体现了讲文明、将传统的文化理念;,B,、展示了凝聚中华民族、放射中国温度的力量;,C,、反映了宗法血缘亲情历史观的积极影响;,D,、表明了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文化影响内涵;,D,D,热考视角,3,:,命题新思维,-,从社会转型期看先秦历史;,例,3,、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A,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