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人事局工人培训(上册)XXXX829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2501370 上传时间:2024-08-26 格式:PPTX 页数:162 大小:8.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襄阳人事局工人培训(上册)XXXX829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襄阳人事局工人培训(上册)XXXX829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襄阳人事局工人培训(上册)XXXX829_第3页
第3页 / 共1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LOGO,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襄阳市人事局,主讲教师:刘松(上册)谢丽霞(下册),湖北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理论培训,2015,年,8,月,29,日,主要内容(上册),基本政治理论知识,基本法律知识,基本经济知识,基本社会学知识,4,1,2,3,一、基本政治理论知识,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一)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1.,基本概念,(P1),哲 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对世界以及与人关系的看法和观点,方法论:,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方法,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P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哲学基本问题,(P1-2),(,1,)基本问题(,P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2,)哲学基本派别:,(P2),唯物主义,唯心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P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4.,唯物辩证法,(P4),(,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看待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观点不同,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形而上学: 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2,)两个总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3,)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5.,历史唯物主义,(P9),(,1,)实践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2,)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历史唯物主义,(P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文化是人和社会存在的方式,文化的功能:,知识传承、认识功能,教化培育、塑造人的功能,促建设会发展功能,建构民族心理、性格,形成民族传统,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P1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P11),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这两大发现深刻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力量,,使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7.,科学社会主义,(P12),(,1,)创立诞生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2,),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区别,理论基础,(历史唯物,历史唯心),依靠力量,(群众史观,英雄史观),选择道路,(暴力革命,和平过渡),(,3,)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探索,(P14),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胜利,社会主义从单一模式到多种模式实践,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剧变,根本原因:,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原因:,政治体制改革的失误,外部原因:,敌对势力与和平演变,其他原因:,权力过分集中、腐败,中国模式的一枝独秀,(P14),(,1,)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2,)综合国力增强、社会文明进步,(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P16),思想路线论,本质论,发展阶段论,改革开放论,建设布局论,和平统一论,外交战略论,领导核心论,依靠力量论,国防军事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容,(,P16,),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P17,),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教条主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我党的思想路线蕴含着精髓,(,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P17,),实事求是,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党的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容的演变,毛泽东,实事求是,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胡锦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P18,),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根本任务,(,P19-20,),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大力促进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目标,: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23,),(,1,)特点:,社会性质,社会主义,发展性状,不发达阶段,(,2,)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改革不是抛弃社会主义,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紧密联系,辩证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辩证关系,49,年,56,年,2050,年左 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至少,100,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战略步骤,三步走,温饱,小康,基本实现代化,比较富裕,1980,年,1990,年,2000,年,2050,年,人均,GNP,翻两番,人均,800,1000,美元,人均,GNP4000$,人均,GNP500,美元,初级阶段发展战略,P22-23,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关系(,P22,),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改革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发展是目的,发展是实行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最终目的。,稳定是前提和保障,稳定是基础,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无从进行,3.,改革开放(,P23-26,),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如何认识改革?,为啥要改革?,怎样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善于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持对外开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第一、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否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要区分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正确认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正确区分社会制度与具体体制,基本制度,是指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它规定该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原则性,的特点,是不能根本改变的,但需不断完善。,具体体制,是体现一定社会基本制度并为实现社会基本制度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具体运行体制。,具有,具体性和可变性,的特点,通过变革体制完善基本制度。,把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混为一谈必然导致两种后果,一种是把体制的改革变成对根本制度的变革,使改革变成,“,改向,”,。,一种是把改革体制误认为是改变基本制度,反对对体制作任何改革。,前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极左路线,第二、改革不是社会制度的重新选择,而是社会主义发展政策的重新选择。,(改革要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第三、改革不是抛弃社会主义,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理论,(,26-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理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计划与市场是手段,不是制度本质区别(,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27,),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29,),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具体形式: (,29,),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以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以管理、知识、信息等参与分配,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0-3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优构、提效、降耗、和谐,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3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33-34,),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民主,自由,人权,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35-38,),(,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价值主题:共同理想,价值精髓: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体系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着力宣传教育,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着力融入贯穿,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着力实践养成,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着力常态长效,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如何,内化于心,?,首先要在全社会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关键是要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三个倡导”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干部培训和群众普及教育规划,坚持不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是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节庆、学习、交流、纪念、实践等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增强人民群众践行的自觉性、自信心、自豪感,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认识。,如何,融入贯穿?,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国家、社会、个人各个层面,才能真正收到润物无声之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职能职责相结合,建立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实现制度规范和法律约束的有机统一。,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融入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之中,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村镇,(,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指数测评之中,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实现传统美德和行为准则的有机统一。,如何,实践养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关键在行动,最根本的是要形成自觉行动。,各地党委和政府应精心设计载体、搭建实践平台,引导广大群众立足实际,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开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生动局面。,广大党员干部应发挥先锋模范和表率作用,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公民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制度的约束力,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各种传播媒介应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使典型楷模和“凡人善举”人人礼敬,使丑恶现象和不良行为人人鄙视,大力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舆论氛围。,如何,落地生根,?,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明确责任,扎实推进;,建立督查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完善检查评价推广体系;,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探索基本规律,改进方式方法,指导面上工作;,不断开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局面。,建立奖惩机制,加强激励驱动,褒扬一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体和个人,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伸张和推崇,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批评和惩戒。,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38,),核 心,原 则,基本要求,着力点,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五 爱,”,“,四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2,)深化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38,),第一,营造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第二,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的,“,四信,”,建设;,第三,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3,)发展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内容,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内容,教 育,科 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卫生等事业,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9-41,、,65-67,),5.,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三)新时期党和国家方针政策,(P57-75),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65),(,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2,)保障和改善民生,(,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1.,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毛泽东: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邓小平:开辟新道路,江泽民:首次提出社会和谐,胡锦涛:全面阐述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式提出,十六届三中全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主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2005,年胡锦涛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和谐社会思想的特征,(P65),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3.,社会体制改革的新要求,(,2,)保障和改善民生,(P66-67),1.,社会保障机制的目标,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保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完善分配结构和社会保障机制,第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3.,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保障改善民生,第二,促进创业就业体制机制,3.,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保障改善民生,第三,形成合理有序分配格局,3.,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保障改善民生,第四,建立公平持续社保制度,3.,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保障改善民生,第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保障改善民生,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第一,改进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第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P67),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发展,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第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信访制度,评估机制,保障机制,调解体系,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第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食药安全监管机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防灾减灾救灾体制,五、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循环,发展,和谐,发展,2.,生态文明总体要求,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总要求的实质和核心: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生态文明理念提出的前提,资源约束趋紧,(二)树立文明生态理念,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二)树立文明生态理念,2.,生态文明理念内容,(,1,)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处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不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是平等的,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一切物种均有生命和价值,(,2,)生态文明理念,顺应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相处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人的活动应符合自然规律,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防止违背自然规律,(,3,)生态文明理念,保护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相处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时,要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避免生态灾难。,多还旧账,恢复元气,不欠新账,休养生息,(三),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国土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集约高效,宜居适度,山清水秀,2.,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资源开发中,环保工作中,生态修复中,节约资源,放在首位,源头治理,放在首位,自然修复,放在首位,3.,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补偿,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制度,体系,五、国防军队建设和祖国统一论(,P67,),“党指挥枪”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平崛起”外交战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加强睦邻友好和区域经济合作,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先进性建设,(,70-73,,略),七、科学发展观的内涵,(P74-75),科学发展观可从五方面对其进行认识:,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第二,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第三,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第五,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城乡发展,(,6,)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P57-75),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推进国防军队建设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二、基本法律知识,第一章 法理学(观念),第二章 宪法(立法),第三章 行政法(执行),第四章 民法(司法),第五章 刑法(司法),第六章 劳动法(司法),第七章 经济法(司法),基本法律常识,第一章 法理学,法、法律的词义(语源考释),灋,左部在中国文字中代表,“,水,”,,象征法的公平;,右上部代表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辨曲直、断疑案的神兽,“,廌,”,(,zhi,);,右下部表示凡被该神兽的独角顶触的当事人均应败诉。,基本法律常识,一、法的含义,P76,法律(,Law,)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二、法的价值,P77,自由、秩序、正义,基本法律常识,第二章 宪法,P79,一、含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基本法律常识,二、宪法的基本原则,P79,主要有:,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基本法律常识,理想制度目标,三者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本质要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基本法律常识,十七大报告指出:,“,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2003,年底,中共中央正式建议将,“,保护公民人权,”,写进国家的宪法,,2004,年,3,月,全国人大以高票通过中共中央的这一建议,这一条款顺利成为宪法条文。,基本法律常识,把公权力关进笼子,苛政猛于虎,基本法律常识,三、国体,P81,国体指国家的阶级本质,亦即国家 的性质。具体说,一个国家的国体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处于统治地位、掌握国家权力,哪些阶级是统治阶级的同盟者,哪些阶级处于被统治和被压迫的地位。,中国宪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作了如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法律常识,四、政体,P82,政体指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也叫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宪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体作了如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法律常识,五、基本经济制度,P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立国的最基本的经济纲领。,(一)公民的含义,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国国籍的人,不论其年龄、性别、出身、职业、民族、种族、宗教信仰等,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依法受到中国法律的保护,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律不承认特殊公民。,(二)基本权利和义务(见教材,P84-86,),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七 国家机构,P87-91,基本法律常识,第三章 行政法,P92-93,一、含义,行政:是指国家行政主体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二、行政的特征:,强制性,(,行政处罚、许可、强制,,不平等,),限制性(无法律无行政,即明文规定),救济性(行政复议、诉讼、国家赔偿等),三、行政法:见教材,P92-107,基本法律常识,第四章 民法,一、含义,现代国家重要的基本法之一,指一定社会调整特定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主要由,民法通则,和单行法律组成。单行法律主要包括合同法、担保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等。,二、基本原则(见教材,P108-124,),基本法律常识,第五章 刑法,一、含义,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二、基本原则(见教材),三、犯罪,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四、刑罚(见教材,P125-141,),基本法律常识,第六章 劳动法,P142-167,一、含义,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基本法律常识,二、劳动合同,(一)劳动合同概述,(二)劳动合同订立,(三)劳动合同效力,(四)劳动合同条款,(五)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与终止,(六)劳动合同的解除,一、含义,经济法是调整国民经济运行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有,市场管理法,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市场管理法规。,宏观调控法,包括计划法、预算法、投资法、税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农业法等国家宏观调控法规。,社会保障法,包括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劳动法等法规。,环境保护法,第七章 经济法,三、基本经济常识,第一章 经济学基础,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第三章 单位财务管理基础,基本经济常识,第一章 经济学基础,P193,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说到经济你会联想到什么?,人类的财富从那里来?,为什么有的人富裕、有的人贫穷?,如何认识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基本经济常识,一、什么是经济?,经:是说一个人在织布,就是物质生产。,基本经济常识,(一)经济,(economy),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1.,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2.,对国民经济有利或有害的:作物、昆虫。,3.,个人生活用度:他家比较宽裕。,4.,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 作者用非常的笔墨写出了这一场复杂的斗争。,5.(,书,),治理国家:之才。,基本经济常识,(二)经济的实质:,物质生产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物我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维度(基础)。,人首先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人们的生存需要阳光、空气、水、食物;需要衣物、住房、电脑、手机、汽车等等,要充分满足这些需要,人们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物质的生产。,物质生产即财富生产,它使一个人变的富裕,一个国家变得富强,导致人类的物质文明。,基本经济常识,(三)经济(物质生产)的要素,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其要素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基本经济常识,(三)物质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需要),1.,生产(前提)与消费(目的)的关系:,(,1,)生产本身是消费,消费本身是生产。,生产:物质资料和劳动力的生产;,消费:生产和生活消费。,(,2,)生产创造消费,消费创造生产。,基本经济常识,2.,生产和分配的关系:,(,1,)生产条件的分配:即生产要素的分配,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形式。劳动者可以提供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和知识产权等等。这些都可以参与财富的创造。,(,2,)产品的分配:即个人收入的分配。,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产品的分配,即生产要素的分配决定个人收入的分配。也就决定了富人和穷人。可以看一下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富人和穷人是谁。,基本经济常识,基本经济常识,你幸福(,better life),吗?,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是,:,幸福,=,财富增长(利己),/,欲望约束 (克己),基本经济常识,人类自从有了私有制(剩余产品)后,就有了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矛盾了,如何解决了?,1,、劫富济贫,共同贫穷,2,、创新致富,共同富裕,作为当今电子消费产品的龙头企业,苹果掌控着整个经济环境体系,包括手机、音乐、数字服务环境,当然还有令消费者爱不释手却也让竞争者遥不可及的平板电脑。,基本经济常识,3.,生产与交换(流通):,(,1,)物物交换,(,2,)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商品流通。,交换的性质、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的属性,也叫商品的二因素 。,概括的说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统一表现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对立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够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作为生产者想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出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消费者如果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要支付商品的价值。,基本经济常识,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2,、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基本经济常识,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历史上不同地区曾有过不同的商品交换充当过货币,后来货币商品逐渐过渡为金银等贵金属。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商品货币(金银)的供应越来越不能满足对货币日益增长的需求,又逐渐出现了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以弥补流通手段的不足。 进入,20,世纪,金银慢慢地退出货币舞台,不兑现纸币和银行支票成为各国主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续。,基本经济常识,(四)现代经济的两种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1,、计划,(plan,看得见的手,),,依靠政府命令,集权垄断型,以计划手段为主的经济叫做计划经济。优点:宏观有序,集中力量办大事;不足:微观不灵活,扼杀个体的创造性,不利于创新。,2,、市场,(market,看不见的手,),,依靠供求、价格和竞争,分权民主型,以为市场手段主的经济叫做市场经济。优点:微观灵活,释放个体的创造性,有利于创新。不足:宏观无序,竞争导致贫富分化。,基本经济常识,(五)经济史上的三位重要思想家,1,、亚当,.,斯密(,Adam smith,英,),:,1776,年写了,国富论,,两百多年来,所谓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完全依赖这本书。有名的词语:,invisible hand.,资本主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三个假定:经济人(道德:利己,-,市场,-,利他)、资源稀缺(竞争)、保护个人产权(私有制);,三个原理:利润最大化、供求、等价交换。,基本经济常识,3.,凯恩斯(英):,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把传统的史密斯所说的,政府基本上是放任性质,赋予新的任务,也就是政府扮演积极的角色,参与社会福利等等。,是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基本经济常识,2.,马克思(德):,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学经济的常引用他的一句话:,“,资本主义所产生的总合力量,远远超过过去所有历史上所产生的力量。,”,所以,他提醒他的信徒们,要推翻资本主义非常辛苦,要格外努力。,资本论,尽管发表了很久,不但没有被遗忘和埋葬,反而更有生命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主题思想具体体现为:一个基础,“,劳动价值论,”,、一个核心,“,剩余价值论,”,、一个结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基本经济常识,基本经济常识,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P202,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含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1.,国有经济,2.,集体经济,3.,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基本经济常识,(三)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1,),个体经济,(,2,)私营经济,(,3,)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十五,”,末期,民营工业企业的数量占 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的比重已达,68,3%,,私营企业法人单位,498,万家,民营经济占整个,GDP,比重超过,60%,。在许多地方,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税收支撑着 地方财政收入 ,个体、私营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员占新增就业人员的,2/3,以上。提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忽视私营企业家的作用。,基本经济常识,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们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基本经济常识,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经济基础:公有制排除了依靠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共同占有、共同生产、联合劳动、民主管理、产品共享。,(,2,)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而不能实行按需分配。,(,3,)直接依据:旧的社会分工仍然存在,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基本经济常识,(,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生产要素分两大类:,1.,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土地、厂房、原材料和设备等;,2.,人的劳动: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基本经济常识,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1),劳动者自劳自得(个体劳动者),(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里的工人),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按资产分配(利息、股息、红利、租金等),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基本经济常识,(,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慈善事业等。,基本经济常识,四、基本社会知识,人与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组织,社会管理制度,社会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理论,(一)人与社会关系,(P227-228),1.,社会功能,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发展功能,2.,社会结构,(P228-229),(,1,)构成要素,社会地位,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机制,(,2,)表现形态,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阶级结构,人口结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3.,人的社会化,(P231),社会化基本内容,传授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指点生活目标,提供角色人选,(二)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P239),1.,社会群体类型,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2.,家庭关系,姻缘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3.,社会组织分类,企业,事业,国家机关,党派,人民团体,(三)社会管理制度,(P257),制度分类,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宗教制度,军事制度,文化制度,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四)社会民生建设,(P287-292),社会保障制度,保险、福利、救济、优抚、互助、储蓄,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住房保障制度,村民自建、市民分类(购买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租住廉租房),收入分配制度,(五)和谐社会理论,(P65-67),和谐社会的意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的特征,和谐社会的建立,1.,和谐社会的意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富裕、民主、文明、和谐,四项要求,理论创新的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2.,和谐社会的内涵,第一,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是一个美好的蓝图。,第二,和谐社会不是单一、均质的状态,而是结构合理、多元并存、包容差异的社会。,第三,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举止文明的社会。,第四,和谐社会是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2005-2-19,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胡锦涛说: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在研讨班上讲话),中央对和谐社会的内涵的界定,民主法治,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3.,和谐社会的特征,充满创作活力,各方利益协调,管理体制健全,社会稳定有序,理论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工作方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工作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的归宿,以人为本,工作方针,科学发展,主要动力,改革开放,重要保障,民主法治,重要条件,改革、发展、稳定,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依靠力量,全社会共同建设,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建设节约型社会,搞好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是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第二,加紧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六中全会公报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教育公平问题,收入差距问题,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P63,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对责任政府提出新课题。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 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是完善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