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41635124 上传时间:2024-07-11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77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 1n n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n n(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n n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n n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n n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n n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体系。n n“哲学象普照大地的阳光,是人类的普遍理性”。第一节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2 2n n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n n它有两个方面:n n 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或第一性?对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n n 二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对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n n哲学基本问题揭示了人了活动的根本内容和哲学的本性。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3 3n n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n n 对世界怎么样,即世界是联系发展,还是孤立静止的不同回答被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n n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4 4n n(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n n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矛盾关系中定义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又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复印和反映。”(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5 5n n列宁的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既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n n注意:n n第一,哲学的物质概念揭示的是所有物质的共性,它是从所有事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n n第二,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课件6 6n n 意识,从它的起源来说,既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n n n n意识,就它的本质来说,既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更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n n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n n n n“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课件7 7n n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n n第一,它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立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n n第二,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n n第三,它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n n第四,它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否定了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8 8n n(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n n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n n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n n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体现在:n n第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实践依赖自然界。n n第二,人的实践活动是由意识指导的,但实践活动本身是客观物质性的。n n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9 9n n结论:n n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也是客观物质的。人的实践活动依赖客观物质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既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和过程,又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基本途径和过程。人类要获得实践的成功,必须正确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n n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根本要求。结论:1010n n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n n(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n n1、实践的基本含义、特征、形式。n n实践的本质含义:n n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n n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n n 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n n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n n 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111n n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n n第一,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即实践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之一。实践(劳动)创造人,人通过物质生产维持自身的生命存在。n n第二,实践生成并集中表现了人的社会本质(社会性或社会关系)。n n第三,人在实践中体现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特征。即人类是以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为根本途径,让世界满足人的需要,为人类服务。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212n n(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n n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n n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即实践内在地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意识的关系。n n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三大领域。n n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即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分别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产生、进步和发展。(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313n n重点与难点:物质世界与实践的关系n n世界的物质性或客观实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前提。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主义的基石。n n所谓世界的客观性,指的是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n n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包括人的实践活动在内的物质统一性。因为实践不具有外在于人的独立性质。人的实践虽然受到意识的指导,但在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性活动。n n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但不是世界的基础。要把肯定客观世界的先在性与肯定实践的本质和地位统一起来。重点与难点:物质世界与实践的关系1414第二节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n n(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一)事物的普遍联系n n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互作用的关系。n n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人们的主观臆想。不是人们的主观臆想。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1515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普遍规律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世界联系与1616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和发展联系和发展联系和发展1 1、联系的概念、联系的概念、联系的概念、联系的概念 事物之间事物之间事物之间事物之间 事物内部之间事物内部之间事物内部之间事物内部之间 相互影响、作用、制约相互影响、作用、制约相互影响、作用、制约相互影响、作用、制约2 2、联系的特征、联系的特征、联系的特征、联系的特征A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B B、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C C事物联系是多样的(坚持全面观点,抓住事物必事物联系是多样的(坚持全面观点,抓住事物必事物联系是多样的(坚持全面观点,抓住事物必事物联系是多样的(坚持全面观点,抓住事物必然、本质的联系)然、本质的联系)然、本质的联系)然、本质的联系)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1717(二)事物的运动发展1、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事物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事物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世事物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防止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界,防止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二)事物的运动发展1818n n“人间正道是沧桑”“风物长宜放眼量”n n (毛泽东)刻 舟 求 剑“人间正道是沧桑”“风物长宜放眼量”1919(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n n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n n1 1、联系的观点、联系的观点n n2 2、发展的观点、发展的观点n n3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承认事物内部矛盾的观点(主张用矛盾的观点(主张用矛盾观点来观察问题,坚观点来观察问题,坚持两点论)持两点论)n n形而上学形而上学n n1 1、孤立的观点、孤立的观点n n2 2、静止不变的观点、静止不变的观点n n3 3、否认事物内部矛盾、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观点(认为事物运的观点(认为事物运动变化是外力作用,动变化是外力作用,坚持一点论)坚持一点论)斗争焦点: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斗争焦点: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斗争焦点:是否承认2020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实质与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实质与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2121n n(一)对立统一规律n n对立统一规律,也称为矛盾规律,就是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规律,也称为矛盾规律,就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变化。展变化。n n1.1.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n n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n nA A、同一性: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通。、同一性: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通。n nB B、斗争性: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斗争性: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2222a.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它的条件性。b.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是指它的无条件性c.同一性和斗争性有事相互连结、不可分离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既互相区别,、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连结。又互相连结。a.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它的条件性。C、矛盾的同一性与2323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n n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内部的矛盾事物内部的矛盾n n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n nB、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和对比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n nC、二者结合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内部的矛盾2424D.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外因和内因的关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外因和内因的关系n n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第一位的n nb.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n nc.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D.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外因和内因的关系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2525A A、矛盾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B B、矛盾特殊性的三种形式:、矛盾特殊性的三种形式:a.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b.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 特点;特点;c.c.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 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2626n n分析矛盾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n n分析矛盾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n n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D、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C、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认识 和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分析矛盾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D、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2727E、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n na.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 n n 之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n nb.两者又相互区别,不能互相替代。n nc.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n n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E、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a.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存在2828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n n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n n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n n 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也随之变化。C、在实际工作中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B、矛盾29291 1、质、量、度、质、量、度n n质质质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的内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的内在规定性。质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在规定性。质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n n量量量量是事物存在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事物的构成是事物存在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把握量使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精确化。定性。把握量使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精确化。n n度度度度是质与量的统一体。是质与量的统一体。n n把握度要求人们坚持适度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把握度要求人们坚持适度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掌握火候、注意分寸、适可而止。掌握火候、注意分寸、适可而止。(二)量质互变规律(二)量质互变规律1、质、量、度(二)量质互变规律3030 量变和质变是辨证统一的。量变和质变是辨证统一的。n n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n n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n n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n n区分质变与量变的根本标志:区分质变与量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有否突破度。事物的变化有否突破度。事物的变化有否突破度。事物的变化有否突破度。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辨证统一,会导致:激变论(否认量变,只承认质变)庸俗进化论(否认质变,只承认量变)。量变和质变是辨证统一的。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区31311 1、辨证的否定、辨证的否定 A A、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方面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方面n n肯定方面肯定方面肯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性质不变、维持自身存在是事物保持自身性质不变、维持自身存在的方面;的方面;n n否定方面否定方面否定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自身灭亡、转化为它物的方面。是促使自身灭亡、转化为它物的方面。n n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相互渗透。n nB B、辨证否定的重要特点:、辨证否定的重要特点:n n 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n n 辩证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n n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三)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辨证的否定(三)否定之否定规律3232 事物发展是通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事物发展是通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现的。程实现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割裂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会导致:割裂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夸大曲折性,否认前进性)循环论(夸大曲折性,否认前进性)直线论(忽视曲折性)直线论(忽视曲折性)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是通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现的。2、3333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可能性和现实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与结果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可34341 1、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关系、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关系n n 因果关系有两个特点:先后关系、引起与被引起因果关系有两个特点:先后关系、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的关系n n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n n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n n 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 n n 多因多果、复合因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n n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总结经验教训和科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总结经验教训和科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一)原因和结果(一)原因和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关系(一)原因和结果3535n n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等同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等同于本质和规律。于本质和规律。n n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n n必然性与偶然性是辨证统一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辨证统一的 a.a.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脱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n n b.b.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没有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n n C.C.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n n坚持辩证决定论,防止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和坚持辩证决定论,防止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二)必然性与偶然性(二)必然性与偶然性(二)必然性与偶然性3636n n 现实性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n n可能性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尚未实现的东西。n n现实性和可能性之间既对立又辨证统一。(三)可能性与现实性(三)可能性与现实性(三)可能性与现实性37371 1、概念、概念、概念、概念内容内容内容内容: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形式形式形式: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者表: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者表 现内容的方式。现内容的方式。n n2 2、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n n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两者关系错综复杂,有同一内容的多种形式,有两者关系错综复杂,有同一内容的多种形式,有同一形式的多种内容。同一形式的多种内容。n n 防止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和否认形式作防止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和否认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用的形式虚无主义(四)内容和形式(四)内容和形式1、概念(四)内容和形式3838n n1 1、本质与现象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本质与现象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n n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n n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现象具有复杂多样性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现象具有复杂多样性(五)本质和现象(五)本质和现象现象是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样性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把握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本质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2 2、本质和现象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本质和现象之间是对立统一的1、本质与现象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五)本质和现象现象是可以直39393、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n nA A、本质不能脱离现象、本质不能脱离现象n nB B、现象不能脱离本质,真相和假象都是表现本质、现象不能脱离本质,真相和假象都是表现本质的方式。的方式。n nC C、本质决定现象、本质决定现象n n掌握本质与现象辨证关系原理有重要意义掌握本质与现象辨证关系原理有重要意义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透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过现象看到本质。对大量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事物本质。对大量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事物本质。3、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A、本质不能脱离现象4040第三节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n n一、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一、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n n(一)规律和自然规律(一)规律和自然规律n n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根据和本质的、必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根据和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然的联系。n n客观性、普遍性是规律的两个基本特点。客观性、普遍性是规律的两个基本特点。n n其中,客观性是规律最根本的特点,即规律的存在其中,客观性是规律最根本的特点,即规律的存在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相反,人的意识活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客观规律的支配。动要受客观规律的支配。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4141n n(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n n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界及其各种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是自然界及其各种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n n社会规律社会规律是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各种活动中存在是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各种活动中存在着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着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n n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共同点(联系):两者都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共同点(联系):两者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n n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不同点(区别):自然规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不同点(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自发起作用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自发起作用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并实现的。表现出来并实现的。(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4242n n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n n(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n n1 1、意识的起源、意识的起源n n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n n 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n n2 2、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n n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n n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反映。n n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4343(二)意识的能动作用(二)意识的能动作用n n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在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在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力和作用。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力和作用。n n其主要表现:其主要表现:n n第一,意识活动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一,意识活动有目的性、计划性。n n第二,意识活动有主动创造性。第二,意识活动有主动创造性。n n第三,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第三,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n n第四,意识活动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第四,意识活动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4444n n(三)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的关系n n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n n 的前提。的前提。n n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 n n 动性。动性。n n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注意三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注意三点:n n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发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展规律。n n第二,要通过人的实践的基本途径。第二,要通过人的实践的基本途径。n n第三,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第三,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三)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的关系454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课件464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课件474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课件484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课件494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课件505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课件515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课件52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