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电视艺术研究论文

上传人:L** 文档编号:241600439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影电视艺术研究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电影电视艺术研究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电影电视艺术研究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影电视艺术研究论文 关键词:中国电影电视艺术研究进展年度报告 摘要:20072008年,对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回溯和反思构成了电影研究领域核心的话题,电影产业制度的优化和院线的改革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电视艺术研究在聚焦电视剧创作的同时,对文艺栏目和纪录片的思考也日趋深入。 Abstract:Thekeytopicsaboutthemoviestudiesin2007-2008aremainlyfocusedonexploringandreflectingthedevelopmenthistoryofChinesemovieinthepast30yearssincethereformandopenpolicywaslaunchedin1978.Therefinementofmovieindustrysystemandreformoftheaterchainmanagementarealsowidelydiscussed.Thestudiesoftelevisionartaremainlyfocusedontheproductionsoftelevisiondrama,andtheresearchmakesprogressinthefiledoftelevisionartcolumnsanddocumentary. Keywords:China;Movie;TelevisionArt;ResearchDevelopment;AnnualReport 20072008年,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回溯和反思构成了电影研究领域核心的话题,随着一批国产大片的上映,对于大片现象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较大发展,电影产业制度的优化和院线的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议题。在电视艺术领域,对近年热播的家庭伦理剧、东北农村剧、军旅剧的批评趋于活跃,围绕着大地震和奥运会制作的电视文艺节目也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纪录片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上篇:电影学研究综述 一、中国电影史研究 随着中国电影百年华诞的到来,一系列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的丛书、论文相继面世,丁亚平所著的影像时代的中国电影简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着重探讨了中国电影视觉再现与存在的历史,也是全球性背景(理想空间)、时代政治经济力量(现实空间)以及社会文化精神(真实空间)消长变化及发展的历史。邸世杰,刘洪才主编的广播电影电视专业技术发展简史(下册:电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概要地回顾了我国电影技术各专业的百年成就,以及为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做出的贡献。 在通史的研究之外,20072008年电影史研究的特点是出现了不少带有浓厚地方性色彩的研究著作。傅葆石的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着力重构抗战前后(19371950)上海和香港之间的双城故事,藉此呈现中国电影文化的复杂多义。陈文平、蔡继福编著的上海电影100年(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以断代史的方式,评析各个时代上海电影发展状况、特征以及审美流变。沈寂编著的上海电影(文汇出版社,2007)通过不同类型的影片概述上海电影的初创、发展、成熟的过程,折射时代特征和上海电影的独特风格。由上海市委研究室编著的口述上海上海往事(上、下)、(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则试图通过众多影人口述的方式,对建国后上海电影自身的发展同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的联系进行分析,构成对建国后多部上海电影文本的独特解读。 除上海电影史研究之外,20072008年另一热点是香港电影史研究。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中国电影资料馆共同编著的香港电影10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深入透析香港电影发展的新态势,以“融合与发展”为中心命题,围绕“香港回归”这个关键词,从产业、文化、创作等三个方面探讨香港回归以来电影的发展变化。赵卫防的香港电影产业流变(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对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进行多维度的诠释与分析,力求完整而深刻地描绘出香港电影产业的流变过程。朱家昆的香港类型电影漫谈(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为读者展现了香港类型电影的兴衰。此外,还有的灰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帝后列传(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朱家昆的闲话香港电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等。 20072008年也出现了一些对于电影发展历程上重要团体或者个体的个案研究。吴筑清、张岱编著的中国电影的丰碑延安电影团故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意在填补中国电影史上关于延安电影团这一段历史的空白,不少图文史料均为首次发表,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邹健的中国新生代电影多想比较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概述了中国电影新生代的诞生、转轨和嬗变。谢晋编著的谢晋电影选集(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从谢晋导演现有的电影作品中精选出18部作品,收录了谢晋导演的导演阐述,以及著名电影评论家的影评、剧照等。谢晋画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谢晋导演生平资料与他拍摄的众多影片的珍贵图片资料,该书的问世恰好成为人们对一代电影大师2008年不幸去世的最好的纪念与缅怀。 2008年正值改革开放三十年,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都开辟了相关的专栏,对中国电影在这三十年里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和存在不足分别进行论述。丁亚平的社会空间与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当代电影2008年第11期)、李道新的重构中国电影从学术史的角度关照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史研究(当代电影2008年第11期)、饶曙光的观众本体与中国商业电影之三十年流变(电影艺术2008年第3期)、周星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影观念的变化(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等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30年以来中国电影美学、叙事范式等各个层面的发展与流变。 二、中国当代电影研究 在20072008年的当代电影研究中,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作为国内第一部年度电影艺术创作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组织撰写。全书共包括十二个章节和一个专题研究,分别为中国电影创作年度综述、年度热点、年度创新、年度症候、年度走向,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摄影艺术、声音艺术、新技术、港产合拍片的年度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中国进口分账影片态势分析。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推出这部艺术创作报告的目的,意在从电影创作本体上把脉国产影片,把理论家、评论家的判断与声音传递给社会大众,以期在电影理论评论中坚持主流文化的声音。 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著的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是产业研究中心在200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倾力推出的第二部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全书分为年度产业发展总报告、专项研究报告和电影市场调查三大部分,客观详实地勾画出年度电影产业发展脉络,前瞻性地分析电影产业链各环节发展态势与潜在问题。此外,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著的2007电影产业研究之国有影视企业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电影产业研究之影院发展卷•2008(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黄勇主编的2008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新华出版社,2008)、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的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崔保国主编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7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都运用了最新的事实和翔实准确的数据,综合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分析方法,全面系统反映2008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和发展特点。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进一步改革发展,电影的全球化议题在近年来也吸引了不少学者的目光,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成为研究者注目的焦点。尹鸿编著的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系统记录和分析了中国电影近10年来在全球化、数字化和产业化的大背景下所进行的转型,帮助我们更积极更有建设性地看待中国电影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当代电影2008年第2期设置“文化软实力与中国电影”专题,倪震的软实力和中国电影、饶曙光的感染的力量文化软实力和电影和张颐武的电影与21世纪中国新的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展开及其意义等论文,指出电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总体战略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近年来,国产电影不断的寻找着自主品牌的创立途径,并为此进行了长期而不懈的探索,国产大片便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应运而生并不断前进。2007年电影集结号在无论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对此,贾磊磊的事件电影:集结号(当代电影2008年第3期)、胡克的建构现实社会型主流大片电影观念集结号的启示(当代电影2008年第3期)、黄式宪的牺牲与辉煌:乐观的悲剧及其崇高之美略论集结号在大片文化品位上的可贵拓展都表达出了对于中国大片在经历了五年磨砺之后走向成熟期的乐观态度,并由此观照中国大片的前景和未来。 三、电影理论研究 在电影理论研究的著述方面,丛书成为20072008年中国电影研究的一大特色。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了“北京大学影视艺术丛书”,包括了梁明、李力的电影色彩学和王志敏的电影语言学,前者对电影中色彩的运用和意义阐释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后者对电影成为一种语言的可能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和阐述,把以往单纯的理论研究真正变成了指导实践的创造性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在2007年推出了“影片分析系列教程”,包括单万里、张宗伟主编的纪录电影分析、饶曙光主编的中国电影分析、李迅、祝虹主编的欧洲电影分析、胡克、游飞主编的美国电影分析、周涌、张希主编的亚洲电影分析等。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复旦博学•当代电影学教程”系列丛书也在2007、2008年相继面世,2007年葛颖的电影阅读方法与实例针对电影阅读逐层深入的行为逻辑,提出了表层意义场、深层意义场和核心意义场等三层意义场的文本解读方式。2008年黄文达主编的外国电影史教程以叙事电影的发展为主线,强调从全面、多元的角度认识、理解电影。金丹元的电影美学导论主要阐述电影美学的原理和基础知识,结合具体作品的分析来探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美学的发展趋势。 范志忠的当代电影思潮(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通过对当代电影的叙事范式和美学流派的梳理,认为电影艺术作为成熟的一种标志,必然创造出特定的叙述范式,规范着电影人本人乃至后来者的创作与制作。汪方华的现代电影:极致为美后新浪潮导演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提出“被体验的真实”的影像本体观并做出具体的美学原则的阐述。戴锦华著的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每一章节重点介绍一种电影理论流派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对一部影片的细读来展示对这一理论方法的运用。杨健的拉片子:电影电视编剧讲义(作家出版社,2008)应用拉片子的方法,通过七部教学片、七部参考片、两部电视剧,传授影视编剧基础理论和剧本写作基本技巧。其他论著还有苑媛主编的光与影意象对话看电影(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康尔主编的电影艺术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薛凌的电影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田川流、王颖主编的电影学论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彭澎主编的电影艺术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等。 在电影美学方面,王丽君的当代电影美术先锋设计及其审美形态(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介绍了当代电影美术先锋设计在美学上表现出的一种独异的、颠覆现存价值体系的反叛精神和多远平衡的哲理表达。在这个方面的论文还有金丹元的回归本体对于当下电影美学研究的质疑(电影艺术2007年第1期)、陈犀禾、刘宇清的电影本体与电影美学多元化语境下的电影研究(电影艺术2007年第1期)。电影符号学的研究是继电影美学之外另一个研究重点,余纪的电影符号学质疑(电影艺术2007年第4期)对语言学意义上的电影符号学存在权利提出质疑,认为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全新的、多义的,甚至是任意阐释的。吴迎君的反思电影叙述学的研究误区(电影艺术2007年第4期),对电影叙述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挖掘。赵勇的电影符号学研究范式辨析(电影艺术2007年第4期)则对不同的符号学研究范式加以分类区别。相关的论文还有王志敏、陈捷的电影语言:新概念与新版图(影视艺术2007年第10期)、史可扬的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美学困顿(影视艺术2007年第10期)等。 四、翻译与介绍 在电影译著图书方面,对于经典电影大师的介绍依然是不可替代的热点。弗朗索瓦•特吕弗的我生命中的电影(黄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收录了法国新浪潮领军人物特吕弗的重要论文和资料。奥蒙的电影导演论电影(车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对电影导演的作品和他们的电影理论之间的关系做了系统的考察。康拉德所著的奥逊•威尔斯(杨鹏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是国内首部对威尔斯进行系统介绍的评传。基亚罗斯塔米等所共同编著的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单万里、李洋、肖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由阿巴斯个人的电影笔记、相关访谈以及法国电影评论家撰写的关于阿巴斯电影的批评文章组成。苏伯的电影的力量(李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的立意虽然在于解剖与分析决定一部电影好坏的奥妙,但其实质却是对美国价值观进行解剖与分析。戴尔•牛顿和约翰•加斯帕尔共同创作的低费用电视电影拍摄101(贺微等译,重庆出版社,2007)是一本由两位低费用独立制片的美国顶级制片人撰写的国际性经典畅销书,介绍了从脚本到屏幕的低预算数字影片制作的各个环节。梅内盖蒂的电影本体心理学电影和无意识(艾敏、刘儒庭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荟萃了本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梅内盖蒂教授对世界一百部经典影片的剖析。纳卡什的电影演员(李锐、王迪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对演员的诞生、功用和在电影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评定和研究。德•斯贾汀的日本异色电影大师(连城译,吉林出版集团,2008)中所提及的全部电影制作者均不同程度地代表了日本的“异色(叛逆)电影制作者”。 在论文方面,对于外国电影的介绍和研究也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展态势。与一直以来在学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欧美电影研究相比,近年来对于亚洲电影的关注逐渐增多,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设立了“韩国电影研究专题”,对近年来在国际影坛逐渐显露出强劲的发展态势的韩国电影进行分析。此外,东南亚电影的发展在这几年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陈时鑫的新加坡电影业:发展、困境与挑战(电影艺术2007年第4期)、阮氏宝珠的越南电影业:旅途没有终点,我们一直在路上(电影艺术2007年第4期)章旭清的当代越南电影的三副面孔(当代电影2007年第1期)都将研究目光投向了这一极具潜力的领域。 在欧洲电影研究方面,对于德国和意大利电影的关注有所增加。当代电影2008年第3期在“外国电影”专栏中整合了德国电影专题。包括张艾功的德国电影新现实主义潮流与东德身份的认同、崔军的媒介:疏离的激情德国电影中的东德记忆、汪方华的柏林墙:东德政治题材影片的一个胎记,对德国电影中东德因素加以观察。电影艺术2007年第6期在“国际视野”中设置意大利电影专题,顾博的贝洛奇奥电影中的意大利政治变迁、徐源的困境中的光芒从比萨透析当代意大利电影发展现状等,都对当代意大利电影进行了介绍。 纵观20072008年的中国电影学研究,虽然在电影本体的理论研究尚多停留于宏观层面,缺乏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探讨,但是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关于电影产业发展和市场体制的变革等议题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并向着务实、系统、学理的方向迈进。 下篇:电视艺术研究综述 一、电视剧创作批评研究 20072008年,中国电视剧市场依旧延续着红火的发展态势,理论界对电视剧的批评也趋于活跃。欧阳宏生、秦丽、林林的多样化的题材•多元化的风格(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1期),侯洪、杨俊杰、刘杰的2007年中国电视剧年度报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2期),毛凌滢的现实题材的永恒魅力与艺术创新的积极探索2007年中国电视剧创作综述(电视研究2008年第2期)等文章分别对2006、2007年度的电视剧创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 2006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多项措施,积极引导电视剧的创作,电视剧创作现当代题材的电视剧数量占了总量的绝大多数,其中以亲情、爱情伦理叙事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剧金婚、亲兄热弟、家事如天、家有爹娘、继父、双面胶、女人不哭、保姆等在20072008年均创下不错的收视成绩。黄美华、曾庆瑞的现实主义召唤电视剧回归从近两年播出的电视剧说起(现代传播,2008年第3期)中指出中国电视剧在现实主义精神的感召下,注意创造出与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蕴。此外,梁英的观察和呈现故事的新角度家庭剧金婚的叙述视角分析(电视研究2008年第4期),董楠、赵婧怡的电视剧亲兄热弟的人物关系解读(当代电影2007年第5期),张子扬的家文化的探索与重建电视剧家事如天观感六则(当代电视2007年第7期)等文章则对这两年家庭伦理、婚姻关系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创作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与剖析。 近几年,从刘老根、马大帅、插树岭、希望的田野到乡村爱情、圣水湖畔、福星临门、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迅速抢占荧屏,成了收视主力军,并带动了相关批评研究的发展。张德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突破(当代电视2008年第4期)、普丽华的影视轻喜剧:新农村生活的“热媒介”(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马梅的电视剧乡村爱情的美学追求(中国电视2007年第3期)等论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分析了乡村题材电视剧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个体文本创作的审美追求。 除此之外,以军旅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红色”经典改编为代表的主旋律题材电视剧生产创作的好势头依然不减。以井冈山、恰同学少年、士兵突击、闯关东、夜幕下的哈尔滨为代表的主旋律电视剧的崛起,也引发了批评界的关注。张智华的贴近大众彰显人性引导“励志”2007年主旋律电视剧辨析(电视研究,2008年第2期)、刘潮的对经典的重新诠释和思考论热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的继承和突破(电视研究2008年第12期)、傅思的百年关东传奇事生生不息中华魂谈五十二集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电视研究2008年第3期)等论文,都从不同角度指出主旋律电视剧贴近大众情怀,塑造平民偶像,彰显人性,进而引导大众积极向上,追求生命的理想。 二、电视剧理论研究 2008年适逢中国电视剧诞生50周年,赵玉嵘、王若芳、果青、陈友军编著的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在钩沉历史史料的基础上,对中国早期电视剧的发展脉络作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和勾勒,是一部填补中国早期电视剧历史研究空白的重要学术著作。周靖波、戴清主编的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大系:19772000理论•批评卷(上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收录了19772000年公开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有关广播影视的理论与批评文章共125篇,以有代表性的广播剧、电视剧为主,分析其利弊得失,勾勒了该期电视剧批评的基本轮廓、发展流变。胡智锋、董小玉主编的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尹鸿的中国电视剧文化50年(电视研究2008年第10期),李岚、罗艳的我国电视剧产业三十年改革发展与未来趋向(电视研究2008年第12期),则分别从电视剧文化、电视剧产业、电视剧创作的方面来把握电视剧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未来趋势。 陈友军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真实形态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对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纪实性电视剧文本的艺术真实,虚构文本的现实主义艺术真实和虚构文本的非现实主义艺术真实等多种形态的叙事特征和语言系统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此外,曲茹的以“故事”为核心论电视剧艺术的审美价值体现(现代传播2008年第5期)、杜莹杰、路宝君的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定位、类型极其美学价值(现代传播2007年第2期)、李冬茵的电视剧创作与审美日常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4期)则分别从审美价值的高度、审美取向的嬗变与受众审美习惯的不同角度来研究电视剧美学特征,拓宽了对电视剧审美研究的思路。 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戴清撰写的家的影像:中国电视剧家庭伦理叙事研究,通过类型分析的方法梳理了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家的影像”中表现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及其现代性超越的文化价值,揭示“家的影像”中所表现的民族审美风格及其对传统审美心理定式的时代超越。此外,蒋梅的视觉文化与电视剧叙事指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11期)、陈晓春的试论电影和电视剧的叙事功能(现代传播2008年第3期)等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对电视剧叙事话语作了思考和辨析。 由刘萍编著的影视导演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王强的电视剧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杨惠宽的实用影视制片手册(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郝冰的影视特技制作(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郝俊兰的电视音乐音响(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施玲的影视配音艺术(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等著作,分别从电视剧的导演、创作、制片管理、特技制作、音乐制作等环节作了全面的介绍和阐述,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三、电视文艺栏目的研究 继2004年超级女声火爆成功以来,梦想中国、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舞林大会、红楼梦中人等各种类型的选秀节目层出不穷,既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平民明星”,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制造了无数的热评争议。王彩平、钱淑芳的电视变形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通过对超级女声与美国偶像等节目的跨文化比较研究,透视境外节目的本土化历程。亢美歌、李伟明的娱乐选秀节目的社会价值与迷失(电视研究2008年第7期),在肯定娱乐选秀节目的审美价值的同时,又明确了其对社会价值观迷失所负的责任,强调指出电视娱乐节目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满足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洪艳的电视选秀节目的批判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7期)从欲望叙事的角度解读以“超女”为代表的中国电视选秀节目,指出在“奇观逻辑”主导下的选秀节目在娱乐的基础上将“狂欢”推向了极致。 “年年春晚年年看”。春晚作为一独特的文化现象,作为中国观众仪式化的过年节目,持续受到观众和学者的关注。靳斌的丰富多元欢乐和谐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评析(电视研究2007年第5期)、陈临春的解析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电视研究2008年第11期)、黄梦阮、詹正茂的文化传统与国家话语谈2008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宣传等论文,指出每年农历除夕在央视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的意义已经超出电视节目本身,它构成了大众电视传媒语境中的主流话语体系,成为具有政治宣传意义的文化符号。 2008年是中国悲喜交加、大事频仍的一年。5•12大地震与奥运盛事构成了2008年中国电视传播中的两大热点。围绕着大地震和奥运会制作的电视文艺节目也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张颐武的创造历史的时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意义(电视研究2008年第10期)、曾庆香的仿像与奇观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符号分析(现代传播2008年第5期)等论文,对奥运会相关电视文艺节目从符号学、美学、价值观与内容等方面做了评析。陈临春的爱的奉献,吹响爱的集结号(电视研究2008年第7期)、孙江华的浅析电视公益广告的社会功能优势以5•12抗震救灾公益广告为例(现代传播2008年第3期)对抗震救灾相关电视文艺节目从策划、内容、社会功能作了阐释。 四、纪录片研究 2008年,中国电视纪录片诞生50周年。张同道中国电视纪录片50年(电视研究2008年第10期),分别考察了自1958年以来中国纪录片所经历的国家话语、民族记忆、个人表达与市场呼唤的四个时期的传播方式、美学特征和文化形态。刘效礼主编的2007中国电视纪实节目发展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联系当下国际市场电视纪实节目的发展态势,从创作生产、管理评估、品牌运营链条入手,关注当前电视纪实栏目的运作模式。杨状振、王立新的2007年中国纪录片创作报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2期)、何苏六、李智的和时代语境映万千气象2007年中国纪录片书评(现代传播2008年第1期)回顾了2007至2008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轨迹,指出中国纪录片必须只有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战略,才能不断走向成熟。 在纪录片创作的各种元素中,真实性无疑是纪录片创作者和研究者不懈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陶涛、张德宏的虚拟真实•主观真实•质朴真实论纪录片真实的三个层面(现代传播2008年第5期)、王凌雨的碎片的拼贴“真实再现”的创作原则(电视研究,2008年第12期),分别从本体论、美学、文本研究等方面对纪录片的真实性作了全面多维的观照。此外,张梓轩的断裂与传承:中国纪录片娱乐化倾向溯源(电视研究,2008年第7期)、罗以澄、张昌旭的数字纪录片:在真实与虚构之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3期),袁博的纪录片与剧情片声音的比较研究(现代传播,2008年第5期)等则从技术与艺术创作的视角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要素作了深入的探究。 朱宏展的失落的历史与影响的记忆从圆明园看历史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电视研究2007年第5期)、陆绍阳的香港十年:用影像见证“一国两制”的生动现实(电视研究2007年第9期),任学安的用纪录片的语法重现历史兼谈影视史学在大国崛起复兴之路中的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8期),高鑫、曹坤的纪录我们的奥林匹克梦想(电视研究2008年第9期),则分别对近年来取得成功的纪录片作了较为深入具体的分析评价。 总之,20072008年,中国电视艺术理论批评应该说基本把握住当下电视艺术创作的热点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这些问题大都依附于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的制作和播出,客观上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电视艺术学术研究的独立品格。在这个意义上,面对不断变革的社会形态和日益加剧的全球化挑战,中国电视艺术批评如何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使自己的研究更具宏观性和前瞻性,依然任重而道远。第 18 页 共 1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其它学术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