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语境和发展培训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1409218 上传时间:2024-06-24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4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语境和发展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文化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语境和发展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文化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语境和发展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语境和发展第一节文化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语境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有其产生的适宜土壤。20世纪末,哲学、心理学等学科和社会的发展已为其诞生准备好了条件。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哲学基础20世纪,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先是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后又有文化转向。由于哲学与心理学密切相关,因此这些变化不可避免的会对心理学产生影响。文化心理学正是这种影响的具体体现。可以这样说,20世纪哲学的发展为文化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一、哲学基础(一)文化心理学的诞生与文化哲学的兴起直接相关20世纪80年代,世界哲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哲学研究的重心从科学哲学转向文化哲学,自16世纪以来绵延了300多年的“经验一理性”的科学主义范式不得不逐渐地让出其主流地位。20世纪末,伴随着多学科的“韦伯热”在欧洲的兴起和由此引发的精神心理方面的“文化背景”被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提,1984年第17届世界哲学会议闭幕词宣布,当代世界哲学的重点己由科学哲学转向文化哲学。世界哲学的这一转向决不是偶然的,它既是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go韋伯简介韋伯简介马克斯韦伯(德语:MaxWeber,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是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韋伯简介韋伯简介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他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谈判,并且参与了威玛共和国宪法(即威玛宪法)的起草设计。韦伯的主要著作围绕于社会学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领域上,但他也对经济学领域作出极大的贡献。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他对宗教社会学最初的研究,韦伯在这本书中主张,宗教的影响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且强调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法律权威的发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韋伯简介韋伯简介然而近代著名社会学家纪登斯指出韦伯并未提出足够的证据实例证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有关,许多不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的国家经济发展一样很出色。韦伯并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于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他在各种学术上的重要贡献通常被通称为韦伯命题。韋伯简介韋伯简介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和埃米尔涂尔干被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尽管他在当时主要被视为是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涂尔干(杜尔凯姆)遵循着孔德的方式,以社会学的实证主义研究。而韦伯以及他的同僚维尔纳松巴特(也是德国社会学最知名的代表人物)采纳的则是反实证主义的路线,这些著作开始了反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界的革命,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本质上的差异,因为他们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过于复杂(韦伯将其分类为传统行为、感情行为、目的理性行为、和附带行为),不可能用传统自然科学的方式加以研究。韦伯的早期著作通常与工业社会学有关,但他最知名的贡献是他后来在宗教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上的研究。韋伯简介韋伯简介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开始了他的研究,文中他显示出某些禁欲的新教教派尤其是喀尔文教派,教义逐渐转变为争取理性的经济获利,以此表达他们受到上帝的祝福。韦伯主张,受到这种理性教义基础扶助的资本主义很快便会发展的越来越庞大,并且与原先的宗教产生矛盾,到最后宗教便会无可避免的被抛弃。韦伯在后来的作品里继续研究这样的现象,尤其是在他对官僚制和对于政治权威的分类上。在这些著作中他隐约了这种社会的理性化是无可避免的趋势。韋伯简介韋伯简介值得注意的是,今天许多韦伯的著作都是在他死后才被收集、修订、并出版,这些工作主要是由他的妻子施尼特格尔进行的。塔尔科特帕森斯等知名的社会学家都写下了许多对于韦伯著作的解释。韋伯简介韋伯简介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韦伯专注于探索中国社会里那些和西欧不同的地方尤其是与清教徒的对照,他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呢?韦伯专注于早期的中国历史,尤其是诸子百家和战国,在这个时期主要的中国思想学派(儒教与道教)开始突显而出。韋伯简介韋伯简介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的社會學、古猶太教“谁掌握了对韦伯的阐释权,谁也就有望执学术研究的牛耳。”back一、哲学基础1.科学发展的影响首先,这场自然科学革命导致对科学研究中主体因素的肯定和重视,凸现了“人”在科学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和辩证作用。其次,人们认识到宇宙是人的宇宙、人的选择,而同时人又是宇宙的人,人只能有以地球或自身为中心的科学.一、哲学基础由此,作为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一种反思和补偿,“文化研究”迅速开展起来。在自然科学变革的同时,人文社会科学也经历着深刻的反思与变革。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使人们愈来愈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或作用,从而导致“文化研究”的兴起。一、哲学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哲学迅速发展,并随其发展逐渐取代科学哲学,成为世界哲学发展的主流。正是在世界哲学的这种变化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文化转向影响下,心理学发展也开始出现文化转向。文化心理学就是在这种文化转向中诞生出来的新的心理学取向或学科。一、哲学基础从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些心理学家和心理学理论在它们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文化哲学弗洛姆的生理心理主义文化哲学斯普兰格的心灵性文化哲学等一、哲学基础2.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影响。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影响。从哲学的发展来看,伴随着西欧文艺复兴,哲学越来越张扬人性。不过,早期主要张扬的是人的理性。由于过分重视理性和客观性,导致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人们转而重视差异性、多样性和主观性、非理性,进而导致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叔本华、尼采)go叔本华、尼采简介奥瑟.叔本华(1788-1860)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生命乃至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他的主要作品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句话,既是叔本华主要哲学著作的书名,又是他的全部哲学观点的出发点。叔本华、尼采简介叔本华认为,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表象世界,这是无需论证的。我们看到的太阳、山川河流,并不是事物本身,它们的存在不过是因为它们作为我的感觉而形成的表象。离开观察者被观察物本身是不存在的。心理的、非生物的、非理性的自我是一种盲目的求生存的欲望冲动,即生存意志。这种求生存的意志就是自我的本质。人的躯体是自我生存意志的表现并受其支配,身体的行为是客观化了的意志活动;同时,人的各种器官也是自我的生存意志的外化和创造物。动物的弱肉强食和本能、植物的适应环境、无机物的反应活动,都不过是生存意志的表露,都是意志以盲目的自然力作用的结果。叔本华、尼采简介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是德国著名的唯意志论哲学家。他继承、改造并发展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把生存意志的消极悲观主义改造为权力意志的积极行动主义。追求权力意志和重新估价一切价值两个基本观点贯穿于他的全部哲学之中。他的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1872)、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1884)、善恶的彼岸(1886)、道德体系论(1887)、权力意志论(1889-1895)。他离经叛道的一生,确实地提出并解答了人类社会向哲学家提出的一些现实问题,这使他的哲学不可避免地对以后的哲学家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对近百年来资本主义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生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叔本华、尼采简介尼采在肯定叔本华的“生存意志”的基础上,将它进一步解释为“权力意志”,即一种支配、控制周围环境,应用统治和占有的权力进行创造的本能。生命意志就是谋求支配事物和他人的权力意志,万事万物的变化都不过是权力意志的创造和表现。权力意志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是奔腾泛滥的力量的海洋,是纯粹的流变和永恒的回流、永远的轮回。它永远不知满足、不知厌倦、不知疲劳。在它的盲目冲撞中,世界的发展表现为一个“循环的力”,历史只不过“不差毫厘的重演”着,没有确定的未来目标。叔本华、尼采简介在这种永恒的轮回中,尼采追求的是一种以下降求得上升、以痛苦求得快乐、以毁灭求得新生的悲剧观。他在充分肯定现实的世界和人生的基础上,认为一个不变的世界并不是人们的幸运,因此,就必须对一切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进行否定,“要重估一切价值”。尼采强调人的本质就是“权力意志”,权力意志不断的自我扩张和相互冲撞,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所以“人性恶”,人都是利己的。生命的基础就是粗野的利己主义:侵略和防御。一切道德上的是非、善恶都要以权力意志为衡量的标准。而旧道德提倡的爱安稳、爱和平、与世无争、不求进取、乐天知命、自我牺牲,都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阻碍人向上升进,它抑制了权力意志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化。叔本华、尼采简介尼采在冷酷的推倒一切传统价值的时候,把自己作为“杀死上帝的凶手”,反对基督教,他认为基督教文化、道德、价值观念与生命是敌对的,它已经崩溃,应该被抛弃,“上帝死了”,而“超人”出现了。超人就是对传统观念和道德的超越。超人有一种信念,他的存在和意志具有绝对的意义。超人就是动态的生命和人生,是一种永恒不息的征服。同时,尼采在专制倾向的意义上讲,超人是这样一种人:是优秀的民族精华,是从古至今的上等人和英雄中提升出来的新类型的人,是权力意志的最高体现和最理想的化身,是新文化的创造者和新世界的统治者他们全无同情、怜悯之心,只把群众当作用以发挥他们权力意志的工具,心安理得地接受千万人的牺牲。back一、哲学基础为了调和上述对立的哲学理论,更多地是为自亚里斯多德以来早己确立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和归因主义找到一个坚实的基础,20世纪上半叶,西方哲学和思维方式发生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变化,即“语言学转向”,换言之,哲学研究的重心由认识论转向语言学。一、哲学基础这样,主体与世界的关系就由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所取代,主体间的可交流性、可理解性取代了认识能力、来源和界限,成为西方哲学的中心话语。这一转向最初是由分析哲学家们倡导的,其目的是为了拒斥形而上学,他们把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结合起来,对语言形式的句法和语义结构进行逻辑分析,企图把握隐含在语言背后的永恒不变的经验意义。这样,就把哲学研究引向经验基底的句法层面。一、哲学基础他们认为,能指和所指是统一的,“语词”与“世界”是映像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因此应坚持价值中立,排斥主体的意向选择、价值取向和社会、历史、文化等语境因素对语义的影响。但他们的目的并没有实现。恰恰相反,由于语用的多变性、灵活性和文化差异性以及语义的整体性、具体性和多层次性,这一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助长了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导致对语境或文化因素等的重视,引发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伽达默尔的新解释学、后现代主义等新的哲学取向的兴起。go海德格尔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年-1976年),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大师,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海氏从存在的角度解构了西方的哲学史,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存在(道,本源,存在的存在)的真理被遗忘的历史海德格尔认为是“泰初之道”(logos)是世界的本源。所以在其哲学的核心处与中国的老子很有相似时间性是人的存在方式世界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是一切关系和意义的总和。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对“存在”的哲学阐释首先是从对传统哲学的存在论的怀疑开始的。简言之,在传统的哲学中,“存在”仅仅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这种存在与人的意识是毫无联系的,两者是主客二分的关系。海德格尔是在在这一点上向传统的哲学作出了挑战。他要求我们对这种形而上学的存在观做一次重新思考。提出了自己的存在论的哲学观。简言之就是:“存在是有意义的存在”他这里的存在不在是与人的主观意识构成主客二分的世界物质意义上的存在了,而是两者始终是联系交融在一起的存在。人们一提到世界中的存在者那么这种存在者就与人的意识发生联系,也只有这种与人的意识发生联系交融的客观世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海德格尔举例说明:一件款式很老的而且很旧的棉衣,在寒冷的冬天对于有衣服穿的人来说这件棉衣当然是不美丽的,但对于一个就快要冻死的人来说呢,在他的眼中这件旧棉衣能说的过去不美丽吗?离开了认得主观意识不但存在的客观的美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连最起码的判断美的标准也是会有所改变的,当然这种改变也只是在特殊情况下的改变,在世界上最根本的美的标准还存在着的。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认为这种离开人的意识而存在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不存在的,所以的存在者都是与人的意识相联系着的有意义的世界。这样一来就给我们的审美活动带了变革,我们就可以从中受到启发:那个传统意义上的先与我们人的意识而存在美的世界也是不存在的,只有与我们人的意识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才能构成审美的世界。所以一朵花一个美女等等要是离开了人的欣赏,那么他们就没有存在的美的意义了,在美学意义上就等于不存在。这就是利用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推演出的新的审美观点伽达默尔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19002002)德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现代哲学解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主要著作真理与方法、柏拉图与诗人、短论集三卷、我是谁、你是谁等。伽达默尔与其师海德格尔共同将传统解释学放到现象学本体论基础上研究,他的出发点是反对古典解释学的客观主义。伽达默尔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并且用解释学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了存在主义。虽然依然认同语言是存在的表现和承载,但伽达默尔通过解释学来分析为什么理解在存在中的地位和作用。解释学具有普遍性(理解才是人存在的模式,语言是宣扬存在的手段。理解是普遍存在的,理解现象遍及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理解过程发生于人生的一切方面。解释哲学不是哲学的方法论,而是哲学的本体论)、历史性(历史性正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无论是理解还是本文,都有着很强的历史的烙印,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正确评价和适应这一历史性。伽达默尔我们必然要在一种传统历史文化中去理解,而理解也是传统的的一部分。这样,历史性就表现为对理解的一种制约。)、语言性(理解一个人所说的话,不是去重新经历对方的经验和感受,而是找到与对方的共识。因此,只有通过解释,符号才能变得有意义,所指的对象才能重新得以表现。因为谈话得到的东西是双方的共识,是双方共有的东西,所以,语言就是理解,就是存在的模式,也就是世界经验。这样,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语言成了存在的本体)。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在文化、意识领域内的表现。它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他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一切。相信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相信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相信人类将从压迫走向解放,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和力量就是理性。“后”与“现代主义”之关系:现代主义之后:“后”即“在之后”之意。亦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包含有时间顺序上的前后相继,或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之后发生的事情。非现代主义:“后现代”是指“非现代”、“反现代”,与现代相对立、相对抗。亦即后现代主义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反其道而行之。高级现代主义:“后现代”即“高度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了的现代化、更加完善的现代化。亦即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后现代主义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back一、哲学基础纵观哲学的发展,文化的多样性或文化差异愈来愈受到重视,由此文化研究就逐渐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由于心理学与哲学密不可分,以及文化与心理密切相关,因此,哲学对文化的重视必然会对心理学产生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化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思想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一、哲学基础(二)科学哲学的发展、演变与文化心理学的产生科学哲学大致经历了经验论(实证论)、新经验论(历史主义)和反经验论三个阶段。一、哲学基础波普尔首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进行责难,提出了可证伪性原则,并把之作为判定科学的标准。这是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的概念。波普尔认为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Flasifiability(经常被译成“可证伪性”)。go可证伪性波普尔同意对偶然真理的界定,但它强调这样的经验科学应该服从一种证伪主义。证伪主义至少存在两个优点。第一,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判断,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的。所以,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穷尽一般的理论的。比如,再多的白羊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而只要一只黑羊就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所以,经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证伪科学理论。第二,证伪主义可以避免对错误理论的辩护和教条。如果坚持实证主义,那么一旦出现与理论相悖的经验,人们便会做出特殊的设定或限制以使得理论能满足经验。但实际上这样的设定往往是极不科学的。证伪主义使人们相信所有的科学都只是一种猜测和假说,它们不会被最终证实,但却会被随时证伪。可证伪性证伪主义应采用试错法。这是指人们应该大胆地提出假说和猜测,然后去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符合的事例。根据事例对假说进行修正,不断重复这一过程,乃至将最初的假说全盘否定。试错法对理论的修改和完善是没有止境的,试错法的结果只能是一个较好的假说,但不是最好的假说。最好的假说是终极真理的代名词,和科学精神相悖。back一、哲学基础其后,一些科学哲学家强调人的主观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要求把历史与科学哲学结合起来,以科学史家和社会学家所收集的关于科学生活的观察资料为基础阐明科学理论的历史发展,由此形成了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汉森、图尔明、库恩、拉卡托斯、夏佩尔和费耶阿本德等)。一、哲学基础但是,历史主义也不过是以偏纠偏,仍没有很好解决科学哲学的根本问题。反经验论正是针对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存在的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思潮。其代表人物是劳斯。一、哲学基础反经验论与经验论的根本差异和其基本观点:强调实践是事实显现自身于语境中的途径;承认实际存在的东西随科学实践的改变而改变;认为理论并非是单纯的描述和说明现象,而是用以操作和控制现象的模型;否认有可用于评价我们自称为知识的主张的超然的理论。一、哲学基础从上述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人的因素尤其是历史文化因素愈来愈受到重视。由于心理学深受科学哲学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心理学是以科学哲学作为其指导思想的,因此,科学哲学对人的因素尤其是历史文化因素的重视必然对心理学产生影响,引起心理学对这些因素的重视。特别是劳斯的科学实践观和新解释学思想,更易使心理学家从新的视角去审视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从而对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这可以从二者基本观点和思想的相似性上反映出来。一、哲学基础(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20世纪中后期,西方哲学界掀起了一场后现代主义思潮。它以逆向思维分析方法批判、否定、超越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为基本特征,具有强烈的反传统性、反现代性、解构性、否定性和破坏性。这一思潮弘扬多元论、相对主义,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归因论。一、哲学基础表现在文化观上,反对文化中心或文化霸权,认为文化具有不可通约性,每种文化都是有差异的,都有自己的存在理由;文化不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或作用,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其基本观点是:每一种情况都是不同的,应对具体情况做出特殊的理解一、哲学基础后现代主义不仅意指对过去开放,而且也意指对那些曾被忽视的观点开放。后现代主义是多元性和多元文化的。后现代心理学敞开了这样一种可能性所有的心理学取向都是合法的,没有什么心理学取向必定比其它任何取向优越。一、哲学基础文化心理学是其中之一。从文化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来看,它基本上承袭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思想,由此可以说,它直接来源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其最为直接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事实上,很多人,包括许多文化心理学家都认为文化心理学是一种后现代的心理学体系。二、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任何事物或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都既有外因,也有内因,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文化心理学也不例外。它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矛盾使然。换言之,首先是为了解决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矛盾,使心理学摆脱所处的困境与危机。由此可以说,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需要,是心理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二、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一)精神分析学说等非主流心理学取向或流派的发展对文化心理学的影响在以往有影响的心理学各流派或取向中,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要数精神分析学说了。二、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精神分析是在文化的土壤里产生的。这里包含着两重意义:首先,文化是精神分析学的基础在所有精神分析中,分析者的任务是分析符号的多义性,从而排除“误读”.而符号的多义性及其实效是同作为“符号体系”的文化(概念)本身分不开的。其次,精神分析学家普遍把自己的理论与文化联系起来,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去解释或说明文化现象。二、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精神分析的这些研究和理论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与理论相互促进、验证,使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结合起来,从而为文化心理学的诞生作了理论和实践以及学科上的准备,使之有了生长的土壤或条件。二、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除精神分析学派外,在20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危机之时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置于理论和研究的核心地位,强调心理学研究的整体性,要求对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人进行研究,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人的潜能与价值,从而必然把心理学研究与文化结合起来.二、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所有这些,都与自然科学研究愈益突出人的地位或作用相一致。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个人心理学吸收了东方文化的因素,将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科学结合起来,主张研究超个人体验,提倡心理学整合,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把文化与心理学研究结合起来.这就为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作了一定的准备.文化心理学正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等非主流心理学流派对主流心理学的不足的认识、批判和以此为基础构建的理论的基础上得以产生。二、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二)主流心理学的困境与文化心理学兴起由于主流心理学片面模仿自然科学,使心理学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和危机.通过反思与审视,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学不是纯然的自然科学,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标准来要求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以自然科学的模式来构建心理学。相反,心理学应突出人性,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和归宿。由于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和使人成为人的前提条件,是人的对象化活动的始点和结果,即实际上是人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重新规整和构建世界的过程及其结果。因此,心理学研究不能脱离文化,不能抛开文化研究范式.这样,心理学的发展就逐渐呈现出一种文化转向。二、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当然,这一转向包括了许多心理学发展方向,有的是在坚持主流的实证心理学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用文化研究范式来修正和发展原有的心理学研究范式,如跨文化心理学有的则是要求突破主流心理学范式,采用新的研究范式,构建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文化心理学就是如此。由此可以说,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有助于克服主流心理学的不足,使心理学摆脱目前的困境。其主要做法是复兴冯特的“第二心理学”,并把之作为心理学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三、社会历史基础(一)世界社会背景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基础。首先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世界的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徙愈来愈频繁,散居于世界各地的各国社团和多国身份的公民大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本来预想处于别的文化语境中的人对所迁徙到的新文化有四种反应或适应策略:同化、整合、分离和边际化,其中最佳的策略是整合。但事实上,“散居世界各地的社团试图保持他们原有的文化身份,并由此可能引发不同的文化身份的冲突。三、社会历史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原有的习以为常、司空见惯、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文化现象和行为在其他文化中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心理和行为的文化差异明显地突出出来,导致了文化间的冲突与矛盾以及个体的不适应。因此,为了协调社会各方面,保持社会的稳定,并维护处于两种及其以上文化境遇中的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不同文化的人的更好发展,有必要研究不同的文化或文化心理和行为。三、社会历史基础另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十几年前,人们还普遍认为个体将取代种族部落、科学理解将取代宗教信仰或意义,社会将朝着所有人都说一种世界语(或英语)的一个同质的世界文化方向发展,但现在,不再有人相信这样的论断。当今世界,逐渐呈现出愈来愈广泛的全球性的对原有种族和文化的认同,文化差异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愈益突出,这样人们不得不承认文化差异,并且意识到存在文化差异并不必然意味着社会有缺陷或处于低级的发展阶段,全世界不存在唯一最佳的社会和心理模式,各文化语境中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各有其特点。三、社会历史基础因此,要更好地了解、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就有必要对文化差异和其语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这就对心理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促成了文化心理学的诞生。三、社会历史基础(二)美国社会背景从占世界主导或中心地位的美国的情况看,人们愈益认识到没有任何单一移民社会和心理可以作为美国整个社会和心理与人的发展的标准,因而也就无法选取其中之一作为样本或研究维度来研究,而必须对各种有差异的文化都进行研究。由此极大地激发了研究工作者和政府决策人员对人种和文化差异的兴趣与注意。三、社会历史基础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美国的移民政策导致美国许多城市中的族群及其人口比例的巨大变化,从而对地方文化变化产生深远影响。1970年至1990年,纽约市的非拉美白种人从占总人口的63%下降到43%。而这期间,来自亚洲、非洲和加勒比海的非本国出生的人口比例有较大增长。这些移民一般还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并形成以国家和种族为标记的社群,每一社群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和行为方式。这表明,美国正在逐渐成为一个全世界而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的地方,一个国际性的联系着各种文化和种族差异的国土。三、社会历史基础上述种族与文化差异,导致了一些问题或矛盾。如各种族或国家的文化与美国己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语境不一致,从而导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涵化或适应问题。三、社会历史基础美国社会己具有种族与文化多重性。无论该多重性在社会和政治上意味着什么,种族的自我意识和介于个体与国家之间的中等层次的社会组织的存在,引发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心理和种族差异的现实和社会起源,一般的心理机能、健康和人的发展具有普遍性的假设的合适性限度等.这些问题都不是以往的心理学能够解决的,从而需要发展出一种新的心理学去解决这些问题。文化心理学正是这样的一种心理学,它以学科的形式描述、解释这些问题,帮助人们克服许多社会的和心理学的理论无意涉猎的种族中心和各种用以研究的思辨的方法或方法论的局限性。四、学科语境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以往的单一学科无法研究的、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于是许多学科不断地交叉、渗透、综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学科。文化心理学就是这样的一门学科,它是文化人类学、符号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结果。四、学科语境在20世纪50年代末,尽管人类学和心理学都主要用实验法,都研究动物学习和身心关系,并都认为用实验法研究这些问题才是真正的心理学和真正的对仪式、神话和家族关系作人种学研究的人类学。但是,那时这两个学科还很少相互作用。心理学主要是探求普遍性的心理结构和人类基本的心理过程,对人的理解和社会实践的内容、意义和分布不感兴趣。而人类学则一再确证群体表征和社会制度方面的历史和种族差异,对个人及其心理机能不感兴趣。这说明二者虽然表面上研究同样的东西,但实际上研究的目的、对象与内容并不相同,因此很少交叉。四、学科语境然而,随着这两门学科的发展,它们交叉和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从而越来越靠近,并最终靠拢在一起.从人类学的发展来看,在其发展中,逐渐对个人中心的人种学、地域心理学研究和话语中心概念如心理、自我、躯体、性别、动机与情感等产生了兴趣。四、学科语境到了20世纪80、90年代,它们在经历了约30年的学术差异后,终于有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对话的机会和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二者结合在一起,发挥各自所长,更好地研究并解决二者都想解决的问题。从而使文化心理学的诞生成为可能。在文化学领域,发表出版了许多与文化心理学息息相关的学术成果,开展了一系列对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有很大促成作用的活动:四、学科语境文化心理学形成和发展中的第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是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于1980一1981年组织召开的一次会议。该会议的主题是“文化的概念及其获得”。会后出版了题为文化理论:关于心理、自我和情感的论文(cultureTheory:EssaysonMind,SelfandEmotion)的会议论文集。该论文集已成为文化心理学的学生常用的规范性入门读物。四、学科语境符号学与语义学的研究也在文化心理学的产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的研究表明,符号尤其是语言符号存在很大文化差异。不仅文化语境中的人所使用的符号及其规则不同,而且符号所表征的意义也相差很大。符号的意义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语境与符号的使用者。四、学科语境另外,符号与意义的关系并不像以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确定的、明确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经常发生滑变和断裂。不同文化中这种滑变与断裂的方式与程度各有不同。各文化通过自己特有的换喻、隐喻等方式来处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心理和行为。要把这种文化心理和行为彻底弄清楚,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这不仅为文化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学科基础,而且也提供了研究对象和内容。四、学科语境正是在上述多学科的影响下,到20世纪80年代,跨学科的研究兴趣逐渐兴起,用“文化心理学”来表述这种跨学科研究逐渐流行,命名一个新发展起来的亚学科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重视。由此文化心理学得以诞生。许多社会机构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在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机构有的是政府性的,有的是私人性的,它们都以文化、种族和社会与心理学理论的国际化为研究重点,开展涉及文化、种族、健康等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并组织一些这些方面的学术活动。这些研究和学术活动的目的、起因和侧重点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与文化和心理有关。四、学科语境因而可以说,文化心理学处在人种学、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的氛围中,位于社会科学、社会政策和现实生活的交汇之处。由此决定了文化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第二节文化心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按照学者们的一般观点,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期,但从文化心理学的整个过程和文化心理学家的理论观点来看,应把之分为五个时期,即初步构建期、潜伏期、萌发期、形成期和发展成熟期。第二节文化心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其中,初步构建期主要是指冯特等人对文化心理学的构建;心理学既不完全是自然科学,也不完全是人文学科,具有双重特性,因此应有自己的发展道路,两方面都应发展。冯特就是持第三种观点,并力图构建两种性质的心理学。第二节文化心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他指出,“个体意识不足以展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因为它是以早期历史为条件,无法单独地提供任何知识.”因此,实验的个体心理学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心理学,它仅仅涉及心灵的外层,而只有民族心理学才到达心灵的深层气除冯特外,许多人都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或探索,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在哲学领域,德国的历史哲学家们如狄尔泰用质化方法对之进行了探讨。从其生命哲学出发构建的描述心理学就非常重视历史文化因素。第二节文化心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潜伏期是冯特之后心理学的发展对文化心理学的忽视;但是,冯特之后,心理学家们为了使心理学真正步入科学的殿堂,成为堂而皇之的真正的科学,开始主要关注冯特的个体心理学,而忽视了冯特心理学体系的另一半民族心理学。特别是世界心理学的研究中心从德国转到美国后更是如此。第二节文化心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萌发期则是在跨文化心理学中,一些学者逐渐认识到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必要,由此开始提出并着手进行一些文化心理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总的特点是提出了文化心理学的概念,注意到文化的重要作用,并开始对文化进行研究。不过,这一时期的文化心理学研究主要是探讨共同的普遍的心理机制,实际上还是属于科学主义心理学范畴,并没有把文化心理学从主流心理学中脱离出来.第二节文化心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该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Devos和HipPler.他们于1969年提出了文化心理学的概念,但他们将文化心理学等同于心理人类学(psychofogicalanthropofogy)和文化人格学派(cultural&personallty),主要关注文化与人格的关系,认为它主要是研究文化与人格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影响,亦即由文化和人格决定或影响的人类心理和行为。第二节文化心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形成期是文化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和知识体系逐步具有自己的独特性;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对文化敏感性的关注,主要研究社会文化语境(context)和语言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心理学的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理论观点和方法等。第二节文化心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Pricewilliams等人。他们的研究一方面继承跨文化心理学和心理人类学的传统,同时又对跨文化心理学与心理人类学提出质疑与批判,更加强调文化语境的作用。这种对文化语境的重视,一方面迎合了主流心理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与社会心理学对情境的重视产生共鸣。这样就逐渐发展出文化心理学自己的研究领域。(l)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不能脱离被研究者的社会文化语境或情境;(2)从地方性的观点和概念探讨当地人的自我取向、特征与本质及其形成、发展与变迁。第二节文化心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发展成熟期是指文化心理学研究蓬勃开展起来,理论观点日趋成熟完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是文化心理学的建立与蓬勃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明确确立了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用建构论来解释文化和心理的关系。第二节文化心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1990年,斯迪格勒等人主编出版了文化心理学:人类发展的比较研究,该书被认为是文化心理学真正诞生的标志。cofe、shweder、Ratner等人以文化心理学为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出版了许多著作,构建了各有特色的文化心理学理论。这一时期形成的主要文化心理学理论有:J.R.Kantor的主观意义与社会实践理论、M.cole的生态文化理论、E.EBoesch学派的象征行动理论和R.A.Shweder的多元客观世界观与主观建构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