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1319629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8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第五章 幼儿科学教育的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方法和手段教学要求:理解科学教育方法的概念、类型,并学习运用这些方法的技巧。特别是对其中的观察、小实验、种植与饲养、信息交流、科学小制作等方法进行比较深入的理解与运用 l一、观察法l(一)什么是观察法l观察法就是提供大量直接经验让幼儿观察探索,让幼儿通过五官的感受来发现、探索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使之获得具体印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概念。l(二)观察法的类型l 在幼儿科学中,观察一般可分为个别物体和现象的观察、比较观察、长期系统观察三种类型。l 1.个别物体和现象的观察:l 个别物体和现象观察是指幼儿对特定的某一自然物、自然现象或科技产品进行观察,而有目的地运用多种感官与周围某一事物或现象直接接触,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属性和习性。一般通过这种观察,要求幼儿获得有关个别物体和现象的以下信息:l(1)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l(2)观察个别物体的外部结构和功能及两者关系。l(3)观察个别物体相对的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l(4)观察个别物体的存在与周围世界的关系。l2.比较观察l 比较观察指幼儿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科技产品进行观察和比较,使幼儿在观察中更正确的认识自然物,并进行分析和比较,为概括分类奠定基础。通过观察,要求幼儿:l (1)在比较观察中发现自然物和科技产品的相似处与不同处。l(2)要求幼儿学会以两样物体的相应部分和整体性进行比较观察。l(3)要求幼儿以一种认识过的物体与新的观察对象进行比较观察。l (4)对两种新的自然物或科技产品进行比较观察。l 3.长期系统观察l长期系统观察是指幼儿对某一自然物或自然现象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它的特点是观察的时间长,对幼儿观察的持久性要求高。一般在引导幼儿观察、探索事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时运用。它有益于培养幼儿观察的持久性、兴趣性以及培养幼儿对观察对象的感情。在长期观察过程中,幼儿发现并获得物体变化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了解事物生长变化的过程。l 以上三种观察都有密切联系,在幼儿探索周围物质世界过程中,往往是联系使用,不可机械分割。(三)教师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三)教师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的指导要点时的指导要点 l 1利用观察对象的显著特征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l 观察活动开始,一般是让幼儿先看看观察对象的全貌,对它有一个完整印象,而后根据活动目标,逐步提出具体、明确、简洁而有启发性的突出观察对象的显著特征的问题。l 2引导幼儿综合利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特征l 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应尽量启发幼儿的各个感官都参与观察活动。只有让幼儿在看看、听听、闻闻、尝尝、摸摸中,尝试多方面的感受,才能对观察对象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l 3教会幼儿全面有序地观察l 一般幼儿的观察往往是笼统的、无序的,是模糊、不深刻的。如只看到韭菜有细细长长的叶子,不仔细探索它的气味和叶的形状,就会把细长绿叶的菜都当成韭菜,而混淆了韭菜与葱、蒜的区别。为此,教师在指导幼儿观察时,要注意引导幼儿既观察客观事物的整体,又观察其主要的细节,根据事物的具体特征,有的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有的从局部到整体,处理好观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克服片面性,以保证观察的全面性。l 4引导幼儿在观察中比较不同事物的特征l 在观察事物特征时,要教幼儿善于进行比较观察。如幼儿往往把飞蛾误认为是小蝴蝶。教师应引导幼儿发现他们的触角、腹部的结构特征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区别。总之,在个别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对比观察,可以使得它们的个别特征更为突出。l 5将观察和幼儿对观察对象的操作活动相结合l 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使观察活动尽可能地让幼儿有自己动手和操作的机会,在操作活动中,通过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去感知事物,而感知是由客观物质的刺激力所直接引起的,所以操作中的感知是一种直接的认识,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l 6在观察的同时可运用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的思考l 对幼儿来说,他们的观察往往是由对周围环境的好奇或偶然的兴趣而引起,带有极大的无意性。如何使幼儿无意的自发的感知转化为有目的的观察,有赖于教师在活动中适时的、积极的提问的参与,用提问引发观察的教育手段可贯穿于观察活动的全过程。l 所设计的问题应能创造一种触发幼儿全力投入观察的环境中去,真正起到启发的作用,而且所提问题要与幼儿的感知、思考、回忆已有经验相联系,并与表达、交流形成观察的全过程。所提问题中不应有单靠幼儿回答“是”与“不是”来解决的,也不应有包含着答案而无需思考的,而应能引发幼儿积极观察和思考,从探索中求得答案。l 7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交流观察的发现l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发现,注意其独到之处,可以请其操作,将初步经验介绍给大家,鼓励幼儿将观察的结果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应教会幼儿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能伸进树洞捉虫。”l 8指导幼儿学习用各种方法记录观察结果l 观察记录就是由幼儿以形象化的绘画、图表,表达所观察到的自然物、科学现象以及实验调查的结果,它是幼儿观察活动中的一个方面,也是一种表达的方式。通过观察记录,让幼儿对观察的周围世界的印象进行回忆,使得这些印象更加清晰,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还能引起幼儿再观察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l 幼儿的观察记录将反映出幼儿的观察水平以及对观察对象认识的正确与错误,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观察状况,以及自身的教育效果。l总之,组织幼儿进行观察,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是推动幼儿了解事物的重要方法,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智力技能。教师指导并教会幼儿从观察简单的个别物体到观察复杂现象,都可以运用丰富的自然物、自然现象以及科技产品等作为题材;任何观察活动或以一种感官为主,或由多种感官协同参与,都要以丰富感官经验为基础;选择活动材料,要以能引起幼儿的观察兴趣和可接受性为前提;观察方法的运用必须与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及科学素质的培养紧密联系,并与其它各种方法的运用相互渗透、相互支持,不可孤立进行。l二、分类与测量l (一)分类l 1分类方法概述l 分类是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的过程,即抽取同类事物中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和概括。幼儿的分类是指帮助幼儿把具有某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的物体聚集在一起的活动过程。l分类是观察过程的延伸和应用,通过分类练习可以加深巩固幼儿对各种类别的物品特征的认识。自然界的分类是根据万事万物的自然属性和特征进行的。通过对自然物品分门别类的组合,使观察趋于精细,如在“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分类”的活动中,幼儿就将对动物的观察加以整理归类。分类的过程也是分析、比较的过程,它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l2分类在幼儿科学中的运用l 就内容而言,在幼儿科学中可以进行分类的内容有:l (1)植物类,如树木、花草、蔬菜、水果、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l (2)动物类,如家禽、家畜、野生动物、鸟类、鱼类、昆虫等。l (3)常见物品,如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玩具、服装、食品等 l 就具体的分类方法而言,幼儿科学中的分类主要有以下类型:l (1)挑选分类l 这是一种简单的分类活动,根据某种要求,让幼儿从各类物体中选出所需的物品。一般用于小班。如在许多花中挑选出红色的花或黄色的花,在许多鞋子中挑选出雨天穿的鞋子。l (2)根据特定的标准分类l 这是指幼儿根据活动的特定要求学习分类。这种形式的分类练习可根据一个或几个特征进行,是幼儿园中运用较多的分类形式,一般可根据:l 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如按颜色、形状、大小、长短等分类。l 按物体的用途分类。如玩具用品、学习用品、交通工具等。l 按物体的材料分类。如木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等。l 按事物之间的联系分类。如兔子和萝卜、鱼和猫、狗和骨头等。l 按物体的基本特征分类。如鱼类、鸟类、兽类、家禽、家畜等。l (3)根据自己确定的标准分类l 这是指幼儿自己根据自然物的各种特征和自然属性进行分类,是一种运用较多的形式。如提供给幼儿多种树叶,让幼儿自己确定按大小分、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或按落叶树和常绿树分,但每种分法都必须把所提供的材料分完。l 3教师在组织幼儿分类活动时的指导要点l 在组织幼儿分类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l (1)给幼儿充分的感性材料,帮助幼儿辨别事物的特征、差异,让幼儿在活动中细致观察,在看看、玩玩、摸摸、比比等感知活动的基础上,发现其特征属性,然后帮助他们将单个物品的属性与分类标准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做出判断。l(2)帮助幼儿明确分类标准或鼓励幼儿自己确定分类标准。教师的语言指示要清楚、明确,幼儿才能根据分类标准去活动。l(3)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摆弄、尝试分类的机会。l(二)测量l 1测量方法概述l 测量是指幼儿运用目测或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初级的测定活动。幼儿的测量包括大小、长短、高矮、粗细、轻重等内容。如用绳子、尺测量树干的粗细、高矮;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以比较物体的轻重等。l 测量可以帮助幼儿更准确地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获取有关物体的空间、距离、温度等方面的具体经验。通过测量还可帮助幼儿学习相应的简单的测量技能。如幼儿在测量海带的长度时,不仅高兴的知道海带有多长,同时学习了用尺、小木棍等测量技能。l2测量在幼儿科学中的运用l 就内容而言,在幼儿科学中可以进行测量的内容有:l (1)测量物体的个别特征l 用目测感知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等。l 用手感觉不同水杯中水的温度(冷、热)l 用手掂量物体的轻重、如比较哪只装沙的桶重些。l 学习使用简单的非正式量具,用小棒、绳子或布条测量并比较树的高矮、粗细;用小棒测量物体的长短;用走步或长绳测量距离的远近等。l 学习使用正式量具,如尺、台秤、天平、温度计,用以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粗细、轻重、温度、厚薄等。l(2)观察与测量动、植物生长情况l 指导幼儿在种植园地、饲养角测量动植物生长过程中各个主要阶段,这种方法既能增加幼儿对种植和饲养的兴趣和情感,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帮助幼儿学习了测量的技能。可用尺量一量植物比前一周长高了多少?用秤称一称动物长重了多少?并在自然角记录本和动植物生长记录本上作记录。l(3)观察与测量天气情况,如放置“小小气象角”。l 3教师在组织幼儿测量活动时的指导要点l (1)教会幼儿使用测量工具。l(2)教会幼儿记录测量结果的常用方法。l 记录测量结果有图画记录与表格式记录等形式,幼儿运用这些方法记录测量的结果,既生动形象、又便于交流。l 总之,分类和测量是幼儿在科学教育中需要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教师不仅在正规性科学活动中帮助幼儿学习分类、测量,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操作、练习,以使全体幼儿都学会简单的分类和测量。三、科学实验(一)科学实验方法概述 1什么是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利用一定的仪器或设备,通过操纵变量来观测相应的现象和变化的方法。它能够排除干扰因素,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2实验方法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意义 实验方法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具有以下的意义:(1)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2)有利于幼儿理解科学现象。(3)幼儿在亲自操作过程中,既学习了简单的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发展了观察分析能力 (4)幼儿在操作过程,易于发现问题,进一步探索和设法解决问题,弥补了在自然条件下观察的不足、有益于幼儿的思考,发展细致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培养科学兴趣。3幼儿科学实验的种类 幼儿科学实验的种类一般有幼儿操作实验、教师演示实验两种。(1)幼儿操作实验 幼儿操作实验是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全过程的实验,实验的性质比较简单,常带有游戏性。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熟悉实验材料的性质和使用方法,充分观察实验过程中现象的变化,并可以重复操作,多次尝试,进行科学探索。在幼儿操作实验中,选用的设备材料要齐全、够用,时间要充裕,以便每个幼儿有反复尝试的机会,并具有安全性。(2)教师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是指由教师操作实验的全过程,幼儿观察实验的过程、现象、变化和结果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难度大,较为复杂的实验。(二)科学实验法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运用 1幼儿科学实验的内容举例 (1)植物生长实验 如种子发芽试验,让幼儿知道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阳光,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2)动物实验 如“蚂蚁喜欢吃什么”的实验,可以让幼儿通过实验探寻蚂蚁的生活习性。(3)物理实验 幼儿园可做的物理小实验很多,如沉浮实验、磁铁实验、摩擦起电实验、小电珠实验等。(4)化学实验:2教师在组织科学实验时的指导要点 (1)提供充足,多样的实验材料和充足的时间,以保证幼儿能反复操作、与客体接触、相互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索、发现、判断,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2)积极引导,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使实验活动成为幼儿主动的探索活动。(3)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注意实验材料、方法、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变化结果、和实验对象的差别。(4)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指导幼儿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学习操作技能。四、科学游戏 (一)什么是科学游戏 幼儿的科学游戏是借助于自然界的物质材料,包括水、石、砂、土、竹、木、树叶、贝壳等以及科技产品、玩具、图片等物,把科学的道理寓于游戏之中,通过幼儿参与有一定规则的、有趣的玩耍、操作活动,达到某一科学教育的要求,促进幼儿的发展,它是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二)科学游戏的作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喜爱游戏,乐于参与,在游戏中,幼儿反复进行有趣的游戏 性操作活动,易于巩固已有的科学知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幼儿进行科学游戏,体脑共同活动,既比较有趣、轻松愉快,又减轻了智力负担,有利于身心健康和智力的发展。游戏的进程和任务的完成,要求幼儿必须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控制能力、遵守规则的行为以及和同伴的合作精神。(三)科学游戏的种类 (1)感知游戏 (2)排列游戏 (3)分类游戏 (4)配对游戏 (5)情景游戏 (6)活动性科学游戏 (7)实验性游戏 (8)棋类游戏 感知游戏:这种游戏主要通过幼儿的感觉器官,感知辨别自然物体的属性和功能。如“奇妙的口袋”、“听一听谁在叫”等,都属这类游戏。排列游戏:这种游戏是幼儿以各种自然材料(如树叶、石子、贝壳、松果等),按照各种物体的外形、大小、颜色、长短、轻重等有顺序的进行排列。也可以自然物的生长过程有顺序地进行排列。如以青蛙的生长变化。(3)分类游戏:这是幼儿根据自然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区别分类的游戏。如将物体按同类性质进行分类:把水果和蔬菜、飞禽和走兽、水生动物和陆地动物、能浮的和会沉的、能被磁铁吸住和不能被吸住的等进行飞类,并开展“看谁分得又对又快”的竞赛性游戏。(4)配对游戏:这种游戏要求幼儿根据一种自然物或人造物与相同的或相关的自然物或人造物进行配对。可以用实物和图片进行,也可以幼儿、成人扮演角色的方式进行。如“它们的家在哪里?”这类配对游戏,除了具有认识个别物体的作用外,还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在活动中有意尝试,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5)情景游戏 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创设特定的情景,让幼儿观察、操作,寻找自然物或科技产品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它们的原因等等。如“找得对,找得快”游戏。(6)活动性科学游戏 这类游戏适宜在室外进行,活动量较大,如捉影子、吹泡泡、玩水、玩沙、堆雪人、跷跷板、放风筝、玩风车、打电话等,通过这类游戏,亲身感受并进一步理解事物的特性及科学现象产生的因果关系。(7)实验性游戏 这类游戏与科学实验直接相联系,在科学实验的前提下,伴随着游戏,有的先实验后游戏,有的贯穿于实验的全过程,即以游戏方式进行实验,使幼儿既能达到实验的目标,又在轻松的游戏中巩固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8)棋类游戏 棋类游戏有利于巩固幼儿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友好协商能力及培养遵守游戏规则的良好习惯。四、科学游戏的指导要点 (1)游戏的科学性。教师在选择和编制游戏时,首先要考虑游戏的科学性,即保证游戏知识的内容准确、难度适中,符合科学教育的目的要求和幼儿学习的可能性。(2)游戏的趣味性。科学教育的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出现,是因为游戏具有趣味性,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它象“魔术”一样有“魔力”吸引幼儿、激发幼儿的好奇心。(3)游戏的活动性。幼儿喜欢摆弄,好活动、游戏的结构应是幼儿的活动探索过程。幼儿在游戏中,既有外部的操作感知和身体运动,以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又有内部的智力活动,要求幼儿努力进行思考,两者的有机结合,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能达到科学游戏的目的。(4)游戏的规则。任何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科学游戏也不例外。科学游戏的规则,应服从于科学教育的要求和游戏的展开,有利于幼儿的操作和智力活动,而不能限制幼儿的活动。游戏的规则要简单,便于幼儿执行。(5)教师在编制和领导幼儿进行游戏前,要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空间,保证游戏的开展;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要根据幼儿游戏的情况,适当提高游戏的要求,并在适当的时机结束游戏,以免幼儿产生厌倦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