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传动的分类教学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1295138 上传时间:2024-06-16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带传动的分类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带传动的分类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带传动的分类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带传动分类带传动分类v按工作原理:v1、摩擦型带传动:靠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来传递运动和动力;v2、啮合型带传动:靠带与带轮之间的啮合来传递运动和动力;5.1 带传动概述v一、摩擦型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v原理:借助于带和带轮之间的摩擦来传递运动和动力。二 传动带的类型v根据带的形状:平带:平带:结构简单,传动中心距大;V带:带:应用广泛,带的侧面为工作面,承载能力 大,传递功率高,标准化程度高,传动比大等;圆形带:圆形带:少用;多楔带:多楔带:相当于平带和V带组合结构,运转平稳,尺寸小,传递功率大,结构紧凑。三、几何尺寸v1包角 :带和带轮接触弧所对的圆心角。小带轮上的包角为:v2 带的基准长度Ld式中:分别为小带轮和大带轮的基准直径。特点v1 传动带具有挠性和弹性,可吸收振动和缓和冲击,使传动平稳噪音小;v2 当过载时,传动带与带轮之间可发生相对滑动而不损伤其它零件,起过载保护作用;v3 适合于主、从动轴间中心距较大的传动;v4 结构简单,制造、安装和维护都较方便;二、啮合型带传动v同步带传动属于啮合型带传动:靠带上的齿和带轮上的齿和齿槽的啮合来传递运动和动力,所需张紧力小;轴和轴承上所受的载荷小;带和带轮间没有滑动,传动比准确且传动比大;带的厚度薄,质量轻,允许高的线速度,传动效率高。v制造和安装精度要求较高,成本高。带传动的应用v用于两轴平行,且主动轮、从动轴回转方向相同的场合。带的张紧v由于带传动的材料不是完全的弹性体,带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发生塑性伸长而松弛,使张紧力降低。为保持持久的承载能力,带传动需要张紧装置。v常用的控制和调整张紧力的方法是调节中心距张紧和设置张紧轮张紧 四 带的张紧用带轮张紧5.2 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能力分析v5.2.1 带传动的力分析预紧力:F0紧边拉力:F1松边拉力:F2(1)有效拉力是带沿接触弧上摩擦力的总和:F=F1-F2,(2)在初拉力一定的情况下,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有一极限值,当带和带轮之间的有效拉力超过接触弧上极限摩擦力的总和时,带和带轮间将发生显著的滑动,这种现象称为打滑打滑。有效拉力F(N)、带速(m/s)和传递功率P(kW)之间的关系为:带式运输机受力分析如图以平带为例讨论带在带轮上即将打滑而尚未打滑的临界状态时F1、F2的关系:v因 很小,可取v再略去 得v由以上两式得:欧拉公式:故在摩擦临界状态下,松边与紧边拉力的关系为:式中:f 为带与轮面间的摩擦系数;为带轮的包角,rad;此时,有效拉力取得极限值:由于小轮包角小于大轮包角,所以计算带传动所能传递的有效拉力时,包角取小轮包角。增大初拉力、包角和增大摩擦系数都可提高带传动所能传递的圆周力。5.2.2 带传动的应力分析v传动时,带中的应力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紧边拉力和松边拉力产生的拉应力;2、离心力产生的拉应力;3、弯曲应力。1 由紧边和松边拉力产生的拉应力紧边拉应力松边拉应力有效拉应力式中:A为带的横截面积2 离心力产生的拉应力v离心力之发生在带作圆周运动的部分,但因平衡它所引起的拉力,却作用在带的全长上。v离心拉应力为:3 弯曲应力两个带轮直径不同,所以带在两个带轮上的弯曲应力不同,小带轮上的弯曲应力大于大带轮上的弯曲应力。如图最大应力产生在由紧边进入小带轮处:在一般情况下,弯曲应力最大,离心应力最小带在工作时的应力分布情况带的应力分析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v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打滑和带的疲劳破坏。v设计准则:在保证带传动不打滑的前提下,带具有一定的疲劳强度和使用寿命。5.2.3 弹性滑动和传动比v一、弹性滑动和传动比 由于带的弹性变形而引起的带与带轮之间的相对滑动现象称为弹性滑动。弹性滑动是带传动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正常工作时固有的特性。弹性滑动会引起下列后果:v(1)从动轮的圆周速度总是落后于主动轮的圆周速度。v(2)损失一部分能量,降低了传动效率,会使带的温度升高,并引起传动带磨损。v设d1、d2为主、从动轮的直径,mm;n1、n2为主、从动轮的转速,r/min,则两轮的圆周速度为:滑动率:由于弹性滑动引起从动轮圆周速度低于主动轮圆周速度,其相对降低率通常称为带传动滑动系数或滑动率带传动的传动比从动轮的转动速度:通常弹性滑动和打滑的区别v打滑是由于带过载所引起的,是传动失效时发生的现象,是可以避免的;v弹性滑动是由于材料的弹性和紧边拉力与松边拉力的差所引起的,只要带传动具有承载能力,有紧边拉力和松边拉力,就一定会发生弹性滑动,所以弹性滑动是不可以避免的。v若传递的基本载荷超过最大有效圆周力,带在带轮上发生显著的相对滑动即打滑v打滑造成带的严重磨损并使带的运动处于不稳定状态v带在大轮上的包角大于小轮上的包角,所以打滑总是在小轮上先开始的v打滑是由于过载引起的,避免过载就可以避免打滑注意5.3 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v5.3.1 V带的标准vV带又分为普通V带、窄V带、宽V带、大楔角V带、联组V带、齿形V带等,其中普通V带应用最广。我们主要介绍普通V带。传动带的型式一、普通V带的规格及结构v普通V带分为Y、Z、A、B、C、D、E七种型号型 号YZABCDE顶宽b6101317223238节宽bd5.3 8.51114192732高度h4.0 6.0 8.011141925楔角40每米质量q/(kg/m)0.040.060.100.170.300.6 0.87普通V带的结构:帘布心结构绳心结构1包布层;2顶胶;3抗拉体;4底胶;帘布心结构绳心结构基本概念及参数v节面:V带弯曲时,顶胶伸长,底胶缩短,只有两者之间的中间层长度不变,称为节面。v节宽bp:带的节面宽度;带弯曲时,该宽度保持不变。v带的基准长度Ld:在规定的张紧力下,V带中性层的长度称为带的基准长度Ld,V带的公称长度用基准长度表示。v带轮的基准直径dd:在V带轮上,与所配用V带的节面宽度bp相对应的带轮直径称为带轮的基准直径dd。型 号YZABCDE顶宽b6101317223238节宽bd5.3 8.51114192732高度h4.0 6.0 8.011141925楔角40每米质量q/(kg/m)0.040.060.100.170.300.6 0.875.3.2 普通V带传动设计v1、设计原始参数及内容v设计V带传动的一般已知条件是:传动用途和工作条件;传动的功率P;主动轮、从动轮的转速n1和n2或传动比i,对传动位置和外部尺寸要求等。v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主要是:确定带的型号、长度、根数、传动比、中心距、带轮直径、结构尺寸及作用在轴上的载荷等。2 设计方法及步骤v(1)确定计算功率v 为工作情况系数,考虑到载荷性质和运转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影响而确定的。载荷性质工 作 机原 动 机电动机(交流启动、直流并励、三角启动)四缸以上内燃机电动机(联机交流启动、直流复励或串励),四缸以下的内燃机每天工作小时数/h1616载荷变动很小液体搅拌机、鼓风机、通风机(7.5kW)、离心式水泵和压缩机、轻负荷输送机1.01.11.21.11.21.3载荷变动小带式运输机、通风机(7.5kW)、旋转式水泵和压缩机(非离心式)、发电机等1.11.21.31.21.31.4载荷变动较大斗式提升机、压缩机、往复式水泵、起重机、冲剪机床、重载运输机、纺织机、振动筛1.21.31.41.41.51.6载荷变动很大破碎机(旋转式、颚式等)、磨碎机(球磨、棒磨、管磨)1.31.41.51.51.61.8(2)选择带型(3)确定带轮的基准直径dd1和dd2 初选小带轮dd1,普通V带轮最小基准直径表如下,取:为提高寿命,在传动比不大和结构无特殊要求时,应选取较大的直径。大轮的基准直径:通常取 ,dd1、dd2应符合带轮基准直径系列。带速:一般应使 在 525m/s 的范围。(4)中心距、带长1)初选a0:2)计算带的基准长度Ld:3)查表选取与Ld相近的V的的基准长度Ld。4)计算实际中心距:(5)计算小轮包角1v一般应使 否则可加大中心距或增设张紧轮。(6)确定v带的根数z Z取整数,为了使每根V带受力均匀,V带根数不宜太多,通常z10式中:P0单根V带允许传递的功率(又称单根V带的基本额定功率),P0值的大小是在包角=180、特定带长、平稳工作条件下通过试验和计算得到的,见表5.4;P0考虑到传动比不为1时,带在大带轮上的弯曲应力较小,在同等寿命下,P0值应有所提高,P0即为单根V带允许传递功率的增量,大带轮愈大(即传动比i12愈大),提高量愈多,其值见表5.5;KL考虑带的长度不同时的影响系数,简称长度系数,见表5.3;K考虑包角不同时的影响系数,简称包角系数,见表5.6。(7)确定初拉力F0v保持适当的张紧力是带传动工作的首要条件,张紧力过小,摩擦力小,容易发生打滑;张紧力过大,则带寿命降低,轴和轴承受力增大。(8)计算作用在轴上的力(9)V带轮的设计v1 选材:主要采用铸铁,HT150或HT200等;小功率时可用铸铝或塑料;高转速时可用铸钢;v2 带轮的结构形式;v3 根据带的型号确定轮缘尺寸;v4其它结构尺寸的确定可以根据经验公式。带轮的结构形式v1、实心式v2、腹板式或孔板式v3、轮辐式带轮的轮缘尺寸的确定v根据带的型号,可以查表确定带轮轮缘尺寸及其它结构参数。例题总结及习题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