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0924940 上传时间:2024-05-18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小结)(知识小结)考点的知识梳理考点的知识梳理1 1、概念、概念(1 1)专制主义专制主义(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一种:一种决策方式,指决策方式,指君主独掌政权,特征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君主独掌政权,特征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权力于一身家权力于一身(体现的是(体现的是君臣关系)君臣关系)(2 2)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指全国各指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体现的是(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原因产生原因(1 1)经济根源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2 2)社会根源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3 3)思想根源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3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的实行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4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历程历程(1 1)萌芽萌芽(战国)(战国):(2 2)确立(确立(秦朝秦朝):):韩非子: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韩非子: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商鞅变法实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商鞅变法实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中央:A A、建立皇帝制度、建立皇帝制度 B B、建立三公九卿制、建立三公九卿制地方:推广郡县制地方:推广郡县制思想:实行思想:实行“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按时间顺序按时间顺序(3 3)、)、巩固(巩固(两两汉汉):):。(1 1)建立)建立“中朝制中朝制”(内朝制)(内朝制)(2 2)汉武帝颁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解决王国问题。(3 3)建立刺史制度)建立刺史制度(4 4)实行)实行“郡国制郡国制”(5 5)实行)实行“监察制监察制”(6 6)思想:实行)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加强 思想专制,思想专制,(4 4)完善(完善(隋唐隋唐):):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建立了科举制建立了科举制(5 5)加强(加强(北宋北宋):):建立了建立了“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设置设置“参知政事参知政事”(6 6)发展(发展(元朝元朝)实行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设置宣政院设置宣政院(7 7)强化(强化(明朝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废丞相,权分六部建立内阁制建立内阁制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特务政治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特务政治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实行小规模的实行小规模的“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实行八股取士实行八股取士(8 8)顶峰(顶峰(清朝清朝)建立军机处建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推行密折制大兴文字狱大兴文字狱大规模大规模“改土归流改土归流”设立理藩院设立理藩院按主题要求(1 1)中央官制的演变)中央官制的演变秦秦: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汉汉:内外朝制度:内外朝制度隋唐隋唐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宋宋: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元元:宣政院:宣政院明明:废丞相;内阁制:废丞相;内阁制清清:军机处、理藩院:军机处、理藩院(2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秦秦:推广郡县制:推广郡县制汉汉:郡国制:郡国制元元:行省制度:行省制度(3 3)监察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的演变秦秦:在中央由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在中央由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汉:A A、中央:中央: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官员承担B B、地方:地方:建立建立“刺史制度刺史制度”唐唐: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宋宋:提点刑狱司狱专职监察各地刑狱:提点刑狱司狱专职监察各地刑狱元元: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明明:由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员:由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员评价评价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的实际效能有限(4 4)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的演变汉汉:实行:实行“察举制察举制”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实行: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隋唐以后:实行:实行“科举制科举制”5 5、特点、特点(1 1)皇权至上原则;)皇权至上原则;(2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直接任免;(4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等独断权力;(5 5)宣扬)宣扬“君权神授君权神授”;(6 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压迫人民的工具。6 6、本质、本质7 7、内部存在的矛盾、内部存在的矛盾(1 1)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2 2)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矛盾)。8 8、作用、作用积极影响:(前期为主)积极影响:(前期为主)政治: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政治: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经济上: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有效组织)经济上: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有效组织)文化:有利于各地区文化的交流和中华文化的延续文化:有利于各地区文化的交流和中华文化的延续与传播与传播消极影响:(后期为主)消极影响:(后期为主)政治上: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中国社会发展政治上: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中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和学术的自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由发展。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发展。9 9、发展趋势、发展趋势(1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明朝丞)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相制度被废除(2 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3)(3)思想控制不断加强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典型例题典型例题1 1、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释是A A“焚书坑儒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B 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C 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D 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B2 2、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一己之私”,却成就,却成就了了“天下之公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确的是A 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B 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C 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D 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C3 3、清代史学家赵翼说: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A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 D由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D5 5、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天下: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天下:“五十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自今以后,如有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自今以后,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 A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发达 B B宗法制的崩溃宗法制的崩溃 C C科举制的实行科举制的实行 D D士庶之分严格士庶之分严格C6 6、“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由此可见此人主张由此可见此人主张A 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B 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C C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D D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D7 7、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里的“进步进步”是指是指A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B8 8、据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记载,据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记载,“宋初,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号为二府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中书、密院既称二府二府,每,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枢密使的设立枢密使的设立A A加强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宰相的权力 B B沿袭唐宋五代制度沿袭唐宋五代制度C C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D与与“中书中书”互相依赖互相依赖D D9 9、汉书汉书刘辅传记载: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临终前,汉武帝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 、左将军上官桀、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汉昭帝;而丞相田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汉昭帝;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这表明汉武帝时期千秋竟不得受遗诏。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 A宰相没有地位宰相没有地位 B B外朝制约内朝外朝制约内朝C C内朝参与政事的决策内朝参与政事的决策 D D皇权空前强化皇权空前强化C C1010、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斑马式的省级组织。的省级组织。”为解决这种为解决这种“斑马式斑马式的的地方行地方行政制度政制度带来的社会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带来的社会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设立中朝设立中朝 设置节度使设置节度使 设立通判设立通判 实行推恩令实行推恩令A A B B C C D DD D1111、某著作写到某著作写到“有的土官绝嗣,后继无人,有的土官绝嗣,后继无人,或宗族争袭,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间互相仇杀,或宗族争袭,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间互相仇杀,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镇压后,以罪革职,改由流官充任;有的王朝被镇压后,以罪革职,改由流官充任;有的在土民向封建王朝申请在土民向封建王朝申请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时,王朝以时,王朝以所谓从民之意,革除土官世袭,改为流官。所谓从民之意,革除土官世袭,改为流官。”与与材料所述相关的有材料所述相关的有流官接任方式未被固定化流官接任方式未被固定化 边疆政策的灵活性边疆政策的灵活性 加强了对蒙藏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对蒙藏地区的统治 流官大规模出现于雍正年间流官大规模出现于雍正年间A A B B C C D DC1212、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高曾说: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高曾说:“同一阁臣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今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材料所材料所述现象述现象A A表明内阁大臣有职无权表明内阁大臣有职无权 B B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C C说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说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 D D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B1313、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材料中的阁臣A 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B B升降由皇帝决定升降由皇帝决定C 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 D D巩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中央集权A141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B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C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D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C1515、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挟私弹事不实者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处以与“诬诬告之罪告之罪”相等的相等的“反坐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 A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 B 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C C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 D 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A材料一材料一 腐败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中。古代中国腐败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中。古代中国一是通过道德一是通过道德教育,遏止人们尤其是官吏的贪欲教育,遏止人们尤其是官吏的贪欲以清廉为荣、以贪墨为耻,以清廉为荣、以贪墨为耻,是中国古代家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家训的重要内容宋代清官包拯的家训,唯一的内容宋代清官包拯的家训,唯一的内容就是不允许为官的子孙贪赃枉法,若有贪赃者就是不允许为官的子孙贪赃枉法,若有贪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二是建立监督。二是建立监督官吏的机构和严惩贪赃的法律官吏的机构和严惩贪赃的法律闻名于世的闻名于世的唐律唐律中涉及严惩中涉及严惩官吏腐败的条款甚多官吏腐败的条款甚多(对于贪赃枉法者)最高刑罚可判至流放(对于贪赃枉法者)最高刑罚可判至流放两千五百里。两千五百里。中国古代的反腐败中国古代的反腐败明代明代大明律大明律规定犯规定犯“枉法赃枉法赃”,官,官“八十贯,绞八十贯,绞”,吏,吏“一百一百二十贯,绞二十贯,绞”若是执法御史及督抚这类的若是执法御史及督抚这类的“风宪官吏风宪官吏”犯赃,犯赃,加二等治罪。犯赃官吏,官除名,吏罢役,永不叙用。加二等治罪。犯赃官吏,官除名,吏罢役,永不叙用。朱元璋朱元璋“重典治吏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与当代反腐败斗争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反腐败机制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反腐败机制的显著特点,比较唐、明两朝处理贪污腐败的异同。比较唐、明两朝处理贪污腐败的异同。特点:家庭(或家族)的道德教育与国家的法律特点:家庭(或家族)的道德教育与国家的法律规范相结合规范相结合同:建立了监督官吏的机构,同:建立了监督官吏的机构,颁布了严惩贪赃的法律;颁布了严惩贪赃的法律;异:明朝对贪官污吏惩治的力度远比唐朝大异:明朝对贪官污吏惩治的力度远比唐朝大国家权力的分布与政策的实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国家权力的分布与政策的实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料,回答问题。材料材料:6:6世纪以前和世纪以前和10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基区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基本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本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而到北宋时期,各级政府,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而到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贵族作为一个社会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基本消退,就连此前皇室内部影响皇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基本消退,就连此前皇室内部影响皇权运作的宗室、外戚、后宫、亲王甚至皇太子等力量,也基本从政权运作的宗室、外戚、后宫、亲王甚至皇太子等力量,也基本从政治上淡出。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治上淡出。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具有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皇帝本人也走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具有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皇帝本人也走到了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到了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州县州县百百姓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变化: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影响逐渐消失(或变化: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影响逐渐消失(或“中央政府掌中央政府掌握任命选拔官员的全部权力握任命选拔官员的全部权力”);官员选拔和任命标准由以门第到);官员选拔和任命标准由以门第到完全按照才学和官职资历;宋代形成成熟的官僚制度。(或完全按照才学和官职资历;宋代形成成熟的官僚制度。(或“君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专制中央集权加强成因:官员选拔制度的变革,科举制的形成。成因:官员选拔制度的变革,科举制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