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中药的性能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0924419 上传时间:2024-05-18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749.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11一、一、中药性能的中药性能的含义含义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重要的药性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重要的药性理论。理论。二、二、中药性能的中药性能的内容内容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有四气、五味、归经、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毒性。升降浮沉和毒性。2一、中药性能的含义2中药的性能其实就是中药的药性。掌握几点:中药的性能其实就是中药的药性。掌握几点:1、理解偏性、药性、理解偏性、药性2、治病原理:以偏治偏、治病原理:以偏治偏3、中药的性能即是药性,包括物质基础和治疗作用、中药的性能即是药性,包括物质基础和治疗作用两方面两方面4、不是所有的性质都是药性,而是要和医疗、保健、不是所有的性质都是药性,而是要和医疗、保健相关相关5、药性包括的内容、药性包括的内容3中药的性能其实就是中药的药性。掌握几点:3v中药的性能就是中药的偏性,是在中医理论中药的性能就是中药的偏性,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中药作用特点的高度概括。的指导下对中药作用特点的高度概括。v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4中药的性能就是中药的偏性,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中药作用特点第一节第一节四气四气一、四气的含义一、四气的含义四气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性。四气主要用以反映药物药性,又称为四性。四气主要用以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病理变化的作用性质,是药物影响人体寒热病理变化的作用性质,是药物最主要的性能。最主要的性能。注:宋代时寇宗奭(注:宋代时寇宗奭(shi)改为)改为“四性四性”本草衍本草衍义义:“今详之,凡称今详之,凡称气气者即香臭之气。其寒、者即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热、温、凉则是药之性性也。也。”5第一节四气一、四气的含义四气,是指药物的中药的四气是中药性能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性能。本草经集注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惟冷热须明 明 李中梓“寒热温凉,一匕之谬,覆水难收”6中药的四气是中药性能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性能。677二二.四气的作用四气的作用1.寒凉药: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养阴、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养阴、平肝等作用。适用于热证、阳证。如石膏、平肝等作用。适用于热证、阳证。如石膏、大青叶、沙参、石决明等。大青叶、沙参、石决明等。2.清热药:清热药:多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的功效。多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的功效。适用于寒证、阴证。如附子、干姜、补骨脂适用于寒证、阴证。如附子、干姜、补骨脂等。等。8二.四气的作用8中药的药性的确定是和药物所治的疾病相对而中药的药性的确定是和药物所治的疾病相对而言的,是从药物的治疗效应当中概括出来的言的,是从药物的治疗效应当中概括出来的能够减轻或者消除热证的一般是寒凉的药;能够减轻或者消除热证的一般是寒凉的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一般是温热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一般是温热药。四气的确定也是不断发展和改变的。四气的确定也是不断发展和改变的。9中药的药性的确定是和药物所治的疾病相对而9v在中药里面,典型的温热药和寒凉药,从古到今基在中药里面,典型的温热药和寒凉药,从古到今基本上没有分歧本上没有分歧v如附子、干姜、肉桂,这个热性很强,不能认为它如附子、干姜、肉桂,这个热性很强,不能认为它是一般的温性药。是一般的温性药。v黄连、黄芩等寒性是比较强的。黄连、黄芩等寒性是比较强的。v其余的药一般温或者微温其余的药一般温或者微温10在中药里面,典型的温热药和寒凉药,从古到今基本上没有分歧10三三.四气的临床意义四气的临床意义v临床意义:为中医临床意义:为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种治疗原则提供了药理或者药物学的基础这种治疗原则提供了药理或者药物学的基础11三.四气的临床意义11第二节五第二节五味味vv一、五味的含义与产生一、五味的含义与产生v五味五味辛、甘、苦、酸、咸辛、甘、苦、酸、咸v作为中药性能中的五味,不一定是用以表示作为中药性能中的五味,不一定是用以表示药物的真实滋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药物作药物的真实滋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药物作用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征性。用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征性。12第二节五味一、五味的含义与产生12vv最早形成的最古老的一种性能。最早形成的最古老的一种性能。vv五味比其他的药性可能更容易感知五味比其他的药性可能更容易感知vv徐灵胎徐灵胎“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13最早形成的最古老的一种性能。13三、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三、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三、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三、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1.1.1.1.辛能行能散、润肾燥、辛能散结、辛能通窍。辛能行能散、润肾燥、辛能散结、辛能通窍。辛能行能散、润肾燥、辛能散结、辛能通窍。辛能行能散、润肾燥、辛能散结、辛能通窍。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解表药、行气药、活血化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解表药、行气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温里药、开窍药很多都是芳香的药瘀药、化湿药、温里药、开窍药很多都是芳香的药 辛散:可解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辛散:可解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用,治疗表证。辛行:促进气血运行,有行气、行血作用,治疗气滞辛行:促进气血运行,有行气、行血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血瘀。辛香:芳香,避秽,开窍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辛香:芳香,避秽,开窍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辛以润之:润肺止咳,润养补肺证。辛以润之:润肺止咳,润养补肺 14三、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142.2.2.2.甘能补、能缓、能和。甘能补、能缓、能和。甘能补、能缓、能和。甘能补、能缓、能和。用甘味表示药物有补虚、缓用甘味表示药物有补虚、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等方面的作用。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等方面的作用。甘补:补益作用,治疗虚症。甘补:补益作用,治疗虚症。甘和: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如复甘和: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如复方调和诸药。方调和诸药。甘缓:缓急止痛,缓解毒性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挛甘缓:缓急止痛,缓解毒性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甘可滋润,能润燥。一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甘可滋润,能润燥。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152.甘能补、能缓、能和。用甘味表示药物有补虚、缓急止痛、缓和 3.3.苦能泄、能燥。苦能泄、能燥。泄的含义主要有三:泄的含义主要有三:一是降泄,使壅逆向上之气下降而复常。一是降泄,使壅逆向上之气下降而复常。二是通泄,能通便泻下。二是通泄,能通便泻下。三是清泄,清火邪,清上焦,中焦之热,清下三是清泄,清火邪,清上焦,中焦之热,清下焦湿热。焦湿热。苦温药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苦寒药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坚阴坚阴: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坚阴是泻火的结果。163.苦能泄、能燥。泄的含义主要有三:164.4.4.4.酸与涩都能收能涩。酸与涩都能收能涩。酸与涩都能收能涩。酸与涩都能收能涩。用酸味或涩味表示药物有收敛固涩作用。用酸味或涩味表示药物有收敛固涩作用。5.5.5.5.咸能软能下。咸能软能下。咸能软能下。咸能软能下。表示药物有软坚散结或泻下作用。表示药物有软坚散结或泻下作用。6.6.6.6.淡能渗能利。淡能渗能利。淡能渗能利。淡能渗能利。表示药物有渗湿利水作用。表示药物有渗湿利水作用。v“土本无味,无味即淡,稼穑为甘土本无味,无味即淡,稼穑为甘”,所以淡附着于甘,所以淡附着于甘v习惯上只是对于猪苓、泽泻、薏仁、茯苓这样少数的几习惯上只是对于猪苓、泽泻、薏仁、茯苓这样少数的几味药,认为是淡能渗能利,同时往往还把甘加在一起。味药,认为是淡能渗能利,同时往往还把甘加在一起。174.酸与涩都能收能涩。17v性能的五味和性状的五味v山楂、山药、麻黄18性能的五味和性状的五味18第三节归经第三节归经vv一、归经的含义一、归经的含义重要内容重要内容v归经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归经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归有归属的意思;经是人体脏腑经络及所属归有归属的意思;经是人体脏腑经络及所属部位的概称。部位的概称。所谓某药归某经或某几经,则表明该药所谓某药归某经或某几经,则表明该药的有关功效对这一的有关功效对这一(或这些或这些)脏腑或经络具有明脏腑或经络具有明显作用,而对其余部位的作用则不明显,或显作用,而对其余部位的作用则不明显,或者没有作用。者没有作用。19第三节归经一、归经的含义重要内容19vv二、归经的确定二、归经的确定中药的归经是以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中药的归经是以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药物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理论基础,以药物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20二、归经的确定中药的归经是以脏象学说和经络三、归经的临床意义三、归经的临床意义掌握归经理论,对于性味功效相同,而掌握归经理论,对于性味功效相同,而主治不尽一致的药物,可以增强用药的准确主治不尽一致的药物,可以增强用药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性,提高临床疗效。2121第四节第四节归经归经1、是对机体脏腑经络的定向、定位的选择作用。、是对机体脏腑经络的定向、定位的选择作用。2、产生原因:通过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疗效可以判、产生原因:通过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疗效可以判断药物的归经。断药物的归经。3、归经与四气的关系、归经与四气的关系4、归经与五味的关系、归经与五味的关系5、归经与升降浮沉的关系、归经与升降浮沉的关系22第四节归经22v黄连对心热、胃热效果就最好,比其他脏腑表现要明显v黄芩对肺热效果好;v龙胆草对肝胆热效果好 23黄连对心热、胃热效果就最好,比其他脏腑表现要明显23补阴的药沙参主要补肺胃之阴;麦冬除了肺胃之阴,还能补心阴;百合是补心阴和补肺阴;女贞子是补肝肾之阴 24补阴的药24v清代清代徐灵胎徐灵胎v“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执经络而用药,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其失也泥,反能致害”25清代徐灵胎25v引经或者引经报使 v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的基础,只是初步,它只有性、味和毒性三个方面。归经和升降浮沉它最后形成比较完整、比较系统都在金元时期,与张元素的关系都非常密切。26引经或者引经报使26第四节升降浮沉27第四节升降浮沉27vv一、升降浮沉的含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升降浮沉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升是上升降浮沉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升是上升,表示作用趋向于上;降是下降,表示作用趋向于下;浮升,表示作用趋向于上;降是下降,表示作用趋向于下;浮是发散,表示作用趋向于外;沉是收束闭藏,表示作用趋向是发散,表示作用趋向于外;沉是收束闭藏,表示作用趋向于内。于内。vv二、升降浮沉的确定二、升降浮沉的确定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趋向,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趋向,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具有解表、透疹、祛风湿、升阳举陷、开言的。一般来说,具有解表、透疹、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神、温阳补火、行气解郁及涌吐等功效的药物,其作用窍醒神、温阳补火、行气解郁及涌吐等功效的药物,其作用趋向主要是升浮的;而具有清热、泻下、利湿、安神、止呕、趋向主要是升浮的;而具有清热、泻下、利湿、安神、止呕、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及止血等功效的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及止血等功效的药物,其作用趋向主要是沉降的。药物,其作用趋向主要是沉降的。28一、升降浮沉的含义升降浮沉是用以表示药物作vv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29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29vv四、升降浮沉的临床意义四、升降浮沉的临床意义v其一,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纠正人体其一,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纠正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使之恢复正常。,使之恢复正常。v其二,顺应气机趋向,因势利导,祛邪外出。其二,顺应气机趋向,因势利导,祛邪外出。3030313132323333vv三、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三、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临床用药时应防止两种片面性。临床用药时应防止两种片面性。一是使用所谓无毒药时,盲目加大用量,一是使用所谓无毒药时,盲目加大用量,忽视安全,以致引起中毒反应。忽视安全,以致引起中毒反应。二是使用所谓有毒药时,应当确保用药二是使用所谓有毒药时,应当确保用药安全而有效,不应忽视疗效,随意将用量降安全而有效,不应忽视疗效,随意将用量降低到有效剂量之下。低到有效剂量之下。34三、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临床用药时应防止两种片面性。第五章第五章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35第五章中药的配伍35神农本草经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杀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36神农本草经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二、配伍的必要性:二、配伍的必要性:v单味药药力有限,或适应面较窄,当病情较重单味药药力有限,或适应面较窄,当病情较重或较复杂时,需要将多味药组合使用;或较复杂时,需要将多味药组合使用;v某些药有副作用或毒性,需以他药加以制约。某些药有副作用或毒性,需以他药加以制约。vv附:附:单行单行单味药使用。用于病情单纯、病情单味药使用。用于病情单纯、病情较轻者;也可以是病情危重,急需治标以救急;较轻者;也可以是病情危重,急需治标以救急;草药多用;民间验方多用。草药多用;民间验方多用。37二、配伍的必要性:37三、各类配伍关系的不同效应三、各类配伍关系的不同效应1、相须:性能相同或相似的药物合用,疗效增强。、相须:性能相同或相似的药物合用,疗效增强。v纲目:“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甘草,黄柏、知母之类”;蒙筌:“有相须者,二药相宜,可兼用之也。”2、相使:两药性能有差异,但有某种共性,一药为、相使:两药性能有差异,但有某种共性,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合用则疗效增强。主,另一药为辅,合用则疗效增强。v纲目:“相使者,我之佐使也。”蒙筌:“有相使者,能为使卒,引达诸经也。此二者不必同类,如和羹调食,鱼肉葱豉,各有宜合,共相宣发是尔。”3838 3 3、相畏相畏:一药毒副作用被另一药消除或减轻的配:一药毒副作用被另一药消除或减轻的配 伍。伍。v纲目纲目:“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v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所谓畏者,畏其制我,所谓畏者,畏其制我,不能自纵。不能自纵。”4 4、相杀相杀:一种药可消除或减轻另一药的毒副作用。:一种药可消除或减轻另一药的毒副作用。v纲目纲目:“相杀者,制彼之毒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5 5、相恶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破坏另一种药物的:两药合用,一种药物破坏另一种药物的 功效,使疗效降低。功效,使疗效降低。v纲目纲目:“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39396、相反相反:两药合用后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两药合用后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v蒙筌蒙筌:“有相反者,两相仇隙,必不可使合和有相反者,两相仇隙,必不可使合和也。也。”v纲目纲目:“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v医学正传医学正传:“其为性相反者,各怀酷毒,如两其为性相反者,各怀酷毒,如两仇相敌,决不与之同队也。仇相敌,决不与之同队也。”v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若所谓相反,则各怀酷若所谓相反,则各怀酷毒,两仇不共,共必害事也。毒,两仇不共,共必害事也。”四、四、六种配伍关系按效应可分为四类:六种配伍关系按效应可分为四类:v1 1、增强疗效、增强疗效相须、相使。相须、相使。v2 2、减轻毒副作用、减轻毒副作用相杀、相畏。相杀、相畏。v3 3、使疗效降低、使疗效降低相恶。相恶。v4 4、产生毒副作用、产生毒副作用相反。相反。406、相反:两药合用后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40第六章第六章用药禁忌用药禁忌v用药禁忌用药禁忌概念:概念:为确保疗效,或避免出现毒副作用以保为确保疗效,或避免出现毒副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临床上在某些情况下不能使用证用药安全,临床上在某些情况下不能使用某些药,或不能将特定的两种药一起使用。某些药,或不能将特定的两种药一起使用。41第六章用药禁忌41v一一.配伍禁忌配伍禁忌v概念:两种特定的药不能配伍同用。实即相概念:两种特定的药不能配伍同用。实即相反或相恶,以前者为主。前人总结为十八反反或相恶,以前者为主。前人总结为十八反和十九畏。和十九畏。v1、十八反:、十八反:歌诀: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42一.配伍禁忌42v2、十九畏、十九畏v歌诀:歌诀: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4343二、妊娠用药禁忌二、妊娠用药禁忌v概念:因可能造成流产或影响胎儿发育;概念:因可能造成流产或影响胎儿发育;或易导致生产困难;或损伤母体,妇女在或易导致生产困难;或损伤母体,妇女在孕期不能使用或须谨慎使用某些药物。孕期不能使用或须谨慎使用某些药物。v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44二、妊娠用药禁忌44v禁用禁用毒性强烈、药性峻猛之品,凡孕毒性强烈、药性峻猛之品,凡孕妇均不得使用。如巴豆、牵牛、水蛭、斑妇均不得使用。如巴豆、牵牛、水蛭、斑蝥等。蝥等。v慎用慎用可能对胎儿或母体形成伤害,如可能对胎儿或母体形成伤害,如特殊需要,可视孕妇体质、病情酌情谨慎特殊需要,可视孕妇体质、病情酌情谨慎使用,一般应避免使用。多为活血通经、使用,一般应避免使用。多为活血通经、行气破滞、攻下、大寒大热、辛热走窜、行气破滞、攻下、大寒大热、辛热走窜、药性滑利之品。桃、红、牛膝等。药性滑利之品。桃、红、牛膝等。4545附:附:医学心悟医学心悟妊娠禁忌歌妊娠禁忌歌乌头附子与天雄乌头附子与天雄牛黄巴豆与桃仁牛黄巴豆与桃仁芒硝大黄牡丹桂芒硝大黄牡丹桂牛膝藜芦茅茜根牛膝藜芦茅茜根槐角红花与皂角槐角红花与皂角三棱莪术薏苡仁三棱莪术薏苡仁干漆卢茹瞿麦穗干漆卢茹瞿麦穗半夏南星通草同半夏南星通草同干姜大蒜马刀豆干姜大蒜马刀豆延胡常山麝莫闻延胡常山麝莫闻此系妇人胎前忌此系妇人胎前忌常须记念在心胸常须记念在心胸4646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v概念:即食忌、忌口。指服药期间不能同时概念:即食忌、忌口。指服药期间不能同时食用某些食物。食用某些食物。v目的:目的:避免影响疗效;避免影响疗效;避免加重病情;避免加重病情;避免食物与药物发生不良反应。避免食物与药物发生不良反应。47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47v分类:分类:1、服药期间的一般饮食禁忌服药期间的一般饮食禁忌:生冷、油腻、辛辣、:生冷、油腻、辛辣、腥膻、干硬等品。腥膻、干硬等品。2、针对具体病证的饮食禁忌针对具体病证的饮食禁忌:如热性病:如热性病辛辣、辛辣、油腻;皮肤病油腻;皮肤病辛辣、鱼虾、羊肉等;水肿辛辣、鱼虾、羊肉等;水肿盐、碱等;阳亢盐、碱等;阳亢辛辣、酒等。辛辣、酒等。3、针对某种具体药物的禁忌针对某种具体药物的禁忌:如薄荷:如薄荷蟹肉;蟹肉;荆芥荆芥无鳞鱼、河豚;茯苓无鳞鱼、河豚;茯苓醋;土茯苓、醋;土茯苓、使君子使君子茶;人参茶;人参萝卜、茶;猪肉萝卜、茶;猪肉甘甘草、黄连、桔梗、乌梅等。草、黄连、桔梗、乌梅等。48484949第七章第七章剂量与用法剂量与用法v学习要求1.熟悉用药剂量和药效的关系。掌握确定用药剂量大小的依据。2.熟悉中药的一般煎煮时间与方法(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50第七章剂量与用法学习要求50第一节第一节中药的用药剂量中药的用药剂量5151v1、概念:、概念:临床使用某味药物的分量。一般情况下,临床使用某味药物的分量。一般情况下,某味药某味药的剂量指一个的剂量指一个成人成人在在一日内一日内该药的用量。该药的用量。方剂中药物之间的相对剂量方剂中药物之间的相对剂量比较分量。比较分量。v2 2、剂量的单位:、剂量的单位:历史上的发展规律是由粗到精、由计件(根、历史上的发展规律是由粗到精、由计件(根、支、枚、握等)支、枚、握等)容量(升、合、斗、方寸匕等)容量(升、合、斗、方寸匕等)、度量(尺、寸)、度量(尺、寸)重量(斤、两、钱、分、厘)重量(斤、两、钱、分、厘),后改用公制重量(质量)单位:克。,后改用公制重量(质量)单位:克。公、市制的单位换算:公、市制的单位换算:1 1钱钱=3=3克(克(3.1253.125);一两);一两=30=30克(克(31.2531.25)。)。5252v3、常用中药的日常用量:、常用中药的日常用量:植物药:植物药:5 51010克;克;矿物物贝壳壳药:10301030克。克。小儿用量:小儿用量:5 5岁以下以下1/41/4成人量;成人量;512512岁1/21/2成人量。成人量。1212岁以后随年以后随年龄增增长逐逐渐向成人量靠向成人量靠齐。v4 4、决定用量的因素:、决定用量的因素:药物:作用物:作用强弱、毒性大小、价格、弱、毒性大小、价格、质地、用法地、用法等。等。病人体病人体质:年:年龄、壮弱及特殊、壮弱及特殊时期等。期等。病情:病情:轻重、虚重、虚实、病程等。、病程等。其他:季其他:季节、地域等。、地域等。5353第二节第二节中药的用法中药的用法5454v1、给药途径、给药途径口服:通过肠黏膜吸收,可用于各种疾病。口服:通过肠黏膜吸收,可用于各种疾病。皮肤:用于皮肤病、疮疡,也可用于内病皮肤:用于皮肤病、疮疡,也可用于内病外治。外治。直肠:用于肠道远端疾病,也可用于发热直肠:用于肠道远端疾病,也可用于发热等。等。吸入:用于肺及心脏疾病等。吸入:用于肺及心脏疾病等。注射:分为肌肉、皮下、静脉、穴位等多注射:分为肌肉、皮下、静脉、穴位等多种注射部位。种注射部位。551、给药途径55v2 2、剂型、剂型 汤剂最多用。古代还有栓剂、散剂、洗汤剂最多用。古代还有栓剂、散剂、洗剂、软膏、浸膏、糖浆等;后来又出现丸剂、剂、软膏、浸膏、糖浆等;后来又出现丸剂、锭剂、丹剂、灸剂,明代出现露剂。现代出锭剂、丹剂、灸剂,明代出现露剂。现代出现胶囊、片剂、冲剂、气雾剂、膜剂、橡皮现胶囊、片剂、冲剂、气雾剂、膜剂、橡皮膏、合剂、酒剂、注射剂、茶剂、袋泡剂、膏、合剂、酒剂、注射剂、茶剂、袋泡剂、注射剂、口服安瓿等。丸剂现代分为蜜丸、注射剂、口服安瓿等。丸剂现代分为蜜丸、水丸、浓缩丸、蜡丸、滴丸、糊丸等多种,水丸、浓缩丸、蜡丸、滴丸、糊丸等多种,胶囊分为软、硬两种。现代尝试将纳米技术胶囊分为软、硬两种。现代尝试将纳米技术用于中药生产。用于中药生产。562、剂型56v3、煎药法、煎药法徐灵胎:徐灵胎:“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夫烹饪失调度,尚能伤人,不效,全在于此。夫烹饪失调度,尚能伤人,况药之治疗,可不讲乎?况药之治疗,可不讲乎?”573、煎药法57 (一)一般煎药法(一)一般煎药法v器皿:砂锅或砂罐。器皿:砂锅或砂罐。v水:水:水源:洁净凉水;水源:洁净凉水;水量:高出水量:高出药面药面3 3厘米左右;厘米左右;煎前浸泡:煎前浸泡:20302030分钟。分钟。v火候:先武后文。火候:先武后文。v时间:一般时间:一般2020分钟左右分钟左右指文火煎煮指文火煎煮的时间。的时间。v榨渣取汁:以提高利用率。榨渣取汁:以提高利用率。v煎煮次数:煎煮次数:2323次。次。5858(二)特殊入药法(二)特殊入药法v先煎:矿石贝壳及特殊药性者。先煮先煎:矿石贝壳及特殊药性者。先煮3030分钟,分钟,后纳入余药。(磁石、石决明、附子等)后纳入余药。(磁石、石决明、附子等)v后下:芳香挥发、质轻味薄、不耐高温者。先后下:芳香挥发、质轻味薄、不耐高温者。先煎它药,离煎毕煎它药,离煎毕510510分钟时入本类药。(薄荷)分钟时入本类药。(薄荷)v包煎:细小颗粒、粉末、绒毛等药。以白面布包煎:细小颗粒、粉末、绒毛等药。以白面布或纱布包裹后入煎。(蛤粉、车前子、旋复花)或纱布包裹后入煎。(蛤粉、车前子、旋复花)v另煎:贵重药,以免损耗。(人参)另煎:贵重药,以免损耗。(人参)v烊化:胶质药。以温药液、温酒或水溶化后兑烊化:胶质药。以温药液、温酒或水溶化后兑服。(阿胶)服。(阿胶)v冲服:液汁类及入水即化类药物。(竹沥、姜冲服:液汁类及入水即化类药物。(竹沥、姜汁、芒硝)汁、芒硝)59594、服药法、服药法一剂药一剂药2到到3次煎煮的药液混后再分次煎煮的药液混后再分23份服用;一般要与进食间隔份服用;一般要与进食间隔1-2小时。小时。604、服药法60时间时间:饭后饭后多数药选择此时,尤其是消多数药选择此时,尤其是消 食健胃药及对胃有刺激性者。食健胃药及对胃有刺激性者。饭前饭前补益药。补益药。空腹空腹驱虫、泻下药。驱虫、泻下药。睡前睡前镇静催眠药。镇静催眠药。温度:温度:温服温服多数药物,尤其是和解剂。多数药物,尤其是和解剂。热服热服辛温解表药;热药热服以治辛温解表药;热药热服以治 疗大寒证;寒药热服以治疗假寒真热证。疗大寒证;寒药热服以治疗假寒真热证。冷服冷服寒药寒服以治疗大热证;热寒药寒服以治疗大热证;热 药冷服以治疗假热真寒证。药冷服以治疗假热真寒证。6161服药宜适度:服药宜适度:发汗、泻下、清热等药以得发汗、泻下、清热等药以得汗、得泻、热退为止,不可尽剂,以免病去汗、得泻、热退为止,不可尽剂,以免病去药存,克伐正气。药存,克伐正气。服药频度:服药频度:顿服顿服病重或病在下部;频病重或病在下部;频服服入口即吐或病在咽喉。入口即吐或病在咽喉。吐药的处理:吐药的处理:小量频服;寒药吐者,可服小量频服;寒药吐者,可服少许姜汁;热药吐者,可服少许凉水。少许姜汁;热药吐者,可服少许凉水。6262v(6)(6)其他:其他:v 丸剂丸剂温开水送服;丸太大,可分为温开水送服;丸太大,可分为若干粒送服;丸太硬,可温水化开后服;散若干粒送服;丸太硬,可温水化开后服;散剂,直接温水冲服或用蜂蜜调后服,或装胶剂,直接温水冲服或用蜂蜜调后服,或装胶囊、桂圆肉;膏剂,温水冲稀后服。囊、桂圆肉;膏剂,温水冲稀后服。63(6)其他: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