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1

上传人:jkl****17 文档编号:240739844 上传时间:2024-05-04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4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饮湖上初晴后雨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饮湖上初晴后雨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饮湖上初晴后雨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城子 密州出猎定风波苏轼 苏轼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新法当政,苏轼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新法当政,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旧法当政时,他又觉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旧法当政时,他又觉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这样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这样持续了大概有十年,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持续了大概有十年,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曲,大做文章。说他作诗讽刺新法,说他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文字毁谤君相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坐牢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1082),此时苏轼因乌,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这首定风波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泰然处之”的心境。的心境。写作背景中国古代诗歌 定风波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讨论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讨论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中国古代诗歌 定风波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艺术特色定 风 波 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